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元縣衙上上下下所有吏員與衙役,全部換成了手握“文憑”,文能寫公文,武能扛水火棍的“高級”縣吏。
他們很快發現,認識常用字給他們帶來了不少好處,比如,在縣衙外頭貼個告示,不必請一旁坐著算卦代寫字的先生,自己就能給百姓讀告示了;平日裏巡街也輕聲細氣了不少,畢竟總得做出個“文化人”的模樣,不能與那些混混們一般模樣。
最要緊的,是縣太爺發下來的一些朝廷邸報、內部參考(其實就是一些摘抄摘要),他們也都能不費多少力氣地讀懂了——那上頭有不少胥吏盤剝百姓、刁難索賄、挾製主官、監守自盜、包攬訴訟一類的罪案,以及案件的最終結果。
那些結果自然是胥吏們被繩之以法,處以極刑。偏生這些“參考”對於這些人的下場,描繪得細節精確,栩栩如生。劉立興讀來,仿佛能聽到刑場上那些慘絕人寰的呼號。他一路讀下去,汗毛立一陣又倒一陣的,心潮此起彼伏。
這會兒劉立興正翻閱著一份“參考”,忽見叔祖劉名化過來,劉立興便問:“叔爺爺,您說這些個官府裏的吏員,放著好好的公門飯不吃,為啥非要不尊法紀,作奸犯科?”
劉名化聽見,頓時一臉的烏雲,心想:你小孩子懂個屁!
胥吏就是在刀尖上行走的職業,走得穩走得巧了便能賺得盆滿缽滿,一人得道連帶整個大族都雞犬升天;走不巧了摔跌在那刀尖之上,自然是鮮血淋漓死無全屍——一句話,富貴險中求。
“別看這些了,”劉名化心裏雖然不喜,但還是叫上了劉立興,“跟叔祖來,今日是去袁大人那裏商議征收歲賦的事。”
劉立興登時應了,尾隨叔祖去了縣衙後堂的一座花廳裏。
劉立興今年十八,劉名化輩分比劉立興高了兩倍,是他的叔祖,但劉名化今年不過四十多歲,正當盛年,是個精力充沛的人物。據說當年劉名化第一次承下了縣裏征收歲賦的差使的時候,曾經三天三夜沒合眼,把所有的賬目全都對平,因此得了上上任縣老爺的青目,此後縣裏征賦的差使,就全都是劉家擔著的。
兩位劉氏族人進了花廳,見到的卻不是縣尊袁化,而是一名十七歲俊美非常的少年男子,陪著他的是師爺李有為。
劉立興對眼前這人很熟悉,當即拜下去:“屬下見過賈三爺。”他以前常在桃源寨,自然見過賈放。
劉名化這才反應過來,眼前這個皮囊好得不像話的年輕人,竟是常駐在武元縣的平南節度使賈放。
賈放溫和地讓兩人坐下,開口道:“此前問過了李師爺,說是劉書吏每年都是主持征收秋賦的任務。立興雖說今年剛來,但你替下的那位族叔以前也是負責這一塊工作的。”
賈放見劉名化年紀大些,便尊稱他“劉書吏”,而劉立興和自己年紀相仿,是剛剛通過文憑考試被提拔到縣衙裏的年輕人,便叫他“立興”。
稱呼不同,劉立興便顯得十分得意。劉名化則不動神色,但是斜眼看了侄孫一眼。
賈放便轉向李有為,笑道:“這武元縣的情況麽,確實比較特殊一點。”
師爺李有為一張老臉登時發紅,努力地嘎嘎笑了兩聲融洽氣氛。
賈放說的“情況特殊”,指的是縣令袁化身邊隻有一名師爺李有為。通常情況下,一縣之尊身邊有兩名師爺,一個負責刑名、一個負責錢糧。但偏生袁化剛上任的時候沒有帶錢糧師爺,當地也沒能物色到。武元縣的縣衙就像是一個瘸子,刑名上強而錢糧上弱。
誰知沒過多久,縣令袁化就發現,其實他的上一任在任上的時候,也是隻有一個刑名師爺。錢糧都是交給縣吏去打點的,每年的歲賦都是交給劉名化和一班衙役打理的,而且向來能妥妥當當地收上來。
但是今次征收秋賦會有些不同,所以賈放建議縣令袁化不要出麵,由他親自來和劉名化談。
“劉書吏,今次秋賦的征收,和以往不盡相同,因此本官在籌備這次征收工作之前,想先和您談一談。”
劉名化將身體挺得筆直,拱手道:“不敢!”
他一直以刻板、一絲不苟的形象示人,在這縣衙裏,這種方法自有其好處。至少袁化就很信任他,雖然知道他主持征收秋賦之事存在各種弊端,但那也是劉名化“一絲不苟”地遵循了以前征糧的慣例。
此刻賈放似乎也對他這種態度非常滿意。
隻聽賈放開口道:“監國太子發了話,允許武元縣截留一部分秋賦,留在縣中,作為本縣各位縣吏的薪俸。但是本縣需要運到永安州的秋賦糧食,不能少於去年。”
劉名化一聽,當即做出一副凝神思索的模樣,其實他心裏暗笑:早已想到這一點了。縣尊袁化當日曾經誇下海口,說是要讓所有縣吏都能堂堂正正地領取薪俸,但是朝中未必會批,即便批下來,估計也隻是讓武元縣自行解決。
果然,這是讓武元縣自己想辦法解決。
聽到這裏,劉名化一個字也沒多說,隻是繼續一板一眼地向賈放一拱手,道:“請賈大人示下。”
賈放便拿了一張紙出來,上麵寫著一個總字數:“我和縣尊大人一起計算了所有吏員理應得到的薪俸,這是一年的數字,要從今年的糧賦裏截留出來,留在武元縣的。”
劉名化本就是個精明的人,看到這個數字,飛快地除了一下縣中吏員的人數,便覺得這個金額相當的公道。
他心中暗喜,表麵上依舊一板一眼地問:“今年的秋賦如何征收,請大人發話。”
賈放便盯著他,慢慢地開口:“將今年的‘糧耗’和‘淋尖踢斛’,都留在武元,便差不多了。”
劉名化聽見賈放親口說出“糧耗”與“淋尖踢斛”的時候,已經徹底驚了。他實在是沒想到,賈放這麽年輕,又是朝廷派下南邊來的大員,怎麽竟懂得這些。
“糧耗”,和“火耗”是差不多的意思,就是在征糧的過程中,先預估一部分損耗,武元這裏的糧耗大約有一成五,這就意味著百姓原本要交一石糧的,現在就要再交上一鬥半才能合格。
而“淋尖踢斛”,就更加神奇了。這是指百姓繳糧的時候,會把糧食倒進一個很大的容器之中衡量體積。米糧倒入斛中,難免會冒出一個圓錐形的尖。而官吏們見到這“堆尖”形成,便會奮力上前一踢,一腳下去,堆尖消失,糧平齊於斛中,原本的“堆尖”則全部散落在地,成了征糧過程中的“自然損耗”。
一聽到這兒,劉名化心驚固然心驚,這心底也漸漸有一股子無明之火,騰騰地躥上來——這算啥?
這征糧過程之中,原本就是歸屬於他們這些征糧吏員的灰色收入,到了賈放這裏,竟然搖身一變,就要轉變成為官府光明正大頒發於他們的俸祿?
所以他們額外的錢一文未得,好不容易“淋尖踢斛”得來的那一點點收入,竟然還要和縣裏那麽多人一起平分?
這就是縣尊大人口口聲聲的“以薪養廉”?
劉名化竭盡全力忍下了心裏的怒火,一張臉依舊是平靜如水麵,缺乏表情,隻向賈放又拱了拱手,示意他已經知道了。但是在和族中各位族老商議之前,劉名化不打算發表任何接受或是反對的意見。
這時候恰好李師爺插了一句嘴,問:“賈大人,今年依舊是讓劉家‘包征’嗎?”
賈放這回卻沒明白“包征”是什麽意思,李師爺隻好幫他解釋:“就是劉家先墊付出所有需要的錢糧。之後縣裏的征糧役使下到鄉裏,征上來多少,就給劉家多少。”
賈放聽著聽著,忍不住望著劉名化笑了。
他實在是沒想到,這劉家竟然這麽無恥,除了征糧時縣吏們這一道又一道的“糧耗”、“淋尖踢斛”之外,劉家竟然還能再插上一手,以這“包征”的手段,再掙一筆。
劉名化見到賈放的表情古怪,心裏有點兒發毛,嘴上不敢示弱,隻好問:“賈大人的意思是……”
賈放笑得人畜無害,看似隨意,隨口道:“我聽說各縣都是按照魚鱗冊征收糧賦。貴縣魚鱗冊在何處,本官想要看看,開開眼界。”
劉名化登時轉頭等著李師爺,似乎在問:為何不向賈大人解釋?
李師爺便聳聳肩——這就是袁縣令不在會議現場的好處,但凡賈放有什麽疑問,可以直接衝著劉名化去。袁縣令在便不行。
這時劉名化隻能硬著頭皮向賈放解釋:“大人,本縣……本縣沒有魚鱗冊。”
“沒有魚鱗冊?”賈放異常誇張地驚訝了一聲,“怎麽會沒有魚鱗冊?我桃源寨那等小地方,土地都是歸屬我的,都有分給租戶租種的魚鱗冊。”
劉名化對賈放誇張的表情顯得十分尷尬,又拱了拱手,稱:“十年之前,本縣縣衙曾經遭遇過一次大火,本縣的魚鱗冊當時正在縣衙之中,因此付之一炬。本縣隻有這一份魚鱗冊,又去州府處問過,並未留下副本。因此本縣自那以後,就再無魚鱗冊了。”
“什麽?”賈放聽到這個答案,十分震驚而且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沒有魚鱗冊。”
“那貴縣憑什麽征收糧賦?”
土地是糧食的基礎,如果沒有確鑿的土地擁有權屬資料,縣裏憑什麽,或者說他劉家以什麽依據征收糧食?
劉名化依舊沒有什麽表情:“本地民風淳樸,因此百姓們都按照上一年繳糧數,繼續繳糧。”
劉名化一麵說,他身邊的劉立興一麵使勁兒地壓低了頭,強忍笑容:他這位叔祖,在正二品大員麵前,撒謊難道都不用打個草稿的嗎?
賈放一聽見劉名化這麽說,登時變了臉色,站起身,背著手在花廳裏來回踱了幾步,低聲道:“胡鬧,這真是胡鬧!”
他終於翻了臉,伸手指著花廳的門口,對劉名化不客氣地說:“你要是站到縣衙門口去大聲喊一句:去年秋糧沒交多的到這兒來報到。有一個人肯來武元縣衙門口站著,本官就算信了你的鬼話!”
他翻起臉來,管對方是誰,多大年紀,反正誰也沒他官大。
但劉名化無話可說,人總是趨利的,隻有覺得自己交多了錢糧,沒有交少的。說交少了,萬一衙門讓補怎辦?
“十年沒有魚鱗冊,盲征瞎繳,你們武元,還真讓本官大開眼界啊!”
賈放罵人,最狠的水平也就到這兒了——隻不過這話從他一個二品大員口中說出來,依舊很重。袁縣令沒有出現的好處再一次體現。
於是賈放氣呼呼地問:“失了魚鱗冊,之後該做什麽,你們知道嗎?”
那劉名化絲毫不受賈放的怒氣影響,依舊一板一眼地道:“大人指的應該是,丈田。”
賈放這時才不做聲了。
這劉名化確實在錢糧上有些了解,知道這魚鱗冊,就是丈田得來的:洪武初年,明□□朱元璋命人巡行各州縣,全麵清丈土地,查實田畝,編造土地清冊,這才造出了魚鱗冊。之後到了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推“一條鞭法”,也是從丈田開始,嚴查隱占土地(“隱田”)和漏稅田產(“詭寄”),追繳欠稅,又造過一次“魚鱗冊”。
當然,這是另一個時空的曆史,在眼下的這個時空,“魚鱗冊”的誕生與發展被扇成了什麽樣子,賈放還沒有機會去了解。
現在武元縣失了魚鱗冊,賈放又查問下來,劉名化提出的“丈田”之說,完全沒錯。
於是賈放沉默了片刻之後,又問:“劉名化,如果我給你劉家的‘包征’之權,你是否能夠在秋糧征收完成之前,完成本縣之中的丈田?”
師爺李有為這時聽見,忍不住驚訝地張大了嘴,心想:將這麽大的權力交給劉家,未免……未免也太草率了一點吧?
劉名化臉上卻一絲喜色都不見,站起身衝賈放一躬行禮,道:“劉家,全力以赴。”
*
劉名化帶著劉立興離開之後,縣尊袁化與賈放的幕僚長鄭伯宜從花廳後頭轉了出來。
袁化和李師爺一樣驚白了臉,喃喃地道:“賈大人,就這麽放心他劉家?”這賈大人剛來的時候不是特別不待見那些士紳豪族的嗎?
鄭伯宜卻說:“魚鱗冊一定在他手裏。”
賈放也點頭:“一定在他手裏。但是我們沒有證據。”
袁化和李師爺兩人對視一眼:明知魚鱗冊在對方手中,還這般趕著讓對方去造魚鱗冊——這不是擺明了要讓對方立功嗎?
賈放卻笑道:“他既然敢應,我就敢讓他造魚鱗冊。”
他回頭問鄭伯宜:“劉名化身後那個後生,我覺得很是麵善,你記得他在桃源寨日常和哪些人混在一起嗎?”
鄭伯宜連忙搖頭說不知。賈放“哦”了一聲,道:“我失言了,應該去問趙五光和王二郎的。”
他雙手一拍,登時又道:“諸位,是時候挖掘一下劉家的社會關係了。我需要你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劉家的基本情況全部摸清楚,哪些人任過官職,哪些人當過胥吏,本家、姻親,哪些人與其他州縣有來往……是時候全都打聽清楚了。”
鄭伯宜登時躬身稱是。再次令袁化和李師爺再度感到非常羞愧——他們兩個根本就是一對花架子,來這武元有幾年了,對當地最大的劉家,竟然還啥都不知道。
鄭伯宜不僅答應了賈放,而且還暗示了一句:“劉家的人,已經安排上了。”
這意味著已經安排了幾個人進劉家,能夠打聽消息出來。隻是劉家是本地最大的宗族,自外頭安排進去的人,恐怕也難以接觸到宗族最核心的幾個人。
賈放頓時想:那個劉家的年輕人,是時候好好了解了解了。
*
劉名化則帶著兀自一頭霧水的劉立興回到了劉家族中,找到了族老們,三言兩語,將剛才與賈放會麵的情形複述了一遍。
劉士林聽見,慢慢地點著頭,道:“竟然是那個小小年紀的節度使出麵……看來是真的打算先拿武元縣下手,開一刀,剖出裏子來看看。”
劉士翰表情嚴肅地聽完,先是嚴厲地責備劉名化:“名化,如此大事,你竟然沒有與族老商議就擅自做主,罪過可是不小。”
劉名化還是那樣,沒有什麽表情,但是眼神裏稍許透著一點兒沮喪。
劉士翰打了一巴,這才又給了個甜棗,道:“但是依你所說,當時你別無選擇,應了就應了吧。往後丈田之事,族中的子弟全聽你的安排,此事由你全權處置!”
劉名化登時明白他的目的已經達到,心下一片狂喜,但依舊什麽都沒有多說,拉著劉立興就走。
他帶著劉立興去了祠堂裏,從祠堂靈位之下的一隻秘密抽屜裏抽出一本厚厚的冊子——這冊子用羊皮包著封皮,裏麵的紙張早已泛黃。一翻開,隻見每一頁都是田畝的圖形、大小、四方邊界、土地沃瘠、戶主姓名等詳細信息。
麵對劉立興驚訝的眼神,劉名化公事公辦地說:“之後要大忙一陣,要按照這魚鱗冊上所記的,丈量全縣的田畝。”
劉立興登時傻了眼:……這是?照著魚鱗冊,再畫一本魚鱗冊?
他們很快發現,認識常用字給他們帶來了不少好處,比如,在縣衙外頭貼個告示,不必請一旁坐著算卦代寫字的先生,自己就能給百姓讀告示了;平日裏巡街也輕聲細氣了不少,畢竟總得做出個“文化人”的模樣,不能與那些混混們一般模樣。
最要緊的,是縣太爺發下來的一些朝廷邸報、內部參考(其實就是一些摘抄摘要),他們也都能不費多少力氣地讀懂了——那上頭有不少胥吏盤剝百姓、刁難索賄、挾製主官、監守自盜、包攬訴訟一類的罪案,以及案件的最終結果。
那些結果自然是胥吏們被繩之以法,處以極刑。偏生這些“參考”對於這些人的下場,描繪得細節精確,栩栩如生。劉立興讀來,仿佛能聽到刑場上那些慘絕人寰的呼號。他一路讀下去,汗毛立一陣又倒一陣的,心潮此起彼伏。
這會兒劉立興正翻閱著一份“參考”,忽見叔祖劉名化過來,劉立興便問:“叔爺爺,您說這些個官府裏的吏員,放著好好的公門飯不吃,為啥非要不尊法紀,作奸犯科?”
劉名化聽見,頓時一臉的烏雲,心想:你小孩子懂個屁!
胥吏就是在刀尖上行走的職業,走得穩走得巧了便能賺得盆滿缽滿,一人得道連帶整個大族都雞犬升天;走不巧了摔跌在那刀尖之上,自然是鮮血淋漓死無全屍——一句話,富貴險中求。
“別看這些了,”劉名化心裏雖然不喜,但還是叫上了劉立興,“跟叔祖來,今日是去袁大人那裏商議征收歲賦的事。”
劉立興登時應了,尾隨叔祖去了縣衙後堂的一座花廳裏。
劉立興今年十八,劉名化輩分比劉立興高了兩倍,是他的叔祖,但劉名化今年不過四十多歲,正當盛年,是個精力充沛的人物。據說當年劉名化第一次承下了縣裏征收歲賦的差使的時候,曾經三天三夜沒合眼,把所有的賬目全都對平,因此得了上上任縣老爺的青目,此後縣裏征賦的差使,就全都是劉家擔著的。
兩位劉氏族人進了花廳,見到的卻不是縣尊袁化,而是一名十七歲俊美非常的少年男子,陪著他的是師爺李有為。
劉立興對眼前這人很熟悉,當即拜下去:“屬下見過賈三爺。”他以前常在桃源寨,自然見過賈放。
劉名化這才反應過來,眼前這個皮囊好得不像話的年輕人,竟是常駐在武元縣的平南節度使賈放。
賈放溫和地讓兩人坐下,開口道:“此前問過了李師爺,說是劉書吏每年都是主持征收秋賦的任務。立興雖說今年剛來,但你替下的那位族叔以前也是負責這一塊工作的。”
賈放見劉名化年紀大些,便尊稱他“劉書吏”,而劉立興和自己年紀相仿,是剛剛通過文憑考試被提拔到縣衙裏的年輕人,便叫他“立興”。
稱呼不同,劉立興便顯得十分得意。劉名化則不動神色,但是斜眼看了侄孫一眼。
賈放便轉向李有為,笑道:“這武元縣的情況麽,確實比較特殊一點。”
師爺李有為一張老臉登時發紅,努力地嘎嘎笑了兩聲融洽氣氛。
賈放說的“情況特殊”,指的是縣令袁化身邊隻有一名師爺李有為。通常情況下,一縣之尊身邊有兩名師爺,一個負責刑名、一個負責錢糧。但偏生袁化剛上任的時候沒有帶錢糧師爺,當地也沒能物色到。武元縣的縣衙就像是一個瘸子,刑名上強而錢糧上弱。
誰知沒過多久,縣令袁化就發現,其實他的上一任在任上的時候,也是隻有一個刑名師爺。錢糧都是交給縣吏去打點的,每年的歲賦都是交給劉名化和一班衙役打理的,而且向來能妥妥當當地收上來。
但是今次征收秋賦會有些不同,所以賈放建議縣令袁化不要出麵,由他親自來和劉名化談。
“劉書吏,今次秋賦的征收,和以往不盡相同,因此本官在籌備這次征收工作之前,想先和您談一談。”
劉名化將身體挺得筆直,拱手道:“不敢!”
他一直以刻板、一絲不苟的形象示人,在這縣衙裏,這種方法自有其好處。至少袁化就很信任他,雖然知道他主持征收秋賦之事存在各種弊端,但那也是劉名化“一絲不苟”地遵循了以前征糧的慣例。
此刻賈放似乎也對他這種態度非常滿意。
隻聽賈放開口道:“監國太子發了話,允許武元縣截留一部分秋賦,留在縣中,作為本縣各位縣吏的薪俸。但是本縣需要運到永安州的秋賦糧食,不能少於去年。”
劉名化一聽,當即做出一副凝神思索的模樣,其實他心裏暗笑:早已想到這一點了。縣尊袁化當日曾經誇下海口,說是要讓所有縣吏都能堂堂正正地領取薪俸,但是朝中未必會批,即便批下來,估計也隻是讓武元縣自行解決。
果然,這是讓武元縣自己想辦法解決。
聽到這裏,劉名化一個字也沒多說,隻是繼續一板一眼地向賈放一拱手,道:“請賈大人示下。”
賈放便拿了一張紙出來,上麵寫著一個總字數:“我和縣尊大人一起計算了所有吏員理應得到的薪俸,這是一年的數字,要從今年的糧賦裏截留出來,留在武元縣的。”
劉名化本就是個精明的人,看到這個數字,飛快地除了一下縣中吏員的人數,便覺得這個金額相當的公道。
他心中暗喜,表麵上依舊一板一眼地問:“今年的秋賦如何征收,請大人發話。”
賈放便盯著他,慢慢地開口:“將今年的‘糧耗’和‘淋尖踢斛’,都留在武元,便差不多了。”
劉名化聽見賈放親口說出“糧耗”與“淋尖踢斛”的時候,已經徹底驚了。他實在是沒想到,賈放這麽年輕,又是朝廷派下南邊來的大員,怎麽竟懂得這些。
“糧耗”,和“火耗”是差不多的意思,就是在征糧的過程中,先預估一部分損耗,武元這裏的糧耗大約有一成五,這就意味著百姓原本要交一石糧的,現在就要再交上一鬥半才能合格。
而“淋尖踢斛”,就更加神奇了。這是指百姓繳糧的時候,會把糧食倒進一個很大的容器之中衡量體積。米糧倒入斛中,難免會冒出一個圓錐形的尖。而官吏們見到這“堆尖”形成,便會奮力上前一踢,一腳下去,堆尖消失,糧平齊於斛中,原本的“堆尖”則全部散落在地,成了征糧過程中的“自然損耗”。
一聽到這兒,劉名化心驚固然心驚,這心底也漸漸有一股子無明之火,騰騰地躥上來——這算啥?
這征糧過程之中,原本就是歸屬於他們這些征糧吏員的灰色收入,到了賈放這裏,竟然搖身一變,就要轉變成為官府光明正大頒發於他們的俸祿?
所以他們額外的錢一文未得,好不容易“淋尖踢斛”得來的那一點點收入,竟然還要和縣裏那麽多人一起平分?
這就是縣尊大人口口聲聲的“以薪養廉”?
劉名化竭盡全力忍下了心裏的怒火,一張臉依舊是平靜如水麵,缺乏表情,隻向賈放又拱了拱手,示意他已經知道了。但是在和族中各位族老商議之前,劉名化不打算發表任何接受或是反對的意見。
這時候恰好李師爺插了一句嘴,問:“賈大人,今年依舊是讓劉家‘包征’嗎?”
賈放這回卻沒明白“包征”是什麽意思,李師爺隻好幫他解釋:“就是劉家先墊付出所有需要的錢糧。之後縣裏的征糧役使下到鄉裏,征上來多少,就給劉家多少。”
賈放聽著聽著,忍不住望著劉名化笑了。
他實在是沒想到,這劉家竟然這麽無恥,除了征糧時縣吏們這一道又一道的“糧耗”、“淋尖踢斛”之外,劉家竟然還能再插上一手,以這“包征”的手段,再掙一筆。
劉名化見到賈放的表情古怪,心裏有點兒發毛,嘴上不敢示弱,隻好問:“賈大人的意思是……”
賈放笑得人畜無害,看似隨意,隨口道:“我聽說各縣都是按照魚鱗冊征收糧賦。貴縣魚鱗冊在何處,本官想要看看,開開眼界。”
劉名化登時轉頭等著李師爺,似乎在問:為何不向賈大人解釋?
李師爺便聳聳肩——這就是袁縣令不在會議現場的好處,但凡賈放有什麽疑問,可以直接衝著劉名化去。袁縣令在便不行。
這時劉名化隻能硬著頭皮向賈放解釋:“大人,本縣……本縣沒有魚鱗冊。”
“沒有魚鱗冊?”賈放異常誇張地驚訝了一聲,“怎麽會沒有魚鱗冊?我桃源寨那等小地方,土地都是歸屬我的,都有分給租戶租種的魚鱗冊。”
劉名化對賈放誇張的表情顯得十分尷尬,又拱了拱手,稱:“十年之前,本縣縣衙曾經遭遇過一次大火,本縣的魚鱗冊當時正在縣衙之中,因此付之一炬。本縣隻有這一份魚鱗冊,又去州府處問過,並未留下副本。因此本縣自那以後,就再無魚鱗冊了。”
“什麽?”賈放聽到這個答案,十分震驚而且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沒有魚鱗冊。”
“那貴縣憑什麽征收糧賦?”
土地是糧食的基礎,如果沒有確鑿的土地擁有權屬資料,縣裏憑什麽,或者說他劉家以什麽依據征收糧食?
劉名化依舊沒有什麽表情:“本地民風淳樸,因此百姓們都按照上一年繳糧數,繼續繳糧。”
劉名化一麵說,他身邊的劉立興一麵使勁兒地壓低了頭,強忍笑容:他這位叔祖,在正二品大員麵前,撒謊難道都不用打個草稿的嗎?
賈放一聽見劉名化這麽說,登時變了臉色,站起身,背著手在花廳裏來回踱了幾步,低聲道:“胡鬧,這真是胡鬧!”
他終於翻了臉,伸手指著花廳的門口,對劉名化不客氣地說:“你要是站到縣衙門口去大聲喊一句:去年秋糧沒交多的到這兒來報到。有一個人肯來武元縣衙門口站著,本官就算信了你的鬼話!”
他翻起臉來,管對方是誰,多大年紀,反正誰也沒他官大。
但劉名化無話可說,人總是趨利的,隻有覺得自己交多了錢糧,沒有交少的。說交少了,萬一衙門讓補怎辦?
“十年沒有魚鱗冊,盲征瞎繳,你們武元,還真讓本官大開眼界啊!”
賈放罵人,最狠的水平也就到這兒了——隻不過這話從他一個二品大員口中說出來,依舊很重。袁縣令沒有出現的好處再一次體現。
於是賈放氣呼呼地問:“失了魚鱗冊,之後該做什麽,你們知道嗎?”
那劉名化絲毫不受賈放的怒氣影響,依舊一板一眼地道:“大人指的應該是,丈田。”
賈放這時才不做聲了。
這劉名化確實在錢糧上有些了解,知道這魚鱗冊,就是丈田得來的:洪武初年,明□□朱元璋命人巡行各州縣,全麵清丈土地,查實田畝,編造土地清冊,這才造出了魚鱗冊。之後到了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推“一條鞭法”,也是從丈田開始,嚴查隱占土地(“隱田”)和漏稅田產(“詭寄”),追繳欠稅,又造過一次“魚鱗冊”。
當然,這是另一個時空的曆史,在眼下的這個時空,“魚鱗冊”的誕生與發展被扇成了什麽樣子,賈放還沒有機會去了解。
現在武元縣失了魚鱗冊,賈放又查問下來,劉名化提出的“丈田”之說,完全沒錯。
於是賈放沉默了片刻之後,又問:“劉名化,如果我給你劉家的‘包征’之權,你是否能夠在秋糧征收完成之前,完成本縣之中的丈田?”
師爺李有為這時聽見,忍不住驚訝地張大了嘴,心想:將這麽大的權力交給劉家,未免……未免也太草率了一點吧?
劉名化臉上卻一絲喜色都不見,站起身衝賈放一躬行禮,道:“劉家,全力以赴。”
*
劉名化帶著劉立興離開之後,縣尊袁化與賈放的幕僚長鄭伯宜從花廳後頭轉了出來。
袁化和李師爺一樣驚白了臉,喃喃地道:“賈大人,就這麽放心他劉家?”這賈大人剛來的時候不是特別不待見那些士紳豪族的嗎?
鄭伯宜卻說:“魚鱗冊一定在他手裏。”
賈放也點頭:“一定在他手裏。但是我們沒有證據。”
袁化和李師爺兩人對視一眼:明知魚鱗冊在對方手中,還這般趕著讓對方去造魚鱗冊——這不是擺明了要讓對方立功嗎?
賈放卻笑道:“他既然敢應,我就敢讓他造魚鱗冊。”
他回頭問鄭伯宜:“劉名化身後那個後生,我覺得很是麵善,你記得他在桃源寨日常和哪些人混在一起嗎?”
鄭伯宜連忙搖頭說不知。賈放“哦”了一聲,道:“我失言了,應該去問趙五光和王二郎的。”
他雙手一拍,登時又道:“諸位,是時候挖掘一下劉家的社會關係了。我需要你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劉家的基本情況全部摸清楚,哪些人任過官職,哪些人當過胥吏,本家、姻親,哪些人與其他州縣有來往……是時候全都打聽清楚了。”
鄭伯宜登時躬身稱是。再次令袁化和李師爺再度感到非常羞愧——他們兩個根本就是一對花架子,來這武元有幾年了,對當地最大的劉家,竟然還啥都不知道。
鄭伯宜不僅答應了賈放,而且還暗示了一句:“劉家的人,已經安排上了。”
這意味著已經安排了幾個人進劉家,能夠打聽消息出來。隻是劉家是本地最大的宗族,自外頭安排進去的人,恐怕也難以接觸到宗族最核心的幾個人。
賈放頓時想:那個劉家的年輕人,是時候好好了解了解了。
*
劉名化則帶著兀自一頭霧水的劉立興回到了劉家族中,找到了族老們,三言兩語,將剛才與賈放會麵的情形複述了一遍。
劉士林聽見,慢慢地點著頭,道:“竟然是那個小小年紀的節度使出麵……看來是真的打算先拿武元縣下手,開一刀,剖出裏子來看看。”
劉士翰表情嚴肅地聽完,先是嚴厲地責備劉名化:“名化,如此大事,你竟然沒有與族老商議就擅自做主,罪過可是不小。”
劉名化還是那樣,沒有什麽表情,但是眼神裏稍許透著一點兒沮喪。
劉士翰打了一巴,這才又給了個甜棗,道:“但是依你所說,當時你別無選擇,應了就應了吧。往後丈田之事,族中的子弟全聽你的安排,此事由你全權處置!”
劉名化登時明白他的目的已經達到,心下一片狂喜,但依舊什麽都沒有多說,拉著劉立興就走。
他帶著劉立興去了祠堂裏,從祠堂靈位之下的一隻秘密抽屜裏抽出一本厚厚的冊子——這冊子用羊皮包著封皮,裏麵的紙張早已泛黃。一翻開,隻見每一頁都是田畝的圖形、大小、四方邊界、土地沃瘠、戶主姓名等詳細信息。
麵對劉立興驚訝的眼神,劉名化公事公辦地說:“之後要大忙一陣,要按照這魚鱗冊上所記的,丈量全縣的田畝。”
劉立興登時傻了眼:……這是?照著魚鱗冊,再畫一本魚鱗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