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縱橫家書》關於蘇秦的部分記錄就可以看出,縱橫家自己選擇合縱或者是連橫,一開始並沒有相應的確定目標。(.無彈窗廣告)
因為蘇秦一開始進入秦國上表被拒絕,其思想就已經從連橫轉向成合縱。
而公孫衍的情況則是同樣也比較類似。
而公孫衍以及蘇秦先後離開秦國,轉變成一個合縱的縱橫家,事實上不僅僅是張儀排擠他們,另外一個縱橫家的名人,也可以說出了不少力氣。
而這個人,就是陳軫。
……
陳軫,戰國時期縱橫家。許多成語,從他而來,比如畫蛇添足、卞莊刺虎。
陳軫憑借口舌之利,為齊國擊退楚國大軍。甚至張儀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化解。即便是強大的秦王,也經常聽他的主意,甚至還因此大敗敵國。
在縱橫家的著作《戰國策》當中,有不少關於陳軫的記載:
《戰國策?齊策二》:楚國伐魏,大將昭陽連破八城,進而攻打齊國。楚國兵鋒所向,魏齊不敵。陳軫為齊王出使,前去拜見昭陽。意圖很明顯,希望對方退兵。讓一個勝利在望的將軍退兵,敵我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可謂天方夜譚。然而,陳軫不但去了,還真的就讓昭陽退兵了。
他隻是跟昭陽講了個故事,“畫蛇添足”的故事: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後,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員喝。參加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得有餘。這一壺酒到底怎麽分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又畫得好,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為這個方法好,都同意這樣做。於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是他回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裏想:他們畫得真慢。又想顯示自己的本領,他洋洋得意地說:“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隻腳也不算晚呢!”於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拿了一根樹枝,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一邊畫著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馬上把酒壺從他手裏奪過去,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你為什麽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而在說完這個故事之後,陳軫就對昭陽做出總結:“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最終,楚國取消了對齊國用兵作戰的計劃。
……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
陳軫者,遊說之士。與張儀俱事秦惠文王,皆貴重,爭寵。張儀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重幣輕使秦楚之間,將為國交也。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軫者,軫自為厚而為王薄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士盡知之矣。昔子胥忠於其君而天下爭以為臣,曾參孝於其親而天下原以為子。(.無彈窗廣告)故賣仆妾不出閭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婦嫁於鄉曲者,良婦也。今軫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軫不之楚何歸乎?」王以其言為然,遂善待之。
這個記載很有可能是出自《戰國策》的相應記載:
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馳走楚、秦之間,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軫,然則是軫自為而不為國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陳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也。”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愛其親,天下欲以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為臣。賣仆妾售乎閭巷者,良仆妾也;出婦嫁鄉曲者,良婦也。’吾不忠於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吾不之楚,何適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
韓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文王欲救之,問於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為之決。陳軫適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陳軫對曰:「王聞夫越人莊舄乎?」王曰:「不聞。」曰:「越人莊舄仕楚執珪,有頃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珪,貴富矣,亦思越不?』中謝對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今臣雖棄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惠王曰:「善。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謂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決,原子為子主計之餘,為寡人計之。」陳軫對曰:「亦嚐有以夫卞莊子刺虎聞於王者乎?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國傷,小國亡,從傷而伐之,一舉必有兩實。此猶莊子刺虎之類也。臣主與王何異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國果傷,小國亡,秦興兵而伐,大克之。此陳軫之計也。
《戰國策卷三?秦策一》:
陳軫去楚之秦。張儀謂秦王曰:“陳軫為王臣,常以國情輸楚。儀不能與從事,願王逐之。即複之楚,願王殺之。”王曰:“軫安敢之楚也。”
王召陳軫告之曰:“吾能聽子言,子欲何之?請為子約車。”對曰:“臣願之楚。”王曰:“儀以子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軫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順王與儀之策,而明臣之楚與不也。楚人有兩妻者,人其長者,長者詈之;其少者,少者許之。居無幾何,有兩妻者死。客謂者曰:‘汝取長者乎?少者乎?’曰:‘取長者。’客曰:‘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曰:‘居彼人之所,則欲其許我也;今為我妻,則欲其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陽賢相也。軫為人臣,而常以國輸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陽將不與臣從事矣。以此明臣之楚與不。”
而陳軫並沒有記載在史書,但是也算得上是傳聞的事情,就是“為楚害韓”:
秦國在一次戰爭中打敗了韓國,於濁澤俘虜了韓國的兩個將領。韓臣公仲向韓王獻計,用韓國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為議和條件,讓秦國向南出兵攻打楚國。楚國處在秦、韓軍隊聯合進攻的情況下。楚國謀臣陳軫向楚王獻緩兵之計,即告示全國,調兵遣將,揚言去救韓;並派遣使者,攜帶很重的禮品獻給韓國,阻止秦、韓合兵。韓王果然中計,聽信楚國救援韓國的假言,派人與秦國斷交。秦、韓大戰,楚國坐山觀虎鬥。韓國大敗。陳軫的緩兵之計運用成功。
從以上的記載可以清楚看到,陳軫在離開秦國之後,其思想並沒有迅速向合縱轉變。
這一點可以說是比較出人意料的。因為就算是張儀,在作為其他國家的相國的時候,也可能算是各為其主。
但是陳軫明顯是更願意為秦國暗地裏做一些事情。有可能陳軫雖然離開秦國,但是其卻是作為秦國在外的客卿來為秦國做事。
而有點意思的是,蘇秦為達成自己的合縱目標,甚至是遊說陳軫。
在《戰國縱橫家書》有著這個記載:
齊宋攻魏,楚回翁是,秦敗屈?。胃陳軫曰:“願有謁於公,其為事甚完,便楚,利公。成則為福,不成則為福。今者秦立於門,客有言曰:‘魏王胃韓傰、張義:煮棘將榆,齊兵有進,子來救寡人可也,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枝。’槫辭也。秦、韓之兵毋東,旬餘,魏是槫,韓是從,秦逐張義,交臂而事楚,此公事成也。”陳軫曰:“若何史毋東?”合曰:“韓傰之救魏之辭,必不胃鄭王曰:‘傰以為魏。’必將曰:‘傰將槫三國之兵,乘屈百之敝,南割於楚,故地必盡。’張義之救魏之辭,必不胃秦王曰:‘義以為魏。’必將曰:‘義且以韓、秦之兵東巨齊、宋,義將槫三國之兵,乘屈?之敝,南割於楚,名存亡國,實伐三川而歸,此王業也。’公令楚王與韓氏地,使秦製和。胃秦曰:‘請與韓地而王以施三川,韓是之兵不用而得地於楚,何。秦兵不用而得三川,伐楚、韓以窘魏,魏是不敢不聽。秦韓欲地而兵案聲?發於魏,魏是魏是轉,秦、韓爭事齊楚,王欲毋予地。公令秦、韓之兵不用而得地,有一大德。秦、韓之王劫於韓傰、張義而東兵以服魏,公常操□芥而責於秦、韓,此其善於公而惡張義多資矣。’”
………………………………………………分割線…………………………………………
而在戰國曆史上,合縱連橫主要是針對秦國或者是由秦國發起的。
但是有一個人卻做出了例外的例子。
而這個人,就是燕昭王時期的燕國名臣,郭隗。
郭隗,中國戰國時期燕國人,燕昭王客卿,是第一位在曆史上大放光芒的郭姓傑出人物。他讓燕昭王“築台而師之”,為燕國召來許多奇人異士,終於使得燕國富強,其故事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傳誦不絕。
燕王噲七年(前314),齊宣王攻破燕國,噲被殺。趙武靈王聞燕國內亂,將燕王噲的庶子職從韓國送回燕國。燕昭王元年(前311),職被燕人擁立為王,稱燕昭王。昭王為報齊滅燕之仇,並複興燕國,拜訪郭隗,求計問策。郭隗以古人千金買骨為例,使昭王廣納社會賢才,建築“黃金台”,昭王並尊郭隗為師。
隨後,燕昭王招賢報齊仇,向他問計。他說“請先自隗始。”即:你要招賢,先從我開始;你對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於是昭王給他建了宮室曰金台,堂號為“尊賢堂”,並把他當作老師來尊重。結果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所謂“卑身”,就是放下君主的架子,甘心執弟子禮,以賢者為師。它體現的是君主對賢士的尊重。燕昭王找到燕國名士郭隗,向他求教說:“齊國趁著我國的內亂入寇,先君死難,這一奇恥大辱,我誓死要報複。但是我深知燕國力量薄弱,現在還不是時候。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同治理國家,那是我的迫切願望,希望先生能幫助我物色人才”。郭隗回答說:“人主所抱的態度不同,得到的人才高下也就不同―――想稱帝的和師長相處,想稱王的和朋友相處,想稱霸的和臣僚相處,想亡國的和仆役相處。”為什麽會這樣呢?郭隗進一步論證說:“國君對於賢士,如果能以師事之,那麽,勝過自己百倍的人才就會到來;國君對於賢士如果能認真思考他們的意見,那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才就會到來;國君如能平等待人,那麽,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才就會到來;國君如果架子很大,派頭十足,對賢士頤指氣使,隨意嗬叱,那麽,奴性十足之人就會到來。總之,能夠以賢者為師,虛心受教,才能招來賢者,這是自古以來的‘服道至士’的方法。”燕昭王一聽,連連稱善,進而請郭隗向他推薦人才。郭隗說:“大王如果一定要招至賢士,那就請先從我郭隗開始吧!像我這樣的人大王都能重用,何況比我強的呢?一定會不遠千裏來投奔的。”燕昭王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為郭隗建造宮殿,拜郭隗為師,予以侍奉。
所謂“厚幣”,就是不惜重金,待遇優厚,表現的是統治者對賢士價值的肯定。古今中外的招賢措施,都少不了這一條,似無須多論。但燕昭王還是有自己的特色,他獨出心裁,“築黃金台,置千金於台上,以延請天下名士。”這畢竟是一種創舉。它表明,在燕昭王心中,賢士的價值比黃金還要寶貴。
燕昭王“卑身厚幣”的舉措成效顯著:“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
而郭隗在燕國強大起來之後,知道齊國與燕國之間的國力差距依舊是很大之後,他為燕昭王提出合縱伐齊的安排。
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國殷實富足,士兵們生活安樂舒適,不怕打仗。於是就用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趙魏韓,三國的國君原是晉國大夫,後瓜分了晉國)聯合策劃攻打齊國。齊軍敗,齊閔王外逃(至莒,不久被殺)。燕軍獨自追趕敗退的齊軍,深入到(齊都)臨淄,掠盡齊國的財寶,燒毀齊國的宮殿和宗廟。齊國城邑沒被攻下的,隻剩莒、即墨。
在這一方麵,雖然沒有明確說出是郭隗作為合縱伐齊的人員,但是其在《戰國策》當中有著一定的著墨,很有可能其已經因為此事而成為公認的縱橫家一員。
因為蘇秦一開始進入秦國上表被拒絕,其思想就已經從連橫轉向成合縱。
而公孫衍的情況則是同樣也比較類似。
而公孫衍以及蘇秦先後離開秦國,轉變成一個合縱的縱橫家,事實上不僅僅是張儀排擠他們,另外一個縱橫家的名人,也可以說出了不少力氣。
而這個人,就是陳軫。
……
陳軫,戰國時期縱橫家。許多成語,從他而來,比如畫蛇添足、卞莊刺虎。
陳軫憑借口舌之利,為齊國擊退楚國大軍。甚至張儀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化解。即便是強大的秦王,也經常聽他的主意,甚至還因此大敗敵國。
在縱橫家的著作《戰國策》當中,有不少關於陳軫的記載:
《戰國策?齊策二》:楚國伐魏,大將昭陽連破八城,進而攻打齊國。楚國兵鋒所向,魏齊不敵。陳軫為齊王出使,前去拜見昭陽。意圖很明顯,希望對方退兵。讓一個勝利在望的將軍退兵,敵我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可謂天方夜譚。然而,陳軫不但去了,還真的就讓昭陽退兵了。
他隻是跟昭陽講了個故事,“畫蛇添足”的故事: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後,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員喝。參加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得有餘。這一壺酒到底怎麽分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又畫得好,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為這個方法好,都同意這樣做。於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是他回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裏想:他們畫得真慢。又想顯示自己的本領,他洋洋得意地說:“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隻腳也不算晚呢!”於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拿了一根樹枝,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一邊畫著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馬上把酒壺從他手裏奪過去,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你為什麽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而在說完這個故事之後,陳軫就對昭陽做出總結:“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最終,楚國取消了對齊國用兵作戰的計劃。
……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
陳軫者,遊說之士。與張儀俱事秦惠文王,皆貴重,爭寵。張儀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重幣輕使秦楚之間,將為國交也。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軫者,軫自為厚而為王薄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士盡知之矣。昔子胥忠於其君而天下爭以為臣,曾參孝於其親而天下原以為子。(.無彈窗廣告)故賣仆妾不出閭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婦嫁於鄉曲者,良婦也。今軫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軫不之楚何歸乎?」王以其言為然,遂善待之。
這個記載很有可能是出自《戰國策》的相應記載:
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馳走楚、秦之間,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軫,然則是軫自為而不為國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陳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也。”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愛其親,天下欲以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為臣。賣仆妾售乎閭巷者,良仆妾也;出婦嫁鄉曲者,良婦也。’吾不忠於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吾不之楚,何適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
韓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文王欲救之,問於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為之決。陳軫適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陳軫對曰:「王聞夫越人莊舄乎?」王曰:「不聞。」曰:「越人莊舄仕楚執珪,有頃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珪,貴富矣,亦思越不?』中謝對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今臣雖棄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惠王曰:「善。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謂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決,原子為子主計之餘,為寡人計之。」陳軫對曰:「亦嚐有以夫卞莊子刺虎聞於王者乎?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國傷,小國亡,從傷而伐之,一舉必有兩實。此猶莊子刺虎之類也。臣主與王何異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國果傷,小國亡,秦興兵而伐,大克之。此陳軫之計也。
《戰國策卷三?秦策一》:
陳軫去楚之秦。張儀謂秦王曰:“陳軫為王臣,常以國情輸楚。儀不能與從事,願王逐之。即複之楚,願王殺之。”王曰:“軫安敢之楚也。”
王召陳軫告之曰:“吾能聽子言,子欲何之?請為子約車。”對曰:“臣願之楚。”王曰:“儀以子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軫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順王與儀之策,而明臣之楚與不也。楚人有兩妻者,人其長者,長者詈之;其少者,少者許之。居無幾何,有兩妻者死。客謂者曰:‘汝取長者乎?少者乎?’曰:‘取長者。’客曰:‘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曰:‘居彼人之所,則欲其許我也;今為我妻,則欲其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陽賢相也。軫為人臣,而常以國輸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陽將不與臣從事矣。以此明臣之楚與不。”
而陳軫並沒有記載在史書,但是也算得上是傳聞的事情,就是“為楚害韓”:
秦國在一次戰爭中打敗了韓國,於濁澤俘虜了韓國的兩個將領。韓臣公仲向韓王獻計,用韓國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為議和條件,讓秦國向南出兵攻打楚國。楚國處在秦、韓軍隊聯合進攻的情況下。楚國謀臣陳軫向楚王獻緩兵之計,即告示全國,調兵遣將,揚言去救韓;並派遣使者,攜帶很重的禮品獻給韓國,阻止秦、韓合兵。韓王果然中計,聽信楚國救援韓國的假言,派人與秦國斷交。秦、韓大戰,楚國坐山觀虎鬥。韓國大敗。陳軫的緩兵之計運用成功。
從以上的記載可以清楚看到,陳軫在離開秦國之後,其思想並沒有迅速向合縱轉變。
這一點可以說是比較出人意料的。因為就算是張儀,在作為其他國家的相國的時候,也可能算是各為其主。
但是陳軫明顯是更願意為秦國暗地裏做一些事情。有可能陳軫雖然離開秦國,但是其卻是作為秦國在外的客卿來為秦國做事。
而有點意思的是,蘇秦為達成自己的合縱目標,甚至是遊說陳軫。
在《戰國縱橫家書》有著這個記載:
齊宋攻魏,楚回翁是,秦敗屈?。胃陳軫曰:“願有謁於公,其為事甚完,便楚,利公。成則為福,不成則為福。今者秦立於門,客有言曰:‘魏王胃韓傰、張義:煮棘將榆,齊兵有進,子來救寡人可也,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枝。’槫辭也。秦、韓之兵毋東,旬餘,魏是槫,韓是從,秦逐張義,交臂而事楚,此公事成也。”陳軫曰:“若何史毋東?”合曰:“韓傰之救魏之辭,必不胃鄭王曰:‘傰以為魏。’必將曰:‘傰將槫三國之兵,乘屈百之敝,南割於楚,故地必盡。’張義之救魏之辭,必不胃秦王曰:‘義以為魏。’必將曰:‘義且以韓、秦之兵東巨齊、宋,義將槫三國之兵,乘屈?之敝,南割於楚,名存亡國,實伐三川而歸,此王業也。’公令楚王與韓氏地,使秦製和。胃秦曰:‘請與韓地而王以施三川,韓是之兵不用而得地於楚,何。秦兵不用而得三川,伐楚、韓以窘魏,魏是不敢不聽。秦韓欲地而兵案聲?發於魏,魏是魏是轉,秦、韓爭事齊楚,王欲毋予地。公令秦、韓之兵不用而得地,有一大德。秦、韓之王劫於韓傰、張義而東兵以服魏,公常操□芥而責於秦、韓,此其善於公而惡張義多資矣。’”
………………………………………………分割線…………………………………………
而在戰國曆史上,合縱連橫主要是針對秦國或者是由秦國發起的。
但是有一個人卻做出了例外的例子。
而這個人,就是燕昭王時期的燕國名臣,郭隗。
郭隗,中國戰國時期燕國人,燕昭王客卿,是第一位在曆史上大放光芒的郭姓傑出人物。他讓燕昭王“築台而師之”,為燕國召來許多奇人異士,終於使得燕國富強,其故事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傳誦不絕。
燕王噲七年(前314),齊宣王攻破燕國,噲被殺。趙武靈王聞燕國內亂,將燕王噲的庶子職從韓國送回燕國。燕昭王元年(前311),職被燕人擁立為王,稱燕昭王。昭王為報齊滅燕之仇,並複興燕國,拜訪郭隗,求計問策。郭隗以古人千金買骨為例,使昭王廣納社會賢才,建築“黃金台”,昭王並尊郭隗為師。
隨後,燕昭王招賢報齊仇,向他問計。他說“請先自隗始。”即:你要招賢,先從我開始;你對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於是昭王給他建了宮室曰金台,堂號為“尊賢堂”,並把他當作老師來尊重。結果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所謂“卑身”,就是放下君主的架子,甘心執弟子禮,以賢者為師。它體現的是君主對賢士的尊重。燕昭王找到燕國名士郭隗,向他求教說:“齊國趁著我國的內亂入寇,先君死難,這一奇恥大辱,我誓死要報複。但是我深知燕國力量薄弱,現在還不是時候。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同治理國家,那是我的迫切願望,希望先生能幫助我物色人才”。郭隗回答說:“人主所抱的態度不同,得到的人才高下也就不同―――想稱帝的和師長相處,想稱王的和朋友相處,想稱霸的和臣僚相處,想亡國的和仆役相處。”為什麽會這樣呢?郭隗進一步論證說:“國君對於賢士,如果能以師事之,那麽,勝過自己百倍的人才就會到來;國君對於賢士如果能認真思考他們的意見,那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才就會到來;國君如能平等待人,那麽,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才就會到來;國君如果架子很大,派頭十足,對賢士頤指氣使,隨意嗬叱,那麽,奴性十足之人就會到來。總之,能夠以賢者為師,虛心受教,才能招來賢者,這是自古以來的‘服道至士’的方法。”燕昭王一聽,連連稱善,進而請郭隗向他推薦人才。郭隗說:“大王如果一定要招至賢士,那就請先從我郭隗開始吧!像我這樣的人大王都能重用,何況比我強的呢?一定會不遠千裏來投奔的。”燕昭王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為郭隗建造宮殿,拜郭隗為師,予以侍奉。
所謂“厚幣”,就是不惜重金,待遇優厚,表現的是統治者對賢士價值的肯定。古今中外的招賢措施,都少不了這一條,似無須多論。但燕昭王還是有自己的特色,他獨出心裁,“築黃金台,置千金於台上,以延請天下名士。”這畢竟是一種創舉。它表明,在燕昭王心中,賢士的價值比黃金還要寶貴。
燕昭王“卑身厚幣”的舉措成效顯著:“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
而郭隗在燕國強大起來之後,知道齊國與燕國之間的國力差距依舊是很大之後,他為燕昭王提出合縱伐齊的安排。
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國殷實富足,士兵們生活安樂舒適,不怕打仗。於是就用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趙魏韓,三國的國君原是晉國大夫,後瓜分了晉國)聯合策劃攻打齊國。齊軍敗,齊閔王外逃(至莒,不久被殺)。燕軍獨自追趕敗退的齊軍,深入到(齊都)臨淄,掠盡齊國的財寶,燒毀齊國的宮殿和宗廟。齊國城邑沒被攻下的,隻剩莒、即墨。
在這一方麵,雖然沒有明確說出是郭隗作為合縱伐齊的人員,但是其在《戰國策》當中有著一定的著墨,很有可能其已經因為此事而成為公認的縱橫家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