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商軍圍住眾人座船與那白鯨,舉矛待發,中軍鼓聲一振,白鯨上方數千七尺鐵矛如雨而落,深深紮入白鯨體內,熱血滿天飛灑,將數百裏內海水染成通紅一片。眾人大驚失色,抬頭看時,見那白鯨雖然身體受傷,卻似乎並無大礙,反倒發了狂怒,昂首高鳴,滿身矛尾露出體外,兩翼舒展,巨軀擺動,左衝右突,商軍艦隻急急閃避,仍有不少被白鯨尾部擊中,紛紛翻滾墜落,慘叫聲此起彼落。
攸侯喜臉色鐵青,作了個手勢,中軍官將令旗揮動,旗艦升上十餘裏,在陰雲中將艦身隱去。二百八十名力士同時發力,蹬開船頭一張極大床弩,高聲怪叫,發出弩箭。隻聽得厲嘯猶如雷鳴霹靂,三支弩箭破空怒射而至。這床弩所發弩箭可不比一般羽箭投矛,乃以水桶粗細長鯨肋骨為箭杆,五尺金鋼為箭鏃,三箭齊發,威不可擋,直可將一座小山削為平地。
白鯨身軀龐大,如何躲得開?三支弩箭如電射入白鯨腹部,悶響不絕,原來箭鏃之中,又藏有火彈,中物既爆,白鯨哀聲亢鳴,巨尾一甩,向剛才弩箭發出處撞來,不知攸侯喜一箭既出,早就借著陰雲掩蔽,換了地方。白鯨橫身一撞,自然撞了個空,隻將邊上周圍幾艘商艦拍得粉碎,眾商軍卻又上下奔馳,時遠時近,不住將投矛射入白鯨身軀,攸侯喜覷準時機,床弩又發三次,次次皆中。
暴風呼嘯怒旋,海浪如山翻滾,白鯨狂吼長鳴,來回衝撞,此時它已顧不得護住中土眾人所在座船。數百丈一艘大船,此時卻如一片落葉般在接天的怒濤中拋高落下,漂沉旋轉。咯吱吱聲響中,船身開始分崩離析,小山本來抓著猴王胳膊,猛可裏一個大浪打來,船身巨震,小山一般沒抓住,脫了手,小山高聲呼喊,再欲伸手去抓猴王與九公時,數個大浪互相擠疊,一齊奔湧打來,小山隻發出半聲尖叫,巨浪轟然壓下,已是失了知覺。
船身崩裂,周遭海怒,猴王終於醒過神來,身軀已落在海水之中,正好有一塊碎木板漂過,猴王一把撈住,緊緊抱住。
“小山!九公!小山!”猴王用盡氣力呼叫,隻是此時他連自己聲音都聽不到,更何況小山與九公?他抬頭往天上看時,那白鯨發出一聲無比蒼涼的悲鳴,龐大身軀重重落下,水擊千裏,狂濤拍來,猴王眼前鬥然一黑,也暈了過去。
也不知過了多少時候,一切終於平靜下來,雲開霧散,一輪圓月出現在海上,清冷的光輝柔柔揮灑在千萬裏海麵上。清風徐來,海水緩緩起伏,海中有一道銀白色的光流,發出嘩嘩微響,向西急速遊去。細細看去,原來不是光流,乃是數以萬計的白色小海豚,托著猴王身軀,嘩嘩向西。
太陰星升了又落,太陽星落了又升,第三日拂曉時分,猴王悠悠醒轉,睜開雙眼,就在海水中坐起身來,環顧四周,見三麵俱是無垠大海,隻有一麵隱隱現出一抹黑影,似乎是陸地所在。
猴王伸展四肢,向那方向遊去,眾白豚浮出海麵,繞遊三匝,各自散去。猴王遊了一個時辰,方到岸邊,濕淋淋的爬到一塊石頭上,垂頭而坐,覺得心中充滿了從所未有的寂寞和悲傷。
小山,不知你現在怎樣?可還活著?
但是四顧茫茫,唯水與天,卻向哪裏去找尋?
是了,那黃庭經上說,無上仙人有三明六通,可遍觀周天三界,等我去尋得仙人,學得神通,自然能知小山與九公去向,卻不知此地是南贍部洲否?
猴王坐了一會,衣服已是被烈日曬幹,白花花的結了一層鹽巴,猴王也不去管它,穿著這身硬槍槍的衣物,跳下礁石,往海畔來尋漁民詢問,原來此地卻不是南贍部洲,已是西牛賀洲了。
猴王又問:“此處可有長生仙人?”那人搖頭,猴王大感失望,正欲離開,去求問他人,那人忽道:“我地有聖者釋迦牟尼,通達生死,不著色相,人天供養,也不知是否就是你所說的長生仙人。”猴王大喜:“那釋迦牟尼今在何處?”漁民道:“聖者遊蹤無定,足跡遍及南北天竺,前幾日我們村人有聽法回來的,說是聖者那時節在僧伽屍城,眼下卻不知在不在哪裏啦。”猴王大喜,問那漁民:“僧伽屍城離此有多少路程?”漁民道:“也不甚遠,由此向北七百裏即到。”猴王謝過那漁民,即刻上路,它是天產石猴,生來靈異,雖然未蒙傳授,尚無神通,卻也非尋常猴類可比。隻見金光一道,起縱如飛,半日之間,已見前方一座大城,向路人詢問,得知此地正是僧伽屍城,猴王急問釋迦牟尼在何處,那人卻道,聖者三日前已離了此地,往拘屍那迦城去了,離此約有五百裏。
猴王趕了半日,腹中饑火上升,好在西牛賀洲氣候溫暖,樹木四季常青,瓜果長年不斷,猴王在路邊摘了幾個庵摩羅果,胡亂吃了,卻又向拘屍那迦城奔來。
日落時分,到了拘屍那迦城,城中人都道,“聖者現在城外西拉尼亞瓦提河娑羅雙樹間,你可速去。”猴王急急趕來。
忉利天善法堂,大悲世尊釋迦牟尼合十起身:“母親,我要走了。”摩訶摩耶夫人微笑點頭,眼中卻有著隱隱的悲傷。
釋迦牟尼又一躬身,轉身向善法堂外走去,諸弟子都向摩訶摩耶夫人作禮辭行,隨世尊走出善法堂天。摩訶摩耶夫人看著釋迦牟尼離去身影,眼中有淚水慢慢落下。
善法堂天外,大梵天持白拂,因陀羅持寶蓋站立,見世尊出來,躬身作禮:“尊者!”大梵天將白拂往下一揮,神光閃耀,虛空中現出三道寶階,直通下界,中階黃金、左階水精、右階白銀。梵天在右,因陀羅在左,扶著釋迦牟尼老病衰弱的身體,自金階降下人間,在本所生處娑羅雙樹間坐定,數萬信眾、弟子、長者周匝圍繞。
阿育王、阿闍世王與眾國王上前叉手胡跪,世尊結跏趺而坐,手摩諸王之頂,垂眉喟然歎曰:“阿輸迦啊,我已經看得見,我滅度後,佛法將因汝等而盛,亦將因汝等而衰。”阿育王與諸王不解其意,長跪傷悲。世尊複對大眾微笑道:“大眾,我今舉身疼痛,身體衰壞,四大分崩,行將去矣,今夜過後,我之色身不複現於人間,甚勞汝等遠來相送。大眾當知,世間一切有為之法,莫不無常變易,要歸磨滅。貪欲無厭,消散人命。戀著恩愛,無有知足。唯得聖智,諦見至道,爾乃知足。”數萬弟子聞言大放悲聲:“世尊滅度,何其疾速,乃使群生長衰,世間眼滅,願佛少住,更渡眾生。”
世尊微笑道:“我的弟子們啊,你們不要悲傷!天地萬物,無生不終。一切恩愛俱皆無常,有為之法焉能長存?合會有離,生必有盡。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釋迦牟尼舉起右臂,現紫金色,遍示眾人,說道:“汝等當知:如來出世,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而說偈雲:“右臂紫金色,佛現如靈瑞。去來行無常,現滅無放逸。大眾,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得。我去之後,汝等當解我深心,護持正法,精勤精進,慎勿放逸,如我在時。”
大眾哀泣不絕,大悲世尊釋迦牟尼於是自洗雙足,頭北麵西,右脅而臥,右掌輕托右頰,左手搭膝,重疊左足於右足上,猶如獅子而正睡眠,乃入初禪定。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入空處定。從空處定起,入識處定。從識處定起,入不用定。從不用定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起,入滅想定,寂然無聲。
大眾見狀,慌亂無措,捶胸號泣,哭拜在地,尊者阿難心慌迷悶,問尊者阿那律:“世尊已般涅盤耶?”阿那律道:“未也,阿難。世尊今者在滅想定。我昔親從佛聞,從四禪起,乃般涅盤。”
卻說猴王跳躍而來,不覺得紅日西沉,沸星東出,正見前方一條大河,緩緩向西流淌,河邊有八株大樹,或枯或榮,樹下坐著許多僧人、信眾,圍著中央一人,號哭不已。
猴王也不知他們為何哭泣,徑自跳入人群中問道:“哪一位是大覺世尊釋迦牟尼,我從東勝神洲傲來國渡海而至,特來請問長生之妙道,人天之奧秘。”眾人見一異相金色猿猴,不知禮數,亂跳亂走,大聲喧鬧,阿難上前攔住道:“大覺世尊今夜示寂,你是何人?不要在此攪擾。”卻見釋迦牟尼微睜雙眼,輕聲道:“無妨,此亦有緣之人,讓他近前來。”阿難隻得合掌退開,猴王跳到釋迦牟尼麵前:“你就是聖者釋迦牟尼?你這是要睡覺了嗎?我聽說你已了脫生死,故特來請教長生大道。”世尊微笑道:“我於今日夜分,將取入滅,汝謂我得長生耶?未得長生耶?”猴王一愕,想了一想,道:“原來你也不知長生之道,這就要死了,卻不知何處有長生之人耶?”世尊笑道:“汝但從此往西,自有因緣。”猴王卻也學此間人禮節合掌謝道:“承指教了。”也不管眾人,重又跳出人群,縱躍往西。
世尊微微一笑,不再言語,闔上雙目,從滅想定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起,入不用定。從不用定起,入識處定。從識處定起,入空處定。從空處定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二禪。從二禪起,入第一禪。從第一禪起,入第二禪。從二禪起,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佛般涅盤,清淨妙和,寂然無聲。
於時諸天歎讚,大地震動,群山低首,演出種種無常苦空哀歎之聲。善法堂天上,摩訶摩耶夫人與大梵天王、因陀羅垂淚將百寶蓮華望空投擲,滿天繁花燦然旋舞。世尊四邊雙樹皆慘然而開白花,枯榮合一,千枝萬條盡皆垂下,覆於世尊身軀之上。萬千大眾同問:“佛般涅盤耶?”阿那律泣語雲:“大悲世尊已入涅盤。”阿難昏悶倒地,大眾俱哽咽流淚,悲不自勝:有隨佛入滅者,有捶胸大叫者,有自投於地者,有拍頭拔發者。眾人悲苦不能自已,隻得依轉輪聖王葬法,將世尊身軀用白疊羅綿層層裝裹,放入七寶靈棺,積旃檀香木,將欲舉火荼毗,隻見世尊寶棺忽然浮上空中,徐徐乘空從拘屍城西門而入,拘屍城東門而出,右繞入城南門,漸漸空行從北門出,乘空左繞還從拘屍西門而入,城中一切人民,見世尊聖棺升在空中,紛紛捶胸拜伏。
世尊靈棺如是繞城七匝,歸於娑羅雙樹下七寶床上,雜香木間,阿育王、阿闍世王與諸王、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與眾金剛密跡舉七寶火燭將欲舉火,近佛之身,皆自然熄滅,火不能燃,阿那律道:“且住,大迦葉未至,是故火不能燃。”
月將西沉,尊者大迦葉領五百弟子從波婆國如飛奔來,一見世尊靈棺,哭倒在地,隻見三重棺槨自開,世尊現二足千輻輪相於外,大迦葉撫足流淚痛哭,其時寶焰自燃,火光騰天。
眾弟子退後哭拜,哀聲直達天外,娑羅樹上白花簌簌而落,飄入旃檀火焰之中,有頃,有白鶴百千萬頭從火中飛出,戛然清鳴,繞空飛旋。隻見西方天際忽然有五色祥光,青蓮紫霧搖曳而至,當中現出一頭五彩孔雀來,鳴了一聲,飛入火焰,一投複起,振翅遠飛,眾白鶴隨後飛去,便如一條白色的河流,浩浩流向大雪山頭。
眾人見此瑞象,益發慟哭不能自已,大火熾然,升騰飛舞。當是時也,世間天人大眾,阿育王、阿闍世王與南北天竺諸大名王,互相執手悲泣流淚,哀不自勝,自辦無數微妙香花——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話以及無數天上人間海岸栴檀沉水,百千萬種和香,無數香泥香水,寶蓋寶幢寶幡真珠瓔珞,遍滿虛空,投如來前,悲哀供養。拘屍那迦城內男女大小一切人眾皆出城繞佛悲哀流淚,各辦無數微妙香花幡蓋倍勝於前。這場大火一直燃了七日七夜,方才漸漸止息,飛灰揚盡,場中八萬四千舍利子晶瑩如雪,唯有頭發指甲,安然如初。大眾悲悲切切,各取舍利,唯有須跋陀羅摩訶羅比丘大笑狂言:“止,止!何足啼哭!大沙門在時,是淨,是不淨;是應作,是不應作。我等恒為所困。今者得自在,適我等意,欲作而作,不作而止。不亦快哉,不亦快哉!”幾個愚癡比丘都拍掌笑道:“快哉!快哉!”大眾憤而怒目相視,阿育王與阿闍世王便欲命人將須跋陀羅擒拿,須跋陀羅摩訶羅端然不懼,斜眼說道:“大王,大沙門示寂,荼毗大會未散,大王就欲動起刀兵?”將自己袈裟一把扯開,露出胸膛,道:“大王刀快,且往這裏來。”阿育王無奈,隻得還刀歸鞘,須跋陀羅與那幾個比丘大笑遠去。摩訶迦葉與阿難不由垂頭歎息,大眾分了舍利,起塔供養,這也不必細說。
且說孔雀明王與群白鶴飛向大雪山頭,落將下來,孔雀明王收起雙翅,就於雪中立定,七日七夜,瞑目不動,眾白鶴飛舞圍繞。
第七日平明,晨曦微露,孔雀明王頂上忽而透出無量大神通光明雲、大忍辱光明雲、大平等光明雲、大自在光明雲、大如意光明雲、大無礙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皈依光明雲、大圓滿光明雲、無能勝光明雲,有四十二道白虹衝上空中,滿空龍天八部歡喜作屍波羅密音、檀波羅密音、毗離耶波羅密音、禪波羅密音、般若波羅密音、大慈悲音、大喜舍音、大解脫音、大智慧音、大師子吼音、大雲雷音,百千萬億大涅盤光影裏,現出一尊紫磨金身,巍巍丈六,白毫燦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圓滿,世尊釋迦牟尼在無邊光影中微笑合掌道:“有勞明王遠來。”孔雀明王道:“你今日取般涅磐,我自當前來。”雙翅一拍,神光如瀑,飛回七寶林間。釋迦牟尼躬身合十相送,轉身舉步跨出,眾白鶴紛紛飛來,托住世尊雙足,世尊在白鶴橋上,徐徐而行,踏上西方極樂世界靈鷲峰,弟子舍利弗、摩訶目犍連與善賢比丘已先世尊入滅,到於靈山,忙奔出山門來迎,請入大雷音寺。大雷音寺內,燃燈與文殊、普賢、慈航、懼留孫、毗盧仙、定光仙、金箍仙及三千大眾起座迎接。燃燈大笑道:“今日瞿曇已來,貧道卻得安閑也。”釋迦牟尼合掌曰:“不敢承當。”燃燈曰:“瞿曇何須過謙,你以自力,曆劫修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等不能及也。”白雄尊者將燃燈無盡意燈奉上,燃燈將小指一挑,一點火星飛入釋迦牟尼眉間,燃燈作偈讚曰:
“王為人中尊,海為江河長。
月為星中明,明照無過日。
上下維諸方,及一切世間。
從人乃至天,唯佛最第一。”
燃燈微笑道:“便請世尊上座。”自下座來,在旁站立,釋迦牟尼又一躬身,升七寶蓮台結跏趺而坐,文殊、普賢、慈航、懼留孫、毗盧仙、定光仙、馬元、法戒、善賢、舍利弗、摩訶目犍連與三千大眾合掌讚頌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燃燈手持藜杖,飄然出殿,自向後山去了,世尊釋迦牟尼起座與大眾合十相送,複又歸座,對大眾道:“諸位尊者,瞿曇有禮了。”大眾躬身請曰:“請我佛世尊為我等說法。”釋迦牟尼手結法印,正欲說法,金箍仙甚為不忿,出列高叫道:“你是哪裏來的野僧,又有什麽能為,如何一來便居我們上座,還要我等聽你說法!”馬元、法戒等人本來也是心中不服,躍躍欲試,此刻見金箍仙出手,微笑旁觀。文殊、普賢喝道:“道友不得無禮!”隻見金箍仙飛步上前,持劍洶洶刺來,世尊屈指一彈,金箍仙掌中寶劍寸寸斷折,金箍仙大怒,扔了斷劍,祭起金箍,萬萬金光寶焰,來箍世尊,世尊將手一指,一朵白蓮花平空綻放,與金箍一撞,那金箍兒光焰黯淡,落入世尊僧伽梨衣大袖之中,金箍仙越發惱怒,又祭緊箍兒、禁箍兒,隻見一般都被世尊收入袖中。
金箍仙兩手空空,大驚失色,懼留孫祭起捆仙繩,金箍仙逃脫不得,當時被縛住在地,動彈不得。懼留孫對世尊道:“金箍仙無禮衝撞我佛,請我佛發落。”釋迦牟尼道:“善哉。此間都是一道之友,金箍尊者且請歸座。”懼留孫將捆仙繩收了,金箍仙瞪了一眼懼留孫,歸座而坐。
馬元、法戒與金箍仙熟識,素知金箍仙不通外務,一意修持,人稱為他為癡仙馬遂,雖然在三界名聲不響,神通法力卻遠出同儕,此時見金箍仙轉眼落敗,心中不由暗暗凜然,再不敢輕舉妄動,隻得坐定聽釋尊演講等覺妙法。
世尊在七寶蓮台上,緩緩開言,而說法雲:
“……有生皆苦,萬類皆然,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若於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味不如實知,色患不如實知,色離不如實知故,不堪能超越色。不堪能超越色,則不能離苦……”
攸侯喜臉色鐵青,作了個手勢,中軍官將令旗揮動,旗艦升上十餘裏,在陰雲中將艦身隱去。二百八十名力士同時發力,蹬開船頭一張極大床弩,高聲怪叫,發出弩箭。隻聽得厲嘯猶如雷鳴霹靂,三支弩箭破空怒射而至。這床弩所發弩箭可不比一般羽箭投矛,乃以水桶粗細長鯨肋骨為箭杆,五尺金鋼為箭鏃,三箭齊發,威不可擋,直可將一座小山削為平地。
白鯨身軀龐大,如何躲得開?三支弩箭如電射入白鯨腹部,悶響不絕,原來箭鏃之中,又藏有火彈,中物既爆,白鯨哀聲亢鳴,巨尾一甩,向剛才弩箭發出處撞來,不知攸侯喜一箭既出,早就借著陰雲掩蔽,換了地方。白鯨橫身一撞,自然撞了個空,隻將邊上周圍幾艘商艦拍得粉碎,眾商軍卻又上下奔馳,時遠時近,不住將投矛射入白鯨身軀,攸侯喜覷準時機,床弩又發三次,次次皆中。
暴風呼嘯怒旋,海浪如山翻滾,白鯨狂吼長鳴,來回衝撞,此時它已顧不得護住中土眾人所在座船。數百丈一艘大船,此時卻如一片落葉般在接天的怒濤中拋高落下,漂沉旋轉。咯吱吱聲響中,船身開始分崩離析,小山本來抓著猴王胳膊,猛可裏一個大浪打來,船身巨震,小山一般沒抓住,脫了手,小山高聲呼喊,再欲伸手去抓猴王與九公時,數個大浪互相擠疊,一齊奔湧打來,小山隻發出半聲尖叫,巨浪轟然壓下,已是失了知覺。
船身崩裂,周遭海怒,猴王終於醒過神來,身軀已落在海水之中,正好有一塊碎木板漂過,猴王一把撈住,緊緊抱住。
“小山!九公!小山!”猴王用盡氣力呼叫,隻是此時他連自己聲音都聽不到,更何況小山與九公?他抬頭往天上看時,那白鯨發出一聲無比蒼涼的悲鳴,龐大身軀重重落下,水擊千裏,狂濤拍來,猴王眼前鬥然一黑,也暈了過去。
也不知過了多少時候,一切終於平靜下來,雲開霧散,一輪圓月出現在海上,清冷的光輝柔柔揮灑在千萬裏海麵上。清風徐來,海水緩緩起伏,海中有一道銀白色的光流,發出嘩嘩微響,向西急速遊去。細細看去,原來不是光流,乃是數以萬計的白色小海豚,托著猴王身軀,嘩嘩向西。
太陰星升了又落,太陽星落了又升,第三日拂曉時分,猴王悠悠醒轉,睜開雙眼,就在海水中坐起身來,環顧四周,見三麵俱是無垠大海,隻有一麵隱隱現出一抹黑影,似乎是陸地所在。
猴王伸展四肢,向那方向遊去,眾白豚浮出海麵,繞遊三匝,各自散去。猴王遊了一個時辰,方到岸邊,濕淋淋的爬到一塊石頭上,垂頭而坐,覺得心中充滿了從所未有的寂寞和悲傷。
小山,不知你現在怎樣?可還活著?
但是四顧茫茫,唯水與天,卻向哪裏去找尋?
是了,那黃庭經上說,無上仙人有三明六通,可遍觀周天三界,等我去尋得仙人,學得神通,自然能知小山與九公去向,卻不知此地是南贍部洲否?
猴王坐了一會,衣服已是被烈日曬幹,白花花的結了一層鹽巴,猴王也不去管它,穿著這身硬槍槍的衣物,跳下礁石,往海畔來尋漁民詢問,原來此地卻不是南贍部洲,已是西牛賀洲了。
猴王又問:“此處可有長生仙人?”那人搖頭,猴王大感失望,正欲離開,去求問他人,那人忽道:“我地有聖者釋迦牟尼,通達生死,不著色相,人天供養,也不知是否就是你所說的長生仙人。”猴王大喜:“那釋迦牟尼今在何處?”漁民道:“聖者遊蹤無定,足跡遍及南北天竺,前幾日我們村人有聽法回來的,說是聖者那時節在僧伽屍城,眼下卻不知在不在哪裏啦。”猴王大喜,問那漁民:“僧伽屍城離此有多少路程?”漁民道:“也不甚遠,由此向北七百裏即到。”猴王謝過那漁民,即刻上路,它是天產石猴,生來靈異,雖然未蒙傳授,尚無神通,卻也非尋常猴類可比。隻見金光一道,起縱如飛,半日之間,已見前方一座大城,向路人詢問,得知此地正是僧伽屍城,猴王急問釋迦牟尼在何處,那人卻道,聖者三日前已離了此地,往拘屍那迦城去了,離此約有五百裏。
猴王趕了半日,腹中饑火上升,好在西牛賀洲氣候溫暖,樹木四季常青,瓜果長年不斷,猴王在路邊摘了幾個庵摩羅果,胡亂吃了,卻又向拘屍那迦城奔來。
日落時分,到了拘屍那迦城,城中人都道,“聖者現在城外西拉尼亞瓦提河娑羅雙樹間,你可速去。”猴王急急趕來。
忉利天善法堂,大悲世尊釋迦牟尼合十起身:“母親,我要走了。”摩訶摩耶夫人微笑點頭,眼中卻有著隱隱的悲傷。
釋迦牟尼又一躬身,轉身向善法堂外走去,諸弟子都向摩訶摩耶夫人作禮辭行,隨世尊走出善法堂天。摩訶摩耶夫人看著釋迦牟尼離去身影,眼中有淚水慢慢落下。
善法堂天外,大梵天持白拂,因陀羅持寶蓋站立,見世尊出來,躬身作禮:“尊者!”大梵天將白拂往下一揮,神光閃耀,虛空中現出三道寶階,直通下界,中階黃金、左階水精、右階白銀。梵天在右,因陀羅在左,扶著釋迦牟尼老病衰弱的身體,自金階降下人間,在本所生處娑羅雙樹間坐定,數萬信眾、弟子、長者周匝圍繞。
阿育王、阿闍世王與眾國王上前叉手胡跪,世尊結跏趺而坐,手摩諸王之頂,垂眉喟然歎曰:“阿輸迦啊,我已經看得見,我滅度後,佛法將因汝等而盛,亦將因汝等而衰。”阿育王與諸王不解其意,長跪傷悲。世尊複對大眾微笑道:“大眾,我今舉身疼痛,身體衰壞,四大分崩,行將去矣,今夜過後,我之色身不複現於人間,甚勞汝等遠來相送。大眾當知,世間一切有為之法,莫不無常變易,要歸磨滅。貪欲無厭,消散人命。戀著恩愛,無有知足。唯得聖智,諦見至道,爾乃知足。”數萬弟子聞言大放悲聲:“世尊滅度,何其疾速,乃使群生長衰,世間眼滅,願佛少住,更渡眾生。”
世尊微笑道:“我的弟子們啊,你們不要悲傷!天地萬物,無生不終。一切恩愛俱皆無常,有為之法焉能長存?合會有離,生必有盡。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釋迦牟尼舉起右臂,現紫金色,遍示眾人,說道:“汝等當知:如來出世,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而說偈雲:“右臂紫金色,佛現如靈瑞。去來行無常,現滅無放逸。大眾,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得。我去之後,汝等當解我深心,護持正法,精勤精進,慎勿放逸,如我在時。”
大眾哀泣不絕,大悲世尊釋迦牟尼於是自洗雙足,頭北麵西,右脅而臥,右掌輕托右頰,左手搭膝,重疊左足於右足上,猶如獅子而正睡眠,乃入初禪定。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入空處定。從空處定起,入識處定。從識處定起,入不用定。從不用定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起,入滅想定,寂然無聲。
大眾見狀,慌亂無措,捶胸號泣,哭拜在地,尊者阿難心慌迷悶,問尊者阿那律:“世尊已般涅盤耶?”阿那律道:“未也,阿難。世尊今者在滅想定。我昔親從佛聞,從四禪起,乃般涅盤。”
卻說猴王跳躍而來,不覺得紅日西沉,沸星東出,正見前方一條大河,緩緩向西流淌,河邊有八株大樹,或枯或榮,樹下坐著許多僧人、信眾,圍著中央一人,號哭不已。
猴王也不知他們為何哭泣,徑自跳入人群中問道:“哪一位是大覺世尊釋迦牟尼,我從東勝神洲傲來國渡海而至,特來請問長生之妙道,人天之奧秘。”眾人見一異相金色猿猴,不知禮數,亂跳亂走,大聲喧鬧,阿難上前攔住道:“大覺世尊今夜示寂,你是何人?不要在此攪擾。”卻見釋迦牟尼微睜雙眼,輕聲道:“無妨,此亦有緣之人,讓他近前來。”阿難隻得合掌退開,猴王跳到釋迦牟尼麵前:“你就是聖者釋迦牟尼?你這是要睡覺了嗎?我聽說你已了脫生死,故特來請教長生大道。”世尊微笑道:“我於今日夜分,將取入滅,汝謂我得長生耶?未得長生耶?”猴王一愕,想了一想,道:“原來你也不知長生之道,這就要死了,卻不知何處有長生之人耶?”世尊笑道:“汝但從此往西,自有因緣。”猴王卻也學此間人禮節合掌謝道:“承指教了。”也不管眾人,重又跳出人群,縱躍往西。
世尊微微一笑,不再言語,闔上雙目,從滅想定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起,入不用定。從不用定起,入識處定。從識處定起,入空處定。從空處定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二禪。從二禪起,入第一禪。從第一禪起,入第二禪。從二禪起,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佛般涅盤,清淨妙和,寂然無聲。
於時諸天歎讚,大地震動,群山低首,演出種種無常苦空哀歎之聲。善法堂天上,摩訶摩耶夫人與大梵天王、因陀羅垂淚將百寶蓮華望空投擲,滿天繁花燦然旋舞。世尊四邊雙樹皆慘然而開白花,枯榮合一,千枝萬條盡皆垂下,覆於世尊身軀之上。萬千大眾同問:“佛般涅盤耶?”阿那律泣語雲:“大悲世尊已入涅盤。”阿難昏悶倒地,大眾俱哽咽流淚,悲不自勝:有隨佛入滅者,有捶胸大叫者,有自投於地者,有拍頭拔發者。眾人悲苦不能自已,隻得依轉輪聖王葬法,將世尊身軀用白疊羅綿層層裝裹,放入七寶靈棺,積旃檀香木,將欲舉火荼毗,隻見世尊寶棺忽然浮上空中,徐徐乘空從拘屍城西門而入,拘屍城東門而出,右繞入城南門,漸漸空行從北門出,乘空左繞還從拘屍西門而入,城中一切人民,見世尊聖棺升在空中,紛紛捶胸拜伏。
世尊靈棺如是繞城七匝,歸於娑羅雙樹下七寶床上,雜香木間,阿育王、阿闍世王與諸王、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與眾金剛密跡舉七寶火燭將欲舉火,近佛之身,皆自然熄滅,火不能燃,阿那律道:“且住,大迦葉未至,是故火不能燃。”
月將西沉,尊者大迦葉領五百弟子從波婆國如飛奔來,一見世尊靈棺,哭倒在地,隻見三重棺槨自開,世尊現二足千輻輪相於外,大迦葉撫足流淚痛哭,其時寶焰自燃,火光騰天。
眾弟子退後哭拜,哀聲直達天外,娑羅樹上白花簌簌而落,飄入旃檀火焰之中,有頃,有白鶴百千萬頭從火中飛出,戛然清鳴,繞空飛旋。隻見西方天際忽然有五色祥光,青蓮紫霧搖曳而至,當中現出一頭五彩孔雀來,鳴了一聲,飛入火焰,一投複起,振翅遠飛,眾白鶴隨後飛去,便如一條白色的河流,浩浩流向大雪山頭。
眾人見此瑞象,益發慟哭不能自已,大火熾然,升騰飛舞。當是時也,世間天人大眾,阿育王、阿闍世王與南北天竺諸大名王,互相執手悲泣流淚,哀不自勝,自辦無數微妙香花——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話以及無數天上人間海岸栴檀沉水,百千萬種和香,無數香泥香水,寶蓋寶幢寶幡真珠瓔珞,遍滿虛空,投如來前,悲哀供養。拘屍那迦城內男女大小一切人眾皆出城繞佛悲哀流淚,各辦無數微妙香花幡蓋倍勝於前。這場大火一直燃了七日七夜,方才漸漸止息,飛灰揚盡,場中八萬四千舍利子晶瑩如雪,唯有頭發指甲,安然如初。大眾悲悲切切,各取舍利,唯有須跋陀羅摩訶羅比丘大笑狂言:“止,止!何足啼哭!大沙門在時,是淨,是不淨;是應作,是不應作。我等恒為所困。今者得自在,適我等意,欲作而作,不作而止。不亦快哉,不亦快哉!”幾個愚癡比丘都拍掌笑道:“快哉!快哉!”大眾憤而怒目相視,阿育王與阿闍世王便欲命人將須跋陀羅擒拿,須跋陀羅摩訶羅端然不懼,斜眼說道:“大王,大沙門示寂,荼毗大會未散,大王就欲動起刀兵?”將自己袈裟一把扯開,露出胸膛,道:“大王刀快,且往這裏來。”阿育王無奈,隻得還刀歸鞘,須跋陀羅與那幾個比丘大笑遠去。摩訶迦葉與阿難不由垂頭歎息,大眾分了舍利,起塔供養,這也不必細說。
且說孔雀明王與群白鶴飛向大雪山頭,落將下來,孔雀明王收起雙翅,就於雪中立定,七日七夜,瞑目不動,眾白鶴飛舞圍繞。
第七日平明,晨曦微露,孔雀明王頂上忽而透出無量大神通光明雲、大忍辱光明雲、大平等光明雲、大自在光明雲、大如意光明雲、大無礙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皈依光明雲、大圓滿光明雲、無能勝光明雲,有四十二道白虹衝上空中,滿空龍天八部歡喜作屍波羅密音、檀波羅密音、毗離耶波羅密音、禪波羅密音、般若波羅密音、大慈悲音、大喜舍音、大解脫音、大智慧音、大師子吼音、大雲雷音,百千萬億大涅盤光影裏,現出一尊紫磨金身,巍巍丈六,白毫燦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圓滿,世尊釋迦牟尼在無邊光影中微笑合掌道:“有勞明王遠來。”孔雀明王道:“你今日取般涅磐,我自當前來。”雙翅一拍,神光如瀑,飛回七寶林間。釋迦牟尼躬身合十相送,轉身舉步跨出,眾白鶴紛紛飛來,托住世尊雙足,世尊在白鶴橋上,徐徐而行,踏上西方極樂世界靈鷲峰,弟子舍利弗、摩訶目犍連與善賢比丘已先世尊入滅,到於靈山,忙奔出山門來迎,請入大雷音寺。大雷音寺內,燃燈與文殊、普賢、慈航、懼留孫、毗盧仙、定光仙、金箍仙及三千大眾起座迎接。燃燈大笑道:“今日瞿曇已來,貧道卻得安閑也。”釋迦牟尼合掌曰:“不敢承當。”燃燈曰:“瞿曇何須過謙,你以自力,曆劫修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等不能及也。”白雄尊者將燃燈無盡意燈奉上,燃燈將小指一挑,一點火星飛入釋迦牟尼眉間,燃燈作偈讚曰:
“王為人中尊,海為江河長。
月為星中明,明照無過日。
上下維諸方,及一切世間。
從人乃至天,唯佛最第一。”
燃燈微笑道:“便請世尊上座。”自下座來,在旁站立,釋迦牟尼又一躬身,升七寶蓮台結跏趺而坐,文殊、普賢、慈航、懼留孫、毗盧仙、定光仙、馬元、法戒、善賢、舍利弗、摩訶目犍連與三千大眾合掌讚頌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燃燈手持藜杖,飄然出殿,自向後山去了,世尊釋迦牟尼起座與大眾合十相送,複又歸座,對大眾道:“諸位尊者,瞿曇有禮了。”大眾躬身請曰:“請我佛世尊為我等說法。”釋迦牟尼手結法印,正欲說法,金箍仙甚為不忿,出列高叫道:“你是哪裏來的野僧,又有什麽能為,如何一來便居我們上座,還要我等聽你說法!”馬元、法戒等人本來也是心中不服,躍躍欲試,此刻見金箍仙出手,微笑旁觀。文殊、普賢喝道:“道友不得無禮!”隻見金箍仙飛步上前,持劍洶洶刺來,世尊屈指一彈,金箍仙掌中寶劍寸寸斷折,金箍仙大怒,扔了斷劍,祭起金箍,萬萬金光寶焰,來箍世尊,世尊將手一指,一朵白蓮花平空綻放,與金箍一撞,那金箍兒光焰黯淡,落入世尊僧伽梨衣大袖之中,金箍仙越發惱怒,又祭緊箍兒、禁箍兒,隻見一般都被世尊收入袖中。
金箍仙兩手空空,大驚失色,懼留孫祭起捆仙繩,金箍仙逃脫不得,當時被縛住在地,動彈不得。懼留孫對世尊道:“金箍仙無禮衝撞我佛,請我佛發落。”釋迦牟尼道:“善哉。此間都是一道之友,金箍尊者且請歸座。”懼留孫將捆仙繩收了,金箍仙瞪了一眼懼留孫,歸座而坐。
馬元、法戒與金箍仙熟識,素知金箍仙不通外務,一意修持,人稱為他為癡仙馬遂,雖然在三界名聲不響,神通法力卻遠出同儕,此時見金箍仙轉眼落敗,心中不由暗暗凜然,再不敢輕舉妄動,隻得坐定聽釋尊演講等覺妙法。
世尊在七寶蓮台上,緩緩開言,而說法雲:
“……有生皆苦,萬類皆然,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若於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味不如實知,色患不如實知,色離不如實知故,不堪能超越色。不堪能超越色,則不能離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