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慧能反複提及口念而身不行,這不是見性,隻有身體力行,口念心行,這才是真心自性,這樣的方法才是般若法,按這樣的方法去做的行為,才是般若行。如果不修就是凡人,而一門心思地去修此法門,自己與佛就相等了,也就是修的是佛的行為。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凡夫即佛”是指人是同一個人,有私心雜念、有煩惱就是凡夫,去除這些煩惱就是佛。同樣,“煩惱即菩提”,都是同一個自性,如果對外部境界留戀而產生妄想分別,這就是煩惱,反之,去除這些妄想分別,讓心清淨,這就是菩提,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前念著境煩惱便生,就是凡夫相;後念離境、去除私心,即生菩提。
所以說,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實在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智慧。在凡夫看來,這個智慧一會兒來了,一會兒又走了,如來如去,但實際上是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所以,具備這個智慧的人也稱之為如來。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是從這個智慧中成就出來的。因為這個智慧可以打破五蘊中的煩惱塵勞。隻要大家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從而將貪、嗔、癡三毒變為戒、定、慧三學。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世界上,人和人的缺點千差萬別,但每一個缺點一定有一個辦法可以治理。喜歡賭博的可以戒賭,喜歡抽煙的可以戒煙,喜歡淫欲的可以戒淫,懶散之人可以用勵誌故事來激勵。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或煩惱,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來解決。當然這個八萬四千之數是虛數,表示很多,並非佛教中正好隻有八萬四千。
如果沒有這些塵勞,則清淨無為,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明白這個道理就是無念。不將他人的是非對錯記憶執著,不起誑曲妄念,用自己的真如佛性,時時觀照,使自己不離自性,這樣就無需要對眾多佛法進行取舍,這就是見性成佛。
慧能反複提及口念而身不行,這不是見性,隻有身體力行,口念心行,這才是真心自性,這樣的方法才是般若法,按這樣的方法去做的行為,才是般若行。如果不修就是凡人,而一門心思地去修此法門,自己與佛就相等了,也就是修的是佛的行為。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凡夫即佛”是指人是同一個人,有私心雜念、有煩惱就是凡夫,去除這些煩惱就是佛。同樣,“煩惱即菩提”,都是同一個自性,如果對外部境界留戀而產生妄想分別,這就是煩惱,反之,去除這些妄想分別,讓心清淨,這就是菩提,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前念著境煩惱便生,就是凡夫相;後念離境、去除私心,即生菩提。
所以說,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實在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智慧。在凡夫看來,這個智慧一會兒來了,一會兒又走了,如來如去,但實際上是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所以,具備這個智慧的人也稱之為如來。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是從這個智慧中成就出來的。因為這個智慧可以打破五蘊中的煩惱塵勞。隻要大家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從而將貪、嗔、癡三毒變為戒、定、慧三學。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世界上,人和人的缺點千差萬別,但每一個缺點一定有一個辦法可以治理。喜歡賭博的可以戒賭,喜歡抽煙的可以戒煙,喜歡淫欲的可以戒淫,懶散之人可以用勵誌故事來激勵。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或煩惱,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來解決。當然這個八萬四千之數是虛數,表示很多,並非佛教中正好隻有八萬四千。
如果沒有這些塵勞,則清淨無為,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明白這個道理就是無念。不將他人的是非對錯記憶執著,不起誑曲妄念,用自己的真如佛性,時時觀照,使自己不離自性,這樣就無需要對眾多佛法進行取舍,這就是見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