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召開竅了,畢竟在之前的反複進攻中,他算是看出來了,要擊潰秣陵軍非常困難,所以隻要能夠擊退秣陵軍,那麽就可以借這一瞬間的機會撤退了,這是幾次對決時他發現的唯一機會。
每一次秣陵軍後退到反擊,秣陵軍是有一個重整部隊的空檔,但每一次他們都無法利用好這個空檔,或者說每次想要利用這一空檔徹底擊敗秣陵軍時,最後又會被秣陵軍一波反衝鋒將局勢扭轉,如果隻是一回兩回,那孫召還可以將這當做是偶然是失誤,但接二連三都是一個結果,那就說明了這樣的空檔根本就不是機會,他們不可能利用此機會戰勝秣陵軍。
但這個空檔無法利用它擊敗秣陵軍,並不等於這個空檔不存在,既然無法利用這個空檔擊敗秣陵軍,那麽可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撤退呢?
所以孫召才會一直把希望寄托在擊退秣陵軍上,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利用好這個空檔,趁秣陵軍整軍之際迅速撤離,此刻的孫召心中無疑是無比慶幸的,如果沒有這個空檔的話,他們要撤退的話還真沒那麽容易。
江東軍發起的猛攻相當犀利,雖然他們的實力很強,但陵軍也都是久經沙場的精兵,而近衛軍更是精銳中的精銳,他們很看就做出了反擊,隻是對上了孤注一擲的江東軍,不但沒能敵軍響起的步伐,自己還被殺得節節後退。
雖然雙方你來我往已經好幾個回合,但是江東軍卻是接二連三破壞了黃忠的計劃,此刻他再一次感受到了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無力感,這種感覺當年在長安的時候就有,那個時候他沒有選擇與聯軍合作,白白將北軍拱手讓了出去,最後斷送了大漢,更導致了天下最終變成了眼下這個樣子。
世人罵他,笑他,嘲他,他心裏或許會不服氣,這個局麵歸根到底其實和他的關係不大,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很多,而他隻是其中一個因素罷了,隻不過他這個因素如果在當時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選擇,其實是能夠扭轉乾坤的。
所以他內心的內疚還是有原因的,雖然他平時不會表現出來,可是這種自責卻始終都埋藏在心底,偶爾能聽到一些關羽他的事情和那些肆無忌憚的謾罵,他也能一笑而過,可是內心地又多希望回到那一天,重新作決定,這一次他會毫不猶豫的作出自己該做的事情。
北軍不散,天子就還有屬於自己的部隊,就還有戡亂的機會,而他當時做出的錯誤選擇則讓大漢朝讓天子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而眼下連續的失利讓黃忠再一次有種挫敗的感覺,他不知道自己這個時候該作何選擇,而現在他完全是借鑒以往成功的經驗,或許這就是人性吧,越是關鍵的時刻,就越希望複製以往成功的經驗,哪怕心底認為不可能再次發生,但依然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用以往成功的經驗再次取得成功。
這是人性的本能,不僅黃忠會如此,劉瀾甚至是關羽也都一樣,越是經驗豐富的將領,越是名聲在外的將領,越是如此,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並不是說老師傅的實力變弱了,也不是新人的能力有多強,而是心態。
越是名聲在外的將領,壓力就越大,因為輸不起,輸了首先是這一仗敗了,對士氣會有一定的打壓,其次是因為名聲在外,因為你的位置已經很高了,而一旦戰敗了,那也就等於從高處跌落下來。
所以這樣的將領是絕對不會貿然與沒什麽名氣的敵將鬥將的,更不會貿然與敵決一勝負,因為一旦失利的話,代價實在是太大了,簡單概括就是一句話,贏得起輸不起,最簡單一點,如今秣陵的牌麵是誰,是劉瀾其次是關羽和趙雲,如果他二人一旦失敗,那他們在秣陵所有部隊和士兵的眼中就會瞬間從戰無不勝的戰神變成凡人,這種落差可不是什麽人都能承受,尤其是那些之前見你都畢恭畢敬,現在卻想著要取而代之的人一下子全出來來了,這時你就會發現,原來從天堂到地獄隻不過是一場戰鬥如此而已。
跌落神壇的例子太多太多,所以他們會在一些困難的時刻,必須要取勝的戰鬥中去引用自己成功的經驗,因為這是以前讓他走向輝煌的經曆,而人的下意識是願意相信過往成功的經驗是會再一次帶他走向成功的。
但戰場的變化是千變萬化的,過往的成功隻能證明你過往很優秀,證明你在當時你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可並不意味著任何相似甚至是危機關頭過往的經驗就一定會帶你再次走向勝利。
在巨大的壓力下,這樣的將領最終跌落神壇,沒有常勝將軍,早點以正確的心態去麵對勝負其實對一名將領格外關鍵,劉瀾最大的失誤就是在趙雲身上,因為李鴻雁更因為徐州被呂布偷襲的原因,如今的他多少有點自暴自棄,雖然劉瀾有幾次直接的幹預,這樣一對一的開導可在他治下屬於頭一回。
效果如何劉瀾不好說,但肯定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隻不過曾經那個戰無不勝的白袍將軍再也不見了,一場失利加上內人的死對他的打擊太大了,但這次失利卻也將他從神壇打落,這種落差是現在趙雲必須要客服的難題。
這一跡象其實在第三次徐州之戰的時候劉瀾並沒有發現,那時候因為九江之戰的原因,劉瀾在開導完之後就去了九江,所以對於他還是覺得他應該能夠恢複好了,但事實證明情況並沒有那麽樂觀。
而眼下劉瀾把他留在廣陵,沒有參與任何戰鬥,就是希望他自己能夠冷靜下來,勇敢的走出來,趙雲的情況比較特殊,但是在秣陵軍中這樣的情況卻又很多,劉瀾甚至覺得應該成立專門的心裏幹預機構,這樣的問題劉瀾想過很多,在部隊裏,新兵其實才是真正的難題,沒有基礎,重新訓練是一方麵,第一次上戰場第一次殺人後出現害怕恐懼乃至產生出來的同理心,會讓他們很自然的將自己也帶入進來。因為他殺的不是一隻雞不是一隻鴨,而是和他一樣活生生的人,同理心自然就會出現,會害怕會擔憂自己生命的終點會和他的結果一樣。而這時候如果有心裏幹預的機構,就可以幫這些新兵們走出自困局和恐懼之中,可對於這個年代來說,這樣的心裏幹預明顯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也是為什麽一直部隊最後陣亡最多的是新兵,而他們也會在接下來的情緒噴發中戰死沙場。
而另一部分的新兵走出來很多人內心變得扭曲,鞭撻士卒甚至是不把氏族當然看,這種犀利鞭撻的士兵們有太多了。
為此雖然無法做到心裏的直接幹預,可是他能做的就是讓老板們去給他們進行開解,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尤其是老板這樣過來人,他們自然更了解新兵們的反應,因為同理心,老兵們毫無疑問的都變成了最有效的道士,把他們心中的負擔給解了下來。
劉瀾做出的決定相當不錯,以老帶新成為了他部隊最常見的一幕,一幕老兵再加上伍長,保證了每一伍的士兵都能夠有一個一幕甚至是糧秣老兵進行開導。
他不希望自己的士兵變成其他一些諸侯勢力的一員,他是親眼目睹自己部隊的成長與崛起,對士兵對將領的優缺點最清楚不過了,但那時他根本就無法看到這一層,原因很簡單,那時候的他自己也衝動,也愛冒險,最喜歡的戰鬥方式不就是出奇製勝嗎。
可是現在的劉瀾就又與以前不同了,而當他從戰損之中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之後,他開始真正審視自己的部隊了,以前在沛縣軍隊進行改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打罵嚴重,甚至有將不識兵兵不認將的情況出現,但現在這樣的情況肯定不會出現了,劉瀾做出了改變,以老帶新,新兵的死活是與老板俸祿直接掛鉤的,一隊有五人,一名伍長一名老兵,如果三名新兵死掉一人,則老兵和伍長各損失一份俸祿,如果三名都戰死,則老兵和伍長俸祿全部為零。
有獎自然有懲,而獎勵劉瀾則規定與封賞及戰功直接掛鉤,也就是說一年以內的新兵在每一場戰鬥中他們的殺敵數量是固定的三顆人頭,完成任務則其可以獲得獎勵,完不成任務則老兵與伍長就算殺敵再多一份功勞賞賜也拿不到,哪怕你斬將奪旗也一樣。
當然這隻是限製並不是真正的獎勵,劉瀾對老兵的獎勵是在新兵殺敵三人之後,每殺一人他們獲得的封賞要拿出一半與伍長和老兵平分,你如果殺了任務的三個人後又多殺了一人,那麽獎勵十銖錢新兵是可以拿到五銖,而另外五銖則會被老兵與伍長平分。
這樣的命令下達,老兵對新兵的關愛明顯大了很多,可如果他們願意把新兵當大爺一樣的捧,那劉瀾也不會管,他已經講的很明白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你們可以一直管他們,一場戰鬥甚至是兩場三場,可之後呢,還管嗎,尤其等他成為老兵之後,害的還不是他們嗎?
這樣的一道命令,最初非常受人詬病和質疑,但卻在劉瀾的要求下還是執行了,老兵原因拿自己的殺敵的人頭替新兵充數他不介意,既然是一個隊伍一個團隊,你如果連最基本的團隊合作都做不到,反而是貪圖蠅頭小利,自私無比,那麽新兵被當成炮灰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多。
而一直正常的活力的部隊,那一定是老中青三代人都存在的部隊,而眼下的秣陵軍你會發現信任戰場之上都死光了,剩下的人自然就變得死氣沉沉,而劉瀾這個命令,看起來是對新兵的保護,是讓部隊充滿活力,是讓越來越多的新兵成為老兵。
但是劉瀾真正的希望,還是希望他們能夠通過這次機會明白團隊的重要性,哪怕就隻有幾個人的一個小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如果連最底層都做不到最基本的團結,那和談讓上麵的人談團結。
所以一支小隊的團結是非常重要的隻有這些小隊團結了,那不管是佰長千長和軍司馬會變得更輕鬆,而當一直部隊中,所有的小隊都能夠齊心協力的話,那也就意味著這支部隊是真的上下齊心。
而這就是孫召此刻要麵對的一直部隊,戰鬥很見了,可就如之前劉瀾沒有說明的情況一樣,為什麽會說雙拳打死老師傅,因為道理非常的簡單,初生牛犢不怕虎,比起那些元老的將領,名聲在外的將領,他沒什麽可以輸的,所以他們隻能孤注一擲,而不會像對麵的將領考慮的那麽多。
這就是孫氏最大的優勢,也是眼下的黃忠所無法應對的,連續被孫召破了攻,才是最氣憤的,感覺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將領,可是仔細想想還有什麽將領是他們想要而又得不到,這樣想想不就舒服了。
在秣陵劉瀾無疑是很多人眼中最具有遠見的一個人,他不管感謝什麽,都能夠想出一些常人所無法想到的點子出來,這是劉瀾最讓人佩服的,雖然在很多人眼中這不過就是些奇淫巧技,可對於劉瀾甚至是那些工匠們來說,這卻是奇思妙想。
沒人能知道劉瀾腦子裏到底有多少點子,在很多人看來他好像什麽都難不倒,甚至不是還會想出一個辦法來。
但劉瀾並不是在這些方麵有著不錯的表現,別忘了在這些之前他還是一名將軍,一名聞名天下的將領,此刻黃忠非常的想要知道,如果是劉瀾遇到他現在這個局麵,又會如何處理,此刻的黃忠是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但凡還能有一點辦法的話,他都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每一次秣陵軍後退到反擊,秣陵軍是有一個重整部隊的空檔,但每一次他們都無法利用好這個空檔,或者說每次想要利用這一空檔徹底擊敗秣陵軍時,最後又會被秣陵軍一波反衝鋒將局勢扭轉,如果隻是一回兩回,那孫召還可以將這當做是偶然是失誤,但接二連三都是一個結果,那就說明了這樣的空檔根本就不是機會,他們不可能利用此機會戰勝秣陵軍。
但這個空檔無法利用它擊敗秣陵軍,並不等於這個空檔不存在,既然無法利用這個空檔擊敗秣陵軍,那麽可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撤退呢?
所以孫召才會一直把希望寄托在擊退秣陵軍上,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利用好這個空檔,趁秣陵軍整軍之際迅速撤離,此刻的孫召心中無疑是無比慶幸的,如果沒有這個空檔的話,他們要撤退的話還真沒那麽容易。
江東軍發起的猛攻相當犀利,雖然他們的實力很強,但陵軍也都是久經沙場的精兵,而近衛軍更是精銳中的精銳,他們很看就做出了反擊,隻是對上了孤注一擲的江東軍,不但沒能敵軍響起的步伐,自己還被殺得節節後退。
雖然雙方你來我往已經好幾個回合,但是江東軍卻是接二連三破壞了黃忠的計劃,此刻他再一次感受到了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無力感,這種感覺當年在長安的時候就有,那個時候他沒有選擇與聯軍合作,白白將北軍拱手讓了出去,最後斷送了大漢,更導致了天下最終變成了眼下這個樣子。
世人罵他,笑他,嘲他,他心裏或許會不服氣,這個局麵歸根到底其實和他的關係不大,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很多,而他隻是其中一個因素罷了,隻不過他這個因素如果在當時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選擇,其實是能夠扭轉乾坤的。
所以他內心的內疚還是有原因的,雖然他平時不會表現出來,可是這種自責卻始終都埋藏在心底,偶爾能聽到一些關羽他的事情和那些肆無忌憚的謾罵,他也能一笑而過,可是內心地又多希望回到那一天,重新作決定,這一次他會毫不猶豫的作出自己該做的事情。
北軍不散,天子就還有屬於自己的部隊,就還有戡亂的機會,而他當時做出的錯誤選擇則讓大漢朝讓天子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而眼下連續的失利讓黃忠再一次有種挫敗的感覺,他不知道自己這個時候該作何選擇,而現在他完全是借鑒以往成功的經驗,或許這就是人性吧,越是關鍵的時刻,就越希望複製以往成功的經驗,哪怕心底認為不可能再次發生,但依然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用以往成功的經驗再次取得成功。
這是人性的本能,不僅黃忠會如此,劉瀾甚至是關羽也都一樣,越是經驗豐富的將領,越是名聲在外的將領,越是如此,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並不是說老師傅的實力變弱了,也不是新人的能力有多強,而是心態。
越是名聲在外的將領,壓力就越大,因為輸不起,輸了首先是這一仗敗了,對士氣會有一定的打壓,其次是因為名聲在外,因為你的位置已經很高了,而一旦戰敗了,那也就等於從高處跌落下來。
所以這樣的將領是絕對不會貿然與沒什麽名氣的敵將鬥將的,更不會貿然與敵決一勝負,因為一旦失利的話,代價實在是太大了,簡單概括就是一句話,贏得起輸不起,最簡單一點,如今秣陵的牌麵是誰,是劉瀾其次是關羽和趙雲,如果他二人一旦失敗,那他們在秣陵所有部隊和士兵的眼中就會瞬間從戰無不勝的戰神變成凡人,這種落差可不是什麽人都能承受,尤其是那些之前見你都畢恭畢敬,現在卻想著要取而代之的人一下子全出來來了,這時你就會發現,原來從天堂到地獄隻不過是一場戰鬥如此而已。
跌落神壇的例子太多太多,所以他們會在一些困難的時刻,必須要取勝的戰鬥中去引用自己成功的經驗,因為這是以前讓他走向輝煌的經曆,而人的下意識是願意相信過往成功的經驗是會再一次帶他走向成功的。
但戰場的變化是千變萬化的,過往的成功隻能證明你過往很優秀,證明你在當時你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可並不意味著任何相似甚至是危機關頭過往的經驗就一定會帶你再次走向勝利。
在巨大的壓力下,這樣的將領最終跌落神壇,沒有常勝將軍,早點以正確的心態去麵對勝負其實對一名將領格外關鍵,劉瀾最大的失誤就是在趙雲身上,因為李鴻雁更因為徐州被呂布偷襲的原因,如今的他多少有點自暴自棄,雖然劉瀾有幾次直接的幹預,這樣一對一的開導可在他治下屬於頭一回。
效果如何劉瀾不好說,但肯定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隻不過曾經那個戰無不勝的白袍將軍再也不見了,一場失利加上內人的死對他的打擊太大了,但這次失利卻也將他從神壇打落,這種落差是現在趙雲必須要客服的難題。
這一跡象其實在第三次徐州之戰的時候劉瀾並沒有發現,那時候因為九江之戰的原因,劉瀾在開導完之後就去了九江,所以對於他還是覺得他應該能夠恢複好了,但事實證明情況並沒有那麽樂觀。
而眼下劉瀾把他留在廣陵,沒有參與任何戰鬥,就是希望他自己能夠冷靜下來,勇敢的走出來,趙雲的情況比較特殊,但是在秣陵軍中這樣的情況卻又很多,劉瀾甚至覺得應該成立專門的心裏幹預機構,這樣的問題劉瀾想過很多,在部隊裏,新兵其實才是真正的難題,沒有基礎,重新訓練是一方麵,第一次上戰場第一次殺人後出現害怕恐懼乃至產生出來的同理心,會讓他們很自然的將自己也帶入進來。因為他殺的不是一隻雞不是一隻鴨,而是和他一樣活生生的人,同理心自然就會出現,會害怕會擔憂自己生命的終點會和他的結果一樣。而這時候如果有心裏幹預的機構,就可以幫這些新兵們走出自困局和恐懼之中,可對於這個年代來說,這樣的心裏幹預明顯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也是為什麽一直部隊最後陣亡最多的是新兵,而他們也會在接下來的情緒噴發中戰死沙場。
而另一部分的新兵走出來很多人內心變得扭曲,鞭撻士卒甚至是不把氏族當然看,這種犀利鞭撻的士兵們有太多了。
為此雖然無法做到心裏的直接幹預,可是他能做的就是讓老板們去給他們進行開解,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尤其是老板這樣過來人,他們自然更了解新兵們的反應,因為同理心,老兵們毫無疑問的都變成了最有效的道士,把他們心中的負擔給解了下來。
劉瀾做出的決定相當不錯,以老帶新成為了他部隊最常見的一幕,一幕老兵再加上伍長,保證了每一伍的士兵都能夠有一個一幕甚至是糧秣老兵進行開導。
他不希望自己的士兵變成其他一些諸侯勢力的一員,他是親眼目睹自己部隊的成長與崛起,對士兵對將領的優缺點最清楚不過了,但那時他根本就無法看到這一層,原因很簡單,那時候的他自己也衝動,也愛冒險,最喜歡的戰鬥方式不就是出奇製勝嗎。
可是現在的劉瀾就又與以前不同了,而當他從戰損之中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之後,他開始真正審視自己的部隊了,以前在沛縣軍隊進行改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打罵嚴重,甚至有將不識兵兵不認將的情況出現,但現在這樣的情況肯定不會出現了,劉瀾做出了改變,以老帶新,新兵的死活是與老板俸祿直接掛鉤的,一隊有五人,一名伍長一名老兵,如果三名新兵死掉一人,則老兵和伍長各損失一份俸祿,如果三名都戰死,則老兵和伍長俸祿全部為零。
有獎自然有懲,而獎勵劉瀾則規定與封賞及戰功直接掛鉤,也就是說一年以內的新兵在每一場戰鬥中他們的殺敵數量是固定的三顆人頭,完成任務則其可以獲得獎勵,完不成任務則老兵與伍長就算殺敵再多一份功勞賞賜也拿不到,哪怕你斬將奪旗也一樣。
當然這隻是限製並不是真正的獎勵,劉瀾對老兵的獎勵是在新兵殺敵三人之後,每殺一人他們獲得的封賞要拿出一半與伍長和老兵平分,你如果殺了任務的三個人後又多殺了一人,那麽獎勵十銖錢新兵是可以拿到五銖,而另外五銖則會被老兵與伍長平分。
這樣的命令下達,老兵對新兵的關愛明顯大了很多,可如果他們願意把新兵當大爺一樣的捧,那劉瀾也不會管,他已經講的很明白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你們可以一直管他們,一場戰鬥甚至是兩場三場,可之後呢,還管嗎,尤其等他成為老兵之後,害的還不是他們嗎?
這樣的一道命令,最初非常受人詬病和質疑,但卻在劉瀾的要求下還是執行了,老兵原因拿自己的殺敵的人頭替新兵充數他不介意,既然是一個隊伍一個團隊,你如果連最基本的團隊合作都做不到,反而是貪圖蠅頭小利,自私無比,那麽新兵被當成炮灰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多。
而一直正常的活力的部隊,那一定是老中青三代人都存在的部隊,而眼下的秣陵軍你會發現信任戰場之上都死光了,剩下的人自然就變得死氣沉沉,而劉瀾這個命令,看起來是對新兵的保護,是讓部隊充滿活力,是讓越來越多的新兵成為老兵。
但是劉瀾真正的希望,還是希望他們能夠通過這次機會明白團隊的重要性,哪怕就隻有幾個人的一個小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如果連最底層都做不到最基本的團結,那和談讓上麵的人談團結。
所以一支小隊的團結是非常重要的隻有這些小隊團結了,那不管是佰長千長和軍司馬會變得更輕鬆,而當一直部隊中,所有的小隊都能夠齊心協力的話,那也就意味著這支部隊是真的上下齊心。
而這就是孫召此刻要麵對的一直部隊,戰鬥很見了,可就如之前劉瀾沒有說明的情況一樣,為什麽會說雙拳打死老師傅,因為道理非常的簡單,初生牛犢不怕虎,比起那些元老的將領,名聲在外的將領,他沒什麽可以輸的,所以他們隻能孤注一擲,而不會像對麵的將領考慮的那麽多。
這就是孫氏最大的優勢,也是眼下的黃忠所無法應對的,連續被孫召破了攻,才是最氣憤的,感覺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將領,可是仔細想想還有什麽將領是他們想要而又得不到,這樣想想不就舒服了。
在秣陵劉瀾無疑是很多人眼中最具有遠見的一個人,他不管感謝什麽,都能夠想出一些常人所無法想到的點子出來,這是劉瀾最讓人佩服的,雖然在很多人眼中這不過就是些奇淫巧技,可對於劉瀾甚至是那些工匠們來說,這卻是奇思妙想。
沒人能知道劉瀾腦子裏到底有多少點子,在很多人看來他好像什麽都難不倒,甚至不是還會想出一個辦法來。
但劉瀾並不是在這些方麵有著不錯的表現,別忘了在這些之前他還是一名將軍,一名聞名天下的將領,此刻黃忠非常的想要知道,如果是劉瀾遇到他現在這個局麵,又會如何處理,此刻的黃忠是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但凡還能有一點辦法的話,他都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