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誌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span ss="c_b1">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span ss="c_r2">汝何處未明?”


    曰:“<span ss="c_b1">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


    師曰:“<span ss="c_r2">汝作麽生疑?”


    僧人誌道,廣州南海人。想提高自己的理解,所以來拜見慧能說:“學生從出家以來,閱讀《涅槃經》十多年了,但仍然沒有明白核心思想,請大師垂誨。”


    慧能說:“你有什麽不明白之處?”


    誌道說:“一切事情都是變化無常,是有 生有滅之事。將有生有有滅之妄心舍棄之後,就可以達到脫離了生滅的涅槃寂滅這樣的快樂境界。我在這兒不是太明白。”


    慧能說:“你的疑點是什麽?”


    這兒涉及到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涅槃寂靜、諸法無我。這個四法印與《三十七道》中的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一個意思。“常、樂、我、淨”講的是涅槃這個理想狀態,而“無常、苦、無我、不淨”講的是塵世中的凡夫狀態。


    諸行無常,就是指一切事物的變化都是無常的。你在單位工作,可能家裏的一個電話就改變了你的狀態,甚至領導今天的臉色、窗外小鳥的啼鳴等諸多因素都對你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至於哪個影響大,哪個影響小這也是不固定的。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製定計劃固然重要,在計劃實施過程中,應付這些無常孌數的能力可能更重要。一個有定力的人,一定是排除各種影響而專心於計劃的人。


    為什麽會有如此眾多預料之外的幹擾呢?因為世界是無序地變化,這些變化都對你的心產生著或大或小的影響,而你的心受影響之後,你的行為也必定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心為什麽受到波動呢?因為人有私心,有了私心就會有所顧慮,有顧慮就有了煩惱,有煩惱(有漏)就是有痛苦,所以說有漏皆苦。


    要解決痛苦,就要拋棄私心,達到無我,不執著於名相,才能寂靜,所謂寂滅安靜是指欲望的寂滅,而不是指事物的消亡。


    曰:“<span ss="c_b1">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雲: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


    “<span ss="c_b1">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誌道回答說:“一切眾生都有二身,即色身(形體之身)和法身(真心自性)。色身不能長存,時刻都在變化,有生有滅。法身或佛性之身永遠存在,且無知無覺。經文中說將有生有滅之事物拋開,達到脫離生滅之涅槃寂滅的快樂境界。”不知道是哪個身寂滅?哪個身快樂?如果是色身受樂,色身滅亡時,身上的四大元素(地水風火)都各自分散,完全是苦,而不是樂;如果說是佛性之法身受樂,這個色身豈不是等同於草木磚瓦一樣,又由誰來受樂呢?”


    “另外,佛性是生滅的本體,色、受、想、行、識這個五蘊是生滅的作用,一體五用,生滅也就是永存的東西,生就是從本體上起作用,滅就是收回作用回歸本體。如果允許它再生,則是有生命的事物,說明它沒有斷滅;如果不允許它再生,則永遠歸於寂滅,它便等同於沒有生命的事物。如果全象這樣,則一切事物都會被涅槃所禁止、壓伏,連生的可能性也沒有了,那還有什麽快樂可言呢?”


    誌道的觀點,在佛陀在世時,就有許多外道持有這些想法,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將心(靈魂)與色身(肉體)的分離,認為心是超然獨立於肉體之外而存在。當今的基督教、伊斯蘭教也有類似的說法,認為人有靈魂的獨立存在,肉體死後將升到天堂或降到地獄(地獄是佛教名詞,這兒隻是借用)。


    有人要說:“佛教也講輪回,人的肉體死亡之後,轉世到天堂或地獄等六道之中,這個被轉世的生命不也是和靈魂不死的意思嗎?”許多淨土法門、地藏法門的人確實如此相信,然後理解上卻是錯誤的。


    六道輪回的概念是早在佛教產生之前的婆羅門教中已經存在,或許更早就有。佛教繼承了這一說法,卻有著不同的解釋。佛教所講的真心自心或佛性,這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所有眾生甚至全世界所共有,它的本質是空,並不存在形體上的物質,它是永恒的,但不參與輪回。參與輪回的是妄心,不是真心。


    妄心與真心的區別是,妄心有“我”的存在,而真心是“無我”。小雅一再給大家解釋真心自性時說到“大公無私”這個詞,這個“公”就是眾生,這個“私”就是“我”,凡夫在解脫之前總是有一個“我”的存在,而解脫之後,這個“我”就不存在了,隻剩下真心自性。所以,參加輪回的是人的妄心、煩惱、欲望這個東西。從阿羅漢、辟支佛到菩薩,這個“我”越來越小,當達到佛時,就徹底“無我”了、清淨了、恒常了、永樂了,這是無餘涅槃,即常樂我淨。


    師曰:“<span ss="c_r2">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回,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span ss="c_r2">佛湣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刹那無有生相,刹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自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誌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慧能說:“你作為一個佛弟子,卻修習外道關於斷滅與永恒之類的邪見,並由此疑惑最高的成佛方法。按你的說法,是在形體之外另有一個佛性自身;你離開了生滅,卻又去尋求寂滅;又以‘涅槃常樂’之語推論,說有身體受用。這依然是拘泥、貪戀生死,沉溺於世間的快樂。你應當明白,佛指出一切迷妄之人,認為色、受、想、行、識五類事物和合而成為自己的相狀,把事物分門別類,作為外界塵世的相狀,於是好生惡死,每一個心念都隨外物遷移流動,不知道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夢幻泡影,白白地忍受生死輪回之苦,反而以記遠快樂的涅槃寂滅境界為苦相,從而整天奔馳尋求世間的快樂。一會兒消除生的相狀,一會兒消除死的相狀,接著連可以消除的生滅也沒有了,於是,涅槃寂滅境界出現在眼前。當它出現在眼前時,又沒有什麽數量可求的東西出現在眼前,這就叫永恒快樂。這種快樂沒有承受者,也沒有不承受者,哪裏有什麽一體五用的名目?何況你又說涅般禁止、壓伏各種事物,使它們永遠不能再生,這實際上已經是在誹謗、詆毀佛法了。我有一首偈詩,你先聽一下:”


    “至高無上的大涅槃,圓滿清明又潔淨。凡愚稱之為死亡,外道稱其為斷滅。聲聞緣覺修行者,以為萬事無所作。這些有情諸心計,六十二見是本意。謗佛妄立虛假名,責問何為真實義?唯有上等器量人,,通達萬物無取舍,懂得五蘊分步法,以及蘊中的有私,所現外境眾物象,包括聲音和相狀,全是虛假和夢幻;不起凡聖分別見,不作涅槃死滅解,二端三界全切斷;常應眾生起作用,但卻不生有用念;分別世間一切物,但卻不起分別念;任憑大火燒海底,不管風吹山相擊,真如常在寂滅樂,涅槃境界相如是。我今勉強以言說,為了使你卻邪見,不可按照語言解,才能算你有所悟。”


    誌道聽了之後立刻大悟,興奮踴躍,致視訊民而退。


    偈詩中的“六十二見”,這是佛教所說的外道的六十二種錯誤見解。<table border="1" style="text-align:left;width:650px;margin:10px auto;"><colgroup><col style="background-color:#f1f1f1;"/><col/><col/><col style="background-color:#f1f1f1;"/></colgroup><tbody><tr ss="firstrow"><td>1</td><td>世間常存論</td><td>4種</td><td>6</td><td>世間有想論</td><td>16種</td></tr><tr><td>2</td><td>世間半常半無常論</td><td>4種</td><td>7</td><td>世間無想論</td><td>8種</td></tr><tr><td>3</td><td>世間有邊無邊論</td><td>4種</td><td>8</td><td>世間非有想非無想論</td><td>8種</td></tr><tr><td>4</td><td>異問異答論(詭辯論)</td><td>4種</td><td>9</td><td>眾生斷滅無餘論</td><td>7種</td></tr><tr><td>5</td><td>無因而有論</td><td>2種</td><td>10</td><td>現在生中涅槃論</td><td>5種</td></tr></tbody></table>


    二端:兩個極端,例如有無、好壞、對錯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壇經解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壇經解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