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武經七書》,《孫臏兵法》等影響力不小的兵家著作之外,還有一些作為每個時期兵家著作的代表。(.)
其中在明朝時期有名將戚繼光編著的《紀效新書》以及《練兵紀實》。
而在清朝,則是有後世學者修纂的《曾胡治兵語錄》。
但是在這個時候,中國古代兵家的曆史已經逐漸步向殘陽,而這也跟軍事作戰的理念有大幅度改變的情況有關。
在明朝時期,兵家的著作應該不小,就以徐達而言,其就據說有編纂出自己軍事生涯總結的兵書。
但是根據野史記載,徐達因為朱元璋的猜忌,死於非命的情況下,這種留有兵書的可能性不太大。隻不過後世有人對於徐達的野史記載加以批評,並且加入自己的論點:
徐達亦非善終,民間流傳徐達功高震主,朱元璋懼之。徐達患有背疽,忌吃河鵝,朱元璋偏賜蒸鵝全宴予徐(中國民間傳說鵝為“發物”),明朝規定賜宴必須即時食、全食。徐達知朱元璋的意思,流著眼淚把鵝肉吃完,不久毒發而亡。
這則傳聞的可信度相當的低,影響卻相當廣泛。依據文獻紀錄,該傳聞出自明朝學者徐禎卿所著的筆記小說《翦勝野聞》,後為清朝趙翼名作《廿二史劄記》所誤用,遂廣為流傳。近代學者片麵相信野史,而不加以考證即采用,包括著名明史家吳晗。
這條野史記載之所以不可信,主因有幾點:
第一,徐達雖然功勞極大,並與李善長同樣為朱元璋親家,但他一生安分守己,從不結黨亦不逾矩,他的子孫也未見因是皇親國戚而驕傲蠻橫、違法亂紀的行為,正史上更沒有朱元璋猜忌徐達的紀錄和動機。
第二,朱元璋從未使用過暗殺手法屠戮功臣,即使要暗殺,亦可派禦醫下手,不必使用這種人盡皆知的低劣的手段。
第三,徐達過世時,明朝仍與北方蒙古人對抗中,正需要武將來協助,且當時明太祖尚未展開屠殺武將的行動,相反,為了對抗胡惟庸殘留的勢力,朱元璋尚須籠絡武將,沒有必要在此時誅殺最忠心的徐達。而且,蒸鵝造成背疽毒發毫無科學依據。
考量到《翦勝野聞》書中多為荒誕不經的內容,尤其是徐達的子孫有明一代累世封公,賜死說更不可信。清朝為了達到抹黑明朝的險惡目的,對於這種荒謬說法加以記載;而近代一些所謂的“曆史學者”毫無自然科學知識,居然加以采信,可笑之極。
所以徐達應該是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病死。徐達是明朝的優秀將領,他平民出身,卻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從小兵幹起,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殘酷的戰爭中成長為元末明初最優秀的將領。他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深通謀略,為人寬厚,曆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取,與北元第一名將王保保的作戰更是他軍事生涯的最高峰。[.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而在曆史上,《翦勝野聞》的評價不高,尤其是在《四庫全書》當中有這樣的評價:
“書中所紀,亦往往不經”
所以《翦勝野聞》的說法,事實上經不起推敲。
而以下是部分被推翻的《翦勝野聞》的記錄:
太祖嚐自敘朱氏世德之碑,其文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業。五世祖仲八公,娶陳氏,生男三人,長六二公,次十二公,其季伯六公,是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長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娶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配王氏,是為祖考妣,有子二人,長五一公,次即先考,諱世珍。元初籍淘金戶,金非土產,市於他方以充。先祖初一公,困於役,遂棄田廬,攜二子遷泗州盱眙縣,先伯考五一公十有二歲,先考才八歲。先祖營家泗上,置田治產。及卒,家田消乏,由是五一公遷濠州鍾離鄉居。先伯考性淳良,務本積德,於人無疾言忤意,鄉裏稱為善人。先伯娶劉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鍾離。先考君娶陳氏,泗州人,長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遷鍾離後戊辰年。先伯考有孫六人,兵興以來,相繼寢沒。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為大都督。重六、重七俱絕嗣。
而朱元璋下令製作出來的《朱氏世德碑》跟其內容有很大的差別:
本家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業,五世仲八公,娶陳氏,生男三人,長六二公,次十一公,其季百六公,是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長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配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娶王氏,是為祖父母,有二子,長五一公;次先考五四公,諱世珍,元籍淘金戶,非土產,市於他方,以供歲賦。先祖初一公,困於役,遂棄田廬,攜二子遷泗州盱眙縣,先伯考十有二歲,先考才八歲,先祖營家泗州,置田產,及卒,家道日替,由是五一公遷濠州鍾離縣,其後先考君因至鍾離同居。先伯父洎先考君性皆淳良,務本積德,與人無疾言忤色,鄉裏稱為世長。先伯娶劉氏,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皆生於盱眙,次重五公,生鍾離;先考君娶陳氏,泗州人,長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皆生於五河。某其季也,先遷鍾離,後戊辰所生。先伯考有孫六人,兵興未已,相繼而歿;先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為都督,重六、重七皆絕嗣。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病,舍入皇覺寺,歲甲申,父母長兄俱喪,次兄守家,三兄出贅劉氏,某托跡緇流。二十四歲,天下大亂,諸兄皆亡,淮兵大起,掠入行伍,為集義旅,兵力漸眾,因取滁和。龍鳳三年,率師渡江,駐兵太平。為念先君嚐言,世為朱巷人,宗族俱存,平日每曰鄉土之思,即訪求故鄉宗族之所居,遂調兵取句容。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裏,舉族父母昆弟四十餘人至,始得與之敘長幼,行親睦之道,但朱氏世次,自仲八公之上,不可複考;今自仲八公高、曾而下,皆起江左,曆世墓在朱巷,惟高祖葬泗州,先考葬鍾離,此朱氏之原委也。爰自金陵太平駐師,開府為建台之所也,實鄉郡焉。連歲征伐,拓境吳楚甌越,方數千裏;由是累膺顯爵,乃龍鳳九年三月十四日丙辰,降製贈曾祖為資德大夫、淮南等處中書省左丞相,上護軍司空吳國公;曾祖妣侯氏,吳國夫人;先祖考為光祿大夫、江西等處中書省右丞相、太尉、吳國公;先祖妣王氏,吳國夫人;先府君開府儀同三司錄軍國重事平章、右丞相吳國公;先妣陳氏,吳國夫人;以閏三月十一日祗詣先壟。焚香告祭,遵舊典也。重念報本者禮所宜厚,今勉建事功,匪由己能,實先世靈長之澤,垂衍後昆,宜得推恩三代,並為上公,以遂為子孫者之至。
而在這方麵的記載當中,很明顯朱元璋製作《朱氏世德碑》的時候,已經是其稱帝之後的事情。而此時的朱文正要麽被軟禁,要麽已經死去了,又何來繼續擔任大都督的職位?
所以在這一方麵而言,《翦勝野聞》的說法很不靠譜。
但是毫無疑問,徐達沒有明確的兵書傳世記錄,這一點也能夠從《明史?徐達傳》的最後四段內容,可見一斑:
二年引兵西渡河。至鹿台,張思道遁,遂克奉元。時遇春下鳳翔,李思齊走臨洮,達會諸將議所向。皆曰:“張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齊,而慶陽易於臨洮,請先慶陽。”達曰:“不然,慶陽城險而兵精,猝未易拔也。臨洮北界河、湟,西控羌、戎,得之,其人足備戰鬥,物產足佐軍儲。蹙以大兵,思齊不走,則束手縛矣。臨洮既克,於旁郡何有?”遂渡隴,克秦州,下伏羌、寧遠,入鞏昌,遣右副將軍馮勝逼臨洮,思齊果不戰降。分兵克蘭州,襲走豫王,盡收其部落輜重。還出蕭關,下平涼。思道走寧夏,為擴廓所執,其弟良臣以慶陽降。達遣薛顯受之。良臣複叛,夜出兵襲傷顯。達督軍圍之。擴廓遣將來援,逆擊敗去,遂拔慶陽。良臣父子投於井,引出斬之。盡定陝西地。詔達班師,賜白金文綺甚厚。
將論功大封,會擴廓攻蘭州,殺指揮使,副將軍遇春已卒,三年春帝複以達為大將軍,平章李文忠為副將軍,分道出兵。達自潼關出西道,搗定西,取擴廓。文忠自居庸出東道,絕大漠,追元嗣主。達至定西,擴廓退屯沈兒峪,進軍薄之。隔溝而壘,日數交。擴廓遣精兵從間道劫東南壘,左丞胡德濟倉卒失措,軍驚擾,達帥兵擊卻之。德濟,大海子也,達以其功臣子,械送之京師,而斬其下指揮等數人以徇。明日,整兵奪溝,殊死戰,大破擴廓兵。擒郯王、文濟王及國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屬千八百六十餘人,將士八萬四千五百餘人,馬駝雜畜以巨萬計。擴廓僅挾妻子數人奔和林。德濟至京,帝釋之,而以書諭達:“將軍效衛青不斬蘇建耳,獨不見穰苴之待莊賈乎?將軍誅之,則已。今下廷議,吾且念其信州、諸暨功,不忍加誅。繼自今,將軍毋事姑息。”達既破擴廓,即帥師自徽州南一百八渡至略陽,克沔州,入連雲棧,攻興元,取之。而副將軍文忠亦克應昌,獲元嫡孫妃主將相。先後露布聞,詔振旅還京師。帝迎勞於龍江。乃下詔大封功臣,授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予世券。明年帥盛熙等赴北平練軍馬,修城池,徙山後軍民實諸衛府,置二百五十四屯,墾田一千三百餘頃。其冬,召還。
每歲春出,冬暮召還,以為常。還輒上將印,賜休沐,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而達愈恭慎。帝嚐從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寧居,可賜以舊邸。”舊邸者,太祖為吳王時所居也。達固辭。一日,帝與達之邸,強飲之醉,而蒙之被,舁臥正寢。達醒,驚趨下階,俯伏呼死罪。帝覘之,大悅。乃命有司即舊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為丞相,欲結好於達,達薄其人,不答,則賂達閽者福壽使圖達。福壽發之,達亦不問;惟時時為帝言惟庸不任相。後果敗,帝益重達。十七年,太陰犯上將,帝心惡之。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齎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帝為輟朝,臨喪悲慟不已。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鍾山之陰,禦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
達言簡慮精。在軍,令出不二。諸將奉持凜凜,而帝前恭謹如不能言。善拊循,與下同甘苦,士無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嚴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會三,郡邑百數,閭井宴然,民不苦兵。歸朝之日,單車就舍,延禮儒生,談議終日,雍雍如也。帝嚐稱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子四:輝祖、添福、膺緒、增壽。長女為文皇帝後,次代王妃,次安王妃。
這些內容主要記載的是徐達征伐元朝末期之後,到其病死之後的記載,確實沒有其有編纂兵書的記載。
而從最後一段內容來看,徐達被賜死的可能性確實很小,因為徐達的幾個女兒可是朱元璋的兒媳婦。可想而知,朱元璋到底是多信任的徐達才會這樣聯姻。
其中在明朝時期有名將戚繼光編著的《紀效新書》以及《練兵紀實》。
而在清朝,則是有後世學者修纂的《曾胡治兵語錄》。
但是在這個時候,中國古代兵家的曆史已經逐漸步向殘陽,而這也跟軍事作戰的理念有大幅度改變的情況有關。
在明朝時期,兵家的著作應該不小,就以徐達而言,其就據說有編纂出自己軍事生涯總結的兵書。
但是根據野史記載,徐達因為朱元璋的猜忌,死於非命的情況下,這種留有兵書的可能性不太大。隻不過後世有人對於徐達的野史記載加以批評,並且加入自己的論點:
徐達亦非善終,民間流傳徐達功高震主,朱元璋懼之。徐達患有背疽,忌吃河鵝,朱元璋偏賜蒸鵝全宴予徐(中國民間傳說鵝為“發物”),明朝規定賜宴必須即時食、全食。徐達知朱元璋的意思,流著眼淚把鵝肉吃完,不久毒發而亡。
這則傳聞的可信度相當的低,影響卻相當廣泛。依據文獻紀錄,該傳聞出自明朝學者徐禎卿所著的筆記小說《翦勝野聞》,後為清朝趙翼名作《廿二史劄記》所誤用,遂廣為流傳。近代學者片麵相信野史,而不加以考證即采用,包括著名明史家吳晗。
這條野史記載之所以不可信,主因有幾點:
第一,徐達雖然功勞極大,並與李善長同樣為朱元璋親家,但他一生安分守己,從不結黨亦不逾矩,他的子孫也未見因是皇親國戚而驕傲蠻橫、違法亂紀的行為,正史上更沒有朱元璋猜忌徐達的紀錄和動機。
第二,朱元璋從未使用過暗殺手法屠戮功臣,即使要暗殺,亦可派禦醫下手,不必使用這種人盡皆知的低劣的手段。
第三,徐達過世時,明朝仍與北方蒙古人對抗中,正需要武將來協助,且當時明太祖尚未展開屠殺武將的行動,相反,為了對抗胡惟庸殘留的勢力,朱元璋尚須籠絡武將,沒有必要在此時誅殺最忠心的徐達。而且,蒸鵝造成背疽毒發毫無科學依據。
考量到《翦勝野聞》書中多為荒誕不經的內容,尤其是徐達的子孫有明一代累世封公,賜死說更不可信。清朝為了達到抹黑明朝的險惡目的,對於這種荒謬說法加以記載;而近代一些所謂的“曆史學者”毫無自然科學知識,居然加以采信,可笑之極。
所以徐達應該是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病死。徐達是明朝的優秀將領,他平民出身,卻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從小兵幹起,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殘酷的戰爭中成長為元末明初最優秀的將領。他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深通謀略,為人寬厚,曆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取,與北元第一名將王保保的作戰更是他軍事生涯的最高峰。[.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而在曆史上,《翦勝野聞》的評價不高,尤其是在《四庫全書》當中有這樣的評價:
“書中所紀,亦往往不經”
所以《翦勝野聞》的說法,事實上經不起推敲。
而以下是部分被推翻的《翦勝野聞》的記錄:
太祖嚐自敘朱氏世德之碑,其文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業。五世祖仲八公,娶陳氏,生男三人,長六二公,次十二公,其季伯六公,是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長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娶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配王氏,是為祖考妣,有子二人,長五一公,次即先考,諱世珍。元初籍淘金戶,金非土產,市於他方以充。先祖初一公,困於役,遂棄田廬,攜二子遷泗州盱眙縣,先伯考五一公十有二歲,先考才八歲。先祖營家泗上,置田治產。及卒,家田消乏,由是五一公遷濠州鍾離鄉居。先伯考性淳良,務本積德,於人無疾言忤意,鄉裏稱為善人。先伯娶劉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鍾離。先考君娶陳氏,泗州人,長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遷鍾離後戊辰年。先伯考有孫六人,兵興以來,相繼寢沒。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為大都督。重六、重七俱絕嗣。
而朱元璋下令製作出來的《朱氏世德碑》跟其內容有很大的差別:
本家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業,五世仲八公,娶陳氏,生男三人,長六二公,次十一公,其季百六公,是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長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配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娶王氏,是為祖父母,有二子,長五一公;次先考五四公,諱世珍,元籍淘金戶,非土產,市於他方,以供歲賦。先祖初一公,困於役,遂棄田廬,攜二子遷泗州盱眙縣,先伯考十有二歲,先考才八歲,先祖營家泗州,置田產,及卒,家道日替,由是五一公遷濠州鍾離縣,其後先考君因至鍾離同居。先伯父洎先考君性皆淳良,務本積德,與人無疾言忤色,鄉裏稱為世長。先伯娶劉氏,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皆生於盱眙,次重五公,生鍾離;先考君娶陳氏,泗州人,長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皆生於五河。某其季也,先遷鍾離,後戊辰所生。先伯考有孫六人,兵興未已,相繼而歿;先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為都督,重六、重七皆絕嗣。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病,舍入皇覺寺,歲甲申,父母長兄俱喪,次兄守家,三兄出贅劉氏,某托跡緇流。二十四歲,天下大亂,諸兄皆亡,淮兵大起,掠入行伍,為集義旅,兵力漸眾,因取滁和。龍鳳三年,率師渡江,駐兵太平。為念先君嚐言,世為朱巷人,宗族俱存,平日每曰鄉土之思,即訪求故鄉宗族之所居,遂調兵取句容。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裏,舉族父母昆弟四十餘人至,始得與之敘長幼,行親睦之道,但朱氏世次,自仲八公之上,不可複考;今自仲八公高、曾而下,皆起江左,曆世墓在朱巷,惟高祖葬泗州,先考葬鍾離,此朱氏之原委也。爰自金陵太平駐師,開府為建台之所也,實鄉郡焉。連歲征伐,拓境吳楚甌越,方數千裏;由是累膺顯爵,乃龍鳳九年三月十四日丙辰,降製贈曾祖為資德大夫、淮南等處中書省左丞相,上護軍司空吳國公;曾祖妣侯氏,吳國夫人;先祖考為光祿大夫、江西等處中書省右丞相、太尉、吳國公;先祖妣王氏,吳國夫人;先府君開府儀同三司錄軍國重事平章、右丞相吳國公;先妣陳氏,吳國夫人;以閏三月十一日祗詣先壟。焚香告祭,遵舊典也。重念報本者禮所宜厚,今勉建事功,匪由己能,實先世靈長之澤,垂衍後昆,宜得推恩三代,並為上公,以遂為子孫者之至。
而在這方麵的記載當中,很明顯朱元璋製作《朱氏世德碑》的時候,已經是其稱帝之後的事情。而此時的朱文正要麽被軟禁,要麽已經死去了,又何來繼續擔任大都督的職位?
所以在這一方麵而言,《翦勝野聞》的說法很不靠譜。
但是毫無疑問,徐達沒有明確的兵書傳世記錄,這一點也能夠從《明史?徐達傳》的最後四段內容,可見一斑:
二年引兵西渡河。至鹿台,張思道遁,遂克奉元。時遇春下鳳翔,李思齊走臨洮,達會諸將議所向。皆曰:“張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齊,而慶陽易於臨洮,請先慶陽。”達曰:“不然,慶陽城險而兵精,猝未易拔也。臨洮北界河、湟,西控羌、戎,得之,其人足備戰鬥,物產足佐軍儲。蹙以大兵,思齊不走,則束手縛矣。臨洮既克,於旁郡何有?”遂渡隴,克秦州,下伏羌、寧遠,入鞏昌,遣右副將軍馮勝逼臨洮,思齊果不戰降。分兵克蘭州,襲走豫王,盡收其部落輜重。還出蕭關,下平涼。思道走寧夏,為擴廓所執,其弟良臣以慶陽降。達遣薛顯受之。良臣複叛,夜出兵襲傷顯。達督軍圍之。擴廓遣將來援,逆擊敗去,遂拔慶陽。良臣父子投於井,引出斬之。盡定陝西地。詔達班師,賜白金文綺甚厚。
將論功大封,會擴廓攻蘭州,殺指揮使,副將軍遇春已卒,三年春帝複以達為大將軍,平章李文忠為副將軍,分道出兵。達自潼關出西道,搗定西,取擴廓。文忠自居庸出東道,絕大漠,追元嗣主。達至定西,擴廓退屯沈兒峪,進軍薄之。隔溝而壘,日數交。擴廓遣精兵從間道劫東南壘,左丞胡德濟倉卒失措,軍驚擾,達帥兵擊卻之。德濟,大海子也,達以其功臣子,械送之京師,而斬其下指揮等數人以徇。明日,整兵奪溝,殊死戰,大破擴廓兵。擒郯王、文濟王及國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屬千八百六十餘人,將士八萬四千五百餘人,馬駝雜畜以巨萬計。擴廓僅挾妻子數人奔和林。德濟至京,帝釋之,而以書諭達:“將軍效衛青不斬蘇建耳,獨不見穰苴之待莊賈乎?將軍誅之,則已。今下廷議,吾且念其信州、諸暨功,不忍加誅。繼自今,將軍毋事姑息。”達既破擴廓,即帥師自徽州南一百八渡至略陽,克沔州,入連雲棧,攻興元,取之。而副將軍文忠亦克應昌,獲元嫡孫妃主將相。先後露布聞,詔振旅還京師。帝迎勞於龍江。乃下詔大封功臣,授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予世券。明年帥盛熙等赴北平練軍馬,修城池,徙山後軍民實諸衛府,置二百五十四屯,墾田一千三百餘頃。其冬,召還。
每歲春出,冬暮召還,以為常。還輒上將印,賜休沐,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而達愈恭慎。帝嚐從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寧居,可賜以舊邸。”舊邸者,太祖為吳王時所居也。達固辭。一日,帝與達之邸,強飲之醉,而蒙之被,舁臥正寢。達醒,驚趨下階,俯伏呼死罪。帝覘之,大悅。乃命有司即舊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為丞相,欲結好於達,達薄其人,不答,則賂達閽者福壽使圖達。福壽發之,達亦不問;惟時時為帝言惟庸不任相。後果敗,帝益重達。十七年,太陰犯上將,帝心惡之。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齎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帝為輟朝,臨喪悲慟不已。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鍾山之陰,禦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
達言簡慮精。在軍,令出不二。諸將奉持凜凜,而帝前恭謹如不能言。善拊循,與下同甘苦,士無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嚴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會三,郡邑百數,閭井宴然,民不苦兵。歸朝之日,單車就舍,延禮儒生,談議終日,雍雍如也。帝嚐稱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子四:輝祖、添福、膺緒、增壽。長女為文皇帝後,次代王妃,次安王妃。
這些內容主要記載的是徐達征伐元朝末期之後,到其病死之後的記載,確實沒有其有編纂兵書的記載。
而從最後一段內容來看,徐達被賜死的可能性確實很小,因為徐達的幾個女兒可是朱元璋的兒媳婦。可想而知,朱元璋到底是多信任的徐達才會這樣聯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