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師在青玉靈書當中,看到過一個說法,那就是匡章在稷下學宮求學的時候,有可能曾經拜在孫臏的兵家學派。[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這個說法引用的依據,主要還是《孫臏兵法》當中,有可能是從稷下學宮當中,取出來的一些孫臏教學的內容。
這些內容如下:
《將義》:
將者,不可以不義,不義則不嚴,不嚴則不威,不威則卒弗死;故義者,兵之首也。將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則軍不克(克),軍不克(克)則軍無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將者,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力,無力則三軍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將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則令不行,令不行則軍不槫(團),軍不槫(團)則無名;故信者,兵之足也。將者,不可以不智勝,不智勝〔則……故智者,兵之身也。將者,不可以不決,不決則〕……則軍無□,故夬(決)者,兵之尾也。
《將德》:
……〔視之若〕赤子,愛之若狡童,敬之若嚴師,用之若土蓋(芥),將軍……
……不失,將軍之知(智)也。不陘(輕)寡,不劫於敵,慎終若始,將軍之……
……{將能}而不禦,君令不入軍門,將軍之恒也。入軍……
……將不兩生,軍不兩存,將軍之……
……將軍之惠也。賞不榆(逾)日,罰不還麵,不維其人,不何……
……外辰,此將軍之德也。
《將敗》:
將敗:一曰不能而自能。二曰驕。三曰貪於位。四曰貪於財。〔五曰□〕。六曰輕。七曰遲。八曰寡勇。九曰勇而弱。十曰寡信。十〔一曰〕……十四曰寡決。十五曰緩。十六曰怠。十七曰□。十八曰賊。十九曰自私。廿曰自亂。多敗者多失。
《將失》:
將失:一曰:失所以往來,可敗也。二曰:收亂民而還用之,止北卒而還鬥之,無資而有資,可敗也。三曰:是非爭,謀事辯訟,可敗也。四曰:令不行,眾不壹,可敗也。五曰:下不服,眾不為用,可敗也。六曰:民苦其師,可敗也。七曰:師老,可敗也。八曰:師懷,可敗也。九曰:兵遁,可敗也。十曰:兵〔合〕不〔齊〕,可敗也。
十一曰:軍數驚,可敗也。十二曰:兵道足陷,眾苦,可敗也。十三曰:軍事險固,眾勞,可敗也。十四{曰:恃險無}備,可敗也。十五曰:日莫(暮)途遠,眾有至氣,可敗也。十六曰:……,可敗也。十七〔曰〕:……眾恐,可敗也。十八曰:令數變,眾偷,可敗也。十九曰:軍淮(淫),眾不能(耐)其將吏,可敗也。廿曰:多幸,眾怠,可敗也。
廿一曰:多疑,眾疑,可敗也。廿二曰:惡聞其過,可敗也。廿三曰:與(舉)不能,可敗也。廿四曰:暴路(露)傷誌,可敗也。廿五曰:期戰心分,可敗也。廿六曰:恃人之傷氣,可敗也。廿七曰:事傷人,恃伏詐,可敗也。廿八曰:軍輿無□,〔可敗也。廿九曰:暴〕下卒,眾之心惡,可敗也。卅曰:不能以成陳(陣),出於夾道,可敗也。卅一曰:兵之前行後行之兵,不參齊於陳(陣)前,可敗也。卅二曰:戰而憂前者後虛,憂後者前虛,憂左者右虛,憂右者左虛;戰而有憂,可敗也。[]
《雄牝城》:
城在(卑)澤之中,無亢山名穀,而有付丘於其四方者,雄城也,不可攻也。軍食溜(流)水〔者,生水也,不可攻也〕。城前名穀,倍(背)亢山,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高外下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有付丘者,雄城也,不可攻也。營軍趣舍,毋回名水,傷氣弱誌,可擊也。城倍(背)名穀,無亢山其左右,虛城也,可擊也。〔剃〕盡燒者,死襄(壤)也,可擊也。軍食泛水者,死水也,可擊也。城在發澤中,無名穀付丘者,牝城也,可擊也。城在亢山間,無名穀付丘者,牝城也,可擊也。城前亢山,倍(背)名穀,前高後下者,牝城也,可擊也。
《五度九奪》:
……矣。救者至,有(又)重敗之。故兵之大數(速),五十裏不相救也。皇(況)近〔者數裏,遠者〕數百裏,此程兵之極也。故兵曰:積弗如,勿與持久。眾弗如,勿與椄(接)和。〔□弗如,勿與□□。□弗如,勿〕與□長。習弗如,毋當其所長。五度既明,兵乃衡(橫)行。故兵……趨敵數:一曰取糧。二曰取水。三曰取津。四曰取塗(途)。五曰取險。六曰取易。七曰〔取隘。八曰取高。九〕曰取其所讀(獨)貴。凡九奪,所以趨敵也。
《積疏》:
……〔積〕勝疏,盈勝虛,俓(徑)勝行,疾勝徐,眾勝寡,劮(佚)勝勞。
積故積之,疏故疏之;盈故盈之,虛〔故虛之;徑故徑〕之,行故行之;疾故疾之,〔徐故徐之;眾故眾〕之,寡故寡之;劮(佚)故劮(佚)之,勞故勞之。
積疏相為變,盈虛〔相為變,徑行相為〕變,疾徐相為變,眾寡相〔為變,佚勞相〕為變。
毋以積當積,毋以疏當疏;毋以盈當盈,毋以虛當虛;(毋以徑當徑,毋以行當行);毋以疾當疾,毋以徐當徐;毋以眾當眾,毋以寡當寡;毋以劮(佚)當劮(佚),毋以勞當勞。
積疏相當,盈虛相〔當,逕行相當,疾徐相當,眾寡〕相當,劮(佚)勞相當。敵積故可疏,盈故可虛,徑故可行,疾〔故可徐,眾故可寡,佚故可勞〕。……
《奇正》:
天地之理:至則反,盈則敗,〔日月〕是也。代興,代廢,四時是也。有勝,有不勝,五行是也。有生,有死,萬物是也。有能,有不能,萬生是也。有所有餘,有所不足,刑(形)勢是也。故有刑(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勝。故聖人以萬物之勝勝萬物,故其勝不屈。
戰者,以刑(形)相勝者也。刑(形)莫不可以勝,而莫智(知)其所以勝之刑(形)。刑(形)勝之變,與天地相敝而不窮。刑(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
刑(形)者,皆以其勝勝者也。以一刑(形)之勝勝萬刑(形),不可。所以製刑(形)壹也,所以勝不可壹也。
故善戰者,見敵之所長,則智(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智(知)其所有餘。見勝如見日月,其錯(措)勝也,如以水勝火。刑(形)以應形,正也;無刑(形)而製刑(形),奇也。奇正無窮,分也。分之以奇數,製之以五行,鬥之以{眾寡}。分定則有刑(形)矣,刑(形)定則有名〔矣〕。……同,不足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是以,靜為動奇,失(佚)為勞奇,飽為饑奇,治為亂奇,眾為寡奇。發而為正,其未發者奇也。奇發而不報,則勝矣。有餘奇者,過勝者也。
故一節痛,百節不用,同禮(體)也;前敗而後不用,同刑(形)也。故戰勢,大陳(陣)□斷,小陣□解。後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後;進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
賞未行,罰未用,而民聽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賞高罰下,而民不聽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唯(雖)不利,進死而不筍(旋)踵,孟賁之所難也,而責之民,是使水逆留(流)也。
故戰勢,勝者益之,敗者代之,勞者息之,饑者食之。故民見{敵}人而未見死,道(蹈)白刃而不筍(旋)踵。故行水得其理,剽(漂)石折舟;用民得其生(性),則令行如留(流)。
……
從以上的這一部分內容來看,很有可能是一種教材式的文稿。而這一點有可能是孫臏在桂陵之戰之後,被齊威王禮聘為稷下學宮的大夫,傳授其兵家的學識。
而這個時間,有可能會提前到田忌賽馬之後的一段時間,但是不會晚於在馬陵之戰之後,因為在馬陵之戰不久,田忌會被鄒忌陷害,而被迫投奔到楚國,直到齊宣王時期才得以返回齊國。
而匡章的最早記載,則是在公元前334年的“五國相王”有出席的記錄。在這個記錄的說明下,匡章作為田齊的宗室,在這個時間之前已經出仕到齊威王的麾下,作為一個官員,甚至是有可能代替田忌的位置,掌管齊國大部分的兵馬。
…………………………………………分割線………………………………………………
匡章(生卒年不詳),又稱章子、匡子、田章,戰國時期齊國將領。初遊於魏。齊威王末年為齊將,曾率軍打退秦國的進攻。公元前314年,乘燕國內亂,率兵十萬,從渤海進發,五十日,直破燕都。後二年,在濮水上遊抵禦秦軍,失利。齊閔王即位,聯合韓、魏攻打楚國。匡章在垂沙(今河南省唐河西南)大敗楚軍,殺楚將唐昧。公元前298年,匡章率齊、魏、韓三國聯軍(後加入趙、宋兩國)攻破秦國函穀關,迫使秦國求和。
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匡章參與徐州相王,並與魏國國相惠施辯論。最終使齊、魏雙方互相承認了對方的王位。
齊威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23年),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展開軍事行動,先是越過韓、魏、衛三國,佯攻大野澤左岸的陽晉(今山東省曹縣)要道,突然從陽晉南下至齊國西南重鎮亢父(今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南部),這裏道路險惡,秦軍想出其不意,從這裏北上繞過右壤直插齊國的南陽腹地。這時齊威王任命匡章為將,率領齊軍前去迎戰。
秦軍行至齊宋邊界處的桑丘(今山東省兗州市),秦軍和匡章率領的齊軍主力相遇,齊、秦兩軍對壘紮營。秦軍將領為了嚴明軍紀,也為拉攏齊地人心,故下令:“有誰敢在距離柳下季墳墓五十步內的地方打柴的,便判死罪,絕不寬恕。”同時為了激勵士氣,還下令懸賞“有誰能得到齊王首級的,封萬戶侯,賞賜二萬兩黃金”。
由於秦軍是孤軍深入,又必須顧及到後方,惟恐韓、魏二國在後圖謀。所以秦軍隻是虛張聲勢威脅向齊出兵,實際上卻猶疑不定不敢進攻。
匡章充分利用了秦軍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開戰前夕,讓雙方使者多次互相來往。匡章借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旗幟標記,混雜到秦軍當中,等待配合齊國的主攻部隊破敵。期間朝廷大臣多次汙蔑匡章要降秦,齊威王不接納。不久之後,匡章的戰術大獲成功,秦軍被混進軍營的齊軍士兵和匡章的大部隊內外夾攻,原本戰意就不甚堅決的秦軍一觸即潰。齊國朝中得知前線傳來齊軍大勝的捷報。左右大臣吃驚,詢問齊威王何以有此先見之明。齊威王說匡章是個孝順父親的人,連死去的父親都不敢忤逆,會背叛活著的君主嗎?
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齊國乘燕國內亂,派匡章率兵十萬,從渤海進發,進攻燕國。燕國人都痛恨子之,紛紛開城迎接齊軍,五十日以內,直破燕都。齊軍攻占燕國後,並無撤回之意。匡章不管束軍隊,士卒欺淩百姓,燕人紛紛起來反抗,驅逐齊軍。匡章站不住腳,隻好帶兵回到齊國。
齊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楚懷王背棄齊楚聯盟。楚軍景翠部駐於齊楚邊境。匡章率齊、宋軍攻魏,魏向秦求救。秦勝楚於丹陽,遂派兵救魏伐燕地。宋康王與秦連衡,宋軍撤退,秦軍樗裏疾部迅速進入宋軍陣地,齊軍防線一側空虛,導致齊軍在濮水一戰中失利。匡章敗逃。燕國複國。
齊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齊宣王命令齊將匡章與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領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楚國派唐昧率軍迎擊,兩軍在沘水兩岸駐紮下來。聯軍因不了解沘水的深淺情況,不敢貿然渡水作戰,與楚軍相持6個多月。齊宣王在國內不耐煩,派周最(即周冣)到陣地言辭苛刻地催促匡章趕快渡河作戰,但匡章認為應該在戰機成熟後才可出戰。隨後,匡章令人尋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於楚軍放箭射守,派出的人根本到不了河邊。後來,一位樵夫告訴說:“要想知道河水深淺太容易了:凡是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淺的地方;凡是楚軍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
匡章一聽,喜出望外,隨即選派精兵乘夜幕從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敗楚軍。楚將唐眛因為聯軍六個多月沒有多大的動靜,放鬆戒備,等知聯軍上岸後才倉卒調兵應戰。楚軍大敗,2萬多人被殺,楚將唐眛戰死。之後,韓、魏取得宛(今河南南陽市)、葉(河南葉縣南15公裏)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被迫以太子橫為質,向齊求和。
齊閔王三年(公元前298年),孟嚐君田文回齊為相,發起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由匡章統帥聯軍,前後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秦國的函穀關,駐屯大軍,加以封鎖,之後趙、宋兩國也參加,最後終於攻入函穀關,迫使秦國求和。秦國歸還魏、韓一些侵地後,三國聯軍才退去。
齊閔王五年(公元前296年),函穀關被攻破,秦昭王急謀割地自救。齊相孟嚐君聽信韓慶之言與秦議和,放棄滅亡秦國的良機。燕國攻占中山國,齊軍回師攻燕,戰於權。燕軍大敗。此役後,而齊國南破楚、西服秦、北敗燕,威震天下,匡章之功不可沒。
而在這之後,曆史上沒有匡章的記載。
……
而從這些記載當中,可以推測出兩點:
第一點是田忌在返回齊國之後,並沒有對匡章的地位進行動搖,甚至是有可能在返回齊國不久之後就已經病死。
第二點是匡章認同孫臏的一種想法,那就是攻占燕國來與秦國抗衡。
要不然,在公元前296年,匡章並不會支持在軍隊疲憊的情況下,率軍與燕國交戰。
畢竟要知道一點,那就是燕國剛剛攻占中山故地,兵威甚盛,而齊國剛從函穀關回師不久,在外久戰多時,與燕國的軍隊戰鬥氣勢有一定的區別。
當然,燕國的兵敗,很有可能是多線作戰的結果。
因為在這一年當中,趙武靈王第三次派兵進攻中山,而攻取中山之地的燕國隻能夠麵對齊國以及趙國兩個國家的圍攻,分兵作戰,結果先後在權之戰當中慘敗,中山國的領土也落入到趙國之手。
……
而有一個人的評價,則是算將匡章認為是齊國孫臏一派兵家傳人的佐證。
那就是呂不韋:“章子可謂知將分矣。”
“將分”有可能是指《孫臏兵法》當中的《將義》、《將德》、《將敗》、《將失》四篇內容的整合。
但是這一點,即使是白起,都沒有一個比較符合的想法,因為白起與匡章,並不是一個時期爭雄的名將。
這個說法引用的依據,主要還是《孫臏兵法》當中,有可能是從稷下學宮當中,取出來的一些孫臏教學的內容。
這些內容如下:
《將義》:
將者,不可以不義,不義則不嚴,不嚴則不威,不威則卒弗死;故義者,兵之首也。將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則軍不克(克),軍不克(克)則軍無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將者,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力,無力則三軍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將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則令不行,令不行則軍不槫(團),軍不槫(團)則無名;故信者,兵之足也。將者,不可以不智勝,不智勝〔則……故智者,兵之身也。將者,不可以不決,不決則〕……則軍無□,故夬(決)者,兵之尾也。
《將德》:
……〔視之若〕赤子,愛之若狡童,敬之若嚴師,用之若土蓋(芥),將軍……
……不失,將軍之知(智)也。不陘(輕)寡,不劫於敵,慎終若始,將軍之……
……{將能}而不禦,君令不入軍門,將軍之恒也。入軍……
……將不兩生,軍不兩存,將軍之……
……將軍之惠也。賞不榆(逾)日,罰不還麵,不維其人,不何……
……外辰,此將軍之德也。
《將敗》:
將敗:一曰不能而自能。二曰驕。三曰貪於位。四曰貪於財。〔五曰□〕。六曰輕。七曰遲。八曰寡勇。九曰勇而弱。十曰寡信。十〔一曰〕……十四曰寡決。十五曰緩。十六曰怠。十七曰□。十八曰賊。十九曰自私。廿曰自亂。多敗者多失。
《將失》:
將失:一曰:失所以往來,可敗也。二曰:收亂民而還用之,止北卒而還鬥之,無資而有資,可敗也。三曰:是非爭,謀事辯訟,可敗也。四曰:令不行,眾不壹,可敗也。五曰:下不服,眾不為用,可敗也。六曰:民苦其師,可敗也。七曰:師老,可敗也。八曰:師懷,可敗也。九曰:兵遁,可敗也。十曰:兵〔合〕不〔齊〕,可敗也。
十一曰:軍數驚,可敗也。十二曰:兵道足陷,眾苦,可敗也。十三曰:軍事險固,眾勞,可敗也。十四{曰:恃險無}備,可敗也。十五曰:日莫(暮)途遠,眾有至氣,可敗也。十六曰:……,可敗也。十七〔曰〕:……眾恐,可敗也。十八曰:令數變,眾偷,可敗也。十九曰:軍淮(淫),眾不能(耐)其將吏,可敗也。廿曰:多幸,眾怠,可敗也。
廿一曰:多疑,眾疑,可敗也。廿二曰:惡聞其過,可敗也。廿三曰:與(舉)不能,可敗也。廿四曰:暴路(露)傷誌,可敗也。廿五曰:期戰心分,可敗也。廿六曰:恃人之傷氣,可敗也。廿七曰:事傷人,恃伏詐,可敗也。廿八曰:軍輿無□,〔可敗也。廿九曰:暴〕下卒,眾之心惡,可敗也。卅曰:不能以成陳(陣),出於夾道,可敗也。卅一曰:兵之前行後行之兵,不參齊於陳(陣)前,可敗也。卅二曰:戰而憂前者後虛,憂後者前虛,憂左者右虛,憂右者左虛;戰而有憂,可敗也。[]
《雄牝城》:
城在(卑)澤之中,無亢山名穀,而有付丘於其四方者,雄城也,不可攻也。軍食溜(流)水〔者,生水也,不可攻也〕。城前名穀,倍(背)亢山,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高外下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有付丘者,雄城也,不可攻也。營軍趣舍,毋回名水,傷氣弱誌,可擊也。城倍(背)名穀,無亢山其左右,虛城也,可擊也。〔剃〕盡燒者,死襄(壤)也,可擊也。軍食泛水者,死水也,可擊也。城在發澤中,無名穀付丘者,牝城也,可擊也。城在亢山間,無名穀付丘者,牝城也,可擊也。城前亢山,倍(背)名穀,前高後下者,牝城也,可擊也。
《五度九奪》:
……矣。救者至,有(又)重敗之。故兵之大數(速),五十裏不相救也。皇(況)近〔者數裏,遠者〕數百裏,此程兵之極也。故兵曰:積弗如,勿與持久。眾弗如,勿與椄(接)和。〔□弗如,勿與□□。□弗如,勿〕與□長。習弗如,毋當其所長。五度既明,兵乃衡(橫)行。故兵……趨敵數:一曰取糧。二曰取水。三曰取津。四曰取塗(途)。五曰取險。六曰取易。七曰〔取隘。八曰取高。九〕曰取其所讀(獨)貴。凡九奪,所以趨敵也。
《積疏》:
……〔積〕勝疏,盈勝虛,俓(徑)勝行,疾勝徐,眾勝寡,劮(佚)勝勞。
積故積之,疏故疏之;盈故盈之,虛〔故虛之;徑故徑〕之,行故行之;疾故疾之,〔徐故徐之;眾故眾〕之,寡故寡之;劮(佚)故劮(佚)之,勞故勞之。
積疏相為變,盈虛〔相為變,徑行相為〕變,疾徐相為變,眾寡相〔為變,佚勞相〕為變。
毋以積當積,毋以疏當疏;毋以盈當盈,毋以虛當虛;(毋以徑當徑,毋以行當行);毋以疾當疾,毋以徐當徐;毋以眾當眾,毋以寡當寡;毋以劮(佚)當劮(佚),毋以勞當勞。
積疏相當,盈虛相〔當,逕行相當,疾徐相當,眾寡〕相當,劮(佚)勞相當。敵積故可疏,盈故可虛,徑故可行,疾〔故可徐,眾故可寡,佚故可勞〕。……
《奇正》:
天地之理:至則反,盈則敗,〔日月〕是也。代興,代廢,四時是也。有勝,有不勝,五行是也。有生,有死,萬物是也。有能,有不能,萬生是也。有所有餘,有所不足,刑(形)勢是也。故有刑(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勝。故聖人以萬物之勝勝萬物,故其勝不屈。
戰者,以刑(形)相勝者也。刑(形)莫不可以勝,而莫智(知)其所以勝之刑(形)。刑(形)勝之變,與天地相敝而不窮。刑(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
刑(形)者,皆以其勝勝者也。以一刑(形)之勝勝萬刑(形),不可。所以製刑(形)壹也,所以勝不可壹也。
故善戰者,見敵之所長,則智(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智(知)其所有餘。見勝如見日月,其錯(措)勝也,如以水勝火。刑(形)以應形,正也;無刑(形)而製刑(形),奇也。奇正無窮,分也。分之以奇數,製之以五行,鬥之以{眾寡}。分定則有刑(形)矣,刑(形)定則有名〔矣〕。……同,不足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是以,靜為動奇,失(佚)為勞奇,飽為饑奇,治為亂奇,眾為寡奇。發而為正,其未發者奇也。奇發而不報,則勝矣。有餘奇者,過勝者也。
故一節痛,百節不用,同禮(體)也;前敗而後不用,同刑(形)也。故戰勢,大陳(陣)□斷,小陣□解。後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後;進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
賞未行,罰未用,而民聽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賞高罰下,而民不聽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唯(雖)不利,進死而不筍(旋)踵,孟賁之所難也,而責之民,是使水逆留(流)也。
故戰勢,勝者益之,敗者代之,勞者息之,饑者食之。故民見{敵}人而未見死,道(蹈)白刃而不筍(旋)踵。故行水得其理,剽(漂)石折舟;用民得其生(性),則令行如留(流)。
……
從以上的這一部分內容來看,很有可能是一種教材式的文稿。而這一點有可能是孫臏在桂陵之戰之後,被齊威王禮聘為稷下學宮的大夫,傳授其兵家的學識。
而這個時間,有可能會提前到田忌賽馬之後的一段時間,但是不會晚於在馬陵之戰之後,因為在馬陵之戰不久,田忌會被鄒忌陷害,而被迫投奔到楚國,直到齊宣王時期才得以返回齊國。
而匡章的最早記載,則是在公元前334年的“五國相王”有出席的記錄。在這個記錄的說明下,匡章作為田齊的宗室,在這個時間之前已經出仕到齊威王的麾下,作為一個官員,甚至是有可能代替田忌的位置,掌管齊國大部分的兵馬。
…………………………………………分割線………………………………………………
匡章(生卒年不詳),又稱章子、匡子、田章,戰國時期齊國將領。初遊於魏。齊威王末年為齊將,曾率軍打退秦國的進攻。公元前314年,乘燕國內亂,率兵十萬,從渤海進發,五十日,直破燕都。後二年,在濮水上遊抵禦秦軍,失利。齊閔王即位,聯合韓、魏攻打楚國。匡章在垂沙(今河南省唐河西南)大敗楚軍,殺楚將唐昧。公元前298年,匡章率齊、魏、韓三國聯軍(後加入趙、宋兩國)攻破秦國函穀關,迫使秦國求和。
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匡章參與徐州相王,並與魏國國相惠施辯論。最終使齊、魏雙方互相承認了對方的王位。
齊威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23年),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展開軍事行動,先是越過韓、魏、衛三國,佯攻大野澤左岸的陽晉(今山東省曹縣)要道,突然從陽晉南下至齊國西南重鎮亢父(今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南部),這裏道路險惡,秦軍想出其不意,從這裏北上繞過右壤直插齊國的南陽腹地。這時齊威王任命匡章為將,率領齊軍前去迎戰。
秦軍行至齊宋邊界處的桑丘(今山東省兗州市),秦軍和匡章率領的齊軍主力相遇,齊、秦兩軍對壘紮營。秦軍將領為了嚴明軍紀,也為拉攏齊地人心,故下令:“有誰敢在距離柳下季墳墓五十步內的地方打柴的,便判死罪,絕不寬恕。”同時為了激勵士氣,還下令懸賞“有誰能得到齊王首級的,封萬戶侯,賞賜二萬兩黃金”。
由於秦軍是孤軍深入,又必須顧及到後方,惟恐韓、魏二國在後圖謀。所以秦軍隻是虛張聲勢威脅向齊出兵,實際上卻猶疑不定不敢進攻。
匡章充分利用了秦軍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開戰前夕,讓雙方使者多次互相來往。匡章借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旗幟標記,混雜到秦軍當中,等待配合齊國的主攻部隊破敵。期間朝廷大臣多次汙蔑匡章要降秦,齊威王不接納。不久之後,匡章的戰術大獲成功,秦軍被混進軍營的齊軍士兵和匡章的大部隊內外夾攻,原本戰意就不甚堅決的秦軍一觸即潰。齊國朝中得知前線傳來齊軍大勝的捷報。左右大臣吃驚,詢問齊威王何以有此先見之明。齊威王說匡章是個孝順父親的人,連死去的父親都不敢忤逆,會背叛活著的君主嗎?
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齊國乘燕國內亂,派匡章率兵十萬,從渤海進發,進攻燕國。燕國人都痛恨子之,紛紛開城迎接齊軍,五十日以內,直破燕都。齊軍攻占燕國後,並無撤回之意。匡章不管束軍隊,士卒欺淩百姓,燕人紛紛起來反抗,驅逐齊軍。匡章站不住腳,隻好帶兵回到齊國。
齊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楚懷王背棄齊楚聯盟。楚軍景翠部駐於齊楚邊境。匡章率齊、宋軍攻魏,魏向秦求救。秦勝楚於丹陽,遂派兵救魏伐燕地。宋康王與秦連衡,宋軍撤退,秦軍樗裏疾部迅速進入宋軍陣地,齊軍防線一側空虛,導致齊軍在濮水一戰中失利。匡章敗逃。燕國複國。
齊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齊宣王命令齊將匡章與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領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楚國派唐昧率軍迎擊,兩軍在沘水兩岸駐紮下來。聯軍因不了解沘水的深淺情況,不敢貿然渡水作戰,與楚軍相持6個多月。齊宣王在國內不耐煩,派周最(即周冣)到陣地言辭苛刻地催促匡章趕快渡河作戰,但匡章認為應該在戰機成熟後才可出戰。隨後,匡章令人尋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於楚軍放箭射守,派出的人根本到不了河邊。後來,一位樵夫告訴說:“要想知道河水深淺太容易了:凡是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淺的地方;凡是楚軍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
匡章一聽,喜出望外,隨即選派精兵乘夜幕從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敗楚軍。楚將唐眛因為聯軍六個多月沒有多大的動靜,放鬆戒備,等知聯軍上岸後才倉卒調兵應戰。楚軍大敗,2萬多人被殺,楚將唐眛戰死。之後,韓、魏取得宛(今河南南陽市)、葉(河南葉縣南15公裏)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被迫以太子橫為質,向齊求和。
齊閔王三年(公元前298年),孟嚐君田文回齊為相,發起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由匡章統帥聯軍,前後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秦國的函穀關,駐屯大軍,加以封鎖,之後趙、宋兩國也參加,最後終於攻入函穀關,迫使秦國求和。秦國歸還魏、韓一些侵地後,三國聯軍才退去。
齊閔王五年(公元前296年),函穀關被攻破,秦昭王急謀割地自救。齊相孟嚐君聽信韓慶之言與秦議和,放棄滅亡秦國的良機。燕國攻占中山國,齊軍回師攻燕,戰於權。燕軍大敗。此役後,而齊國南破楚、西服秦、北敗燕,威震天下,匡章之功不可沒。
而在這之後,曆史上沒有匡章的記載。
……
而從這些記載當中,可以推測出兩點:
第一點是田忌在返回齊國之後,並沒有對匡章的地位進行動搖,甚至是有可能在返回齊國不久之後就已經病死。
第二點是匡章認同孫臏的一種想法,那就是攻占燕國來與秦國抗衡。
要不然,在公元前296年,匡章並不會支持在軍隊疲憊的情況下,率軍與燕國交戰。
畢竟要知道一點,那就是燕國剛剛攻占中山故地,兵威甚盛,而齊國剛從函穀關回師不久,在外久戰多時,與燕國的軍隊戰鬥氣勢有一定的區別。
當然,燕國的兵敗,很有可能是多線作戰的結果。
因為在這一年當中,趙武靈王第三次派兵進攻中山,而攻取中山之地的燕國隻能夠麵對齊國以及趙國兩個國家的圍攻,分兵作戰,結果先後在權之戰當中慘敗,中山國的領土也落入到趙國之手。
……
而有一個人的評價,則是算將匡章認為是齊國孫臏一派兵家傳人的佐證。
那就是呂不韋:“章子可謂知將分矣。”
“將分”有可能是指《孫臏兵法》當中的《將義》、《將德》、《將敗》、《將失》四篇內容的整合。
但是這一點,即使是白起,都沒有一個比較符合的想法,因為白起與匡章,並不是一個時期爭雄的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