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中秘的銷售火爆,與裏麵插話講解棋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不管是在劉瀾治下的郡縣還是在外地隻要熟悉將棋,那就一定能夠看懂橘中秘上的棋譜,相反大觀茶紀雖然同樣銷售火爆,但是在其他郡縣的銷售就遠遠不如在劉瀾治下的銷售可觀了。


    而究其原因,首先是茶葉的推廣,如果以前茶葉隻是在很小的一個圈子裏流傳,那麽劉瀾則通過自己的親自推廣將茶葉推廣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產品,雖然其中的種類對於很多百姓來說還不是很了解,但徐州秣陵遼東百姓飲茶甚至包括鮮卑、烏丸所飲的磚茶,都毫無疑問是劉瀾推廣茶葉的功勞,而隨著茶葉在劉瀾治下的流行,很自然的帶動了周圍的郡縣,再加上甄豫與糜竺的龐大商業網絡,茶葉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成為了百姓所熟知的飲料。


    而茶葉的流行,緊隨而來帶動的則是瓷器行業,茶具銷售異常火爆,但是更火爆的則是大觀茶紀,這本教授飲茶的書籍其實在其他郡縣銷售的並不算好,因為他不可能起到橘中秘那樣看圖就能夠明白書中要表達的意思,所以購買大觀茶紀者,大多都是一些世家。


    但在秣陵就不同了,因為劉瀾在之下搞的基礎掃盲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能夠看懂書籍的百姓有很多,而看不懂也能夠去問一些能夠看懂的友人,再也不會出現我看不懂,朋友也同樣看不懂的情況。


    所以大觀茶紀能夠在治下銷售火爆,根本原因是普通人能夠參與進來,這一點和橘中秘的情況完全一樣,但沒有想橘中秘那樣火爆,則是因為他的理論知識不如橘中秘看起來那樣通俗易懂,劉瀾甚至覺得以後的一些書籍挖潛可以做成小時候經常看的插畫版,通俗易懂,也能夠讓那些文化水平較低的百姓明白。


    當然現在推廣最主要的還是靠說書先生,之所以稱之為先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他們起到了老師的作用,比如秣陵的茶社,每七天都會有一天被要求講解天下大勢,而說書先生為什麽有如此大的神通,天下發生的事情都能夠知曉,自然與內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或者說他們的出現也完全是內衛所推動,而內衛將他們手機到的一些消息,當然除了機密消息告訴給說書先生們,再由他們帶著自己的分析說給每一位秣陵百姓聽,當然他們都保持著中立,不過是在沒有涉及到秣陵的利益,如果是涉及到秣陵利益的事情上,那說書先生們就會一邊倒的加入立場。


    而除了天下的新聞之外,還會有一些百姓們喜歡的小說,比如封神演義、楚漢相爭乃至大漢天子是百姓最愛,當然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武榜甚至是對於內政的一些分析,這些說書先生,每天都會通過他們之口將劉瀾治下的消息與官方最新出台的政策進行一些深入的講解與剖析。


    當然了說書先生們說什麽,並不取決於百姓喜歡聽什麽,或者官府的要求,完全取決於他們自己,如果他們願意,任何一件事都會讓他們講解的非常有意思,當然劉瀾也知道靠他們去宣傳政策甚至是輿論監督不過是杯水車薪,真正的關鍵還是媒體,但現在的情況劉瀾並沒有那個能力去搞出報紙來,所以這件事情隻能耐心等待。


    在劉瀾心中,什麽時候做到了學校的全覆蓋,什麽時候達到了全民掃盲,那報紙才會真正出現,那時候才可能會有銷量,而現在出現報紙賣給誰,世家們?還說說賣給說書先生每天說報紙?民國的時候倒是也有,可問題是他花精力去做的這件事情意義又在哪裏呢,畢竟現在說書先生不就已經起到了‘說報紙’的效果嘛,他們對將軍府的政令甚至是州牧府乃至於郡守府的一些政令全都掌握著,沒有他們不知曉的消息,每天夜晚都會有內衛專程將今天的最新政策以簡報的形式送給他們,第二天再有他們進行講解,讓更多的百姓了解,更讓他們明白其中的苦心。


    效果肯定非常好,但也隻是對秣陵的百姓罷了,但既然是在治下推廣,未來肯定是要全麵效仿的,百姓們雖然不會參政,但可以議政,廣開言路,這是劉瀾治下最大的變化,當然這樣的風氣早就有了,清議在太學流行的日子早在幾十年前了。


    隻不過這一次劉瀾要把清議做成全民狂歡,讓百姓加入進來,讓百姓去進行監督,這是劉瀾最大的砝碼,不管什麽內衛也好還是監察禦史也罷,他們都有可能查不到任何蛛絲馬跡,可是百姓如果知曉政策,那麽如果一地的縣令做出一些投機取巧的事情時,就算瞞過了內衛們,也不會瞞過百姓,這樣的監督,才是劉瀾最想要的,如果未來再加上媒體監督,那他就真的不怕出現土皇帝了。


    劉瀾治下不能說經常出現一些奇葩吧,但有些時候卻也是他所料未及的,畢竟將司法審判全部交由一介書生的縣令去審議,肯定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冤假錯案更是層出不窮,戰爭年代這樣的事情不會引起多大的關注,可劉瀾卻很關注這些問題。


    本來大漢朝的管事訴訟,都是由決曹掾來審理,可也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這個職務逐漸被縣令取代,也就是決曹掾史一般情況下都是由縣令兼著的,就算沒有兼著,決曹掾史對一件案子做出審判之後卻還需要經過縣令的審議,而最後到底要如何審判的決定權依然在縣令的手裏,至於決曹掾史,卻如同擺設一樣。


    可有些時候又必須要這樣做,道理是非常簡單的,甚至劉瀾在幽州的時候就已經領教過了,在一些官司評斷中,決曹掾史利用手中的權利,壓根就不會管你有理沒理,誰送錢,官司就誰贏,要不然在涿縣為什麽會有那麽一句順口溜。


    不管因為時間過去太久,劉瀾早已忘記了多半的內容,但是其中一句官司評定,富人必勝,卻也讓他記憶深刻,這句話很簡單粗暴的反應出了當時的吏治情況,而這還是溫恕在涿郡當政的時期,但就是這樣他們都敢頂風作案,如果不是劉瀾大腦監獄,溫恕最後將權利收歸回來,那這樣的情況指不定還會在發生許多年。


    這個時候,怎麽可能不把審判的權利移交到他們的手中,而一名好的縣令甚至是好的郡守,是可以將冤假錯案避免的,但同時不要忘記一點,那就是人無完人,如果當他們也在包庇一個人甚至是一些人的時候,那麽誰又能替百姓出頭?


    劉瀾的想法其實還是很簡單的,既然將軍府能有執法官,那麽為什麽不能再設立一名呢,也就是在內閣下設一名大決曹和一名軍事決曹,歸張昭管理,而在州內再加設一名決曹從事,在縣內在設一名決曹。


    如此就有了四級的審判機構,各級決曹接受縣令、郡守、刺史的監督,卻受大決曹管理,雖然不敢保證司法的獨立性,但這樣做卻也能夠減少一些包庇的事情發生,既然審判的決定權都被縣令郡守所把持,那索性就由上級的決曹來做這些事情。


    劉瀾在學著後世他能夠了解到的一切對現在的機構進行著一些具體的改革,很多時候改革並不會一定成功,失敗的時候很多,遭遇水土不服的時候更多,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每多加一個部門甚至是一個官職,相對應就要增加一係列的屬官和文吏,而這些都要錢。


    稅收本來就不多,尤其是在取消人頭稅之後,靠著商業稅雖然極大的彌補了一些,但顯然如今的商業規模遠無法媲美從自耕農身上獲取最大利益的效果,所以陶謙留下來的財富被劉瀾消耗一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改革初期要承受其所帶來的陣痛,而現在陣痛雖然過去,但是稅收肯定無法與收取人丁稅相提並論,如果此時劉瀾再收取人丁稅,那他的財政收入絕對要比現在多三到四倍還多。


    但劉瀾不可能打破自己頂下的決定,這是在謀未來,他不可能隻盯著眼前的那點蠅頭小利,這也是再給自耕農更多休養生息的時間,想想吧,攤丁入畝之後的人口大爆炸是因為什麽,不就是自耕農沒有了丁稅,所以生養無所顧忌,而這些年取消了丁稅之後劉瀾治下人口增長的速度提升了三成還多,但因為戰爭的原因,劉瀾治下的人口增長數度其實和大漢朝的很多地方一樣都是負增長,而這還是為了增加人口而給士兵們官配婚姻,甚至家眷隨軍的情況都很普遍,而這種事情劉瀾可不是他的首創,而是學來的,在很多諸侯那裏做的比他還要過分。


    可以說劉瀾在促進人口增長上已經突破了自己的底線,但就是這樣出生率也無法與戰場損失相比,有些時候雖然很生氣張昭老是與他作對,可仔細想想他的反對自己用兵而是借此機會休養生息的建議也是能夠理解的。


    這些年劉瀾治下幾乎是連年用兵,人口的快速減少,財政的不堪重負都急需要休養生息,讓百姓緩一緩,但是劉瀾雖然彌補他的好意和良苦用心,但是為了大局,劉瀾不可能接受他的建議。


    劉瀾首先要保證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確保足夠的安全之後再去考慮發展,也就是說發展最理想的階段是天下一統之後,也就是效仿高祖和光武帝,不管是否遷邊地之民充內郡,反正那時再休養生息大力改革的效果肯定最好,因為不會在有戰爭,無須幾年大漢朝自然就會再次欣欣向榮起來。


    但這樣做的前提是劉瀾有這個實力在未來幾年時間統一,而就眼下來看,他的實力完全不具備這一條件,更何況人心也不在他這裏,還有世家的排斥,綜上所述,劉瀾眼下並不具備大一統的條件,那麽他隻能不斷壯大自己。


    而要壯大自己隻一味的發展武力是肯定不行的,所以劉瀾現在不僅在壯大自己實力的同時還在發展郡縣,提高自身經濟實力,而張昭的建議雖好,但並不符合當下的劉瀾,因為他的實力擺在那裏,所以他需要一個較為安定的發展空間。


    而這個空間曾經劉瀾寄希望的是遼東,但後來他發現在遼東他根本不可能有出頭之日,首先是東胡和烏丸,這就等於綁縛了他的雙腳,而公孫瓚鎮守右北平又等於限製了他的雙手,如果這樣他還能夠不理會與公孫瓚之間的交情而先與他交戰的話,那劉瀾可能還真有機會從遼東起兵最終問鼎天下,隻不過在那之前他勢必首先受到輿論的壓力,比如吃裏扒外和忘恩負義。


    這樣的結果肯定不是劉瀾想要的,而也不是他當時能夠抵擋得住的社會壓力,如果他真這樣做的話,且不說有沒有與公孫瓚一戰的實力,就算真贏了他,幽州尤其是右北平的民心也不會在他這裏。


    這樣的局麵別提問鼎天下了,就是奪取漁陽都沒有可能,而這隻是最簡單的兩道難關,真正的難關卻是在冀州的袁紹,那才是他的真正考驗,當時的袁紹很聰明或者說他所任用的麴義很聰明,正麵的對決再加上不斷的消耗,最終公孫瓚被拖垮,而劉瀾和他的幽州靠什麽贏得最終的勝利?


    本來幽州就靠著冀州不斷的輸送錢糧來維持著,公孫瓚想奪取冀州這個生存命脈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他沒拿下冀州,就以為著他被掐斷了後勤,而袁紹在人口和經濟上都比他強,所以與之消耗連三年時間都不到,公孫瓚便徹底堅持不下去了。


    這才是實力,在劉瀾看來實力有戰場之上兵力多少,但也有背後看不到的軟實力,人口的昌盛和經濟的繁榮同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什麽曹魏最強,為什麽三家歸晉,在劉瀾看起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魏和晉掌握了當時天下最多的人口,而這些人口提高了更多的人才,帶動了治下的經濟,提供了更多的事物,所以不管蜀吳如何抵抗,最終都隻是一個必敗的結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龍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皇叔劉司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皇叔劉司馬並收藏大漢龍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