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閱讀:?
假如說因為木蘭辭的相應描述而無法證明花木蘭存在的話,那麽穆桂英就可以說是徹底虛構出來的曆史女將之一。請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北宋誌傳》和紀振倫《楊家府演義》中的人物,後來楊家將相關被改編成戲劇和電視劇,穆桂英也因此變得家喻戶曉。穆桂英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穆桂英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
(曆史上同樣沒有楊宗保此人,楊家將第三代的領軍者正好是“楊宗保與穆桂英的兒子”——楊文廣。
楊文廣(),字仲容,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楊延昭之子、楊業之孫(正史中楊文廣為楊延昭之子,楊宗保為《楊家府演義》虛構人物),曾為範仲淹所擢用,祖籍麟州(今陝西神木北)。
楊文廣生於鹹平二年(999)卒於熙寧七年(1074),白壽彝認為他是楊延昭的第三子(曾鞏《隆平集》雲:“詔錄其子傳永、德征、文廣有差。”),以父因入官,任侍衛親軍龍衛(騎軍)、神衛(步軍)四廂都指揮使,後升領防禦使。宋神宗時因抗擊西夏建功,曆官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侯。後遼人爭議代州地界,他奉獻陣圖及攻取幽燕之策。旋病死,膝下共有四子。)
穆桂英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穆桂英五十三歲猶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通俗文學中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最大的事跡是大破天門陣。後來穆桂英等十二名楊門女將曾奉命出征西夏。
後世學者衛聚賢撰《楊家將及其考證》一文以為,穆姓實為是楊文廣妻子慕容氏之姓氏慕容一語的音轉。
而哪怕是演義的存在,穆桂英膾炙人口的原因,很有可能歸納與對其的七點描述:
(一)年紀輕輕,自作主張,挑選丈夫,不受禮製等框架限製。
男人不同意,就像京劇演出那樣,把他縛綁,用刀架在脖子上硬意逼婚,這種以女性為主體的快速結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創造。後來的武俠如《兒女英雄傳》、《七劍十三俠》都有以此為****的;
(二)剛過門的媳婦,就敢於挑大梁,掛帥破天門陣,丈夫不服令,鐵麵無私挨打軍棍,可晚上回帳,仍是柔情脈脈,盡到做妻子的義務,正是一個好女人,柔中有剛,剛中見柔;
(三)永遠保持青春活力,人到中年還跨上桃花馬出征,風韻不減當年。在提倡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時代,如此作為,是很能激勵人心的。正所謂:婦女尚如此,男兒安可蓬;
(四)農耕社會大家庭很講究和諧,在天波府裏男人少,寡婦一大群,卻能懂得調節、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際關係。看來她是很有些豁然大度的;
(五)對於朝廷,凡皇帝和大臣背離軌道者,就不買帳,她沒有當年老令公和楊六郎那種逆來順受,負辱忍恥的行為了。最後,楊家歸隱山林,她又是積極的支持者;
(六)雖然立誌歸隱,不理朝中的政治鬥爭,但一旦國家需要,立刻放棄個人恩怨,率兵出征;
(七)每臨戰陣,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最後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完成了忠節大義。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穆桂英若是根據曆史來作為考究,明顯是屬於子虛烏有的女將。
……
而與穆桂英情況相仿的人則是樊梨花。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突厥寒江關關主,後投唐(樊父原係隋將,歸依突厥)。樊梨花智勇雙全,美貌絕倫,其自嫁薛丁山為妻,協助薛丁山登壇掛帥、南征北戰、所向披靡。
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其一生故事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視劇、電影、歌舞戲劇等。且廣為民間道教立廟祀神至今。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和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相比,她身上的神話色彩似乎還要濃厚一些。《說唐》《薛家將》在講到薛丁山征西的故事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富有叛逆精神並且敢於大膽追求理想愛情的古代女子。
然而……僅憑這樣還不能說明樊梨花的虛構程度。因為與樊梨花相對而言的薛丁山,同樣也是屬於有相關原型而虛構事跡的人物。
薛丁山(),演義人物,其曆史原型為唐朝名將薛仁貴的兒子薛訥。
母親柳氏,娶樊梨花、竇仙童、陳金定為妻,曾率軍平定西涼(西突厥),後因其子薛剛元宵夜酒醉打死皇子驚死高宗被武則天下令處死。
薛訥,字慎言,薛仁貴之子。在擔任藍田縣令之時,就敢拒絕當朝酷吏來俊臣的不義之舉。後突厥犯邊,武則天因薛訥為將門之後,將他調往幽州前線。薛訥久駐邊關,立有戰功。玄宗曾於新豐操練唐軍,獨薛訥和解琬部進退有序。
突厥、契丹、奚聯合寇邊,薛訥力主出擊,得到唐玄宗許可,但因其餘諸將逡巡不前,唐軍大敗,薛訥被撤職。不久吐蕃軍十萬犯境,薛訥被重新啟用,擔任隴右節度使。他連敗吐蕃於武階驛、長城堡,斬獲無數。之後薛訥一直鎮守西涼,年七十二而亡。
後世有人評論:曆史上的薛訥確實在西麵達到了他事業的高峰。
薛丁山好歹有個原型,然而樊梨花的原型,卻無從說起:
樊元帥俗名樊梨花,薛丁山的妻子。她自幼隨梨山老母習藝,曆時八載,武藝高強。她乃是薛家父子征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繡戎刀無可匹敵。
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征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鎮國一品夫人。
樊梨花顧全大局、聰慧勇敢、忠於愛情的藝術形象,經過民間的傳說、說唱、演義等不斷的再加工、再創作,愈加鮮明、豐滿,廣為流傳,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好吧,毫無疑問,想要找到樊梨花的原型,明顯是不可能的事情,最起碼在史書當中,不太可能有這麽一個情況出現了。
隻不過相對於史書上的情況而言,後人的一些所謂考究到底什麽鬼?!
河北省蔚縣許家營村有一棵1000多年樹齡的木瓜樹。該木瓜樹又稱“文冠果樹”,據河北《蔚縣縣誌》記載:該樹是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帶兵在許家營歇馬時栽下的,至今根深葉茂,並仍然掛果,既有觀賞價值,又具有學術研究價值。
麵對這個描述,張嘉師隻能夠表示嗬嗬噠。
因為張嘉師沒記錯的話,一千多年前的木瓜樹什麽鬼?!
(木瓜的原產地是南美洲,現已遍布於世界上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十七世紀初,從南美洲傳入東方。在我國,有關木瓜的記載,最早見於十七世紀末的《嶺南雜誌》一書。書中稱木瓜為蓬生果、乳果,對木瓜的植物學性狀、結果習性、種植方法以及食用價值等也有記載。由此可見,木瓜在中國栽培已約有三百年的曆史。)
遼東曆史名城:威寧營(以樊梨花的爵位而得名的古城):
歲月滄桑,威寧營記載了本溪的曆史風雲,留下了悠悠曆史的見證。威寧營的曆史使得它成為一座古代本溪地區聞名的古城。
威寧營曆史悠久,在此地曾出土過戰國“刀幣”、漢代“五銖錢”和北宋“皇宋通寶”鐵錢等,古城遺址處還出土了一些古代陶器,這些珍貴的文物收藏在本溪市博物館中。據《東三省古跡遺聞》書中記載:威寧營在本溪滿族自治縣東十裏許,南臨太子河,東西環山,北為通奉要道,形勢險要,是遼東重鎮也。在唐朝薛禮征東時,屯兵於此,依山沿河築城為營。唐代著名女將,一代巾幗豪傑樊梨花被冊封“威寧侯”,方圓百裏作為封地,威寧營便得名於此。
另本溪地區還有很多‘薛仁貴征東’的曆史遺跡。如‘滴水寺’是李世民所封,南芬的‘思山嶺’、‘下馬塘’等。據考證,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的點將台就在威寧營城北牆下,點將台用青磚壘砌,裏麵用黃土夯實,長25米,寬14米,高2米。台上有一間“九聖祠”,祠前左右各有旗杆,“九聖祠”供奉中國曆代九大聖人,東側長有一棵高大粗碩的古鬆。
但是這個說法卻很有意思,因為威寧營的名字是民間流傳,而非官方記錄:
據民間相傳,唐朝薛禮征東時,屯兵於此,依山沿河築城為營。唐代著名女將,一代巾幗豪傑樊梨花被冊封“威寧侯”,方圓百裏作為封地,威寧營便得名於此。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因年代久遠,無法確切考證真偽。據曆史學家解釋,明朝遼東建築城堡的名稱多有炫耀武功,希望長治久安之意,而“威寧營顯然有軍隊威震此方,保護一帶安寧之意,得名“威寧營”也在清情理之中。
而根據史書記載:“明朝曾在威寧營築城,城周圍兩公裏,東西設兩個城門。”考古發現威寧營古城至今仍有北城牆牆基,點將台和護城壕的遺跡尚可辨認。據《明實錄》記載,明成祖時威寧營已成為遼東最大的煉鐵廠,年產鐵達“萬餘斤”。
另外史書說在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威寧營城曾修補過一次。日本人所著《本溪湖史》中也有關於威寧營的記載:“威寧營距奉天100裏,城周圍四裏,東西兩門,明時築成。”這和《明實錄》等史書記載吻合。
貞觀年間,唐朝為平定西域各國歸順朝廷,唐朝皇帝下旨命樊梨花率兵西征,樊梨花奉命率兵出關,在帶兵途中,就曾有一營女兵在鳴沙山一帶同突厥鐵騎遭遇,戰鬥打得十分激烈,唐兵終因寡不敵眾而全部陣亡。
當樊梨花率大軍趕來打敗敵軍後,才將女兵遺體埋葬在沙山之下。另有一說是當年樊梨花帶兵路經沙山時,將一營兵馬紮營在鳴沙山下,沒想到一夜之間狂風大作,越刮越猛,到第二天便把大部分營帳和兵馬深埋在黃沙之下。等風停歇後,雨淋不垮,那聲音猶如戰鼓擂擂,鐵蹄雜遝,兵戈相擊,嬌叱陣陣,旌旗烈烈,刀槍磕碰回蕩於耳畔不絕。聽了這個傳說的人,在聆聽那轟鳴的聲音時也仿佛置身於那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衰草淒涼的古戰場之中。
鳴沙山北麓現存在古兵營和樊梨花馬樁等遺跡。這些都充分展示了古代征戰將士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為國捐軀的高尚情操和愛國精神,她永遠活在各族人民的心田。晚清詩人肖雄曾隨軍來到鳴沙山,對沙山藏營的古老傳說深有感觸,並為此寫下了傳世之作《沙山懷古》:“霧裏轅門似有痕,浪傳四十八營屯。可憐一夜風沙惡,埋沒英雄在覆盆。”這就是沙山藏營這一典故的由來。
賀蘭山蘇峪口樊家營子西邊有一稱為“黑泥溝”的山水溝,一條古驛道隱藏在荒草亂石中,這條古道,就是早年阿拉善(又稱:定遠營)連接寧夏、銀川的“絲綢之路”古驛道,是中國“絲綢之路”的生命線。它一直使用到上世紀六十年代。自從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西征時曾經踏上銀川賀蘭山,就在賀蘭山中部西側一塊較為平緩的坡地上紮下了營盤,從而留下一段傳頌千古的樊家營子真實的史話。
這些記載都算是什麽鬼?先不說唐太宗時期設立安西都護府已經是公元640年的時候,而且當其時在貞觀時期的安西名將,並沒有薛仁貴的份兒,而薛訥是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出生,並且作為薛仁貴的長子。
麵對著“真實的史話”這個評價,張嘉師隻能夠表示:“我該做一個怎麽樣的表情?”(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看過《定秦曲》的書友還喜歡
推薦閱讀:?
假如說因為木蘭辭的相應描述而無法證明花木蘭存在的話,那麽穆桂英就可以說是徹底虛構出來的曆史女將之一。請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北宋誌傳》和紀振倫《楊家府演義》中的人物,後來楊家將相關被改編成戲劇和電視劇,穆桂英也因此變得家喻戶曉。穆桂英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穆桂英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
(曆史上同樣沒有楊宗保此人,楊家將第三代的領軍者正好是“楊宗保與穆桂英的兒子”——楊文廣。
楊文廣(),字仲容,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楊延昭之子、楊業之孫(正史中楊文廣為楊延昭之子,楊宗保為《楊家府演義》虛構人物),曾為範仲淹所擢用,祖籍麟州(今陝西神木北)。
楊文廣生於鹹平二年(999)卒於熙寧七年(1074),白壽彝認為他是楊延昭的第三子(曾鞏《隆平集》雲:“詔錄其子傳永、德征、文廣有差。”),以父因入官,任侍衛親軍龍衛(騎軍)、神衛(步軍)四廂都指揮使,後升領防禦使。宋神宗時因抗擊西夏建功,曆官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侯。後遼人爭議代州地界,他奉獻陣圖及攻取幽燕之策。旋病死,膝下共有四子。)
穆桂英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穆桂英五十三歲猶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通俗文學中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最大的事跡是大破天門陣。後來穆桂英等十二名楊門女將曾奉命出征西夏。
後世學者衛聚賢撰《楊家將及其考證》一文以為,穆姓實為是楊文廣妻子慕容氏之姓氏慕容一語的音轉。
而哪怕是演義的存在,穆桂英膾炙人口的原因,很有可能歸納與對其的七點描述:
(一)年紀輕輕,自作主張,挑選丈夫,不受禮製等框架限製。
男人不同意,就像京劇演出那樣,把他縛綁,用刀架在脖子上硬意逼婚,這種以女性為主體的快速結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創造。後來的武俠如《兒女英雄傳》、《七劍十三俠》都有以此為****的;
(二)剛過門的媳婦,就敢於挑大梁,掛帥破天門陣,丈夫不服令,鐵麵無私挨打軍棍,可晚上回帳,仍是柔情脈脈,盡到做妻子的義務,正是一個好女人,柔中有剛,剛中見柔;
(三)永遠保持青春活力,人到中年還跨上桃花馬出征,風韻不減當年。在提倡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時代,如此作為,是很能激勵人心的。正所謂:婦女尚如此,男兒安可蓬;
(四)農耕社會大家庭很講究和諧,在天波府裏男人少,寡婦一大群,卻能懂得調節、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際關係。看來她是很有些豁然大度的;
(五)對於朝廷,凡皇帝和大臣背離軌道者,就不買帳,她沒有當年老令公和楊六郎那種逆來順受,負辱忍恥的行為了。最後,楊家歸隱山林,她又是積極的支持者;
(六)雖然立誌歸隱,不理朝中的政治鬥爭,但一旦國家需要,立刻放棄個人恩怨,率兵出征;
(七)每臨戰陣,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最後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完成了忠節大義。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穆桂英若是根據曆史來作為考究,明顯是屬於子虛烏有的女將。
……
而與穆桂英情況相仿的人則是樊梨花。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突厥寒江關關主,後投唐(樊父原係隋將,歸依突厥)。樊梨花智勇雙全,美貌絕倫,其自嫁薛丁山為妻,協助薛丁山登壇掛帥、南征北戰、所向披靡。
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其一生故事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視劇、電影、歌舞戲劇等。且廣為民間道教立廟祀神至今。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和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相比,她身上的神話色彩似乎還要濃厚一些。《說唐》《薛家將》在講到薛丁山征西的故事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富有叛逆精神並且敢於大膽追求理想愛情的古代女子。
然而……僅憑這樣還不能說明樊梨花的虛構程度。因為與樊梨花相對而言的薛丁山,同樣也是屬於有相關原型而虛構事跡的人物。
薛丁山(),演義人物,其曆史原型為唐朝名將薛仁貴的兒子薛訥。
母親柳氏,娶樊梨花、竇仙童、陳金定為妻,曾率軍平定西涼(西突厥),後因其子薛剛元宵夜酒醉打死皇子驚死高宗被武則天下令處死。
薛訥,字慎言,薛仁貴之子。在擔任藍田縣令之時,就敢拒絕當朝酷吏來俊臣的不義之舉。後突厥犯邊,武則天因薛訥為將門之後,將他調往幽州前線。薛訥久駐邊關,立有戰功。玄宗曾於新豐操練唐軍,獨薛訥和解琬部進退有序。
突厥、契丹、奚聯合寇邊,薛訥力主出擊,得到唐玄宗許可,但因其餘諸將逡巡不前,唐軍大敗,薛訥被撤職。不久吐蕃軍十萬犯境,薛訥被重新啟用,擔任隴右節度使。他連敗吐蕃於武階驛、長城堡,斬獲無數。之後薛訥一直鎮守西涼,年七十二而亡。
後世有人評論:曆史上的薛訥確實在西麵達到了他事業的高峰。
薛丁山好歹有個原型,然而樊梨花的原型,卻無從說起:
樊元帥俗名樊梨花,薛丁山的妻子。她自幼隨梨山老母習藝,曆時八載,武藝高強。她乃是薛家父子征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繡戎刀無可匹敵。
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征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鎮國一品夫人。
樊梨花顧全大局、聰慧勇敢、忠於愛情的藝術形象,經過民間的傳說、說唱、演義等不斷的再加工、再創作,愈加鮮明、豐滿,廣為流傳,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好吧,毫無疑問,想要找到樊梨花的原型,明顯是不可能的事情,最起碼在史書當中,不太可能有這麽一個情況出現了。
隻不過相對於史書上的情況而言,後人的一些所謂考究到底什麽鬼?!
河北省蔚縣許家營村有一棵1000多年樹齡的木瓜樹。該木瓜樹又稱“文冠果樹”,據河北《蔚縣縣誌》記載:該樹是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帶兵在許家營歇馬時栽下的,至今根深葉茂,並仍然掛果,既有觀賞價值,又具有學術研究價值。
麵對這個描述,張嘉師隻能夠表示嗬嗬噠。
因為張嘉師沒記錯的話,一千多年前的木瓜樹什麽鬼?!
(木瓜的原產地是南美洲,現已遍布於世界上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十七世紀初,從南美洲傳入東方。在我國,有關木瓜的記載,最早見於十七世紀末的《嶺南雜誌》一書。書中稱木瓜為蓬生果、乳果,對木瓜的植物學性狀、結果習性、種植方法以及食用價值等也有記載。由此可見,木瓜在中國栽培已約有三百年的曆史。)
遼東曆史名城:威寧營(以樊梨花的爵位而得名的古城):
歲月滄桑,威寧營記載了本溪的曆史風雲,留下了悠悠曆史的見證。威寧營的曆史使得它成為一座古代本溪地區聞名的古城。
威寧營曆史悠久,在此地曾出土過戰國“刀幣”、漢代“五銖錢”和北宋“皇宋通寶”鐵錢等,古城遺址處還出土了一些古代陶器,這些珍貴的文物收藏在本溪市博物館中。據《東三省古跡遺聞》書中記載:威寧營在本溪滿族自治縣東十裏許,南臨太子河,東西環山,北為通奉要道,形勢險要,是遼東重鎮也。在唐朝薛禮征東時,屯兵於此,依山沿河築城為營。唐代著名女將,一代巾幗豪傑樊梨花被冊封“威寧侯”,方圓百裏作為封地,威寧營便得名於此。
另本溪地區還有很多‘薛仁貴征東’的曆史遺跡。如‘滴水寺’是李世民所封,南芬的‘思山嶺’、‘下馬塘’等。據考證,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的點將台就在威寧營城北牆下,點將台用青磚壘砌,裏麵用黃土夯實,長25米,寬14米,高2米。台上有一間“九聖祠”,祠前左右各有旗杆,“九聖祠”供奉中國曆代九大聖人,東側長有一棵高大粗碩的古鬆。
但是這個說法卻很有意思,因為威寧營的名字是民間流傳,而非官方記錄:
據民間相傳,唐朝薛禮征東時,屯兵於此,依山沿河築城為營。唐代著名女將,一代巾幗豪傑樊梨花被冊封“威寧侯”,方圓百裏作為封地,威寧營便得名於此。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因年代久遠,無法確切考證真偽。據曆史學家解釋,明朝遼東建築城堡的名稱多有炫耀武功,希望長治久安之意,而“威寧營顯然有軍隊威震此方,保護一帶安寧之意,得名“威寧營”也在清情理之中。
而根據史書記載:“明朝曾在威寧營築城,城周圍兩公裏,東西設兩個城門。”考古發現威寧營古城至今仍有北城牆牆基,點將台和護城壕的遺跡尚可辨認。據《明實錄》記載,明成祖時威寧營已成為遼東最大的煉鐵廠,年產鐵達“萬餘斤”。
另外史書說在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威寧營城曾修補過一次。日本人所著《本溪湖史》中也有關於威寧營的記載:“威寧營距奉天100裏,城周圍四裏,東西兩門,明時築成。”這和《明實錄》等史書記載吻合。
貞觀年間,唐朝為平定西域各國歸順朝廷,唐朝皇帝下旨命樊梨花率兵西征,樊梨花奉命率兵出關,在帶兵途中,就曾有一營女兵在鳴沙山一帶同突厥鐵騎遭遇,戰鬥打得十分激烈,唐兵終因寡不敵眾而全部陣亡。
當樊梨花率大軍趕來打敗敵軍後,才將女兵遺體埋葬在沙山之下。另有一說是當年樊梨花帶兵路經沙山時,將一營兵馬紮營在鳴沙山下,沒想到一夜之間狂風大作,越刮越猛,到第二天便把大部分營帳和兵馬深埋在黃沙之下。等風停歇後,雨淋不垮,那聲音猶如戰鼓擂擂,鐵蹄雜遝,兵戈相擊,嬌叱陣陣,旌旗烈烈,刀槍磕碰回蕩於耳畔不絕。聽了這個傳說的人,在聆聽那轟鳴的聲音時也仿佛置身於那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衰草淒涼的古戰場之中。
鳴沙山北麓現存在古兵營和樊梨花馬樁等遺跡。這些都充分展示了古代征戰將士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為國捐軀的高尚情操和愛國精神,她永遠活在各族人民的心田。晚清詩人肖雄曾隨軍來到鳴沙山,對沙山藏營的古老傳說深有感觸,並為此寫下了傳世之作《沙山懷古》:“霧裏轅門似有痕,浪傳四十八營屯。可憐一夜風沙惡,埋沒英雄在覆盆。”這就是沙山藏營這一典故的由來。
賀蘭山蘇峪口樊家營子西邊有一稱為“黑泥溝”的山水溝,一條古驛道隱藏在荒草亂石中,這條古道,就是早年阿拉善(又稱:定遠營)連接寧夏、銀川的“絲綢之路”古驛道,是中國“絲綢之路”的生命線。它一直使用到上世紀六十年代。自從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西征時曾經踏上銀川賀蘭山,就在賀蘭山中部西側一塊較為平緩的坡地上紮下了營盤,從而留下一段傳頌千古的樊家營子真實的史話。
這些記載都算是什麽鬼?先不說唐太宗時期設立安西都護府已經是公元640年的時候,而且當其時在貞觀時期的安西名將,並沒有薛仁貴的份兒,而薛訥是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出生,並且作為薛仁貴的長子。
麵對著“真實的史話”這個評價,張嘉師隻能夠表示:“我該做一個怎麽樣的表情?”(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看過《定秦曲》的書友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