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醫學史上,本草類的醫學典籍雖然不少,但是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卻不多。[.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而明朝的著名醫師,也被稱之為“當世藥王”的李時珍,他所編纂的《本草綱目》,可以說是中國醫學史上,本草類醫學典籍的最高水準著作。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曆代醫藥等方麵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劄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曆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李時珍其祖父是草藥醫生,父親李言聞是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例目。當時民間醫生地位低下,生活艱苦,其父不願李時珍再學醫藥。李時珍14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李時珍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並不熱衷於科舉,其後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鑽研醫學。23歲隨其父學醫,醫名日盛。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時珍38歲時,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任職一年,便辭職回鄉。
關於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曆,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隻是擔當禦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於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太醫院的工作經曆,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編寫《本草綱目》打下基礎。這期間,李時珍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藥房及禦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別各地的藥材,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包括《本草品匯精要》。與此同時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信息,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開闊了眼界,豐富知識。
東璧堂是李時珍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從太醫院還鄉後創立的堂號,辭官返鄉後坐堂行醫,致力於對藥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間,以自己的字——東璧為堂號,創立了東璧堂。
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棉_._.花_._.糖_._.小_._.說_._.網<<<$.]35歲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了800多部書籍,其間,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複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藥物遠誌,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誌卻認為它象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誌。又如狗脊一藥,有的說它象萆薢,有的說它象拔葜,有的又說它象貫眾,說法很不一致。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裏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藥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有研究它,但開始隻從蛇販子那裏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今陽新縣)山裏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為了找到真正的蘄蛇,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對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麽大,其實隻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
龍峰山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製蛇的全過程。《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說得簡明準確。李時珍了解藥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複諦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
鯪鯉,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藥。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岩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後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並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隻穿山甲。從它的胃裏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麵,也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以後又經過10年做了三次修改,前後共計40年。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去世。萬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而據說,除了《本草綱目》之外,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髒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皆佚。
……
李時珍借用朱熹的《通鑒綱目》之名,定書名為《本草綱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著手編寫,至明萬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後曆時27年。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藥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態圖1100餘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曆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係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
後人認為,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穀、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藥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係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曆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敘述甚詳,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在後世,《本草綱目》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草綱目》先後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餘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書中首創了按藥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係,這種分類方法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現代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的《自然係統》早了一個半世紀,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
而李時珍的醫術範疇很是廣泛,其對藥物,藥方的理解程度,完全可以從《本草綱目》當中看出,而關於李時珍其他的醫術,則是可以從其脈學方麵的著作可以看出:
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曆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於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編著成《脈訣》,即《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號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瀕湖脈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複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容,即脈象、相類脈鑒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曆來受醫家推崇。
後世認為,《瀕湖脈學》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為中醫典範之作。
而李時珍的典故也不少,其中較為著名的有以下幾則:
救活“死人”:
一天,李時珍和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裏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群,讓抬棺材的人停下來,眾人聽了,麵麵相覷,不敢相信。李時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複勸說,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紮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醒了。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而陷入假死。
(這個典故貌似不是李時珍首創,以前看書籍的時候,好像跟孫思邈也有關係。)
活人斷症其生死:
一天,有家藥店老板的兒子大吃大喝後,縱身翻越櫃台,請李時珍診脈,李時珍告訴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眾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板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髒受損。
為一味草藥專程考察:
有人說,北方有一種藥物,名叫曼陀羅花,吃了以後會使人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李時珍為了尋找曼陀羅花,離開了家鄉,來到北方。終於發現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像茄子葉,花像牽牛花,早開夜合的曼陀羅花,為了掌握曼陀羅花的性能,親自嚐試,並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於對對子:
李時珍自幼聰穎善對,還沒上學就跟著父親認熟了好多字。剛入學時,私塾先生望著被樹木環抱的遠山,出了上聯:“遠聲隔林靜。”李時珍當時雖然隻有八歲,但見朝霞分外明媚,過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脫口對道:“明霞對客飛。”
有位藥鋪主人,膝下有一個女兒,聰慧而美貌,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才華出眾的男子結為伴侶,決定用藥名作上聯征婚:“玉葉金花一條根。”許多求婚者望聯興歎。其中有一位姓馬的青年為人忠厚,隻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時珍幫忙。李時珍少年助人為樂,脫口對道:“冬蟲夏草九重皮。”鋪主見馬公子比較英俊,又交給他一副上聯,限一天對上。這上聯是:“水蓮花半枝蓮見花照水蓮。”馬公子隻得二請李時珍對出下聯:“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鋪主看後非常高興,隨即再出上聯“白頭翁牽牛耕熟地”,限半天對出。馬公子無奈三求李時珍。李時珍為了成全這樁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紅娘”作下聯。鋪主十分滿意,當即答應訂婚。
……
曆史上對於李時珍的典故還有很多,至今已經無法完全辨別其真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李時珍作為中國古代醫學的四大名人之一,其醫術自然是毋容置疑的。
而明朝的著名醫師,也被稱之為“當世藥王”的李時珍,他所編纂的《本草綱目》,可以說是中國醫學史上,本草類醫學典籍的最高水準著作。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曆代醫藥等方麵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劄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曆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李時珍其祖父是草藥醫生,父親李言聞是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例目。當時民間醫生地位低下,生活艱苦,其父不願李時珍再學醫藥。李時珍14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李時珍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並不熱衷於科舉,其後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鑽研醫學。23歲隨其父學醫,醫名日盛。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時珍38歲時,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任職一年,便辭職回鄉。
關於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曆,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隻是擔當禦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於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太醫院的工作經曆,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編寫《本草綱目》打下基礎。這期間,李時珍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藥房及禦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別各地的藥材,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包括《本草品匯精要》。與此同時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信息,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開闊了眼界,豐富知識。
東璧堂是李時珍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從太醫院還鄉後創立的堂號,辭官返鄉後坐堂行醫,致力於對藥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間,以自己的字——東璧為堂號,創立了東璧堂。
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棉_._.花_._.糖_._.小_._.說_._.網<<<$.]35歲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了800多部書籍,其間,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複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藥物遠誌,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誌卻認為它象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誌。又如狗脊一藥,有的說它象萆薢,有的說它象拔葜,有的又說它象貫眾,說法很不一致。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裏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藥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有研究它,但開始隻從蛇販子那裏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今陽新縣)山裏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為了找到真正的蘄蛇,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對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麽大,其實隻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
龍峰山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製蛇的全過程。《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說得簡明準確。李時珍了解藥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複諦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
鯪鯉,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藥。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岩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後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並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隻穿山甲。從它的胃裏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麵,也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以後又經過10年做了三次修改,前後共計40年。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去世。萬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而據說,除了《本草綱目》之外,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髒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皆佚。
……
李時珍借用朱熹的《通鑒綱目》之名,定書名為《本草綱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著手編寫,至明萬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後曆時27年。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藥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態圖1100餘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曆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係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
後人認為,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穀、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藥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係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曆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敘述甚詳,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在後世,《本草綱目》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草綱目》先後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餘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書中首創了按藥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係,這種分類方法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現代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的《自然係統》早了一個半世紀,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
而李時珍的醫術範疇很是廣泛,其對藥物,藥方的理解程度,完全可以從《本草綱目》當中看出,而關於李時珍其他的醫術,則是可以從其脈學方麵的著作可以看出:
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曆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於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編著成《脈訣》,即《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號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瀕湖脈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複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容,即脈象、相類脈鑒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曆來受醫家推崇。
後世認為,《瀕湖脈學》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為中醫典範之作。
而李時珍的典故也不少,其中較為著名的有以下幾則:
救活“死人”:
一天,李時珍和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裏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群,讓抬棺材的人停下來,眾人聽了,麵麵相覷,不敢相信。李時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複勸說,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紮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醒了。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而陷入假死。
(這個典故貌似不是李時珍首創,以前看書籍的時候,好像跟孫思邈也有關係。)
活人斷症其生死:
一天,有家藥店老板的兒子大吃大喝後,縱身翻越櫃台,請李時珍診脈,李時珍告訴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眾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板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髒受損。
為一味草藥專程考察:
有人說,北方有一種藥物,名叫曼陀羅花,吃了以後會使人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李時珍為了尋找曼陀羅花,離開了家鄉,來到北方。終於發現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像茄子葉,花像牽牛花,早開夜合的曼陀羅花,為了掌握曼陀羅花的性能,親自嚐試,並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於對對子:
李時珍自幼聰穎善對,還沒上學就跟著父親認熟了好多字。剛入學時,私塾先生望著被樹木環抱的遠山,出了上聯:“遠聲隔林靜。”李時珍當時雖然隻有八歲,但見朝霞分外明媚,過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脫口對道:“明霞對客飛。”
有位藥鋪主人,膝下有一個女兒,聰慧而美貌,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才華出眾的男子結為伴侶,決定用藥名作上聯征婚:“玉葉金花一條根。”許多求婚者望聯興歎。其中有一位姓馬的青年為人忠厚,隻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時珍幫忙。李時珍少年助人為樂,脫口對道:“冬蟲夏草九重皮。”鋪主見馬公子比較英俊,又交給他一副上聯,限一天對上。這上聯是:“水蓮花半枝蓮見花照水蓮。”馬公子隻得二請李時珍對出下聯:“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鋪主看後非常高興,隨即再出上聯“白頭翁牽牛耕熟地”,限半天對出。馬公子無奈三求李時珍。李時珍為了成全這樁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紅娘”作下聯。鋪主十分滿意,當即答應訂婚。
……
曆史上對於李時珍的典故還有很多,至今已經無法完全辨別其真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李時珍作為中國古代醫學的四大名人之一,其醫術自然是毋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