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奉上今天的更新,順便給『起點』515粉絲節拉一下票,每個人都有8張票,投票還送起點幣,跪求大家支持讚賞!
假如說張嘉師認為《吳子》是武經七書當中算是最全麵的兵書,那麽張嘉師不得不承認一點,那就是大秦帝國橫掃六國的戰略思路,跟《吳子》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與先秦時期的兵家又一著作,也就是曾經被秦王嬴政拜為國尉的魏繚,也就是史書當中的尉繚所著作的《尉繚子》有著根本的關係。(.無彈窗廣告)
……
尉繚在戰國時期有兩人,其中一人為魏惠王時期的隱士,另外一人是秦王政時期的國尉繚。因同在戰國,容易混淆。尉繚在史書所提及的一般指魏繚。
魏繚,生卒年不詳,戰國兵家人物。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不知姓,名繚,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遊說,被任為國尉後,改稱尉繚。
他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主張‘並兼廣大,以一其製度’。相傳尉繚懂得麵相占卜,在被秦王嬴政賞識之初曾經認定嬴政的麵相剛烈,有求於人時可以虛心誠懇,一但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之殘暴,對敵人也毫不手軟。尉繚認為這樣的嬴政欠缺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嚐試逃離嬴政為他安排的住處。
根據一些觀點認為,魏繚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來到秦國的,此時秦王政已親秉朝綱,國內形勢穩定,秦王正準備全力以赴開展對東方六國的最後一擊。
當時的情況是,以秦國之力,消滅六國中的任何一個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六國要是聯合起來共同對秦,情況就難料了。所以擺在秦王麵前的棘手問題是,如何能使六國不再“合縱”,讓秦軍以千鈞之勢,迅速製服六國,統一天下,避免過多的糾纏,以免消耗國力。離間東方國家,雖然是秦國的傳統做法,而且李斯等人正在從事著這項工作,但是采用什麽方法更為有利,則仍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消滅六國,統一中國,是曆史上從未有人幹過的事情,年輕的秦王深知這一點,他不想打無準備之仗。
另外,當時秦國還有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就是戰將如雲,猛將成群,而真正諳熟軍事理論的軍事家卻沒有。靠誰去指揮這些隻善拚殺的戰將呢?如何在戰略上把握全局,製定出整體的進攻計劃呢?這是秦王非常關心的問題。他自己出身於王室,雖工於心計,講求政治謀略,但沒有打過仗,缺乏帶兵的經驗。李斯等文臣也是主意多,實幹少,真要上戰場,真刀真槍地搏殺,一個個就都沒用了。
尉繚對當時戰爭總的看法是:存在著兩種不同性質的戰爭,反對殺人越貨的非正義戰爭,支持“誅暴亂、禁不義”的正義戰爭。明確指出:“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夫殺人之父兄,利人之貨財,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關於進行戰爭的戰略戰術,尉繚強調對戰爭要有全麵的認識,指出有道、威勝、力勝等三種不同而又相互聯係的取勝策略。認為懂得了這三種所以取勝的辦法,就全麵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他指出戰爭中將帥指揮的重要性。“權敵審將,而後舉兵。”將帥者心也,群下者,支節也。”就是要正確分析敵情,慎重選好將領,而後出兵。將帥與士卒之間,要如心(大腦)與四肢那樣協調一致,成為一個整體,方能謀略高明,機智果斷地進行正確指揮。他主張治軍必須先立法製,並要執法嚴明,才能整齊統一,高山敢越,深水敢渡,堅陣敢攻,做到“天下莫能當其戰”。對違背軍紀、軍令者要施以重刑,嚴懲戰敗、投降、逃跑的將領和士兵,使上下畏懼,專心向敵。<strong>.</strong>在具體的戰術上,尉繚還實踐了當時最先進的方法,如在列陣方麵,他提出:士卒“有內向,有外向;有立陣,有坐鎮”。這樣的陣法,錯落有致,便於指揮。這一點在今人能見到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可以得到證明。
關於軍事與政治的關係,尉繚把它比喻為植物的軀幹同種子的關係,所謂“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文為裏,能審此二者,知勝負矣。”並指出,沒有良好的政治,就不能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而軍事又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手段。作者反複強調發展生產對於軍事的重要意義,指出治兵者要以耕、織為治國之本,“夫在耘耨,妻在機杼,民無二事則有儲蓄”,民富國強,本固兵堅,方能守必固,攻必克。
尉繚以樸素的辯證觀點,提出了治軍的12條正反麵經驗。按照12條正麵經驗去做,就可以壓倒敵人;反之,則會被敵人所壓倒。正麵的12條經驗是:樹立威信在於不輕易變更號令,給人恩惠在於獎賞及時,當機善斷在於能順應各種事態的變化,戰勝敵人在於掌握了敵我雙方的士氣:進攻取勝在於出其不意,防守堅固在於修整防禦工事,不犯錯誤在於守法度,不陷於困境在於有準備,謹慎在於防微杜漸,明智在於能處置大事,消除禍害在於果敢善斷;能得眾心在於謙恭待人。
即重視將帥的政治品德和個人模範作用,要求將帥秉公執法,恩威並施,吃苦在疥,臨戰忘身,為人表率;重視部隊的行政建設,製定了較完備的戰鬥、內務、紀律條令,是研究先秦軍製史的重要資料;注重軍隊的訓練,論述了訓練的目的、方法、步驟及訓練中的獎懲製度,提出從最基層起逐級教練,最後合練的訓練方法;重視賞罰,提出“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喜者賞之;殺之貴大,賞之貴小”的思想,在書中記述有各種賞罰的具體規定和要求。
而魏繚在進入秦國之後,則是有兩個典故:
尉繚一到秦國,就向秦王獻上一計,他說:“以秦國的強大,諸侯好比是郡縣之君,我所擔心的就是諸侯‘合縱’,他們聯合起來出其不意,這就是智伯、夫差、閔王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愛惜財物,用它們去賄賂各國的權臣,以擾亂他們的謀略,這樣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則可以盡數消滅了。”一番話正好說到秦王最擔心的問題上,秦王覺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計尋求的人,於是對他言聽計從。不僅如此,為了顯示恩寵,秦王還讓尉繚享受同自己一樣的衣服飲食,每次見到他,總是表現得很謙卑。
相傳尉繚懂得麵相占卜,在被秦王賞識之初曾經認定秦王的麵相剛烈,有求於人時可以虛心誠懇,一但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之殘暴,對敵人也毫不手軟。尉繚認為這樣的秦王欠缺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嚐試逃離秦王為他安排的住處,(《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誌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誌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尉繚這段話也是曆史上關於秦始皇麵容的最早記錄),相傳“曾與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尉繚剛入秦時,與後來的秦國將軍蒙恬偶遇,蒙恬為之親自牽馬,請回府中。蒙恬曾請尉繚繼續著書,尉繚斷然回絕,並打算離開蒙府,在蒙恬的苦苦央求下才留下。秦始皇嬴政多次求教,尉繚多次拒絕,後來出走。秦王大怒,本欲殺之,但在當時的廷尉李斯的苦求下同意讓李斯將其追回,並在李斯的建議下授以國尉之職。最後終於得到尉繚的肯首,願意扶助秦國,入朝為臣。
…………………………………………分割線………………………………………………
而從這些觀點可以看出魏繚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也間接影響到《尉繚子》的內容描述。
而值得一提的是,後世在銀雀山漢墓所得到的《尉繚子》,雖然證明在漢朝時期已經有了《尉繚子》兵書,但是這本書的內容到底是否全部都是魏繚所書,事實上還有疑問。
而在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尉繚子》,相對於《漢書?藝文誌》的描述為兵家著作三十一篇。
但是就算是算上銀雀山漢墓的出土竹簡,隻有二十四篇。很有可能,《漢書?藝文誌》的記錄,更多也不過是根據相應的流傳說法而記錄的編章數字,而當其時實際上流傳的,也不過是二十四篇,而七篇已經失傳。
而從《尉繚子》二十四篇的內容描述來看,《尉繚子》有可能是漢朝時期經過修改的版本,或者是漢朝時期的人對《尉繚子》進行過相應的整理。因為從魏繚的思維方式而言,《尉繚子》二十四篇的內容,可以說比較“亂”。
而這本《尉繚子》二十四篇,有可能是加入了另外一個隱士魏繚的內容,而組成的雜家內容。
這一點從部分內容可以看出:
《天官?第一》:
梁惠王問尉繚子曰:”黃帝刑德,可以百勝,有之乎?”尉繚子對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謂天官時日陰陽向背也。黃帝者,人事而已矣。”
“今有城,東西攻不能取;南北攻不能取;四方豈無順時乘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備具,財穀多積,豪士一謀者也。若城下池淺守弱,則取之矣。由此觀之,天官時日不若人事也。
“按天官曰:「背水陣為絕地,向阪陣為廢軍。」武王伐紂,背濟水向山阪而陣,以二萬二千五百人,擊紂之億萬而滅商,豈紂不得天官之陣哉!
“楚將公子心與齊人戰,時有彗星出,柄在齊。柄所在勝,不可擊。公子心曰:「彗星何知?以彗鬥者固倒而勝焉。」明日與齊戰,大破之。
“黃帝曰:「先神先鬼,先稽我智。」謂之天官人事而已。……。”
《十二陵?第七》:
威在於不變;惠在於因時;機在於應事;戰在於治氣;攻在於意表;守在於外飾;無過在於度數;無困在於豫備;謹在於畏小;智在於治大;除害在於果斷;得眾在於下人。
悔在於任疑;孽在於屠戮;偏在於多私;不詳在於惡聞己過;不度在於竭民財;不明在於受間;不實在於輕發;固陋在於離質;禍在於好利;害在於親小人;亡在於無所守;危在於無號令。
《原官?第十》:
官者,事之所主,為治之本也。製者,職分四民,治之分也。貴爵富祿必稱,尊卑之體也。
好善罰惡,正比法,會計民之具也。均井地,節賦斂,取予之度也。程工人,備器用,匠工之功也。分地塞要,殄怪禁淫之事也。
守法稽斷,臣下之節也。明法稽驗,主上之操也。明主守,等輕重,臣主之權也。明賞賚,嚴誅責,止奸之術也。審開塞,守一道,為政之要也。
下達上通,至聰之聽也。知國有無之數,用其仂也。知彼弱者,強之體也。知彼動者,靜之決也。
官分文武,惟王之二術也。俎豆同製,天子之會也。遊說間諜無自入,正議之術也。
諸侯有謹天子之禮,君臣繼世,承王之命也。更造易常,違王明德,故禮得以伐之。官無事治,上無慶賞,民無獄訟,國無商賈,何王之至?明舉上達,在王垂聽也。
《治本?第十一》: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穀無以充腹,非絲麻無以蓋形。」故充腹有粒,蓋形有縷,夫在芸耨,妻在機杼,民無二事,則有儲蓄,夫無雕文刻鏤之事,女無繡飾纂組之作。
木器液,金器腥,聖人飲於土,食於土,故埏埴以為器,天下無費。今也,金木之性不寒,而衣繡飾;馬牛之性食草飲水,而給菽粟。是治失其本,而宜設之製也。
春夏夫出於南畝,秋冬女練於布帛,****不困。今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
古者土無肥瘠,人無勤惰,古人何得,今人何失耶?耕者不終畝,織者日斷機,而奈何饑寒。蓋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夫謂治者,使民無私也。民無私,則天下為一家,無私耕私織,共寒其寒,共饑其饑。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飯;有子一人,不損一飯,焉有喧呼酖酒以敗善類乎?
民相輕佻,則欲心與爭奪之患起矣。橫生於一夫,****私飯有儲食,私用有儲財,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烏有以為人上也。善政執其製,使民無私,則為下不敢私,則無為非者矣。
反本緣理,出乎一道,則欲心去,爭奪止,囹圄空,野充粟多,安民懷遠,外無天下之難,內無暴亂之事,治之至也。
蒼蒼之天,莫知其極,帝王之君,誰為法則?往世不可及,來世不可待,求己者也。
所謂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二曰垂光;三曰洪敘;四曰無敵。此天子之事也。
野物不為犧牲,雜學不為通儒。今說者曰:「百裏之海,不能飲一夫;三尺之泉,足止三軍渴。」臣謂:「欲生於無度,邪生於無禁。」
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於無奪民時,無損民財。夫禁必以武而成,賞必以文而成。
《戰權?第十二》:
兵法曰:「千人而成權,萬人而成武。權先加人者,敵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敵無威接。」故兵貴先勝於此,則勝彼矣;弗勝於此,則弗勝彼矣。凡我往則彼來,彼來則我往,相為勝敗,此戰之理然也。
夫精誠在乎神明,戰權在乎道所極。有者無之,無者有之,安所信之。
先王之所傳聞者,任正去詐,存其慈順,決無留刑。故知道者,必先圖不知止之敗,惡在乎必往有功。輕進而求戰者,敵複圖止,我往而敵製勝矣。故兵法曰:「求而從之,見而加之,主人不敢當而陵之,必喪其權。」
凡奪者無氣,恐者不可守;敗者無人,兵無道也。意往而不疑則從之,奪敵者無前則加之,明視而高居則威之,兵道極矣。
其言無謹偷矣,其陵犯無節破矣,水潰雷擊三軍亂矣。必安其危,去其患,以智決之。
高之以廊廟之論,重之以受命之論,銳之以逾垠之論,則敵國可不戰而服。
《重刑令?第十三》:
夫將自千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眾,命曰「****」。身戮家殘,去其籍,發其墳墓,暴其骨於市,男女公於官。自百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眾,命曰「軍賊」。身死家殘,男女公於官。使民內畏重刑,則外輕敵。
故先王明製度於前,重威刑於後。刑重則內畏,內畏則外輕矣。
……
以上的幾卷內容,與作為兵書的《尉繚子》描述的基礎有很大區別,而假若是從這些內容都可能是一人或者是傳承下來的內容,那麽魏繚,很有可能是師門傳承的關係,就好比是鬼穀子的傳承一樣。
【馬上就要515了,希望繼續能衝擊515紅包榜,到5月15日當天紅包雨能回饋讀者外加宣傳作品。一塊也是愛,肯定好好更!】
假如說張嘉師認為《吳子》是武經七書當中算是最全麵的兵書,那麽張嘉師不得不承認一點,那就是大秦帝國橫掃六國的戰略思路,跟《吳子》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與先秦時期的兵家又一著作,也就是曾經被秦王嬴政拜為國尉的魏繚,也就是史書當中的尉繚所著作的《尉繚子》有著根本的關係。(.無彈窗廣告)
……
尉繚在戰國時期有兩人,其中一人為魏惠王時期的隱士,另外一人是秦王政時期的國尉繚。因同在戰國,容易混淆。尉繚在史書所提及的一般指魏繚。
魏繚,生卒年不詳,戰國兵家人物。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不知姓,名繚,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遊說,被任為國尉後,改稱尉繚。
他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主張‘並兼廣大,以一其製度’。相傳尉繚懂得麵相占卜,在被秦王嬴政賞識之初曾經認定嬴政的麵相剛烈,有求於人時可以虛心誠懇,一但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之殘暴,對敵人也毫不手軟。尉繚認為這樣的嬴政欠缺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嚐試逃離嬴政為他安排的住處。
根據一些觀點認為,魏繚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來到秦國的,此時秦王政已親秉朝綱,國內形勢穩定,秦王正準備全力以赴開展對東方六國的最後一擊。
當時的情況是,以秦國之力,消滅六國中的任何一個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六國要是聯合起來共同對秦,情況就難料了。所以擺在秦王麵前的棘手問題是,如何能使六國不再“合縱”,讓秦軍以千鈞之勢,迅速製服六國,統一天下,避免過多的糾纏,以免消耗國力。離間東方國家,雖然是秦國的傳統做法,而且李斯等人正在從事著這項工作,但是采用什麽方法更為有利,則仍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消滅六國,統一中國,是曆史上從未有人幹過的事情,年輕的秦王深知這一點,他不想打無準備之仗。
另外,當時秦國還有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就是戰將如雲,猛將成群,而真正諳熟軍事理論的軍事家卻沒有。靠誰去指揮這些隻善拚殺的戰將呢?如何在戰略上把握全局,製定出整體的進攻計劃呢?這是秦王非常關心的問題。他自己出身於王室,雖工於心計,講求政治謀略,但沒有打過仗,缺乏帶兵的經驗。李斯等文臣也是主意多,實幹少,真要上戰場,真刀真槍地搏殺,一個個就都沒用了。
尉繚對當時戰爭總的看法是:存在著兩種不同性質的戰爭,反對殺人越貨的非正義戰爭,支持“誅暴亂、禁不義”的正義戰爭。明確指出:“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夫殺人之父兄,利人之貨財,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關於進行戰爭的戰略戰術,尉繚強調對戰爭要有全麵的認識,指出有道、威勝、力勝等三種不同而又相互聯係的取勝策略。認為懂得了這三種所以取勝的辦法,就全麵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他指出戰爭中將帥指揮的重要性。“權敵審將,而後舉兵。”將帥者心也,群下者,支節也。”就是要正確分析敵情,慎重選好將領,而後出兵。將帥與士卒之間,要如心(大腦)與四肢那樣協調一致,成為一個整體,方能謀略高明,機智果斷地進行正確指揮。他主張治軍必須先立法製,並要執法嚴明,才能整齊統一,高山敢越,深水敢渡,堅陣敢攻,做到“天下莫能當其戰”。對違背軍紀、軍令者要施以重刑,嚴懲戰敗、投降、逃跑的將領和士兵,使上下畏懼,專心向敵。<strong>.</strong>在具體的戰術上,尉繚還實踐了當時最先進的方法,如在列陣方麵,他提出:士卒“有內向,有外向;有立陣,有坐鎮”。這樣的陣法,錯落有致,便於指揮。這一點在今人能見到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可以得到證明。
關於軍事與政治的關係,尉繚把它比喻為植物的軀幹同種子的關係,所謂“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文為裏,能審此二者,知勝負矣。”並指出,沒有良好的政治,就不能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而軍事又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手段。作者反複強調發展生產對於軍事的重要意義,指出治兵者要以耕、織為治國之本,“夫在耘耨,妻在機杼,民無二事則有儲蓄”,民富國強,本固兵堅,方能守必固,攻必克。
尉繚以樸素的辯證觀點,提出了治軍的12條正反麵經驗。按照12條正麵經驗去做,就可以壓倒敵人;反之,則會被敵人所壓倒。正麵的12條經驗是:樹立威信在於不輕易變更號令,給人恩惠在於獎賞及時,當機善斷在於能順應各種事態的變化,戰勝敵人在於掌握了敵我雙方的士氣:進攻取勝在於出其不意,防守堅固在於修整防禦工事,不犯錯誤在於守法度,不陷於困境在於有準備,謹慎在於防微杜漸,明智在於能處置大事,消除禍害在於果敢善斷;能得眾心在於謙恭待人。
即重視將帥的政治品德和個人模範作用,要求將帥秉公執法,恩威並施,吃苦在疥,臨戰忘身,為人表率;重視部隊的行政建設,製定了較完備的戰鬥、內務、紀律條令,是研究先秦軍製史的重要資料;注重軍隊的訓練,論述了訓練的目的、方法、步驟及訓練中的獎懲製度,提出從最基層起逐級教練,最後合練的訓練方法;重視賞罰,提出“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喜者賞之;殺之貴大,賞之貴小”的思想,在書中記述有各種賞罰的具體規定和要求。
而魏繚在進入秦國之後,則是有兩個典故:
尉繚一到秦國,就向秦王獻上一計,他說:“以秦國的強大,諸侯好比是郡縣之君,我所擔心的就是諸侯‘合縱’,他們聯合起來出其不意,這就是智伯、夫差、閔王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愛惜財物,用它們去賄賂各國的權臣,以擾亂他們的謀略,這樣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則可以盡數消滅了。”一番話正好說到秦王最擔心的問題上,秦王覺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計尋求的人,於是對他言聽計從。不僅如此,為了顯示恩寵,秦王還讓尉繚享受同自己一樣的衣服飲食,每次見到他,總是表現得很謙卑。
相傳尉繚懂得麵相占卜,在被秦王賞識之初曾經認定秦王的麵相剛烈,有求於人時可以虛心誠懇,一但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之殘暴,對敵人也毫不手軟。尉繚認為這樣的秦王欠缺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嚐試逃離秦王為他安排的住處,(《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誌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誌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尉繚這段話也是曆史上關於秦始皇麵容的最早記錄),相傳“曾與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尉繚剛入秦時,與後來的秦國將軍蒙恬偶遇,蒙恬為之親自牽馬,請回府中。蒙恬曾請尉繚繼續著書,尉繚斷然回絕,並打算離開蒙府,在蒙恬的苦苦央求下才留下。秦始皇嬴政多次求教,尉繚多次拒絕,後來出走。秦王大怒,本欲殺之,但在當時的廷尉李斯的苦求下同意讓李斯將其追回,並在李斯的建議下授以國尉之職。最後終於得到尉繚的肯首,願意扶助秦國,入朝為臣。
…………………………………………分割線………………………………………………
而從這些觀點可以看出魏繚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也間接影響到《尉繚子》的內容描述。
而值得一提的是,後世在銀雀山漢墓所得到的《尉繚子》,雖然證明在漢朝時期已經有了《尉繚子》兵書,但是這本書的內容到底是否全部都是魏繚所書,事實上還有疑問。
而在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尉繚子》,相對於《漢書?藝文誌》的描述為兵家著作三十一篇。
但是就算是算上銀雀山漢墓的出土竹簡,隻有二十四篇。很有可能,《漢書?藝文誌》的記錄,更多也不過是根據相應的流傳說法而記錄的編章數字,而當其時實際上流傳的,也不過是二十四篇,而七篇已經失傳。
而從《尉繚子》二十四篇的內容描述來看,《尉繚子》有可能是漢朝時期經過修改的版本,或者是漢朝時期的人對《尉繚子》進行過相應的整理。因為從魏繚的思維方式而言,《尉繚子》二十四篇的內容,可以說比較“亂”。
而這本《尉繚子》二十四篇,有可能是加入了另外一個隱士魏繚的內容,而組成的雜家內容。
這一點從部分內容可以看出:
《天官?第一》:
梁惠王問尉繚子曰:”黃帝刑德,可以百勝,有之乎?”尉繚子對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謂天官時日陰陽向背也。黃帝者,人事而已矣。”
“今有城,東西攻不能取;南北攻不能取;四方豈無順時乘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備具,財穀多積,豪士一謀者也。若城下池淺守弱,則取之矣。由此觀之,天官時日不若人事也。
“按天官曰:「背水陣為絕地,向阪陣為廢軍。」武王伐紂,背濟水向山阪而陣,以二萬二千五百人,擊紂之億萬而滅商,豈紂不得天官之陣哉!
“楚將公子心與齊人戰,時有彗星出,柄在齊。柄所在勝,不可擊。公子心曰:「彗星何知?以彗鬥者固倒而勝焉。」明日與齊戰,大破之。
“黃帝曰:「先神先鬼,先稽我智。」謂之天官人事而已。……。”
《十二陵?第七》:
威在於不變;惠在於因時;機在於應事;戰在於治氣;攻在於意表;守在於外飾;無過在於度數;無困在於豫備;謹在於畏小;智在於治大;除害在於果斷;得眾在於下人。
悔在於任疑;孽在於屠戮;偏在於多私;不詳在於惡聞己過;不度在於竭民財;不明在於受間;不實在於輕發;固陋在於離質;禍在於好利;害在於親小人;亡在於無所守;危在於無號令。
《原官?第十》:
官者,事之所主,為治之本也。製者,職分四民,治之分也。貴爵富祿必稱,尊卑之體也。
好善罰惡,正比法,會計民之具也。均井地,節賦斂,取予之度也。程工人,備器用,匠工之功也。分地塞要,殄怪禁淫之事也。
守法稽斷,臣下之節也。明法稽驗,主上之操也。明主守,等輕重,臣主之權也。明賞賚,嚴誅責,止奸之術也。審開塞,守一道,為政之要也。
下達上通,至聰之聽也。知國有無之數,用其仂也。知彼弱者,強之體也。知彼動者,靜之決也。
官分文武,惟王之二術也。俎豆同製,天子之會也。遊說間諜無自入,正議之術也。
諸侯有謹天子之禮,君臣繼世,承王之命也。更造易常,違王明德,故禮得以伐之。官無事治,上無慶賞,民無獄訟,國無商賈,何王之至?明舉上達,在王垂聽也。
《治本?第十一》: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穀無以充腹,非絲麻無以蓋形。」故充腹有粒,蓋形有縷,夫在芸耨,妻在機杼,民無二事,則有儲蓄,夫無雕文刻鏤之事,女無繡飾纂組之作。
木器液,金器腥,聖人飲於土,食於土,故埏埴以為器,天下無費。今也,金木之性不寒,而衣繡飾;馬牛之性食草飲水,而給菽粟。是治失其本,而宜設之製也。
春夏夫出於南畝,秋冬女練於布帛,****不困。今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
古者土無肥瘠,人無勤惰,古人何得,今人何失耶?耕者不終畝,織者日斷機,而奈何饑寒。蓋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夫謂治者,使民無私也。民無私,則天下為一家,無私耕私織,共寒其寒,共饑其饑。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飯;有子一人,不損一飯,焉有喧呼酖酒以敗善類乎?
民相輕佻,則欲心與爭奪之患起矣。橫生於一夫,****私飯有儲食,私用有儲財,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烏有以為人上也。善政執其製,使民無私,則為下不敢私,則無為非者矣。
反本緣理,出乎一道,則欲心去,爭奪止,囹圄空,野充粟多,安民懷遠,外無天下之難,內無暴亂之事,治之至也。
蒼蒼之天,莫知其極,帝王之君,誰為法則?往世不可及,來世不可待,求己者也。
所謂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二曰垂光;三曰洪敘;四曰無敵。此天子之事也。
野物不為犧牲,雜學不為通儒。今說者曰:「百裏之海,不能飲一夫;三尺之泉,足止三軍渴。」臣謂:「欲生於無度,邪生於無禁。」
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於無奪民時,無損民財。夫禁必以武而成,賞必以文而成。
《戰權?第十二》:
兵法曰:「千人而成權,萬人而成武。權先加人者,敵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敵無威接。」故兵貴先勝於此,則勝彼矣;弗勝於此,則弗勝彼矣。凡我往則彼來,彼來則我往,相為勝敗,此戰之理然也。
夫精誠在乎神明,戰權在乎道所極。有者無之,無者有之,安所信之。
先王之所傳聞者,任正去詐,存其慈順,決無留刑。故知道者,必先圖不知止之敗,惡在乎必往有功。輕進而求戰者,敵複圖止,我往而敵製勝矣。故兵法曰:「求而從之,見而加之,主人不敢當而陵之,必喪其權。」
凡奪者無氣,恐者不可守;敗者無人,兵無道也。意往而不疑則從之,奪敵者無前則加之,明視而高居則威之,兵道極矣。
其言無謹偷矣,其陵犯無節破矣,水潰雷擊三軍亂矣。必安其危,去其患,以智決之。
高之以廊廟之論,重之以受命之論,銳之以逾垠之論,則敵國可不戰而服。
《重刑令?第十三》:
夫將自千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眾,命曰「****」。身戮家殘,去其籍,發其墳墓,暴其骨於市,男女公於官。自百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眾,命曰「軍賊」。身死家殘,男女公於官。使民內畏重刑,則外輕敵。
故先王明製度於前,重威刑於後。刑重則內畏,內畏則外輕矣。
……
以上的幾卷內容,與作為兵書的《尉繚子》描述的基礎有很大區別,而假若是從這些內容都可能是一人或者是傳承下來的內容,那麽魏繚,很有可能是師門傳承的關係,就好比是鬼穀子的傳承一樣。
【馬上就要515了,希望繼續能衝擊515紅包榜,到5月15日當天紅包雨能回饋讀者外加宣傳作品。一塊也是愛,肯定好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