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所傳承過來的坐禪又稱“禪那”,本意是靜慮的意思。最初是行、住、坐、臥皆可修禪,但在四者之中,以坐姿最為適宜,故一般稱之為坐禪。在佛教之前,印度有許多外道,他們都很重視坐禪。各家坐禪的方法雖說大致相同,但都有各自的心法。


    達摩祖師來中國之後,將禪與定結合在一起,並賦予了新的涵義,因此,禪宗之“禪”,與其它派別有所不同。<h2>誤解坐禪</h2>


    師示眾雲:“<span ss="c_r2">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慧能針對坐禪開示道:“這門坐禪,原本不需要專注於心,也不需要專注於淨,更不需要專注於不動。如果專注於心,這個‘專注’本身就是一種妄念。心這個東西最能浮想連翩而產生幻像,所以不能專注於心。如果專注於淨,自性原本清淨,這一專注所產生的妄念,反而覆蓋了真如本性,所以,隻要不專注,佛性自然清淨。起性動念地專注這個清淨,生出來的一定是虛妄的清淨。妄念本來就沒有立足之處,如果一專注,這個妄念就有了立足之處了。淨本來沒有形相,如果一專注於淨,就給淨立了一個相出來,還說這是坐禪的一種功夫,有這種見解的人,阻礙了自己本性的發揮,結果反而被專注所束縛。”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慧能繼續說:“尊敬的聽眾們!那些修習不動式坐禪的人,應當在見到所有人或事情時,看不到他們的是非、善惡,這才是真正的‘自性不動’。”


    “尊敬的聽眾們!迷妄的人雖然自己身體不動,但開口便說他人的是非短長,這與佛道相違背,就象專注於心、專注於淨一樣也是成佛路上的大障礙。”


    每個人都有睡不著覺的經曆,為什麽睡不著?是因為大腦想東想西,念頭紛飛。這個時候,你越時想讓自己不要想,什麽也不想,它偏偏想得更多。有人用數數的辦法,但數數還是在想,並不能抑製它不想,隻有認識到想也是白想,隨它去想,不加任何控製才是正確的辦法。所以,慧能告訴我們,坐禪專注於心、專注於淨都是不對的。坐禪並不一定要真的“坐”,而是讓心“坐”下來,讓心靜下來,讓妄念靜下來,這樣才能回複到本來清淨的自性上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壇經解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壇經解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