第一六二章


    但是在計算一下成本以及製作難度等等前提之後,張嘉師自己是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


    ……


    根據據推測,因為發現新至東漢時期的銅鏡上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的語句,而若胸前和背後的板狀護胸若打磨光滑當可反光,故將最早實物形象出現於南北朝的胸前帶有圓護的鎧甲與曹植所說“明光鎧”聯係起來。


    孝昌元年(525年)元熙墓陪葬的手按大盾的陶俑,它所披鎧甲的胸、背


    明光鎧較早的參戰紀錄是《周書?蔡祐傳》中如下的話:“祐時著明光鐵鎧,所向無前。敵人鹹曰‘此是鐵猛獸也’,皆遽避之。”由此可知明光鎧是鐵質鎧甲。


    河北讚皇東魏武定二年(544年)李希宗墓中陪葬持盾陶俑、北齊天統二年(566年)崔昂墓中陪葬陶俑、陝西鹹陽出土的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墓陶俑,等等。


    上麵所說穿著明光鎧的陶俑所戴的頭盔,中脊起棱,額前伸出突角,兩側有護耳,護耳上又有一層突起(術語叫護)。這種頭盔流行於北魏末年到隋朝。


    唐朝軍隊盔甲裝備比例比前代有了很大增加。從《通典》和《神機製敵太白陰經》卷四《軍械篇》可以知道,唐朝的標準是著甲士兵占士兵總數的60%。雖然並不是都穿著鐵甲,但這個比例比起前麵說過的漢代軍隊著甲比例,還是有很大進步的。


    又有批注:“甲,似物之浮甲以自衛也。


    《漢書》曰:「魏氏武卒衣三屬之甲。」謂上身一,髀禪一,兜鍪一,凡三屬也。今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鎚、鎖子皆鐵甲也,皮甲以犀兕為之,其餘皆因所用物名焉。”


    唐朝大量列裝明光鎧的記載以及相應的實物不少,而根據後世的劃分,主要有五種樣式:


    1:以龍門石窟的潛溪寺的天王雕像為代表。該雕像完成於650年以前,穿著鎧甲的形製是甲帶十字形在胸前打結,左右各有一個大型圓甲板,有披膊。腰帶下左右各有一片膝裙,用以保護大腿,小腿上也有保護層,術語稱為“吊腿”。


    該陶俑頭戴頭盔,有護頸和護耳。身甲也有護頸,身甲前部分成左右兩片,每片中心有一小型圓甲片,背部則是整塊大甲板。胸甲和背甲在兩肩上用帶扣聯,甲帶由頸下縱束至胸前再向左右分束到背後,然後再束到腹部。腰帶下左右各一片膝裙。兩肩的披膊有兩層,上層作虎頭狀,虎頭中吐露出下層金緣的綠色披膊。唐朝二型明光鎧跟第三型並存了一段時間。


    其中一件99.5厘米高的貼金彩繪俑,所戴頭盔左右護耳外沿向上翻卷,身甲向上伸出護頸。披膊呈龍首狀。胸甲從中分成左右兩部分,上麵有凸起的圓形花飾,在上緣用帶向後與背甲扣聯。自頜下縱束甲帶到胸甲處經一圓環與橫帶相交,腰帶上半露出圓形的護腹,腹甲繪成山紋狀,同墓出土的另一件標本,腹甲繪成魚鱗狀。腰帶下左右各垂一片膝裙,小腿縛紮吊腿。


    4:以長安三年(703年)獨孤君妻元氏墓出土的彩釉陶俑為代表。


    5:以敦煌第194窟的神王雕像為典型標本,敦煌文物研究所將它定為中唐(763-820年)的作品。


    五型盔甲是明光鎧的最後一種形製。請注意它的護耳向上翻卷的頭盔,已經類似於五代的頭盔形製。


    此外,鐵甲中的光要、細鱗、山文、烏鎚和鎖子甲,也都是精堅的盔甲。


    ……


    早期山文甲隻作為新式鎧甲甲葉呈現,多附著於明光鎧。後逐漸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鎧甲樣式。除胸口仍保留明光鎧的護心鏡外,餘者完全獨立。


    據說,如果甲片製造精巧劃一的話,製成全甲甚至不需要一個甲釘、一縷絲線。可算作中式甲的典範,被西文人稱為“中國之星”,日本人稱為“唐甲紋”。


    唐猊鎧,先用透骨草五斤,蘿葡子三斤為咀,入清水一百斤,煮二百沸,去查(渣)入川(穿)山甲五張,大同鹽三斤,皮硝三斤,硝石五兩,硵砂半斤,封鍋嚴密,煮一晝夜。取開,用杓(同“勺”)鑄如牛皮厚,其樣不一,如匙頭、柳葉、魚鱗、方葉、方長之類,穿做甲。輕利,南方多用。


    但是在青玉靈書的相關記載而言,張嘉師感覺到有些不可思議的是,一些軍官甚至會配備鎖子甲這種玩意。


    鎖子甲是古代戰爭中使用的一種金屬鎧甲。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不同文明地方製作材料不同。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經過當時中國製甲大師的改良,就有《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中的最高品“鎧如環鎖,射不可入。”普通的弓箭不能射入,顯然這是無論材質還是手法都是當時最好的中國鎖子甲。


    鎖子甲是由許多鐵鎖片拴緊而成的一種鎧甲,一般為上身鎧甲,上能護肩臂,下至護膝。鐵索片的大小和硬幣差不多,把諸多鐵鎖片密集拴緊在一起的鎖子甲,對冷兵器有強的防護能力。


    其缺點是製作昂貴,保養困難,因為鐵環容易生鏽,所以忌水,潮濕的環境也容易使其生鏽,甚至斷裂。用打擊武器猛劈力砸,穿著鎖子甲一樣難以幸免。


    而西方的鎖子甲使用是比較流行的:


    雖然5世紀時已經出現了由粗大的鐵圓環互相連接而成的鎧甲,但是巨大的空隙使得它的實用性並不高。


    對羅馬人而言也是一樣:早期的羅馬軍隊,樣式仿照希臘軍隊建成,貼在布上的鱗甲之類的鎧甲是羅馬士兵的主要防具。就防護力而言,鎖子甲的防禦效果並不比鱗甲強;但鎖子甲比鱗甲更為輕便,因此不僅蠻族使用,羅馬的軍官們也接受了它。


    14世紀以後,為了提高鎖子甲的防禦力,在胸、臂和腿等容易受到攻擊的部分,增加了鋼鐵板金護甲。這些護甲成為日後盛行歐洲的板金鎧甲的前身。頭盔也由圓筒狀換成尖錐形。


    鎖子甲的製作相當複雜繁瑣,以12世紀的鎧甲作坊為例,首先,需要量體裁衣,畢竟鎧甲其實就是金屬製的服裝,特別是軟甲類;一個熟練的鎧甲師傅,首先必須是一個好裁縫。由於對鎧甲的大量需要,基本上一件鎧甲必須在一個星期內完工,因此鎧甲作坊必須由好幾個師傅分工製造:鎖鏈甲是由直徑在2毫米左右的鐵絲,加熱後煆打扭曲成直徑1厘米左右的圓環,並且敲打成寬3毫米左右的扁環,在環的兩端衝出直徑1毫米左右的小眼(一般為一眼,也有兩眼,三眼的很少見),互相套住之後,用一毫米直徑的鉚釘連接起來。鐵環環環相扣,有時配合更小鐵圈以轉折所需之造型,適合人體穿著及活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