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對於中華文化的接受能力可以說是相當強的。因為自皇太極自下的數位清朝皇帝,都對中華文化進行選擇性的扶持態度。
當然,這個選擇性的扶持態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
因為除了出現《康熙字典》這一種在當其時算得上是漢字總綱的巨作之外,還有著對中華文化多樣性進行閹割的“文字獄”的存在。
……
文字獄並非是清朝獨創,更加不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特色”。
在某個意義上,文字獄在世界曆史上都比比皆是,但是很多國家的文字獄本身並不是隻是針對文化方麵的迫害,而是帶有更多方麵的範疇的一種政治性質為主的迫害。
而在中國,文字獄最先可以考證的是秦帝國時期的焚書以及“妖言令”。
而有意思的是,在漢帝國時期,妖言令存在的時間甚至是比起秦帝國時期的時間更長。
這可以說是漢承秦製的一個特色表現了。
而隻是針對於“文字獄”方麵的處罰記載,則是漢宣帝時期的誅殺楊惲事件。
楊惲,是司馬遷的外孫,其母親是司馬遷的女兒。
楊惲是當時著名的士大夫,他輕財好義,把上千萬財物分給別人。從小在朝中就有很大的名氣。為官之時也能大公無私,奉公守法,不徇私情。
據《漢書?楊惲傳》載,楊惲母親司馬英去世後,其父楊敞為之娶一後母,後母無子,楊惲侍之如親娘,孝敬有加。其後,後母去世,留下財產數百萬,臨終前,他的後母叮囑由楊惲繼承,但是後母去世後,楊惲沒有將這筆財產據為己有,而是將後母留下的大筆財產分給她的幾位親戚。父親楊敞去世後,楊惲還從父親那裏繼承500萬的財物,為官清廉,經濟狀況並不很好的楊惲卻將其全部用來救濟那些宗親。
步入仕途的楊惲,目睹朝廷之中貪贓枉法成風。對此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吏視而不見,獨有楊惲同他外祖父一樣,出汙泥而不染,鐵骨錚錚,一身正氣,敢於冒死在皇帝麵前直諫,大膽進行揭發。他還告發與父親楊敞有深交的朝廷元老重臣霍去病的兒子謀反之事。因此,楊惲和另外幾個與他一同告發此事的人都獲取了封侯的賞賜,還加官進爵。封平通侯。他出身名門,全家擔任公卿、兩千石以上的十人(乘朱輪)。任職時候廉潔、公正,整頓吏治,杜絕行賄。
(霍去病見於史書的兒子大概隻有霍嬗,而過繼於霍去病名下的則是有霍雲霍山兩人,但是這兩人早於漢宣帝繼位之後不久,就因為卷入霍家謀反而被誅殺。很有可能是霍家的一個旁支庶子過繼於霍去病名下繼續延續香火。)
因與太仆“戴長樂”失和,被戴長樂檢舉:“以主上為戲(拿皇帝開玩笑),語近悖逆”,漢宣帝就把楊惲下獄,後予釋放,免為庶人。
其後,楊惲家居治產,以財****安定”郡太守孫會宗,是楊惲的老朋友,寫信給楊惲,勸他應當閉門思過,不應賓客滿堂,飲酒作樂,楊惲給孫會宗寫了回信,這就是《報孫會宗書》。
此信中,有對皇帝的怨恨,有對孫會宗的挖苦,為自己狂放不羈的行為辯解。整封信寫得鋒芒畢露,與其外祖司馬遷《報任安書》桀驁不馴的風格如出一轍。後逢日食,有人上書歸咎於楊惲驕奢不悔過所致。他再次被捕入獄。
廷尉按驗時,在他家中搜出《報孫會宗書》,漢宣帝看後大怒,判以大逆不道罪,就把楊惲腰斬。孫會宗也因此被罷官。
《報孫會宗書》的內容如下:
惲材朽行穢,文質無所底,幸賴先人餘業,得備宿衛。遭遇時變,以獲爵位。終非其任,卒與禍會。足下哀其愚,蒙賜書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竊恨足下不深惟其終始,而猥隨俗之毀譽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過;默而息乎,恐違孔氏各言爾誌之義。故敢略陳其愚,惟君子察焉。
惲家方隆盛時,乘朱輪者十人,位在列卿,爵為通侯,總領從官,與聞政事。曾不能以此時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與群僚同心並力,陪輔朝庭之遺忘,已負竊位素餐之責久矣。懷祿貪勢,不能自退,遂遭變故,橫被口語,身幽北闕,妻子滿獄。當此之時,自以夷滅不足以塞責,豈意得全首領,複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聖主之恩不可勝量。君子遊道,樂以忘憂;小人全軀,說以忘罪。竊自念過已大矣,行已虧矣,長為農夫以末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不意當複用此為譏議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聖人弗禁。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鬥酒自勞。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數人,酒後耳熱,仰天撫缶而呼烏烏。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是日也,奮袖低昂,頓足起舞;誠滛荒無度,不知其不可也。惲幸有餘祿,方糴賤販貴,逐什一之利。此賈豎之事,汙辱之處,惲親行之。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不寒而栗。雖雅知惲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董生不雲乎:“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為謀,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製而責仆哉!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興,有段幹木、田子方之遺風,漂然皆有節概,知去就之分。頃者足下離舊土,臨安定,安定山穀之間,昆戎舊壤,子弟貪鄙,豈習俗之移人哉?於今乃睹子之誌矣!方當盛漢之隆,願勉旃,毋多談。
漢宣帝並非是無緣無故要殺死楊惲,而是因為楊惲在《報孫會宗書》當中對於他的治理方式深懷不滿,頗有懷才不遇味道的字眼深深刺激了漢宣帝。
而楊惲必須得死的根本原因還在於有這麽一句話也許讓漢宣帝認為楊惲並不希望坐在皇位上的人是他:
“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
這一句話看上沒啥大不了,但是別忘記了漢宣帝在即位之前的情況相當戲劇性,作為漢武帝第一個曾孫子的漢宣帝,差點沒有死在巫蠱之禍當中,甚至是在繼位之前,連個爵位都沒有的平頭百姓一個……
嘛,漢宣帝看到這一句話,心裏麵說不定會想:“你這是想說朕本身是一個平民,隻會做一些隻顧著自身溫飽的事情?對吧?對吧?對吧???”
也就是因為這樣,楊惲死了,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因為文字獄而死的名臣……
……
曹魏末年,嵇康因寫作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令權臣司馬昭“聞而惡之”,而被斬於東市。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大臣崔浩因主持編纂的國史直書揭露了北魏統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恥屈辱的曆史,被北魏太武帝下令族誅,同時株連被殺的還有崔浩姻親範陽盧氏、太原郭氏和河東柳氏等北方大族,史稱“國史之獄”。
國史之獄是在拓跋燾鎮壓蓋吳起義的過程中,崔浩曾親見寺僧藏匿武器,崔浩篤通道教,主張廢佛。北魏太武帝由此下令關閉長安沙門,焚燒寺院,搗毀佛像,史稱「三武之禍」。寇謙之以殺僧過多,曾苦求崔浩,阻止滅佛行動。當時「一境之內,無複沙門」,朝野間怨聲載道。
掌權後,企圖按照漢族的世家大族的傳統思想,整理、分別和規定氏族的高下。在神麚三年(431年)九月時,崔浩便“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表弟盧玄勸阻他說:“夫創製立事,各有其時;樂為此者,詎有幾人!宜加三思”。但崔浩不從,從而得罪了眾多的鮮卑貴族。
崔浩之弟崔恬嫁女兒給王慧龍,王氏是太原大族,世代遺傳齇鼻,在江東被稱為“齇王”。崔浩見王慧龍時,一看到他的齇鼻,就說:“的確是王家男兒,真是貴種!”又多次對朝中的鮮卑諸公稱讚他長得俊美。司徒長孫嵩聽了大不高興,就向太武帝告狀,說王慧龍是從南方歸降的,崔浩歎服南人,是“有訕鄙國化之意”。
太武帝大怒,把崔浩傳來訓斥,崔浩脫帽叩頭,自責了一番才得到寬恕。太子拓跋晃監國時,崔浩自恃才略及魏主所寵任,專製朝權。一次曾推薦冀、定、相、幽、並五州人士數十人,皆起家為郡守。太子對崔浩說:“先征之人,亦州郡之選也;在職已久,勤勞未答,宜先補郡縣,以新征者代為郎吏。且守令治民,宜得更事者。”崔浩固執己見,最終把他推薦的人派出去任職。當時,中書侍郎、領著作郎高允知道後,對東宮博士管恬說:“崔公其不免乎!苟遂其非而校勝於上,將何以堪之”!
但給崔浩帶來殺身之禍的直接原因,是《國書》事件。
在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時,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監秘書事,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參著作事,續修國史。太武帝叮囑他們,寫國史一定要根據實錄。崔浩他們按照這個要求,采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了一本魏國的國史。當時,皇帝要編國史的目的,本來隻是留給皇室後代看的。但是《國記》修畢後,參與其事的著作令史閔湛、郗標建議把《國記》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筆,同時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經》。
閔湛、郗標巧言令色,平時以諂事崔浩而獲得崔浩的歡心。他們的建議被崔浩采納,太子也表示讚賞。於是,在天壇東三裏處,營造了一個《國書》和《五經注》的碑林,方圓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萬才告完成。由於《國記》秉筆直書,盡述拓跋氏的曆史,詳備而無所避諱,其中直書了拓跋氏一些不願人知的早期曆史。而石碑樹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來行人議論。鮮卑貴族看到後,無不憤怒,先後到太武帝前告狀,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惡。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書郎吏,審查罪狀。
崔浩被捕後,承認自己曾經接受過賄賂。其實他對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太武帝親自審訊他時,他惶惑不能應對。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誅殺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時,“衛士數十人溲(撒尿)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同時,秘書郎吏以下也都被殺,而清河崔氏同族無論遠近,姻親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史稱“國史之獄”
北方士族在“國史之獄”遭到了沉重打擊。
宋人劉攽等說:“拓跋氏乘後燕之衰,蠶食並、冀,暴師喋血三十餘年,而中國略定。其始也,公卿方鎮皆故部落酋大,雖參用趙魏舊族,往往以猜忌夷滅”。
他們指出鮮卑貴族與趙魏大族的矛盾,是頗有見地的,而崔浩正是這種矛盾的犧牲品,“國史之獄”隻不過是一個借口罷了。不久,太武帝北巡陰山,後悔誅殺崔浩。時北部尚書宣城公李孝伯病世,太武帝說:“李宣城可惜!”既而又說:“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但事已至此,無法挽回。
而在某個意義上,“國史之獄”可以說是曆史上第一個株連甚廣的文字獄記載。
至於國史之獄到底死了多少人?
恐怕並沒有一個較為準確的說法。但是將四個在當其時算得上是中上規模的世家大族株連滅族,即使是滅其家主五族,恐怕死於屠刀之下的都不少於三四千人。(未完待續。)
:。:
當然,這個選擇性的扶持態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
因為除了出現《康熙字典》這一種在當其時算得上是漢字總綱的巨作之外,還有著對中華文化多樣性進行閹割的“文字獄”的存在。
……
文字獄並非是清朝獨創,更加不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特色”。
在某個意義上,文字獄在世界曆史上都比比皆是,但是很多國家的文字獄本身並不是隻是針對文化方麵的迫害,而是帶有更多方麵的範疇的一種政治性質為主的迫害。
而在中國,文字獄最先可以考證的是秦帝國時期的焚書以及“妖言令”。
而有意思的是,在漢帝國時期,妖言令存在的時間甚至是比起秦帝國時期的時間更長。
這可以說是漢承秦製的一個特色表現了。
而隻是針對於“文字獄”方麵的處罰記載,則是漢宣帝時期的誅殺楊惲事件。
楊惲,是司馬遷的外孫,其母親是司馬遷的女兒。
楊惲是當時著名的士大夫,他輕財好義,把上千萬財物分給別人。從小在朝中就有很大的名氣。為官之時也能大公無私,奉公守法,不徇私情。
據《漢書?楊惲傳》載,楊惲母親司馬英去世後,其父楊敞為之娶一後母,後母無子,楊惲侍之如親娘,孝敬有加。其後,後母去世,留下財產數百萬,臨終前,他的後母叮囑由楊惲繼承,但是後母去世後,楊惲沒有將這筆財產據為己有,而是將後母留下的大筆財產分給她的幾位親戚。父親楊敞去世後,楊惲還從父親那裏繼承500萬的財物,為官清廉,經濟狀況並不很好的楊惲卻將其全部用來救濟那些宗親。
步入仕途的楊惲,目睹朝廷之中貪贓枉法成風。對此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吏視而不見,獨有楊惲同他外祖父一樣,出汙泥而不染,鐵骨錚錚,一身正氣,敢於冒死在皇帝麵前直諫,大膽進行揭發。他還告發與父親楊敞有深交的朝廷元老重臣霍去病的兒子謀反之事。因此,楊惲和另外幾個與他一同告發此事的人都獲取了封侯的賞賜,還加官進爵。封平通侯。他出身名門,全家擔任公卿、兩千石以上的十人(乘朱輪)。任職時候廉潔、公正,整頓吏治,杜絕行賄。
(霍去病見於史書的兒子大概隻有霍嬗,而過繼於霍去病名下的則是有霍雲霍山兩人,但是這兩人早於漢宣帝繼位之後不久,就因為卷入霍家謀反而被誅殺。很有可能是霍家的一個旁支庶子過繼於霍去病名下繼續延續香火。)
因與太仆“戴長樂”失和,被戴長樂檢舉:“以主上為戲(拿皇帝開玩笑),語近悖逆”,漢宣帝就把楊惲下獄,後予釋放,免為庶人。
其後,楊惲家居治產,以財****安定”郡太守孫會宗,是楊惲的老朋友,寫信給楊惲,勸他應當閉門思過,不應賓客滿堂,飲酒作樂,楊惲給孫會宗寫了回信,這就是《報孫會宗書》。
此信中,有對皇帝的怨恨,有對孫會宗的挖苦,為自己狂放不羈的行為辯解。整封信寫得鋒芒畢露,與其外祖司馬遷《報任安書》桀驁不馴的風格如出一轍。後逢日食,有人上書歸咎於楊惲驕奢不悔過所致。他再次被捕入獄。
廷尉按驗時,在他家中搜出《報孫會宗書》,漢宣帝看後大怒,判以大逆不道罪,就把楊惲腰斬。孫會宗也因此被罷官。
《報孫會宗書》的內容如下:
惲材朽行穢,文質無所底,幸賴先人餘業,得備宿衛。遭遇時變,以獲爵位。終非其任,卒與禍會。足下哀其愚,蒙賜書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竊恨足下不深惟其終始,而猥隨俗之毀譽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過;默而息乎,恐違孔氏各言爾誌之義。故敢略陳其愚,惟君子察焉。
惲家方隆盛時,乘朱輪者十人,位在列卿,爵為通侯,總領從官,與聞政事。曾不能以此時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與群僚同心並力,陪輔朝庭之遺忘,已負竊位素餐之責久矣。懷祿貪勢,不能自退,遂遭變故,橫被口語,身幽北闕,妻子滿獄。當此之時,自以夷滅不足以塞責,豈意得全首領,複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聖主之恩不可勝量。君子遊道,樂以忘憂;小人全軀,說以忘罪。竊自念過已大矣,行已虧矣,長為農夫以末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不意當複用此為譏議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聖人弗禁。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鬥酒自勞。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數人,酒後耳熱,仰天撫缶而呼烏烏。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是日也,奮袖低昂,頓足起舞;誠滛荒無度,不知其不可也。惲幸有餘祿,方糴賤販貴,逐什一之利。此賈豎之事,汙辱之處,惲親行之。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不寒而栗。雖雅知惲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董生不雲乎:“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為謀,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製而責仆哉!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興,有段幹木、田子方之遺風,漂然皆有節概,知去就之分。頃者足下離舊土,臨安定,安定山穀之間,昆戎舊壤,子弟貪鄙,豈習俗之移人哉?於今乃睹子之誌矣!方當盛漢之隆,願勉旃,毋多談。
漢宣帝並非是無緣無故要殺死楊惲,而是因為楊惲在《報孫會宗書》當中對於他的治理方式深懷不滿,頗有懷才不遇味道的字眼深深刺激了漢宣帝。
而楊惲必須得死的根本原因還在於有這麽一句話也許讓漢宣帝認為楊惲並不希望坐在皇位上的人是他:
“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
這一句話看上沒啥大不了,但是別忘記了漢宣帝在即位之前的情況相當戲劇性,作為漢武帝第一個曾孫子的漢宣帝,差點沒有死在巫蠱之禍當中,甚至是在繼位之前,連個爵位都沒有的平頭百姓一個……
嘛,漢宣帝看到這一句話,心裏麵說不定會想:“你這是想說朕本身是一個平民,隻會做一些隻顧著自身溫飽的事情?對吧?對吧?對吧???”
也就是因為這樣,楊惲死了,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因為文字獄而死的名臣……
……
曹魏末年,嵇康因寫作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令權臣司馬昭“聞而惡之”,而被斬於東市。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大臣崔浩因主持編纂的國史直書揭露了北魏統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恥屈辱的曆史,被北魏太武帝下令族誅,同時株連被殺的還有崔浩姻親範陽盧氏、太原郭氏和河東柳氏等北方大族,史稱“國史之獄”。
國史之獄是在拓跋燾鎮壓蓋吳起義的過程中,崔浩曾親見寺僧藏匿武器,崔浩篤通道教,主張廢佛。北魏太武帝由此下令關閉長安沙門,焚燒寺院,搗毀佛像,史稱「三武之禍」。寇謙之以殺僧過多,曾苦求崔浩,阻止滅佛行動。當時「一境之內,無複沙門」,朝野間怨聲載道。
掌權後,企圖按照漢族的世家大族的傳統思想,整理、分別和規定氏族的高下。在神麚三年(431年)九月時,崔浩便“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表弟盧玄勸阻他說:“夫創製立事,各有其時;樂為此者,詎有幾人!宜加三思”。但崔浩不從,從而得罪了眾多的鮮卑貴族。
崔浩之弟崔恬嫁女兒給王慧龍,王氏是太原大族,世代遺傳齇鼻,在江東被稱為“齇王”。崔浩見王慧龍時,一看到他的齇鼻,就說:“的確是王家男兒,真是貴種!”又多次對朝中的鮮卑諸公稱讚他長得俊美。司徒長孫嵩聽了大不高興,就向太武帝告狀,說王慧龍是從南方歸降的,崔浩歎服南人,是“有訕鄙國化之意”。
太武帝大怒,把崔浩傳來訓斥,崔浩脫帽叩頭,自責了一番才得到寬恕。太子拓跋晃監國時,崔浩自恃才略及魏主所寵任,專製朝權。一次曾推薦冀、定、相、幽、並五州人士數十人,皆起家為郡守。太子對崔浩說:“先征之人,亦州郡之選也;在職已久,勤勞未答,宜先補郡縣,以新征者代為郎吏。且守令治民,宜得更事者。”崔浩固執己見,最終把他推薦的人派出去任職。當時,中書侍郎、領著作郎高允知道後,對東宮博士管恬說:“崔公其不免乎!苟遂其非而校勝於上,將何以堪之”!
但給崔浩帶來殺身之禍的直接原因,是《國書》事件。
在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時,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監秘書事,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參著作事,續修國史。太武帝叮囑他們,寫國史一定要根據實錄。崔浩他們按照這個要求,采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了一本魏國的國史。當時,皇帝要編國史的目的,本來隻是留給皇室後代看的。但是《國記》修畢後,參與其事的著作令史閔湛、郗標建議把《國記》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筆,同時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經》。
閔湛、郗標巧言令色,平時以諂事崔浩而獲得崔浩的歡心。他們的建議被崔浩采納,太子也表示讚賞。於是,在天壇東三裏處,營造了一個《國書》和《五經注》的碑林,方圓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萬才告完成。由於《國記》秉筆直書,盡述拓跋氏的曆史,詳備而無所避諱,其中直書了拓跋氏一些不願人知的早期曆史。而石碑樹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來行人議論。鮮卑貴族看到後,無不憤怒,先後到太武帝前告狀,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惡。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書郎吏,審查罪狀。
崔浩被捕後,承認自己曾經接受過賄賂。其實他對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太武帝親自審訊他時,他惶惑不能應對。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誅殺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時,“衛士數十人溲(撒尿)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同時,秘書郎吏以下也都被殺,而清河崔氏同族無論遠近,姻親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史稱“國史之獄”
北方士族在“國史之獄”遭到了沉重打擊。
宋人劉攽等說:“拓跋氏乘後燕之衰,蠶食並、冀,暴師喋血三十餘年,而中國略定。其始也,公卿方鎮皆故部落酋大,雖參用趙魏舊族,往往以猜忌夷滅”。
他們指出鮮卑貴族與趙魏大族的矛盾,是頗有見地的,而崔浩正是這種矛盾的犧牲品,“國史之獄”隻不過是一個借口罷了。不久,太武帝北巡陰山,後悔誅殺崔浩。時北部尚書宣城公李孝伯病世,太武帝說:“李宣城可惜!”既而又說:“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但事已至此,無法挽回。
而在某個意義上,“國史之獄”可以說是曆史上第一個株連甚廣的文字獄記載。
至於國史之獄到底死了多少人?
恐怕並沒有一個較為準確的說法。但是將四個在當其時算得上是中上規模的世家大族株連滅族,即使是滅其家主五族,恐怕死於屠刀之下的都不少於三四千人。(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