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宣聖講義》
解以震合坎。坎為險。而震為動。動而險。何以解。為坎在下也。卦以下為初。上為終。初險者不險。以其能出也。入而出則險不害。若終於險。是陷其中而不克拔。則竟險矣。此之所以為蹇之為蹇也。蹇以坎在艮外。艮上於內。坎險於外。止則難動。險則難終。終且險。不蹇何待。解則異是。坎反在內而震長於動。動則異於止。動以進。則去險而坦途。此解之所以為解也。然既曰解。且險在內。非全安徐之謂。故名解。言險而終得解耳。解緩也。緩與急對。急者易危。緩則易安。如人之懸。緩則蘇矣。如禍之迫。緩則免矣。緩雖非安和。而有安和之望。緩雖無福利。而有福利之期。以其愈緩愈舒。愈緩愈泰。舒則行止自若。泰則舉措鹹宜。如自隘狹之地。而達廣平之場。舉目光明。心身均泰。又如從迫脅之阱登於坦適之途。舉步輕徐。意誌乃紆。此解緩之義。恰在蹇之後也。解以雷雨合而成用。如春夏之時。萬物方茁。春雷一振。生意勃然又如夏月。旱燥之時。萬物枯焦。大雨一沛。神為之暢。此解之以雷雨取象。俾物獲脫於難。而遂其生也。蟄蟲之育。必待雷鳴。禾稼之榮。必因雨澤。物生如是。人事亦然。方幽悶之時。必有為之拔擢。而後快其誌。方鬱怫之際。必有為之宣泄。而後免於災。氣之動有如雷。德之行。有如雨。天地之和也。以雷雨成其大生之功。陰陽之媾也。以雷雨竟其潤澤之用。人之恩威亦似之。教刑相成。寬猛相濟。亂極則治。危極則安。亦如天之雷雨。或以儆凶頑。或以安良善。或以雪冤囚。皆賴此雷雨之功。使遂其生。達其德。此解之大用。而必依震坎合見其象焉。
解卦亦四陰二陽。而二五正位相失。內則九二外則六五。與蹇之得正位者相反。而中爻二四。為柔為剛。又與未濟同。亦與蹇異。此卦爻之用仍多阻也。所以名解者。實以震在外。震二陰在上。坎一陽在中。因而互成既濟之象。陰多在上。陽居於下。與泰相似。故阻而無害。坎險不妨震動之用。故得名解。言以險得解脫。非蹇之終於者可比。險在前則妨其進。險在內。則無害於行。且震動之誌。有升騰之思。雖出於險。而能大其功。如雷雨之時。天雖晦暗。而既霽之後。物皆欣欣向榮。此功用在其己成。而非當時之所能量也。傳曰物不可以終難。故以解繼蹇。可見解成。則蹇己。而險脫。則功用昭。是在用解者善乘時耳。蹇重時用。解卦亦然。一急一緩。一危一安。此二卦之殊。而所關。則坎卦之一內一外。明坎險在外為難。在內為緩。難緩則能乘時立功。而有撥亂反正之望也。以二卦皆亂世之象。惟一在亂中。一希由亂而治。是其異也。故其占語同有異。讀者當細味之。
解。中互既濟。而外互地火明夷。與火地晉。中藏水山蹇與山水蒙。皆往來所關。以解與蹇往來。此周易序也。惹易其上下。則與屯同體。而屯則與蒙行來。故屯蒙蹇解四卦。實相關聯。不外艮震與坎之錯綜而己。艮為少男。後天為陰。震則長男。後天亦陽故蹇為難。以陽陷也。解為緩。以陽舒也。解與家人為對。家人以巽合離。解以震合坎。皆先天也對位。其用如主。賓。其令如日夜。皆相匹也。家人為內。內兼收束之義。解為緩。緩兼放弛之情。亦對也。而家人與睽往來。一內一外。即蹇與解。一急一緩。是蹇近睽。而用類家人。解則近家人。而用類睽。為其水火不相射。近而難親。類而非族。雖有其表。而情誌不同。故卦雖關既末濟。實則以震巽為重。艮兌為主。震與兌合為歸妹隨二卦。巽與艮合。為漸與蠱二卦。其義皆相比也。而解則以震坎合。有連於屯。屯亦難也。與蹇近似。不過屯者難生之象。字讀平聲。蹇者遇難。之象。字讀去聲。實則義相通。用相比。如解與懈。一字二讀。二者善慈之異。解者寬放。懈者怠弛。一過一不及耳。譬如人之拘囚。而解放則複其自由。此為善用。若人之拘謹。而懈弛之。則為惡用。為其有宜不宜耳。而易之旨。重在緩其急。紆其難。而非懈其事。怠其行。是為人為己有不同也。解而有益於行。則猶出險阻而履康莊。解而有害於事。則若悖謹飭而習怠弛。字雖一而用殊。卦雖同功別。是在讀者之細思焉。解以坎險在內。故誌求其安徐。而非處於寧靜。誌在怠弛也。有其束縛。則思去之近於放誕。則宜範之。此解也必以免於險。保其安為大用。此與蹇為反也。
解卦名辭。取象以刀解牛。從刀從牛角。如用刀牛角之意。即剖也。開也。使結者散。拘束者放弛也。然從角之字。多含有爭鬥抵觸之義。如牛羊之相抵也。人之險難。或緣械鬥。或由陷害。或由陷害。或由傷損。其故不一。而於身心有害則同。不獨人所為。即天之災。物之害。有危於行。有困於誌者皆是。皆有為之障。而抵觸其所行也。故名解以其皆可解緩。得出於險難。不似蹇之困於險阻。必更易其行止。方幸免。故解字定牛角明其必有傷害。在牛為難。而解牛者為功。此主賓利害有殊也。解為懈弛。亦猶牛之既解。肢體己分。其力己弛。其抵抗己亡。解牛者。不複存顧忌之心。遂亦怠其初誌。此溯命名之旨。而知卦用之所重矣。今俗所謂緊張。恰與解義相反。解己緩其勢。弛其力。自不複緊張。緊與緩反。張與弛反。解與緩弛。則險阻不必平。危難必去。雖坎在內。仍有險難之憂。而震在上。自獲開拔之力。故雷雨為解。如陰雲為解。如陰雲布。雷雨之後。天朗氣清。是亦解緩之象。然其解。必在雷雨之後也。此天道推移往複。有雷雨。即有精明。有蹇難。即有解緩。原相倚伏。非無因而至也。卦象以兩陽雜四陰中。力求拔脫。如雷電含雲雨中。勢必宣泄。此氣之動。必由鬱勃而出,故震卦象之。陽自下升。其勢盛。其力壯。故其發也驟。無可遏止之。此險之解。乃由其氣之緩也。天時如是。人事亦然。危而求安。難而求緩。其誌堅結。其力雄厚。斯足以排除萬難。而還複其自由。故解之用。必自蹇後見之。
《宗主附注》
解與蹇為往來卦。蹇極必解。此理數自然。往複之序。如秋冬之後。必有春夏。而繁榮之極。必臻蕭條非有意使然。其氣自至。其象自見。氣之強弱。象之盛衰不知不覺而變易。如人既飽則不思食既勞則亟求憩。身體髒腑之官能。有不得不循環代用以養其氣。而蓄其精耳。天時至夏。發散己甚。如人之已勞。而後秋冬繼之。以收以藏。以養以育。及冬令即過。培蓄己厚。精氣己充。則亟求生長以發舒其用。如人之飽食力壯。則樂於動作。而不以為倦也。蹇者困之甚。解則紆矣。又險之至。解則安矣。故解與蹇相因成象。無蹇則解不足貴。有解則蹇則不足憂。互相調協。而各致其功效。則天道不窮。而人生無苦。此解繼蹇。為世間所必至之數。人類所必由之行。雖欲弗曆。不可得矣。解而名解。如孟子解倒懸之解為其能發困而緩急。紆難而和憂也。如舟涉極惡之風濤。而勿得良港以安泊焉。又如人任極難苦之工作。驟得一代勞者而卸責焉。其解也非物與事限。其精神亦為之一寬。此所以為解。解古與懈一字。懈與急對。解則不急。其安其徐。無思無慮。是解之真象生機以暢。氣息以和精。力以休息而獲複強。境遇以寬舒而臻美適。此解之大用。而重在雷雨之同功也。
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複吉。有攸往。夙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解卦彖辭也。解與蹇往來。而如前後非對反也。各卦往來。吉凶多大異。如泰否損益之類。而鹹恒。同人大有。則不獨不相反。且相成。為其象所變。氣所交。非斷而連。非遙而近。解蹇之相似。亦猶是也。蹇利西南。解亦利西南。可見其用同。其誌一也。何以皆利西南哉。則本卦爻含於坤中。得坤之用。坤西南得朋。蹇解亦如之。然西南固利。而不及東北不利。此與蹇之有別也。為蹇被險所困。誌在求脫。西南之利。足以相濟。東北之艱。不得偶犯。解則不然。震在坎上。有出險之機中互既濟。有相安之誌。故利西南。明其本安貞之德。孚德動之情。而不至旁徨歧途。躊躇莫定。既明方之所利。自遂心之所期。既鑒內險之存。自無反顧之意。此不必明言不利。而知其決不往東北也。凡利者。必指有所往。解以震動之力。急求出險之時。似不能休憩苟安。而無所進取。彖辭卻雲無所住。何也。則解之境遇。尚不適其躁動之行。而所在之時機。猶有貴乎安貞之用。故無所往。非不欲。乃不能。非不宜。乃不可。以坎在內。所陷末拔。豈能飄然高舉。毫無顧忌哉。此無所往者。指其始也。故下有其來複吉。有攸往。夙吉。明終必有往也。來複者。與本卦為循環。亦與蹇之來同。蹇全卦皆往蹇而來則吉。解卦亦同。為其反複。遂與原卦異途也。原卦內外正位失中。若反複之。既得中道。原卦上動下險。所行多虞。若反複之。以孚於中爻之既濟。乃得中行也。故占吉。既吉必有行。有攸往。與原之無所往。亦恰相反。夙吉者。明其數之定於先天。而其行之孚於既往。蹇以既往為蹇。解則異是。亦由解之便於來複也。夙吉又包有固吉之意。言原本吉利也。卦用皆有三世。先者己往。後者末來。今則現在。即去來今也。解之來吉。己明末來。而夙吉。則指既往。所不甚吉。今也。為其坎易陷。震躁易失。必合以濟之。使去其驕矜。而免於沉溺。在內不陷。則易出在外。
無躁則易行。此二者相反之情。合而成中和之用。故要往來複也來複既得中位。又履中行。因中互之用。成中爻既濟之功。皆本反複共道得來。故解之利。較蹇大矣。後人釋章。多未達旨宗。不明時用之有去來今也。
彖曰。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複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而雷雨作。雷雨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用大矣哉。
孔子《宣聖講義》
此卦解釋彖辭也。解以震在坎上。震動而坎險。險在下。而誌在動。動則免乎險。故名解。為其自險得解也。坎陷易陷。而震動易升。升於外。則超乎險。故解與蹇異。蹇以坎在外。動必曆險。惟有本艮之止方免。而解以震在外。震動則與險遠。雖初猶在險中。實則漸動漸脫此解也。夫吉凶悔吝皆生於動。惟動有功亦有害視所動如何耳。解之動。乃因以成其利。以其出其險而求安。離難而求適。此大用在乎動。動乃免乎險。是困於險陷之中。猶蹇之難。莫由進也。蹇固不得動而動亦不免於險。則以坎先阻其進。故不若退而自守。以孚艮止之用。今解則以動而出坎。由動而進。進而安。安而利。不獨免險。且得有功。然解固以動為誌。而其動也。宜有方。宜則與蹇同。不過蹇所宜者。退而反於內。解所宜者。進而出於外。是其異也。而彖辭何以皆利西南。則以卦德合夫坤而解之進。正蹇之退。蹇退則向西南。解進亦向西南。若皆反之。則蹇進為東北。而解退亦東北。為其恰往來也。蹇之退。即解之進。如環行也。一周終始。升必有降。前之降也。在後為升。卦固明示其象矣。蹇坎在前。進則自投於險。解坎在後。退亦自歸於阱。是所謂東北。指坎所在也。坎水為北主位而兼東者。水生木木也。相生為母子。其情同。其德近。震雖東方木位。而用則與離相親。亦母子也。故二卦皆利西南。為避坎而己。坎險在內。則外行為利。若在外則反歸為宜。此解與蹇。皆以避坎為安。人道趨避之旨。固如是也。其所宜者。必有其助。其不利者。必有多仇。故坤西南得朋。而解亦往得眾。如震木生火。火為先明。火又製金。德為堅成。用之所著。即事功之所由建也。得眾者在人為友。在物為助。友助既眾事。事功自大。不必限於何行。而其為利必矣。解既順震動之誌。有發揚之情。以時之宜。得地之利。如春日雷雨。其生成之功。豈可限量哉。此解之所行。動在方宜也。方宜即時宜。時位所得。既利之所見。故解有為之時。有用之地。非徒免難已也。
其來複吉一句己見前解。來複為反原象。解內外本失中位。而中爻三四又失中道。反則得中位中道。故吉。凡卦皆有來複。解之來複。以剛易柔。遂變為風火家人。而皆履正位。合家人卦觀之自明。有攸往夙吉。指其己往。亦由卦象之變。如解與屯。屯為前身。雲雷之合。在卦義為難。而主出生。如物之春。故古春字上從屯。言屯生成之功。猶春陽之於草木也。解亦以其動而有功。如雷雨之澤沛萬物。天地生生之德。吾人位育之功。皆將於此見之。故曰往有功也。此往字。與上往字微別。一指往前。一指既往。而含有前行之義。謂以動為用。動必有行。行必前進。無論為己往。為將來。其動同也。動則得眾。動則有功。此震之所以為解主用。而其德則在及時而動。往則有功。功由往見。此夙吉。必由有攸往也。然有往必來。來複己協吉。往又有功。是解來往皆宜。惟在坎險中。則不可有為耳。故彖辭無所往句。特指其始。卦自初始至三交人爻。萬見人道。而全卦以震主用。四爻始交震。故大功必在三四爻之後。此在始無所往。而其後則有攸往。前己分去來今釋之。亦時地之所係。時有遲速。地有偏全。非時之行。違地之利則雖聖知亦無所成。況平民哉。解之所成。在乎時地。釋彖以下數語皆明時用之大。與蹇卦正相對。蹇以時宜止宜反。故止與反為利。解以時地宜動宜進。故動與進為利。此時用之所貴也。易卦皆不離時地。所謂與時偕行。與時偕極。各卦同之。而蹇解尤要為其值非常之時。處非常之地。若不明時用。將動輒得咎。在蹇固不能違時冒險。在解亦不可失時陷險。一退一進。一動一止。均惟時之宜。此二卦皆有時用大哉之歎也。時者本於天見數。故以天地雷雨為證。天地之氣既合而解。雲乃成雨。雷乃見光。天地之解。雷雨既降。萬物皆甲坼由萌芽。而茁生。而發育。天地之初。亦時用也。天地時用。由雷雨而見天下之解。亦由雷雨而明。此雷雨合而成解也。習易者明此。則解之所以為解。其大用恰與屯表裏。屯者初生之時。地氣之動。故為雲雷解。則既生之時。天氣下施。故為雷雨。是亦一初與成也。雲既成雨。德己有功。氣己分。象微而明。此解也。難也。難皆緩矣。險皆脫矣。生生之德。於焉複見。此解之有時也。
《宗主疏述》
前講彖辭。夫子恐人猶未明解。令為補釋。彖辭分三段。即解利西南無所往為一段。其來複吉為一段。其來複吉為一段。有攸往夙吉為一段。以吉利分別占象。而前雲無所往。後雲有攸往。前後大異。為人所不能明釋者。夫子特以時釋之。時有己往現在未來。時有己往現在未來。諸卦皆有此三時之分。惟解特著其例。時有先後。則事有往來。故第一段指現在言。而二段指未來言。三段則指既往言。時己不同。行自有別。占乃大殊。故無所往者。時也。有攸往者亦時也。不過先後之分耳。卦之言時。為易之要義。乾己示其例矣。而解卦以蹇之變由坎艮易為震坎。此中遞嬗。自有先後之分即就卦言。六子出於乾坤。震坎皆由坤索乾而得。坤為大母。一變為震。再變為坎。三變為艮。此由陰以成陽也。溯原反本。則艮之複必為坎。坎之複必為震。震之複必仍為坤。艮坎之蹇。複為坎震之解。此不獨卦之往來而己。若由解之複。則坎易為震。震易為坤。則雷水解。乃變地雷複。故彖辭其來複句複字。點出複卦。明所變即所反複也。凡卦中有卦名之字。皆與之有相關之義。如泰卦己著其利。解辭來複。非僅指其往複。實兼明其所變即地雷複也。而其己往。則為其對位。風火家人。辭。所謂夙吉。夙字即包夙世之意。猶前身也。以解為八宮震宮二世。而家人則巽宮二世。皆從八宮次序推來。八宮之序。實明六十四卦遞嬗生息者。由八卦生六十四卦。皆有本源。其前身後世皆可推出。解之內外皆失正。而家人則皆得正。此釋彖稱其得中。為由變而仍複於正。即撥亂反正之義。亂己複正。更何蹇之大解。故以解名。實以其善變而能用時。因時而能複正也。大哉複乎。天地之心於斯見焉。此治亂之數。興亡之機。細觀地雷複象辭。即可明解卦彖辭之有指矣。
即以時令言。解當春雷將動。雨水時下之日。而其氣。則冬至一陽來複之時為始。故複為十一月。解則在正二月之間。雨水驚蟄之際。為陽自地下上升。由複而臨而泰。然在天地交泰之後。而非雷天大壯之時。交泰己見氣之和。解則由其和而雲雨作。是交泰為春之始。而解為春雨之施。春雖陽以陽和主生育。而生育必待雨澤。天雖以陽升為生機。而生機必待雷鳴。雷不鳴則生機不暢。雷不鳴則生機不暢。雨不降則生育不全。天地生化之功。必因解而見。故釋文天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證明解之時用。正不在交泰之下。不過交泰當其體。解則其用。交泰指其道。解則著其功。此解之與泰。相因相成。而其本源則仍地雷複者。一陽初動。震之始見於用。而解則二陽遞升。震乃全著其功。故複卦之震在坤下。而解卦之震則移坎上。坎在後天代坤之德用。備坤之事功。坤為地。兼水士二者。坎在後天代坤。正以其有坤之德用。水下有土。水旁有陸。無土不能成水之用。故後天之坎。為一陽二陰。剛柔相蕩。而後成其生成之功。此坎在下代坤。而非雷地豫之象。豫者先也。解則巳見。豫者未著形。解則己成用。兩陽上下相倚。而四陰縱橫相互。如春日之溫和。又有雷雨以潤澤之。缺一則不能竟其德用也。故解卦之用也。與諸卦均相關聯。而其時則自別。時而坎險。則無可為。故曰無所往也。以往仍將陷也。時尚震動。則有可為。故曰有攸往。以往必有功也。而其機皆在於變。變則進於吉利。不變雖解亦無所用之。為其丁蹇之餘。在險地之內。逢難之後。待奮進之機。此時之可貴。而惟智者知之。譬之內功。靜以生動。不動則氣不周流。輕動則神不為守。此動之先必。而動之後必和。和而後精液自蒸。神明自充。水火既濟之象。雷雨交作之功。其機則存於腎與心。其道則協於剛與柔。其用則發於氣與血。其成則達於生與化。此春日之榮。萬物生育之時。推而大之。既中和位育之事。彖辭引天地解雷雨作為證。足見其功之大矣。後天之路閉塞不通如蹇。而靜功之力。宣入微。則解也。解則百脈己和。全體周流。神形會通。長生久視之道。此解字所取養。如刀之解牛。批款導隙。迎刃而解矣。習易可細味焉。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解卦象辭也。解與屯為同體卦。是震合坎而成者。屯則坎在震上。解則震在坎上。一上下間。而稱名異。取象殊也。屯為水上於雷。雷在雲中。故稱雲雷。而坎乃以水變為雲矣。解卦坎水在下。水在雷下。是己成雨。故稱雷雨。乃升降之別。功用之不同也。雲生於水。而蒸為氣。上升於空:猶未竟其用也。雨則由雲之升。上遇異氣。複凝為水。而後下降其用始明。雲雨之與水。蓋一物而三變。一體而異用。故在地為水之本象。經日之熱蒸而變成雲。經空之冷襲而變為雨。或雪、或雹。不複停留空中。淅瀝而下。至地遂變為水。此三變化。水之本能。亦天地絪縕之道。生化消息之例。不若火之變少也。然離卦之象。亦非一。如火。如明。如電皆離也。火在地而日行天。明則照於物。電則發於氣。其用也亦有溫熱與光明。蒸騰與絪縕之分。為其體用原相賅。而所象自不一也。水之體用。固與火相並稱。其變象尤明顯如雲如霧。如露如霜。如霓如霞。如雪如雨。皆水也。皆坎之所象也。其用尤多。為潤溉。為周流。為儲積。為濆激。大若海洋。小若池澮。藏若井水。懸若瀑布。何非水也。故坎所象。實以水之多類。而其稱名。視其時地。而定之。如春夏為雨為雹。秋冬為霜為雪。此時之異也。在山為泉為瀑。在下為江為河。此地之異也。而易之取象。由是辨焉。故同一坎也。在屯為雲。在解為雨。不得執此例彼。有違掛物取象之義。言易卦有限。而象物無窮也。解以坎合震。故其象為雨作解。為雷在雲中未動也。不見其象。既動而有光有聲。則知其為雷。雷電一也而聲光分焉。雷電既見。雲中之氣乃化。所含之水乃凝而下降。斯為雨矣。然人知雲之成雨。由於空中冷氣之侵。而不知雷電之發。亦由空中二氣之激。以陽氣喜宣發。而陰氣好閉藏。雷之自地上升。陽之始動其氣鬱勃。其勢猛烈。一至天空。遇陰冷之抑遏。遂不覺突然相軋。轟然成聲。蕩然相磨。閃然成光。皆二氣之攻錯激蕩。以見其象。故震卦以一陽在二陰之下。陽升而陰降。遂成猝然相過之象。陽動而陰靜。遂成決然相拒之情。
故有雷之雨。輒一瀉無餘。不似秋雨之清淒。春雨之綿密。往往連多日不晴明也。氣既瀉。力己盡。盛者複平。盈皷複絀。故雷雨之後。頃刻天朗氣清矣。此所謂解之象也。
天以雷雨。而解放。萬物遂生成。人道乃師之。赦過宥罪。不事誅求。此易教之本旨。人法天而秉道。推乾大生之德。成中和位育之功。以坎之潤。震之奮。猶物之生。務資其發育。此天道春夏之令。而陽德方盛之時。古者生殺有時。必奉天道。月令所紀。王製大端。春夏發育。則惟助其發揚。秋冬收歛。則可事於刑伐。春不刑人。夏不興戎。為恐幹天和也。天方生之。我則毀焉。是為逆天。故解卦君子赦宥罪過。非棄法也。而期於法外施仁。既曰過曰罪。是以彰其法矣。而後赦之。則可見生生之德。仁慈之心。如天之春。無物不長。罪過且宥。其無辜者更不虞膏澤之不逮矣。刑法可緩。則其餘供應者。更獲免矣。此既人道之解。上應天時者也。夫解之為卦。以雷雨合作而成用其威既其恩也。其嚴既其和也。在雷雨之始。天威儼然。莫不畏懼。此猶法令之森嚴。及雨澤既沛。萬物昭蘇。莫不欣欣向榮。則猶赦宥之仁厚也。二者並行不悖。非以情廢法。以公徇私也。故赦宥者。一時之恩。罪過者。不易之法。法行而民無怨。恩周而不治不渝。此聖王之世。而有取於解者也。天道不以威而尊。人道不以苟為明。生生之功。與時偕行。亂之將治。必本於仁。蹇之將解。必仿於春。冬寒之日。萬物皆枯。春風一動。生意複腴。亂離之紀人類皆瘏。仁政既至。天下昭蘇。此解之象。而辭則重在赦過宥罪。不如是不足以達解之道。成解之功也。故曰雷雨作。解作字包振奮之義。有作為之時。不作將奚解哉。
《宗主附注》
解卦雖有解緩之功。而其初仍在坎險中。故非易解之事。必經努力奮進。本震動之用。方克出坎險之難。解自蹇變。而蹇則百計不得脫險。解則苟能勇進。自有免難之方。為其中互既濟。與蹇互未濟者相反。既得濟矣。尚柯險之慮哉。然既濟之象。藏於卦中。必自二至五。始見其效。故樞紐仍在中爻。而功力必賴人事。人定勝天。當於解中見之。
又曰解象辭所雲赦宥。固與噬嗑反。噬嗑以雷電交至。與豐同體在噬嗑象辭曰。明罸敕法。在豐象辭曰。明法致刑。其義甚近。而其往來卦。則為賁與旅亦同體卦。賁曰無敢折獄。而旅曰明慎用刑。不留獄。其意相類。解與噬嗑反。與賁旅則相似。賁旅為離艮。而解為雷水。水火不相射。而震艮為顛倒之象。坎與震。猶離與艮。一陰一陽。互成其用也。然亦有異焉。艮離者次女少男。震坎則長男中男也。陽少者。卦為陽。陽多者。反為陰。此解為陽。而由蹇之變。蹇亦以艮為主。艮固同也。山之德在止。而雷之用在動。動止相反。故解與賁旅同而不同。為其用同而體殊。時同而地異也。解順乎時而有其地。故得主赦免之政。賁旅則時至而地不宜。有其德而位未稱。雖欲施仁沛澤。而勢不之許。為其權所限。而事宜回避。故賁旅之時。不當問及刑獄。而解象則以赦宥刑獄為重。二者之異。猶君主之與司法者。君雖不司獄。而有赦宥之權。法官雖司刑。卻必聽命於上。而後能執行之。此賁旅之用小。而解之得時宜也。細繹象辭。既可知之。
初六無咎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解初六爻辭也。爻辭僅無咎二。諸卦尚少此例。以解初爻為坎。亦既坤之初六。以柔在下。剛位而柔爻。一者得匹。在潛藏之時。功用莫著。故占無咎。而不著其用。解本田蹇變。蹇之上為解之初。蹇上六以地位之尊。時用之窮。其咎孔多。今降而下。以為解之初:則其行至順。其德至易。自無咎矣。況以柔覆剛。二者協和。而陽德方潛。誌不欲用。陰德雖險。情適相投。此無咎二字。猶無所咎也。吉凶悔吝生乎動。不動更何咎矣。凡爻之初。多不動以在地下也。而其動者。必以陽。以其誌升也。如地雷複。則動自下。雖在初爻而以剛履剛。必乘陽德。當複之時。自剝上九。返為複之初九。故曰無咎。解之初六亦猶此例。自蹇上六。安於下。而不求動。以九二之鄰接。有中和之提攜。似用而時未至。以外反上。合乎坤之安貞。似可守而位未宜。故行止皆不昭。動靜任其性。柔乃得剛。初而近二之陽。順而就正在下。下不違手中行。故無咎也。以卦名解。為緩蹇之難。而初六猶在坎陷之內。欲緩而未能離其地。第上與九四應。恰得其濟。是體安靜而外光明。行止雖未昭而義可免咎。蓋以在動先也。初之與四。為主賓之別。內外之分體。體用之間。交互之際。果剛匹敵。上下協和。則必免於咎戾。他卦皆然。而解尤著。故爻辭直雲無咎。不及其行止也。
象曰剛柔之際。義無咎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爻辭之義也。初六柔爻剛位。上與九四應。一剛一柔。故曰剛柔之際。際交際。言相交之地。在二者之間。猶中也。位中而德和。無猜虞之意。內體而外用。有互濟之情。故不及行止。而其義無咎。義者宜也。猶曰宜其無咎也。凡易占吉。必剛柔得中。而能和。得中而不偏。能和者不悖坎震二卦原相協。而爻以陰陽互應。又無猜嫌。此無咎之所由來。況全卦中互既濟。而大用見於震動。震在外主用。有飛揚之誌。無艱險之虞。初六猶其基。由此以。益臻光明。故至九二。遂孚貞吉之占。而有狐矢之獲。更可反證初六無咎之義。未動即協於中和之用。既動自昭其光大之行。此卦名解言如芽之解甲。筍之解籜。愈進愈壯。愈行愈舒之象。是雖不言用。其用己見於無咎二字。釋文述明剛柔之際。以推闡無咎之由來。可知解之為解。必隨時而漸見耳。
九二:田獲三孤。得黃矢貞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九二爻辭也。九二居內卦之中。而以陽履陰位。為坎中爻。坎以陽名陷名坎。九二雖本坎陷之象。幸與上六五相應。九四相親。二四同功。兩剛相對。中夾六三。以離易坎。反陷暗為升明。此由互象之變。而助其德用也。故爻辭稱有獲狐矢。而協占貞吉。田指田獵。春蒐夏苗。秋彌冬狩。皆田也。禮有定製。田有定時。而出命必自上位。行於眾。而明武功。序於禮。而著文教聖人乃以田為大事焉。聚民以從禽。論功以定賞。講弓矢馳聘之術以尚武。習步伐進退之儀以明序。其旨供祭祀。備享宴。及百工之用。儲器物之材。故田獵之所貴。非逞誌於馳逐射殺。快心於甘味美服者也。田必有獲。獲必有用。不貪多以恣損傷。不輕勞以擾民眾。故田有時。而行有度。解者解蹇之難。當夫幹戈之擾。烽火之害。欲遞罷之。非其時。以聚之易。而散之難。必有事。以漸緩其勢。有行以改易其情。使民眾知兵氣之將銷。征戎之有代。雖在戎而爭戰之虞。雖有勇而無鬥殺之用。故使於田以從獵。逐獸以驗功。亦猶凱旋之師。罷爭之日。其難既解。其誌將諧。且將供會同之需。賜享之備。舉田以束武事。獲獸以奏和平。此解九二所占。而在內正位。得以柔承剛之象也。解與屯同體。屯六三曰既鹿無虞。亦田也。但屯稱鹿。而解言狐。狐鹿皆獸。其情則殊。鹿易得而狐難獲。今獲三狐。足見功之不小。三猶眾也。數稱三者。多概指三以上。狐者坎之象。而其色有與玄白之異。今言黃矢。重在坤之用。二本坤位。卦外互坤。故彖辭利西南。與坤同。矢不獨弓矢。與噬嗑之金矢相證。古屎矢一字與猶乾矢撅之意。以其出於後也。坎固有矢之象。而九二一陽在兩陰中。有出矢之象。所得雖微。而所含義在於達坤之用。明坤之道。坤以安貞協吉。九二雖陽。地猶坤也。故占貞吉。與坤之德用。相稱也。黃矢由田得夾。其功似難與狐比。然所獲不以矢而以位。不以坎陷。而以坤厚。坎後天代坤。九二之占。可證其代坤之功。亦如噬嗑之得金矢。皆以功明其德。行昭其誌。物不必貴。其道可貴。行不足稱。其誌可稱。以安貞之行。易險陷之用。以厚載之德。易難險之情。九二之占。可見解之真義矣。解其急以既於安。解其難以就於和。此九二之以柔善承剛也。而其大義不外得中。中則和。和則解。剛柔既和。內外適。有何蹇之不解哉。
象日九二貞吉得中。得中道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九二得貞吉之占。故其用合乎中道。中道之所指有三。一九二為內卦中位。二九二以陽履陰。柔善承剛合於中和之德。三自二至五中互既濟之象。有中和之功。以此三者。曰得中道。非但以位在中也。然中位實為第一義。位中者。時亦中。時位既中。功用自大。況剛柔相協。內外交濟者乎。故九二貞吉。實由中道得來。而其要。則仍在解推坤之德。順承之誌。位雖柔而爻則剛。乾加於坤之謂也。故爻辭特揭貞字。明其吉所從占。貞正也。坤之大用在利貞。九二陽爻。而能協於陰位。如人守貞自固。則能克諸外患。而無虞。坎雖險陷。得震之升陽。相濟成用。乃占貞吉。此九二九四相應。易坎為離之象。而貞吉之占。乃由九二得焉。一陰一陽。不偏不陂。狐矢既獲。貞吉斯見。與九四朋斯孚。正相對照。為兩陽之能相協。且恰與二四之位相濟也。
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此解六三爻辭也。六三坎之上爻。中爻之始。人道所明。柔和平剛。與九二九四反。上與六五應。重陰夾陽。互成坎象。故辭有致寇之語。負且乘。為不倫不類。負則以力稱。而不憚勞。乘則以逸稱。而務求安。此相悖也。今負物而乘。是君子而親小人之事。富者而兼賤役之行。謂為貧則不宜乘。謂為貴則不宜負。乘而負。是將暴其多財。而不欲假人之手。易啟貧賤覬覦之心。一也。乘而自負。是重視物。而不甘奔走之勞。人必以為搶奪而來。易致盜贓猜疑之情。二也。苟重物而輕其人。則人將掠其物。苟重人而輕其物。則人將縶其人。此不免於盜。或寇之所伺矣。寇不限於盜。凡足掠取而傷害者。皆寇也。為其有損於己。而將為患於身。雖無仇怨。亦難相容。何哉。慢藏誨盜。徇欲傷身。愚夫所行。知者所戒。貞吝二字。言其不免於咎悔。雖貞無益。為其得失縈心。利害昏智。既乖其守。將何用貞。貞者守不失之謂。不正胡守貪得易失。故貞吝之占。明其不能免咎悔也。解卦以解緩為用。則凡有圖私利而恣其情誌者。皆與解義悖。六三以坎險之且出。有徇物而貪得之心。以為在不定之時。不備之地。囊括以負。車載以行。自謂得計。而不知失其正者難守。非其有者難保。貨悖而入。亦悖而出。此六三之致寇。雖貞終吝也。貞者坤之本德。囊括車載。坤之本用。而坎不足以稱之。則六三之辭。明坎與坤之異。其道在於中與正否。坤之安貞厚載。有其中正之德。坎以險陷之誌。而求效坤之行。則其得也。終必失之其貞也。終且悔焉。又貞吝。兼含有不足於守之意。吝嗇也。不足也。貞吝猶言守正不足。自戾於道也。物之吝惜為貪。德之吝惜為惡。貞固美德。而自歉焉。將奚守哉。則六三之吝。由於德之不明。行之不當。徇欲履邪。貪得忘禍。正由其不克如九二之貞也。己之不貞。物奚與保。此致寇之占。不必以負乘。而其象則因負乘見之。誌不可知。行則易見。有貪邪之行。其私欲之害可知。故爻辭以負且乘。昭其惡也。
象曰: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負且乘。為非正大明之行。故曰可醜。行不當。則視聽不合於儀。事不宜。則觀瞻有戾於道。雖為之者若無礙。而見之者必生心。況既負而乘。必包藏珍貴。尊而賤。必跡近邪婬。此醜字乃兼羞辱之意。非徒不美而己。致寇曰致戎。以其所遇。可大可小。或盜竊。或屬捕役。推之於國於家。有伺之者。則仇也。亂也。其害不止於身。故曰戎猶書興戎之例。戎之來由於負乘。故曰自我致之。禍自己求。更將誰咎。爻辭占貞吝。明行之不宜。守之不足。進退失據。其咎匪他人任也。凡易辭貞字。皆指反己固守之義。六三之失由己之徇欲。行之違正。非時地之咎。而亦不外時地之所使。蓋負且乘。非常之行。必有近於時。囿於位時。智不及辨。勢不及緩。乃犯人之疑。而召禍之至。此六三之所占。有異於他爻者也。
《宗主附注》
解卦各爻。吉凶互見。而下卦以坎未出。故有待於震動之孚。內外相應者吉。否則不利。此九二以得中道而占貞吉。六三則以致戎而占貞吝。吝雖非凶。亦咎也。為陰陽得和。而時位得中者為吉。反之者為凶。解固以震出坎。而有利西南。當其在坎中時。則所行多阻。如蹇難之象.不過坎坎離以陽陷陰中。而合震之一陽。反變為陽勝於陰。以離易坎。由暗昧而入光明。因變動而見和緩。此解之所由得名也。初在下也固無所用。二則以剛履柔。而獲狐矢。三又以柔勝。被寇所乘。仍瀕於險。此坎卦三爻。其用大異。九二之吉在坎言為未當。在解則孚以得九四之應也。凡位中而得應者必吉。以體用不違。行止皆宜。更不虞有險阻。解以出險為誌。雖時地未盡孚。其誌固不易。故各爻皆以從容中道為用。明其動由於震。以一陽得協。而群陰和之。天地尚不相違。況其他乎。故解之大用在乎震。而西南之利在乎行。與蹇之師艮而誌止恰。反此其異也。一則由艮易震。反坎於內。一則以離易坎。中互既濟。故德用不戾於行。而升騰自有其道。卜此者可由爻辭細玩味之。
又曰解六三爻。負且乘。含有資掠。二者之戒。以負而乘。非貪即掠。貪則惜物而重身。遂躬負物而乘馬。掠則情急而不遑擇。遂負物乘以圖速逃。皆不正大之行也。而原義並包有多載而輕行之意。謂既有負者。複有乘者。苟非不義之財。何至倉皇若此。既負以載。則物多可知。竭人之力不足。又假車馬以分載焉。是明告人以貨財之豐。運遷之促。故啟盜寇覬覦。而召致兵戎之禍。與謾藏誨盜者無殊。此爻辭文稱其醜也。醜為羞辱可恥之意。而兼眾類群多之義。如孟子地醜德齊是也。行而攜多物。亦必與貪掠有關。貪則不甘棄置。而乘載以去。掠則誌在多得。而不顧負乘之累贅。此皆能招致寇。而其物終不克保。故占貞吝。謂無可守也。彼自貪吝。天必厭之。貪者報以寇。吝者報以悔。亦因果也。故負與乘。不限於一人。不外行之不當。易辭而義宏。凡事可通者。均得象之。六三之象。在坎之上。而居中爻。人事為易涉於險而重陰為物欲過甚之情。人之最險莫如情欲貪吝掠奪。皆情欲所。而必為物所誘。解之六三介於多物之地。處於失序之時情之所為。不複揆以中道。物之所引。不克保其聰明。易因坎之象:而設負乘致寇之辭。非必有此事。亦非限於此事也。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解九四爻辭也。九四上卦之始。震卦之初。震以之初。震以陽爻為主用。九四雖在外。卻主全卦大用。以在中爻也。則地位未宜。以陽履陰。雖似匹敵。而非協和。然震動之勢。當升騰之時。下之坎陷。至此己脫出。前之拘牽。至此己緩舒。故爻辭有解拇指之語。拇大指。亦身中首要。如俗稱偉人曰巨擘。或豎拇指以代之。明其所關重大。非常人也。拇為手指之長。則所指亦必眾中之雄。雖不在位。亦居要職。雖無赫赫之名。亦有巍巍之象。正如解之九四。雖不屬二五正位。而以獨陽稱雄於外。雖非如既濟中爻。而下與六三一剛一柔對列。剛以製柔。陽以主外。故非九五。而以拇見稱。若九五。則首領矣。而爾古通用而字。又含轉折語之意。解而拇。言如釋放拘囚。必先解其手。而必自其拇始。拇解則手隨釋。身亦隨複自由。故解拇為解始。見於切己之膚體。亦明全部得解之象。以拇為首要。首要且解。其次不待言矣。然解拇非逕行所能。必宛轉曲折。故用而字。明其所關非輕。而解實不得不鄭重也。又解而拇。係由主及賓之謂。主之所解。賓亦從之。如人之戰而和。由仇而友。一則釋其俘虜。如赦拘囚。一則握手複交。如奉撙簋。此九四之解拇。且由之而得朋。而孚其情誌焉。朋與坤西南得朋一義。朋至明其自遠來。斯孚明其既來則和協也。九四與六二相成。與六相應。同類為朋。同情為孚。明九四以主賓和協。而得朋。且更相孚矣。解卦均以震能出坎為解。九四又其主爻。故有此占坎險既脫升陽得時。拘縶既除。情誼斯密。朋至斯孚。實九四一陽之力而其要。仍不外陽能與陰協。而以離易坎。成其中爻人道之功。陰暗易為光明。坎陷者易為平垣。而猜忌者易為親善。敵仇易為友朋。又何患乎蹇之不解哉。此九四之解拇。所關固至重大。所惜者非位之當。僅得以拇為喻。然既稱拇。亦足表示其重要。猶代主之專。攝政之元臣。其位雖非。其權可假。故能因其解而得朋孚之占焉。
象曰。解而拇。未當位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九四雖為震之主爻。而非卦之正位。以拇為喻。明其未當位而己。當位而己。當位者。乃卦之正。而九四則卦之主。正與主。以同而實異。九四以一陽雖貴。而在下。如國之重臣。家之賢嗣。德至而位非正。故功能成全體之用。而名不足。行能執一時之安危。而職不大。此猶宰輔或臣。以其職權擔當艱钜。而不必以位稱也。解卦五為柔。位當而德不稱。故以九四代之。為代行其事。而成解之大用耳。釋文未當位。並非少之。乃指其所以稱拇而己。拇者代長之所示。正如俗之稱人。名雖不足。功己甚多。觀朋至斯孚句。可見九四足代表全卦。解以有法於坤。故與坤得朋同。坤以承乾。一索得震。坤之用。既乾之行震之用。既坤順乾之誌。而其義悉見於九四爻。此不以位而以用言。不得以九四無位。而忽其解之功也。後人釋爻。未明原旨茲特詳示之震坎之和。全在此爻。不獨下應初二與六三剛柔相孚。共致其用。所惜亦不當位。蓋六爻皆不當位。而九四主用所寄。所關特大。故指出之。
《宗主附注》
解卦六三九四。為中爻人道所寄。爻辭所稱。皆本於人情世事。為恩為仇。或爭或讓。以明解之為解。有解必有結。無結奚用解為。所謂結者。仇怨奪殺。而解則和好揖讓。一則發於惡。一則成於善。此人情所常見。而世事所恒有者也。三四兩爻。特著明之。六三以陽承陰。處於坎險之濱。易為物欲所役。故以負且乘。致寇至言其行不正大得未光明。傳所謂以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乃生奪取之心。謂負者不乘。乘者不負。君子小人。非以德。以身份辨之也。如孟子無君子莫治小人。無小人莫養君子。惟有貴賤之別。而非邪正之分。然六三負且乘。以貴者與賤役。如正士幹邪行。此所以不能保其所有。而召戎寇之來。九四以陽履陰。居於震之主位為外卦之樞要。抱飛躍之雄心。故爻辭以解拇得朋。明其兩情孚協。主賓交際。親和可占。雖未當位。卻為代主立功之時。因解而得良朋之助。此與彖辭來複吉句相應。來複者與複卦有關。地雷複彖辭。出入無疾。朋來無咎。與九四之朋至斯孚相類。為複者。本陽德之複生。為天道之複著。震之所以主春令也。出入無疾。疾指迅速。又包嫉妬之意。古疾嫉一。謂無猜忌。無嫉視也。朋來無咎。正坤之得朋。其德相孚。朋至斯孚。乃解之大用。亦震之大功。而莫非坤之善順承乾。促成天道大生之道。九四一爻不獨震之主用。亦既解之中樞。全卦之用。皆由此一爻致之。下與九二同功相引。反坎為離。遂由陷以進於升騰。由暗昧以出於光明。此全卦妙用。係諸一爻。宜其有朋而孚之占也。
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於小人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解六五爻辭也。六五外卦正位。而以柔履剛。震卦以陽動。而五為陰。是其行之有阻也。。然陰有位無勢。有行而無本。則雖阻陽之升騰。而力弗逮此爻辭稱其維而有解也。維者維縶。亦包相與維係之象。如詩縶之維之是也。維之與解。相反而相成。不維則無用解。相維則益易解。謂解其一。皆解也。君之相維。以得其朋而相孚也。有解者言有可解之機。非逕解也。既解則吉。以順而吉。以順乎震動。而脫於坎險。則維者因而解有孚吉占。君子以解而吉。其所影響必大。蓋君子以相維之不樂於獨解。其吉也。不止於獨利。推其用而至非君子。既在所維者外。雖小人亦有孚其解吉焉。故曰有孚小人。言非必孚。而其所推則必及也。孚言其感應。如母之孵卵。而雛產生。其氣應也。同氣固然。既非同氣。亦有感動。而適之應。如琥珀拾芥。以其力之所逮耳。故君子之解。小人亦孚之。君子之吉。小人亦應之。何哉。六五之位。能及遠而施大。君子之行。能匡時而益宏。自然之功。不期而至。非君子小人為朋也。君子不以小而棄之。不以非類而仇之。既皆解矣。又奚吾於一人。此與六三之吝字相反。六三以位不正。行不端。故占貞吝。明其德之不足昭於外也。
六五六三。同功異位。三多凶。五多功。以五得正。正則所被者廣。所容者眾。故以君子為喻。言其行足以化諸小人。稱君子者。以位當而爻非。不及九五之名正言順。而以位既正。行亦可昭於天下。故稱之君子。君子既有解。小人亦不能違之。此因解而吉孚於小人。而妙在君子之自相維耳。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爻辭有孚於小人。非君子為之解。而小人因君子之解。乃自退也。退字猶自脫去之意。君子既解。小人亦不得不解。以其感應也。故曰有孚。可見六五之解。雖在君子。小人隨其解而自退避。則皆解矣。小人利於君子之爭。苟君子不爭。小人隨所獲。不得不退。正邪既辨。邪不得而幹之。紛亂既平。則幸災樂禍者。亦必沮喪自遁。此六五之解。由君子而孚於小人。不必解而自解。故釋文明其為小人退也。退字從艮。乃蹇之下卦。與震之用恰反。今震得勢。則失時地之艮。不複有用。解卦大義。既以震易艮。而移上坎於下也。坎以在下而失其險。震以得時而達用。六五外卦正位。尤大用昭著之時。君子既隨時自減。小人更無用武。此退字明解之由。而仍賴君子之有解。設君子不解。小人得益。是又返於蹇矣。進退之間。君子小人之際。為解者。當於此細思之。六五九四。近而相調。實君子有解之道。陽德主進。時雖隉厄而來複不遠。複則朋來無咎。彖辭來複之無功哉。故解卦之用。全係於震。震之用。全在四五兩爻。明此既明爻辭矣。
上六公用射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解上六爻辭也。上六全卦之終。當極則變之時。為解卦大用既成之象。而以震之上爻。陰位承柔。亟待於剛。解以震得勢。剛方長。至此雖極。而用未改。故爻辭以射隼為喻與九二之田獲三狐相應。皆由震動之力。以解坎陷之困。猶人之田獵。借以修武備。集群力。誌勝殺敵。以發揚武功之旨。兵以備而不用為誌。武以習而不爭為榮。故取田獵。講射禦。嫻步伐。尚武勇。不戰而自嚴。不殺而自強。此解之道。必兼威德。而震之象。必兼雷霆者。棄此不講。則不得解。故震動在力。公用者明其人在位也。射集者。誅惡以安善也。高墉者。居地之崇。非尋常之處。雜於城墉。非郊野之巢。隼集於是。將為善於群。公射而獲之。則眾得保。而無驚懼之情。故占無不利。去群眾之所惡。逐切近之鷙凶。則公之功。足以稱其號。隼雖悍。奈其處地之非宜。而墉雖崇。奈人欲去之情切。此上六之利。與眾共之也。上六位高而勢盛。以之逐惡。尤不如誌。而公能順應眾情。為群謀利。躬親矢石。為眾圖安。其所行有如雷霆。一怒而凶惡者。悉被誅獲。如此而後解之用大備。蹇之難者。除此所以占無不利矣。凡解之用。必因於被困之情。將其害務去。適於所嫉之誌。令其難得紆。如解倒懸。如放囚禁。以安其形。緩其心不複有憂危之念。隼雖禽而為人所惡。比諸盜寇。必亟去之。上爻與六三應。三有致寇之辭。以在坎險也。此有逐惡之用。以本震動也。而不外達於解而己。高墉明所憑藉非易取。而竟獲之亦可見去惡不擇難易也。況禽鳥棲山。乃處於城墉之上是其惡己著。其罪莫赦。與彖辭赦宥之情相反。則以上爻極必變也。凡事理之悖。時地之乖。亦與隼集高墉相同。皆不能逭其惡。故解卦為求複正。而藉奮迅之威。以致解放之效。如天雷雨而草木甲坼。彖辭固己言矣。寬以濟猛。則先眾赦宥之行。威以明恩。則終待射獲之利。二者相反相成也。大哉解乎。不可泥於仁。而姑息養患。不可騖於勇。而輕躁寡恩。仁者必勇。勇者必仁。仁勇均全。則解之道備矣。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解悖有二義。因其悖而解之。一也。以其有悖於解。二也。射隼正以隼之行有悖。故去之耳。悖於道者。既悖於解。道指仁勇。如行惡而怙其勢。貪得淩於眾者。皆高墉之隼。不得不射獲不得不假武力以解之。此釋文揭明解悖之旨。免後人疑解卦不當用武。赦宥之後。不當殺傷。而謂爻辭有誤也。
《宗主附注》
解上爻己達解之終極。處必變之地。為解之時。又符七日來複之數。九陽值日之辰。是亦運數所會也。九二九四己言之矣。六三六五重申其旨。皆以解之義。必自維係之時。所謂田獲狐矢。墉射隼鳥。仍不外於難解中求解。水雷屯六三。既鹿入林。幾不如舍。正相印證。謂欲解者。必先聚其力。欲屯者。必先事於仁。惟貪害義。惟利賈禍。屯以舍鹿。而膏澤下於民。解以獲狐。而負乘召其冠。言外之旨。易教所先。如以君子之維。而成小人之退。與高墉射隼。以解事理之悖。足見解之為用。非僅弛其囚。赦其罪己。而爻象固明言赦宥之重大。為不赦不宥。何解何緩。解之赦。與屯之舍。亦一義也。雖悖於勢者。不知解之可貴。而達於道者。必明維有功。此安貞必本夫時。而動用必順夫震。震之大。如天之雷。而人事以田獵擬之。震之寬。如天之雨。而人事以赦宥擬之。一殺一生。生以製殺。一威一德。德以明威。此解之上爻。仍以射獲解挬之用也。
《宗主疏述》
易以象為本。而人道以天道為師。解合震坎。四陰二陽。陽得時而誌升騰。不複受陰之拘囚。以坎之中。成震之初。二者相應。如磁吸鍼。其力甚猛。其力甚疾。有如雷電之出於水而發於天也。故有赦宥之義。為其升騰之誌。推其發揚之情。拘縶者釋之。幽囚者脫之。使得奮厲自新。以合夫天道好生之德。與噬嗑之利用獄正相反。蓋解以震出坎。而噬嗑則為電隨於雷。離火而在震上也。震動雖勇。而其發也。電火一瞥。無可作為。二者成附和之情。難獨施其用。故義取食與合。而利用獄。以明利害倚伏。福禍因緣。而有拘係之形。桎梏之象,以象言之。一陽在初。兩陰分列中上。其勢不振。其情多虞。故利用獄。與解乃大異。然解之赦宥。非廢法也。而噬嗑之用獄。亦非徒重刑也。皆有關輕重之旨。以解象陽得勢。而誌脫於陰之覊縻。而噬嗑則過時。而易受陰之籠絡。如人之情誌。有重義而輕物欲者。有徇欲而累身心者。解以義勇為尚。則忘事之艱難。噬嗑以食欲為先。則忽於行之戾法。此其結果。一則逃於險而達自由。一則就於惡而趨囹圄。非在上者固不之也。故解之赦宥。以恩濟威。以緩易急而己。非棄刑也。義取於取解而己。解之使舒和耳。故曰爭則為訟。和則為解。不外寬以濟猛。仁以行義之旨。震仁也。坎則近於義。而赦宥之政。亦有法則焉。按之周官有三赦之教。宥過無大。罪疑唯輕。皆本解卦象辭而定其教。故刑獄之地。繪解廌。解猶解也。史稱解廌性直。見不直者則觸之。上治之世。刑法得中。則出。可見解之赦宥。乃期以和致中而己。非枉法以示恩。徇私以長惡。必權其輕重。量其情事。而赦宥之。以體夫天時之令。而協兼中和之德。夫子講義己揭旨。讀者勿誤以象辭為廢法也。
自家人至解卦四卦為一大往來。既六子交錯之象。與上經屯蒙相類。而此四卦。則皆係於坎離兩卦。如家人睽。為巽兌與離交錯。蹇解則震艮與坎交錯。故家人睽為二女相交。蹇解為二男相錯。在後天巽與兌。震與艮。乃一陰一陽。以其變也。觀文王八卦方位相生圖序自明。故家人為正。睽則變。解為正。蹇則變。合之則家人對解。而睽對蹇。此按八宮卦序可見者。家人為巽官二世。解為震宮二世。睽為艮宮四世。蹇為兌宮四世。先天卦位原相對也。故此四卦皆坎離主其體。震艮巽兌推其用。坎離之合為既未濟而四卦中互。非既濟既未濟。由中互辨之。可知某卦之本乎離。某卦之本乎坎。而其用則某卦同於既濟。某卦之同於未濟。以卦例貴在得正與得中。內外正位皆正。如家人蹇是也。為其內同於坤。有六二正位。外同於乾。有九五正位。如鹹是其明例。而得中者。則以中爻為主。九三六四。陰陽相協。亦如家人蹇。剛位而爻亦剛。柔位爻亦柔。上下相和。內外無舛。謂之中和。而既濟是其明例。凡卦之合此正與中者其用必大。其德必明。其數必吉。否則與之反。故失正者為失位。失中者為失德。如睽與解。不得其正。又乖乎中。遂無可守。不可為。而卦用則重在變。以變則複於中正矣。解之彖辭所謂中有功。既以解之善動。動則變。變則通。故名解。解猶改也。為其變易原象。改正其行。由蹇之難。而進於家人之正。由睽之戾。而達於來複之和。此則人道之機。不必限於天數也。而天亦予以時焉。如春日之溫。百物爭育。而必得天之雷雨。始能暢達其生。但雷雨之沛。必有時也。非時而至。則反成災。時至不來。尤難為用。時與災。乃需與不需。多與寡之間。而見其得中與否耳。大畜時也。無妄災也。二者之差。實相倚伏。如時而見。乃成其化育。非時而來。乃生其災害。此天道雖若無心。而人道必有準則。故解者時之解。而在人之應。人應天時災難自解。人戾天命。災害益增。此解之象辭。特以赦過宥罪。明人之順應天時。必先自解。而後能體承天道。以達於生成化育之功也。
解卦象辭。稱雷雨作解。而不稱雷水。以坎水之用。重在上蒸為雲雨也。同一卦也。在屯則稱雲雷。在解則稱雷雨。既可見卦以象物。因時地而異其類。由動靜而異其名。同一坎也。或曰雨。或曰水。或曰雲。同一離也。或曰火。或曰日。或曰明。或曰電。皆由其時地。辨其功用。而定其名。故在噬嗑曰火雷。在明夷曰明地。各不同稱。屯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解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由此可見時地功用之所係焉。屯以坎在震上。故為雲雷。以雲之升於空。猶未成雨。且或為雨。或為雪雹。或竟不雨而為陰霾。或轉為風所揚而散。或留為日所映而成霞。皆此雲也。其變化未明。功用未定。君子象之。乃重夫經綸。經綸者。謀猷之時。計劃之際。將動而猶止。有用而未舒。正如雲在天。為雨為霞。將聚將散。待天之命。因時製宜之象。而屯卦之所用也。解則坎在震下。雷己鳴矣。雲己降為雨矣。水性流下不可複留於空矣。雷聲既散。電光一瞥。陽德既舒。雨澤乃沛。此天命己下。功用己明。時勢己昭。恩澤己著之象。則君子因之。當廣好生之德。順承育之機。發揚仁慈之心。成全生化之用。此以赦過宥罪為尚。而圖達乾大生之功。本震動之義。明坎涵潤之行。正如農夫乘時雨之降。勤稼穡之功。依發生之機為耘植之備。生而勿殺。予而勿奪。合乎太和。保其生息之意。故有過者赦。有罪者宥。不複用刑。不加誅戮。以遂天地生機。而宏人道本旨。此解與屯。為始終之事。初成之行。屯主其始。故難。解主其終。故緩。屯丁其初。故重經綸。解丁其成。故重赦宥。而卦則易其上下。殊其升降。莫不係於坎。坎水升則為雲。降則為雨。上則蒸為氣。下則複為水。此屯解異用。既以坎之易位為辨。震則未嚐異也。然震雷也。含而未發。則在雲氣之中。動而宣揚。則促雨澤之沛。是亦有動靜之別。行藏之分。在屯則靜而藏。在解則動而行。一上一下。亦自不同。故屯為難進。以其猶未至動作之時。而解為緩和。則己至升騰之際。解之為解。正以震為主用。震因自坤出。五行為木。而必得水以漑之。方暢其生。水在木下。則得其濡潤之力。其發育速。故解不似屯之難生。解之時用。以和為貴。和而後生成之功見。化育之德明。此天道也。人亦當則之故。故由小言。則赦宥之事。由大言則和平之圖。在內則泯爭訟之端。在外則消刀兵之劫。刑者秋令。兵事亦然。解則春令也。此生殺之所異。爭訟與和睦之所分。赦宥者亦猶無敢折獄之意。皆與天水訟相反。讀者當細味之。
解之六爻。以震在坎上。陽自陰出為解。即因坎中一陽。被陷正兩陰之內。因得震之力。由九二出而與九四相協。即被陷者超脫之象。且以九四一陽。得時升騰直上。兩陰不能阻之。假震動之力。成解脫之功。然震本以一陽在下。誌雖堅。心甚苦。乘時得位。以臨兩陰。並非輕易得出。必經與六五上六之爭戰。方能矗立上行。六五上六。坤之本爻。九四乾之本爻。坤上六龍戰於野。乾九四或躍在淵。合而為震動之用。即淵野起伏之戰。為陽陰爭競之時。兩陰欲抑一陽。而陽不甘。一陽欲扶兩陰。兩陰難屈。故相持既久。奮起而爭。爭而後脫陰之覊絆。此解之所由稱也。在九二之時。陽方被困。得九四之應。陽始昂頭。以其由內出外也。因兩陽之協。變坎為離。以成光明之象。此解卦大用。實由九四致之。九四既握其要。六五上六無力阻之。故解之道。以陽得脫於陰為本。而九四獨力未必遽及此。仍有賴九二在內之陽。得正位。含潛德。成坤安貞之吉。有順承乾之心。以後天坎代坤也。震又以坤之初合乾者。坤主其內。乾主其外。外內協和。蹇難自解。故六五爻曰。君子維有解吉。指君子能協和也。先維後解。維而解者君子。孚而退者小人。小人指陰爻。明六五之陰。因九四九二之協。而不得不退讓也。故震以一陽而長三男。為兩陰皆退。讓不與較也。至上六極地必變。不以一陽而長三男。為兩陰皆退讓。不與較也。至上六極地必變。不較者誌也相爭者勢也。故雖不敵九四一陽。而仍有悖於解之道。乃成高墉射隼之象。言其所居。為眾所惡。乃召公之射。公者爵名。亦為大眾所尊者。凡不屬私者曰公。公猶一國之主。大眾之雄。其行光明。其號正大。故稱公焉。公之射。猶眾之射。公能代率群眾也。隼雖鷙鳥。而為義眾所惡。墉雖崇高。而非隼巢之宜。此射而獲之。無不利也。釋文更申之以解挬。為隼有挬於解。天道欲成解之功必去悖解之物。故射獲而利及於解。隼失其地。而貪於高墉。是自召其禍。與負乘致寇正相應。皆情欲為之害也。坎以險地。而六三行險幸。震以升陽。而上六非位失時。主賓不同。其召禍者無異。此爻辭明示物欲之挬道。其終不免於咎悔也。
全卦各爻惟外三爻明揭解字。如九四解而拇。六五維有解。上六解挬。皆關於解大用。下三爻則無之。可見解之為解。全係於震。震以解坎。乃謂之解。若蹇卦坎在外。艮在內。內止而外險。宜其不能解於難。至解則以震易艮。而移坎於下內雖險而外善動。動則免於險。此解之六爻。全依震動而著其功。明此則明解之義。及易之旨矣。
《宗主附注》
解之互卦。中互既濟。外互複。此二者有主客之分。內外之異。不獨變象也。果由二至五倒數之。則見外互之象。此在坎中變也。原解卦坎在下。外互反居上。是坎險之用。仍有如蹇。而震承之。得以陽勝陰。故與蹇別。按解六爻。以動為用。以器為使。此君子為主。小人為配。象在三上兩爻。係卦傳中夫子以明釋之。三爻以負且乘為小人乘君子之器。上慢下暴。乃召寇戎。上爻以射隼為君子藏器在身。待時而動。動而不括。乃出而有獲。此二爻皆明指器之所重。得失所分。三爻自暴其器。乘車於道。是失之由來。上爻藏器不露。射而弗及弓矢。此得之由來。可見器之為用在善藏。而其得在及時。時至而發。發而無阻。故曰動而不括。括與坤括囊之括一義。言其本直方大之門。無退無隱。進而無阻。行而無私。非如三爻之負乘。徒貪於物。而忘其害也。三之與上。一公一私。一正一邪。其究也。一得一失。一利一害。兩兩對照。殊可深思。故夫子於傳中獨揭出之詳。釋其義。學者常留意焉。
《宏教附注》
天道原如輪。輾轉不少息。數理順乎氣。消長有其跡。聖人因圖書而畫卦。名曰易。乾坤發其端。坎離束其腋。分合見震艮。增減有損益。巽兌不尋常。泰否卦眾一。剶複見其機。鹹恒著其臆。家人睽相違。既未濟相襲。大過與中孚。乃是人情式。謙豫及蹇解。如足又如翼。屯蒙亦何知。鼎革最多厄。不若履同人。大有遠相接。臨觀若旁觀。姤萃猶親曆。知行蠱無妄。得失明渙節。及此諸象中。推移未嚐歇。晉明相出入。需訟更生滅。師比有恩仇。升困為默陟。漸歸豐旅間。陰陽爭未戢。噬嗑賁所關。大小畜之弋。物欲本無窮。人情不能抑。如此轉相反。具見神之力。此言世間得失消長。莫不如易卦之相繼也。解己講畢。以下既損卦。山澤損乃吉卦。非損之吉。乃知損之吉。滿招損。謙受益。知損而行損。自無滿招損之虞。老氏曰。為道日損。為學日益。損者減。減與加對。欲減則不悖於道。損之又損。真理獨存。減之又減。天性乃著。故行世貴謙。為道貴損。謙與損內功外學之本。學者勿以其損而視為不吉。觀全卦彖辭既可知矣。
解以震合坎。坎為險。而震為動。動而險。何以解。為坎在下也。卦以下為初。上為終。初險者不險。以其能出也。入而出則險不害。若終於險。是陷其中而不克拔。則竟險矣。此之所以為蹇之為蹇也。蹇以坎在艮外。艮上於內。坎險於外。止則難動。險則難終。終且險。不蹇何待。解則異是。坎反在內而震長於動。動則異於止。動以進。則去險而坦途。此解之所以為解也。然既曰解。且險在內。非全安徐之謂。故名解。言險而終得解耳。解緩也。緩與急對。急者易危。緩則易安。如人之懸。緩則蘇矣。如禍之迫。緩則免矣。緩雖非安和。而有安和之望。緩雖無福利。而有福利之期。以其愈緩愈舒。愈緩愈泰。舒則行止自若。泰則舉措鹹宜。如自隘狹之地。而達廣平之場。舉目光明。心身均泰。又如從迫脅之阱登於坦適之途。舉步輕徐。意誌乃紆。此解緩之義。恰在蹇之後也。解以雷雨合而成用。如春夏之時。萬物方茁。春雷一振。生意勃然又如夏月。旱燥之時。萬物枯焦。大雨一沛。神為之暢。此解之以雷雨取象。俾物獲脫於難。而遂其生也。蟄蟲之育。必待雷鳴。禾稼之榮。必因雨澤。物生如是。人事亦然。方幽悶之時。必有為之拔擢。而後快其誌。方鬱怫之際。必有為之宣泄。而後免於災。氣之動有如雷。德之行。有如雨。天地之和也。以雷雨成其大生之功。陰陽之媾也。以雷雨竟其潤澤之用。人之恩威亦似之。教刑相成。寬猛相濟。亂極則治。危極則安。亦如天之雷雨。或以儆凶頑。或以安良善。或以雪冤囚。皆賴此雷雨之功。使遂其生。達其德。此解之大用。而必依震坎合見其象焉。
解卦亦四陰二陽。而二五正位相失。內則九二外則六五。與蹇之得正位者相反。而中爻二四。為柔為剛。又與未濟同。亦與蹇異。此卦爻之用仍多阻也。所以名解者。實以震在外。震二陰在上。坎一陽在中。因而互成既濟之象。陰多在上。陽居於下。與泰相似。故阻而無害。坎險不妨震動之用。故得名解。言以險得解脫。非蹇之終於者可比。險在前則妨其進。險在內。則無害於行。且震動之誌。有升騰之思。雖出於險。而能大其功。如雷雨之時。天雖晦暗。而既霽之後。物皆欣欣向榮。此功用在其己成。而非當時之所能量也。傳曰物不可以終難。故以解繼蹇。可見解成。則蹇己。而險脫。則功用昭。是在用解者善乘時耳。蹇重時用。解卦亦然。一急一緩。一危一安。此二卦之殊。而所關。則坎卦之一內一外。明坎險在外為難。在內為緩。難緩則能乘時立功。而有撥亂反正之望也。以二卦皆亂世之象。惟一在亂中。一希由亂而治。是其異也。故其占語同有異。讀者當細味之。
解。中互既濟。而外互地火明夷。與火地晉。中藏水山蹇與山水蒙。皆往來所關。以解與蹇往來。此周易序也。惹易其上下。則與屯同體。而屯則與蒙行來。故屯蒙蹇解四卦。實相關聯。不外艮震與坎之錯綜而己。艮為少男。後天為陰。震則長男。後天亦陽故蹇為難。以陽陷也。解為緩。以陽舒也。解與家人為對。家人以巽合離。解以震合坎。皆先天也對位。其用如主。賓。其令如日夜。皆相匹也。家人為內。內兼收束之義。解為緩。緩兼放弛之情。亦對也。而家人與睽往來。一內一外。即蹇與解。一急一緩。是蹇近睽。而用類家人。解則近家人。而用類睽。為其水火不相射。近而難親。類而非族。雖有其表。而情誌不同。故卦雖關既末濟。實則以震巽為重。艮兌為主。震與兌合為歸妹隨二卦。巽與艮合。為漸與蠱二卦。其義皆相比也。而解則以震坎合。有連於屯。屯亦難也。與蹇近似。不過屯者難生之象。字讀平聲。蹇者遇難。之象。字讀去聲。實則義相通。用相比。如解與懈。一字二讀。二者善慈之異。解者寬放。懈者怠弛。一過一不及耳。譬如人之拘囚。而解放則複其自由。此為善用。若人之拘謹。而懈弛之。則為惡用。為其有宜不宜耳。而易之旨。重在緩其急。紆其難。而非懈其事。怠其行。是為人為己有不同也。解而有益於行。則猶出險阻而履康莊。解而有害於事。則若悖謹飭而習怠弛。字雖一而用殊。卦雖同功別。是在讀者之細思焉。解以坎險在內。故誌求其安徐。而非處於寧靜。誌在怠弛也。有其束縛。則思去之近於放誕。則宜範之。此解也必以免於險。保其安為大用。此與蹇為反也。
解卦名辭。取象以刀解牛。從刀從牛角。如用刀牛角之意。即剖也。開也。使結者散。拘束者放弛也。然從角之字。多含有爭鬥抵觸之義。如牛羊之相抵也。人之險難。或緣械鬥。或由陷害。或由陷害。或由傷損。其故不一。而於身心有害則同。不獨人所為。即天之災。物之害。有危於行。有困於誌者皆是。皆有為之障。而抵觸其所行也。故名解以其皆可解緩。得出於險難。不似蹇之困於險阻。必更易其行止。方幸免。故解字定牛角明其必有傷害。在牛為難。而解牛者為功。此主賓利害有殊也。解為懈弛。亦猶牛之既解。肢體己分。其力己弛。其抵抗己亡。解牛者。不複存顧忌之心。遂亦怠其初誌。此溯命名之旨。而知卦用之所重矣。今俗所謂緊張。恰與解義相反。解己緩其勢。弛其力。自不複緊張。緊與緩反。張與弛反。解與緩弛。則險阻不必平。危難必去。雖坎在內。仍有險難之憂。而震在上。自獲開拔之力。故雷雨為解。如陰雲為解。如陰雲布。雷雨之後。天朗氣清。是亦解緩之象。然其解。必在雷雨之後也。此天道推移往複。有雷雨。即有精明。有蹇難。即有解緩。原相倚伏。非無因而至也。卦象以兩陽雜四陰中。力求拔脫。如雷電含雲雨中。勢必宣泄。此氣之動。必由鬱勃而出,故震卦象之。陽自下升。其勢盛。其力壯。故其發也驟。無可遏止之。此險之解。乃由其氣之緩也。天時如是。人事亦然。危而求安。難而求緩。其誌堅結。其力雄厚。斯足以排除萬難。而還複其自由。故解之用。必自蹇後見之。
《宗主附注》
解與蹇為往來卦。蹇極必解。此理數自然。往複之序。如秋冬之後。必有春夏。而繁榮之極。必臻蕭條非有意使然。其氣自至。其象自見。氣之強弱。象之盛衰不知不覺而變易。如人既飽則不思食既勞則亟求憩。身體髒腑之官能。有不得不循環代用以養其氣。而蓄其精耳。天時至夏。發散己甚。如人之已勞。而後秋冬繼之。以收以藏。以養以育。及冬令即過。培蓄己厚。精氣己充。則亟求生長以發舒其用。如人之飽食力壯。則樂於動作。而不以為倦也。蹇者困之甚。解則紆矣。又險之至。解則安矣。故解與蹇相因成象。無蹇則解不足貴。有解則蹇則不足憂。互相調協。而各致其功效。則天道不窮。而人生無苦。此解繼蹇。為世間所必至之數。人類所必由之行。雖欲弗曆。不可得矣。解而名解。如孟子解倒懸之解為其能發困而緩急。紆難而和憂也。如舟涉極惡之風濤。而勿得良港以安泊焉。又如人任極難苦之工作。驟得一代勞者而卸責焉。其解也非物與事限。其精神亦為之一寬。此所以為解。解古與懈一字。懈與急對。解則不急。其安其徐。無思無慮。是解之真象生機以暢。氣息以和精。力以休息而獲複強。境遇以寬舒而臻美適。此解之大用。而重在雷雨之同功也。
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複吉。有攸往。夙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解卦彖辭也。解與蹇往來。而如前後非對反也。各卦往來。吉凶多大異。如泰否損益之類。而鹹恒。同人大有。則不獨不相反。且相成。為其象所變。氣所交。非斷而連。非遙而近。解蹇之相似。亦猶是也。蹇利西南。解亦利西南。可見其用同。其誌一也。何以皆利西南哉。則本卦爻含於坤中。得坤之用。坤西南得朋。蹇解亦如之。然西南固利。而不及東北不利。此與蹇之有別也。為蹇被險所困。誌在求脫。西南之利。足以相濟。東北之艱。不得偶犯。解則不然。震在坎上。有出險之機中互既濟。有相安之誌。故利西南。明其本安貞之德。孚德動之情。而不至旁徨歧途。躊躇莫定。既明方之所利。自遂心之所期。既鑒內險之存。自無反顧之意。此不必明言不利。而知其決不往東北也。凡利者。必指有所往。解以震動之力。急求出險之時。似不能休憩苟安。而無所進取。彖辭卻雲無所住。何也。則解之境遇。尚不適其躁動之行。而所在之時機。猶有貴乎安貞之用。故無所往。非不欲。乃不能。非不宜。乃不可。以坎在內。所陷末拔。豈能飄然高舉。毫無顧忌哉。此無所往者。指其始也。故下有其來複吉。有攸往。夙吉。明終必有往也。來複者。與本卦為循環。亦與蹇之來同。蹇全卦皆往蹇而來則吉。解卦亦同。為其反複。遂與原卦異途也。原卦內外正位失中。若反複之。既得中道。原卦上動下險。所行多虞。若反複之。以孚於中爻之既濟。乃得中行也。故占吉。既吉必有行。有攸往。與原之無所往。亦恰相反。夙吉者。明其數之定於先天。而其行之孚於既往。蹇以既往為蹇。解則異是。亦由解之便於來複也。夙吉又包有固吉之意。言原本吉利也。卦用皆有三世。先者己往。後者末來。今則現在。即去來今也。解之來吉。己明末來。而夙吉。則指既往。所不甚吉。今也。為其坎易陷。震躁易失。必合以濟之。使去其驕矜。而免於沉溺。在內不陷。則易出在外。
無躁則易行。此二者相反之情。合而成中和之用。故要往來複也來複既得中位。又履中行。因中互之用。成中爻既濟之功。皆本反複共道得來。故解之利。較蹇大矣。後人釋章。多未達旨宗。不明時用之有去來今也。
彖曰。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複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而雷雨作。雷雨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用大矣哉。
孔子《宣聖講義》
此卦解釋彖辭也。解以震在坎上。震動而坎險。險在下。而誌在動。動則免乎險。故名解。為其自險得解也。坎陷易陷。而震動易升。升於外。則超乎險。故解與蹇異。蹇以坎在外。動必曆險。惟有本艮之止方免。而解以震在外。震動則與險遠。雖初猶在險中。實則漸動漸脫此解也。夫吉凶悔吝皆生於動。惟動有功亦有害視所動如何耳。解之動。乃因以成其利。以其出其險而求安。離難而求適。此大用在乎動。動乃免乎險。是困於險陷之中。猶蹇之難。莫由進也。蹇固不得動而動亦不免於險。則以坎先阻其進。故不若退而自守。以孚艮止之用。今解則以動而出坎。由動而進。進而安。安而利。不獨免險。且得有功。然解固以動為誌。而其動也。宜有方。宜則與蹇同。不過蹇所宜者。退而反於內。解所宜者。進而出於外。是其異也。而彖辭何以皆利西南。則以卦德合夫坤而解之進。正蹇之退。蹇退則向西南。解進亦向西南。若皆反之。則蹇進為東北。而解退亦東北。為其恰往來也。蹇之退。即解之進。如環行也。一周終始。升必有降。前之降也。在後為升。卦固明示其象矣。蹇坎在前。進則自投於險。解坎在後。退亦自歸於阱。是所謂東北。指坎所在也。坎水為北主位而兼東者。水生木木也。相生為母子。其情同。其德近。震雖東方木位。而用則與離相親。亦母子也。故二卦皆利西南。為避坎而己。坎險在內。則外行為利。若在外則反歸為宜。此解與蹇。皆以避坎為安。人道趨避之旨。固如是也。其所宜者。必有其助。其不利者。必有多仇。故坤西南得朋。而解亦往得眾。如震木生火。火為先明。火又製金。德為堅成。用之所著。即事功之所由建也。得眾者在人為友。在物為助。友助既眾事。事功自大。不必限於何行。而其為利必矣。解既順震動之誌。有發揚之情。以時之宜。得地之利。如春日雷雨。其生成之功。豈可限量哉。此解之所行。動在方宜也。方宜即時宜。時位所得。既利之所見。故解有為之時。有用之地。非徒免難已也。
其來複吉一句己見前解。來複為反原象。解內外本失中位。而中爻三四又失中道。反則得中位中道。故吉。凡卦皆有來複。解之來複。以剛易柔。遂變為風火家人。而皆履正位。合家人卦觀之自明。有攸往夙吉。指其己往。亦由卦象之變。如解與屯。屯為前身。雲雷之合。在卦義為難。而主出生。如物之春。故古春字上從屯。言屯生成之功。猶春陽之於草木也。解亦以其動而有功。如雷雨之澤沛萬物。天地生生之德。吾人位育之功。皆將於此見之。故曰往有功也。此往字。與上往字微別。一指往前。一指既往。而含有前行之義。謂以動為用。動必有行。行必前進。無論為己往。為將來。其動同也。動則得眾。動則有功。此震之所以為解主用。而其德則在及時而動。往則有功。功由往見。此夙吉。必由有攸往也。然有往必來。來複己協吉。往又有功。是解來往皆宜。惟在坎險中。則不可有為耳。故彖辭無所往句。特指其始。卦自初始至三交人爻。萬見人道。而全卦以震主用。四爻始交震。故大功必在三四爻之後。此在始無所往。而其後則有攸往。前己分去來今釋之。亦時地之所係。時有遲速。地有偏全。非時之行。違地之利則雖聖知亦無所成。況平民哉。解之所成。在乎時地。釋彖以下數語皆明時用之大。與蹇卦正相對。蹇以時宜止宜反。故止與反為利。解以時地宜動宜進。故動與進為利。此時用之所貴也。易卦皆不離時地。所謂與時偕行。與時偕極。各卦同之。而蹇解尤要為其值非常之時。處非常之地。若不明時用。將動輒得咎。在蹇固不能違時冒險。在解亦不可失時陷險。一退一進。一動一止。均惟時之宜。此二卦皆有時用大哉之歎也。時者本於天見數。故以天地雷雨為證。天地之氣既合而解。雲乃成雨。雷乃見光。天地之解。雷雨既降。萬物皆甲坼由萌芽。而茁生。而發育。天地之初。亦時用也。天地時用。由雷雨而見天下之解。亦由雷雨而明。此雷雨合而成解也。習易者明此。則解之所以為解。其大用恰與屯表裏。屯者初生之時。地氣之動。故為雲雷解。則既生之時。天氣下施。故為雷雨。是亦一初與成也。雲既成雨。德己有功。氣己分。象微而明。此解也。難也。難皆緩矣。險皆脫矣。生生之德。於焉複見。此解之有時也。
《宗主疏述》
前講彖辭。夫子恐人猶未明解。令為補釋。彖辭分三段。即解利西南無所往為一段。其來複吉為一段。其來複吉為一段。有攸往夙吉為一段。以吉利分別占象。而前雲無所往。後雲有攸往。前後大異。為人所不能明釋者。夫子特以時釋之。時有己往現在未來。時有己往現在未來。諸卦皆有此三時之分。惟解特著其例。時有先後。則事有往來。故第一段指現在言。而二段指未來言。三段則指既往言。時己不同。行自有別。占乃大殊。故無所往者。時也。有攸往者亦時也。不過先後之分耳。卦之言時。為易之要義。乾己示其例矣。而解卦以蹇之變由坎艮易為震坎。此中遞嬗。自有先後之分即就卦言。六子出於乾坤。震坎皆由坤索乾而得。坤為大母。一變為震。再變為坎。三變為艮。此由陰以成陽也。溯原反本。則艮之複必為坎。坎之複必為震。震之複必仍為坤。艮坎之蹇。複為坎震之解。此不獨卦之往來而己。若由解之複。則坎易為震。震易為坤。則雷水解。乃變地雷複。故彖辭其來複句複字。點出複卦。明所變即所反複也。凡卦中有卦名之字。皆與之有相關之義。如泰卦己著其利。解辭來複。非僅指其往複。實兼明其所變即地雷複也。而其己往。則為其對位。風火家人。辭。所謂夙吉。夙字即包夙世之意。猶前身也。以解為八宮震宮二世。而家人則巽宮二世。皆從八宮次序推來。八宮之序。實明六十四卦遞嬗生息者。由八卦生六十四卦。皆有本源。其前身後世皆可推出。解之內外皆失正。而家人則皆得正。此釋彖稱其得中。為由變而仍複於正。即撥亂反正之義。亂己複正。更何蹇之大解。故以解名。實以其善變而能用時。因時而能複正也。大哉複乎。天地之心於斯見焉。此治亂之數。興亡之機。細觀地雷複象辭。即可明解卦彖辭之有指矣。
即以時令言。解當春雷將動。雨水時下之日。而其氣。則冬至一陽來複之時為始。故複為十一月。解則在正二月之間。雨水驚蟄之際。為陽自地下上升。由複而臨而泰。然在天地交泰之後。而非雷天大壯之時。交泰己見氣之和。解則由其和而雲雨作。是交泰為春之始。而解為春雨之施。春雖陽以陽和主生育。而生育必待雨澤。天雖以陽升為生機。而生機必待雷鳴。雷不鳴則生機不暢。雷不鳴則生機不暢。雨不降則生育不全。天地生化之功。必因解而見。故釋文天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證明解之時用。正不在交泰之下。不過交泰當其體。解則其用。交泰指其道。解則著其功。此解之與泰。相因相成。而其本源則仍地雷複者。一陽初動。震之始見於用。而解則二陽遞升。震乃全著其功。故複卦之震在坤下。而解卦之震則移坎上。坎在後天代坤之德用。備坤之事功。坤為地。兼水士二者。坎在後天代坤。正以其有坤之德用。水下有土。水旁有陸。無土不能成水之用。故後天之坎。為一陽二陰。剛柔相蕩。而後成其生成之功。此坎在下代坤。而非雷地豫之象。豫者先也。解則巳見。豫者未著形。解則己成用。兩陽上下相倚。而四陰縱橫相互。如春日之溫和。又有雷雨以潤澤之。缺一則不能竟其德用也。故解卦之用也。與諸卦均相關聯。而其時則自別。時而坎險。則無可為。故曰無所往也。以往仍將陷也。時尚震動。則有可為。故曰有攸往。以往必有功也。而其機皆在於變。變則進於吉利。不變雖解亦無所用之。為其丁蹇之餘。在險地之內。逢難之後。待奮進之機。此時之可貴。而惟智者知之。譬之內功。靜以生動。不動則氣不周流。輕動則神不為守。此動之先必。而動之後必和。和而後精液自蒸。神明自充。水火既濟之象。雷雨交作之功。其機則存於腎與心。其道則協於剛與柔。其用則發於氣與血。其成則達於生與化。此春日之榮。萬物生育之時。推而大之。既中和位育之事。彖辭引天地解雷雨作為證。足見其功之大矣。後天之路閉塞不通如蹇。而靜功之力。宣入微。則解也。解則百脈己和。全體周流。神形會通。長生久視之道。此解字所取養。如刀之解牛。批款導隙。迎刃而解矣。習易可細味焉。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解卦象辭也。解與屯為同體卦。是震合坎而成者。屯則坎在震上。解則震在坎上。一上下間。而稱名異。取象殊也。屯為水上於雷。雷在雲中。故稱雲雷。而坎乃以水變為雲矣。解卦坎水在下。水在雷下。是己成雨。故稱雷雨。乃升降之別。功用之不同也。雲生於水。而蒸為氣。上升於空:猶未竟其用也。雨則由雲之升。上遇異氣。複凝為水。而後下降其用始明。雲雨之與水。蓋一物而三變。一體而異用。故在地為水之本象。經日之熱蒸而變成雲。經空之冷襲而變為雨。或雪、或雹。不複停留空中。淅瀝而下。至地遂變為水。此三變化。水之本能。亦天地絪縕之道。生化消息之例。不若火之變少也。然離卦之象。亦非一。如火。如明。如電皆離也。火在地而日行天。明則照於物。電則發於氣。其用也亦有溫熱與光明。蒸騰與絪縕之分。為其體用原相賅。而所象自不一也。水之體用。固與火相並稱。其變象尤明顯如雲如霧。如露如霜。如霓如霞。如雪如雨。皆水也。皆坎之所象也。其用尤多。為潤溉。為周流。為儲積。為濆激。大若海洋。小若池澮。藏若井水。懸若瀑布。何非水也。故坎所象。實以水之多類。而其稱名。視其時地。而定之。如春夏為雨為雹。秋冬為霜為雪。此時之異也。在山為泉為瀑。在下為江為河。此地之異也。而易之取象。由是辨焉。故同一坎也。在屯為雲。在解為雨。不得執此例彼。有違掛物取象之義。言易卦有限。而象物無窮也。解以坎合震。故其象為雨作解。為雷在雲中未動也。不見其象。既動而有光有聲。則知其為雷。雷電一也而聲光分焉。雷電既見。雲中之氣乃化。所含之水乃凝而下降。斯為雨矣。然人知雲之成雨。由於空中冷氣之侵。而不知雷電之發。亦由空中二氣之激。以陽氣喜宣發。而陰氣好閉藏。雷之自地上升。陽之始動其氣鬱勃。其勢猛烈。一至天空。遇陰冷之抑遏。遂不覺突然相軋。轟然成聲。蕩然相磨。閃然成光。皆二氣之攻錯激蕩。以見其象。故震卦以一陽在二陰之下。陽升而陰降。遂成猝然相過之象。陽動而陰靜。遂成決然相拒之情。
故有雷之雨。輒一瀉無餘。不似秋雨之清淒。春雨之綿密。往往連多日不晴明也。氣既瀉。力己盡。盛者複平。盈皷複絀。故雷雨之後。頃刻天朗氣清矣。此所謂解之象也。
天以雷雨。而解放。萬物遂生成。人道乃師之。赦過宥罪。不事誅求。此易教之本旨。人法天而秉道。推乾大生之德。成中和位育之功。以坎之潤。震之奮。猶物之生。務資其發育。此天道春夏之令。而陽德方盛之時。古者生殺有時。必奉天道。月令所紀。王製大端。春夏發育。則惟助其發揚。秋冬收歛。則可事於刑伐。春不刑人。夏不興戎。為恐幹天和也。天方生之。我則毀焉。是為逆天。故解卦君子赦宥罪過。非棄法也。而期於法外施仁。既曰過曰罪。是以彰其法矣。而後赦之。則可見生生之德。仁慈之心。如天之春。無物不長。罪過且宥。其無辜者更不虞膏澤之不逮矣。刑法可緩。則其餘供應者。更獲免矣。此既人道之解。上應天時者也。夫解之為卦。以雷雨合作而成用其威既其恩也。其嚴既其和也。在雷雨之始。天威儼然。莫不畏懼。此猶法令之森嚴。及雨澤既沛。萬物昭蘇。莫不欣欣向榮。則猶赦宥之仁厚也。二者並行不悖。非以情廢法。以公徇私也。故赦宥者。一時之恩。罪過者。不易之法。法行而民無怨。恩周而不治不渝。此聖王之世。而有取於解者也。天道不以威而尊。人道不以苟為明。生生之功。與時偕行。亂之將治。必本於仁。蹇之將解。必仿於春。冬寒之日。萬物皆枯。春風一動。生意複腴。亂離之紀人類皆瘏。仁政既至。天下昭蘇。此解之象。而辭則重在赦過宥罪。不如是不足以達解之道。成解之功也。故曰雷雨作。解作字包振奮之義。有作為之時。不作將奚解哉。
《宗主附注》
解卦雖有解緩之功。而其初仍在坎險中。故非易解之事。必經努力奮進。本震動之用。方克出坎險之難。解自蹇變。而蹇則百計不得脫險。解則苟能勇進。自有免難之方。為其中互既濟。與蹇互未濟者相反。既得濟矣。尚柯險之慮哉。然既濟之象。藏於卦中。必自二至五。始見其效。故樞紐仍在中爻。而功力必賴人事。人定勝天。當於解中見之。
又曰解象辭所雲赦宥。固與噬嗑反。噬嗑以雷電交至。與豐同體在噬嗑象辭曰。明罸敕法。在豐象辭曰。明法致刑。其義甚近。而其往來卦。則為賁與旅亦同體卦。賁曰無敢折獄。而旅曰明慎用刑。不留獄。其意相類。解與噬嗑反。與賁旅則相似。賁旅為離艮。而解為雷水。水火不相射。而震艮為顛倒之象。坎與震。猶離與艮。一陰一陽。互成其用也。然亦有異焉。艮離者次女少男。震坎則長男中男也。陽少者。卦為陽。陽多者。反為陰。此解為陽。而由蹇之變。蹇亦以艮為主。艮固同也。山之德在止。而雷之用在動。動止相反。故解與賁旅同而不同。為其用同而體殊。時同而地異也。解順乎時而有其地。故得主赦免之政。賁旅則時至而地不宜。有其德而位未稱。雖欲施仁沛澤。而勢不之許。為其權所限。而事宜回避。故賁旅之時。不當問及刑獄。而解象則以赦宥刑獄為重。二者之異。猶君主之與司法者。君雖不司獄。而有赦宥之權。法官雖司刑。卻必聽命於上。而後能執行之。此賁旅之用小。而解之得時宜也。細繹象辭。既可知之。
初六無咎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解初六爻辭也。爻辭僅無咎二。諸卦尚少此例。以解初爻為坎。亦既坤之初六。以柔在下。剛位而柔爻。一者得匹。在潛藏之時。功用莫著。故占無咎。而不著其用。解本田蹇變。蹇之上為解之初。蹇上六以地位之尊。時用之窮。其咎孔多。今降而下。以為解之初:則其行至順。其德至易。自無咎矣。況以柔覆剛。二者協和。而陽德方潛。誌不欲用。陰德雖險。情適相投。此無咎二字。猶無所咎也。吉凶悔吝生乎動。不動更何咎矣。凡爻之初。多不動以在地下也。而其動者。必以陽。以其誌升也。如地雷複。則動自下。雖在初爻而以剛履剛。必乘陽德。當複之時。自剝上九。返為複之初九。故曰無咎。解之初六亦猶此例。自蹇上六。安於下。而不求動。以九二之鄰接。有中和之提攜。似用而時未至。以外反上。合乎坤之安貞。似可守而位未宜。故行止皆不昭。動靜任其性。柔乃得剛。初而近二之陽。順而就正在下。下不違手中行。故無咎也。以卦名解。為緩蹇之難。而初六猶在坎陷之內。欲緩而未能離其地。第上與九四應。恰得其濟。是體安靜而外光明。行止雖未昭而義可免咎。蓋以在動先也。初之與四。為主賓之別。內外之分體。體用之間。交互之際。果剛匹敵。上下協和。則必免於咎戾。他卦皆然。而解尤著。故爻辭直雲無咎。不及其行止也。
象曰剛柔之際。義無咎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爻辭之義也。初六柔爻剛位。上與九四應。一剛一柔。故曰剛柔之際。際交際。言相交之地。在二者之間。猶中也。位中而德和。無猜虞之意。內體而外用。有互濟之情。故不及行止。而其義無咎。義者宜也。猶曰宜其無咎也。凡易占吉。必剛柔得中。而能和。得中而不偏。能和者不悖坎震二卦原相協。而爻以陰陽互應。又無猜嫌。此無咎之所由來。況全卦中互既濟。而大用見於震動。震在外主用。有飛揚之誌。無艱險之虞。初六猶其基。由此以。益臻光明。故至九二。遂孚貞吉之占。而有狐矢之獲。更可反證初六無咎之義。未動即協於中和之用。既動自昭其光大之行。此卦名解言如芽之解甲。筍之解籜。愈進愈壯。愈行愈舒之象。是雖不言用。其用己見於無咎二字。釋文述明剛柔之際。以推闡無咎之由來。可知解之為解。必隨時而漸見耳。
九二:田獲三孤。得黃矢貞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九二爻辭也。九二居內卦之中。而以陽履陰位。為坎中爻。坎以陽名陷名坎。九二雖本坎陷之象。幸與上六五相應。九四相親。二四同功。兩剛相對。中夾六三。以離易坎。反陷暗為升明。此由互象之變。而助其德用也。故爻辭稱有獲狐矢。而協占貞吉。田指田獵。春蒐夏苗。秋彌冬狩。皆田也。禮有定製。田有定時。而出命必自上位。行於眾。而明武功。序於禮。而著文教聖人乃以田為大事焉。聚民以從禽。論功以定賞。講弓矢馳聘之術以尚武。習步伐進退之儀以明序。其旨供祭祀。備享宴。及百工之用。儲器物之材。故田獵之所貴。非逞誌於馳逐射殺。快心於甘味美服者也。田必有獲。獲必有用。不貪多以恣損傷。不輕勞以擾民眾。故田有時。而行有度。解者解蹇之難。當夫幹戈之擾。烽火之害。欲遞罷之。非其時。以聚之易。而散之難。必有事。以漸緩其勢。有行以改易其情。使民眾知兵氣之將銷。征戎之有代。雖在戎而爭戰之虞。雖有勇而無鬥殺之用。故使於田以從獵。逐獸以驗功。亦猶凱旋之師。罷爭之日。其難既解。其誌將諧。且將供會同之需。賜享之備。舉田以束武事。獲獸以奏和平。此解九二所占。而在內正位。得以柔承剛之象也。解與屯同體。屯六三曰既鹿無虞。亦田也。但屯稱鹿。而解言狐。狐鹿皆獸。其情則殊。鹿易得而狐難獲。今獲三狐。足見功之不小。三猶眾也。數稱三者。多概指三以上。狐者坎之象。而其色有與玄白之異。今言黃矢。重在坤之用。二本坤位。卦外互坤。故彖辭利西南。與坤同。矢不獨弓矢。與噬嗑之金矢相證。古屎矢一字與猶乾矢撅之意。以其出於後也。坎固有矢之象。而九二一陽在兩陰中。有出矢之象。所得雖微。而所含義在於達坤之用。明坤之道。坤以安貞協吉。九二雖陽。地猶坤也。故占貞吉。與坤之德用。相稱也。黃矢由田得夾。其功似難與狐比。然所獲不以矢而以位。不以坎陷。而以坤厚。坎後天代坤。九二之占。可證其代坤之功。亦如噬嗑之得金矢。皆以功明其德。行昭其誌。物不必貴。其道可貴。行不足稱。其誌可稱。以安貞之行。易險陷之用。以厚載之德。易難險之情。九二之占。可見解之真義矣。解其急以既於安。解其難以就於和。此九二之以柔善承剛也。而其大義不外得中。中則和。和則解。剛柔既和。內外適。有何蹇之不解哉。
象日九二貞吉得中。得中道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九二得貞吉之占。故其用合乎中道。中道之所指有三。一九二為內卦中位。二九二以陽履陰。柔善承剛合於中和之德。三自二至五中互既濟之象。有中和之功。以此三者。曰得中道。非但以位在中也。然中位實為第一義。位中者。時亦中。時位既中。功用自大。況剛柔相協。內外交濟者乎。故九二貞吉。實由中道得來。而其要。則仍在解推坤之德。順承之誌。位雖柔而爻則剛。乾加於坤之謂也。故爻辭特揭貞字。明其吉所從占。貞正也。坤之大用在利貞。九二陽爻。而能協於陰位。如人守貞自固。則能克諸外患。而無虞。坎雖險陷。得震之升陽。相濟成用。乃占貞吉。此九二九四相應。易坎為離之象。而貞吉之占。乃由九二得焉。一陰一陽。不偏不陂。狐矢既獲。貞吉斯見。與九四朋斯孚。正相對照。為兩陽之能相協。且恰與二四之位相濟也。
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此解六三爻辭也。六三坎之上爻。中爻之始。人道所明。柔和平剛。與九二九四反。上與六五應。重陰夾陽。互成坎象。故辭有致寇之語。負且乘。為不倫不類。負則以力稱。而不憚勞。乘則以逸稱。而務求安。此相悖也。今負物而乘。是君子而親小人之事。富者而兼賤役之行。謂為貧則不宜乘。謂為貴則不宜負。乘而負。是將暴其多財。而不欲假人之手。易啟貧賤覬覦之心。一也。乘而自負。是重視物。而不甘奔走之勞。人必以為搶奪而來。易致盜贓猜疑之情。二也。苟重物而輕其人。則人將掠其物。苟重人而輕其物。則人將縶其人。此不免於盜。或寇之所伺矣。寇不限於盜。凡足掠取而傷害者。皆寇也。為其有損於己。而將為患於身。雖無仇怨。亦難相容。何哉。慢藏誨盜。徇欲傷身。愚夫所行。知者所戒。貞吝二字。言其不免於咎悔。雖貞無益。為其得失縈心。利害昏智。既乖其守。將何用貞。貞者守不失之謂。不正胡守貪得易失。故貞吝之占。明其不能免咎悔也。解卦以解緩為用。則凡有圖私利而恣其情誌者。皆與解義悖。六三以坎險之且出。有徇物而貪得之心。以為在不定之時。不備之地。囊括以負。車載以行。自謂得計。而不知失其正者難守。非其有者難保。貨悖而入。亦悖而出。此六三之致寇。雖貞終吝也。貞者坤之本德。囊括車載。坤之本用。而坎不足以稱之。則六三之辭。明坎與坤之異。其道在於中與正否。坤之安貞厚載。有其中正之德。坎以險陷之誌。而求效坤之行。則其得也。終必失之其貞也。終且悔焉。又貞吝。兼含有不足於守之意。吝嗇也。不足也。貞吝猶言守正不足。自戾於道也。物之吝惜為貪。德之吝惜為惡。貞固美德。而自歉焉。將奚守哉。則六三之吝。由於德之不明。行之不當。徇欲履邪。貪得忘禍。正由其不克如九二之貞也。己之不貞。物奚與保。此致寇之占。不必以負乘。而其象則因負乘見之。誌不可知。行則易見。有貪邪之行。其私欲之害可知。故爻辭以負且乘。昭其惡也。
象曰: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負且乘。為非正大明之行。故曰可醜。行不當。則視聽不合於儀。事不宜。則觀瞻有戾於道。雖為之者若無礙。而見之者必生心。況既負而乘。必包藏珍貴。尊而賤。必跡近邪婬。此醜字乃兼羞辱之意。非徒不美而己。致寇曰致戎。以其所遇。可大可小。或盜竊。或屬捕役。推之於國於家。有伺之者。則仇也。亂也。其害不止於身。故曰戎猶書興戎之例。戎之來由於負乘。故曰自我致之。禍自己求。更將誰咎。爻辭占貞吝。明行之不宜。守之不足。進退失據。其咎匪他人任也。凡易辭貞字。皆指反己固守之義。六三之失由己之徇欲。行之違正。非時地之咎。而亦不外時地之所使。蓋負且乘。非常之行。必有近於時。囿於位時。智不及辨。勢不及緩。乃犯人之疑。而召禍之至。此六三之所占。有異於他爻者也。
《宗主附注》
解卦各爻。吉凶互見。而下卦以坎未出。故有待於震動之孚。內外相應者吉。否則不利。此九二以得中道而占貞吉。六三則以致戎而占貞吝。吝雖非凶。亦咎也。為陰陽得和。而時位得中者為吉。反之者為凶。解固以震出坎。而有利西南。當其在坎中時。則所行多阻。如蹇難之象.不過坎坎離以陽陷陰中。而合震之一陽。反變為陽勝於陰。以離易坎。由暗昧而入光明。因變動而見和緩。此解之所由得名也。初在下也固無所用。二則以剛履柔。而獲狐矢。三又以柔勝。被寇所乘。仍瀕於險。此坎卦三爻。其用大異。九二之吉在坎言為未當。在解則孚以得九四之應也。凡位中而得應者必吉。以體用不違。行止皆宜。更不虞有險阻。解以出險為誌。雖時地未盡孚。其誌固不易。故各爻皆以從容中道為用。明其動由於震。以一陽得協。而群陰和之。天地尚不相違。況其他乎。故解之大用在乎震。而西南之利在乎行。與蹇之師艮而誌止恰。反此其異也。一則由艮易震。反坎於內。一則以離易坎。中互既濟。故德用不戾於行。而升騰自有其道。卜此者可由爻辭細玩味之。
又曰解六三爻。負且乘。含有資掠。二者之戒。以負而乘。非貪即掠。貪則惜物而重身。遂躬負物而乘馬。掠則情急而不遑擇。遂負物乘以圖速逃。皆不正大之行也。而原義並包有多載而輕行之意。謂既有負者。複有乘者。苟非不義之財。何至倉皇若此。既負以載。則物多可知。竭人之力不足。又假車馬以分載焉。是明告人以貨財之豐。運遷之促。故啟盜寇覬覦。而召致兵戎之禍。與謾藏誨盜者無殊。此爻辭文稱其醜也。醜為羞辱可恥之意。而兼眾類群多之義。如孟子地醜德齊是也。行而攜多物。亦必與貪掠有關。貪則不甘棄置。而乘載以去。掠則誌在多得。而不顧負乘之累贅。此皆能招致寇。而其物終不克保。故占貞吝。謂無可守也。彼自貪吝。天必厭之。貪者報以寇。吝者報以悔。亦因果也。故負與乘。不限於一人。不外行之不當。易辭而義宏。凡事可通者。均得象之。六三之象。在坎之上。而居中爻。人事為易涉於險而重陰為物欲過甚之情。人之最險莫如情欲貪吝掠奪。皆情欲所。而必為物所誘。解之六三介於多物之地。處於失序之時情之所為。不複揆以中道。物之所引。不克保其聰明。易因坎之象:而設負乘致寇之辭。非必有此事。亦非限於此事也。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解九四爻辭也。九四上卦之始。震卦之初。震以之初。震以陽爻為主用。九四雖在外。卻主全卦大用。以在中爻也。則地位未宜。以陽履陰。雖似匹敵。而非協和。然震動之勢。當升騰之時。下之坎陷。至此己脫出。前之拘牽。至此己緩舒。故爻辭有解拇指之語。拇大指。亦身中首要。如俗稱偉人曰巨擘。或豎拇指以代之。明其所關重大。非常人也。拇為手指之長。則所指亦必眾中之雄。雖不在位。亦居要職。雖無赫赫之名。亦有巍巍之象。正如解之九四。雖不屬二五正位。而以獨陽稱雄於外。雖非如既濟中爻。而下與六三一剛一柔對列。剛以製柔。陽以主外。故非九五。而以拇見稱。若九五。則首領矣。而爾古通用而字。又含轉折語之意。解而拇。言如釋放拘囚。必先解其手。而必自其拇始。拇解則手隨釋。身亦隨複自由。故解拇為解始。見於切己之膚體。亦明全部得解之象。以拇為首要。首要且解。其次不待言矣。然解拇非逕行所能。必宛轉曲折。故用而字。明其所關非輕。而解實不得不鄭重也。又解而拇。係由主及賓之謂。主之所解。賓亦從之。如人之戰而和。由仇而友。一則釋其俘虜。如赦拘囚。一則握手複交。如奉撙簋。此九四之解拇。且由之而得朋。而孚其情誌焉。朋與坤西南得朋一義。朋至明其自遠來。斯孚明其既來則和協也。九四與六二相成。與六相應。同類為朋。同情為孚。明九四以主賓和協。而得朋。且更相孚矣。解卦均以震能出坎為解。九四又其主爻。故有此占坎險既脫升陽得時。拘縶既除。情誼斯密。朋至斯孚。實九四一陽之力而其要。仍不外陽能與陰協。而以離易坎。成其中爻人道之功。陰暗易為光明。坎陷者易為平垣。而猜忌者易為親善。敵仇易為友朋。又何患乎蹇之不解哉。此九四之解拇。所關固至重大。所惜者非位之當。僅得以拇為喻。然既稱拇。亦足表示其重要。猶代主之專。攝政之元臣。其位雖非。其權可假。故能因其解而得朋孚之占焉。
象曰。解而拇。未當位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九四雖為震之主爻。而非卦之正位。以拇為喻。明其未當位而己。當位而己。當位者。乃卦之正。而九四則卦之主。正與主。以同而實異。九四以一陽雖貴。而在下。如國之重臣。家之賢嗣。德至而位非正。故功能成全體之用。而名不足。行能執一時之安危。而職不大。此猶宰輔或臣。以其職權擔當艱钜。而不必以位稱也。解卦五為柔。位當而德不稱。故以九四代之。為代行其事。而成解之大用耳。釋文未當位。並非少之。乃指其所以稱拇而己。拇者代長之所示。正如俗之稱人。名雖不足。功己甚多。觀朋至斯孚句。可見九四足代表全卦。解以有法於坤。故與坤得朋同。坤以承乾。一索得震。坤之用。既乾之行震之用。既坤順乾之誌。而其義悉見於九四爻。此不以位而以用言。不得以九四無位。而忽其解之功也。後人釋爻。未明原旨茲特詳示之震坎之和。全在此爻。不獨下應初二與六三剛柔相孚。共致其用。所惜亦不當位。蓋六爻皆不當位。而九四主用所寄。所關特大。故指出之。
《宗主附注》
解卦六三九四。為中爻人道所寄。爻辭所稱。皆本於人情世事。為恩為仇。或爭或讓。以明解之為解。有解必有結。無結奚用解為。所謂結者。仇怨奪殺。而解則和好揖讓。一則發於惡。一則成於善。此人情所常見。而世事所恒有者也。三四兩爻。特著明之。六三以陽承陰。處於坎險之濱。易為物欲所役。故以負且乘。致寇至言其行不正大得未光明。傳所謂以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乃生奪取之心。謂負者不乘。乘者不負。君子小人。非以德。以身份辨之也。如孟子無君子莫治小人。無小人莫養君子。惟有貴賤之別。而非邪正之分。然六三負且乘。以貴者與賤役。如正士幹邪行。此所以不能保其所有。而召戎寇之來。九四以陽履陰。居於震之主位為外卦之樞要。抱飛躍之雄心。故爻辭以解拇得朋。明其兩情孚協。主賓交際。親和可占。雖未當位。卻為代主立功之時。因解而得良朋之助。此與彖辭來複吉句相應。來複者與複卦有關。地雷複彖辭。出入無疾。朋來無咎。與九四之朋至斯孚相類。為複者。本陽德之複生。為天道之複著。震之所以主春令也。出入無疾。疾指迅速。又包嫉妬之意。古疾嫉一。謂無猜忌。無嫉視也。朋來無咎。正坤之得朋。其德相孚。朋至斯孚。乃解之大用。亦震之大功。而莫非坤之善順承乾。促成天道大生之道。九四一爻不獨震之主用。亦既解之中樞。全卦之用。皆由此一爻致之。下與九二同功相引。反坎為離。遂由陷以進於升騰。由暗昧以出於光明。此全卦妙用。係諸一爻。宜其有朋而孚之占也。
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於小人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解六五爻辭也。六五外卦正位。而以柔履剛。震卦以陽動。而五為陰。是其行之有阻也。。然陰有位無勢。有行而無本。則雖阻陽之升騰。而力弗逮此爻辭稱其維而有解也。維者維縶。亦包相與維係之象。如詩縶之維之是也。維之與解。相反而相成。不維則無用解。相維則益易解。謂解其一。皆解也。君之相維。以得其朋而相孚也。有解者言有可解之機。非逕解也。既解則吉。以順而吉。以順乎震動。而脫於坎險。則維者因而解有孚吉占。君子以解而吉。其所影響必大。蓋君子以相維之不樂於獨解。其吉也。不止於獨利。推其用而至非君子。既在所維者外。雖小人亦有孚其解吉焉。故曰有孚小人。言非必孚。而其所推則必及也。孚言其感應。如母之孵卵。而雛產生。其氣應也。同氣固然。既非同氣。亦有感動。而適之應。如琥珀拾芥。以其力之所逮耳。故君子之解。小人亦孚之。君子之吉。小人亦應之。何哉。六五之位。能及遠而施大。君子之行。能匡時而益宏。自然之功。不期而至。非君子小人為朋也。君子不以小而棄之。不以非類而仇之。既皆解矣。又奚吾於一人。此與六三之吝字相反。六三以位不正。行不端。故占貞吝。明其德之不足昭於外也。
六五六三。同功異位。三多凶。五多功。以五得正。正則所被者廣。所容者眾。故以君子為喻。言其行足以化諸小人。稱君子者。以位當而爻非。不及九五之名正言順。而以位既正。行亦可昭於天下。故稱之君子。君子既有解。小人亦不能違之。此因解而吉孚於小人。而妙在君子之自相維耳。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爻辭有孚於小人。非君子為之解。而小人因君子之解。乃自退也。退字猶自脫去之意。君子既解。小人亦不得不解。以其感應也。故曰有孚。可見六五之解。雖在君子。小人隨其解而自退避。則皆解矣。小人利於君子之爭。苟君子不爭。小人隨所獲。不得不退。正邪既辨。邪不得而幹之。紛亂既平。則幸災樂禍者。亦必沮喪自遁。此六五之解。由君子而孚於小人。不必解而自解。故釋文明其為小人退也。退字從艮。乃蹇之下卦。與震之用恰反。今震得勢。則失時地之艮。不複有用。解卦大義。既以震易艮。而移上坎於下也。坎以在下而失其險。震以得時而達用。六五外卦正位。尤大用昭著之時。君子既隨時自減。小人更無用武。此退字明解之由。而仍賴君子之有解。設君子不解。小人得益。是又返於蹇矣。進退之間。君子小人之際。為解者。當於此細思之。六五九四。近而相調。實君子有解之道。陽德主進。時雖隉厄而來複不遠。複則朋來無咎。彖辭來複之無功哉。故解卦之用。全係於震。震之用。全在四五兩爻。明此既明爻辭矣。
上六公用射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解上六爻辭也。上六全卦之終。當極則變之時。為解卦大用既成之象。而以震之上爻。陰位承柔。亟待於剛。解以震得勢。剛方長。至此雖極。而用未改。故爻辭以射隼為喻與九二之田獲三狐相應。皆由震動之力。以解坎陷之困。猶人之田獵。借以修武備。集群力。誌勝殺敵。以發揚武功之旨。兵以備而不用為誌。武以習而不爭為榮。故取田獵。講射禦。嫻步伐。尚武勇。不戰而自嚴。不殺而自強。此解之道。必兼威德。而震之象。必兼雷霆者。棄此不講。則不得解。故震動在力。公用者明其人在位也。射集者。誅惡以安善也。高墉者。居地之崇。非尋常之處。雜於城墉。非郊野之巢。隼集於是。將為善於群。公射而獲之。則眾得保。而無驚懼之情。故占無不利。去群眾之所惡。逐切近之鷙凶。則公之功。足以稱其號。隼雖悍。奈其處地之非宜。而墉雖崇。奈人欲去之情切。此上六之利。與眾共之也。上六位高而勢盛。以之逐惡。尤不如誌。而公能順應眾情。為群謀利。躬親矢石。為眾圖安。其所行有如雷霆。一怒而凶惡者。悉被誅獲。如此而後解之用大備。蹇之難者。除此所以占無不利矣。凡解之用。必因於被困之情。將其害務去。適於所嫉之誌。令其難得紆。如解倒懸。如放囚禁。以安其形。緩其心不複有憂危之念。隼雖禽而為人所惡。比諸盜寇。必亟去之。上爻與六三應。三有致寇之辭。以在坎險也。此有逐惡之用。以本震動也。而不外達於解而己。高墉明所憑藉非易取。而竟獲之亦可見去惡不擇難易也。況禽鳥棲山。乃處於城墉之上是其惡己著。其罪莫赦。與彖辭赦宥之情相反。則以上爻極必變也。凡事理之悖。時地之乖。亦與隼集高墉相同。皆不能逭其惡。故解卦為求複正。而藉奮迅之威。以致解放之效。如天雷雨而草木甲坼。彖辭固己言矣。寬以濟猛。則先眾赦宥之行。威以明恩。則終待射獲之利。二者相反相成也。大哉解乎。不可泥於仁。而姑息養患。不可騖於勇。而輕躁寡恩。仁者必勇。勇者必仁。仁勇均全。則解之道備矣。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解悖有二義。因其悖而解之。一也。以其有悖於解。二也。射隼正以隼之行有悖。故去之耳。悖於道者。既悖於解。道指仁勇。如行惡而怙其勢。貪得淩於眾者。皆高墉之隼。不得不射獲不得不假武力以解之。此釋文揭明解悖之旨。免後人疑解卦不當用武。赦宥之後。不當殺傷。而謂爻辭有誤也。
《宗主附注》
解上爻己達解之終極。處必變之地。為解之時。又符七日來複之數。九陽值日之辰。是亦運數所會也。九二九四己言之矣。六三六五重申其旨。皆以解之義。必自維係之時。所謂田獲狐矢。墉射隼鳥。仍不外於難解中求解。水雷屯六三。既鹿入林。幾不如舍。正相印證。謂欲解者。必先聚其力。欲屯者。必先事於仁。惟貪害義。惟利賈禍。屯以舍鹿。而膏澤下於民。解以獲狐。而負乘召其冠。言外之旨。易教所先。如以君子之維。而成小人之退。與高墉射隼。以解事理之悖。足見解之為用。非僅弛其囚。赦其罪己。而爻象固明言赦宥之重大。為不赦不宥。何解何緩。解之赦。與屯之舍。亦一義也。雖悖於勢者。不知解之可貴。而達於道者。必明維有功。此安貞必本夫時。而動用必順夫震。震之大。如天之雷。而人事以田獵擬之。震之寬。如天之雨。而人事以赦宥擬之。一殺一生。生以製殺。一威一德。德以明威。此解之上爻。仍以射獲解挬之用也。
《宗主疏述》
易以象為本。而人道以天道為師。解合震坎。四陰二陽。陽得時而誌升騰。不複受陰之拘囚。以坎之中。成震之初。二者相應。如磁吸鍼。其力甚猛。其力甚疾。有如雷電之出於水而發於天也。故有赦宥之義。為其升騰之誌。推其發揚之情。拘縶者釋之。幽囚者脫之。使得奮厲自新。以合夫天道好生之德。與噬嗑之利用獄正相反。蓋解以震出坎。而噬嗑則為電隨於雷。離火而在震上也。震動雖勇。而其發也。電火一瞥。無可作為。二者成附和之情。難獨施其用。故義取食與合。而利用獄。以明利害倚伏。福禍因緣。而有拘係之形。桎梏之象,以象言之。一陽在初。兩陰分列中上。其勢不振。其情多虞。故利用獄。與解乃大異。然解之赦宥。非廢法也。而噬嗑之用獄。亦非徒重刑也。皆有關輕重之旨。以解象陽得勢。而誌脫於陰之覊縻。而噬嗑則過時。而易受陰之籠絡。如人之情誌。有重義而輕物欲者。有徇欲而累身心者。解以義勇為尚。則忘事之艱難。噬嗑以食欲為先。則忽於行之戾法。此其結果。一則逃於險而達自由。一則就於惡而趨囹圄。非在上者固不之也。故解之赦宥。以恩濟威。以緩易急而己。非棄刑也。義取於取解而己。解之使舒和耳。故曰爭則為訟。和則為解。不外寬以濟猛。仁以行義之旨。震仁也。坎則近於義。而赦宥之政。亦有法則焉。按之周官有三赦之教。宥過無大。罪疑唯輕。皆本解卦象辭而定其教。故刑獄之地。繪解廌。解猶解也。史稱解廌性直。見不直者則觸之。上治之世。刑法得中。則出。可見解之赦宥。乃期以和致中而己。非枉法以示恩。徇私以長惡。必權其輕重。量其情事。而赦宥之。以體夫天時之令。而協兼中和之德。夫子講義己揭旨。讀者勿誤以象辭為廢法也。
自家人至解卦四卦為一大往來。既六子交錯之象。與上經屯蒙相類。而此四卦。則皆係於坎離兩卦。如家人睽。為巽兌與離交錯。蹇解則震艮與坎交錯。故家人睽為二女相交。蹇解為二男相錯。在後天巽與兌。震與艮。乃一陰一陽。以其變也。觀文王八卦方位相生圖序自明。故家人為正。睽則變。解為正。蹇則變。合之則家人對解。而睽對蹇。此按八宮卦序可見者。家人為巽官二世。解為震宮二世。睽為艮宮四世。蹇為兌宮四世。先天卦位原相對也。故此四卦皆坎離主其體。震艮巽兌推其用。坎離之合為既未濟而四卦中互。非既濟既未濟。由中互辨之。可知某卦之本乎離。某卦之本乎坎。而其用則某卦同於既濟。某卦之同於未濟。以卦例貴在得正與得中。內外正位皆正。如家人蹇是也。為其內同於坤。有六二正位。外同於乾。有九五正位。如鹹是其明例。而得中者。則以中爻為主。九三六四。陰陽相協。亦如家人蹇。剛位而爻亦剛。柔位爻亦柔。上下相和。內外無舛。謂之中和。而既濟是其明例。凡卦之合此正與中者其用必大。其德必明。其數必吉。否則與之反。故失正者為失位。失中者為失德。如睽與解。不得其正。又乖乎中。遂無可守。不可為。而卦用則重在變。以變則複於中正矣。解之彖辭所謂中有功。既以解之善動。動則變。變則通。故名解。解猶改也。為其變易原象。改正其行。由蹇之難。而進於家人之正。由睽之戾。而達於來複之和。此則人道之機。不必限於天數也。而天亦予以時焉。如春日之溫。百物爭育。而必得天之雷雨。始能暢達其生。但雷雨之沛。必有時也。非時而至。則反成災。時至不來。尤難為用。時與災。乃需與不需。多與寡之間。而見其得中與否耳。大畜時也。無妄災也。二者之差。實相倚伏。如時而見。乃成其化育。非時而來。乃生其災害。此天道雖若無心。而人道必有準則。故解者時之解。而在人之應。人應天時災難自解。人戾天命。災害益增。此解之象辭。特以赦過宥罪。明人之順應天時。必先自解。而後能體承天道。以達於生成化育之功也。
解卦象辭。稱雷雨作解。而不稱雷水。以坎水之用。重在上蒸為雲雨也。同一卦也。在屯則稱雲雷。在解則稱雷雨。既可見卦以象物。因時地而異其類。由動靜而異其名。同一坎也。或曰雨。或曰水。或曰雲。同一離也。或曰火。或曰日。或曰明。或曰電。皆由其時地。辨其功用。而定其名。故在噬嗑曰火雷。在明夷曰明地。各不同稱。屯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解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由此可見時地功用之所係焉。屯以坎在震上。故為雲雷。以雲之升於空。猶未成雨。且或為雨。或為雪雹。或竟不雨而為陰霾。或轉為風所揚而散。或留為日所映而成霞。皆此雲也。其變化未明。功用未定。君子象之。乃重夫經綸。經綸者。謀猷之時。計劃之際。將動而猶止。有用而未舒。正如雲在天。為雨為霞。將聚將散。待天之命。因時製宜之象。而屯卦之所用也。解則坎在震下。雷己鳴矣。雲己降為雨矣。水性流下不可複留於空矣。雷聲既散。電光一瞥。陽德既舒。雨澤乃沛。此天命己下。功用己明。時勢己昭。恩澤己著之象。則君子因之。當廣好生之德。順承育之機。發揚仁慈之心。成全生化之用。此以赦過宥罪為尚。而圖達乾大生之功。本震動之義。明坎涵潤之行。正如農夫乘時雨之降。勤稼穡之功。依發生之機為耘植之備。生而勿殺。予而勿奪。合乎太和。保其生息之意。故有過者赦。有罪者宥。不複用刑。不加誅戮。以遂天地生機。而宏人道本旨。此解與屯。為始終之事。初成之行。屯主其始。故難。解主其終。故緩。屯丁其初。故重經綸。解丁其成。故重赦宥。而卦則易其上下。殊其升降。莫不係於坎。坎水升則為雲。降則為雨。上則蒸為氣。下則複為水。此屯解異用。既以坎之易位為辨。震則未嚐異也。然震雷也。含而未發。則在雲氣之中。動而宣揚。則促雨澤之沛。是亦有動靜之別。行藏之分。在屯則靜而藏。在解則動而行。一上一下。亦自不同。故屯為難進。以其猶未至動作之時。而解為緩和。則己至升騰之際。解之為解。正以震為主用。震因自坤出。五行為木。而必得水以漑之。方暢其生。水在木下。則得其濡潤之力。其發育速。故解不似屯之難生。解之時用。以和為貴。和而後生成之功見。化育之德明。此天道也。人亦當則之故。故由小言。則赦宥之事。由大言則和平之圖。在內則泯爭訟之端。在外則消刀兵之劫。刑者秋令。兵事亦然。解則春令也。此生殺之所異。爭訟與和睦之所分。赦宥者亦猶無敢折獄之意。皆與天水訟相反。讀者當細味之。
解之六爻。以震在坎上。陽自陰出為解。即因坎中一陽。被陷正兩陰之內。因得震之力。由九二出而與九四相協。即被陷者超脫之象。且以九四一陽。得時升騰直上。兩陰不能阻之。假震動之力。成解脫之功。然震本以一陽在下。誌雖堅。心甚苦。乘時得位。以臨兩陰。並非輕易得出。必經與六五上六之爭戰。方能矗立上行。六五上六。坤之本爻。九四乾之本爻。坤上六龍戰於野。乾九四或躍在淵。合而為震動之用。即淵野起伏之戰。為陽陰爭競之時。兩陰欲抑一陽。而陽不甘。一陽欲扶兩陰。兩陰難屈。故相持既久。奮起而爭。爭而後脫陰之覊絆。此解之所由稱也。在九二之時。陽方被困。得九四之應。陽始昂頭。以其由內出外也。因兩陽之協。變坎為離。以成光明之象。此解卦大用。實由九四致之。九四既握其要。六五上六無力阻之。故解之道。以陽得脫於陰為本。而九四獨力未必遽及此。仍有賴九二在內之陽。得正位。含潛德。成坤安貞之吉。有順承乾之心。以後天坎代坤也。震又以坤之初合乾者。坤主其內。乾主其外。外內協和。蹇難自解。故六五爻曰。君子維有解吉。指君子能協和也。先維後解。維而解者君子。孚而退者小人。小人指陰爻。明六五之陰。因九四九二之協。而不得不退讓也。故震以一陽而長三男。為兩陰皆退。讓不與較也。至上六極地必變。不以一陽而長三男。為兩陰皆退讓。不與較也。至上六極地必變。不較者誌也相爭者勢也。故雖不敵九四一陽。而仍有悖於解之道。乃成高墉射隼之象。言其所居。為眾所惡。乃召公之射。公者爵名。亦為大眾所尊者。凡不屬私者曰公。公猶一國之主。大眾之雄。其行光明。其號正大。故稱公焉。公之射。猶眾之射。公能代率群眾也。隼雖鷙鳥。而為義眾所惡。墉雖崇高。而非隼巢之宜。此射而獲之。無不利也。釋文更申之以解挬。為隼有挬於解。天道欲成解之功必去悖解之物。故射獲而利及於解。隼失其地。而貪於高墉。是自召其禍。與負乘致寇正相應。皆情欲為之害也。坎以險地。而六三行險幸。震以升陽。而上六非位失時。主賓不同。其召禍者無異。此爻辭明示物欲之挬道。其終不免於咎悔也。
全卦各爻惟外三爻明揭解字。如九四解而拇。六五維有解。上六解挬。皆關於解大用。下三爻則無之。可見解之為解。全係於震。震以解坎。乃謂之解。若蹇卦坎在外。艮在內。內止而外險。宜其不能解於難。至解則以震易艮。而移坎於下內雖險而外善動。動則免於險。此解之六爻。全依震動而著其功。明此則明解之義。及易之旨矣。
《宗主附注》
解之互卦。中互既濟。外互複。此二者有主客之分。內外之異。不獨變象也。果由二至五倒數之。則見外互之象。此在坎中變也。原解卦坎在下。外互反居上。是坎險之用。仍有如蹇。而震承之。得以陽勝陰。故與蹇別。按解六爻。以動為用。以器為使。此君子為主。小人為配。象在三上兩爻。係卦傳中夫子以明釋之。三爻以負且乘為小人乘君子之器。上慢下暴。乃召寇戎。上爻以射隼為君子藏器在身。待時而動。動而不括。乃出而有獲。此二爻皆明指器之所重。得失所分。三爻自暴其器。乘車於道。是失之由來。上爻藏器不露。射而弗及弓矢。此得之由來。可見器之為用在善藏。而其得在及時。時至而發。發而無阻。故曰動而不括。括與坤括囊之括一義。言其本直方大之門。無退無隱。進而無阻。行而無私。非如三爻之負乘。徒貪於物。而忘其害也。三之與上。一公一私。一正一邪。其究也。一得一失。一利一害。兩兩對照。殊可深思。故夫子於傳中獨揭出之詳。釋其義。學者常留意焉。
《宏教附注》
天道原如輪。輾轉不少息。數理順乎氣。消長有其跡。聖人因圖書而畫卦。名曰易。乾坤發其端。坎離束其腋。分合見震艮。增減有損益。巽兌不尋常。泰否卦眾一。剶複見其機。鹹恒著其臆。家人睽相違。既未濟相襲。大過與中孚。乃是人情式。謙豫及蹇解。如足又如翼。屯蒙亦何知。鼎革最多厄。不若履同人。大有遠相接。臨觀若旁觀。姤萃猶親曆。知行蠱無妄。得失明渙節。及此諸象中。推移未嚐歇。晉明相出入。需訟更生滅。師比有恩仇。升困為默陟。漸歸豐旅間。陰陽爭未戢。噬嗑賁所關。大小畜之弋。物欲本無窮。人情不能抑。如此轉相反。具見神之力。此言世間得失消長。莫不如易卦之相繼也。解己講畢。以下既損卦。山澤損乃吉卦。非損之吉。乃知損之吉。滿招損。謙受益。知損而行損。自無滿招損之虞。老氏曰。為道日損。為學日益。損者減。減與加對。欲減則不悖於道。損之又損。真理獨存。減之又減。天性乃著。故行世貴謙。為道貴損。謙與損內功外學之本。學者勿以其損而視為不吉。觀全卦彖辭既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