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秦帝國眼下的軍事編製當中,步兵依舊是成為了秦軍的主要構成兵種。


    與始皇帝時期的秦軍材官,也就是步兵相對的是,張嘉師麾下的重步兵比例比起始皇帝時期要高得多。


    在一支邊疆郡兵的都尉麾下的三千人到五千人當中,身披鐵紮甲的秦軍重步兵的數量占有一半或者是以上,剩下的大部分是弓弩手或者是作為斥候為主的秦軍騎步部隊。


    這樣的比例對於秦軍而言,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讓秦軍的部隊占據著裝備上的部分優勢。


    但是這樣的編製一來花費不菲,二來則是對兵員的規格有著相當高的要求。


    一個手持大型鐵盾,身披鐵紮甲以及頭戴鐵盔的秦軍步兵,一身裝備花費就已經是一個內地郡兵當中的皮甲輕步兵的三倍到四倍之間。


    這一點還不是更要命的地方,對於張嘉師而言,在裝備精良化的同時,也得有足夠的人員使用這些裝備才能夠讓這些裝備有著發揮作用的餘地。


    隻不過相對於重步兵的難題,秦軍的騎士部隊數量並不算太多,一直是張嘉師無法解決,或者是秦帝國在短時間根本找不到解決方法的難題。


    農耕民族體係對於馬匹的繁殖方麵,並不是一竅不通,相反,以中國為首的幾個農耕民族為主體的國家,都曾經發展出在當其時有著很大影響的騎兵部隊。


    隻不過這些騎兵部隊的數量一直都不多,或者是更多的隻能夠集中這些騎兵部隊,起到高機動作戰的效率。


    戰車部隊為何在春秋戰國時期大行其道,成為中國軍事編製的核心存在,馬匹數量是一個方麵的影響,而另外一個方麵你的影響則是會騎馬的人在一開始,甚至是比起會駕馭戰車的人要少得多。


    這一點在胡服騎射之後,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但是無論是擁有大量馬場的國家,亦或者是像楚國這種不得不用農耕地發展出馬場的國家,騎兵編製依舊是較為稀少的。


    而且農耕民族因為其馬種相對較差,即使是發展出一定數量的騎兵部隊,都不會有很大規模的重騎兵。


    早在商代就有數量不多的騎士和騎馬習俗,同時代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被華族稱作“騎寇,商的方國人:周人更是為商王朝養馬聞名。詩經大雅就記載著周人祖先“古公瞏父,來朝走馬”。


    春秋時期,以有數千騎得作戰記錄,如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晉公子重耳返國時,送以“疇騎二千”。


    在春秋戰國間,騎兵的使用次數慢慢增多,用於騎兵的戰法兵書也層出,如六韜中對騎士作戰和選撥騎士的要求。


    但是很顯然,這些騎兵並沒有衝擊一個陣型的能力。


    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各種使用騎兵作戰的兵書和實戰陣型。


    漢代已經相當注意陣型的使用,當時流行“八陣”。


    《文選》注裏講為:方陣、圓陣、牡陣、牝陣、衝陣、輪陣、浮沮陣和雁行陣。


    史書記載:李廣的四千騎兵與匈奴的四萬騎兵遭遇,就使圓陣用弓弩抵抗了兩天,支持到救兵到來。


    李陵以步對騎的戰鬥中,所列陣型就是“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也是種防禦陣型。而進攻陣型,則常是步兵居中,騎兵兩翼,便於包抄。


    這也就是說,在漢帝國時期,即使是匈奴人的弓騎兵,麵對一個嚴整的步兵方陣,同樣缺乏的是衝擊這些步兵方陣的能力。


    漢代的武器生產直接控製在國家手中。漢朝為保證軍隊有充足的武器供應,一方麵設置管理武器製造業的專職官員,太仆屬下的“考工令”,專門負責兵器生產。另一方麵設立規模很大的“武庫”。有考工令負責督造的各種武器,都送到武庫來儲藏,並從這裏分配到有關單位。


    從漢武帝開始,冶鐵業歸政府經營,在全國各地設立四十幾處鐵官,不但推廣了鐵器的使用,也促進了冶鐵技術的發展,西漢達到“百煉剛”水平。


    漢代常使用的兵器,也就是大量正式裝備部隊的兵器,遠射主要是弩和弓,格鬥有戟、矛、刀、劍,


    防具是鎧甲和盾牌。還有種叫鉤攘(為金屬旁的)。弓箭,騎兵不可缺少的兵器,漢軍中普遍裝備的是複合弓。另外,漢代的遠射兵器裏,弩的使用似乎比弓還要廣泛,有手張弩(擘張)和腳踏弩(蹶張)之分,騎兵隻能使用手張弩。


    和強弩被視為漢軍最精良裝備的還有長戟,漢代最主要的格鬥長柄兵器,騎步都離不開它。


    而與長戟同樣重要的,還有矛,都大量使用,也都已經是鋼鐵製品了。短柄兵器是刀和劍,出土的鋼劍中有的可長達124cm,刀是漢代開始興起的,戰國時期還未出現,漢初時鐵劍仍是主要短柄兵器,但刀出現後,就逐漸的把劍排擠出去了,成為廣泛使用的兵器。


    漢初的防具主要仍是鎧甲和盾牌。盾牌有木製、皮製和鐵製,常見的樣式為底緣齊平,上端由兩重弧線組成葫蘆形,中脊隆起的形狀,大約相當士兵的三分之一身高,後來在鐵盾上再安裝上上下兩個利鉤,就成了一種新型兵器--鉤攘,可攻可守。


    漢代的甲胄主要是“玄甲”,也就是鐵鎧,它逐漸完善並排擠了傳統的皮甲,由甲片鑲嵌而成,而當時所使用的鎧甲片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大型長條甲片,也稱甲劄,其高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短;第二類甲片比第一類小得多,形狀也更接近正方形,一般下緣較為平直,上緣兩角成圓弧狀;第三類,體型最小,更接近正方形,高不及4cm,寬不到2.5cm,這種甲片的另一種樣子是作成槐葉或柳葉形狀。


    用上麵三種甲片可編成兩類鎧甲,就是由大型長條甲劄編成的劄甲和用中小型甲片編成的魚鱗甲,另外劄甲中又有無披膊和披膊之分,騎兵大多使用無披膊的。皮甲成為鐵甲的配角,但仍作為重要的輔助性防具。


    重裝騎兵出現在戰場時,正是以部曲私兵為軍隊核心的時代,是從東漢末年開始,經魏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


    當時,氏族門閥製度和氏族軍事組織結合在一起,豪強世族擁有大量私人武裝。那些部曲既是依附農民,又是豪強世族的私人武裝。這種特殊的人身依附關係,從東漢末年開始惡性發展,到魏晉以後日益加劇,也就影響了當時封建軍隊的組成等方麵。


    當時帶兵的將領都出身豪門世族還擁有自己的私兵部曲,還往往擁有大量的鎧甲和兵器,這些裝備精良的私人部曲,就形成了他們統率的軍隊的核心。這樣一來,自然引起軍隊的組成、指揮和兵器裝備的一係列變化。


    早期的私人部曲還不一定是騎兵,更不一定是重裝騎兵,私人部曲以甲騎具裝的麵貌出現與對抗遊牧民族重騎相關。這些民族,進入中原以前都是遊牧經濟,擁有優良的馬匹,軍隊又都是騎兵,同時往往還保留著氏族軍事組織的形式。


    在這些異民族進入中原以後,裝備中原的冶煉技術兵器甲胄,人馬都披重甲的重裝騎兵--甲騎具裝,史料中萬騎鐵馬次數不多,直到唐初,李世民回朝仍有“陳鐵馬萬騎”的記載。


    這也就是說,無論是什麽時候,培育出一個及格的重騎兵,對於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家族而言,都是不菲的花費。這也限製了重裝騎兵在中國的發展趨勢。


    ………………………………………………分割線…………………………………………


    西方的重騎兵發展曆史比起東方則是要晚一些,亞述帝國可以說是第一個遊牧民族發展起來的大型國家。


    馬在戰爭中的應用應歸功於遊牧民族。


    早在公元前兩千年赫梯人就用雙駕輕型戰車橫掃腓尼基,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


    而最早的正規騎兵則是公元前9世紀出現的亞述騎兵。


    那時候的騎兵個個都是馬術高手。


    三千年前,還沒有馬鞍和馬鐙,隻用韁繩控製馬需要很高深的技巧。那時的騎手坐在光屁股的馬背上,他們的腳高高蜷起,這是個極不舒服的位置,所以當時的韁繩很短很硬,不僅用來控製馬還當成把手。馬嚼子很長很寬,即使騎手用力拉韁繩,也不會將之拖出來。


    亞述軍隊中有三種騎兵:輕騎兵,由亞述帝國統治下的遊牧民族組成,裝備弓箭和標槍;騎弓手,身穿硬皮甲;重騎兵,裝備長矛和劍,負責近戰接敵。


    後來,騎兵逐漸取代戰車的地位,而後者變得越加笨重,四匹馬拉的戰車最後成了步兵的運載工具。


    亞述的重騎兵是否是具裝騎兵,並沒有足夠的資料說明,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種重騎兵的機動性應該不會太差,身披金屬鎧甲的可能性不算太大。


    而真正發展出具裝騎兵的西方國家,是拜占庭帝國。


    東羅馬重騎兵興盛於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在貝利撒留和納爾塞斯的指揮下,他們曾取得過輝煌的勝利。重騎兵的騎手們,身上披著鎧甲,使用長矛和弓箭。實行這樣一個突變,很明顯,是想使每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軍人,同時兼有機動的“射擊力”和“衝擊力”。西方軍史學者將這種騎兵稱為“雙重功效騎兵”。


    這種“雙重功效騎兵”,即指那些能夠在遠距離殺傷敵人,也可以在近距離發起突擊的騎兵。


    在拜占庭重騎之後,隻有17世紀的重裝火槍騎兵具有這種功能(包括以後的胸甲騎兵)。


    在553年的卡西林納姆會戰。此次會戰的對手是法蘭克人,基本都是步兵,裝備頭盔、椴木大盾、長劍、標槍和戰斧,其中標槍和戰斧都可以用於投擲。法蘭克步兵有種戰法是當標槍插在敵人盾牌上時,衝上去踩這槍柄把敵人的盾牌拽下來,再把敵人解決。


    這些法蘭克人都是些富於攻擊性的老練戰士。


    拜占庭方麵,有步兵、下馬重騎、重騎兵和輕騎兵(主要是匈人)組成,指揮是納爾塞斯。交戰時,騎兵埋伏在兩翼,正麵為步兵集群,其中後幾排為下馬重騎。法蘭克人首先突破了前幾排拜占庭步兵,但隨著下馬重騎加入戰鬥,法蘭克人的進攻受阻。


    可能是納爾塞斯的戰術安排:讓法蘭克人膠著於正麵戰場,為拜占庭重騎兵從兩翼包圍爭取時間。當法蘭克人發現時他們已經被拜占庭重騎兵包圍,但這些老練的步兵立即擺出密集防禦陣形,準備抵抗拜占庭重騎兵的衝鋒。


    但是拜占庭重騎兵並沒有發起衝擊,而是用弓箭狂射。本來,如果法蘭克人疏散陣形,是可以減少被弓箭殺傷的,可他們害怕自己隊伍一旦分散,拜占庭重騎兵就會提起長槍衝鋒。結果在這樣的猶豫中,法蘭克人遭到了巨大的損失,最後敗退。


    這也可以說是重裝騎兵在大規模戰爭當中發揮出決定性作用的一戰。


    當時正如東方國家發展重裝騎兵所遇到的難題一致的是,西方的重騎兵數量同樣不多。


    在拜占庭帝國同時期的西方國家,在十字軍東征時期才發展出重裝騎兵部隊的代名詞——騎士團。


    騎士團出現於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期間,係西歐封建主為保衛他們在東方所侵占的領地而建立的宗教性封建軍事組織。


    第一次十字軍遠征(年)結束後,十字軍陸續占領了地中海東岸最富庶的地區和最繁榮的工商業城市,並在這一帶建立起4個十字軍國家,其所占領地首尾相接從南到北竟有1200公裏長。


    由於這一帶地處沿海,地勢平坦,缺少天然屏障,易攻難守,時刻有遭受進攻的可能,在穆斯林虎視眈眈的威脅之下,十字軍國家處於動蕩不安之中。


    為鞏固這些國家,亟需建立一支常備武裝力量。


    於是,羅馬教皇又組織起幾個僧侶騎士團,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即醫院騎士團(12世紀初)、聖殿騎士團(約1118年)和條頓騎士團(1198年)。其使命是鎮壓十字軍國家中人民的反抗,與毗鄰的穆斯林國家作戰,保衛並擴大十字軍領地。這三個騎士團不久便發展為精銳的職業軍,能夠在任何地方與敵人交手。他們在歐洲大規模招兵買馬,其實力日漸強大。


    就表麵上的形式和性質而論,騎士團是一種僧侶幫會,其宗教方麵的約束類似於修道士。這些僧侶騎士絕大部分是西歐各國破落貴族出身的亡命徒,他們被按照修道會方式組織起來,為“保衛基督教“而奉獻一生。


    騎士團的成員不得娶妻生子,不得謀求財富,不可違背上級的旨意,決不可因迷戀世俗生活而動搖自己“獻身基督教“的意誌。(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