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誰為為之?孰令聽之?</h2>


    二世三年,這是胡亥人生的最後一年,也是大秦的最後一年。


    這一年,趙高擔任丞相,第一件事就是殺了李斯,除掉他的心腹之患。


    接著,章邯帶領秦軍包圍了趙國的巨鹿,楚國上將軍項羽帶領楚軍前去救援。這是決定秦朝命運的一戰,也就是後世我們人人都知道的“巨鹿之戰”。


    章邯和項羽打了幾場仗,戰況都不利,於是二世派使者去責備他。章邯覺得非常害怕,前方戰敗,後方又強烈責備,他不知道該怎麽辦,隻好派副手司馬欣到鹹陽去跟二世解釋現在的情況。


    司馬欣先去見丞相趙高,趙高卻置之不理,因為現在秦國最能威脅趙高地位的就是大將章邯,他巴不得章邯吃敗仗。而二世皇帝除了趙高,早就誰也不見了,各位想一想,司馬欣這個時候該怎麽辦?


    走投無路的司馬欣害怕了,決定逃回前線。


    趙高聽到司馬欣跑了,就知道大事不妙了,他是要章邯吃幾場敗仗,好趁機奪權,並不是要逼反章邯。他派人追司馬欣,卻追不到了。於是司馬欣逃回章邯軍中,麵見章邯說:“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為什麽呢?


    章邯如果有功,順利打敗了項羽,鏟平了東方六國起義的勢力,章邯的功勞就比趙高還大,趙高除了把丞相讓給章邯,他還能怎麽辦?趙高不想把丞相讓給章邯,他就隻能殺章邯。


    如果章邯打了敗仗,趙高也一定會殺章邯以謝天下,順便奪取軍權。


    這時候項羽與秦軍決戰,結果秦軍大敗,走投無路的章邯隻好帶著秦軍投降項羽。六國終於大獲全勝,這一刻誰也挽救不了秦朝滅亡的命運了。


    趙高知道事情不妙了,他每次都告訴二世,關東六國群盜不足為懼,又拒絕派援軍給章邯。如今六國大獲全勝,秦軍全軍覆沒,二世皇帝要是知道真相,趙高的項上人頭就未必保得住了,因為胡亥也是“以殺治天下”。


    <b>如果你是趙高,這一刻你該怎麽辦?</b>


    還是殺,不過不是殺六國,因為趙高殺不了,這次他決定殺二世。


    曆代史書都勸領袖人物要“親君子,遠小人”,可是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為什麽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小人太好用了!隻要你能給他權勢利祿,你想要他去做任何事,不管那件事再荒謬、再無恥、再違背良心、再困難,他都會去做。你要一百分,小人能排除萬難,幫你做到一百二十分,哪個領袖不喜歡這樣的部下呢?


    如果你用一個君子,隻要叫他去做一件不對的事,他立刻就會義正詞嚴地諫勸你。如果你硬逼他做,他就不幹了,哪個領袖會喜歡這樣的部下呢?


    既然小人這麽好用,為什麽史書還勸你不要用小人呢?因為通過對幾千年曆史的觀察,我們發現小人的欲望會不斷膨脹,隻要你喂不飽他,他終究要反噬其主。


    秦始皇多麽相信趙高,連玉璽都交給他保管。等秦始皇一死,趙高怎麽對付秦始皇?二世多麽相信趙高,信任他到了極點,如今他怎麽對付二世?


    曆史學不講空話,所有道理都要用實例來驗證。


    可是趙高要起來作亂,光他一個人不行。因此他想要試驗一下群臣,看看如果真的起事,這些人究竟會站在哪一邊?


    怎麽試驗呢?這個局,就是我們後世人人熟知的“指鹿為馬”。


    趙高獻上了一頭鹿給二世,當著群臣的麵,指著那頭鹿說:“這是馬。”二世聽了大笑說:“丞相,你弄錯了吧?這明明是鹿,怎麽會是一頭馬呢?”


    於是詢問左右群臣,有人不說話,有人說是鹿,有人說是馬。


    你們乍聽之下,不覺得趙高這樣的計策實在簡單幼稚得可笑嗎?但各位要明白,計策在乎有用,不在乎難易深淺。幼稚不幼稚無所謂,有用就是好計策。這個計策正因為它幼稚,所以才這麽有用。為什麽呢?


    <b>因為它讓所有的人無可回避。</b>


    你設下一個太深的計謀,別人可以裝看不懂、聽不懂。但“指鹿為馬”這個計謀,沒有人能裝不懂,他最多隻能閉口不講話。就這樣,趙高就可以試出所有人真正的心意,讓人無可回避,可以試出這人到底是會不分是非地逢迎自己,還是熬不住良知,或者是碰到重要關頭就不敢講話,這不就全部試出來了嗎?


    就用這一條計策,趙高就試出誰可能是他的支持者、誰是反對者、誰是牆頭草,這樣就能羅織罪名,一下子就把所有反對他的人統統鏟除掉。<h2>使臣早言,皆已誅,安得至今?</h2>


    這時東方六國諸侯,已經準備進攻秦國,劉邦更是帶著數萬人攻進了關中的南門&mdash;&mdash;武關,這是前麵講過張良的故事。劉邦不敢貿然進攻鹹陽,因為他不知道鹹陽的軍備到底怎麽樣。於是聰明的他,派了一個使者私下去見趙高。


    劉邦的使者見趙高,要和他談什麽事呢?不管怎樣,總之對秦二世都不會是好事。我們按常理推想,他總不可能是代表劉邦來投降秦二世的,對吧?


    這一刻劉邦心裏想的應該是,當年楚國義帝曾許諾“先入關中者為王”,而如今項羽已大敗秦軍,他無論如何都要比項羽先進關中。


    怎麽樣能先入關中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能兵不血刃進入關中。誰能幫助他兵不血刃進入關中呢?這個人選,不就是沒有退路的趙高嗎?


    局勢已經糜爛到這個地步,丞相不用負責任嗎?丞相如果不用為局勢負責任,那前麵兩個丞相馮去疾、李斯又是怎麽死的?


    趙高怕二世質問他,索性就說他生病不見二世。趙高不朝見,二世急了,不斷派使者來責備趙高,要他盡快解決盜賊的事情。於是趙高害怕了,和女婿鹹陽令閻樂以及弟弟趙成合謀,他說:


    上不聽諫,今事急,欲歸禍於吾宗。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嬰。子嬰仁儉,百姓皆載其言。


    你看趙高的反應,天下為什麽糜爛到這個地步?都是因為“上不聽諫”,與我無關。前麵二世想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大臣,如今趙高就想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二世,這對君臣簡直就是一丘之貉。


    趙高這時打算要換掉二世皇帝,重新立公子嬰為君。名義上是“子嬰仁儉”,實際上是因為這樣的人最好控製。


    趙高如何殺二世?這場弒君之役,《史記》有著詳細的描述:


    使郎中令為內應,詐為有大賊,令樂召吏發卒,追劫樂母置高舍。


    遣樂將吏卒千餘人至望夷宮殿門,縛衛令仆射,曰:“賊入此,何不止?”衛令曰:“周廬設卒甚謹,安得賊敢入宮?”樂遂斬衛令,直將吏入,行射。


    郎宦者大驚,或走或格,格者輒死,死者數十人。郎中令與樂俱入,射上幄坐幃。


    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擾不鬥。


    “使郎中令為內應,詐為有大賊”,又看到這個“詐”字沒有?這是關鍵詞,我們最後會講。


    郎中令謊稱有大賊要攻擊鹹陽宮,於是趙高就命令閻樂帶人殺進宮中。特別注意下麵這六個字,“劫樂母置高舍”。閻樂是他的女婿,趙高卻派人把閻樂的母親綁架回來關在他家裏,這就是人質,讓閻樂不敢違背他,隻能幹到底,這不就是一群小人嗎?


    閻樂攻入宮中,把負責守衛宮殿的衛令仆射都抓起來問,有大賊殺進宮殿來,你們為什麽不阻止?衛令說,我們在宮殿附近都設有崗哨,沒有人回報說有賊入宮啊?可憐的衛令,你還跟他講道理,人家是來跟你講道理的嗎?閻樂連回答都懶得回答,幹脆就把衛令給宰了。


    這時隨侍在宮中的郎官和宦官們,發現閻樂殺了進來,有的人逃跑了,有的人留下來格鬥。結果格鬥的人全部被殺光,郎中令和閻樂殺入殿上,箭都射到二世寶座的帳幕之上,就知道當時的情況有多危急。


    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二世入內,謂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


    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蚤言,皆已誅,安得至今?”


    二世這時怒召左右護駕,左右全部跑光光,隻有一名宦官,“侍不敢去”。你們看看《史記》用字有多妙,不是不願去,不是不能去,而是“不敢去”。


    各位仔細讀這段文字。第一,二世稱呼這個宦官什麽?他稱呼這個宦官為“公”!公是尊稱,胡亥是天子,居然叫一名宦官為“公”!你就看看到了情勢危急的時候,二世悲慘的樣子。


    第二,二世責問:“何不蚤(早)告我?”情況這麽危急,你為什麽不早點告訴我呢?還是把責任推給別人。今天到了這個地步,責任統統都是別人的,他自己完全沒有責任。


    第三,宦官下麵回答得更妙。我能活到今天,就是因為我沒告訴你真話,前麵告訴你真話忠言的人,不是全部被你殺光光了嗎?如果我敢說真話,還能活到今天嗎?


    這是多麽諷刺的一刻,胡亥怎麽會淪落到這個地步的?漢代有一句俗話:“誰為為之?孰令聽之?”事情到了這個狀況,是誰造成的?又是誰聽任這個事情發展至此的?簡單地說就是,情況悲慘到這個地步,到底是誰的責任?不就是二世你自己的責任嗎?


    你的父親秦始皇固然施行暴政,但也給你留下了萬裏江山,留下了百萬雄兵,還留下了文武大臣,留下了宗室兄弟。這些能夠擔當國事的文武大臣,是誰殺的?不就是二世你自己殺光的!這些能夠幫助你的宗室兄弟,是誰殺的?還是二世你自己殺光的!


    所以秦朝的命脈,是六國斷送的嗎?當然不是,是胡亥把六國的所有阻礙全部鏟平,他這個天子自己斷送了秦的命脈!


    你殺盡了天下人,最後這一刻終於隻剩下你自己了。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胡亥,難道不是嗎?


    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


    二世曰:“丞相可得見否?”


    樂曰:“不可。”


    二世曰:“吾願得一郡為王。”弗許。


    又曰:“願為萬戶侯。”弗許。


    曰:“願與妻子為黔首,比諸公子。”


    閻樂曰:“臣受命於丞相,為天下誅足下,足下雖多言,臣不敢報。”


    麾其兵進,二世自殺。


    你們看看這一段,閻樂稱二世什麽?他竟然稱二世為“足下”!閻樂應該稱二世為陛下,其次一等也要稱殿下,再次一等也應該稱閣下。他所有的尊稱都沒有,卻用了一個對平民的稱呼&mdash;&mdash;足下。你就看看在這一刻,閻樂眼中的二世淪落到了什麽地位?


    二世不願意辛苦去管理政務,隻想盡情享樂。中國有一句話說得最好,樂極然後就會怎麽樣?生悲。如今二世生悲的時候,終於到了。


    閻樂說:“天下共畔(叛)足下,足下其自為計。”“自為計”的意思就是叫他去自殺,可是二世不想死啊!為什麽說這個人是個小孩,這不是汙蔑他,你們看看這個人的想法能幼稚到什麽地步?


    二世說,我能不能見丞相?為什麽他要見丞相?因為他到這一刻還相信,趙高不會殺他的,這一定是什麽事情弄錯了,一定是有什麽誤會。隻要他見到趙高,趙高一定能幫他解決問題的,這不就是個小孩幼稚的想法嗎?閻樂當然說不可以,因為他知道趙高不想見二世。


    二世說,你們不讓我做天子,給我一郡當王就可以了。閻樂不答應。


    二世說,那我做萬戶侯就好了。閻樂還是不答應。


    二世說,我什麽都不要了,你讓我跟我的妻子和兒女都去做老百姓,像其他公子一樣,好不好呢?不用擔心,胡亥,你難道忘了你的兄弟是什麽下場嗎?像其他公子一樣,你以為你會有什麽下場?


    閻樂說:“臣受命於丞相,為天下誅足下”,你看這句話說得多冠冕堂皇。“足下雖多言,臣不敢報”,閻樂為何敢如此決斷?必然是趙高交代過他,二世今日非死不可。


    於是二世就這樣自殺了,說實話,前後看來二世實在不像有自殺的勇氣,“被自殺”的可能性高一點。<h2>誰騙誰?誰能騙誰?</h2>


    二世自殺後,趙高召集了秦朝所有的大臣和宗室,宣布二世已經伏誅。又說現在六國的土地都丟了,隻剩下秦國故地,君主不應該再叫皇帝,隻能稱王。接下來趙高又宣布,他要立二世哥哥的兒子公子嬰為秦王。


    公子嬰到底是不是二世哥哥的兒子,史學家是有爭議的,但細節的考證不是本書的重點。重點是秦朝接下來發生了什麽事,以及對我們究竟有何啟發。


    於是趙高用布衣百姓的禮儀,把二世草草埋葬了,然後命令子嬰齋戒沐浴,準備到太廟接受秦王璽。


    子嬰聽見這個消息,真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趙高立他不過是找一個傀儡而已,趙高連二世都敢殺,何況是他?於是子嬰隻好趁齋戒的時候,和兩個兒子謀劃。謀劃什麽呢?還是殺,子嬰準備殺趙高。


    怎麽殺呢?子嬰策劃了一個計謀:


    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


    趙高想騙子嬰去太廟裏頭殺了他,子嬰想騙趙高過來齋宮殺了他,這不都還是用“詐”?


    最後子嬰裝病之計果然奏效,趙高前後派了幾次使者前來請子嬰,子嬰都不去太廟。最後趙高隻好自己來請,子嬰遂刺殺趙高於齋宮,然後再把趙高全族殺個精光。


    <b>讀到這裏,又要問各位問題了。這個問題就是:子嬰為什麽能成功殺掉趙高?</b>


    趙高聰不聰明?趙高太聰明了,他連秦始皇都能騙倒,騙不倒秦始皇,秦始皇怎麽會讓他掌管玉璽?他連李斯都能騙倒,騙不倒李斯,李斯怎麽會跟他合謀?最後連二世也被他騙倒,死在他的手裏。


    那麽論聰明、論閱曆,子嬰能比得上趙高嗎?當然不能。既然子嬰樣樣都比不上趙高,為什麽最後是子嬰騙倒趙高殺了他,而不是趙高殺了子嬰呢?


    我告訴各位,很簡單,因為再怎麽笨的人,被人一再地騙,也會知道那個人是騙子。趙高玩弄騙術這麽久,所有人都知道你是騙子,再怎麽高明的騙術也沒用。


    各位如果人生曆練稍微豐富一點就會知道,有種人一上門,還沒開口,大家就先防備他了。為什麽?因為他名聲太壞、信用太差,過去的記錄實在太糟糕了。


    為什麽古聖先賢告訴我們,做人首要立信?信用是一個人立身的根本,你如果不建立信用,一上門人家就知道你是來騙人的,你再怎麽聰明也無所施展。


    子嬰為什麽能騙倒趙高?不就是趙高自負聰明嗎?天下人都知道你在騙人,你還以為你的騙術騙得倒子嬰。在趙高眼中,什麽叫作仁厚?不就是這個人懦弱、不足為懼嗎?所以他對子嬰完全沒有防備。記不記得前麵講“忍”跟“先”的道理,子嬰防備趙高,趙高卻不防備他看不起的子嬰,結果就是子嬰把趙高給打倒了!<h2>秦朝的結局</h2>


    打倒趙高,是不是就解決了國家的危難呢?當然沒有,子嬰為秦王不過四十六日,劉邦的軍隊就殺到鹹陽附近的霸上,於是子嬰就奉上大秦的符璽投降劉邦。一個多月後,項羽帶著諸侯大軍到來,殺掉子嬰及秦所有的公子宗族。


    鹹陽的宮室被燒掉,百姓被屠殺、被擄掠,所有的珍寶貨財都被諸侯瓜分,連秦的土地也被瓜分為三個國家。這就是秦的末日,就是秦國最後悲慘的命運。最後太史公隻寫了四個字:


    秦竟滅矣。


    什麽意思?這樣強大的秦,有史以來最可怕的國家,竟然就這樣滅亡了。


    秦國從戰國初年商鞅變法之後,就是天下第一強國,所以秦始皇統一了天下。這樣的強秦,在秦始皇死了之後三年不到,竟然就被東方一群老百姓給推翻了。秦始皇不是沒有防備,他收天下兵,想盡辦法讓六國沒有再起的能力,結果還是輕易被滅亡了。這到底要怪誰?不就怪你秦國自己嗎?難道不是秦人自己種下秦國滅亡的命運嗎?


    <b>在這裏,我要再問本書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秦為什麽會滅亡?</b>


    你們好好認真想一想,秦國為什麽會走到這個地步?秦始皇在世時,沒有人敢冒犯他的龍威,始皇才死了不過三年,就到了這樣的窮途末路,這到底是什麽原因造成的?


    聰明的各位可以好好想一想,在此提供我的答案給各位做一個參考。


    中國傳統曆史學的訓練,強調“原始察終”。秦國是怎麽得到天下的呢?前麵說過,靠的是詐&mdash;&mdash;欺騙,還有力──殺戮。


    秦國靠著欺騙和殺戮取得天下,問題是你以欺騙和殺戮治國,別人也會以欺騙和殺戮回報你。所以孟子才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上位者好利,下位者自然就好利。上位者貪心,下位者就比他更貪心。上位者欺騙下麵,下位者就必然用謊言回報上麵。上位者肆行殺戮,下位者隻要有機可乘,也一定會用殺戮回報你。從秦始皇的故事來看,難道不是這樣嗎?


    二世為什麽能即位?因為趙高跟李斯騙了秦始皇,騙了扶蘇,騙了天下人。而二世不願意聽自己任何不喜歡的話,所以身邊的人隻好騙他。閻樂騙稱有大賊,才能攻進宮中。二世身邊的宦官,更是因為欺騙他才能苟活。上下交相詐,正是秦國的寫照。


    始皇與二世碰到任何問題,都用殺來解決。始皇殺光六國的軍隊,再殺六國的百姓還不夠,二世連秦國自己的文武大臣、宗室公子都殺,能夠幫他統治天下的人統統被殺光光了。試問最後到底還有誰可殺?


    到了最後,趙高想騙子嬰,子嬰想騙趙高;趙高要殺子嬰,子嬰要殺趙高。秦朝為什麽滅亡?就因為迷信“詐”與“力”而滅亡。騙到最後沒有人可騙,殺到最後沒有人可殺,就等著迎接最悲慘的命運。秦國的故事,已經活生生地告訴了我們這一點。<h2>曆史學的第二個功用</h2>


    前麵說過,我認為曆史學一共有三個功用,第一個功用是“啟發智能”。


    可是隻有曆史學才能啟發智慧嗎?當然不是,隻要你肯用心,天下所有的學問都能啟發你的智慧。既然如此,曆史學啟發的智慧又有何特別之處?


    曆史學是研究“時”和“變”的學問,因此曆史學所啟發的當然是“時”和“變”的智慧。因此曆史學的第二個功用,便是教人擁有“審時度勢”的智慧。


    秦朝君臣不聰明嗎?他們絕頂聰明。你能說始皇和李斯沒有智慧嗎?能統一天下的人,怎麽可能沒有智慧?那為什麽始皇會失敗,而秦會滅亡呢?


    原因很簡單,始皇和李斯有智慧,卻沒有“審時度勢”的智慧。統一天下須用詐與力,統一之後就必須改弦更張,才能安定天下。這就是西漢陸賈勸漢高祖的話,馬上得天下,難道能夠馬上治天下嗎?也就是賈誼所說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時”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借由古人的智慧來啟發自己“先時”“治時”的智慧,最起碼得能“因時”製宜,一定要避免去做“違時”的事情,我們最終才能獲得成功。


    《孟子》(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無論聰明才智有多高,隻要你做違時的事情,必會落得一敗塗地,因為人終究無法和曆史作對。


    然而“時”雖多變,卻有其內在的連續性,不會亂變。這種“時”發展的方向,就叫作“勢”。得知大勢所趨,方能事半功倍,若逆勢而行,縱使個人聰明,力量再大雖可以得意於一時,久了,還是會被曆史打倒。而且得意得越久,反撲的力量就越大。隻有“審時度勢”的智慧,才能幫助我們取得這個時代應有的成功。<h2>曆史學的第三個功用</h2>


    秦國的故事,到此全劇播畢了嗎?還沒有,《史記》在秦亡之後,又多加了一句作為《秦始皇本紀》的終結。


    後五年,天下定於漢。


    各位讀到這句,應該會覺得奇怪。秦的故事,不是應該到“秦竟滅矣”就結束了嗎?為什麽太史公最後還要多加這句?


    這就是這本書中最後想和各位談的,中國傳統的史法究竟是怎麽一回事?這兩句話,牽涉到中國古代的一個大題目。


    在《孟子》的首篇中,記載了孟子見梁襄王的一段問答:


    “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黑暗隻是暫時的,人類的曆史終究要走向光明


    什麽人能夠一統天下呢?孟子說,隻有不嗜殺人者才能一統天下。注意,不是“不殺人”,是“不嗜殺人”。在戰國初年,孟子信誓旦旦地做出了這樣的預言,認為隻有不以殺人為樂的人,最後才能夠一統天下。


    這裏我要問各位,最後統一天下的是誰?秦始皇。


    秦國不嗜殺人嗎?秦始皇不嗜殺人嗎?


    秦在七國中最嗜殺人,始皇在秦國曆代君王中最嗜殺人。


    那麽在一般人來看,孟子的預言豈不是完全不準嗎?怎麽會是最嗜殺的人,能夠統一天下呢?這個命題如果不能解決,我們就會開始質疑,孟子你不是亂講話嗎?儒家的思想在這一個預言上,完全是不準的。


    太史公為什麽最後要加這句話?就是為了告訴後人,秦始皇雖然統一天下了,可是並沒有“定天下”。誰定了天下?漢才定了天下,從漢以後天下才有幾百年的安寧生活。


    在中國思想上,“一統”和“統一”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一統”是因一而統,是王道的表現;“統一”是因統而一,是霸道的結果。不過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足足可以寫一本書,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討論。


    漢為什麽能定天下呢?因為在劉邦跟項羽之間,劉邦最不嗜殺人。所以孟子說錯了嗎?孟子沒有說錯。


    太史公就是要告訴你這件事情,以詐騙殺戮來統一天下的人,隻能得意於一時。最後,終究隻有不嗜殺人、能行仁政的人才能安定天下。


    《史記》是一本史書,《秦始皇本紀》是《史記》的名篇,太史公最後這句就是要告訴各位,不要因為秦國統一天下了,就覺得曆史最後會走向黑暗。黑暗隻是暫時的,人類的曆史終究要走向光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呂世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呂世浩並收藏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