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除了在機關技術,冶煉方麵給予張嘉師非常多的幫助之外,還有的就是在一些個人戰力相對強悍的劍手方麵,給予了在培訓方麵的大幅度支援。[]
這一點,可以說是張嘉師一開始並沒有預料到的事情。
而在他到達遼東之後的一段時間,因為與東胡人在長城沿線爆發的激戰,讓遼東方麵的軍隊折損慘重,張嘉師才正式向墨家提出讓墨家在一些人員的訓練方麵,提供有力的協助。
但是張嘉師以及墨家都沒有想到的是,他們之間的這一方麵的合作,居然會影響著大秦帝國很長的一段時間。
……
墨家在劍手或者是其他一些武藝的培訓當中,可以說非常著名。
這一點在戰國中後期是很明顯的。
而這一些人,很多時候被稱之為墨者。
當然,廣義上的墨者,不一定都是劍手或者是武功方麵的人才。
墨者原指戰國時期及稍後一段時期內創造和追隨墨家思想的人,多出身下層農民和小手工業者,他們有著無私奉獻的精神,對人類社會有著深厚的、難以為平常人所理解的愛。
墨者大都信奉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誌、明鬼的核心思想,同時又有作戰能力,以墨家钜子(墨家掌門人)為核心結成準軍事組織,墨門子弟必須聽命於巨子,為實施墨家的主張,舍身行道。
墨者們試圖在人間創造一個“兼愛”互利的理想國,在興盛之時,就受到儒道法諸家的攻訐。
秦統一後,禁絕私學,“專任刑法,而儒墨既喪焉”。西漢初年,崇尚黃老之學,墨學在局部地區和民間有所複蘇,到漢武帝時獨尊儒術,法、道、陰陽諸學都被儒學所吸收或改造,隻有墨學在此後的歲月裏被視為異端邪說而備受打擊,在近2000年中華曆史上被淪為絕學,墨者隨之也湮滅在曆史長河中。
而這些會劍術或者是其他方麵武藝的墨者,則是更多的被人稱為遊俠。
墨家遊俠的出現,是一種墨家思想方針的分裂。
墨子死後,墨家學派發生了分化。有相裏氏之墨,鄧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活動於戰國中後期。在自然觀方麵,對物質,移動和時空關係作了唯物主義解釋,摒棄了墨子的天鬼觀念,並把唯物主義哲學和科學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在認識論上,發揚了墨子重視實踐的特點,承認物質世界的可知性,克服了狹隘的經驗論的錯誤。在政治思想方麵,提出了“義,利也”的著名論斷,突出了利,把它作為標準和基礎解釋各種社會問題和道德範疇。
在分裂之後,則是有相應的說法,說出了分裂的情況。
楚墨的鄧陵子,此派更多的是以俠客的身份,到處行義。他們反對各國的戰爭,認為這些戰爭都是權貴們為了自己利益發動的,不利於百姓,他們以自己的價值觀來衡量這個世界。
****的相夫子,此派是一個以學者辯論為主的門派,他們遊曆各國,講授墨家的兼愛思想,他們反對用暴力去解決問題(甚至包括起義),希望能用柔和的方式去獲得和平,也是思想上最幻想的一派。[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
秦墨的相裏勤,此派注重科技研究,非常務實。幫助秦國的原因,也是因為看見隻有秦國當時的製度,是最接近他們墨家的最終設想的,所以他們願意幫助秦國完成統一戰爭。
而這種說法張嘉師認為不可取,而通過與墨宏等人的交流之後,墨家確實是墨子死後分裂,但是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分歧。
因為墨家內部在墨子死後的分歧,主要是被當其時繼任為钜子的禽滑厘解決。
……
禽滑厘是戰國初人,墨子的首席弟子,他的字為慎子。他的後代以他的字作為姓氏,形成慎姓。禽滑釐曾是儒門弟子,學於子夏,自轉投墨子後,便一直潛心墨學。
墨子死後,墨家後學分離為三派,“有相裏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
《莊子?天下篇》也有類似的論述:“相裏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己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
相裏勤即相裏氏,錢賓四先生據地方誌考證,相裏氏祖居今山西汾陽;而五與伍同,古書伍子胥姓多作五,子胥之後又多在齊。據此,墨學後派如按地域分就很清楚了。相裏氏西近於秦,是為西方之墨;五侯當即伍子胥之後,居齊,為東方之墨;鄧陵子等無疑都是南方之墨了。
其中,勢力最盛的要屬西方之墨了。秦惠文王時,墨者钜子腹黃複居秦,此時,墨學中心已轉入秦國,代表人物除腹黃複外,還有唐姑果、纏子等。據李學勤先生考證,《墨子》書中城守各篇文字與雲夢秦簡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或稱“公”或稱“王”,很有可能是惠文王及其以後墨者的著作。
另外,篇中屢稱禽滑釐,墨學這一支大約是禽滑釐的徒裔。從文獻記載中也可得到佐證,禽滑釐是墨子的嫡傳弟子,“事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麵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然而,“子夏居西河……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這麽說來,禽滑釐又曾受教於子夏,可能長期生活在西河地區。從地域上看,相夫勤就是禽子的後學,這一支後來傳入了秦國。
而在《孟子》當中,則是在側麵表達出禽滑厘是遊俠派的代表:
魯欲使慎子為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厘所不識也。”
孟子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裏;不千裏,不足以待諸侯。諸侯之地方百裏;不百裏,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裏也;地非不足,而儉於百裏。太公之封於齊也,亦為方百裏也;地非不足也,而儉於百裏。今魯方百裏者五,子以為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況於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誌於仁而已。”
……
勤生薄死,艱苦卓絕,殉身赴義,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正是墨子的基本作風和墨家的基本傳統。戰國時局動蕩,複雜的政治鬥爭,使“為知己者死“的俠士成為諸侯、公卿所特別需要的人才,聶政、荊軻之屬,一時名揚天下。顧頡剛曾指出,“然戰國者攻伐最劇烈之時代也,不但不能廢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有甚於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複不少。彼輩自成一集團,不與文士混。文者謂之''儒'',武者謂之''俠'',儒重名譽,俠重義氣。儒俠對立,若分涇、渭,自戰國以迄西漢殆曆五百年。“
《韓非子?五蠹》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儒俠對舉,俠當指的是遊俠。《淮南子?泰族訓》說:“墨子服役者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陸賈的《新語?思務》篇說:“墨子之門多勇士。“從墨子弟子禽滑厘及墨家巨子腹、孟勝等的事跡也很可看到遊俠派的風貌。禽滑厘跟隨墨子,裂裳裹足,長途跋涉,趕到宋國,率領墨子弟子三百人助宋守城,止楚攻宋。禽滑厘曾事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麵目黎墨,役身給使,不敢問欲。
墨家巨子腹之子殺人,秦惠王令吏勿誅,而腹堅持“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的墨者之法,終殺其子。墨家巨子孟勝為楚陽城君守城,以身殉職,其弟子徐弱等183人隨之殉死。
《史記?遊俠列傳》所說的,“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受其軀,赴士之厄困。“這一點和遊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墨子所主張並堅持的“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口言之,身必行之“等信條就是遊俠的基本信條。
從上述文獻記載可知,墨家遊俠派的存在當無疑義。並且,可進一步從遊俠派活動中心的轉移來證實遊俠派的存在。巨子孟勝率弟子為楚陽城君守城,以巨子為中心,可說遊俠的活動中心在楚。後孟勝死,傳巨子位給居宋的田襄子,遊俠派的活動中心轉移到宋。後田鳩又率領弟子入秦,“墨者有田鳩欲見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見。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見楚王,楚王悅之,與將軍之節以如秦。至,因見惠王。“後墨家巨子腹居秦,深受秦惠王器重。這一記載也許可說明,田鳩入秦傳巨子位給腹。遊俠派多是勇鬥之士,且多掌守城之技,這對當時的秦國來說,既可滿足對中原擴張所需的武士,又可用之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
遊俠派在秦得勢也可以從其反對墨家論辯派的言行得到佐證。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篇記載了田鳩駁斥論辯派的話:“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不懷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
《呂氏春秋?去私》記載遊俠派唐姑果非墨辯派的事跡,“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對曰:''謝子,東方之辯士也,其為人甚險,將奮於說,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謝子至,說王,王弗聽。後日複見,逆而弗聽也。謝子不說,遂辭而行。“這些記載說明,從禽滑厘、孟勝、田鳩、到腹這一派係,主要是繼承了“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的精神傳統,它們和當時“士為知己者死“的武俠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們是墨子所說的以從事成義的行動者。
他們以自己的勇士氣概,堅定的獻身精神,反對空談,在血光刀影的搏鬥中,為實現墨子的理想而奮鬥。遊俠這一派別的客觀存在及稱之為遊俠派當是可信的。
……
在《史記》中,同樣也有“遊俠列傳”描述墨家遊俠的情況: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於世雲。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誌之不倦。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於井廩,伊尹負於鼎俎,傅說匿於傅險,呂尚困於棘津,夷吾桎梏;百裏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故伯夷醜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蹠、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於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裏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嚐、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勢激也。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餘甚恨之。以餘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醜之。餘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這一點,可以說是張嘉師一開始並沒有預料到的事情。
而在他到達遼東之後的一段時間,因為與東胡人在長城沿線爆發的激戰,讓遼東方麵的軍隊折損慘重,張嘉師才正式向墨家提出讓墨家在一些人員的訓練方麵,提供有力的協助。
但是張嘉師以及墨家都沒有想到的是,他們之間的這一方麵的合作,居然會影響著大秦帝國很長的一段時間。
……
墨家在劍手或者是其他一些武藝的培訓當中,可以說非常著名。
這一點在戰國中後期是很明顯的。
而這一些人,很多時候被稱之為墨者。
當然,廣義上的墨者,不一定都是劍手或者是武功方麵的人才。
墨者原指戰國時期及稍後一段時期內創造和追隨墨家思想的人,多出身下層農民和小手工業者,他們有著無私奉獻的精神,對人類社會有著深厚的、難以為平常人所理解的愛。
墨者大都信奉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誌、明鬼的核心思想,同時又有作戰能力,以墨家钜子(墨家掌門人)為核心結成準軍事組織,墨門子弟必須聽命於巨子,為實施墨家的主張,舍身行道。
墨者們試圖在人間創造一個“兼愛”互利的理想國,在興盛之時,就受到儒道法諸家的攻訐。
秦統一後,禁絕私學,“專任刑法,而儒墨既喪焉”。西漢初年,崇尚黃老之學,墨學在局部地區和民間有所複蘇,到漢武帝時獨尊儒術,法、道、陰陽諸學都被儒學所吸收或改造,隻有墨學在此後的歲月裏被視為異端邪說而備受打擊,在近2000年中華曆史上被淪為絕學,墨者隨之也湮滅在曆史長河中。
而這些會劍術或者是其他方麵武藝的墨者,則是更多的被人稱為遊俠。
墨家遊俠的出現,是一種墨家思想方針的分裂。
墨子死後,墨家學派發生了分化。有相裏氏之墨,鄧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活動於戰國中後期。在自然觀方麵,對物質,移動和時空關係作了唯物主義解釋,摒棄了墨子的天鬼觀念,並把唯物主義哲學和科學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在認識論上,發揚了墨子重視實踐的特點,承認物質世界的可知性,克服了狹隘的經驗論的錯誤。在政治思想方麵,提出了“義,利也”的著名論斷,突出了利,把它作為標準和基礎解釋各種社會問題和道德範疇。
在分裂之後,則是有相應的說法,說出了分裂的情況。
楚墨的鄧陵子,此派更多的是以俠客的身份,到處行義。他們反對各國的戰爭,認為這些戰爭都是權貴們為了自己利益發動的,不利於百姓,他們以自己的價值觀來衡量這個世界。
****的相夫子,此派是一個以學者辯論為主的門派,他們遊曆各國,講授墨家的兼愛思想,他們反對用暴力去解決問題(甚至包括起義),希望能用柔和的方式去獲得和平,也是思想上最幻想的一派。[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
秦墨的相裏勤,此派注重科技研究,非常務實。幫助秦國的原因,也是因為看見隻有秦國當時的製度,是最接近他們墨家的最終設想的,所以他們願意幫助秦國完成統一戰爭。
而這種說法張嘉師認為不可取,而通過與墨宏等人的交流之後,墨家確實是墨子死後分裂,但是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分歧。
因為墨家內部在墨子死後的分歧,主要是被當其時繼任為钜子的禽滑厘解決。
……
禽滑厘是戰國初人,墨子的首席弟子,他的字為慎子。他的後代以他的字作為姓氏,形成慎姓。禽滑釐曾是儒門弟子,學於子夏,自轉投墨子後,便一直潛心墨學。
墨子死後,墨家後學分離為三派,“有相裏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
《莊子?天下篇》也有類似的論述:“相裏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己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
相裏勤即相裏氏,錢賓四先生據地方誌考證,相裏氏祖居今山西汾陽;而五與伍同,古書伍子胥姓多作五,子胥之後又多在齊。據此,墨學後派如按地域分就很清楚了。相裏氏西近於秦,是為西方之墨;五侯當即伍子胥之後,居齊,為東方之墨;鄧陵子等無疑都是南方之墨了。
其中,勢力最盛的要屬西方之墨了。秦惠文王時,墨者钜子腹黃複居秦,此時,墨學中心已轉入秦國,代表人物除腹黃複外,還有唐姑果、纏子等。據李學勤先生考證,《墨子》書中城守各篇文字與雲夢秦簡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或稱“公”或稱“王”,很有可能是惠文王及其以後墨者的著作。
另外,篇中屢稱禽滑釐,墨學這一支大約是禽滑釐的徒裔。從文獻記載中也可得到佐證,禽滑釐是墨子的嫡傳弟子,“事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麵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然而,“子夏居西河……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這麽說來,禽滑釐又曾受教於子夏,可能長期生活在西河地區。從地域上看,相夫勤就是禽子的後學,這一支後來傳入了秦國。
而在《孟子》當中,則是在側麵表達出禽滑厘是遊俠派的代表:
魯欲使慎子為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厘所不識也。”
孟子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裏;不千裏,不足以待諸侯。諸侯之地方百裏;不百裏,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裏也;地非不足,而儉於百裏。太公之封於齊也,亦為方百裏也;地非不足也,而儉於百裏。今魯方百裏者五,子以為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況於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誌於仁而已。”
……
勤生薄死,艱苦卓絕,殉身赴義,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正是墨子的基本作風和墨家的基本傳統。戰國時局動蕩,複雜的政治鬥爭,使“為知己者死“的俠士成為諸侯、公卿所特別需要的人才,聶政、荊軻之屬,一時名揚天下。顧頡剛曾指出,“然戰國者攻伐最劇烈之時代也,不但不能廢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有甚於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複不少。彼輩自成一集團,不與文士混。文者謂之''儒'',武者謂之''俠'',儒重名譽,俠重義氣。儒俠對立,若分涇、渭,自戰國以迄西漢殆曆五百年。“
《韓非子?五蠹》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儒俠對舉,俠當指的是遊俠。《淮南子?泰族訓》說:“墨子服役者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陸賈的《新語?思務》篇說:“墨子之門多勇士。“從墨子弟子禽滑厘及墨家巨子腹、孟勝等的事跡也很可看到遊俠派的風貌。禽滑厘跟隨墨子,裂裳裹足,長途跋涉,趕到宋國,率領墨子弟子三百人助宋守城,止楚攻宋。禽滑厘曾事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麵目黎墨,役身給使,不敢問欲。
墨家巨子腹之子殺人,秦惠王令吏勿誅,而腹堅持“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的墨者之法,終殺其子。墨家巨子孟勝為楚陽城君守城,以身殉職,其弟子徐弱等183人隨之殉死。
《史記?遊俠列傳》所說的,“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受其軀,赴士之厄困。“這一點和遊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墨子所主張並堅持的“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口言之,身必行之“等信條就是遊俠的基本信條。
從上述文獻記載可知,墨家遊俠派的存在當無疑義。並且,可進一步從遊俠派活動中心的轉移來證實遊俠派的存在。巨子孟勝率弟子為楚陽城君守城,以巨子為中心,可說遊俠的活動中心在楚。後孟勝死,傳巨子位給居宋的田襄子,遊俠派的活動中心轉移到宋。後田鳩又率領弟子入秦,“墨者有田鳩欲見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見。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見楚王,楚王悅之,與將軍之節以如秦。至,因見惠王。“後墨家巨子腹居秦,深受秦惠王器重。這一記載也許可說明,田鳩入秦傳巨子位給腹。遊俠派多是勇鬥之士,且多掌守城之技,這對當時的秦國來說,既可滿足對中原擴張所需的武士,又可用之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
遊俠派在秦得勢也可以從其反對墨家論辯派的言行得到佐證。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篇記載了田鳩駁斥論辯派的話:“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不懷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
《呂氏春秋?去私》記載遊俠派唐姑果非墨辯派的事跡,“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對曰:''謝子,東方之辯士也,其為人甚險,將奮於說,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謝子至,說王,王弗聽。後日複見,逆而弗聽也。謝子不說,遂辭而行。“這些記載說明,從禽滑厘、孟勝、田鳩、到腹這一派係,主要是繼承了“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的精神傳統,它們和當時“士為知己者死“的武俠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們是墨子所說的以從事成義的行動者。
他們以自己的勇士氣概,堅定的獻身精神,反對空談,在血光刀影的搏鬥中,為實現墨子的理想而奮鬥。遊俠這一派別的客觀存在及稱之為遊俠派當是可信的。
……
在《史記》中,同樣也有“遊俠列傳”描述墨家遊俠的情況: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於世雲。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誌之不倦。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於井廩,伊尹負於鼎俎,傅說匿於傅險,呂尚困於棘津,夷吾桎梏;百裏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故伯夷醜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蹠、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於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裏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嚐、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勢激也。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餘甚恨之。以餘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醜之。餘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