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span style="font-weight:bold;">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係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span ss="c_b1" style="font-weight:bold;">無住為本。”


    慧能說:“尊敬的聽眾們,我所說的法門,從祖上一代一代相傳以來,都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所謂無相,就是既承認事物之相,但又不拘泥留戀於事物的相狀,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質。所謂無念,就是允許心念的產生,但不拘泥留戀於這些心念。所謂無住,這是人之本性,對於世間的善惡美醜,乃至冤仇親情,在言語觸碰、譏諷、欺侮、爭吵時,統統視之為空,既不思考酬謝,也不加害,在每一個心念中,都不再保留以前曾經出現過的心念境界。如果前念、今念、後念,每一個心念都相續不斷,這就是束縛。如果對待所有的事情上,能夠念念不住,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那麽,就沒有束縛,也就是解脫,這就是‘無住為本’的意思。”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span ss="c_b1" style="font-weight:bold;">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隻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span ss="c_b1" style="font-weight:bold;">無念為宗。”


    慧能接著說:“不拘泥留戀於真心以外的一切事物的相狀,這就是無相。隻要不拘泥貪戀於事物的相狀,佛性本體就清淨無為,這就是‘無相為體’的意思。”


    “心念在一切事物上都不被沾染,這就是無念。在自己的心念上,永遠不被外境所吸引、轉移,不在外境上生起心念。如果隻是百物不思,將所有的心念全部消除,一個心念也沒有,這就等同於死,而真心是不生不滅之物,所以就會到別處受生去,因此,這種做法是大錯。學佛的人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如果不懂佛法的真實意義,自己錯了不好說,誤導他人同時又認識不到是自己的迷誤,反而還要說自己是按照佛所說的去做,這就同時謗經謗佛了。所以,經將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雲何立無念為宗?隻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慧能繼續說:“為什麽一定要立無念為宗呢?因為嘴上說已經懂得了佛性的迷妄之人,在外境上還存有心念,這個心念會產生邪見,所有的煩惱妄念都是從這兒產生。自性原本就是直來直去,沒有一絲心機可得。如果有所心機而妄說禍福,這就是塵勞邪見,所以要立無念為宗。”


    “‘無’是什麽東西沒有呢?‘念’又是念什麽事情呢?所謂‘無’,是指不拘泥留戀於生滅、有無、好壞、美醜等兩端之相。所謂‘念’,就是就是念直如本性,就是念眾生之心,心懷眾生。真如、眾生就是‘念’之體,‘念’就是真如之用。從真如、自性開始念憶眾生,這不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思考的。真如有這樣的特性,所以才生起這些心念來。如果沒有這個真如,眼、耳、鼻、舌、身、意就不會發生任何作用,象壞了一樣。”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最後,慧能總結道:“尊敬的聽眾們!真如這個人人自己具有的佛性所生起的心念,雖然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有見聞和知覺,卻不會被萬物所沾染,真如佛性仍然按原樣永恒地存在著。所以,佛經上說:‘對外能善於分別各種事物的相狀,對內能堅持真如第一義而不動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壇經解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壇經解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