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翰林,已數不清是裴鈞兩世中第幾次去翰林了。


    實則翰林院作為朝廷考議製度、詳正文書和谘論政事的所在,自古都是文翰薈萃、養才儲望之所,協同天子與吏部,掌科考用人之諫、閱,不僅地位清貴,又可作往後高升之路上最好的踏腳石,加之翰林官博及經史、通曉典政,轉入實職更是全了儒學“達則濟天下”的說法,這便更使得“點翰林”成了項實用而榮耀的恩典,常為士人、學儒畢生所願。


    而天下士人參科者,其才學高下,從來都隻憑幾紙薄文從翰林閱出--才低則零落成泥,學高則補褂加身,待成為朝臣,又將肩負起從千千萬萬如過江之鯽的後來人中擇選官員的重任,這一遭遭輪回,直如流水蒸作雲,雲又落成雨,渾然無休矣。


    裴鈞雖從來知道這道理,可他十九歲入翰林的時候,卻從沒想過有朝一日坐在那閱卷主考座中的人,竟會是他自己。


    此時他坐在馬車中,聽簾外街上人聲嘈嘈、木輪作響,直覺眼前極似光景翩躚,叫他好像還能聽見張嶺當年在一眾監生赴春闈的路上,肅容單招他入車共坐時,低聲囑咐他的話:


    “子羽,今科你定要好好作考,往後高升才一路無憂。”


    那時裴鈞攥著膝頭的布,有樣無心地點了頭,一抬眼,隻見對座的張嶺一張冷臉上雖依舊沒個笑意,但望向他的目光,卻隱含了深重的期望。


    這目光在九日大考中緊縛著裴鈞心神,叫他出試後也不知如何麵對張嶺的問詢和估量,便約同梅六、老曹打馬出城渾玩了半月,挨到放榜之日才重回青雲監。彼時站在熱鬧沸騰的前院中,隻聽禮部派來監中讀榜的禮員拖長了聲音念道:


    “新科皇榜,京試春闈第十七位,裴鈞……”


    那一刻,周遭青年才俊的沸議因驚愕而止。裴鈞在一眾熙攘竊語向他側目的人海中,看見了不遠外張嶺愈發冷厲的一張臉。而當他跟在張嶺身後沉默地走回張家,意料之中的厲斥與苛責,也果然全數潑到他頭上。


    他被勒令跪在祠堂邊的石階下,聽張嶺提了聲音怒斥:“……我張嶺十年來唯收你一個徒弟,如今你參科了,朝中誰人的眼睛不盯著你看?可你倒好--平日裏風頌經義,都由先生作範式提訓監中眾生,詩賦、表詔又哪一樣輸過人?今科卻連頭十都未入,竟隻是區區十七位!十七位……裴子羽!你這是要丟盡我張嶺顏麵!二日殿試上,皇上與百官會如何看我張家,又如何看你?若要這麽下去,往後朝中高升之事,你幹脆想都別想,莫若現在就給我滾!”


    而經年的苦抑至此終似山洪潰堤,叫裴鈞終至滿心冷然地站起來吼道:“滾就滾!反正師父這輩子最愛的不過是麵子,叫學生、兒子做學問,也不過是為了全您張家的盛名!如此學問,我裴鈞不做也罷!眼下早早走了,也省得往後再給您丟臉!”


    接著,他便在張嶺的怒目而視中,瞥眼看過側邊廊中沉默無言的張三、張和與張微三人,咬牙說出了最後一句:


    “從今往後……我就是死,也再不會踏進你張家一步!”


    說完他拔腿奔出張家大門,在蒙蒙春雨中抹了臉一路跑一路脫下身上的青色罩衫摔在地上,待數日後入了殿試,更是鐵了心在百官皇親前答非所問、表現平平。


    這致使殿內朝臣果真暗笑,私下都說張嶺這高徒平日了了,今日所見卻不過爾爾。而四下交頭接耳中,張嶺冷臉不言、垂目不視,眉頭已緊鎖成川; 內閣其餘數位如常評點一番後,大約還是揣度先皇顧念張家顏麵,才暗示吏部說:裴鈞是忠烈之後,常聞在監中學問甚佳,如今怕是初次麵聖過於驚怕才未能盡數表現才學,如此心性,或然隻是好靜罷了,倒很適宜入翰林編纂文書。


    於是,裴鈞這忠烈之後、名門之徒,就這麽被幾番斟酌下扔進了翰林,鎮日領著不高不低的俸祿,隻做一個在大小考核裏收分卷紙、輯錄風頌的小官,一身尚未有何功過是非,世人卻已可指著他脊梁對他加以諸多評述,而其中最多的便是:


    “張嶺大人高足,如今不思康莊,但圖守位保俸,足可見是胸無大誌,實在蠢昧,可惜可惜。”


    這甚至不如同期中會試排名更次於他的方明玨。


    方明玨當年的名位是排去二十往後了,可憑了其師沈尚書的幹係,經一番磕磕碰碰,還是得償所願地與裴鈞、閆玉亮一道分入翰林,每日進了院兒就是瞎樂嗬,入館第三月又順應家中安排娶親入了洞房,往後隻等著兒孫現世、千般圓滿,日日就更是紅光滿麵、刷刷抄詩,仿似這天底下再沒有叫他不開懷的事情般,連帶地,也叫他身邊的人都鬆快好過。


    就這樣,禦花園中杏子蒙煙、輕荷帶雨,楓樹落了葉子,霜雪再往頭上蓋,一年過去就是下一年。


    那時裴鈞總想,安閑無誌其實沒什麽不好,而在翰林的幾年,也未嚐不是他前世一生中最好的幾年。


    念想間,皇城已至。裴鈞下了馬車,沿禦花園中的石道往翰林走去,一路任腳下卵石在他千層布底的官靴下凹凸不一,徐經園中暖氣潛催,眼看風吹下杏樹的花瓣落在一枚枚小石子之間,將一園石地鋪得或緋或白,倒也覺出分清淡雅致。


    閱卷所在的惠文館是個四廂庭院,地處翰林西北,隻東南角開一小門,需從翰林中院的回廊繞進去。進去可見門楣的木匾隨了古詩,題喚蘭澤。入院後,庭中是一池菡萏未放,不過有幾捧新綠荷葉出水,其上蜻蜓早立,掛著未收的晨露,一一鮮翠欲滴。


    眼中的景致原是極好,正引裴鈞隱憶從前不由唏噓,可他過了荷塘沒走兩步,卻見廊角走出了蔡颺與幾位翰林學士,遠遠還聽見有抑揚頓挫的音調傳來,似乎是蔡颺正在之乎者也指點春秋,而從旁學士俱不敢怠慢,自都十分謙卑地一一應是。


    那廂蔡颺見裴鈞來了,收了言語,調笑著道了一聲:“喲,裴大人可來晚了,大清早的忙什麽呢?”


    這話趕著閱卷的當口說出來,便是暗指裴鈞早懷異心想徇私舞弊,可裴鈞聽來卻隻是笑,一邊往主廂走,才一邊不疾不徐應蔡颺道:“哎喲,可別提了。我這手上可四下都是事兒呢,眼看是勞碌命哪,怎能有蔡大學士的清閑呢?”


    隻此一句,就把方才還神氣活現的蔡颺,噎得一時無法接腔。


    實則蔡颺此人,生平最不甘的事有兩件:其一,是他從來都活在他老爹蔡延的雄翼下汲營跳腳,哪怕年至三十來歲了,也從未外放做官、獨當一麵;其二,是他雖一路升遷入了內閣,走的卻是翰林學士晉升內閣隨修、再逐年提拔的路子,手中從未有一日握過政務實權,待在內閣雖名義上掌理了大理寺,可最終給萬事拍板定案的人,卻還是他老爹蔡延。說到底,他不過是被他父親插進內閣,替蔡家占了個票擬的權位罷了。


    可蔡颺偏不是個省油的燈,逢人逢事兒總想亮上一亮,以表自個兒有真才學,並非隻靠著爹在朝中立足,擱在幾年前,就不是沒打過翰林、宮學的主意的。隻是最終沒成罷了。


    這翰林和宮學,自裴鈞十年前還在青雲監時起,就一直屬趙太保轄下,曾一度讓蔡颺很是吃味。雖蔡颺是個頗有學問的人,可相比起年過六旬、著述撰史的趙太保而言,資曆卻還算太淺,故肅寧皇帝生前便囑咐:宮學、翰林二府,乃朝中機要,新帝登基後,依舊要顧命大臣之一的趙太保來統領二處,旁人不可隨意插手。


    趙太保為人保守,平日在官中未有鮮明政見,顯是據職保祿、按部就班而已,雖無顯著政績,卻也並無什麽紕漏。多年來,蔡颺常在官中言語此事,意在表明趙太保沒有作為,早是覺得姓趙的浪費了這個能挖金掘寶的位置。料想若是蔡家拿到翰林、承上宮學,往後考核評定都有人插手,還不知是哪般如魚得水--


    可左右也隻是蔡颺想想罷了。趙太保可活得老長呢,往後這翰林、宮學也沒蔡家的事兒。


    裴鈞不理會蔡颺繼而又起的冷嘲熱諷,此時眼看主廂中等候的馮己如已碎步走來迎他入座,便隨手同蔡颺一晃當做告禮別過,這就與馮己如一同走去了主廂,雙雙揭了主副考官的兩道授任文帖,按儀禮請香祭過堂中的孔孟畫像,便吩咐下頭一句:


    “理卷開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裴公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書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書歸並收藏裴公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