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公博稽六藝,將今古文經學融合,無疑是一大創舉。


    在東漢,今古文經學乃儒家兩大學派,對儒經都有注釋,隻是各自解說不同,至於治經的方法與學風就更為不同了,但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如何治經,其終歸是要符合統治階級,是在維護王朝的統治、所以在這一點上,兩家是一致的,或者說是並沒有像法、道二家那樣有著根本的利害衝突,這也是為何在東漢今古文鬥爭激烈卻又能夠長期並存、並最終由鄭玄融合的基礎原因。


    其實鄭學在融合今古文經學之前,就已經有很多通儒出現,不管是馬融還是杜林,賈逵還是蔡邕,他們都屬於通儒,後世康有為在其《新學偽經考》中還特設通學一欄,列舉漢代古文經學家而堪稱通學者達五十餘人之多。


    可見在東漢今古通學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有誌之士的共識,一致認為博學兼通比之專守一經、罕能兼通的今文章句陋儒,是一種巨大的學術優勢,這也是為何能夠最終促使鄭玄將今古文經學最終走向融合創造了學術基礎。


    可以說,自今文經自今文大家董仲舒起開始逐漸成為大漢朝的統治思想,這個時期雖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卻一直到東漢元帝朝才算徹底奠定了儒學的統治思想,可以說這個時期的今文經學派是勢力最為強大的那個,而今古文最大的爭論焦點,就是春秋,古文學派尊的是左傳,也就是關公夜讀之物,而今文經尊的是公羊和穀梁,因左傳不祖孔子,而出於丘明,在屢次的論證之中,古文大敗,左傳不僅被驅離學宮,左傳博士更是被廢。


    而一家獨大的今文經在學宮之中所立博士就有十四家,而未立博士的今文學派,更是多不勝數,這麽龐大的‘隊伍’,自然而然出現了腐敗,而腐敗主因在它太過煩瑣。重師法、重家法,再加上章句解說的增多,使得章句變成巧說,最終今文經變成了無用之學。


    而學術向來是有用則盛,無用則衰。尤其經學本身的存在就是為政治服務的,對統治者來說,你的解說是首先要服務於天子的,也就是說天子要頒布的法令,就算是坑害百姓,那也要先在經書上找到合法性,讓百姓明白原來古人賢者就已經說過了,這樣的法令是好的。


    所以當今文經無法再為政治服務,甚至喪失其思想統治功能的適合,今文經就變成了無用之學,而因為他增多的章句,就算是學子皓首也難窮經,讓人莫知所從,這樣的學術,能不走到盡頭?


    而走到盡頭的關鍵原因,就是曾經被他踩在腳下,瞧不起的古文經學,今文經被戰勝,從而衰落,這在很多儒家看來是古文經人才輩出,在經義章句上戰勝了今文經,可是古文經之所以戰勝今文經當真如此嗎?


    要說今文經學,其盛在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也就是所謂的讖緯之學,而其敗,同樣也是如此,讖緯其本身就是迷信、神學的代名詞,儒家學說與鬼神聯合在一起,這樣的思想氛圍,今文經走向衰落是必然。


    而擊敗了今文經的古文經學,同樣也開始讖緯迷信化,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沒有今文經學那麽嚴重,但這也為古文經埋下禍根,可以說今古文經學在此時,已經完全成為了服務政治的學說,為了滿足統治者,不惜歪曲和扭曲解說經義,這就使得今古文經學徹底背離了儒家的初衷,也為古今融合創造了條件。


    而這也是劉瀾大罵儒生,寧用小吏不用學子的原因,當然鄭學學子除外,因為他們已經並非是今古經學士子那樣的草包。


    當然劉瀾這樣的說法其實是帶著自己很大的個人偏見的,畢竟在認識鄭大家與見識過鄭學之後,再想曾經遇到的那些今古學子,自然不會對他們存有好的評價,可是別忘了劉瀾當年在同劉茵學習儒家之學時是今文古文均有涉獵的,所以他要比這個時代任何人都更有話語權,也更有資格去評價。


    雖然今文經學煩瑣,但在他接觸之後其實覺得它並非一無是處。畢竟治學並非是儒經之過而是人禍,而鄭玄所謂古今融合,說白了就是兼采今古文經學之長,所以說並非是鄭大家另立了新學,而是革除了今文經學的煩瑣之弊,重新對經書作簡明扼要的闡釋,而造成的一種新的經說。


    而這一任務,在這個時代,也隻能由兼通今古的古文經學家來完成,而最先做出如此努力這並非鄭玄,更不是要鴆殺徒弟鄭玄的馬融,而是許慎。


    說起許慎,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他撰寫的說文解字,在當世,他更是被稱作五經無雙許叔重,在說文解字中,他對字義的解釋多采古文經說,然亦兼采今文。


    在說文敘中,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左氏、論語、孝經,這些皆古學也。


    就其所列舉之經書而言,即有易孟氏為今學,也就是汝南袁氏所治之家學孟氏易,而禮即儀禮,在這個時代儀禮有大戴、小戴和慶氏之學,而許慎卻不言三氏者,隻言禮學無所主也。


    而儀禮古謂禮,最遲在東晉初年即已有儀禮之名,而禮即為今文經學,還有公羊,京易,魯詩,尚書等等,出現在說文的這種兼采,正是最初的古文融合,可見,作為古文經學家的許慎,並不固執其古文家之說,而是始終以一種較為客觀的的角度來看待今、古文經說,是則肯定之,非則否定之,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許慎已經對傳統的今古文經學感到不滿,並努力加以改造。


    而古今文學經過改造、融合後方才由古文經學大師鄭玄完成。鄭大家曾說過平生之誌:念述先聖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齊。


    而他口中的百家,並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而是指今古文及其間所包含的林立的派係。


    也就是說他的平生之誌就是將林立的派係,紛紜的經說加以改造而整合,一統於他所理解的先聖之元意。


    而且他這一直為此努力,鄭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遍注群經,儒家各經皆以經過他改造而融合今古文經說之長並參以己意之說,重新解說之。


    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在當今世上,也隻有鄭玄這樣博學宏通之大儒才能得以勝任,而經過他的這一番改造,今古文的界限徹底不見了,而今文的家法、師法的藩籬也不見了,使得經學徹底從一種嶄新的麵貌出現在世人麵前,這就是劉瀾所說的鄭學。


    所謂長者出而短者黜,新學出而舊學衰。


    當此之時,東漢末年經學派係林立、官方經學煩瑣可憎、學者無所適從之時,博采眾家之長而又簡明扼要的鄭學的出現,自然吸引到了大量學子趨而學之。


    於是鄭學出,今古文經學式微也就是必然了,可以說,這個時期隨著鄭學盛行,鄭君黨徒幾乎遍布天下,即經學論,可謂小統一時代。


    這可絕不是虛美之辭,當然後世也有今文經學家,將漢代經學家法的滅亡歸罪於鄭公,可這在劉瀾看來這樣的罪名歸在鄭公頭上是極不公平的,不管任何時代,優勝劣汰,新生戰勝腐朽都是發展的自然規律,鄭學取代古今何罪之有?


    就算沒有鄭玄,也會有劉玄、張玄,可以說傳統經學的滅亡,咎在其自身,並不在鄭玄。


    劉瀾接到了鄭公,在當世能得他如此禮遇接待恐怕也隻有鄭玄一人了,兩人先後上了馬車,在內衛的護衛下出了進了驛館,很快便從眾學子的視野中消失。


    在車內,兩人進入到了一個相對安靜、獨處的空間,其實對世人來說鄭學一生都致力於鑽研經學,可其實早年間也在鄉裏做過小吏,可吏畢竟不同於官,再加上心向往研究學術,也就辭官而去了。


    曾經的劉瀾還真沒想到鄭玄居然也是小吏出身,而且還是鄉裏,但不得不說有才能的人,就算是做吏也能做出一番成績,並當了‘嗇夫’,在漢代,大鄉鄉戶在五千以上的主官叫做,‘有秩’,小鄉戶數不到五千的小鄉主官叫做‘嗇夫’,由郡吏選用,管理全鄉百姓。


    可以說,鄭玄在做鄉吏時展現出了自己的才幹,做出了成績,不然也不會最終成為嗇夫,當然雖然最後辭官,可這段經曆對於他來說,無疑是無窮盡的,可以說,很多人將劉瀾當做這個時代小吏的代表人物,劉瀾是持否定態度的,因為他當時所處的位置,是極其特殊的一個,因為整個大漢朝就出現了他這麽一位通過武職成功之人,太偶然性和不可複製性了。


    而呂布,很多人說他也是小吏出身,習慣性將他與劉瀾比較,可這其實是老百姓自己的強加附會,如呂布早年間乃丁原主簿,主簿屬辟,也就是並州刺史府屬官,並不屬於並州州官,而是丁原私官,而劉瀾則是兵曹從事,屬於郡官,這可有著本質性的差別,就好像秩俸,劉瀾是國家給的,而呂布則是丁原自己掏腰包。


    這一點最佳的例子就是劉安,在劉瀾的曾經的郡守府和現在的將軍府中,他卻當著牧府吏,聽著高端大氣上檔次,可說白了就是管家的身份,隻不過給他了一個府內的職位罷了,與主薄一個道理。


    所以劉瀾這樣武官出身的小吏有幾天,在大漢朝偃武修文的製度下,是完全不具有複製性的,要知道在大漢朝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官,都為文士出任,他是一個特例,所以說他是小吏的帶兵人物劉瀾自然不認同,但鄭玄卻不一樣了,首先一點是文士,其次一點是寒門,再然後通過自己的能力做上了‘鄉長’,以他的才能如果繼續做下去,一旦被舉孝廉,從吏變官,前途不可限量,但可惜他最後辭職了,可劉瀾最後從吏成為官,但因為是武人所以名聲不好,也被士人瞧不起,當然現在好多了,畢竟劉瀾的身份今非昔比,就好比曹操一樣,閹黨之後,可事實證明,拳頭實力是讓一些人閉嘴的最佳途徑。


    所以在劉瀾的心目中,鄭玄才是這個時代小吏的代表人物,首先因為他可具複製性,從小吏為官者有很多,而這樣的官吏,從基層做起,也許有格局上的劇縣,但無疑他們更懂得治理,比那些滿腹經綸,隻懂得之乎者也的士子們更有才幹。


    而如今鄭玄又被袁紹征召,劉瀾得此消息,居然是臨走前將兒子鄭小同送到他這裏當即就想阻攔,讓他幹脆留在秣陵,哪怕是在他的征西將軍府掛個名,繼續研究他的儒經都行,但可惜,鄭玄拒絕了他的好意。


    不是他不願留在秣陵,而是袁紹的邀請他無法拒絕,因為他知曉現在劉瀾的處境,並不想為劉瀾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鄭玄說著將話題又轉移到了鄭小同身上,當然了,他可不是來專門走後門的,讓他與前來應征的士子一樣進行考核,通過了就留下,通不過就繼續回去潛學,不過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得出鄭玄對鄭小同有著很大的信心,不過劉瀾對鄭玄的兒子卻並沒有太多的了解,隻清楚他好像最後是被司馬昭給鴆殺了,至於是因為被殺劉瀾卻並不知曉了,但能被司馬昭鴆殺,那差不多也是因為護著曹氏了。


    所以劉瀾最初是有些為難的,而當他聽到應征之後,也就放心了,畢竟鄭小同不同於什麽郭嘉、賈詡這些知名人物,所以他不敢直接就給予任命,可是當鄭玄提出既然同士子一樣應征,劉瀾也就放心了。


    當然有一點雖然鄭玄沒有說,可有一點,能從鄭玄的表現看得出,他更看好自己一些,雖然讓他有些不爽的是鄭玄沒有親自加入他的帳下而是送來了他的兒子,可也能看得出他要更看好自己一些,不然的話,不會將鄭小同送過來。


    而他前往冀州,更像是一種無奈之舉,畢竟曾經的他和如今的他並沒有對出仕有多大的興趣,可還是選擇前往冀州,正是他清楚如今的天下大勢。


    而當他接下來的一句話說出,劉瀾才終於明白,鄭玄為何送鄭小同來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龍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皇叔劉司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皇叔劉司馬並收藏大漢龍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