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瑜伽處出離地品第三


    譯文


    如此已經說完趣入地。


    什麽是出離地?略語說:


    假若從世間道離欲,從出世間道離欲,以及從二種道離欲所具有的資糧,這就稱為出世離欲境地。


    說的是從世間善道的境地趨入離欲,從出世間聖道境地趨入離欲,從這二種道離欲修行所具有的資糧,總括為一種,名為出世離欲境地。


    什麽稱作從世間善道境地趨入離欲?指如有一人,在居下的欲界將欲界觀想成過咎禍患增多的相狀,對初靜慮天的離欲產生喜樂心,修得此定並轉生這一境界,將此境界觀想成過咎禍患減少的相狀。那人長期保持這樣的觀想時,就能從欲界獲得離欲,也能達到初靜慮天境界,如此又從初靜慮天往上遞進,理應依次在每一層境地觀想一切下地是過咎禍患增多的相狀,觀想一切上地是過咎禍患減少的相狀。那人長期保持這樣的觀想時,以至能在無所有處天得以離欲,也能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境界。這些就稱為從世間善道趨入離欲,除此以外再沒有比這更高更多的從世間善道趨入離欲法。


    什麽稱作從出世間聖道趨入離欲?指如有一人,親近聖賢出家修行,在出世聖道的無漏法中已具有保持這種法的種種聰明智慧,並能使內心達到調和及順應這法的狀態,在苦聖諦上能如實知曉人生一切皆苦,在集聖諦上能如實知曉苦因都是人生集起的煩惱,在滅聖諦上能如實知曉滅除煩惱才能解脫生死痛苦,在道聖諦上如實知曉滅除煩惱解脫痛苦的正確途徑方法。那人在成就了有學階段的智慧見解以後,逐漸修習 出世聖道,在三界中由見道、修道所要斷絕的一切迷惑煩惱中自己能夠脫離係絆,自己能解脫生死痛苦,這樣就能超出三界獲得徹底離欲。這些就稱為從出世聖道趨入離欲。


    什麽稱作從二種道離欲修行所具有的資糧?略語說:


    自他圓滿、善法欲、戒、根律儀、食知量、悎寤、正知住、善友、聞、思、無障、舍、莊嚴。


    講的是自己具有完善的人身、環境條件,能引導自己和別人涅槃的諸佛法教機緣都存在,對聽聞正法出家修行生信解愛樂,真正出家受具足戒不退失,修習 守護六根使它們不受汙染的律儀,知曉長養身心的物質、精神食糧量度,在初夜、後夜時分恒常勤修,在夜晚來回走動或原地坐禪使內心警動不惛淨修心意的修法,在任何行為舉措上都保持正純的理智,引導他人從善不遺餘力,聽聞正法,思惟正法,接受佛法沒有障礙,不斷增長布施修行,作為沙門應具備的多方麵修養都充實完美,這些修行法就稱作從世間善和出世間聖道趨入離欲所具有的資糧。……


    什麽稱為沙門應具備的多方麵修養都充實完美?略語說:


    正信而無諂、少病、精進、慧、具少欲、喜足、易養及易滿、杜多德、端嚴、知量、善士法、具聰慧者相、忍、柔和、賢善。……


    如有人成就了這些修行法,愛樂正法,愛樂修佛功德,不樂意追求利益享受、他


    人的恭敬頌揚美譽,也不形成這樣二種邪見,即不增益並非實有的虛妄現象、不損減諸法實性的真如實體;……對佛世尊和佛弟子的不可思議的威德神力精深言教信解很深,始終不加毀謗,能正確通曉唯有如來才能達到的知識見解、契合真如理體非我執的境界,始終不樂意執取自己的妄見、持不合理怪僻固執的邪惡見解所生出的言論咒術;如與這樣的功德相應,保持這樣的精神,這樣修學下去,以真正的沙門所應具備的種種修養使自己的修養充實完美,很是精微玄妙。例如有人身體盛壯形相端正,喜好美飾自己,愛樂各種享受,沐浴身體,塗上妙好的香料,穿上淨亮的衣裳,戴上種種美妙的裝飾品(所說的瓔珞、耳環、指環、腕釧、臂釧,各種妙好的寶印和金銀等)、扮上種種華美的發式,如此美飾極為奇妙。而修行的人則是以真正的沙門所應具備的種種功德妙好的修養使自己的修養充實完美,他的品德盛熾,威光徧照,所以說成是持戒修道的沙門多方麵修養充實完美。這些就是所稱的沙門多方麵修養充實完美的理義。


    原典


    如是已說趣人地。


    雲何出離地?嗢柁南曰:


    若世間離欲,如是出世間,


    及此二資糧1,是名出離地。


    謂若由世間道而趣離欲,若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若此二道所有資糧,總略為一,名出離地。


    雲何名為由世間道而趣離欲?謂如有一,於下欲界觀為麤相2,於初靜慮離生喜樂3,若定若生4,觀為靜相5。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於欲界而得離欲,亦能證人最初靜慮,如是複於初靜慮上6,漸次如應一切下地觀為麤相7,一切上地觀為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於乃至無所有處而得離欲,亦能證入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名為由世間道而趣離欲,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雲何名為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謂如有一,親近善士,於聖法8中已成聰慧,於聖法中已得調順9,於苦聖諦如實知苦,於集聖諦如實知集,於滅聖諦如實知滅,於道聖諦如實知道。既得成就有學智見10,從此已後漸修聖道,徧於三界見、修11所斷一切法中自能離係,自得解脫,如是便能超過三界12。如是名為由出世道而趣離欲。


    雲何名為二道資糧?嗢柁南曰:


    自他圓滿善法欲,戒根律儀食知量,


    悎寤正知住善友,聞思無障舍莊嚴。


    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於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 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聞正法、若思正法、若無障礙、若修惠舍、若沙門莊嚴13,如是等法,是名世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趨向資糧。……


    雲何名為沙門莊嚴?嗢柁南曰:


    正信而無諂14,少病15精進慧16,


    具少欲17喜足18,易養19及易滿20。


    杜多德(21)端嚴(22),知量(23)善士法(24),


    具聰慧者相(25),忍(26)柔和(27)賢善(28)。……


    若有成就如是諸法,愛樂正法,愛樂功德,不樂利養恭敬稱譽,亦不成就增益、損滅二種邪見(於非有法(29)未嚐增益、於實有法(30)未嚐損減);……於佛世尊及佛弟子不可思議威德神力甚深法教深生信解,終不毀謗,能正了知唯是如來所知所見、非我境界(31),終不樂住自妄見取、非理僻執惡見所生言論咒術(32);若與如是功德相應,如是安住,如是修學,以正沙門諸莊嚴具而自莊嚴,甚為微妙。譬如有人盛壯端正,好自莊嚴(33),樂受諸欲,沐浴身首,塗以妙香,服鮮白衣(34),飾以種種妙莊嚴具(所謂瓔珞、耳環、指環、腕釧、臂釧、諸妙寶印並金銀等) 、種種華鬘,如是莊嚴極為奇妙。(35)如是行者以正沙門種種功德妙莊嚴具而自莊嚴,其德熾然(36),威光徧照,是故說為沙門莊嚴。是名沙門莊嚴具義。


    注釋


    1資糧:對修行的資助如糧食利益身體。


    2麤相:有過咎禍患增多的相狀。


    3於初靜慮離生喜樂:對初禪天的離欲產生喜樂心。


    4若定若生:得此地定並心境界轉生上一境界。


    5靜相:為過咎禍患減少的相狀。


    6於初靜慮上:在初靜慮往上遞進。


    7漸次如應一切下地觀為麤相:逐漸依次上升,理應在每一層天上觀想一切下地是過咎禍患增多的相狀。


    8聖法:此處指無漏法。


    9於聖法中已得調順:在出世聖道的無漏法中使心達到調和順法。即觀有漏法為禍患,順伏無漏法。


    10成就有學智見:指修行處於尚須再學進步的階段,以別於究竟無學階段。


    11見、修:即見道、修道,見道斷理惑,修道斷事惑。


    12超過三界:超過三界中暫得離欲而獲得究竟徹底的離欲。


    13沙門莊嚴:持戒修道的出家人多方麵修養充實完美。


    14無諂:質純性正不諂曲。


    15少病:身、心少病變。


    16慧:即妙慧,聰明善覺。


    17具少欲:即具足少欲,對一切享受條件都不生貪欲。


    18喜足:所得不計較多少優劣,均歡喜知足。


    19易養:不麻煩施主,生活自立。


    20易滿:無論所得多麽微少粗劣均能滿足生存。


    (21)杜多德:即杜多功德、頭陀(dhuta)功德。頭陀,梵語原意為抖擻浣洗煩惱,佛教僧侶所修的苦行,後來習 稱行腳乞食僧人。杜多功德,即僧人乞食時應遵循的行為軌範,有十二種或十三種要求。


    (22)端嚴:舉止觀瞻的形相大方壯美。


    (23)知量:對生存條件知量取用。


    (24)善士法:即賢善士法,淨信出家奉行法教。


    (25)聰慧者相:聰慧的人善思、善說、善作的相狀。


    (26)忍:忍受打擊和苦痛。


    (27)柔和:共同修善和睦無惱


    (28)賢善:和善待友,身心澄淨。


    (29)非有法:唯識家一般將偏計所執性稱為非有法,即凡夫迷執現實虛妄相其實並非實有,即非有,一般所指的有為法、有漏法。


    (30)實有法:唯識家一般將圓成實性稱為實有法,即諸法的實性不依因緣永恒實有,即實有的真如,一般所指的無為法、無漏法。


    (31)非我境界:非我執的境見,即唯契合真如理體的境界。


    (32)非理僻執惡見所生言論咒術:不合理的怪僻固執的邪惡見解所生出的言論咒術。


    (33)莊嚴:此處與裝飾、美飾、美化同義。


    (34)服鮮白衣:穿鮮亮淨潔的衣裳。


    (35)譬如有人盛壯端正……如是莊嚴極為奇妙:這一節文字隻是以一般人盡力美化自己作譬喻,並不是佛家提倡如此追求美飾。


    (36)其德熾然:自莊嚴的沙門的功德盛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瑜伽師地論白話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