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放很快就收拾心情,回到桃源寨努力工作。


    在另一個時空裏他基本也是這樣,秉承職業精神,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生活中的情緒不會輕易帶到工作中來,他隻會專心致力於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關於流鶯的問題,關於屯田的日後發展方向,賈放心裏已經有了明確的思路,剩下的隻是付諸實施。


    於是他找來了上次負責編排《同歡記》的劇組,討論了一回之後,開始在勝利新村宣傳,告訴這兩個村子,《同歡記》很快將分別在兩個自然村“慰問演出”。


    《同歡記》在武元縣與桃源寨是最受歡迎的劇目,但是勝利新村的人多半隻是耳聞,不曾目睹。但因為這劇中男主的原形就出自他們這裏,使得這出劇目越發令人好奇。


    為了迎接《同歡記》劇組的到來。兩個自然村都開始著手修建劇場。


    因為在山區,劇場選址並不算複雜。兩個自然村都選擇了淺坡的凹陷處修築劇場,在低地上平整一塊地麵作為舞台,舞台上豎立一麵牆,作為舞台的布景。牆後是一小排房屋,作為演員的休息所,以及上妝和更衣的地方。


    麵對舞台,再修築一片半圓形的看台。看台築在淺坡上,依坡度自然修築出一級一級的台階。觀眾就坐在台階上觀看演出。


    這和尋常鄉裏人唱社戲時搭的戲台很不相同。傳統的戲台一般是將地麵抬高,建成一處臨時“台基”,演員們在台基上搭建的舞台表演。台基有階梯與後台相通,便於演員走場。


    到了新劇場這裏,卻是將演員表演的空間設置在了最低處。這一時引起了很多爭議。有人聽說了便問:“這麽多人,能看得清表演嗎?”


    但賈放不在意這些疑問。對於觀眾人數眾多的演出場合,他設計的劇場結構效果會比傳統鄉村戲台的效果要好很多。


    有了水泥混凝土,劇場的搭建比鄉民們想象的要快不少。很快半圓形的下沉式劇場就建成可以投入使用了。賈放邀請了不少武元縣和桃源寨的鄉民代表,以及平南大營的校官,還有一部分表現“突出”的改造對象來參觀新的劇場。


    鄉民代表們從未見過如此式樣的“戲台”,一進來都十分好奇,四下裏亂看。


    而校官和改造對象們則對這樣的結構很熟悉——這本就是他們按照賈放的指點建起來的。隻是人人都沒有把握,這樣的戲台效果究竟會如何。


    待參觀的人到齊了之後,賈放出現了。他站在戲台正中央,開口之前,先輕輕地擊一回掌。掌聲清脆,傳至劇場的每一個角落,所有正在閑聊的參觀對象都聽見了掌聲,同時轉過頭來看賈放。


    “大家能聽清楚我說話嗎?”


    賈放沒有用他的銅喇叭,隻是站在舞台中央,用尋常音量說話。


    散落在看台上,東一處、西一處的鄉民們都轉過身來,一起點點頭。還有人說:“這賈三爺說話,咱怎麽聽著就跟他在咱對麵站著似的?”


    賈放露出一點點得意的笑容:這就對了。


    設計劇場與劇院,聲學效果是一項極其重要的考量。演員們如能不費力氣地表演,而讓所有的觀眾聽得清楚,自然能讓他們的表演更加自然與投入。


    桃源寨一帶鄉裏搭建的傳統戲台多半是開放結構,高處的舞台能讓很多人看見,但是不利於聲波的聚攏,再加上現場環境通常十分嘈雜,人們一般來說多半是湊個熱鬧罷了。要用劇目的內容與表演來吸引人,這種舞台結構可能不算是最合適的。


    如果想要將傳統戲台做成封閉式結構,如頤和園德和園、故宮暢音閣這樣的高級戲園,成本又太高,施工周期太長。因此賈放還是選擇了古希臘式的劇場結構,利用這種結構的聲學效果,能夠讓後排的觀眾也聽清舞台上演員的台詞與唱腔。


    除此之外,這種劇場結構還有一個優點:劇場不舍包廂,便抹平了階級差異。哪怕是武元縣令袁化到這裏看戲,他也得和別人一樣,席地坐在看台的水泥地坪上,最多自己帶個墊子。


    “各位,你們很幸運,今天剛好是《同歡記》劇組過來進行不帶妝彩排的日子。大家可以先睹為快,看看這新版的《同歡記》是否對你們的胃口。”


    一聽說能看《同歡記》,在現場的觀眾登時都迸發出巨大的熱情。人們齊聲鼓掌,整個劇場內環繞著一片熱烈的掌聲。


    賈放知道自己的介紹工作已經完成了,趕緊退到一邊。隻見負責伴奏的演員已經抱著胡琴、竹笛之類的樂器上台,在舞台一側坐下。


    一個穿著家常衣裳的桃源寨土著小姑娘走上來,開口便唱。她就是劇中“鳳珍”的演員,是桃源寨歌唱得最好聽的姑娘,被稱作桃源的“百靈鳥”。


    這個時空原本不作興女子上台演戲——但這一點對桃源寨不適用。桃源寨的女孩子們本就敢於大膽地衝心愛的男子唱出她們心中的歌謠,上台演出又有什麽不敢的?


    武元縣中原本有些士紳大族認為女子上台,拋頭露麵,有傷體統與風化。但是在此前的丈田和匪患的過程中,受損失最大的就是這些士紳大族。兩回下來便都老實了。旁人問起,他們也會說:既然是賈三爺操持的,那一定有賈三爺的道理!


    勝利二村的改造對象代表中,銅環三六也在其中。這姑娘一上台,他身邊的同伴便趕緊用胳膊肘推他:“三六哥,快看和你相好像不像。”


    銅環三六:……我哪裏來的相好?


    說實話,銅環三六本人對於《同歡記》,心裏是十分抵觸的。雖然不止一個人對他說過,恐怕就是因為有人寫出了《同歡記》,天下的百姓才肯相信了銅環三六不是真的“匪首”。但是銅環三六卻更傾向於是他自己主動交待,縣官老爺才“坦白從寬”的。跟這劇有個啥子關係?


    可一旦銅環三六拋開“這部劇的原形是我”這樣的成見,認真將劇看下去,銅環三六卻漸漸自我代入了。


    這劇多貼近他以前的生活呀?沒入夥之前,他家過得就是那樣的苦日子。


    入夥之後,他可不就是那樣被人逼著,一步錯,步步錯?


    《思想道德教育讀本》上寫道: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可是是什麽讓他丟棄了那些人與禽獸的寶貴區別?是心中的貪欲,還是對法理律條的無知,還是貧窮生活中的那麽多不如意?……那背後的推手又是什麽?


    如果他銅環三六此生有幸能有子嗣後代,他希望他們能過上什麽樣的日子,希望他們能有哪些改變?以及……什麽樣的世道,才能算是好的世道?


    一出《同歡記》演完,才從劇情中清醒過來的同伴們驚訝地發現:身為男主原型的銅環三六本人,竟然淚流滿麵,哭得不能自持。


    銅環三六這樣的表現,登時又為這一出劇目增加了口碑。眾人都在傳:男主原型觀劇之後悲慟至淚崩。


    賈放也看了整部劇,對這部新的《同歡記》十分滿意。


    此前他讓《同歡記》的劇組再將劇本好好打磨了一回,加強了同歡早年的戲份,讓同歡後來被迫走上從匪道路具有充分的必然性,同時也引發人思考,到底是什麽造成了同歡的悲劇。


    賈放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有趣的是,寫出《同歡記》劇本的,竟然是“滴翠亭”的一名工作人員。他之前收集了很多關於銅環三六的情報,又訪問了大多數山匪,著重細問他們究竟是如何走上山匪這麽個沒有前途的職業的,最終將這些材料匯編在一起,創作出了一個“同歡”。


    經此一事,賈放忽然覺得這名工作人員十分有才,完全可以把他單拉出來,再找幾個類似的人物組建一個文藝工作小組。


    但是這名工作人員本人不樂意,說是覺得在“滴翠亭”從事情報工作更加有趣。賈放勉強不得,隻能隨他去。


    很快,勝利新村的兩處“劇場”正式投入使用。第一次正式演出之前,賈放特地主持了一個命名及剪彩儀式——他命名的是“怡紅文化活動中心”。


    旁人也問他為啥起了“怡紅”這麽個名字,賈放笑而不答,隻說這個“文化活動中心”以後要組織群眾們喜聞樂見的文化休閑活動,豐富大家的業餘生活,讓大夥兒閑時不至於悶著沒事幹。


    當然他絕對不會說:建這個“文化活動中心”的最初目的,是讓大家閑時沒工夫去找流鶯。


    儀式之後,便是《同歡記》的正式上演。演出非常成功,勝利兩個村裏都是一群漢子,看這劇竟然也都和女人們一樣潸然落淚。


    謝幕的時候演員在台上謝了三四次,那掌聲依舊經久不息。


    *


    頭次公演之後,位於兩個自然村的“怡紅文化活動中心”分別向桃源寨和武元縣的群眾開放。可以一次性容納兩千人的劇場,向來自桃源寨和武元縣的觀眾們演出了新版的《同歡記》內容。來自這些地方的觀眾人數要多一些,以至於劇團在全部預定的演出完成之後,又加演了四場,這《同歡記》轟轟烈烈的風潮才暫時告一段落。


    賈放卻於這時在辦公大樓最大的會議廳內召開會議。他把各部門的人都叫了來,說是要進行一場“頭腦風暴”,商量就究竟怎樣能讓更多的普通人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


    說白了,就是他覺得光看劇還不夠,現在整個地區的劇組還沒有足夠的劇本。僅憑一出《同歡記》不足以達到讓勝利新村的成員們豐富業餘生活的目的。


    桃源寨這一批元老級工作人員對於類似“頭腦風暴”一類古古怪怪的名詞並不陌生,知道賈放說這話的意思就是讓他們天馬行空暢所欲言,想到什麽不靠譜的點子都可以說出來,反正可以激發他人的靈感。


    “賈三爺的意思是,讓觀眾們除了看戲,也能更多地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心的各項活動中來。”有工作人員代賈放做主持人,“大家有任何想法,都可以提出來。”


    “如果隻是看戲不夠的話,是不是可以讓他們也一起參加演戲?”有個剛加入工作沒多久的小職員怯生生地問。


    賈放點讚:“這是一個好主意。來,大家先圍繞這個點子討論討論,怎麽讓那些從沒演過戲的普通人,也參與進來,嚐試演戲?”


    “這簡單,誰想試誰試唄?”


    “要是這麽一說,大家肯定都觀望。”


    “要不,推舉?讓官兵推一個劇組出來,改造對象也推一個劇組出來,讓兩個劇組演的比比看?”


    賈放繼續點讚:“加入競爭,這也是一個好主意。大家繼續!”


    雖然賈放點了讚,但也照樣有反對的聲音:“一個村兩千五百人,推舉出兩個劇組人數有限,豈不是也一樣無法達到廣泛參與的目的?“


    “那就多推舉幾個組出來,大家一對一地比賽,每次比賽推舉一個優勝,淘汰掉一個組,最後決出一個冠軍出來。”


    賈放一想:好嘛,變“演員的誕生”了。


    但隻要能夠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並且讓他們能夠更加深入體會《同歡記》中所表達的思想與情感,這樣的比賽沒啥不可以的。


    一時大夥兒商量出這個結果,便由工作組通知了勝利兩個村,兩個村都炸了鍋。


    “啥,讓我們這些老粗來演《同歡記》?”


    “就是這個意思!說是不用演全本,演一段就行,要把台詞、唱腔記熟,然後上場表演。到時候推選出五個劇組,跟對麵村比賽,決出一個最佳陣容出來。”


    “那最佳陣容會怎麽樣呢?”


    “自然是有積分獎勵,無論是屯田積分還是改造積分,自己覺得有這天分的都可以來試一試啊!最緊要的是,咱們可千萬不能輸給‘對麵’村。”


    勝利一村和二村,互相管對方叫做“對麵”村。


    “那是必須的。”


    競爭機製激發了兩個村的共同熱情。兩個村的一群糙漢子們竟然真開始研究劇本,組建了幾個隊嚐試演出。每天晚上之後的閑暇時間裏,臨時組建的幾個劇組都在嚐試表演劇中的人物。其他人則在一旁幫忙點評。


    這樣的賽製也短暫地打破了屯田官兵和改造對象之間的隔閡,有好幾個劇組都是有不同身份的演員組成的。


    銅環三六自然是最受追捧的演出人選,畢竟大家都相信“原型”能把這劇中的人物演得好一些。


    誰知銅環三六一開口,聽眾都傻了:這時何等的破鑼嗓子。任何邀銅環三六加入劇組的企圖都立即破產。


    最終銅環三六成了好幾個劇組的“顧問”,由他來指點劇組成員如何體會劇中人物的心境,如何能演得更加出彩——這被勝利二村認為是他們戰勝一村的“殺手鐧”。而銅環三六作為“原型”,也確實對同歡這個人物有不少了解,結合親身經曆將人物的動機一解說——


    劇組中有屯田的官兵,聽了銅環的解說,紛紛點頭感慨:“原來是這樣!”


    原先不怎麽了解山匪這個群體的屯田官兵們,現在總算是邁出了理解的第一步。


    這邊“演員的誕生”正如火如荼地組織著,賈放那邊卻收到了新的提議——是桃源寨的姑娘們提出來的,可以在文化活動中心組織“對歌會”。


    賈放吃驚不小,問:“你們說的,是,那種,對歌會嗎?”


    桃源寨土著的風俗,青年男女在對歌會上以歌應答,自由相戀。在對歌會上有看對眼的便可以直接領走,成其好事。


    桃源寨的姑娘落落大方地回答:“當然不是!”


    “南方地界,能唱山歌的大哥和妹子都不少,好些人都有一副好嗓子,隻是無用武之地罷了。”


    “而且這種對歌會,參加的門檻並不高,不需要記台詞,不需要會演會唱,隻需要能開口就行。哪怕是破鑼嗓子也有破鑼嗓子的風味。”那姑娘繼續說。


    “甚至有時不用特別安排時間地點,漢子們在田間勞作的時候,來一群姑娘,也能對歌對起來。”


    這確實是——賈放心想,否則為啥老話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呢?


    桃源寨姑娘們的這個提議,確實符合賈放早先說過的,極大程度提高文藝活動的參與度,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一經提議,便也熱熱鬧鬧地辦了起來。


    但是賈放還是覺得好像缺了什麽。直到有一天,賈放路過勝利二村的時候,看見一群將校正聚在一起,玩一種南方鄉間的小遊戲——扔石頭。倒也不是比賽誰扔得遠,而是一種策略遊戲,比賽誰能把旁人的石頭從中心區域給“碰出去”。規則和現代的冰壺,或者法式滾球的規則有點兒像。


    聚在一起玩石頭的幾個將校,既沒有出色的嗓子,也沒有戲劇表演的天賦,對怡紅文化中心的各種活動都不怎麽敢興趣。相反他們聚在一起扔石頭,倒是扔得津津有味。


    賈放恍然大悟——他怎麽就早沒想到的呢?


    文體不分家,在文藝活動之外,他還應該給這些漢子們多組織一點體育活動才對啊!


    賈放搓搓手:看來“怡紅文化活動中心”的大招牌要改了,改成“怡紅文體活動中心”才合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基建高手在紅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靜的九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靜的九喬並收藏基建高手在紅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