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學習與否的標準
<strong ss=''red''>【原文】</strong>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strong ss=''red''>【注釋】</strong>
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賢賢易色: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賢人來代替(易)愛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賢人超過愛美麗的女人。致:獻。
<strong ss=''red''>【譯文】</strong>
子廈說:"尊重賢能的人超過愛美麗的女人;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盡瘁;與朋友交往說話守信用。這倦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什麽,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的了。"
<strong ss=''red''>【讀解】</strong>
衡量學習與否的標準不是看學曆,不是看文憑,而是看你的行為,看你的言談舉止。
作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說是深得了老師的真傳。
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說:"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都是教人求實務本,學以致用;先做人,後做學問。
這也使人想到毛澤東的教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說來也是,一個人盡管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如果行為方式、言談舉止乖廖愚笨,不能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又有什麽用呢?相反,一個人雖然沒有什麽文憑,沒有進過大學校門,但他言談舉止得體,行為方式正確,能夠有所創造,有所發明,難道你能夠說他沒有學習過什麽嗎?
這就是求實務本,學以致用的道理。
<strong ss=''red''>【原文】</strong>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strong ss=''red''>【注釋】</strong>
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賢賢易色: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賢人來代替(易)愛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賢人超過愛美麗的女人。致:獻。
<strong ss=''red''>【譯文】</strong>
子廈說:"尊重賢能的人超過愛美麗的女人;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盡瘁;與朋友交往說話守信用。這倦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什麽,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的了。"
<strong ss=''red''>【讀解】</strong>
衡量學習與否的標準不是看學曆,不是看文憑,而是看你的行為,看你的言談舉止。
作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說是深得了老師的真傳。
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說:"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都是教人求實務本,學以致用;先做人,後做學問。
這也使人想到毛澤東的教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說來也是,一個人盡管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如果行為方式、言談舉止乖廖愚笨,不能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又有什麽用呢?相反,一個人雖然沒有什麽文憑,沒有進過大學校門,但他言談舉止得體,行為方式正確,能夠有所創造,有所發明,難道你能夠說他沒有學習過什麽嗎?
這就是求實務本,學以致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