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張嘉師對於後世在楊端和以及羌瘣為女將的說法,隻能夠報以“你們明顯想多了”的想法。
中國曆史上不以女將為主導地位,這一點是必然的,而真正在曆史上獨自領軍作戰的女將,真的不算太多。
而很多時候,女將更多是以名將的妻子或者是家人的身份來活躍在相應的戰場舞台上。
……
中國曆史上真正的女將不多,而作為女子活躍在曆史描述而武藝不錯,而沒有統領軍隊作戰的人有幾個。
他們分別是梁紅玉,佘賽花以及弓腰姬孫尚香。
梁紅玉(年),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史書中不見其名,隻稱梁氏。“紅玉”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東京人也。”後結識韓世忠,兩人初次見麵,是在平定方臘起義後的慶功宴上,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韓贖其為妾,原配白氏死後成為韓世忠的正妻。
建炎三年(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勳,一夜奔馳數百裏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後多次隨夫出征,在建炎四年(1130年)黃天蕩之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後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紹興五年(1135年)隨夫出鎮楚州,於當年八月二十六日死於楚州抗金前線,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病逝,夫婦合葬於蘇州靈岩山下。
在公元1129年,宋金雙方舟師在金山腳下展開激戰,韓世忠乘艨艟指揮水師迎戰金軍,其妻梁紅玉親自擂鼓助戰,宋軍士氣倍增,擊敗金將斜卯阿裏、韓常等所率舟師,殲其200餘人。宗弼向韓世忠表示,願盡還所掠人畜、財物,並獻名馬,以求借道渡江,被嚴詞拒絕,遂率船隊沿長江南岸西上,另尋渡江之路。韓世忠則率水師沿北岸堵截,並出30餘艘輕舟進逼南岸。
宋高宗趙構曾稱讚梁紅玉:“智略之優,無愧前史。”而在梁紅玉以及韓世忠先後故去之後,趙構更加是為梁紅玉夫婦立祠。
《楊國夫人傳》使這樣給出評價的:“若楊國者,女中丈夫也。靖康、建炎之際,天下安危之機也。天賜忠武,楊國是天以資宋之興複也。然功敗垂成,惜哉!”
《英烈夫人祠記》給出了更高的評價梁氏:“娼優異數也。以卑賤待罪之軀,而得慧眼識人之明。更縱橫天下,爭鋒江淮,收豪傑,攬英雄,內平叛逆,外禦強仇,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古今女子,唯此一人也。惜乎天不假年,死於非命。然青史斑斑,名節永垂。”
然而梁氏並沒有被記載統兵作戰的事跡,也許在巾幗英雄方麵,梁紅玉無數人出其右者,然而作為一個女將,梁氏還不算這個範疇。
……
佘賽花,也就是民間傳說楊家將當中的佘太君。然而其姓氏本身就搞錯了,而曆史上的佘賽花姓折(折讀音she),是五代十國名將之一的折德扆之女。
折賽花在史書當中著墨幾乎沒有,但是在一些地方誌當中,卻有著相應記載(這些記載的可信度不高):
《岢崗州誌》所述:“楊業妻折氏。業,初名劉繼業,仕北漢,任犍為節度使,娶折德扆女。後歸宋,賜姓楊折,性敏慧,嚐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後楊業戰死於陳家穀,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辯夫力戰獲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為民。”
(這個描述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麽,潘美雖然是因此獲罪,但是跟所謂的除名為民還差遠了:潘美因戰敗被削秩三級,責授為檢校太保。雍熙四年(987年),任檢校太師。任真定(今河北正定)知府,不久,改任都部署、並州通判。加官同平章事,數月後去世,終年六十七歲。追贈中書令,賜諡號為武惠。鹹平二年(999年),配置於宋太宗廟附祀。
而王侁的描述還算靠譜些:侁性剛愎,以語激楊業,業因力戰陷於陣,侁坐除名,配隸金州。會赦,移均州團練副使。淳化五年召還,道病,至京師卒。弟僎,供奉官、閣門祗候,坐征交阯軍敗誅;備、偃並進士及第,偃至太常博士。)
《保德州誌》雲:“折太君,宋永安軍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扆女,代州刺史楊業妻。性警敏,嚐佐業立戰功。後太平興國十年,契丹入寇;業進兵擊之,轉戰至陳家峪口,以無援兵,力屈被擒,與其子延玉皆死焉。太君上書陳夫戰歿,由於王侁違製爭功。上深痛惜,沼贈業太尉,除王侁名。”
而折賽花在“楊家族譜”當中則是有著以下的描述:
“忠心樂善,內助教忠,受龜壽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貴。不我先不我,後睹星月之重明;俾爾熾俾爾,昌煥乾刊之新渥。爰稽邦典,益進郡封。汝有子,若漢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魯侯壽母鬆伯彌堅。被我寵光,貳緩休祉,可特封鄭國君太君夫人。”
隻不過毫無疑問的是,折賽花在曆史上固然是起到了為楊家傳承的重要關鍵,然而其並沒有率軍出征過的記錄,而其被稱呼為元帥,則是更多的屬於無稽之談。
……
至於孫尚香……
好吧,這個名字在三國誌不見記載,而是被記載為先主孫夫人。
而其生平同樣沒有指揮部隊作戰的記載:
赤壁之戰後,孫權把他的妹妹即孫夫人嫁給了劉備,用來鞏固同盟關係。
孫夫人才智敏捷,剛強不馴,與她的同宗兄長的風格幾乎相似,身邊的一百多個侍婢,個個都執刀守衛在她身邊,劉備每次進入內房時,都感到內心害怕恐懼。
劉備居住在公安時,艱難窘迫到了極點,北畏曹操之強盛,東懼孫權之威脅,而身側的孫夫人就仿佛閨中的敵國,一道被視為劉備的禍患。[2]而孫夫人也依仗自己是孫權的妹妹驕縱傲慢,經常帶領自己手下的吳國官吏士兵橫行霸道,劉備因為趙雲莊重,命他管理內事。
根據記載,劉備和孫夫人結婚後不久分居,劉備在公安城西的孱陵(今湖北省公安縣)建了一座城,稱作”孱陵城“或”孫夫人城“,讓孫夫人與她的侍女及衛隊住在一起。也有說法稱此城是因為孫夫人猜忌劉備,所以自己築城,不與劉備同住。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孫權聽說劉備入蜀,於是大規模地派遣舟船迎接妹妹,而孫夫人自己打算將劉禪一並帶走,被牙門將軍趙雲和張飛一起在江上攔截,帶回劉禪。不久劉備就改娶了吳懿之妹為正室,此後事跡不詳。
……
不管這三個嚴格來說跟女將沒有什麽關係的存在,但是也算是巾幗之姿的女子,她們總比起真正虛構出來的存在更好一些。
………………………………………………分割線…………………………………………
中國曆史上雖然存在著不少女將,甚至是可以說有著曆史中的一席之地。
但是有些女將的“身份”,跟真實性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
……
在一首流傳到後世的辭賦《木蘭辭》當中,出現了一個非常著名,代父從軍的女將,這個女將就是花木蘭。
從《木蘭辭》的情況而言,這一首辭賦到底在什麽時期創作,已經無法考證,而且其歸納總結的時間在宋朝時期。
後世認為《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
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
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遊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裏。”(《北史?蠕蠕傳》,蠕蠕即柔然。)
然而從柔然的相關描述而言,似乎有什麽不對勁:
從402年(天興五年)社侖稱汗至487年(太和十一年,柔然豆侖太平三年年),敕勒副伏羅部脫離柔然為止,為柔然的興盛時期。柔然統治者一方麵繼續采取近攻遠交,聯合後秦、北燕、北涼,共同對付北魏的策略;另一方麵,不斷對北魏北境進行騷擾和掠奪。北魏則對柔然采取“討伐”方針,以解除北邊威脅,統一大漠南北及掠奪財富。因此,在80來年中,柔然南擾和北魏北襲均達20餘次。
社侖稱汗前後,正是北魏遷都平城不久,柔然的崛起成為北魏進取中原的後顧之憂。而北魏的強盛又是柔然南進的阻礙。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北魏,柔然和後秦、北燕等結成抗魏聯盟。例如407年(北魏天賜四年),社侖弟斛律獻馬3000匹於北燕馮跋,聘馮女樂浪公主為妻。大檀為可汗期間(),曾遣使北燕,獻馬3000匹、羊萬隻,並向南朝劉宋政權朝獻。至424年入寇北魏之前,柔然絲毫不處於下鋒。
從社侖、斛律至大檀的20餘年間,柔然幾乎每年要襲擊北魏北方邊境。北魏也發兵北伐,乃至親征或巡邊,並在沿邊加強屯田和設置軍鎮,屯駐重兵,拱衛平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討滅赫連夏、北燕、北涼的過程中,七次分道進攻柔然。429年(北魏神麚二年),拓跋燾率軍分東西兩路進攻柔然大敗之,大檀率部西走,柔然“國落四散,竄伏山穀,畜產布野,無人收視”。拓跋燾率軍追至兔園水(即推河,今蒙古國吐沁河),然後“分軍搜討,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今甘肅省弱水),北度燕然山(杭愛山),東西五千餘裏,南北三千裏”,“凡所俘虜及獲畜產車廬,彌漫山澤,蓋數百萬”。時高車諸部也乘機擺脫柔然的羈絆,“抄掠柔然”,高車、柔然先後歸附北魏者,有30餘萬。
從此,柔然大傷元氣,大檀憤悒發疾死,子吳提繼立,號敕連可汗。431年(北魏神麚四年),遣使貢馬通好。在此期間,北魏南禦宋兵,東滅北燕;西滅夏國和北涼,基本上統一北方。為取得北邊安寧,也采取和親政策。
從這些描述來看,木蘭辭最合適的時間論證確實是公元前429年,但是根據相應的實物考究,花木蘭的名字描述本身就是錯誤的:
《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睢陽境南,東距八十裏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曆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曆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
若是以《商丘縣誌》為準,那麽問題來了,綜合木蘭辭主要引申公元429年北魏進攻柔然的記載的話,商丘當時應該還在南朝宋的統治之下。
因為從北魏攻宋河南之戰當中,並沒有算是在後方的商丘淪陷的記錄。
這麽說來……很明顯若是花木蘭是商丘人,那麽其不可能算是北魏初期的人了。(未完待續。)
而張嘉師對於後世在楊端和以及羌瘣為女將的說法,隻能夠報以“你們明顯想多了”的想法。
中國曆史上不以女將為主導地位,這一點是必然的,而真正在曆史上獨自領軍作戰的女將,真的不算太多。
而很多時候,女將更多是以名將的妻子或者是家人的身份來活躍在相應的戰場舞台上。
……
中國曆史上真正的女將不多,而作為女子活躍在曆史描述而武藝不錯,而沒有統領軍隊作戰的人有幾個。
他們分別是梁紅玉,佘賽花以及弓腰姬孫尚香。
梁紅玉(年),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史書中不見其名,隻稱梁氏。“紅玉”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東京人也。”後結識韓世忠,兩人初次見麵,是在平定方臘起義後的慶功宴上,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韓贖其為妾,原配白氏死後成為韓世忠的正妻。
建炎三年(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勳,一夜奔馳數百裏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後多次隨夫出征,在建炎四年(1130年)黃天蕩之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後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紹興五年(1135年)隨夫出鎮楚州,於當年八月二十六日死於楚州抗金前線,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病逝,夫婦合葬於蘇州靈岩山下。
在公元1129年,宋金雙方舟師在金山腳下展開激戰,韓世忠乘艨艟指揮水師迎戰金軍,其妻梁紅玉親自擂鼓助戰,宋軍士氣倍增,擊敗金將斜卯阿裏、韓常等所率舟師,殲其200餘人。宗弼向韓世忠表示,願盡還所掠人畜、財物,並獻名馬,以求借道渡江,被嚴詞拒絕,遂率船隊沿長江南岸西上,另尋渡江之路。韓世忠則率水師沿北岸堵截,並出30餘艘輕舟進逼南岸。
宋高宗趙構曾稱讚梁紅玉:“智略之優,無愧前史。”而在梁紅玉以及韓世忠先後故去之後,趙構更加是為梁紅玉夫婦立祠。
《楊國夫人傳》使這樣給出評價的:“若楊國者,女中丈夫也。靖康、建炎之際,天下安危之機也。天賜忠武,楊國是天以資宋之興複也。然功敗垂成,惜哉!”
《英烈夫人祠記》給出了更高的評價梁氏:“娼優異數也。以卑賤待罪之軀,而得慧眼識人之明。更縱橫天下,爭鋒江淮,收豪傑,攬英雄,內平叛逆,外禦強仇,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古今女子,唯此一人也。惜乎天不假年,死於非命。然青史斑斑,名節永垂。”
然而梁氏並沒有被記載統兵作戰的事跡,也許在巾幗英雄方麵,梁紅玉無數人出其右者,然而作為一個女將,梁氏還不算這個範疇。
……
佘賽花,也就是民間傳說楊家將當中的佘太君。然而其姓氏本身就搞錯了,而曆史上的佘賽花姓折(折讀音she),是五代十國名將之一的折德扆之女。
折賽花在史書當中著墨幾乎沒有,但是在一些地方誌當中,卻有著相應記載(這些記載的可信度不高):
《岢崗州誌》所述:“楊業妻折氏。業,初名劉繼業,仕北漢,任犍為節度使,娶折德扆女。後歸宋,賜姓楊折,性敏慧,嚐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後楊業戰死於陳家穀,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辯夫力戰獲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為民。”
(這個描述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麽,潘美雖然是因此獲罪,但是跟所謂的除名為民還差遠了:潘美因戰敗被削秩三級,責授為檢校太保。雍熙四年(987年),任檢校太師。任真定(今河北正定)知府,不久,改任都部署、並州通判。加官同平章事,數月後去世,終年六十七歲。追贈中書令,賜諡號為武惠。鹹平二年(999年),配置於宋太宗廟附祀。
而王侁的描述還算靠譜些:侁性剛愎,以語激楊業,業因力戰陷於陣,侁坐除名,配隸金州。會赦,移均州團練副使。淳化五年召還,道病,至京師卒。弟僎,供奉官、閣門祗候,坐征交阯軍敗誅;備、偃並進士及第,偃至太常博士。)
《保德州誌》雲:“折太君,宋永安軍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扆女,代州刺史楊業妻。性警敏,嚐佐業立戰功。後太平興國十年,契丹入寇;業進兵擊之,轉戰至陳家峪口,以無援兵,力屈被擒,與其子延玉皆死焉。太君上書陳夫戰歿,由於王侁違製爭功。上深痛惜,沼贈業太尉,除王侁名。”
而折賽花在“楊家族譜”當中則是有著以下的描述:
“忠心樂善,內助教忠,受龜壽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貴。不我先不我,後睹星月之重明;俾爾熾俾爾,昌煥乾刊之新渥。爰稽邦典,益進郡封。汝有子,若漢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魯侯壽母鬆伯彌堅。被我寵光,貳緩休祉,可特封鄭國君太君夫人。”
隻不過毫無疑問的是,折賽花在曆史上固然是起到了為楊家傳承的重要關鍵,然而其並沒有率軍出征過的記錄,而其被稱呼為元帥,則是更多的屬於無稽之談。
……
至於孫尚香……
好吧,這個名字在三國誌不見記載,而是被記載為先主孫夫人。
而其生平同樣沒有指揮部隊作戰的記載:
赤壁之戰後,孫權把他的妹妹即孫夫人嫁給了劉備,用來鞏固同盟關係。
孫夫人才智敏捷,剛強不馴,與她的同宗兄長的風格幾乎相似,身邊的一百多個侍婢,個個都執刀守衛在她身邊,劉備每次進入內房時,都感到內心害怕恐懼。
劉備居住在公安時,艱難窘迫到了極點,北畏曹操之強盛,東懼孫權之威脅,而身側的孫夫人就仿佛閨中的敵國,一道被視為劉備的禍患。[2]而孫夫人也依仗自己是孫權的妹妹驕縱傲慢,經常帶領自己手下的吳國官吏士兵橫行霸道,劉備因為趙雲莊重,命他管理內事。
根據記載,劉備和孫夫人結婚後不久分居,劉備在公安城西的孱陵(今湖北省公安縣)建了一座城,稱作”孱陵城“或”孫夫人城“,讓孫夫人與她的侍女及衛隊住在一起。也有說法稱此城是因為孫夫人猜忌劉備,所以自己築城,不與劉備同住。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孫權聽說劉備入蜀,於是大規模地派遣舟船迎接妹妹,而孫夫人自己打算將劉禪一並帶走,被牙門將軍趙雲和張飛一起在江上攔截,帶回劉禪。不久劉備就改娶了吳懿之妹為正室,此後事跡不詳。
……
不管這三個嚴格來說跟女將沒有什麽關係的存在,但是也算是巾幗之姿的女子,她們總比起真正虛構出來的存在更好一些。
………………………………………………分割線…………………………………………
中國曆史上雖然存在著不少女將,甚至是可以說有著曆史中的一席之地。
但是有些女將的“身份”,跟真實性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
……
在一首流傳到後世的辭賦《木蘭辭》當中,出現了一個非常著名,代父從軍的女將,這個女將就是花木蘭。
從《木蘭辭》的情況而言,這一首辭賦到底在什麽時期創作,已經無法考證,而且其歸納總結的時間在宋朝時期。
後世認為《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
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
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遊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裏。”(《北史?蠕蠕傳》,蠕蠕即柔然。)
然而從柔然的相關描述而言,似乎有什麽不對勁:
從402年(天興五年)社侖稱汗至487年(太和十一年,柔然豆侖太平三年年),敕勒副伏羅部脫離柔然為止,為柔然的興盛時期。柔然統治者一方麵繼續采取近攻遠交,聯合後秦、北燕、北涼,共同對付北魏的策略;另一方麵,不斷對北魏北境進行騷擾和掠奪。北魏則對柔然采取“討伐”方針,以解除北邊威脅,統一大漠南北及掠奪財富。因此,在80來年中,柔然南擾和北魏北襲均達20餘次。
社侖稱汗前後,正是北魏遷都平城不久,柔然的崛起成為北魏進取中原的後顧之憂。而北魏的強盛又是柔然南進的阻礙。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北魏,柔然和後秦、北燕等結成抗魏聯盟。例如407年(北魏天賜四年),社侖弟斛律獻馬3000匹於北燕馮跋,聘馮女樂浪公主為妻。大檀為可汗期間(),曾遣使北燕,獻馬3000匹、羊萬隻,並向南朝劉宋政權朝獻。至424年入寇北魏之前,柔然絲毫不處於下鋒。
從社侖、斛律至大檀的20餘年間,柔然幾乎每年要襲擊北魏北方邊境。北魏也發兵北伐,乃至親征或巡邊,並在沿邊加強屯田和設置軍鎮,屯駐重兵,拱衛平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討滅赫連夏、北燕、北涼的過程中,七次分道進攻柔然。429年(北魏神麚二年),拓跋燾率軍分東西兩路進攻柔然大敗之,大檀率部西走,柔然“國落四散,竄伏山穀,畜產布野,無人收視”。拓跋燾率軍追至兔園水(即推河,今蒙古國吐沁河),然後“分軍搜討,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今甘肅省弱水),北度燕然山(杭愛山),東西五千餘裏,南北三千裏”,“凡所俘虜及獲畜產車廬,彌漫山澤,蓋數百萬”。時高車諸部也乘機擺脫柔然的羈絆,“抄掠柔然”,高車、柔然先後歸附北魏者,有30餘萬。
從此,柔然大傷元氣,大檀憤悒發疾死,子吳提繼立,號敕連可汗。431年(北魏神麚四年),遣使貢馬通好。在此期間,北魏南禦宋兵,東滅北燕;西滅夏國和北涼,基本上統一北方。為取得北邊安寧,也采取和親政策。
從這些描述來看,木蘭辭最合適的時間論證確實是公元前429年,但是根據相應的實物考究,花木蘭的名字描述本身就是錯誤的:
《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睢陽境南,東距八十裏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曆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曆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
若是以《商丘縣誌》為準,那麽問題來了,綜合木蘭辭主要引申公元429年北魏進攻柔然的記載的話,商丘當時應該還在南朝宋的統治之下。
因為從北魏攻宋河南之戰當中,並沒有算是在後方的商丘淪陷的記錄。
這麽說來……很明顯若是花木蘭是商丘人,那麽其不可能算是北魏初期的人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