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炮的發展曆史當中,火炮本身的性能並不是主要的範疇。
這一點在開花彈出現之前,是很明顯的現象。
因為一款火炮的性能再高,其炮彈威力不咋樣的話,那麽這款火炮的實戰極限,也就是用來集中式擊穿棱堡的防禦體係。
……
榴彈也叫開花彈,是炮彈中的“元老”,而炮彈的“先祖”則是實心彈。這類炮彈是利用彈丸爆炸後產生的破片和衝擊波來殺傷或爆破的,又分為殺傷彈、爆破彈和殺傷爆破彈幾種。
幾百年來,榴彈在戰爭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榴彈最早是由中國人在公元1000年左右製造的,當時的榴彈隻是將中國人的革命性技術——火藥加以應用。到了15和16世紀,歐洲人也學會了製造榴彈,並極大地提高了榴彈的威力。
早期榴彈的典型設計是在一個中空的金屬容器中填滿火藥。士兵隻需點燃油繩,然後盡快將榴彈投擲出去。到了18世紀,這種武器逐漸被人們摒棄:在當時的戰鬥模式中,榴彈並不十分有用,其簡易設計又使得它異常危險。
到了20世紀,隨著新型戰鬥模式的出現,這種武器又逐漸複蘇。在一戰的塹壕戰中,士兵不用暴露自己的位置,即可用榴彈端掉敵方的機槍手。榴彈的機械點火係統使它變得相對安全實用。正是有了這種係統,榴彈才逐漸變成現代戰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早在17世紀歐洲就把這種射角很大的炮稱為榴彈炮,19世紀開始采用變裝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炮身長為15~22倍口徑,最大射程達14.2公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炮身長為20~30倍口徑,最大射程達18.1公裏,初速為635米/秒,最大射角65°。目前,炮身長為45倍口徑,英國的as90式155毫米自行炮正在研製52倍口徑,最大射程為24公裏,采用火箭增程彈可達30公裏,初速為827米每秒,最大射角75°。我們又稱這種長身管的榴彈炮為加榴炮。
殺傷彈的“肚子”裏麵裝填炸藥,在著地瞬間爆炸,可形成大量的破片去殺傷敵人。口徑和結構不同的殺傷彈,殺傷效力也不同。85毫米榴彈,能產生約900塊有效破片,可殺傷280平方米範圍內的敵人,100毫米榴彈,產生1400塊有效破片,殺傷範圍比85毫米榴彈大30%;152毫米榴彈威力更大,可產生約2800塊有效破片,威力相當於85毫米榴彈的三倍。
爆破彈的特點是炸藥裝得比較多,彈殼較薄,主要是利用彈丸爆炸後產生的巨大衝擊波來毀壞目標的。一般給它配“短延期引信”,使它在撞擊工事時不立即爆炸,而是鑽入工事一定深度後再爆炸。
殺傷爆破榴彈既有殺傷作用,又有爆破作用,可以一彈兩用。
在張嘉師所在的後世,榴彈性能越來越好,其中有:殺傷威力較大的鋼珠彈、箭霰彈、子母彈;飛行距離較遠的底凹彈、棗核彈、火箭增程彈以及底部排氣彈等。現代某些殺傷榴彈的彈內裝有數千顆小鋼珠、小鋼箭和小鋼柱,這些榴彈殺傷破片多、殺傷麵積大。如105毫米箭式榴霰彈,肚裏裝有4.15公斤炸藥和8000顆小鋼箭,彈丸空烽炸時,小鋼箭可殺傷約6000平方米內的暴露步兵。小鋼箭射入人體後,還會扭轉、拐彎,醫生施行手術也非常困難。
現代榴彈,不僅威力大,而且射程也遠。不少榴彈可以飛行20-30公裏,有的甚至達到40-50公裏。應用上適合於打擊隱蔽目標和麵目標的野戰炮。榴彈炮按機動方式可分為牽引式和自行式兩種,其中,自行式榴彈炮主要有前蘇聯的74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美國m109a2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英國as90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法國f1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日本7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美國m110a2式203毫米自行榴彈炮等。
榴彈發射器是一種以槍炮原理發射小型榴彈的武器,因其外形和結構酷似步槍或機槍,故人們常稱之為”榴彈槍”或”榴彈機槍”。按發射方式,榴彈發射器分為單發和自動發射兩種,按操持方式,榴彈發射器分為單人肩射和多人架射兩種。在現代戰爭中,榴彈發射器的使用可提高步兵分隊的獨立作戰能力,增大步兵而殺傷火力密度及火製地帶,賦予步兵與多種目標作戰的手段,同時也為其他兵種提供了新型自備武器。
目前,榴彈發射器的發展方興未艾,其基本趨勢是:減輕係統重量,提高機動能力;改進總體布局,適應未來要求;提高威力、減輕彈重、精簡配套;利用新技術,探索新原理。
壓力觸發的原理,榴彈射出,榴彈在旋轉中飛行,當飛到一定程度,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會鬆開本來被卡住的引爆裝置(),引爆裝置和火帽前移,準備好被擊發;當榴彈擊中目標或落地,位於彈頭的觸發器()在撞擊的壓力下,帶動撞針()直接撞向火帽,直接引爆沒有延時。
槍榴彈是步兵近距離上使用的點麵殺傷武器,主要用於殺傷有生目標,摧毀各種輕型裝甲目標、永久火力點等野戰工事。因此,槍榴彈的裝備使用大大提高了步兵在現代戰場上對付點、麵目標和反裝甲的作戰能力。
槍榴彈最早是在16世紀末出現的,17世紀有了用黑火藥發射的槍榴彈。20世紀初,槍榴彈是利用手榴彈加尾杆,直接插入槍口,用空包彈發射的。後來在槍口安裝發射筒發射的專用槍榴彈也得到了發展。
20世紀50年代後,槍榴彈不斷得到改進,能以槍口兼作發射具,彈上帶瞄準具,彈體尾管內裝有彈頭吸收器,使用實彈就可發射。
60年代初,隨著裝甲目標的發展,各種破甲槍榴彈也相繼出現。但槍榴彈因體積、質量和後坐力等問題,在一段時間裏受到了冷落。
70年代初,通過對未來戰爭的分析研究,並進一步明確槍榴彈的主要戰術任務後,槍榴彈在結構、發射方式、使用材料等各方麵都有了重大改進。尤其是捕彈器的出現,戰鬥部結構的改進,引信的更新,火箭增程技術以及新材料與非金屬材料在槍彈上的應用,更使槍榴彈在提高威力、擴大用途、增大射程、簡化操作和降低成本等諸多方麵都有了顯著提高,並逐步向著輕量化、係列化、多用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
…………………………………………分割線………………………………………………
榴彈是作為火炮在戰場上發揮出更大作用的一個裏程碑。
而在張嘉師所在的後世,除了榴彈之外,還有一種彈種很是著名,那就是從某個意義上,算是實心彈的延續的穿甲彈。
穿甲彈是一種典型的動能彈,依靠彈丸強度、重量和速度穿透裝甲的炮彈,現代穿甲彈彈頭很尖,彈體細長,采用鋼合金、貧鈾合金等製成,強度極高。
穿甲彈早在十九世紀便已在戰場廝殺,當時,它主要對付裝甲戰船,用得還不普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麵世,裝甲彈才風風火火衝進戰場,其性能也有了很大改進。這期間裝甲彈是一種適口徑穿甲彈,即穿甲主體的直徑與穿甲彈彈體的口徑相同。這類穿甲彈又叫普通穿甲彈。根據穿甲彈的彈頭不同,通常人們還把普通穿甲彈分為尖頭穿甲彈,鈍頭穿甲彈和被帽穿甲彈。前兩種穿甲彈主要用來對付均質裝甲,而後一種由於在彈頭上加有風帽和被帽,因而穿甲能力強,可用來對付表麵經硬化處理的非均質裝甲。
普通穿甲彈一般在彈體內裝少量炸藥,以提高穿透裝甲後的殺傷和燃燒作用。不裝炸藥的又稱實心穿甲彈,裝炸藥較多的稱半穿甲彈或穿甲爆破彈,裝有燃燒劑(燃燒合金)的稱穿甲燃燒彈。普通穿甲彈由彈丸和發射裝藥組成。彈丸有風帽、被帽、彈體、炸藥、彈底引信和曳光管。風帽用於減小飛行阻力,被帽用於保護彈體頭部穿甲時不受破壞,並可防止跳彈。彈體用優質合金鋼製造,經熱處理使頭部硬度略高於尾部,以改善穿甲性能。曳光管用於顯示彈道。100毫米普通穿甲彈彈丸初速900米/秒左右,在1000米距離上可擊穿110~160毫米/30°(裝甲厚度/法線角)的裝甲。1000米處的速度損失是初速的11%~1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重型坦克殺上戰場,出現了一種次口徑超穿甲彈,即穿甲主體的直徑小於彈徑的穿甲彈。這種次口徑超速穿甲彈的彈體內,有一個用硬質合金製成的彈芯。由於穿甲彈是依靠彈丸的動能來穿透裝甲的,因而當彈丸以高速撞擊裝甲時,強度高而直徑細小的彈芯就能把大部分能量集中在裝甲的很小麵積上,從而一舉把“烏龜殼”穿透。後來,坦克不肯示弱,又把裝甲增厚,於是便出現了威力更強的超速穿甲彈.這種彈按其穩定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彈丸自身旋轉穩定的,另一種是借助於裝在彈體上的尾翼穩定的。
穿甲彈主要依靠彈丸強大的動能強行穿透裝甲摧毀目標的炮彈。其特點為初速高,直射距離大,射擊精度高,是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的主要彈種。也配用於艦炮、海岸炮、高射炮和航空機關炮。用於毀傷坦克、自行火炮、裝甲車輛、艦艇等裝甲目標以及飛機、直升機、汽車、火箭炮、導彈發射運輸/發射車、指揮車、通信車、雷達等非裝甲金屬結構技術兵器。也可用於破壞堅固防禦工事。英文名稱:ap()。
反坦克穿甲彈素以強拱硬鑽而著稱,也就是俗話說的硬碰硬。它主要靠彈丸命中目標時的大動能和本身的高強度擊穿鋼甲。穿甲彈的彈丸,都是用比坦克裝甲硬得多的高密度合金鋼、碳化鎢等材料製成的。穿甲彈彈頭十分堅硬,是坦克、裝甲車輛的強敵。發射時,穿甲彈丸在膛內高溫高壓氣體作用下,一觸及目標,就會把鋼甲表麵打個凹坑,並且將凹坑底麵的鋼甲頂出去。
舊式穿甲彈中,在彈體中裝有少量炸藥及引信,彈丸頭部雖然已經破裂,但是彈體依然具有強大的動能,所以仍會繼續前衝。當撞擊力達到一定數值時,引信被觸發點燃,就引起了彈丸裝藥的爆炸。這時,在每平方厘米麵積上,可產生數十噸至數百噸的高壓,從而殺傷坦克內的乘員、破壞武器裝備。現代的穿甲彈,特別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彈芯是實心的,其中並沒有炸藥,擊穿裝甲之後,是依靠高速飛濺的裝甲碎片和穿甲彈彈芯碎片殺傷裝甲目標中的人員、破壞其中的裝備。而貧鈾穿甲彈在擊穿裝甲後,強大的撞擊力會使得貧鈾彈芯發生自燃,產生高溫,引燃裝甲目標中的油料、彈藥,造成極大的破壞效果。
穿甲彈的穿透能力主要來源於彈丸運動時的動能,要增大彈丸擊中目標時的動能,就必須提高彈丸的速度。穿甲彈除了用長管火炮發射外,還都將彈體做成流線型或長杆形,即脫殼超速穿甲彈。因為脫殼超速穿甲彈的彈丸形狀像支長箭,所以,還有人稱它為箭形超速穿甲彈。脫殼超速穿甲彈的穿甲本領更強。
按彈體直徑與火炮口徑的配合,分為適口徑穿甲彈與次口徑穿甲彈。按結構性能分為普通穿甲彈、次口徑超速穿甲彈和次口徑超速脫殼穿甲彈。
穿甲彈是在與裝甲目標的鬥爭中發展的。穿甲彈出現於19世紀60年代,最初主要用來對付覆有裝甲的工事和艦艇。第一次世界大戰出現坦克以後,穿甲彈在與坦克的鬥爭中得到迅速發展。普通穿甲彈采用高強度合金鋼做彈體,頭部采用不同的結構形狀和不同的硬度分布,對輕型裝甲的毀傷有較好的效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重型坦克,相應地研製出碳化鎢彈芯的次口徑超速穿甲彈和用於錐膛炮發射的可變形穿甲彈,由於減輕彈重,提高初速,增加了著靶比動能,提高了穿甲威力。
20世紀60年代研製出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能獲得很高的著靶比動能,穿甲威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分割線…………………………………………
張嘉師自己很清楚一點,那就是僅依靠眼下的科技水平,就算是製作出性能不錯的火炮,其在炮彈工藝上,甚至是火藥方麵的一個整體提升,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所以在這一方麵而言,張嘉師隻能夠寄望於一些輕型火器在戰場上所取得的實際效果。
而虎蹲炮運用火藥武器的意義上,不會有太大的提升,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未完待續。)
這一點在開花彈出現之前,是很明顯的現象。
因為一款火炮的性能再高,其炮彈威力不咋樣的話,那麽這款火炮的實戰極限,也就是用來集中式擊穿棱堡的防禦體係。
……
榴彈也叫開花彈,是炮彈中的“元老”,而炮彈的“先祖”則是實心彈。這類炮彈是利用彈丸爆炸後產生的破片和衝擊波來殺傷或爆破的,又分為殺傷彈、爆破彈和殺傷爆破彈幾種。
幾百年來,榴彈在戰爭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榴彈最早是由中國人在公元1000年左右製造的,當時的榴彈隻是將中國人的革命性技術——火藥加以應用。到了15和16世紀,歐洲人也學會了製造榴彈,並極大地提高了榴彈的威力。
早期榴彈的典型設計是在一個中空的金屬容器中填滿火藥。士兵隻需點燃油繩,然後盡快將榴彈投擲出去。到了18世紀,這種武器逐漸被人們摒棄:在當時的戰鬥模式中,榴彈並不十分有用,其簡易設計又使得它異常危險。
到了20世紀,隨著新型戰鬥模式的出現,這種武器又逐漸複蘇。在一戰的塹壕戰中,士兵不用暴露自己的位置,即可用榴彈端掉敵方的機槍手。榴彈的機械點火係統使它變得相對安全實用。正是有了這種係統,榴彈才逐漸變成現代戰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早在17世紀歐洲就把這種射角很大的炮稱為榴彈炮,19世紀開始采用變裝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炮身長為15~22倍口徑,最大射程達14.2公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炮身長為20~30倍口徑,最大射程達18.1公裏,初速為635米/秒,最大射角65°。目前,炮身長為45倍口徑,英國的as90式155毫米自行炮正在研製52倍口徑,最大射程為24公裏,采用火箭增程彈可達30公裏,初速為827米每秒,最大射角75°。我們又稱這種長身管的榴彈炮為加榴炮。
殺傷彈的“肚子”裏麵裝填炸藥,在著地瞬間爆炸,可形成大量的破片去殺傷敵人。口徑和結構不同的殺傷彈,殺傷效力也不同。85毫米榴彈,能產生約900塊有效破片,可殺傷280平方米範圍內的敵人,100毫米榴彈,產生1400塊有效破片,殺傷範圍比85毫米榴彈大30%;152毫米榴彈威力更大,可產生約2800塊有效破片,威力相當於85毫米榴彈的三倍。
爆破彈的特點是炸藥裝得比較多,彈殼較薄,主要是利用彈丸爆炸後產生的巨大衝擊波來毀壞目標的。一般給它配“短延期引信”,使它在撞擊工事時不立即爆炸,而是鑽入工事一定深度後再爆炸。
殺傷爆破榴彈既有殺傷作用,又有爆破作用,可以一彈兩用。
在張嘉師所在的後世,榴彈性能越來越好,其中有:殺傷威力較大的鋼珠彈、箭霰彈、子母彈;飛行距離較遠的底凹彈、棗核彈、火箭增程彈以及底部排氣彈等。現代某些殺傷榴彈的彈內裝有數千顆小鋼珠、小鋼箭和小鋼柱,這些榴彈殺傷破片多、殺傷麵積大。如105毫米箭式榴霰彈,肚裏裝有4.15公斤炸藥和8000顆小鋼箭,彈丸空烽炸時,小鋼箭可殺傷約6000平方米內的暴露步兵。小鋼箭射入人體後,還會扭轉、拐彎,醫生施行手術也非常困難。
現代榴彈,不僅威力大,而且射程也遠。不少榴彈可以飛行20-30公裏,有的甚至達到40-50公裏。應用上適合於打擊隱蔽目標和麵目標的野戰炮。榴彈炮按機動方式可分為牽引式和自行式兩種,其中,自行式榴彈炮主要有前蘇聯的74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美國m109a2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英國as90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法國f1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日本7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美國m110a2式203毫米自行榴彈炮等。
榴彈發射器是一種以槍炮原理發射小型榴彈的武器,因其外形和結構酷似步槍或機槍,故人們常稱之為”榴彈槍”或”榴彈機槍”。按發射方式,榴彈發射器分為單發和自動發射兩種,按操持方式,榴彈發射器分為單人肩射和多人架射兩種。在現代戰爭中,榴彈發射器的使用可提高步兵分隊的獨立作戰能力,增大步兵而殺傷火力密度及火製地帶,賦予步兵與多種目標作戰的手段,同時也為其他兵種提供了新型自備武器。
目前,榴彈發射器的發展方興未艾,其基本趨勢是:減輕係統重量,提高機動能力;改進總體布局,適應未來要求;提高威力、減輕彈重、精簡配套;利用新技術,探索新原理。
壓力觸發的原理,榴彈射出,榴彈在旋轉中飛行,當飛到一定程度,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會鬆開本來被卡住的引爆裝置(),引爆裝置和火帽前移,準備好被擊發;當榴彈擊中目標或落地,位於彈頭的觸發器()在撞擊的壓力下,帶動撞針()直接撞向火帽,直接引爆沒有延時。
槍榴彈是步兵近距離上使用的點麵殺傷武器,主要用於殺傷有生目標,摧毀各種輕型裝甲目標、永久火力點等野戰工事。因此,槍榴彈的裝備使用大大提高了步兵在現代戰場上對付點、麵目標和反裝甲的作戰能力。
槍榴彈最早是在16世紀末出現的,17世紀有了用黑火藥發射的槍榴彈。20世紀初,槍榴彈是利用手榴彈加尾杆,直接插入槍口,用空包彈發射的。後來在槍口安裝發射筒發射的專用槍榴彈也得到了發展。
20世紀50年代後,槍榴彈不斷得到改進,能以槍口兼作發射具,彈上帶瞄準具,彈體尾管內裝有彈頭吸收器,使用實彈就可發射。
60年代初,隨著裝甲目標的發展,各種破甲槍榴彈也相繼出現。但槍榴彈因體積、質量和後坐力等問題,在一段時間裏受到了冷落。
70年代初,通過對未來戰爭的分析研究,並進一步明確槍榴彈的主要戰術任務後,槍榴彈在結構、發射方式、使用材料等各方麵都有了重大改進。尤其是捕彈器的出現,戰鬥部結構的改進,引信的更新,火箭增程技術以及新材料與非金屬材料在槍彈上的應用,更使槍榴彈在提高威力、擴大用途、增大射程、簡化操作和降低成本等諸多方麵都有了顯著提高,並逐步向著輕量化、係列化、多用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
…………………………………………分割線………………………………………………
榴彈是作為火炮在戰場上發揮出更大作用的一個裏程碑。
而在張嘉師所在的後世,除了榴彈之外,還有一種彈種很是著名,那就是從某個意義上,算是實心彈的延續的穿甲彈。
穿甲彈是一種典型的動能彈,依靠彈丸強度、重量和速度穿透裝甲的炮彈,現代穿甲彈彈頭很尖,彈體細長,采用鋼合金、貧鈾合金等製成,強度極高。
穿甲彈早在十九世紀便已在戰場廝殺,當時,它主要對付裝甲戰船,用得還不普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麵世,裝甲彈才風風火火衝進戰場,其性能也有了很大改進。這期間裝甲彈是一種適口徑穿甲彈,即穿甲主體的直徑與穿甲彈彈體的口徑相同。這類穿甲彈又叫普通穿甲彈。根據穿甲彈的彈頭不同,通常人們還把普通穿甲彈分為尖頭穿甲彈,鈍頭穿甲彈和被帽穿甲彈。前兩種穿甲彈主要用來對付均質裝甲,而後一種由於在彈頭上加有風帽和被帽,因而穿甲能力強,可用來對付表麵經硬化處理的非均質裝甲。
普通穿甲彈一般在彈體內裝少量炸藥,以提高穿透裝甲後的殺傷和燃燒作用。不裝炸藥的又稱實心穿甲彈,裝炸藥較多的稱半穿甲彈或穿甲爆破彈,裝有燃燒劑(燃燒合金)的稱穿甲燃燒彈。普通穿甲彈由彈丸和發射裝藥組成。彈丸有風帽、被帽、彈體、炸藥、彈底引信和曳光管。風帽用於減小飛行阻力,被帽用於保護彈體頭部穿甲時不受破壞,並可防止跳彈。彈體用優質合金鋼製造,經熱處理使頭部硬度略高於尾部,以改善穿甲性能。曳光管用於顯示彈道。100毫米普通穿甲彈彈丸初速900米/秒左右,在1000米距離上可擊穿110~160毫米/30°(裝甲厚度/法線角)的裝甲。1000米處的速度損失是初速的11%~1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重型坦克殺上戰場,出現了一種次口徑超穿甲彈,即穿甲主體的直徑小於彈徑的穿甲彈。這種次口徑超速穿甲彈的彈體內,有一個用硬質合金製成的彈芯。由於穿甲彈是依靠彈丸的動能來穿透裝甲的,因而當彈丸以高速撞擊裝甲時,強度高而直徑細小的彈芯就能把大部分能量集中在裝甲的很小麵積上,從而一舉把“烏龜殼”穿透。後來,坦克不肯示弱,又把裝甲增厚,於是便出現了威力更強的超速穿甲彈.這種彈按其穩定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彈丸自身旋轉穩定的,另一種是借助於裝在彈體上的尾翼穩定的。
穿甲彈主要依靠彈丸強大的動能強行穿透裝甲摧毀目標的炮彈。其特點為初速高,直射距離大,射擊精度高,是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的主要彈種。也配用於艦炮、海岸炮、高射炮和航空機關炮。用於毀傷坦克、自行火炮、裝甲車輛、艦艇等裝甲目標以及飛機、直升機、汽車、火箭炮、導彈發射運輸/發射車、指揮車、通信車、雷達等非裝甲金屬結構技術兵器。也可用於破壞堅固防禦工事。英文名稱:ap()。
反坦克穿甲彈素以強拱硬鑽而著稱,也就是俗話說的硬碰硬。它主要靠彈丸命中目標時的大動能和本身的高強度擊穿鋼甲。穿甲彈的彈丸,都是用比坦克裝甲硬得多的高密度合金鋼、碳化鎢等材料製成的。穿甲彈彈頭十分堅硬,是坦克、裝甲車輛的強敵。發射時,穿甲彈丸在膛內高溫高壓氣體作用下,一觸及目標,就會把鋼甲表麵打個凹坑,並且將凹坑底麵的鋼甲頂出去。
舊式穿甲彈中,在彈體中裝有少量炸藥及引信,彈丸頭部雖然已經破裂,但是彈體依然具有強大的動能,所以仍會繼續前衝。當撞擊力達到一定數值時,引信被觸發點燃,就引起了彈丸裝藥的爆炸。這時,在每平方厘米麵積上,可產生數十噸至數百噸的高壓,從而殺傷坦克內的乘員、破壞武器裝備。現代的穿甲彈,特別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彈芯是實心的,其中並沒有炸藥,擊穿裝甲之後,是依靠高速飛濺的裝甲碎片和穿甲彈彈芯碎片殺傷裝甲目標中的人員、破壞其中的裝備。而貧鈾穿甲彈在擊穿裝甲後,強大的撞擊力會使得貧鈾彈芯發生自燃,產生高溫,引燃裝甲目標中的油料、彈藥,造成極大的破壞效果。
穿甲彈的穿透能力主要來源於彈丸運動時的動能,要增大彈丸擊中目標時的動能,就必須提高彈丸的速度。穿甲彈除了用長管火炮發射外,還都將彈體做成流線型或長杆形,即脫殼超速穿甲彈。因為脫殼超速穿甲彈的彈丸形狀像支長箭,所以,還有人稱它為箭形超速穿甲彈。脫殼超速穿甲彈的穿甲本領更強。
按彈體直徑與火炮口徑的配合,分為適口徑穿甲彈與次口徑穿甲彈。按結構性能分為普通穿甲彈、次口徑超速穿甲彈和次口徑超速脫殼穿甲彈。
穿甲彈是在與裝甲目標的鬥爭中發展的。穿甲彈出現於19世紀60年代,最初主要用來對付覆有裝甲的工事和艦艇。第一次世界大戰出現坦克以後,穿甲彈在與坦克的鬥爭中得到迅速發展。普通穿甲彈采用高強度合金鋼做彈體,頭部采用不同的結構形狀和不同的硬度分布,對輕型裝甲的毀傷有較好的效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重型坦克,相應地研製出碳化鎢彈芯的次口徑超速穿甲彈和用於錐膛炮發射的可變形穿甲彈,由於減輕彈重,提高初速,增加了著靶比動能,提高了穿甲威力。
20世紀60年代研製出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能獲得很高的著靶比動能,穿甲威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分割線…………………………………………
張嘉師自己很清楚一點,那就是僅依靠眼下的科技水平,就算是製作出性能不錯的火炮,其在炮彈工藝上,甚至是火藥方麵的一個整體提升,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所以在這一方麵而言,張嘉師隻能夠寄望於一些輕型火器在戰場上所取得的實際效果。
而虎蹲炮運用火藥武器的意義上,不會有太大的提升,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