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景攸自身所學習的知識,也許作為一個縣城小吏,尤其是在法律方麵成為一個輔助的從官小吏,是最好的開始。⊙√八⊙√八⊙√讀⊙√書,.2●≥


    但是在公元前209年的時候,一紙調令讓他成為了一個北疆的戍卒,開始了他從來沒有想到過的人生。


    不過在這將近十年的邊境戍守生活當中,景攸雖然沒有返回過他的故鄉,但是他自己也不認為自己有什麽必要回去。


    在他成為一個戍卒之前,他的母親也在公元前211年去世,而家境不算太好的景攸,雖然已經到了娶親的年紀,但是因為母親的去世,他隻好將自己的這個想法延後一下。


    這個時候雖然有守孝三年的說法,但是在大秦帝國的治理區域下,守孝三年的風氣並沒有流傳開來,而絕大部分地區,包括景攸的故鄉,原來的淮陽一帶的小縣邑,更多也就是守孝到新年到來之際。


    這一種守孝的方式,主要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流行,因為在亂世當中,國君的死亡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還是有著很大的影響,若是新君因為守孝而導致長時間沒有處理政務甚至是與外敵作戰,那麽這個國家很有可能會衰落甚至是滅亡。


    所以守孝在春秋戰國時期,一般是以該國家新年到來之前為準。


    ……


    而儒家的守孝三年的說法,據說在孔子時期已然流傳:


    這個說法起源於《儒林學案——宰我論禮》。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論:宰我認為,守喪三年是禮的要求,但是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禮是不斷變化的。三年守喪禮已經實行了很長時間,現在到了改變的時候了。


    孔子認為,守喪三年並不是禮的要求,而是個人之仁心的要求。君子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心情是悲痛的,而吃美味的食物,穿華麗的衣服追求的是快樂,這與悲痛的心情相矛盾,因此在守喪期間追求快樂,心不會安,而隻有痛哭悲傷,內心才會安寧,才能滿足幸福。


    宰我回應孔子說他自己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吃美味的食物,穿華麗的衣服內心很安寧,很滿足。也就是說,二人對仁心的理解及體會不一樣。這樣兩個也就沒有辦法交流,因為基本假設不一樣。


    按照孔子的說法,父母去世,君子的心情是悲痛的,追求享受君子內心會不安。宰我認為“安”,孔子也沒有辦法,隻好說,如果你安,你就去做。言外之意是,孔子不會安,隻能行三年之喪禮。


    宰我以言行為賢,在這裏被孔子判為不仁。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宰我擁有另外一種美德,那就是“誠”,這也就是他之所以為賢的原因。


    禮之所以能實行,是因為禮本於人心,本於仁。禮之所以有變動,是因為仁有了變動,在宰我那裏,仁禮依然是相互呼應的,故無偽。因此,一年之喪亦為禮。


    守孝三年,要守靈堂,不貼對聯,不去給別人拜年.不放鞭炮,燒一期時燒金山銀山,三期金鬥銀鬥,五期女兒買的五朵花,七期燒船和靠岸樹.百天提前燒紙,頭年晚幾個燒。


    而這個說法事實上是否與孔子有關係,很多人認為“宰我論禮”是後人捏造的一個傳說。


    而在儒家十三經當中的《孝經》也不見這樣的說法:(ps:孝經據說成書於西漢時期。)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複坐,吾語汝。”


    譯文:“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孔子在家裏閑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麽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明,哪裏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思念你的先祖,修養自己的德行。’”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譯文:孔子說∶“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而將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書?甫刑》裏說∶‘天子一人有善行;萬方民眾都仰賴他。’”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製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譯文:身為諸侯,在眾人之上而不驕傲,其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法度,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溢。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奢靡揮霍,所以能夠長久地守住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後才能保住家國的安全,與其黎民百姓和睦相處。這大概就是諸侯的孝道吧。《詩經?小雅?小曼》篇中說∶‘戰戰兢兢,就像身臨深水潭邊恐怕墜落,腳踩薄冰之上擔心陷下去那樣,小心謹慎地處事。’”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譯文: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製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言語,不敢說;不是先代聖明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為不做;開口說話不需選擇就能合乎禮法,自己的行為不必著意考慮也不會越軌。於是所說的話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後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詩經?大雅?民》裏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其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其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譯文: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並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詩經?小雅?小宛》裏說∶“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譯文:利用自然的季節,認清土地的高下優劣,行為謹慎,節省儉約,以此來孝養父母,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論尊卑高下,孝道是無始無終,永恒存在的,有人擔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沒有的事情。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qin]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譯文:孔子說∶“孝子喪失了父母親,要哭得聲嘶力竭,發不出悠長的哭腔;舉止行為失去了平時的端正禮儀,言語沒有了條理文采,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不覺得好吃,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親人而悲傷憂愁的表現。父母之喪,3天之後就要吃東西,這是教導人民不要因失去親人的悲哀而損傷生者的身體,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生的天性,這是聖賢君子的為政之道。為親人守喪不超過3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準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內,陳列擺設上、簋類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傷。出殯的時候,捶胸頓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並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奉事他們,在他們去世後,則懷看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難怪儒家的人跟莊子有這麽大的意識分歧,張嘉師表示,對於莊子,儒家的評價一直都很低。)


    ……


    而秦國或者是其他國家,哪怕是在戰國後期,其國君的喪禮守孝也不過是最多一年。


    這一個例子可以從安國君在秦昭襄王死後,雖然服喪,但是其還是能夠處理國政到新一年的到來。然而,因為秦孝文王最終在位不到3日,秦國新的一年再次成為服喪日子。而在次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49年,服喪期滿的秦莊襄王才正式登基。


    而公元前247年,也就是秦莊襄王三年,秦莊襄王病死,秦王政服喪,呂不韋處理國政,而這一段時期,後世總結為秦國五年內喪失三個國君。


    而國喪也是如此,不難推測一點,那就是秦國或者是大秦帝國時期的平民,更多也就是服喪一年左右。[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