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不是“發燒友”?
<strong ss=''red''>【原文】</strong>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strong ss=''red''>【譯文】</strong>
孔於在齊國聽了《韶》樂,三個月不知道肉是什麽滋味。於是感歎說:“想不到欣賞音樂竟可以達到這種程度!”
<strong ss=''red''>【讀解】</strong>
哪種程度?如癡士如醉,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這種程度夠得上是我們今天“發燒友”的程度了嗎?
我們應該是頂尖級的“發燒友”了吧!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讓孔子“發燒”的,既不是器材(那時連立體聲也沒有,更不用說進口高級音箱了),也不是流行音樂(那時的流行音樂是鄭國(今河南一帶)的音樂,孔子認為“鄭聲婬”),而是被他認為“盡美盡善”(《八佾》)的《韶》樂。實際上,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經典音樂,如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之類。
如此看來,聖人不僅是“發燒友”,而且還是高品味的“發燒友”哩。以他“發燒”的程度和品味來衡量,就是選他做“燒協”主席也不為過罷。
<strong ss=''red''>【原文】</strong>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strong ss=''red''>【譯文】</strong>
孔於在齊國聽了《韶》樂,三個月不知道肉是什麽滋味。於是感歎說:“想不到欣賞音樂竟可以達到這種程度!”
<strong ss=''red''>【讀解】</strong>
哪種程度?如癡士如醉,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這種程度夠得上是我們今天“發燒友”的程度了嗎?
我們應該是頂尖級的“發燒友”了吧!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讓孔子“發燒”的,既不是器材(那時連立體聲也沒有,更不用說進口高級音箱了),也不是流行音樂(那時的流行音樂是鄭國(今河南一帶)的音樂,孔子認為“鄭聲婬”),而是被他認為“盡美盡善”(《八佾》)的《韶》樂。實際上,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經典音樂,如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之類。
如此看來,聖人不僅是“發燒友”,而且還是高品味的“發燒友”哩。以他“發燒”的程度和品味來衡量,就是選他做“燒協”主席也不為過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