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方麵,似乎一直流傳著一個基礎,那就是一個有著精湛醫術的醫師,必然會對大量的草藥有著比較深刻的認識。<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當然,這樣的認識不一定是他們自己的經驗,而是他們從前人留下的典籍或者是他們的師父的言傳身教所掌握的知識。
而在中國的醫學典籍當中,對草藥的藥性有著很大的一部分重點描述。這一個情況可以從《本草》類別的醫學典籍得以證明。
……
《本草》類別的醫學典籍,可以說是作為中醫架構的重要基礎。
最初期的《本草》類別典籍就是作為中草藥的重要描述基礎的《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係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誌》,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誌》《唐書?藝文誌》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誌?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誌》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誌》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曆代有多種傳本和注本,現存最早的輯本為明盧複輯《神農本經》(1616年),流傳較廣的是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1799年),以及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1844年)、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1854年)。
書中藥味365種,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根據藥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稱為“三品分類法”,以應“天地人”三才。上品一百二十種,無毒。大多屬於滋補強壯之品,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種,無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補虛扶弱,如百合、當歸、龍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種,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這是我國藥物學最早分類法,為曆代沿用。當中藥物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所載藥物藥效絕大部分是正確的。
《神農本草經》不止進行了藥物的搜集工作,還有意識地對所收藥物進行了分門別類工作,將365種藥物按照上、中、下分為三類,這被稱為“三品分類法”。分類的依據主要是藥物的性能功效。[.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本經?序錄》中即言:“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別藥性來使用,如百合、當歸、龍眼、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
《神農本草經》中也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藥物理論,由此奠定了藥物學的理論構架。此部分內容主要見於序錄部分,相當於全書總論,雖然文字並不長,隻有十三條,但已經涵蓋了藥物學的各個方麵。
以藥物配伍為例,《神農本草經》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所謂君臣佐使,本為社會中的不同階層成員,有不同的職能與等級,藥物學將其借用來說明藥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如上品藥為君藥,中品藥為臣藥,而下品藥為佐使藥。在組方時,應該充分考慮藥物的特性,方中既要有君藥、臣藥,還要有起協助作用的佐使之藥。其比例可按照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的原則來處理。
在藥物配伍中,兩味或兩味以上的藥物用在一個方劑中,相互之間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有的藥物共同使用能發揮更大的功效,有的兩藥相遇一方會減小另一方的藥性;有的藥可以製約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有的兩種藥品本身均無毒,但如果兩藥相遇則會產生很大的毒性,不能同用等。《神農本草經》中共總結了七種關係,包括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等,認為對此“七情”要“合和視之”,這便是“七情合和”的配伍原則。
《神農本草經》中對於所收錄的各種藥物的功效和主治疾病都進行了簡要的記載與描述,這無疑是早期臨床藥學寶貴經驗的總結。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研究都證明《神農本草經》中對於所載藥物的功效認識大部分是正確的,其中許多藥物至今仍然在臨床廣泛應用,比如人參補益、黃連止痢、麻黃定喘、常山截瘧、大黃瀉下等。而且各種藥物主治疾病的種類也非常廣泛,約有170餘種,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疾病。此外,《神農本草經》中對於藥物的性味、產地與采製、炮製方法,乃至用藥原則和服藥方法等都有涉及,極大地豐富了藥物學的知識體係。
……
而在《神農本草經》之後,很多朝代都對《本草》類書籍的編纂很是重視。
在唐朝前期,則是出現了《新修本草》,而在宋朝時期,《本草》類的書籍已經相對較為成熟。
其中較為著名的有以下數本:
《本草圖經》,古代中藥學著作。簡稱《咽經》,又名《圖經本草》。宋?蘇頌(1020年-1101年)等編撰。,共20卷。目錄1卷。
圖成於1061年.本書收集全國各郡縣的草藥固,參考各家學說整理而成。
蘇頌在集賢院校理任上,與同時代的藥物學家掌禹錫、林億等編輯補注了《嘉祐補注本草》一書,校正出版了《急備千金方》和《神農本草》,在此基礎上,獨力編著了《本草圖經》二十一卷。
宋仁宗於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命蘇頌等編撰。一名《圖經本草》。二十卷,目錄一卷。成書於1061年。本書搜集全國各郡縣的草藥圖,參考各家學說整理而成。《本草綱目》評價此書“考證詳明,頗有發揮。但圖與說異,兩不相應,或有圖無說,或有物失圖,或說是圖非,……”。
原書已佚,佚文及圖見於《證類本草》。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1082年,宋元豐5年)簡稱《證類本草》。古代中國藥物學著作。共31卷。唐慎微編著。
唐氏鑒於《嘉祐本草》、《本草圖經》問世以後,“而世之醫師方家,田父裏嫗,猶時有以單方異品,效見奇捷,而前書不載,世未知者。”所以他除了係統地集錄自《神農本草經》以下唐宋各家醫藥名著外,還收輯“經史傳記”、“佛書道藏”等書中有關藥物的資料,編為30卷,載藥1558種,附方3000餘首,有圖和炮製方法。因此,本書可稱是集宋以前本草學之大成。在明代《本草綱目》問世之前500多年時間,一直是研究本草學的重要文獻。它取材廣泛,故後世有許多已經失傳或散佚的古書,可從其引文中略窺梗概。所以李時珍對它的評價是:“使諸家本草及各藥單方,垂之千古,不致淪沒者,皆其功也。”它不但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而且還具有很大的文獻價值。
本書在宋代曾幾次修訂,在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經醫官文晟等重修之後,被作為官定本而刊行,遂改名為《經史證類大觀本草》。至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經醫官曹孝忠重加校訂,再次改名為《政和新修證類備用本草》。紹興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又作校定,名為《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後於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有平陽張存惠將寇宗爽的《本草衍義》隨文散人書中,作為增訂,因又改名為《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證類本草》是在掌禹錫《嘉祐本草》和蘇頌《本草圖經》基礎上,收集民間驗方,各家醫藥名著以及經史傳記、佛書道藏中的有關本草學記載,整理編著而成的。全書共31卷。第1、2卷為序例,以後各卷,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米穀、菜(以上又各分為上、中、下三品),有名未用、圖經外草類、圖經外木蔓類,凡13類,敘述藥物別名、藥性、主治、產地、采集、炮炙、辨析、附方等。本書內容豐富,收載藥物1746種,其中增加藥物660種,有藥圖294幅,分類較有係統,論述也較周詳。書中引述了大量文獻資料,據統計,共引經史方書240餘家,一些重要本草著作如《開寶本草》、《日華子本草》、《嘉祐本草》等早已散佚,其內容幸賴《證類本草》保存下來,這是唐慎微的一大功績。本書增加方論1000餘條,各藥之後共附古今單方3000餘首。總之,《證類本草》對宋以前的本草學成就進行了係統的總結,在《本草綱目》問世之前流行500餘年,一直是本草學研究的範本,在本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是集北宋以前本草學之大成的本草學著作,代表了宋代藥物學的最高成就。該書雖為民間醫家個人著作,但由於它的高水平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流傳甫始,就引起朝野各方麵的重視,宋政府後據依校刊增訂為《大觀本草》、《政和本草》、《紹興本草》等作為國家藥典頒行全國。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曆代刊本中,有將書名“備急”改作“備用”者,但其內容並無差異。將寇宗奭《本草衍義》中的藥物內容逐條鄧以合編,改稱《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此後各種《政和本草》刊本都是該本的複刻。明代萬曆年間,開始出現《大觀本草》與《本草衍義》合編的刊本,稱為《重刊經史證類大全本草》。
……
而在中國醫學史上,還有一種比較另類的《本草》類醫學典籍,這種醫學典籍被稱之為《海藥本草》。
《海藥本草》為古代漢醫專著,專門記述由海外傳入中國的藥物著作。見《通誌?藝文略》。五卷(一說二卷)。唐?李珣撰。本書雜記南海郡縣藥物的產地及功能主治,原書已佚。
原書六卷,至南宋末年亡佚,所敘述的藥物散見於《證類本草》及《本草綱目》等書。今存佚文中,有藥物124種(一說131種、一說128種),其中16種藥物為首載,如車渠、金線礬、波斯白礬、瓶香、釵子股等。該書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獸、魚蟲、果等6類,詳論藥物形態、產地、品質優劣、真偽鑒別、采收、炮製、性味、主治、附方、用法、禁忌等。
後世認為《海藥本草》的主要成就如下:
1、廣收海藥,稽其原委。該書注明外國產地的藥物達96種,如金線礬“生波斯國”、人參“出新羅國所貢”。
2、旁征博引,內容詳細。雖佚文僅存藥百餘種,但引用之書多達40餘部,如漢書、唐誌山海經等。對藥物描述頗為詳細,如蓽茇味辛溫,又主老冷心痛、水瀉、虛痢、醋心、產後泄痢。
3、記載嶺南藥物。該書增加前人未載的嶺南藥物9種,如海紅豆、海蠶沙等,詳述嶺南藥物性味、功用畏忌,如衝洞根“味辛溫”、補骨脂“惡甘草”。
……
而《本草》類書籍影響最大的並不是以上的幾本著名《本草》類典籍,而是明朝李時珍所編纂的《本草綱目》。
當然,這樣的認識不一定是他們自己的經驗,而是他們從前人留下的典籍或者是他們的師父的言傳身教所掌握的知識。
而在中國的醫學典籍當中,對草藥的藥性有著很大的一部分重點描述。這一個情況可以從《本草》類別的醫學典籍得以證明。
……
《本草》類別的醫學典籍,可以說是作為中醫架構的重要基礎。
最初期的《本草》類別典籍就是作為中草藥的重要描述基礎的《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係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誌》,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誌》《唐書?藝文誌》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誌?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誌》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誌》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曆代有多種傳本和注本,現存最早的輯本為明盧複輯《神農本經》(1616年),流傳較廣的是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1799年),以及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1844年)、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1854年)。
書中藥味365種,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根據藥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稱為“三品分類法”,以應“天地人”三才。上品一百二十種,無毒。大多屬於滋補強壯之品,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種,無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補虛扶弱,如百合、當歸、龍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種,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這是我國藥物學最早分類法,為曆代沿用。當中藥物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所載藥物藥效絕大部分是正確的。
《神農本草經》不止進行了藥物的搜集工作,還有意識地對所收藥物進行了分門別類工作,將365種藥物按照上、中、下分為三類,這被稱為“三品分類法”。分類的依據主要是藥物的性能功效。[.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本經?序錄》中即言:“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別藥性來使用,如百合、當歸、龍眼、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
《神農本草經》中也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藥物理論,由此奠定了藥物學的理論構架。此部分內容主要見於序錄部分,相當於全書總論,雖然文字並不長,隻有十三條,但已經涵蓋了藥物學的各個方麵。
以藥物配伍為例,《神農本草經》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所謂君臣佐使,本為社會中的不同階層成員,有不同的職能與等級,藥物學將其借用來說明藥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如上品藥為君藥,中品藥為臣藥,而下品藥為佐使藥。在組方時,應該充分考慮藥物的特性,方中既要有君藥、臣藥,還要有起協助作用的佐使之藥。其比例可按照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的原則來處理。
在藥物配伍中,兩味或兩味以上的藥物用在一個方劑中,相互之間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有的藥物共同使用能發揮更大的功效,有的兩藥相遇一方會減小另一方的藥性;有的藥可以製約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有的兩種藥品本身均無毒,但如果兩藥相遇則會產生很大的毒性,不能同用等。《神農本草經》中共總結了七種關係,包括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等,認為對此“七情”要“合和視之”,這便是“七情合和”的配伍原則。
《神農本草經》中對於所收錄的各種藥物的功效和主治疾病都進行了簡要的記載與描述,這無疑是早期臨床藥學寶貴經驗的總結。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研究都證明《神農本草經》中對於所載藥物的功效認識大部分是正確的,其中許多藥物至今仍然在臨床廣泛應用,比如人參補益、黃連止痢、麻黃定喘、常山截瘧、大黃瀉下等。而且各種藥物主治疾病的種類也非常廣泛,約有170餘種,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疾病。此外,《神農本草經》中對於藥物的性味、產地與采製、炮製方法,乃至用藥原則和服藥方法等都有涉及,極大地豐富了藥物學的知識體係。
……
而在《神農本草經》之後,很多朝代都對《本草》類書籍的編纂很是重視。
在唐朝前期,則是出現了《新修本草》,而在宋朝時期,《本草》類的書籍已經相對較為成熟。
其中較為著名的有以下數本:
《本草圖經》,古代中藥學著作。簡稱《咽經》,又名《圖經本草》。宋?蘇頌(1020年-1101年)等編撰。,共20卷。目錄1卷。
圖成於1061年.本書收集全國各郡縣的草藥固,參考各家學說整理而成。
蘇頌在集賢院校理任上,與同時代的藥物學家掌禹錫、林億等編輯補注了《嘉祐補注本草》一書,校正出版了《急備千金方》和《神農本草》,在此基礎上,獨力編著了《本草圖經》二十一卷。
宋仁宗於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命蘇頌等編撰。一名《圖經本草》。二十卷,目錄一卷。成書於1061年。本書搜集全國各郡縣的草藥圖,參考各家學說整理而成。《本草綱目》評價此書“考證詳明,頗有發揮。但圖與說異,兩不相應,或有圖無說,或有物失圖,或說是圖非,……”。
原書已佚,佚文及圖見於《證類本草》。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1082年,宋元豐5年)簡稱《證類本草》。古代中國藥物學著作。共31卷。唐慎微編著。
唐氏鑒於《嘉祐本草》、《本草圖經》問世以後,“而世之醫師方家,田父裏嫗,猶時有以單方異品,效見奇捷,而前書不載,世未知者。”所以他除了係統地集錄自《神農本草經》以下唐宋各家醫藥名著外,還收輯“經史傳記”、“佛書道藏”等書中有關藥物的資料,編為30卷,載藥1558種,附方3000餘首,有圖和炮製方法。因此,本書可稱是集宋以前本草學之大成。在明代《本草綱目》問世之前500多年時間,一直是研究本草學的重要文獻。它取材廣泛,故後世有許多已經失傳或散佚的古書,可從其引文中略窺梗概。所以李時珍對它的評價是:“使諸家本草及各藥單方,垂之千古,不致淪沒者,皆其功也。”它不但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而且還具有很大的文獻價值。
本書在宋代曾幾次修訂,在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經醫官文晟等重修之後,被作為官定本而刊行,遂改名為《經史證類大觀本草》。至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經醫官曹孝忠重加校訂,再次改名為《政和新修證類備用本草》。紹興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又作校定,名為《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後於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有平陽張存惠將寇宗爽的《本草衍義》隨文散人書中,作為增訂,因又改名為《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證類本草》是在掌禹錫《嘉祐本草》和蘇頌《本草圖經》基礎上,收集民間驗方,各家醫藥名著以及經史傳記、佛書道藏中的有關本草學記載,整理編著而成的。全書共31卷。第1、2卷為序例,以後各卷,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米穀、菜(以上又各分為上、中、下三品),有名未用、圖經外草類、圖經外木蔓類,凡13類,敘述藥物別名、藥性、主治、產地、采集、炮炙、辨析、附方等。本書內容豐富,收載藥物1746種,其中增加藥物660種,有藥圖294幅,分類較有係統,論述也較周詳。書中引述了大量文獻資料,據統計,共引經史方書240餘家,一些重要本草著作如《開寶本草》、《日華子本草》、《嘉祐本草》等早已散佚,其內容幸賴《證類本草》保存下來,這是唐慎微的一大功績。本書增加方論1000餘條,各藥之後共附古今單方3000餘首。總之,《證類本草》對宋以前的本草學成就進行了係統的總結,在《本草綱目》問世之前流行500餘年,一直是本草學研究的範本,在本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是集北宋以前本草學之大成的本草學著作,代表了宋代藥物學的最高成就。該書雖為民間醫家個人著作,但由於它的高水平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流傳甫始,就引起朝野各方麵的重視,宋政府後據依校刊增訂為《大觀本草》、《政和本草》、《紹興本草》等作為國家藥典頒行全國。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曆代刊本中,有將書名“備急”改作“備用”者,但其內容並無差異。將寇宗奭《本草衍義》中的藥物內容逐條鄧以合編,改稱《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此後各種《政和本草》刊本都是該本的複刻。明代萬曆年間,開始出現《大觀本草》與《本草衍義》合編的刊本,稱為《重刊經史證類大全本草》。
……
而在中國醫學史上,還有一種比較另類的《本草》類醫學典籍,這種醫學典籍被稱之為《海藥本草》。
《海藥本草》為古代漢醫專著,專門記述由海外傳入中國的藥物著作。見《通誌?藝文略》。五卷(一說二卷)。唐?李珣撰。本書雜記南海郡縣藥物的產地及功能主治,原書已佚。
原書六卷,至南宋末年亡佚,所敘述的藥物散見於《證類本草》及《本草綱目》等書。今存佚文中,有藥物124種(一說131種、一說128種),其中16種藥物為首載,如車渠、金線礬、波斯白礬、瓶香、釵子股等。該書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獸、魚蟲、果等6類,詳論藥物形態、產地、品質優劣、真偽鑒別、采收、炮製、性味、主治、附方、用法、禁忌等。
後世認為《海藥本草》的主要成就如下:
1、廣收海藥,稽其原委。該書注明外國產地的藥物達96種,如金線礬“生波斯國”、人參“出新羅國所貢”。
2、旁征博引,內容詳細。雖佚文僅存藥百餘種,但引用之書多達40餘部,如漢書、唐誌山海經等。對藥物描述頗為詳細,如蓽茇味辛溫,又主老冷心痛、水瀉、虛痢、醋心、產後泄痢。
3、記載嶺南藥物。該書增加前人未載的嶺南藥物9種,如海紅豆、海蠶沙等,詳述嶺南藥物性味、功用畏忌,如衝洞根“味辛溫”、補骨脂“惡甘草”。
……
而《本草》類書籍影響最大的並不是以上的幾本著名《本草》類典籍,而是明朝李時珍所編纂的《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