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如那鄉民所說的,這些蜂蜜當晚就被從蜂房中取出來,收集在蜜罐裏。
新餘村一位手巧的婦人,用從集上換來的麵粉揉了餅子,拿蜜做餡,在自家灶台上的大鍋裏烘成了香噴噴的蜜鍋盔,分送給鄰裏鄉親家的孩子。
當晚也不知有多少孩子是抱著這樣的蜜餅睡覺的,做的想必也都是甜甜的夢。
賈放第二天再來桃源寨,便去會晤那位手提柴刀,手分蜂巢的鄉民,以及另一位手持火把在一旁掠陣,為同伴驅趕蜜蜂的鄉親。
賈放問過姓名,才知道頭一位姓“米”,因為他從餘江過來的時候,全部家當就是三把刀,一把柴刀、一把菜刀、一把小刀,和這邊鄉裏混熟了以後就得了個外號,叫做“米三刀”。
賈放:……直接叫“蜜三刀”1不就得了嗎?
“你以前養過蜂?”賈放昨日看那米三刀的手法,砍蜂巢就像是切西瓜一般熟練,他很想知道這位有沒有養蜂經驗。”
“這倒沒有,就是在野外找見了野蜂巢,大夥兒都會叫我去削。”米三刀說。
“以前被蜂子蟄過嗎?”賈放問他。
米三刀登時笑了:“怎麽沒蟄過,有回被蟄得像個豬頭似的,回到村裏沒人認得,差點當外人給打出去。”
“有興趣養蜂嗎?”賈放問。
米三刀大喇喇地道:“可以啊!”
賈放不禁問:“你怎麽也不問問我,這養蜂前景如何,單靠養蜂能不能糊口?”
米三刀聽了登時大笑:“我米三刀成日也沒別的事,就是砍柴,也不會幹別的,打砍個柴就能糊口了。無親無故,無拘無束,既然你賈三爺提到,那我就順帶手侍弄侍弄看看。”
他說著往招商辦的椅背上一靠,雙手揚起,抱著後腦,道:“三爺說起蜂子,我心裏還挺喜歡,畢竟總是這麽一大群地來來去去,比我一個孤鬼兒強。”
說到這裏,賈放想起來了,這米三刀是新移民當中,為數不算太多的“獨戶”,也就是“個人戶”之一。也許因為他總是獨來獨往,所以見到了群居習性的蜜蜂,能一致對外的蜂群,這米三刀反而有些好感。
賈放不動聲色,又問他旁邊一人的名姓,曉得叫田友明。田友明和米三刀原本不認識,是到了這桃源寨,被混編進了一個村,宅基地又靠在一起,兩人才認識的。田友明有一大家子人要照管,米三刀有時會搭把手,送點兒柴什麽。
這田友明也勸米三刀找個伴兒,和旁人一起搭夥過日子。但米三刀從來都覺得不會有人瞧得上他,也不理會這事兒。
既然米三刀同意了,賈放便把青坊河對岸的一小片地劃給了米三刀做“養蜂場”,同時他還麵授機宜,交待這米三刀如何養蜂,如何觀察蜂群的狀態,什麽時候可以采蜜,什麽時候需要喂蜜。
這米三刀聽了半日,驚歎道:“原沒想到,光是養個蜂,竟然這麽多的門道。”
賈放笑道:“怎麽了?怕麻煩?”
米三刀依舊臉帶驚愕,但還是果斷地搖了搖頭,說:“不是怕麻煩,隻是覺得這個蜂子實在神奇,竟跟人似的……”
其實剛才賈放說的養蜂訣竅,也相當於是在介紹蜜蜂的習性。蜜蜂也是一種群居的生物,甚至在小小的一個蜂群裏也各司其職,蜂王、雄峰、工蜂,各有各的特點,目標一致,為了種群的生存與繁衍。
賈放心想:果然還是把蜜蜂的習性講透了比較有效果。
他當即道:“其實我這也隻是大略一說,你若真上手養蜂,親眼觀察到的,自然比我聽說得來的,更加詳盡。”
他接著拋出橄欖枝:“這一片養蜂場算是我劃給你的,前五年都不需要交地租,你盡管養蜂。在養蜂場開辦的頭三年裏,你每增加一個蜂箱,我都會給你一百文的補貼……”
賈放給出的條件之優厚,米三刀聽得驚訝地睜大了眼,而田友明喜不自勝,不斷地伸手拍著朋友的肩。
但賈放有自己的打算:在桃源寨養蜂,他可不僅僅是為了獲得蜂蜜那一點點收益。現在桃源寨裏開始推廣很多經濟作物,比如番茄和辣椒,這些作物人工授粉非常麻煩,但飛來飛去的小蜜蜂則是幫助授粉的好幫手。
因而在此處養殖蜜蜂,收獲的不僅僅是蜂蜜,而且是整個桃源寨生態環境的改善。隻要有人願意養,賈放就願意給出各種優惠。
米三刀當然忙不迭地答應,賈放不忘了叮囑:“去照料蜜蜂的時候小心一點,做好防護。照料它們的時候溫柔一點,時不時帶一點兒蜜水去犒勞它們,它們就會知道你沒有惡意。”
“多觀察,觀察久了你自然知道怎麽照料它們。”賈放諄諄囑咐,他其實是在將另外一個時空裏,獨自守著一座蜂場的老蜂農全部的經驗轉述給眼前這個年輕人。
問完了米三刀,賈放又轉向田友明:“你怎麽樣?”
田友明驚訝地問:“我?”這位原本以為自己就是個陪客,誰想到賈放竟然問到了他頭上。
他想了想,撓撓後腦,說:“其實我……我原本想問問賈三爺,能不能申請開一塊地,種甘蔗……”
種甘蔗?——賈放心想:好家夥,自己最近這幾天是跟這“甜”味耗上了。
“我家在餘江原本有個小小的製糖作坊。後來家裏有人病了,就把作坊典了出去。再後來……就搬到您這兒來了。”田友明是個說話和氣的青年,但賈放聽說過一耳朵,說他家累挺重。
賈放忍不住好奇地問:“製糖作坊?你們有甘蔗田嗎?”
田友明答道:“家裏自己有一塊田,種過一陣甘蔗。但是我們那兒地氣偏冷,種出來的甘蔗不算太好。因此多數的時候,還是從南方收了甘蔗來,自家製糖。”
這就對了——賈放點點頭。
“所以你來這裏還是想重操舊業?”他問田友明,“還是說,你隻想種甘蔗?”
田友明登時搖手,說:“三爺真是一針見血——小人……我,我還是想把家裏的製糖作坊辦起來。畢竟這裏應當不缺材料。”
賈放登時笑:“既然你自己也知道這一點,我就直說了。與其讓我批一塊地讓你種甘蔗,倒不如讓我批一塊地給你,給你建那個製糖作坊。”
“趁現在咱們有集,有美食街,正好先把消息放出去,說咱們桃源寨要收這甘蔗。準保會有人送來。”賈放的意思,不一定非要先種了甘蔗才能再建製糖廠——竟然田友明家裏有製糖的經驗,那就直接上馬,從周邊的鎮子收原材料,來料加工。
而桃源寨裏,有的是糖的消費市場,完全可以自產自銷。
田友明大喜:“三爺好決斷!”
賈放:“先別急著高興,我要看一下你的企劃。”
田友明和米三刀相互看了一眼,兩人都不懂什麽叫做“企劃”。
“就是寫下來,你建這個作坊,需要多大的地方,多少人工,需要哪些材料,是不是需要一口大鐵鍋,又或者我撥一眼沼氣池出來的沼氣灶給你會省時省事些……”
“你從這裏大概以多少錢收甘蔗,能產多少糖,又以多少錢賣出去,扣除人工和其他成本,你每一季能有多少淨利……”
賈放最後一句話最重要,“把所有的投入都算清楚了,我好給你放貸款啊!”
田友明原本想著用家裏的積蓄先建一個小規模的作坊,然後等到賺錢之後,再慢慢擴建。誰想到賈放竟然答應他,如果那“企劃”做得好,可以得到桃源寨的創業貸款,這樣一上來就可以建一個規模還不錯的製糖廠了。
田友明這哪裏還坐得住,他幾乎立刻就想衝回自己家去,叫上老子娘和姐妹,大家一起好好商量一下,算一算到底該怎麽規劃這座作坊。
誰知賈放問他:“你們家以前那作坊叫什麽名兒呀?”
田友明老實回答:“回三爺的話,我們家以前專做紅糖,熬糖的時候又特別香,周圍十裏都能聞得見那甜香味兒。所以家裏作坊就起了個土名兒叫做‘紅香糖坊’。”
賈放:……我就知道!
他剛開始籌算要建養蜂場的時候,就隱隱約約覺得這和“紅香圃”有點兒關係。
“紅香圃”是什麽地方?那是“湘雲眠芍”這樣的名場麵發生的地方——按照書中所述,湘雲當時吃醉了酒,迷迷糊糊地在一塊山石上就睡去了,被大家發現的時候業已香夢沉酣,“四麵芍藥花飛了一身,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鬧嚷嚷的圍著”2——可不就跟蜜蜂蝴蝶扯上關係了?
眼下除了養蜂產蜂蜜之外,竟然又有一家製糖作坊找上自己,而且竟然就叫“紅香糖坊”。
還有啥不能說明一切的?
但令賈放欣慰的是:他早先還在感慨這桃源寨的孩子們從來沒有機會品嚐味道甜蜜的食物,隨即桃源寨就迎來了甜蜜的機會——看來以後要在這裏迅速地推廣牙刷了。
一時米三刀和田友明兩人起身告辭。賈放送他們出招商辦,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套話,詢問兩人的實際情況。
“都二十了,卻都還單著?”賈放問:明明他寨子裏的男女比例沒有這麽不協調,不應該有那麽多大齡單身青年啊!
田友明登時紅了臉,米三刀卻大大方方地道:“我一個孤鬼兒,獨來獨往慣了的。賈三爺若要操心,替田友明操心便是。”
賈放“哈哈”一笑:“我才沒有心思替你們操心,隻不過姻緣天定,沒準兒出了這門兒,姻緣就找上門來了呢?”
話音剛落,忽然對麵一排女孩子齊齊攔住了三人的去路。
“這是要做什麽?”米三刀和田友明都莫名有點兒緊張。賈放卻是見過這情形的,當即笑道:“真是說什麽來什麽。”
這些女孩子都是桃源村的土著姑娘,她們和新餘村的姑娘最大的區別就是平日裏勇於拋頭露麵,出門的時候會披掛上陣,頭上身上戴著那些亮閃閃、沉甸甸的銀飾。見到了心儀的男人,她們往往會與對方唱歌對答。
果然,隻聽其中一個少女朗聲唱道:“山歌好比春江水,這邊唱來那邊回。蜜蜂忘記還窩去,養蜂人你到底寨裏來。”
這邊是桃源村的“對歌”舊俗。年輕男女,若是相互有了好感,便以唱山歌的形式相互對答。這些山歌多半有套路,比如說初見的時候唱《初見歌》、《試探歌》,如果相互有意,便唱《初戀歌》、《深交歌》,定情了便唱《定情歌》,出嫁的時候新娘要哭嫁,因此還有《哭嫁歌》之類,名目繁多,但都是真情流露、直抒胸臆。年輕的人們靠這些山歌拉近距離、締結情緣。
但桃源村這裏情況比較特殊。
桃源村的土著,人口大約一千餘人,隻有四個姓,綿延數代之後血統已經非常接近。因此桃源村裏的女兒多數嫁到外頭,陶村長的孫女便是一個例子。而村裏的年輕人娶媳婦兒,近來也多有到外頭下聘的趨勢。桃源村盡量避免“自產自銷”,這可以算是一種防止近親結婚的“優生”措施。
原本這一帶還曾有“歌圩看對”的習俗,即“婚不用媒聘”,“歌唱成婚”,也就是說青年男女在對歌會上相互看對眼了,情投意合,便直接辦事,無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對於桃源村這樣人口級別的小村落,這種婚嫁的方式便行不通,因為對一個適齡青年唱首山歌,對方卻可能就是自己三代以內的血親。而鄰縣鄰鎮,因為當地大力推行“教化之功”,認為“歌圩看對”是傷風敗俗之舉,這種婚俗也漸漸被禁止了。
此刻這些桃源村裏勇敢的姑娘們,站在田友明和米三刀跟前,大膽唱出了“試探歌”。
這提醒了賈放:確實有一陣子沒有關心過適齡青年們的婚姻大事了。
雖然賈放外表隻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郎君,但是他內心是個成年人,可以理直氣壯地思考這些事兒了。而且他非常清楚人口對他這片領地的意義。
早先桃源村隻有一千人,除了種植稻米,基本上做不了什麽。後來賈放沾了三皇子的光,又要感謝太子的不作為,讓桃源寨一下多了這麽些人口。從而也一下子解決了桃源村中血統過近,嫁娶困難的問題。
但是,新移民來了將近半年,桃源寨竟然還沒有辦過喜事!
明明兩邊都有待字閨中的少女和血氣方剛的光棍青年,但是兩邊都還沒有邁出互相試探的關鍵一步。
當然這有客觀原因——新移民一過來,先是治病,然後是安頓下來、分田地、想法子創業……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裏,又麵對這麽多的挑戰,適齡男女都是各種體力腦力勞動的主力軍,當然顧不上考慮他們的終身大事。
而現在,半年下來,一切漸漸步入正軌,青年男女們也終於有機會被荷爾蒙所影響,機會便來了。
那邊桃源村的女郎向來勇敢潑辣,昨兒個聽人傳送著米三刀刀劈蜂巢的“英姿”,又聽說賈放瞧中了米三刀要讓他養蜂。人人都說賈三爺瞧中的人個個前途大好,瞧中米三刀的女郎更是願意相信他的本事,於是便當麵唱起了“試探歌”。
麵對一群戴著亮閃閃銀器的妙齡女郎,田友明忍不住向後退了一步,漲紅了臉不敢直視。米三刀卻學著對方的山歌調,大聲唱著回應:“山歌好比春江水,這邊唱來那邊回。養蜂人自幼失父母,獨戶一個無人陪……”
賈放在兩人身後忍不住拍手稱讚,心想這米三刀果然上道。他大致聽說過這邊“歌圩”的流程,一般男女雙方開始對歌之後,便是相互打聽詢問,看看彼此的基本情況,作何營生,家有何人,是否婚配等等。
而這米三刀,一上來便交代得明明白白,坦白得像一張基礎信息表一樣。隻見對麵的女郎們一陣聳動,顯然都在慫恿最先看中米三刀的女郎,讓他倆好好再用歌聲“交流”一番。
未來的糖坊老板田友明卻完全是一副矜持模樣。然而賈放知道米三刀是極少數,而這田友明才是新餘村那邊的正常“樣本”。
賈放立即有主意了,他馬上請人召集五個村長,到他的集中辦公點來開會。
“我決定了,在桃源寨舉辦一次‘相親大會’。”賈放宣布。
“相親大會?”五個村長為這嶄新的名詞而麵麵相覷。
賈放點點頭:辦相親大會,他有另一個時空各種聯誼活動的經驗做基礎,辦起來簡直是手到擒來。
然而對賈放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在兩種不同婚戀文化相碰撞的桃源寨,如何完成“移風易俗”,讓這個小社會朝更現代化、更高效的社會模式前進,是他最需要考慮的問題。
新餘村一位手巧的婦人,用從集上換來的麵粉揉了餅子,拿蜜做餡,在自家灶台上的大鍋裏烘成了香噴噴的蜜鍋盔,分送給鄰裏鄉親家的孩子。
當晚也不知有多少孩子是抱著這樣的蜜餅睡覺的,做的想必也都是甜甜的夢。
賈放第二天再來桃源寨,便去會晤那位手提柴刀,手分蜂巢的鄉民,以及另一位手持火把在一旁掠陣,為同伴驅趕蜜蜂的鄉親。
賈放問過姓名,才知道頭一位姓“米”,因為他從餘江過來的時候,全部家當就是三把刀,一把柴刀、一把菜刀、一把小刀,和這邊鄉裏混熟了以後就得了個外號,叫做“米三刀”。
賈放:……直接叫“蜜三刀”1不就得了嗎?
“你以前養過蜂?”賈放昨日看那米三刀的手法,砍蜂巢就像是切西瓜一般熟練,他很想知道這位有沒有養蜂經驗。”
“這倒沒有,就是在野外找見了野蜂巢,大夥兒都會叫我去削。”米三刀說。
“以前被蜂子蟄過嗎?”賈放問他。
米三刀登時笑了:“怎麽沒蟄過,有回被蟄得像個豬頭似的,回到村裏沒人認得,差點當外人給打出去。”
“有興趣養蜂嗎?”賈放問。
米三刀大喇喇地道:“可以啊!”
賈放不禁問:“你怎麽也不問問我,這養蜂前景如何,單靠養蜂能不能糊口?”
米三刀聽了登時大笑:“我米三刀成日也沒別的事,就是砍柴,也不會幹別的,打砍個柴就能糊口了。無親無故,無拘無束,既然你賈三爺提到,那我就順帶手侍弄侍弄看看。”
他說著往招商辦的椅背上一靠,雙手揚起,抱著後腦,道:“三爺說起蜂子,我心裏還挺喜歡,畢竟總是這麽一大群地來來去去,比我一個孤鬼兒強。”
說到這裏,賈放想起來了,這米三刀是新移民當中,為數不算太多的“獨戶”,也就是“個人戶”之一。也許因為他總是獨來獨往,所以見到了群居習性的蜜蜂,能一致對外的蜂群,這米三刀反而有些好感。
賈放不動聲色,又問他旁邊一人的名姓,曉得叫田友明。田友明和米三刀原本不認識,是到了這桃源寨,被混編進了一個村,宅基地又靠在一起,兩人才認識的。田友明有一大家子人要照管,米三刀有時會搭把手,送點兒柴什麽。
這田友明也勸米三刀找個伴兒,和旁人一起搭夥過日子。但米三刀從來都覺得不會有人瞧得上他,也不理會這事兒。
既然米三刀同意了,賈放便把青坊河對岸的一小片地劃給了米三刀做“養蜂場”,同時他還麵授機宜,交待這米三刀如何養蜂,如何觀察蜂群的狀態,什麽時候可以采蜜,什麽時候需要喂蜜。
這米三刀聽了半日,驚歎道:“原沒想到,光是養個蜂,竟然這麽多的門道。”
賈放笑道:“怎麽了?怕麻煩?”
米三刀依舊臉帶驚愕,但還是果斷地搖了搖頭,說:“不是怕麻煩,隻是覺得這個蜂子實在神奇,竟跟人似的……”
其實剛才賈放說的養蜂訣竅,也相當於是在介紹蜜蜂的習性。蜜蜂也是一種群居的生物,甚至在小小的一個蜂群裏也各司其職,蜂王、雄峰、工蜂,各有各的特點,目標一致,為了種群的生存與繁衍。
賈放心想:果然還是把蜜蜂的習性講透了比較有效果。
他當即道:“其實我這也隻是大略一說,你若真上手養蜂,親眼觀察到的,自然比我聽說得來的,更加詳盡。”
他接著拋出橄欖枝:“這一片養蜂場算是我劃給你的,前五年都不需要交地租,你盡管養蜂。在養蜂場開辦的頭三年裏,你每增加一個蜂箱,我都會給你一百文的補貼……”
賈放給出的條件之優厚,米三刀聽得驚訝地睜大了眼,而田友明喜不自勝,不斷地伸手拍著朋友的肩。
但賈放有自己的打算:在桃源寨養蜂,他可不僅僅是為了獲得蜂蜜那一點點收益。現在桃源寨裏開始推廣很多經濟作物,比如番茄和辣椒,這些作物人工授粉非常麻煩,但飛來飛去的小蜜蜂則是幫助授粉的好幫手。
因而在此處養殖蜜蜂,收獲的不僅僅是蜂蜜,而且是整個桃源寨生態環境的改善。隻要有人願意養,賈放就願意給出各種優惠。
米三刀當然忙不迭地答應,賈放不忘了叮囑:“去照料蜜蜂的時候小心一點,做好防護。照料它們的時候溫柔一點,時不時帶一點兒蜜水去犒勞它們,它們就會知道你沒有惡意。”
“多觀察,觀察久了你自然知道怎麽照料它們。”賈放諄諄囑咐,他其實是在將另外一個時空裏,獨自守著一座蜂場的老蜂農全部的經驗轉述給眼前這個年輕人。
問完了米三刀,賈放又轉向田友明:“你怎麽樣?”
田友明驚訝地問:“我?”這位原本以為自己就是個陪客,誰想到賈放竟然問到了他頭上。
他想了想,撓撓後腦,說:“其實我……我原本想問問賈三爺,能不能申請開一塊地,種甘蔗……”
種甘蔗?——賈放心想:好家夥,自己最近這幾天是跟這“甜”味耗上了。
“我家在餘江原本有個小小的製糖作坊。後來家裏有人病了,就把作坊典了出去。再後來……就搬到您這兒來了。”田友明是個說話和氣的青年,但賈放聽說過一耳朵,說他家累挺重。
賈放忍不住好奇地問:“製糖作坊?你們有甘蔗田嗎?”
田友明答道:“家裏自己有一塊田,種過一陣甘蔗。但是我們那兒地氣偏冷,種出來的甘蔗不算太好。因此多數的時候,還是從南方收了甘蔗來,自家製糖。”
這就對了——賈放點點頭。
“所以你來這裏還是想重操舊業?”他問田友明,“還是說,你隻想種甘蔗?”
田友明登時搖手,說:“三爺真是一針見血——小人……我,我還是想把家裏的製糖作坊辦起來。畢竟這裏應當不缺材料。”
賈放登時笑:“既然你自己也知道這一點,我就直說了。與其讓我批一塊地讓你種甘蔗,倒不如讓我批一塊地給你,給你建那個製糖作坊。”
“趁現在咱們有集,有美食街,正好先把消息放出去,說咱們桃源寨要收這甘蔗。準保會有人送來。”賈放的意思,不一定非要先種了甘蔗才能再建製糖廠——竟然田友明家裏有製糖的經驗,那就直接上馬,從周邊的鎮子收原材料,來料加工。
而桃源寨裏,有的是糖的消費市場,完全可以自產自銷。
田友明大喜:“三爺好決斷!”
賈放:“先別急著高興,我要看一下你的企劃。”
田友明和米三刀相互看了一眼,兩人都不懂什麽叫做“企劃”。
“就是寫下來,你建這個作坊,需要多大的地方,多少人工,需要哪些材料,是不是需要一口大鐵鍋,又或者我撥一眼沼氣池出來的沼氣灶給你會省時省事些……”
“你從這裏大概以多少錢收甘蔗,能產多少糖,又以多少錢賣出去,扣除人工和其他成本,你每一季能有多少淨利……”
賈放最後一句話最重要,“把所有的投入都算清楚了,我好給你放貸款啊!”
田友明原本想著用家裏的積蓄先建一個小規模的作坊,然後等到賺錢之後,再慢慢擴建。誰想到賈放竟然答應他,如果那“企劃”做得好,可以得到桃源寨的創業貸款,這樣一上來就可以建一個規模還不錯的製糖廠了。
田友明這哪裏還坐得住,他幾乎立刻就想衝回自己家去,叫上老子娘和姐妹,大家一起好好商量一下,算一算到底該怎麽規劃這座作坊。
誰知賈放問他:“你們家以前那作坊叫什麽名兒呀?”
田友明老實回答:“回三爺的話,我們家以前專做紅糖,熬糖的時候又特別香,周圍十裏都能聞得見那甜香味兒。所以家裏作坊就起了個土名兒叫做‘紅香糖坊’。”
賈放:……我就知道!
他剛開始籌算要建養蜂場的時候,就隱隱約約覺得這和“紅香圃”有點兒關係。
“紅香圃”是什麽地方?那是“湘雲眠芍”這樣的名場麵發生的地方——按照書中所述,湘雲當時吃醉了酒,迷迷糊糊地在一塊山石上就睡去了,被大家發現的時候業已香夢沉酣,“四麵芍藥花飛了一身,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鬧嚷嚷的圍著”2——可不就跟蜜蜂蝴蝶扯上關係了?
眼下除了養蜂產蜂蜜之外,竟然又有一家製糖作坊找上自己,而且竟然就叫“紅香糖坊”。
還有啥不能說明一切的?
但令賈放欣慰的是:他早先還在感慨這桃源寨的孩子們從來沒有機會品嚐味道甜蜜的食物,隨即桃源寨就迎來了甜蜜的機會——看來以後要在這裏迅速地推廣牙刷了。
一時米三刀和田友明兩人起身告辭。賈放送他們出招商辦,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套話,詢問兩人的實際情況。
“都二十了,卻都還單著?”賈放問:明明他寨子裏的男女比例沒有這麽不協調,不應該有那麽多大齡單身青年啊!
田友明登時紅了臉,米三刀卻大大方方地道:“我一個孤鬼兒,獨來獨往慣了的。賈三爺若要操心,替田友明操心便是。”
賈放“哈哈”一笑:“我才沒有心思替你們操心,隻不過姻緣天定,沒準兒出了這門兒,姻緣就找上門來了呢?”
話音剛落,忽然對麵一排女孩子齊齊攔住了三人的去路。
“這是要做什麽?”米三刀和田友明都莫名有點兒緊張。賈放卻是見過這情形的,當即笑道:“真是說什麽來什麽。”
這些女孩子都是桃源村的土著姑娘,她們和新餘村的姑娘最大的區別就是平日裏勇於拋頭露麵,出門的時候會披掛上陣,頭上身上戴著那些亮閃閃、沉甸甸的銀飾。見到了心儀的男人,她們往往會與對方唱歌對答。
果然,隻聽其中一個少女朗聲唱道:“山歌好比春江水,這邊唱來那邊回。蜜蜂忘記還窩去,養蜂人你到底寨裏來。”
這邊是桃源村的“對歌”舊俗。年輕男女,若是相互有了好感,便以唱山歌的形式相互對答。這些山歌多半有套路,比如說初見的時候唱《初見歌》、《試探歌》,如果相互有意,便唱《初戀歌》、《深交歌》,定情了便唱《定情歌》,出嫁的時候新娘要哭嫁,因此還有《哭嫁歌》之類,名目繁多,但都是真情流露、直抒胸臆。年輕的人們靠這些山歌拉近距離、締結情緣。
但桃源村這裏情況比較特殊。
桃源村的土著,人口大約一千餘人,隻有四個姓,綿延數代之後血統已經非常接近。因此桃源村裏的女兒多數嫁到外頭,陶村長的孫女便是一個例子。而村裏的年輕人娶媳婦兒,近來也多有到外頭下聘的趨勢。桃源村盡量避免“自產自銷”,這可以算是一種防止近親結婚的“優生”措施。
原本這一帶還曾有“歌圩看對”的習俗,即“婚不用媒聘”,“歌唱成婚”,也就是說青年男女在對歌會上相互看對眼了,情投意合,便直接辦事,無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對於桃源村這樣人口級別的小村落,這種婚嫁的方式便行不通,因為對一個適齡青年唱首山歌,對方卻可能就是自己三代以內的血親。而鄰縣鄰鎮,因為當地大力推行“教化之功”,認為“歌圩看對”是傷風敗俗之舉,這種婚俗也漸漸被禁止了。
此刻這些桃源村裏勇敢的姑娘們,站在田友明和米三刀跟前,大膽唱出了“試探歌”。
這提醒了賈放:確實有一陣子沒有關心過適齡青年們的婚姻大事了。
雖然賈放外表隻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郎君,但是他內心是個成年人,可以理直氣壯地思考這些事兒了。而且他非常清楚人口對他這片領地的意義。
早先桃源村隻有一千人,除了種植稻米,基本上做不了什麽。後來賈放沾了三皇子的光,又要感謝太子的不作為,讓桃源寨一下多了這麽些人口。從而也一下子解決了桃源村中血統過近,嫁娶困難的問題。
但是,新移民來了將近半年,桃源寨竟然還沒有辦過喜事!
明明兩邊都有待字閨中的少女和血氣方剛的光棍青年,但是兩邊都還沒有邁出互相試探的關鍵一步。
當然這有客觀原因——新移民一過來,先是治病,然後是安頓下來、分田地、想法子創業……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裏,又麵對這麽多的挑戰,適齡男女都是各種體力腦力勞動的主力軍,當然顧不上考慮他們的終身大事。
而現在,半年下來,一切漸漸步入正軌,青年男女們也終於有機會被荷爾蒙所影響,機會便來了。
那邊桃源村的女郎向來勇敢潑辣,昨兒個聽人傳送著米三刀刀劈蜂巢的“英姿”,又聽說賈放瞧中了米三刀要讓他養蜂。人人都說賈三爺瞧中的人個個前途大好,瞧中米三刀的女郎更是願意相信他的本事,於是便當麵唱起了“試探歌”。
麵對一群戴著亮閃閃銀器的妙齡女郎,田友明忍不住向後退了一步,漲紅了臉不敢直視。米三刀卻學著對方的山歌調,大聲唱著回應:“山歌好比春江水,這邊唱來那邊回。養蜂人自幼失父母,獨戶一個無人陪……”
賈放在兩人身後忍不住拍手稱讚,心想這米三刀果然上道。他大致聽說過這邊“歌圩”的流程,一般男女雙方開始對歌之後,便是相互打聽詢問,看看彼此的基本情況,作何營生,家有何人,是否婚配等等。
而這米三刀,一上來便交代得明明白白,坦白得像一張基礎信息表一樣。隻見對麵的女郎們一陣聳動,顯然都在慫恿最先看中米三刀的女郎,讓他倆好好再用歌聲“交流”一番。
未來的糖坊老板田友明卻完全是一副矜持模樣。然而賈放知道米三刀是極少數,而這田友明才是新餘村那邊的正常“樣本”。
賈放立即有主意了,他馬上請人召集五個村長,到他的集中辦公點來開會。
“我決定了,在桃源寨舉辦一次‘相親大會’。”賈放宣布。
“相親大會?”五個村長為這嶄新的名詞而麵麵相覷。
賈放點點頭:辦相親大會,他有另一個時空各種聯誼活動的經驗做基礎,辦起來簡直是手到擒來。
然而對賈放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在兩種不同婚戀文化相碰撞的桃源寨,如何完成“移風易俗”,讓這個小社會朝更現代化、更高效的社會模式前進,是他最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