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編寫兩本兵書,並不是其故意賣弄才華,而是其作為一個軍方宿將的體現。[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相對於孫武在編寫《孫子兵法》之前,確實難以找到相應的史書描述,尤其是其指揮軍事作戰的記錄的情況而言,《明史?戚繼光傳》明確提到了戚繼光在被任命到南方與倭寇作戰之前,就已經繼承其父親的軍製,同時與倭寇作戰有著相當的經驗。
《明史?戚繼光傳》在這方麵的記載如下:
戚繼光,字元敬,世登州衛指揮僉事。父景通,曆官都指揮,署大寧都司,入為神機坐營,有操行。繼光幼倜儻負奇氣。家貧,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中嗣職,用薦擢署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改僉浙江都司,充參將,分部寧、紹、台三郡。
(嘉靖)三十六年,倭犯樂清、瑞安、臨海,繼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尋會俞大猷兵,圍汪直餘黨於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辦賊。已而倭遁,他倭複焚掠台州。給事中羅嘉賓等劾繼光無功,且通番。方按問,旋以平汪直功複官,改守台、金、嚴三郡。
繼光至浙時,見衛所軍不習戰,而金華、義烏俗稱慓悍,請召募三千人,教以擊刺法,長短兵迭用,由是繼光一軍特精。又以南方多藪澤,不利馳逐,乃因地形製陣法,審步伐便利,一切戰艦、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軍”名聞天下。
在這一段記載當中,有一種說法是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受張居正的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
而這一種說法,張居正舉薦戚繼光的可能性是有,但是嚴格來說,時間對不上,因為當其時的張居正正好是賦閑三年之內,這一點從張居正的生平描述可以看到。
同樣在這一段描述當中,戚家軍以及戚繼光編著的《紀效新書》部分內容,應該就是在這一段時間開始成型的。
而接下來的描述,很大編幅說出了戚繼光以及戚家軍抗擊倭寇的事跡:
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頭。繼光急趨寧海,扼桃渚,敗之龍山,追至雁門嶺。賊遁去,乘虛襲台州。繼光手殲其魁,蹙餘賊瓜陵江盡死。而圻頭倭複趨台州,繼光邀擊之仙居,道無脫者。先後九戰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無算。總兵官盧鏜、參將牛天錫又破賊寧波、溫州。浙東平,繼光進秩三等。閩、廣賊流入江西。總督胡宗憲檄繼光援。擊破之上坊巢,賊奔建寧。繼光還浙江。
明年,倭大舉犯福建。自溫州來者,合福寧、連江諸倭攻陷壽寧、政和、寧德。自廣東南澳來者,合福清、長樂諸倭攻陷玄鍾所,延及龍嚴、鬆溪、大田、古田、莆田。是時寧德已屢陷。距城十裏有橫嶼,四麵皆水路險隘,賊結大營其中。官軍不敢擊,相守逾年。其新至者營牛田,而酋長營興化,東南互為聲援。
閩中連告急,宗憲複檄繼光剿之。<strong>.</strong>先擊橫嶼賊。人持草一束,填壕進。大破其巢,斬首二千六百。乘勝至福清,搗敗牛田賊,覆其巢,餘賊走興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賊柵。連克六十營,斬首千數百級。平明入城,興化人始知,牛酒勞不絕。
繼光乃旋師。抵福清,遇倭自東營澳登陸,擊斬二百人。而劉顯亦屢破賊。閩宿寇幾盡。於是繼光至福州飲至,勒石平遠台。及繼光還浙後,新倭至者日益眾,圍興化城匝月。會顯遣卒八人齎書城中,衣刺“天兵”二字。賊殺而衣其衣,紿守將得人,夜斬關延賊。副使翁時器、參將畢高走免,通判奚世亮攝府事,遇害,焚掠一空。留兩月,破平海衛,據之。初,興化告急,時帝已命俞大猷為福建總兵官,繼光副之。及城陷,劉顯軍少,壁城下不敢擊。大猷亦不欲攻,需大軍合以困之。四十二年四月,繼光將浙兵至。
於是巡撫譚綸令將中軍,顯左,大猷右,合攻賊於平海。繼光先登,左右軍繼之,斬級二千二百,還被掠者三千人。綸上功,繼光首,顯、大猷次之。帝為告謝郊廟,大行敘賚。繼光先以橫嶼功,進署都督僉事,及是進都督同知,世蔭千戶,遂代大猷為總兵官。
明年二月,倭餘黨複糾新倭萬餘,圍仙遊三日。繼光擊敗之城下,又追敗之王倉坪,斬首數百級,餘多墜崖穀死,存者數千奔據漳浦蔡丕嶺。繼光分五哨,身持短兵緣崖上,俘斬數百人,餘賊遂掠漁舟出海去。久之,倭自浙犯福寧,繼光督參將李超等擊敗之。乘勝追永寧賊,斬馘三百有奇。尋與大猷擊走吳平於南澳,遂擊平餘孽之未下者。
繼光為將號令嚴,賞罰信,士無敢不用命。與大奠均為名將。操行不如,而果毅過之。大猷老將務持重,繼光則飆發電舉,屢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隆慶初,給事中吳時來以薊門多警,請召大猷、繼光專訓邊卒。部議獨用繼光,乃召為神機營副將。會譚綸督師遼、薊,乃集步兵三萬,征浙兵三千,請專屬繼光訓練。帝可之。
從這一部分來看,明朝中期,沿海地區的倭寇之亂,事實上並不是戚繼光與戚家軍的大部分功勞,而是還有另外一位名將俞大猷的協同之功。
另外,在戚繼光的描述當中,還有當其時的曆任明朝首輔信任,以及其人的上司的信賴為前提。
在明穆宗繼位之後,張居正推薦戚繼光與俞大猷等人整頓邊防,這一點也可以說是戚繼光以及俞大猷作為名將,得到肯定的地方。
有點意思的是,張居正與戚繼光很有可能交好,而這一點似乎能夠以張居正死後,戚繼光開始倒黴的情況作為佐證:
萬曆十年(1582年),朝廷裏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半年後,給事中張鼎思趁機上言戚繼光不應該放在北方,於是戚繼光被朝廷調往廣東。戚繼光鬱鬱不得誌,勉強赴任,一年後即告病請歸。
萬曆十三年(1585年),給事中張希皋再次彈劾戚繼光,戚繼光因此遭到罷免。家居三年,禦史傅光宅上疏推薦起用戚繼光,卻反而遭到剝奪俸祿的處分,戚繼光也抑鬱而逝。
戚繼光的倒黴,很明顯跟張居正有相當關係,因為僅僅憑借一個給事中的奏疏,想要調動一個總兵,而這個總兵還有太子太保的頭銜,明顯還是不夠分量的。但是假如這個情況有皇帝,也就是作為最痛恨張居正的人,明神宗的授意,那麽一切就順理成章。
(明朝置給事中,掌侍從、諫諍、補闕、拾遺、審核、封駁詔旨,駁正百司所上奏章,監察六部諸司,彈劾百官,與禦史互為補充。另負責記錄編纂詔旨題奏,監督諸司執行情況;鄉試充考試官,會試充同考官,殿試充受卷官;冊封宗室、諸藩或告諭外國時,充正、副使;受理冤訟等。品卑而權重。初定為正五品,後數改更其品秩。
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設給事中十二員,為正七品,始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分科治事;洪武九年定員為十人;洪武十年隸承敕監;洪武十二年改隸通政司;後逐漸增至八十一員。洪武二十四年定製,六科各設都給事中一人,為正八品;左、右給事中各一員,從八品;給事中四十人,其中吏科四人,戶科八人,禮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正九品。惠帝建文年間(1399-1402年)升都給事中為正七品,給事中從七品,並罷左、右給事中。明成祖永樂年間複置左、右給事中,亦為從七品。又置六科官署於午門外直房。其後各科員數時有增減。)
而在《明史?戚繼光傳》當中,也有記載著這部分的情況的描述:
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製。至鎮,上疏言:
薊門之兵,雖多亦少。其原有七營軍不習戎事,而好末技,壯者役將門,老弱僅充伍,一也。邊塞逶迄,絕鮮郵置,使客絡釋,日事將迎,參遊為驛使,營壘皆傳舍,二也。寇至,則調遣無法,遠道赴期,卒斃馬僵,三也。守塞之卒約束不明,行伍不整,四也。臨陣馬軍不用馬,而反用步,五也。家丁盛而軍心離,六也。乘障卒不擇衝緩,備多力分,七也。七害不除,邊備曷修?而又有士卒不練之失六,雖練無益之弊四。何謂不練?夫邊所藉惟兵,兵所藉惟將;今恩威號令不足服其心,分數形名不足齊其力,緩急難使,一也。有火器不能用,二也。棄土著不練,三也。諸鎮入衛之兵,嫌非統屬,漫無紀律,四也。班軍民兵數盈四萬,人各一心,五也。練兵之要在先練將。今注意武科,多方保舉似矣,但此選將之事,非練將之道,六也。何謂雖練無益?今一營之卒,為炮手者常十也。不知兵法五兵迭用,當長以衛短,短以救長,一也。三軍之士各專其藝,金鼓旗幟,何所不蓄?今皆置不用,二也。弓矢之力不強於寇,而欲藉以製勝,三也。教練之法,自有正門。美觀則不實用,實用則不美觀,而今悉無其實,四也。
臣又聞兵形象水,水因地而製流,兵因地而製勝。薊之地有三。平原廣陌,內地百裏以南之形也。半險半易,近邊之形也。山穀仄隘,林薄蓊翳,邊外之形也。寇入平原,利車戰。在近邊,利馬戰。在邊外,利步戰。三者迭用,乃可製勝。今邊兵惟習馬耳,未嫻山戰、林戰、穀戰之道也,惟浙兵能之。願更予臣浙東殺手、炮手各三千,再募西北壯士,足馬軍五枝,步軍十枝,專聽臣訓練,軍中所需,隨宜取給,臣不勝至願。
又言:“臣官為創設,諸將視為綴疣,臣安從展布?”
章下兵部,言薊鎮既有總兵,又設總理,事權分,諸將多觀望,宜召還總兵郭琥,專任繼光。乃命繼光為總兵官,鎮守薊州、永平、山海諸處,而浙兵止弗調。錄破吳平功,進右都督。寇入青山口,拒卻之。
自嘉靖以來,邊牆雖修,墩台未建。繼光巡行塞上,議建敵台。略言:“薊鎮邊垣,延袤二千裏,一瑕則百堅皆瑕。比來歲修歲圮,徒費無益。請跨牆為台,睥睨四達。台高五丈,虛中為三層,台宿百人,鎧仗糗糧具備。令戍卒畫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然邊卒木強,律以軍法將不堪,請募浙人為一軍,用倡勇敢。”督撫上其議,許之。浙兵三千至,陳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動。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五年秋,台功成。精堅雄壯,二千裏聲勢聯接。詔予世蔭,賚銀幣。
繼光乃議立車營。車一輛用四人推挽,戰則結方陣,而馬步軍處其中。又製拒馬器,體輕便利,遏寇騎衝突。寇至,火器先發,稍近則步軍持拒馬器排列而前,間以長槍、筤筅。寇奔,則騎軍逐北。又置輜重營隨其後,而以南兵為選鋒,入衛兵主策應,本鎮兵專戍守。節製精明,器械犀利,薊門軍容遂為諸邊冠。
當是時,俺答已通貢,宣、大以西,烽火寂然。獨小王子後土蠻徙居插漢地,控弦十餘萬,常為薊門憂。而朵顏董狐狸及其兄子長昂交通土蠻,時叛時服。萬曆元年春,二寇謀入犯。馳喜峰口,索賞不得,則肆殺掠,獵傍塞,以誘官軍。繼光掩擊,幾獲狐狸。其夏,複犯桃林,不得誌去。長昂亦犯界嶺。官軍斬獲多,邊吏諷之降,狐狸乃款關請貢。廷議給以歲賞。明年春,長昂複窺諸口不得入,則與狐狸共逼長禿令入寇。繼光逐得之以歸。長禿者,狐狸之弟,長昂叔父也。於是二寇率部長親族三百人,叩關請死罪,狐狸服素衣叩頭乞赦長禿。繼光及總督劉應節等議,遣副將史宸、羅端詣喜峰口受其降。皆羅拜,獻還所掠邊人,攢刀設誓。乃釋長禿,許通貢如故。終繼光在鎮,二寇不敢犯薊門。尋以守邊勞,進左都督。已,增建敵台,分所部十二區為三協,協置副將一人,分練士馬。炒蠻入犯,湯克寬戰死,繼光被劾,不罪。久之,炒蠻偕妻大嬖隻襲掠邊卒,官軍追破之。土蠻犯遼東,繼光急赴,偕遼東軍拒退之。繼光已加太子太保,錄功加少保。
自順義受封,朝廷以八事課邊臣:曰積錢穀、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收塞馬、散叛黨。三歲則遣大臣閱視,而殿最之。繼光用是頻蔭賚。南北名將馬芳、俞大猷前卒,獨繼光與遼東李成梁在。然薊門守甚固,敵無由入,盡轉而之遼,故成梁擅戰功。
自嘉靖庚戌俺答犯京師,邊防獨重薊。增兵益餉,騷動天下。複置昌平鎮,設大將,與薊相唇齒。猶時躪內地,總督王忬、楊選並坐失律誅。十七年間,易大將十人,率以罪去。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亦賴當國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先後倚任之。居正尤事與商確,欲為繼光難者,輒徙之去。諸督撫大臣如譚綸、劉應節、梁夢龍輩鹹與善,動無掣肘,故繼光益發舒。
居正歿半歲,給事中張鼎思言繼光不宜於北,當國者遽改之廣東。繼光悒悒不得誌,強一赴,逾年即謝病。給事中張希皋等複劾之,竟罷歸。居三年,禦史傅光宅疏薦,反奪俸。繼光亦遂卒。
繼光更曆南北,並著聲。在南方戰功特盛,北則專主守。所著《紀效新書》、《練兵紀實》,談兵者遵用焉。
……
從《明史?戚繼光傳》的後半部分描述來看,戚繼光雖然在張居正死後,被變相牽連,甚至是最後落得一個鬱鬱而終的結局。
但是戚繼光的影響力,並沒有立刻被明神宗消去,而是明神宗雖然不喜與張居正交好的戚繼光,但是其不是笨蛋,而是繼續保留著戚繼光在薊鎮的訓練情況以及軍事整備。
而最明顯的一種保留,就是明神宗一朝,曾經多次再刊戚繼光的《練兵紀實》以及《紀效新書》。
若非是明神宗有這樣的安排,恐怕萬曆三大征,會變成另外一個慘淡局麵,說不定也不足為奇。
相對於孫武在編寫《孫子兵法》之前,確實難以找到相應的史書描述,尤其是其指揮軍事作戰的記錄的情況而言,《明史?戚繼光傳》明確提到了戚繼光在被任命到南方與倭寇作戰之前,就已經繼承其父親的軍製,同時與倭寇作戰有著相當的經驗。
《明史?戚繼光傳》在這方麵的記載如下:
戚繼光,字元敬,世登州衛指揮僉事。父景通,曆官都指揮,署大寧都司,入為神機坐營,有操行。繼光幼倜儻負奇氣。家貧,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中嗣職,用薦擢署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改僉浙江都司,充參將,分部寧、紹、台三郡。
(嘉靖)三十六年,倭犯樂清、瑞安、臨海,繼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尋會俞大猷兵,圍汪直餘黨於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辦賊。已而倭遁,他倭複焚掠台州。給事中羅嘉賓等劾繼光無功,且通番。方按問,旋以平汪直功複官,改守台、金、嚴三郡。
繼光至浙時,見衛所軍不習戰,而金華、義烏俗稱慓悍,請召募三千人,教以擊刺法,長短兵迭用,由是繼光一軍特精。又以南方多藪澤,不利馳逐,乃因地形製陣法,審步伐便利,一切戰艦、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軍”名聞天下。
在這一段記載當中,有一種說法是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受張居正的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
而這一種說法,張居正舉薦戚繼光的可能性是有,但是嚴格來說,時間對不上,因為當其時的張居正正好是賦閑三年之內,這一點從張居正的生平描述可以看到。
同樣在這一段描述當中,戚家軍以及戚繼光編著的《紀效新書》部分內容,應該就是在這一段時間開始成型的。
而接下來的描述,很大編幅說出了戚繼光以及戚家軍抗擊倭寇的事跡:
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頭。繼光急趨寧海,扼桃渚,敗之龍山,追至雁門嶺。賊遁去,乘虛襲台州。繼光手殲其魁,蹙餘賊瓜陵江盡死。而圻頭倭複趨台州,繼光邀擊之仙居,道無脫者。先後九戰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無算。總兵官盧鏜、參將牛天錫又破賊寧波、溫州。浙東平,繼光進秩三等。閩、廣賊流入江西。總督胡宗憲檄繼光援。擊破之上坊巢,賊奔建寧。繼光還浙江。
明年,倭大舉犯福建。自溫州來者,合福寧、連江諸倭攻陷壽寧、政和、寧德。自廣東南澳來者,合福清、長樂諸倭攻陷玄鍾所,延及龍嚴、鬆溪、大田、古田、莆田。是時寧德已屢陷。距城十裏有橫嶼,四麵皆水路險隘,賊結大營其中。官軍不敢擊,相守逾年。其新至者營牛田,而酋長營興化,東南互為聲援。
閩中連告急,宗憲複檄繼光剿之。<strong>.</strong>先擊橫嶼賊。人持草一束,填壕進。大破其巢,斬首二千六百。乘勝至福清,搗敗牛田賊,覆其巢,餘賊走興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賊柵。連克六十營,斬首千數百級。平明入城,興化人始知,牛酒勞不絕。
繼光乃旋師。抵福清,遇倭自東營澳登陸,擊斬二百人。而劉顯亦屢破賊。閩宿寇幾盡。於是繼光至福州飲至,勒石平遠台。及繼光還浙後,新倭至者日益眾,圍興化城匝月。會顯遣卒八人齎書城中,衣刺“天兵”二字。賊殺而衣其衣,紿守將得人,夜斬關延賊。副使翁時器、參將畢高走免,通判奚世亮攝府事,遇害,焚掠一空。留兩月,破平海衛,據之。初,興化告急,時帝已命俞大猷為福建總兵官,繼光副之。及城陷,劉顯軍少,壁城下不敢擊。大猷亦不欲攻,需大軍合以困之。四十二年四月,繼光將浙兵至。
於是巡撫譚綸令將中軍,顯左,大猷右,合攻賊於平海。繼光先登,左右軍繼之,斬級二千二百,還被掠者三千人。綸上功,繼光首,顯、大猷次之。帝為告謝郊廟,大行敘賚。繼光先以橫嶼功,進署都督僉事,及是進都督同知,世蔭千戶,遂代大猷為總兵官。
明年二月,倭餘黨複糾新倭萬餘,圍仙遊三日。繼光擊敗之城下,又追敗之王倉坪,斬首數百級,餘多墜崖穀死,存者數千奔據漳浦蔡丕嶺。繼光分五哨,身持短兵緣崖上,俘斬數百人,餘賊遂掠漁舟出海去。久之,倭自浙犯福寧,繼光督參將李超等擊敗之。乘勝追永寧賊,斬馘三百有奇。尋與大猷擊走吳平於南澳,遂擊平餘孽之未下者。
繼光為將號令嚴,賞罰信,士無敢不用命。與大奠均為名將。操行不如,而果毅過之。大猷老將務持重,繼光則飆發電舉,屢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隆慶初,給事中吳時來以薊門多警,請召大猷、繼光專訓邊卒。部議獨用繼光,乃召為神機營副將。會譚綸督師遼、薊,乃集步兵三萬,征浙兵三千,請專屬繼光訓練。帝可之。
從這一部分來看,明朝中期,沿海地區的倭寇之亂,事實上並不是戚繼光與戚家軍的大部分功勞,而是還有另外一位名將俞大猷的協同之功。
另外,在戚繼光的描述當中,還有當其時的曆任明朝首輔信任,以及其人的上司的信賴為前提。
在明穆宗繼位之後,張居正推薦戚繼光與俞大猷等人整頓邊防,這一點也可以說是戚繼光以及俞大猷作為名將,得到肯定的地方。
有點意思的是,張居正與戚繼光很有可能交好,而這一點似乎能夠以張居正死後,戚繼光開始倒黴的情況作為佐證:
萬曆十年(1582年),朝廷裏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半年後,給事中張鼎思趁機上言戚繼光不應該放在北方,於是戚繼光被朝廷調往廣東。戚繼光鬱鬱不得誌,勉強赴任,一年後即告病請歸。
萬曆十三年(1585年),給事中張希皋再次彈劾戚繼光,戚繼光因此遭到罷免。家居三年,禦史傅光宅上疏推薦起用戚繼光,卻反而遭到剝奪俸祿的處分,戚繼光也抑鬱而逝。
戚繼光的倒黴,很明顯跟張居正有相當關係,因為僅僅憑借一個給事中的奏疏,想要調動一個總兵,而這個總兵還有太子太保的頭銜,明顯還是不夠分量的。但是假如這個情況有皇帝,也就是作為最痛恨張居正的人,明神宗的授意,那麽一切就順理成章。
(明朝置給事中,掌侍從、諫諍、補闕、拾遺、審核、封駁詔旨,駁正百司所上奏章,監察六部諸司,彈劾百官,與禦史互為補充。另負責記錄編纂詔旨題奏,監督諸司執行情況;鄉試充考試官,會試充同考官,殿試充受卷官;冊封宗室、諸藩或告諭外國時,充正、副使;受理冤訟等。品卑而權重。初定為正五品,後數改更其品秩。
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設給事中十二員,為正七品,始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分科治事;洪武九年定員為十人;洪武十年隸承敕監;洪武十二年改隸通政司;後逐漸增至八十一員。洪武二十四年定製,六科各設都給事中一人,為正八品;左、右給事中各一員,從八品;給事中四十人,其中吏科四人,戶科八人,禮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正九品。惠帝建文年間(1399-1402年)升都給事中為正七品,給事中從七品,並罷左、右給事中。明成祖永樂年間複置左、右給事中,亦為從七品。又置六科官署於午門外直房。其後各科員數時有增減。)
而在《明史?戚繼光傳》當中,也有記載著這部分的情況的描述:
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製。至鎮,上疏言:
薊門之兵,雖多亦少。其原有七營軍不習戎事,而好末技,壯者役將門,老弱僅充伍,一也。邊塞逶迄,絕鮮郵置,使客絡釋,日事將迎,參遊為驛使,營壘皆傳舍,二也。寇至,則調遣無法,遠道赴期,卒斃馬僵,三也。守塞之卒約束不明,行伍不整,四也。臨陣馬軍不用馬,而反用步,五也。家丁盛而軍心離,六也。乘障卒不擇衝緩,備多力分,七也。七害不除,邊備曷修?而又有士卒不練之失六,雖練無益之弊四。何謂不練?夫邊所藉惟兵,兵所藉惟將;今恩威號令不足服其心,分數形名不足齊其力,緩急難使,一也。有火器不能用,二也。棄土著不練,三也。諸鎮入衛之兵,嫌非統屬,漫無紀律,四也。班軍民兵數盈四萬,人各一心,五也。練兵之要在先練將。今注意武科,多方保舉似矣,但此選將之事,非練將之道,六也。何謂雖練無益?今一營之卒,為炮手者常十也。不知兵法五兵迭用,當長以衛短,短以救長,一也。三軍之士各專其藝,金鼓旗幟,何所不蓄?今皆置不用,二也。弓矢之力不強於寇,而欲藉以製勝,三也。教練之法,自有正門。美觀則不實用,實用則不美觀,而今悉無其實,四也。
臣又聞兵形象水,水因地而製流,兵因地而製勝。薊之地有三。平原廣陌,內地百裏以南之形也。半險半易,近邊之形也。山穀仄隘,林薄蓊翳,邊外之形也。寇入平原,利車戰。在近邊,利馬戰。在邊外,利步戰。三者迭用,乃可製勝。今邊兵惟習馬耳,未嫻山戰、林戰、穀戰之道也,惟浙兵能之。願更予臣浙東殺手、炮手各三千,再募西北壯士,足馬軍五枝,步軍十枝,專聽臣訓練,軍中所需,隨宜取給,臣不勝至願。
又言:“臣官為創設,諸將視為綴疣,臣安從展布?”
章下兵部,言薊鎮既有總兵,又設總理,事權分,諸將多觀望,宜召還總兵郭琥,專任繼光。乃命繼光為總兵官,鎮守薊州、永平、山海諸處,而浙兵止弗調。錄破吳平功,進右都督。寇入青山口,拒卻之。
自嘉靖以來,邊牆雖修,墩台未建。繼光巡行塞上,議建敵台。略言:“薊鎮邊垣,延袤二千裏,一瑕則百堅皆瑕。比來歲修歲圮,徒費無益。請跨牆為台,睥睨四達。台高五丈,虛中為三層,台宿百人,鎧仗糗糧具備。令戍卒畫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然邊卒木強,律以軍法將不堪,請募浙人為一軍,用倡勇敢。”督撫上其議,許之。浙兵三千至,陳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動。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五年秋,台功成。精堅雄壯,二千裏聲勢聯接。詔予世蔭,賚銀幣。
繼光乃議立車營。車一輛用四人推挽,戰則結方陣,而馬步軍處其中。又製拒馬器,體輕便利,遏寇騎衝突。寇至,火器先發,稍近則步軍持拒馬器排列而前,間以長槍、筤筅。寇奔,則騎軍逐北。又置輜重營隨其後,而以南兵為選鋒,入衛兵主策應,本鎮兵專戍守。節製精明,器械犀利,薊門軍容遂為諸邊冠。
當是時,俺答已通貢,宣、大以西,烽火寂然。獨小王子後土蠻徙居插漢地,控弦十餘萬,常為薊門憂。而朵顏董狐狸及其兄子長昂交通土蠻,時叛時服。萬曆元年春,二寇謀入犯。馳喜峰口,索賞不得,則肆殺掠,獵傍塞,以誘官軍。繼光掩擊,幾獲狐狸。其夏,複犯桃林,不得誌去。長昂亦犯界嶺。官軍斬獲多,邊吏諷之降,狐狸乃款關請貢。廷議給以歲賞。明年春,長昂複窺諸口不得入,則與狐狸共逼長禿令入寇。繼光逐得之以歸。長禿者,狐狸之弟,長昂叔父也。於是二寇率部長親族三百人,叩關請死罪,狐狸服素衣叩頭乞赦長禿。繼光及總督劉應節等議,遣副將史宸、羅端詣喜峰口受其降。皆羅拜,獻還所掠邊人,攢刀設誓。乃釋長禿,許通貢如故。終繼光在鎮,二寇不敢犯薊門。尋以守邊勞,進左都督。已,增建敵台,分所部十二區為三協,協置副將一人,分練士馬。炒蠻入犯,湯克寬戰死,繼光被劾,不罪。久之,炒蠻偕妻大嬖隻襲掠邊卒,官軍追破之。土蠻犯遼東,繼光急赴,偕遼東軍拒退之。繼光已加太子太保,錄功加少保。
自順義受封,朝廷以八事課邊臣:曰積錢穀、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收塞馬、散叛黨。三歲則遣大臣閱視,而殿最之。繼光用是頻蔭賚。南北名將馬芳、俞大猷前卒,獨繼光與遼東李成梁在。然薊門守甚固,敵無由入,盡轉而之遼,故成梁擅戰功。
自嘉靖庚戌俺答犯京師,邊防獨重薊。增兵益餉,騷動天下。複置昌平鎮,設大將,與薊相唇齒。猶時躪內地,總督王忬、楊選並坐失律誅。十七年間,易大將十人,率以罪去。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亦賴當國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先後倚任之。居正尤事與商確,欲為繼光難者,輒徙之去。諸督撫大臣如譚綸、劉應節、梁夢龍輩鹹與善,動無掣肘,故繼光益發舒。
居正歿半歲,給事中張鼎思言繼光不宜於北,當國者遽改之廣東。繼光悒悒不得誌,強一赴,逾年即謝病。給事中張希皋等複劾之,竟罷歸。居三年,禦史傅光宅疏薦,反奪俸。繼光亦遂卒。
繼光更曆南北,並著聲。在南方戰功特盛,北則專主守。所著《紀效新書》、《練兵紀實》,談兵者遵用焉。
……
從《明史?戚繼光傳》的後半部分描述來看,戚繼光雖然在張居正死後,被變相牽連,甚至是最後落得一個鬱鬱而終的結局。
但是戚繼光的影響力,並沒有立刻被明神宗消去,而是明神宗雖然不喜與張居正交好的戚繼光,但是其不是笨蛋,而是繼續保留著戚繼光在薊鎮的訓練情況以及軍事整備。
而最明顯的一種保留,就是明神宗一朝,曾經多次再刊戚繼光的《練兵紀實》以及《紀效新書》。
若非是明神宗有這樣的安排,恐怕萬曆三大征,會變成另外一個慘淡局麵,說不定也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