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二世想要做什麽?</h2>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我們接著就來看看,秦始皇死了以後,到底留下來什麽樣的東西給他的子孫?他的子孫到底要麵對一個什麽樣的局麵?


    為始皇發喪之後,二世皇帝胡亥終於繼位了,我們來看看胡亥是個什麽樣的人。


    始皇葬入帝陵之後,他留下了龐大的後宮,這該怎麽辦呢?還有,建造始皇陵有無數的能工巧匠,這些人對於始皇陵裏麵所有的機關布置都清楚,又該怎麽辦?


    <b>請你合上書,設想如果你是二世,你會怎麽解決這兩個問題?</b>


    二世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還是那一百零一招──“殺”!先帝後宮嬪妃隻要沒有兒子的,統統為先帝殉葬。把參與建造陵墓的能工巧匠全部關進陵墓,讓他們統統餓死在裏麵。如此一來,簡單利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不愧是暴君秦始皇的兒子!


    陝西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


    從頭到尾,秦朝統治天下,用的都是這套辦法。始皇如此,民不聊生,好不容易一個新皇帝即位了,大家都引領盼望,看看他會有什麽不一樣的作為。結果還是殺,殺得比始皇時代更變本加厲,這就是二世皇帝。


    二世皇帝即位的時候,才二十一歲,就跟很多大學生是一樣的歲數。但這個人自幼生於深宮,從小生活在順境當中,缺乏曆練,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


    在這種情況之下,胡亥需要有一個他真正信任、真正能幹,能幫他處理政務的人來幫助他。而在他心目中,這個人就是他的老師趙高。


    二世重用了趙高,因為趙高與他親近,他也真心信任這個人,所以他對趙高說出了真心話:


    大臣不服,官吏尚強,及諸公子必與我爭,為之奈何?


    你們看看二世心中,真正憂心的到底是什麽事情?六國人心不附,天下民不聊生,他關心的不是如何把政治做好,也不是老百姓的生活如何,而是擔心別人不服他,怕別人與他爭位。


    為什麽二世皇帝如此憂心?很簡單,因為他得位不正。大凡常人如果得到本來不應該屬於自己的東西,多半都心虛,後來種種倒行逆施多半都從這個心虛來。


    <b>試問各位,如果你是皇帝的老師,在這種情況下,你該怎麽回答?</b>


    把書合上好好想想,然後把書翻開,我們來看看趙高怎麽回答。他的辦法很簡單:


    有罪者誅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時不師文而決於武力,願陛下遂從時毋疑,即群臣不及謀。


    這句話很清楚,我都不用太翻譯,就是把所有不服你、可能威脅你、你不喜歡的人統統殺光光,而且要殺就要快,讓“群臣不及謀”,就把這些人統統鏟除掉。


    是不是還是那一百零一招,用“殺”解決一切事情?而且殺得比秦始皇更加激烈,秦始皇隻是殺六國人,趙高索性要二世殺秦國的大臣、官吏、諸公子。


    <b>如果你是二世皇帝,聽到老師這麽建議你,你會怎麽回答?</b>


    我們再看看二世的反應:


    二世曰:善。


    二世認為這真是一個非常好的建議,於是兩人想辦法找出平日不喜歡的大臣和諸公子的各種罪名,將他們抓起來全部殺掉,這就是二世皇帝。


    二世的這個決定,有沒有錯呢?曆史學不講空話,我們可以從後麵的實例來驗證,看看這樣一味實行殺戮到底會有什麽結果?<h2>天乎!吾無罪。</h2>


    在這裏,《史記》寫了一個小故事,是關於當時諸公子的處境。


    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囚於內宮,議其罪獨後。二世使使令將閭曰:“公子不臣,罪當死,吏致法焉。”將閭曰:“闕廷之禮,吾未嚐敢不從賓讚也;廊廟之位,吾未嚐敢失節也;受命應對,吾未嚐敢失辭也。何謂不臣?願聞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與謀,奉書從事。”將閭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無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劍自殺,宗室振恐。群臣諫者以為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


    公子將閭兄弟三人被關在內宮裏頭,其他公子或自請殉葬、或自殺、或早就被議罪處死,就剩他們三個人還沒有死。為什麽呢?因為找不到他們三個的任何罪名。我們看看二世怎麽處理這個問題?


    二世派了使者去跟將閭說,你有“不臣”之罪,其罪當誅,現在派了官吏來執行。將閭聽到“不臣”的罪名十分驚訝,於是反問:“我在朝廷舉行大禮儀的時候,從來就不敢不服從司儀的命令。擔任國家職位時,從來就不敢失去該有的節操。接受上位者的命令和應答,從來沒有講錯過一句話。請問&lsquo;不臣&rsquo;是什麽意思?我哪裏犯了&lsquo;不臣&rsquo;之罪?”


    秦法嚴密,你讓將閭死,你總得要讓他死個明白。你要明明白白告訴他,他什麽事情有罪。其實,各位從將閭敢回答這三句話就知道,他是很有自信的,自己絕對沒有做過任何“不臣”的行為,絕對沒有發過任何“不臣”的言論。


    使者怎麽回答他呢?這個使者的回答,就是典型的“不作為”的回答:“我不知道罪名怎麽來的,我隻負責執行命令殺你而已。”所以意思就是,不關我的事,把皮球踢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罪名的部分要問我的上級。不過我今天奉令要把你殺了,死了以後你還能不能問上級,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那將閭怎麽辦呢?他沒辦法了,隻好仰天大呼三次:


    天乎!吾無罪。天乎!吾無罪。天乎!吾無罪。


    將閭覺得他沒有罪,他跟上天哀告,他沒有罪怎麽能死呢?但最後也隻能兄弟相哭,拔劍自殺了。秦始皇的兒子們最後是這麽個結局,各位去想想看那個情況之悲慘。


    但如果我講這一段的目的,隻是為了講將閭結局之悲慘,講二世無罪也要把人殺了,我這個老師講的課就沒有什麽出奇了,這樣的含義你們自己讀也讀得出來。


    <b>這裏真正想問你們,要各位去想的是:公子將閭三人,真的無罪嗎?</b>


    聰明如各位,相信心中自有決斷。這裏我隻提供個人看法,作為參考。中國學問重層次,我們來分析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無罪?


    第一個層次,公子將閭確實沒有罪。


    為什麽呢?因為他確實沒有犯過“不臣”之罪。按照這一點來看,將閭想得沒有錯。他沒有罪,他是無罪被誅殺。用現在的話,他是被冤枉的。


    可是,將閭真的沒有罪嗎?


    第二個層次,公子將閭確實有罪,可是罪不當誅。


    看到這裏,各位可能有所疑惑,將閭有什麽罪呢?因為他沒有盡到他應該盡的責任。身為秦國的公子,他安享百姓的稅賦,過著富裕的生活。而他的父親和弟弟倒行逆施、殘民以逞,他卻什麽該說的話也沒說,什麽該做的事也沒做,什麽該救的人都沒救,坐視著國家一天天地崩壞,他真的沒有罪嗎?


    各位可能會回答我,將閭隻是該做的事沒有做,說是罪太過了。秦始皇那麽凶暴,二世那麽凶暴,誰敢講真話?怕死是人之常情,想要貪圖富貴也是人之常情,就算這是罪,起碼他罪不至死吧?


    我們再往更深一層想,真的如此嗎?


    第三個層次,公子將閭確實有罪,而且其罪當死。


    秦國為了統一六國,用盡了一切詐謀和卑鄙手段,楚懷王便是被騙入秦國而後屈死。秦軍殺戮了多少六國人,長平便有四十萬投降的冤魂,天下有多少人因為秦軍的暴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流離失所。這都是曆代秦王,也就是公子將閭的父祖們所為,難道這種種惡行,都不必付出代價嗎?將閭身為秦王的子孫,因為祖先的惡行,從小就得以安享榮華富貴,難道將閭認為他不必付出代價嗎?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必須付出代價。如果你沒有付出代價,那就是別人要替你支付這個代價。如果祖先沒有付出這個代價,這個代價往往會到子孫的身上。中國人講“報在子孫”,正是這個道理。


    當然各位會問我,這不是不公平嗎?誰做的事,就應該誰付出代價啊!會問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各位不了解曆史的本質。人的壽命有限,一件事情從做下去,到得到結果,再到付出代價,其間往往超過一個人壽命的期限。所以中國人看曆史,不是看一年十年,而是看百年千年,看這個事到底是什麽結果。


    在今天的秦始皇陵前,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排陪葬墓。這一排陪葬墓的特色是,陪葬品的等級很高,但墓主人死狀多半都很淒慘。考古學者們結合文獻來看,很多人都認為,這一排陪葬墓就是當時被二世殺戮的公子和公主們的陪葬墓,而這些人全是胡亥的兄弟姊妹,全是始皇的子孫。我為什麽講始皇斷子絕孫,為什麽講報在子孫,就是應驗在此。


    當然,或許有人會問:“不對啊!二世還在啊,後來子嬰也繼位了,不能說是斷子絕孫吧?”


    不必擔心,很快了,再過不到兩年就全都會應驗了。


    那麽二世這麽做,從上到下,人人恐懼害怕,沒有人敢再多說讓二世不高興的話,因為他們知道你有罪也殺、無罪也殺,難道這樣子你就真正贏了嗎?不要急,我們繼續看下麵的發展。<h2>二世的選擇</h2>


    二世在這一刻,他幾乎已經鏟除了所有他不喜歡的人,所有他認為可以威脅這個位置的人,那麽接下來看他想做什麽。我們常常看一個人會說,他做這個事是不得已,做那個事是不得已,我們應該原諒他。好,那我們現在就來看看,當二世所有不得已的因素都去掉後,他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麽。


    二世下了一道命令,說先帝在世時築阿房宮,後來因為中途駕崩,為了加速陵寢完成,隻好暫停阿房宮工程,要刑徒和工人全部去修驪山陵。如今驪山陵大體完成,就必須讓刑徒和工人回來繼續建造阿房宮,否則就成了爛尾樓,豈不是在打先帝的臉嗎?


    看到這裏,我們終於明白了,原來二世真正想的還是他個人的享受。二世認為秦始皇做的事情,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都應該繼續把它完成。事實上,他一定覺得先帝無比正確偉大,他怎麽會有任何錯誤呢?當然要接著幹才是對的。


    姑且不論秦始皇有沒有錯,胡亥你卻是大錯特錯了。你不明白一個重要的道理,你終究不是你父親啊!他能辦得到的事,不代表你也辦得到。


    天下的人力、物力、財力,早已被始皇壓榨一空。二世如今還要追隨先帝繼續壓榨,就隻有用更嚴厲的刑法去逼迫百姓了。《史記》中便記載:


    用法益刻深。七月,戍卒陳勝等反故荊地,為“張楚”。


    將陳勝造反之事,緊接著“用法益刻深”五字之後,就是“寓論斷於序事之中”,告訴你天下反秦的真正原因。


    你以為你一味殺戮,你以為你一味壓榨,你以為天下人都害怕你,你就高枕無憂,你就贏了嗎?當然不是,你所作所為違背人性,天下已經積怨太久太久。你父親始皇是蓋世雄主,他在的時候大家害怕不敢造反,可二世你隻是個紈絝子弟啊!


    創業難,有時候守成更難。


    天下的父母大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為什麽成龍成鳳的子女那麽少?因為光“望”是沒有用的,隻有“教子成龍”“教女成鳳”才有用。教子則必須要有道,首先是父母身教重於言教,其次是為你的孩子找一個影響他一生的好老師。


    這樣各位就明白了,二世皇帝為何是這個德行?因為他的父親身教太過成功,二世完全學始皇濫殺的那一套。而他父親給他找的老師,居然是趙高!父如此,師如此,所以二世皇帝就是這個德行了。


    陳勝一反,天下響應,真是盛況空前。秦朝壓榨天下到這個地步,民不聊生,老百姓怎麽會不起來造反?東方六國故地,起兵造反者不可勝數。<b>試問各位,你們覺得二世會有什麽反應?怎麽解決這個問題?</b>


    二世怒。


    還是殺,不過不是殺造反的人,而是殺通報造反消息的使者。


    一般君主聽見東方六國遍地皆反,應該會大驚失色,然後找群臣來謀劃,怎麽解決東方六國的造反問題。可是二世不是,他聽見消息後非常憤怒,因為他覺得使者騙他。他是大秦的二世皇帝,和先帝一樣英明偉大,才剛殺了這麽多人,確立了新帝的無上威嚴,怎麽可能有人敢造反?這才即位第一年,就有人通報東方皆反,這分明是唱衰他,打他的臉。


    所以二世把這些通報造反消息的使者,統統丟到監獄裏麵去了。後麵的使者學乖了,當二世再問他們這件事時,就回答:“全是一群小盜賊而已,地方治安機關已經把他們統統抓起來了,不必再擔心了。”你們看看二世的反應:


    上悅。


    各位讀這段一定會覺得,二世的反應怎麽跟一般人完全不一樣?怎麽告訴他實話的人,統統被他抓到監獄裏麵;告訴他謊話,他聽了之後卻是龍顏大悅。


    如果你們真正了解二世這個人,就會知道他的反應一點也不出奇。二世是個什麽樣的人?那就是個紈絝子弟,從生下來就在盡情享受,所有圍繞在他身邊的人都在拍他的馬屁。為什麽呢?因為秦始皇喜歡他。


    記不記得前麵我跟各位談過的例子,魯哀公說過:“寡人生於深宮之內,長於婦人之手,未嚐知憂,未嚐知懼。”這就是二世即位之前的生活寫照。從小在別人的諂諛逢迎中長大,他已經習慣了所有的事一帆風順,所以這樣的一個人麵對問題,一定不能忍受逆境。


    可是忠言往往逆耳,實話卻是大家都不愛聽。這時作為老師的人,應該去告訴學生實話,那才是真的對學生好。但是二世的老師是誰?是趙高。趙高當然不會去說二世不喜歡聽的話,所以二世才那麽喜歡他、信任他。


    但胡亥啊,你以為自欺欺人,你以為蒙在被子裏頭不聞外麵的事,你以為隻要一切你不喜歡聽的東西都不要出現在耳邊,事情就能解決嗎?答案是,事情是解決不了的,隻會越來越惡化。如果沒有辦法把你的意誌變成具體的行動,現實是不會隨你的意誌而轉移的。


    說自欺欺人,都還抬舉了二世,他根本欺不了人,說穿了就是自欺而已。這是年輕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以為自己聰明能欺盡天下人,《大學》有雲:“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其實終究隻是自欺而已,自欺隻會讓事情越來越糟。胡亥,你人生的逆境才剛剛開始呢!


    <h2>誰才真正對你好?</h2>


    東方反事越演越烈,到處都是自立稱王者,勢力越來越大,秦朝已在風雨飄搖之中。二年冬,陳涉派遣的將領周章帶著數十萬兵,已經殺進關中來了。二世如果不想閉目就死的話,他隻能麵對現實。不過如果你終究要麵對現實,與其晚麵對,肯定不如早麵對要好。


    那沒有辦法,因為這孩子從小就在順境之中,他完全不能習慣麵對逆境該怎麽辦。你們看他的反應就知道:


    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奈何?”


    幸好秦始皇還留下來幾個大臣沒被二世殺掉,這時終於有個章邯跳出來說,盜賊們如今數量龐大,如果要臨時動員關中兵已經來不及了。怎麽辦呢?趕快赦免驪山刑徒幾十萬人,給他們兵器,叫他們去進攻周章的軍隊。二世事急無奈,隻好命令章邯為將帶領刑徒們,才把周章給打敗了。於是二世再派遣更多軍隊,讓章邯等討平東方群盜,結果連戰連勝,幾乎把楚國的起義名將們全部平定。接著決定渡過黃河到北邊去攻打趙國,這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巨鹿之戰,這一戰將決定秦朝的命運能否挽救。


    二世這一次能夠大勝,那是因為秦國還有老本,他還沒有敗完。但這一次的危機,充分顯現他的無能,這讓他顏麵盡失。因此善於揣摩人心的趙高,對二世提出一個建議。


    他跟二世說,先帝治理天下時間長久,所以群臣不敢為非進邪說。如今陛下年紀輕輕,又剛剛即位,閱曆經驗都有所不足,怎麽可以跟公卿們在朝廷之上討論事情呢?陛下所說的話隻要一有錯誤,不就等於在群臣之前顯現你的不足嗎?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二世索性不要上朝,不要和任何臣子討論事情,隻要在宮中盡情享樂。至於政事,趙高會帶到宮中和二世一起討論,群臣隻要接受二世的決定就可以了。


    二世高興地接受了趙高的建議,此後公卿大臣就很少有機會覲見二世皇帝了。這豈不是又回到秦始皇的時代,甚至狀況更糟。趙高這麽勸二世,是因為他看準了二世不想丟臉的心理,想趁機專斷權力。以二世的水平,當然趙高怎麽說他怎麽信,隻能被趙高牽著走,玩弄於股掌之上。


    <b>為近昵隔絕中外,這是人主之大忌。問題是,二世為什麽會同意這樣的建議呢?</b>


    唉,二世不過就是不希望別人知道他無能嘛!如果是一個好老師,這時就應該勸學生,無能怎麽辦?就是學,拿刻苦學習來彌補。你想要有術怎麽辦?中國人常說“不學無術”,反之學則有術。孔子說得多好:“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我們都不是生而知之者,至少要學而知之,再怎麽基礎不足,總得困而知之吧!結果趙高卻勸二世“困而不學”,那真是“斯為下矣”了!


    好老師教育學生,是要讓學生好,讓學生進步,不是拍學生的馬屁。趙高為了自己的私欲,處處迎合二世的心意,學生有過失,你不勸他改進自己的過失,卻勸他把過失隱藏起來,這能解決問題嗎?


    這時章邯雖然連戰連勝,但盜賊卻是越來越多。為什麽有這麽多盜賊?因為朝廷橫征暴斂,所以農民被迫起義。如今要派遣軍隊去討平他們,就得更加橫征暴斂來供應軍需。更加橫征暴斂,起義的人就會更多。起義的人更多,就得派遣更多的軍隊去討平他們……這不是惡性循環嗎?


    當然,你不能說大秦朝廷沒有明白人。這時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和將軍馮劫三人聯名進諫,要求二世停止阿房宮工程,同時減少對百姓的橫征暴斂,這樣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才能釜底抽薪。


    二世怎麽回答呢?各位來聽聽看。他說:


    凡所為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製禦海內矣。……且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竟,作宮室以章得意,而君觀先帝功業有緒。今朕即位二年之閑,群盜並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


    二世的意思是,天子所以貴重,就在於他能隨心所欲,想辦的事都能辦成。為什麽能做到這一點呢?因為法律嚴明,沒有人敢違抗他的意思,他就能控製天下所有的人。這無疑是在告訴這三位大臣,我養你們是要你們來達成我的意願,不是要你們來說我的不是。


    接下來他又說,我現在的所作所為,不是先帝時代就這麽做了嗎?為何你們當時不諫勸先帝,如今卻都來諫勸我?盜賊這麽多,不是我的錯,全是因為你們無能所造成的結果!你們要停止先帝的工程,是對不起先帝;盜賊不能平定,是對不起我,要你們這些廢物何用!


    各位看二世從頭到尾講的這段話,沒有一個字是他自己的責任,全部是別人的責任,全部是其他人不好,絕不是他不好。說紈絝子弟都還抬舉二世了,這根本就是小孩話。讓這樣的人當上天子,那不隻是天下人的悲劇,也是二世自己的悲劇。


    於是二世把這三位將相全部下獄,想辦法羅織罪名要殺他們。馮去疾、馮劫兩個人還算有骨氣,決定不受辱而自殺。而那個不要臉的李斯,卻極力苟延殘喘,看能不能逃過一劫。李斯想不死,就真能不死嗎?結果他死得比另外兩個都要淒慘得太多了,被施以種種肉刑,然後全族被誅殺。


    到了這一刻,秦始皇留下來的將相、大臣、宗室公子,幾乎都死得差不多了。是六國人殺的嗎?不是,是被秦始皇的兒子自己殺光的。秦始皇的兒子為什麽這麽做?不就是秦始皇你老人家教育有方嗎?你在世的時候不也是樣樣都用殺來解決問題嗎?


    注意,孩子是學你做的,絕不是學你說的。不管那些刻石裏麵,再怎麽頌揚你自己的功德,他終究在你身邊看到的就是“以殺治天下”,他當然有樣學樣,也“以殺治天下”。他腦子想的就是,他父親的時候可以,憑什麽他不行?他父親在的時候,你們群臣都不敢講話,憑什麽現在你們每個人都跳出來講話?


    在胡亥心中,這個世界上隻有趙高對他好,所以他很快就要迎來人生的最後一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呂世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呂世浩並收藏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