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科舉的年代,不管是察舉征辟、察舉、都太有局限性了,至於劉瀾在秣陵招賢更像是一種無耐之舉,至於科舉製度是否會提早出現,劉瀾一直在考慮之中,畢竟科舉製度有選材之便,更能夠對世家進行限製,是劉瀾目前隱形對付世家最好的途徑,當然因為知識掌握在少數人尤其是世家手中的漢代,其實科舉是否出現對世家的影響不會太大,指望寒門學子拔得頭籌無異於癡人說夢。
那時候世家依舊會在科舉製中成為最大的贏家,但科舉必定是給了寒門士子一個機會,而隨著大力發展教育之下,寒門遲早會崛起。
可是劉瀾對科舉是一直比較排斥的,雖然他不太喜歡儒家,但在科舉製度和如今大漢朝所施行的鄉舉裏選製度劉瀾更傾向於後者。
就結果來看,兩漢實施鄉舉裏選此選材製度因其強調人才之德性最終造成了任人唯親,被少數人所操控,而最終被科舉製度所取代,可同樣的科舉製度其危害性才更大,要說科舉最初就是源自於漢代而非楊廣,大興於唐,鼎盛於宋,最初科舉考試就是為了對付世家,要泯貴族與平民之差別,然而最後不爭的事實卻是天子養士,以利祿誘人,這本就是大損人格之事,最後的讀書人在這樣的選士製度下,自然而然都變成了官家豢養的走狗與鷹犬,需時用之,餘時棄之甚至殺之,士人成為護主家犬,哪裏還有半點讀書人的氣質,甚至連人格都消失殆盡,為當官不折手段,其卑劣幾於盜賊無賴無貳。
再加上秦以後,坐上天子寶座者多是盜賊,無賴之徒成則為帝王,再用養出來的無賴士人,與秦以前開國者多聖哲截然相反,可謂中國之壞,就在於此。
所以劉瀾舉辦科舉是極其謹慎的,在他心中大興儒家‘鄉舉裏選’才是他的最理想的選擇,但這畢竟隻是理想目標並非現實目的,就現實終目的來說,劉瀾現在需要寒門士子來遏製氏族,但就現實情況來說,如今的學子從潛心求學到雲遊清談,熱鬧倒是熱鬧,可就是少了點赤誠之心,寒門士子清談為的是溫飽,士族子弟清談為的是一個錦繡前程,劉瀾當年就已經在杏壇講過擔憂最後清談會誤國,可大勢已成,人人都在學鄭玄雲遊天下,博稽六藝,可卻忽視了最基本的一點,讀書真正的目的其實並非如此功力,讀書重修心,明孝悌忠信開智慧才術。
世家為官,造福一門,寒門子弟要為官本就難如登天,為求上位更是不擇手段,這些人一旦一鳴驚人,喜極而泣者有之,瘋魔癲狂者更有之,所以寒門一旦鯉魚躍龍門,故而深知到手權利得來不易,所以為了不失權利,其肮髒手段反而比之世家更齷蹉,對上何止阿諛二字,對下則更變本加厲。
所以說這幫寒門出身的胥吏在大漢朝的名聲是壞到了骨子裏,可劉瀾偏偏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人之道德品行,絕非像儒家那般通過教化言談去讓人自覺遵守,就好比交通規則,擺個紅綠燈讓人自覺遵守可能嗎?
所以還是要用律法甚至是懲罰來加以遏製,當他們知曉什麽可為什麽不可為這才是最好的遏製辦法,也才是關鍵,至於他們是否鑽營劉瀾可不管,劉瀾看重的是他們的才能,而這些能將大小政事條理清明的胥吏無疑個個都是能吏,所以隻要加強管理,那麽他們就必然能夠做出成績,比之那些所謂飽讀詩書,靠文章知天下的讀書人強了太多。
不是劉瀾看不上讀書人,不是劉瀾不願得士子心,更不是他們沒有治好天下之心,實在是儒家學說熏陶之下力有不逮,這一點法家就不一樣了,甚至是儒法兼有的古文學派或者是飽含古今的鄭學,至於董仲舒和他的今文學派,其存在就太功利,就是為了討好帝王,試問這樣的學術,為了滿足帝王可以歪曲經義,為了推行天子之政而費盡心思的牽強附會,這樣的儒生豈能治好國家?
最典型的就是四世五公的袁家,靠的就是用易經來附會天子之政,為天子頒下的法令,不管好壞尋求到合法性,這樣的家族,怎麽可能不受帝王重視,可這樣世受皇恩,卻又是頭一個起來稱帝反對他們的‘主人’,這是何等的功力?這又豈不是違背儒家君臣父子之教導?
不過這很儒家,絕對不奇怪,一點也不奇怪。
漢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我夏族,而他族則以被治者而同化。自東漢以降,從最初的邊疆夷化到五胡亂華被他族同化再到更以後被征服者而同化。
很簡單,就看我國傳承最老的兩大家族,一個曲阜孔家一個龍虎張家,後者脫胎於戰國以來,神仙方士之說,其實劉瀾對這樣的學說向來嗤之以鼻,但不管是道還是佛,其存在卻又是人心渴仰宗教之潮流,畢竟唐、虞、三代之聖哲以人事言天道,即殷人尚鬼之說的宗教性質,並不能滿足於人心。
人需要的是什麽心靈的寄托與依靠還有貪婪,所以漢代仍專重人鬼的祭祀並無法滿足百姓心中所求,而宗教家荒誕之說卻滿足了百姓心中所需,符合帝王治下。
而儒家更是如此,而其醜態,更是比之袁氏甚之,從前往孔府之後,再結合對曆史的一些了解,劉瀾就有了這樣的認知。
每個朝代更替時,最安然無恙的家族必然是孔府,而孔府也必然與新朝無比融洽,就如同袁家一樣忘記了老祖宗的君臣父子,如果這叫審時度勢,那畢竟都是華夏人還情有可原,可是剛剛接受宋朝冊封的“衍聖公”就遇到了完顏大軍殺入中原,可老孔家又一次審時度勢了,不僅如此甚之還助紂為虐,三番五次向完顏表忠心,接受冊封。
這能不讓人汗顏?而效忠老趙家的孔府改侍奉了完顏家依然沒有做到君臣父子,當蒙軍占領中原的時候,孔家又一次舉起了白起,這一回我們的衍聖公孔元更是親率族人加入元軍,清剿漢人“反賊”,“不幸”死在軍中。
這些聽起來讓人痛心,我們的精神聖地,我們引以為傲的孔子家族的後人怎麽會是一副十足的漢奸家族的醜陋麵孔啊,他們的雙手居然還沾有著自己族人的鮮血,這讓嶽飛情何以堪,讓陸秀夫情何以堪,或者是讓秦檜情何以堪?
不過也會有人反應過來,原來我國總出漢奸是根子上的啊,這樣的學說熏陶下,什麽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處夷狄,不可棄也。這番孔家老祖宗說的話感情都是要求別人做的啊,輪到自己則變成了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不求人人都做嶽鵬舉,不求人人能當陸秀夫,可為人師表的孔家尚且如此豈非,罪孽深重?
到了明朝,老孔家再次背離了大元投靠了大明,又當上了大明朝續封的衍聖公。可是二百多年後,當大順朝一入山東,離曲阜還遠著的時候,我們的孔府就急著出朱示,表中心了,不僅令人供奉大順國永昌皇帝龍位,更主動獻馬獻銀,跪納印信。
可最搞笑的是,大順朝沒坐幾天就跑了,辮子軍來了,我們的衍聖公又一次無恥的上了一道表文,又改向鞭子朝表忠心,稱頌清帝“山河與日月交輝,國祚同乾坤並永”,而此時鞭子軍可正在嘉定與揚州等地大量屠戮那些不肯臣服的漢族百姓。
所以劉瀾現在說什麽袁氏兄弟說什麽王莽其實和孔府比起來差了太多,當然孔府也不是沒好人,孔融就很不錯,奈何隻是他的才學人品罷了,才能就差了太多,治理北海若非靠著那幫文吏,還真不會治理的太好。
天下不幸詩家幸,這不幸的天下除了給了他們更好的創作題材,恐怕沒有其他了,畢竟他們並沒有那個能力去改變現狀,當臣子的沒能力,當天子的王莽就更沒有能力,弄什麽井田,這就是儒家學子所苦苦追求的違背時代的土地政策,別說世家不幹,普通百姓都不答應,你說能不惹得民怨沸騰,就這儒家還認為沒有錯,錯的是王莽。
好在鄭玄出現了,一改今古文兩強之局麵,鄭學開始嶄露頭角,劉瀾日後要重用的就是這幫子學子,隻要不是清談的那種,這才是未來科舉的大局勢,但在對付氏族後,那麽廢除科舉,大力推行鄉舉裏選則必將順應曆史。
而與此時的鄉舉裏選不同,既然是鄉舉,是裏選,那麽就讓各家百姓來選擇他們,為最終實行選舉製而創造限田條件。
所以劉瀾現在要做的是大興教育,廣收人才,隻要你有真才實學,就一定有在他治下得到發揮才能的機會,就算你鑽營,不怕,有禦史監察,犯一個抓一個,劉瀾就不信,他的治下能不大治,就不信大漢朝能沒有希望。
劉瀾的理想,曾經讓某些人熱血沸騰,這個某些人是誰,是徐庶是關羽,但絕不會是陳登或者是糜竺張昭,畢竟這番話太驚世駭俗了,如果被泄露出去,那可不會像對關羽徐庶二人說事得到鼓掌聲,甚至會成為天下士人口誅筆伐的對象。
現在的劉瀾是做到了征西將軍,但還沒做到德高望重,更沒有人心所向,還不敢與天下為敵,與士家為敵,更何況他還要借助寒門士子對付名門望族呢。
劉瀾起身離開了餐廳,前往去見鄭玄,很快,刻意掩藏身份的他很快就暴露了身份,答案很簡單,因為鄭玄居住的院子前早已圍滿了學子,劉瀾的出現自然引起了大規模的猜疑,畢竟他們可是沒有資格入院子的,而劉瀾卻可以帶著人進去,在場士子能不麵麵相覷?第一時間要做的,自然是要打探清楚這些人到底是什麽身份。
而很快,劉瀾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立時整個驛館都變得嘩然,士子們聽說劉瀾親自來迎接鄭先生,都跑了過來,鄭玄的身份這世上誰人不知曉,劉瀾這樣的朝廷高官親自迎接再正常不過。
可是更讓人擔憂的是,劉瀾如此禮遇鄭玄,他會不會也加入到劉瀾帳下?如果是那樣,那麽鄭玄的學子,學習鄭學的學子豈不是要近水樓台了嗎?
這就是人性,他們害怕因為鄭學士子加入徐州會搶去了原本屬於他們的資格,他們為此擔憂,自然而然就更要向鄭玄所處的院子圍來。
可惜他們卻並不能夠靠近劉瀾,大批內衛在陳果的指揮下快速進入驛館,為他們開辟了一條方便之門,而老壽星就在眾人的目視下親自攙扶下向驛館外走去。
沿路之上,到處都能聽到議論聲,很多不明真相者都在猜測劉瀾的身份,而那些知曉劉瀾身份者則一臉激動,甚至有些膽大者,直接向劉瀾高聲大喊起來,希望能夠引起劉瀾的重視,畢竟這樣的事情,就算是寒門子弟恐怕也不敢如此失風度,可對於一直飽受冷眼的胥吏卻不同,他們清楚機會到來的難得,他們渴望把我機會,就算渺茫,但最少這對他們來說是唯一的機會。
而隨著一道喊聲響起之後,這樣的喊聲越來越多,到最後變成了此起彼伏的驚呼聲,當聽到劉征西或是劉德安的稱呼響徹的一刻,越來越多的人向他們湧來,可是內衛這一回出動了足足上千人,戒備森嚴,莫說是他們這樣的文弱書生了,就算是悍卒前來,短時間也休想突破他們的防護。
一直走出院外,劉瀾自然攙扶老人登上馬車,而在他就要登車的一刻,劉瀾忽然想到什麽,朝士子作四方稽,然後笑著對他們說:“大家不要再擁擠了,小心出現意外,我要先與鄭先生回府,希望大家一切順利,最好都加入到我秣陵來,隻要有真材實料,總有你們施展才華的地方,相信我,天網恢恢,絕不漏一才德之士!”
劉瀾說完便上了車,不過鄭玄卻搖了搖頭,這樣的話,聽起來沒有疏漏,可是那些落選之人,礙於麵子,必然不會承認是自己沒有才能,反而會說選士有貓膩,得不償失,劉瀾一愕,剛才他還真沒考慮這麽多,他就是單純的希望能將這四五百士子全都吸納進來,可是現在看來,隻怕好心變了壞事,因為你除非全員接受,不然隻要有淘汰,就一定會有非議。(未完待續。)
那時候世家依舊會在科舉製中成為最大的贏家,但科舉必定是給了寒門士子一個機會,而隨著大力發展教育之下,寒門遲早會崛起。
可是劉瀾對科舉是一直比較排斥的,雖然他不太喜歡儒家,但在科舉製度和如今大漢朝所施行的鄉舉裏選製度劉瀾更傾向於後者。
就結果來看,兩漢實施鄉舉裏選此選材製度因其強調人才之德性最終造成了任人唯親,被少數人所操控,而最終被科舉製度所取代,可同樣的科舉製度其危害性才更大,要說科舉最初就是源自於漢代而非楊廣,大興於唐,鼎盛於宋,最初科舉考試就是為了對付世家,要泯貴族與平民之差別,然而最後不爭的事實卻是天子養士,以利祿誘人,這本就是大損人格之事,最後的讀書人在這樣的選士製度下,自然而然都變成了官家豢養的走狗與鷹犬,需時用之,餘時棄之甚至殺之,士人成為護主家犬,哪裏還有半點讀書人的氣質,甚至連人格都消失殆盡,為當官不折手段,其卑劣幾於盜賊無賴無貳。
再加上秦以後,坐上天子寶座者多是盜賊,無賴之徒成則為帝王,再用養出來的無賴士人,與秦以前開國者多聖哲截然相反,可謂中國之壞,就在於此。
所以劉瀾舉辦科舉是極其謹慎的,在他心中大興儒家‘鄉舉裏選’才是他的最理想的選擇,但這畢竟隻是理想目標並非現實目的,就現實終目的來說,劉瀾現在需要寒門士子來遏製氏族,但就現實情況來說,如今的學子從潛心求學到雲遊清談,熱鬧倒是熱鬧,可就是少了點赤誠之心,寒門士子清談為的是溫飽,士族子弟清談為的是一個錦繡前程,劉瀾當年就已經在杏壇講過擔憂最後清談會誤國,可大勢已成,人人都在學鄭玄雲遊天下,博稽六藝,可卻忽視了最基本的一點,讀書真正的目的其實並非如此功力,讀書重修心,明孝悌忠信開智慧才術。
世家為官,造福一門,寒門子弟要為官本就難如登天,為求上位更是不擇手段,這些人一旦一鳴驚人,喜極而泣者有之,瘋魔癲狂者更有之,所以寒門一旦鯉魚躍龍門,故而深知到手權利得來不易,所以為了不失權利,其肮髒手段反而比之世家更齷蹉,對上何止阿諛二字,對下則更變本加厲。
所以說這幫寒門出身的胥吏在大漢朝的名聲是壞到了骨子裏,可劉瀾偏偏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人之道德品行,絕非像儒家那般通過教化言談去讓人自覺遵守,就好比交通規則,擺個紅綠燈讓人自覺遵守可能嗎?
所以還是要用律法甚至是懲罰來加以遏製,當他們知曉什麽可為什麽不可為這才是最好的遏製辦法,也才是關鍵,至於他們是否鑽營劉瀾可不管,劉瀾看重的是他們的才能,而這些能將大小政事條理清明的胥吏無疑個個都是能吏,所以隻要加強管理,那麽他們就必然能夠做出成績,比之那些所謂飽讀詩書,靠文章知天下的讀書人強了太多。
不是劉瀾看不上讀書人,不是劉瀾不願得士子心,更不是他們沒有治好天下之心,實在是儒家學說熏陶之下力有不逮,這一點法家就不一樣了,甚至是儒法兼有的古文學派或者是飽含古今的鄭學,至於董仲舒和他的今文學派,其存在就太功利,就是為了討好帝王,試問這樣的學術,為了滿足帝王可以歪曲經義,為了推行天子之政而費盡心思的牽強附會,這樣的儒生豈能治好國家?
最典型的就是四世五公的袁家,靠的就是用易經來附會天子之政,為天子頒下的法令,不管好壞尋求到合法性,這樣的家族,怎麽可能不受帝王重視,可這樣世受皇恩,卻又是頭一個起來稱帝反對他們的‘主人’,這是何等的功力?這又豈不是違背儒家君臣父子之教導?
不過這很儒家,絕對不奇怪,一點也不奇怪。
漢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我夏族,而他族則以被治者而同化。自東漢以降,從最初的邊疆夷化到五胡亂華被他族同化再到更以後被征服者而同化。
很簡單,就看我國傳承最老的兩大家族,一個曲阜孔家一個龍虎張家,後者脫胎於戰國以來,神仙方士之說,其實劉瀾對這樣的學說向來嗤之以鼻,但不管是道還是佛,其存在卻又是人心渴仰宗教之潮流,畢竟唐、虞、三代之聖哲以人事言天道,即殷人尚鬼之說的宗教性質,並不能滿足於人心。
人需要的是什麽心靈的寄托與依靠還有貪婪,所以漢代仍專重人鬼的祭祀並無法滿足百姓心中所求,而宗教家荒誕之說卻滿足了百姓心中所需,符合帝王治下。
而儒家更是如此,而其醜態,更是比之袁氏甚之,從前往孔府之後,再結合對曆史的一些了解,劉瀾就有了這樣的認知。
每個朝代更替時,最安然無恙的家族必然是孔府,而孔府也必然與新朝無比融洽,就如同袁家一樣忘記了老祖宗的君臣父子,如果這叫審時度勢,那畢竟都是華夏人還情有可原,可是剛剛接受宋朝冊封的“衍聖公”就遇到了完顏大軍殺入中原,可老孔家又一次審時度勢了,不僅如此甚之還助紂為虐,三番五次向完顏表忠心,接受冊封。
這能不讓人汗顏?而效忠老趙家的孔府改侍奉了完顏家依然沒有做到君臣父子,當蒙軍占領中原的時候,孔家又一次舉起了白起,這一回我們的衍聖公孔元更是親率族人加入元軍,清剿漢人“反賊”,“不幸”死在軍中。
這些聽起來讓人痛心,我們的精神聖地,我們引以為傲的孔子家族的後人怎麽會是一副十足的漢奸家族的醜陋麵孔啊,他們的雙手居然還沾有著自己族人的鮮血,這讓嶽飛情何以堪,讓陸秀夫情何以堪,或者是讓秦檜情何以堪?
不過也會有人反應過來,原來我國總出漢奸是根子上的啊,這樣的學說熏陶下,什麽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處夷狄,不可棄也。這番孔家老祖宗說的話感情都是要求別人做的啊,輪到自己則變成了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不求人人都做嶽鵬舉,不求人人能當陸秀夫,可為人師表的孔家尚且如此豈非,罪孽深重?
到了明朝,老孔家再次背離了大元投靠了大明,又當上了大明朝續封的衍聖公。可是二百多年後,當大順朝一入山東,離曲阜還遠著的時候,我們的孔府就急著出朱示,表中心了,不僅令人供奉大順國永昌皇帝龍位,更主動獻馬獻銀,跪納印信。
可最搞笑的是,大順朝沒坐幾天就跑了,辮子軍來了,我們的衍聖公又一次無恥的上了一道表文,又改向鞭子朝表忠心,稱頌清帝“山河與日月交輝,國祚同乾坤並永”,而此時鞭子軍可正在嘉定與揚州等地大量屠戮那些不肯臣服的漢族百姓。
所以劉瀾現在說什麽袁氏兄弟說什麽王莽其實和孔府比起來差了太多,當然孔府也不是沒好人,孔融就很不錯,奈何隻是他的才學人品罷了,才能就差了太多,治理北海若非靠著那幫文吏,還真不會治理的太好。
天下不幸詩家幸,這不幸的天下除了給了他們更好的創作題材,恐怕沒有其他了,畢竟他們並沒有那個能力去改變現狀,當臣子的沒能力,當天子的王莽就更沒有能力,弄什麽井田,這就是儒家學子所苦苦追求的違背時代的土地政策,別說世家不幹,普通百姓都不答應,你說能不惹得民怨沸騰,就這儒家還認為沒有錯,錯的是王莽。
好在鄭玄出現了,一改今古文兩強之局麵,鄭學開始嶄露頭角,劉瀾日後要重用的就是這幫子學子,隻要不是清談的那種,這才是未來科舉的大局勢,但在對付氏族後,那麽廢除科舉,大力推行鄉舉裏選則必將順應曆史。
而與此時的鄉舉裏選不同,既然是鄉舉,是裏選,那麽就讓各家百姓來選擇他們,為最終實行選舉製而創造限田條件。
所以劉瀾現在要做的是大興教育,廣收人才,隻要你有真才實學,就一定有在他治下得到發揮才能的機會,就算你鑽營,不怕,有禦史監察,犯一個抓一個,劉瀾就不信,他的治下能不大治,就不信大漢朝能沒有希望。
劉瀾的理想,曾經讓某些人熱血沸騰,這個某些人是誰,是徐庶是關羽,但絕不會是陳登或者是糜竺張昭,畢竟這番話太驚世駭俗了,如果被泄露出去,那可不會像對關羽徐庶二人說事得到鼓掌聲,甚至會成為天下士人口誅筆伐的對象。
現在的劉瀾是做到了征西將軍,但還沒做到德高望重,更沒有人心所向,還不敢與天下為敵,與士家為敵,更何況他還要借助寒門士子對付名門望族呢。
劉瀾起身離開了餐廳,前往去見鄭玄,很快,刻意掩藏身份的他很快就暴露了身份,答案很簡單,因為鄭玄居住的院子前早已圍滿了學子,劉瀾的出現自然引起了大規模的猜疑,畢竟他們可是沒有資格入院子的,而劉瀾卻可以帶著人進去,在場士子能不麵麵相覷?第一時間要做的,自然是要打探清楚這些人到底是什麽身份。
而很快,劉瀾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立時整個驛館都變得嘩然,士子們聽說劉瀾親自來迎接鄭先生,都跑了過來,鄭玄的身份這世上誰人不知曉,劉瀾這樣的朝廷高官親自迎接再正常不過。
可是更讓人擔憂的是,劉瀾如此禮遇鄭玄,他會不會也加入到劉瀾帳下?如果是那樣,那麽鄭玄的學子,學習鄭學的學子豈不是要近水樓台了嗎?
這就是人性,他們害怕因為鄭學士子加入徐州會搶去了原本屬於他們的資格,他們為此擔憂,自然而然就更要向鄭玄所處的院子圍來。
可惜他們卻並不能夠靠近劉瀾,大批內衛在陳果的指揮下快速進入驛館,為他們開辟了一條方便之門,而老壽星就在眾人的目視下親自攙扶下向驛館外走去。
沿路之上,到處都能聽到議論聲,很多不明真相者都在猜測劉瀾的身份,而那些知曉劉瀾身份者則一臉激動,甚至有些膽大者,直接向劉瀾高聲大喊起來,希望能夠引起劉瀾的重視,畢竟這樣的事情,就算是寒門子弟恐怕也不敢如此失風度,可對於一直飽受冷眼的胥吏卻不同,他們清楚機會到來的難得,他們渴望把我機會,就算渺茫,但最少這對他們來說是唯一的機會。
而隨著一道喊聲響起之後,這樣的喊聲越來越多,到最後變成了此起彼伏的驚呼聲,當聽到劉征西或是劉德安的稱呼響徹的一刻,越來越多的人向他們湧來,可是內衛這一回出動了足足上千人,戒備森嚴,莫說是他們這樣的文弱書生了,就算是悍卒前來,短時間也休想突破他們的防護。
一直走出院外,劉瀾自然攙扶老人登上馬車,而在他就要登車的一刻,劉瀾忽然想到什麽,朝士子作四方稽,然後笑著對他們說:“大家不要再擁擠了,小心出現意外,我要先與鄭先生回府,希望大家一切順利,最好都加入到我秣陵來,隻要有真材實料,總有你們施展才華的地方,相信我,天網恢恢,絕不漏一才德之士!”
劉瀾說完便上了車,不過鄭玄卻搖了搖頭,這樣的話,聽起來沒有疏漏,可是那些落選之人,礙於麵子,必然不會承認是自己沒有才能,反而會說選士有貓膩,得不償失,劉瀾一愕,剛才他還真沒考慮這麽多,他就是單純的希望能將這四五百士子全都吸納進來,可是現在看來,隻怕好心變了壞事,因為你除非全員接受,不然隻要有淘汰,就一定會有非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