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放對全村這一開誠布公的詳細講解,打消了村民們心中不少疑慮。
原本桃源村的村民們怕得要命,覺得接納了餘江的移民,少不了會有人染上來自餘江的鼓脹病。現在賈放這樣把疾病的傳播原理講清楚,土著們就不再慌了,一個個打算回去好好教訓家裏的熊孩子,讓他們好好聽話。
而從餘江來的新移民,原本都覺得命運未卜,生怕在新的地方受到不友善的對待。他們來之前聽了不少傳言,說是和他們一樣從餘江送出,被別地收容的鄉民,要麽是被趕到荒野之間任由他們自生自滅,要麽是被嚴密看管起來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可是現在聽賈放說的有條有理頭頭是道,新移民知道賈放能有法子阻止這病的“過人”,登時有幾個人當著賈放的麵哭了起來:“天老爺呐,您若是早幾個月能去我們餘江,大夥兒也不至於遇上這樣的慘禍了。”
這一下子提醒了賈放,他應該把這些關於血防的內容寫成條陳,找個途徑遞上去,讓全國更多州縣的人知道這種防治方法才好。
剛想走,又有幾個餘江來的新移民攔住了賈放。
“青天大老爺,您一定是藥神菩薩轉世吧!”
賈放:……對不起我真不是。
“您懂得那麽多,知道這病怎麽防,也一定知道這病怎麽治吧?”
賈放的心有點兒往下沉,心裏說了聲“對不住”。
可是攔在賈放麵前的婦人已經是珠淚紛紛,衝著賈放就拜了下去:“我們那口子病了好幾個月,找了多少郎中都沒有用。大老爺好心,讓我們住,給我們吃……可是這長久下去也不是辦法。”
婦人滿臉寫著:隻要人能好起來。
“小婦人隻求問大老爺一句,我們那些已經得了鼓脹病的人,還有的救嗎?”
賈放沉吟半日,說:“自然是有的救。”
他記得《血防手冊》上有寫,血疫發作,分為急性病和慢性病,急性病發作幾天之內人就挺不住了,而慢性病拖上十年二十年都有可能。
這些新移民能撐過好幾百裏的跋涉,來到桃源村,活下來的人之中,除了健康人之外,應該都是慢性病人了。這些慢性病人隻要得到良好的照顧,延長其生存期應當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他才點了頭,但是言語裏依舊有保留:“生病的人,千萬不要急著勞作,且寬心養病。到了這裏,就算是你們實在沒法兒下地,也總能找到法子養活自己,有口飯吃。
“病人加強營養,精心照料,自然……自然會慢慢好起來。”
賈放的語氣裏有那麽一丁點兒的不肯定,就被麵前的婦人聽見了。她極度失望地抬起頭,看了一眼賈放,眼淚水繼續撲撲簌簌地掉落,但依舊恭恭敬敬地拜了拜,道了聲謝,才退到一邊。
賈放心裏也不好過,他當然知道這些病人是有藥可救的——隻是這些藥的誕生,凝聚了人類千百年與疾病鬥爭的全部努力。他真的,沒有辦法在這個時空裏把那些藥物一一都製造出來。這吡喹酮,既不是抽水機,也不是自來水龍頭,他真的變不出來啊。
所幸新來的移民沒有多糾纏,生老病死對他們而言,當是上天注定,無可更改。在賈放這番“假大空”的言語安慰之下,這些鄉民也沒生出什麽怨懟之心,安安靜靜地退去。
這卻讓賈放更加不好受——從瀟湘館拿到的《血防手冊》,就像是作弊利器一樣。可是他連作弊利器都有了,卻還考不了滿分——這種感覺,實在讓人太難受了。
——當初他為啥沒有去學醫科或者化學呢?
正在賈放望著鄉民們遠去的身影發愣的時候,陶村長來了,衝著賈放就喊:“三爺,喜事,大喜事!”
“鄰鎮來了個郎中,說他能防治鼓脹病。”
“真的?”賈放一聽大喜。古代人民的智慧也絕對不容小覷,這不就來了個有料的?
他馬上動身,匆匆跟著陶村長去見那位“郎中”。
來人是個二十歲出頭的青年,穿著布衣短衫,背後背著鬥笠,手裏提著個藥箱,腳上則是一雙快要走散了的草鞋。
“你是郎中?能治這鼓脹病?”賈放問對方。
“誰說不是呢?”青年一開口,便是濃重的北方口音,倒和賈放的京城口音相得益彰。他說著便慢慢拜下:“學生張友士,見過賈三爺。”看情形,是陶村長帶他來見賈放的時候,就已經預先透露了賈放的名姓與身份。
而他口稱“學生”,應是身上有個童生之類的功名。
賈放登時睜大了眼:“你就是張友士?”
《紅樓》原著裏庸醫不少,唯獨這張友士算是個神醫。其人最出名的事跡就是診斷了後來賈珍的兒媳婦秦可卿的病,斷言她並沒有喜,並預言了她的死期。書中對他的評價是“學問最淵博的,更兼醫理極深,且能斷人的生死”。
張友士也睜大了眼睛:“賈三爺聽說過小人?”
賈放一下子來了興致,拉著張友士坐下:“來來來,咱們好好議一議這鼓脹病。”
他拉張友士談話的地方就在老村長家的吊腳樓上。現在天氣太暖,這火塘邊是坐不住了,兩人就在吊腳樓的欄杆側畔坐著,吹著涼風,一邊談論治病的事。陶村長在旁邊聽著。
“小人路過附近的鎮上,就聽說了尊駕在四處尋找郎中大夫。小人一問,方知是賈三爺在四處尋訪醫者,想要治療從餘江縣鼓脹病多見之地遷來此地百姓。小人登時心生感動,知道三爺是個愛民如子的好官……咳,好人。因此小人才起意要投效賈三爺。”
張友士的開場白和這個時代的士子們都差不多,先是將對方猛誇一通,然後說起大家三觀怎麽怎麽合適,最後再引到自己身上。
“學生不才,自幼讀書,卻於功名利祿無意,惟願懸壺濟世,除人病痛。前陣子餘江鼓脹病症頻發,學生便去了餘江,嚐試以一己之力救助百姓……”
賈放越聽越興奮,搓著手問:“怎麽樣?可有什麽特效藥沒有?”
張友士便道:“這倒沒有,但學生發現了一樣,這鼓脹病,恐怕不止是病,而是蟲。不僅是蟲,而且能傳人,且與當地一種體型長而尖細的水生螺類有關。”
聽見張友士說起這個,坐在賈放身後的老村長不免“哦”了一聲,長長歎了一口氣,聽起來像是有點兒鬱悶,畢竟張友士知道的,賈放剛說過一遍,現在張友士知道的,全村人都知道了。
張友士卻全然不知,繼續興興頭地往下講,講述他是如何在餘江住了好幾個月,追蹤鼓脹病病人,一個個地詢問他們去過哪裏,做過什麽樣的農活……他又是如何在餘江各處分布著鼓脹病人的田野裏一處處地比對,查找異同,最終發現了但凡出現鼓脹病人的地方,水田河道裏,都存在釘螺這種水生生物。
張友士滔滔不絕,陶村長卻越聽越尷尬。老村長幾次三番想向張友士暗示,說他說的這些,都是麵前這位賈三爺說過的,說的還比他清楚。但是張友士滿懷自信,愣是沒給老人家開口的機會。
“學生以為,隻要在本地根除釘螺,這鼓脹病就不會過人。”最終張友士拋出了他的結論,“學生一路來時有查看本地的河塘水渠,曾經見到此物的蹤跡。因此學生懇請三爺,由學生發動本地的村民百姓,根除釘螺。至於已經搬遷到此處的病症患者,則可以繼續集思廣益,徐徐圖之。”
“小郎中,”陶村長哈哈笑著拍著他的肩膀,“多謝你的提點。但是你說的這些,賈三爺剛剛已經向我們全村都說過一遍啦,大家正照著他的話做呢!”
張友士登時將眼睜得溜圓:“這真的嗎?”
半晌他才反應過來,恐怕對賈放有些不敬,趕緊一拱手,低頭道:“學生……學生還以為就隻有學生留意到了……學生實在是班門弄斧。”
他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臉上的興奮盡數去了,流露出幾許悵惘,開口道:“學生的父親時常教導學生,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學生當時還曾不以為然。如今觀之確實是如此。”
賈放卻溫言道:“你憑一己之力,能發現釘螺與鼓脹病的關係,已經非常了不得了。”
他的確是佩服張友士,一個讀書人,卻拒絕死摳書本,而是有這等毅力,不斷往來於田間地頭,實地調查,並且真的發現了釘螺與鼓脹病人之間的聯係,這是什麽樣的精神?——這就是“致知格物”的精神啊。
“那麽,張先生,敢問你對鼓脹病患者的病症緩解以及對症下藥,可有什麽看法嗎?”
賈放一問,張友士繼續露出慚愧的神色,說:“學生並未能找到特別好的,治療患者的方法。”
“學生見過上千名患有此疾的病人,急症與慢症都見過。多數人的病症是肝脾腫大,一般醫館都是給開補脾和肝湯。但是這補脾和肝湯,就算是好人也能吃得,藥效又慢。學生極少見到有因為服用這湯而痊愈的病患,多數是不好不壞,就這麽熬著。”
“學生就順著自己的思路想,既然覺得是蟲,就得找驅蟲藥才行啊!光補脾和肝肯定不行。但若是能毒得了人體裏的蟲,又不能把人也給一起毒了。這,這……學生一時還著實沒有想到。”
賈放點點頭,望著張友士:“你的思路很對,但就是……驅蟲藥難找啊!”
這回張友士更吃驚了,他見賈放不過是個十五歲上下的少年,不僅能全盤理解他的思路,而且似乎早已通曉這一切。張友士不由得從心中生出一些知己的感覺,趕緊拱手道:“三爺高見。學生到此刻,已經是對三爺佩服得五體投地。”
賈放卻趕緊搖頭:“千萬別佩服我。”
“而我不過是憑借醫書藥典中的記載,才了解的這些。而你卻是冒著染病的危險,親身走訪,積累了第一手資料才得出這樣的結論。現在我才應該對你無比的佩服。”
賈放的話把張友士嚇到了:“醫書藥典中的記載?賈三爺,您這說的是什麽醫書藥典?《本草》還是《千金翼方》?我怎麽從來沒看到過?”
賈放隨手拿出一本,直接遞到對方手上,道:“就這本,借給你了。”
張友士冷不丁手中多了一本《血防手冊》,一驚之下,飛快地翻了起來。
賈放提醒他:“這裏麵好些言語可能會有些‘晦澀’,若是你有不明白的,可以之後來問我。”
張友士卻搖著頭說:“不,不晦澀,學生大致能明白。”他看著看著看出了神,賈放便在一旁與陶村長商量了幾句。
這頭張友士已經一股腦將整本書翻了個大概,將這書抱在胸前,激動地問:“賈三爺,您這書為什麽不早拿出來?”這本書上所講的原理,比他自己摸索的可是詳細得多了。
賈放:……?
他隻能推脫:“家中整修舊屋,這才從古籍堆裏找出來。”
張友士還在感慨,“若是您早點找出來,許是餘江的百姓便不用多受這些苦楚。”
賈放:誰說不是呢?
但他沒忘了提醒對方:“張兄,別忘了我們還未找到對症驅蟲的藥物。”
“我不是你,對醫書藥典研究沒有那麽深,尋常藥物我即便見了也不認得。比如說這書上寫著的‘吡喹酮’是什麽我也不知道……”他打算搶先把張友士要問的問題堵住。
“‘吡喹酮’啊!”張友士每個字都讀了半邊,總算把這三個字都讀出來了。他也對天發怔:“這到底是什麽神仙草藥?”
賈放給陶村長一個眼神,兩人同時站起身,賈放帶頭,向張友士拜了拜,直接將對方唬得跳了起來,連連搖手:“這……這如何敢當?”
賈放老實地道:“我是想請先生幫一個忙,請先生在桃源村多住幾日。看看有沒有辦法找出對症的藥物。”
陶村長也在一旁樂嗬嗬地說:“先生若是住在我們這兒,就算是賈三爺偶爾出去郊遊我們也不擔心了。”
賈放:……
陶村長繼續:“您看,您住在桃源村,一切食宿都由桃源村負責。你需要人手,也可以盡管與老漢說,村裏知道您是為了治著鼓脹病,一定會鼎力支持的。”這待遇就和老邵、薑夫子是完全一樣的。
“另外,我也亟需先生這樣的人才,輔助我做些接納餘江鄉民的工作。”
在賈放口中,張友士成了“人才”,話音還未落,這張友士渾身的骨頭都輕了二兩,“賈三爺但請吩咐,學生無有不從的。”
然而賈放講述了一番,張友士才明白了賈放的用意:這是要統計人口。
賈放要張友士牽頭,統計從餘江遷來的人口信息,而不隻是清點一下人數而已。這件事與治療血疫息息相關,所以賈放才想要交給張友士完成。
他想要統計並且登記每一個新移民的姓名、年紀、疾病史,也統計他們的勞動能力、識字情況,甚至受教育的意願等。這些事,他不方便親自去做,也沒功夫去做,但是張友士卻完全可以借著治病問診的機會,把這些信息一一收集起來。
還有一個計劃賈放沒有明說,但是勢在必行。他想要把桃源村的人口情況也摸一遍底,並且建立一個比黃冊/魚鱗冊更加詳細的檔案。這項工作之前沒做,但是現在接著“防血疫”的機會,讓張友士牽頭把這事兒給做了,桃源村土著肯定不會拒絕。
詳細的戶籍登記有多重要,隻要看秦漢之交時候,蕭何從鹹陽拖出來天下郡縣的戶口版籍、土地圖冊,最後幫劉邦奠定了大漢朝的基礎就能知道。
而賈放做這份工作,卻多半是為了好奇——他想看看他治下的桃源村(現在不止是村,更是桃源寨了)究竟是什麽樣的人口構成,大家都是做什麽的。這樣他才能考慮以後為桃源寨安排什麽樣的發展方向。
“村裏薑夫子和老邵都是識字的,他們最近都能騰出空來幫你。”賈放繼續說,“對了,這本冊子在你手裏,你不妨寫個條陳,將這預防血疫之術一條條列出來,寫成建言。我替你找個途徑,呈上去,拉一把天下受血疫之苦的百姓,也替你揚名。”
賈放剛開口要張友士幫他寫條陳的時候,張友士以為賈放想把自己當做幕僚一類的人物,起草文章,功勞算賈放的。
但一聽賈放說了“替你揚名”四個字,張友士才曉得自己誤會了賈放,他眼中閃著無比熱切的眼光,起身鄭重拜謝:“多謝賈三爺……不,多謝賈大人提攜!”
雖然張友士這時的表現頗為功利,但賈放現在是用人之際,當下沒顧慮這人會動什麽心思,隻管把任務一件又一件地布置下去。他也要看看張友士此人的能力如何。
原本桃源村的村民們怕得要命,覺得接納了餘江的移民,少不了會有人染上來自餘江的鼓脹病。現在賈放這樣把疾病的傳播原理講清楚,土著們就不再慌了,一個個打算回去好好教訓家裏的熊孩子,讓他們好好聽話。
而從餘江來的新移民,原本都覺得命運未卜,生怕在新的地方受到不友善的對待。他們來之前聽了不少傳言,說是和他們一樣從餘江送出,被別地收容的鄉民,要麽是被趕到荒野之間任由他們自生自滅,要麽是被嚴密看管起來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可是現在聽賈放說的有條有理頭頭是道,新移民知道賈放能有法子阻止這病的“過人”,登時有幾個人當著賈放的麵哭了起來:“天老爺呐,您若是早幾個月能去我們餘江,大夥兒也不至於遇上這樣的慘禍了。”
這一下子提醒了賈放,他應該把這些關於血防的內容寫成條陳,找個途徑遞上去,讓全國更多州縣的人知道這種防治方法才好。
剛想走,又有幾個餘江來的新移民攔住了賈放。
“青天大老爺,您一定是藥神菩薩轉世吧!”
賈放:……對不起我真不是。
“您懂得那麽多,知道這病怎麽防,也一定知道這病怎麽治吧?”
賈放的心有點兒往下沉,心裏說了聲“對不住”。
可是攔在賈放麵前的婦人已經是珠淚紛紛,衝著賈放就拜了下去:“我們那口子病了好幾個月,找了多少郎中都沒有用。大老爺好心,讓我們住,給我們吃……可是這長久下去也不是辦法。”
婦人滿臉寫著:隻要人能好起來。
“小婦人隻求問大老爺一句,我們那些已經得了鼓脹病的人,還有的救嗎?”
賈放沉吟半日,說:“自然是有的救。”
他記得《血防手冊》上有寫,血疫發作,分為急性病和慢性病,急性病發作幾天之內人就挺不住了,而慢性病拖上十年二十年都有可能。
這些新移民能撐過好幾百裏的跋涉,來到桃源村,活下來的人之中,除了健康人之外,應該都是慢性病人了。這些慢性病人隻要得到良好的照顧,延長其生存期應當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他才點了頭,但是言語裏依舊有保留:“生病的人,千萬不要急著勞作,且寬心養病。到了這裏,就算是你們實在沒法兒下地,也總能找到法子養活自己,有口飯吃。
“病人加強營養,精心照料,自然……自然會慢慢好起來。”
賈放的語氣裏有那麽一丁點兒的不肯定,就被麵前的婦人聽見了。她極度失望地抬起頭,看了一眼賈放,眼淚水繼續撲撲簌簌地掉落,但依舊恭恭敬敬地拜了拜,道了聲謝,才退到一邊。
賈放心裏也不好過,他當然知道這些病人是有藥可救的——隻是這些藥的誕生,凝聚了人類千百年與疾病鬥爭的全部努力。他真的,沒有辦法在這個時空裏把那些藥物一一都製造出來。這吡喹酮,既不是抽水機,也不是自來水龍頭,他真的變不出來啊。
所幸新來的移民沒有多糾纏,生老病死對他們而言,當是上天注定,無可更改。在賈放這番“假大空”的言語安慰之下,這些鄉民也沒生出什麽怨懟之心,安安靜靜地退去。
這卻讓賈放更加不好受——從瀟湘館拿到的《血防手冊》,就像是作弊利器一樣。可是他連作弊利器都有了,卻還考不了滿分——這種感覺,實在讓人太難受了。
——當初他為啥沒有去學醫科或者化學呢?
正在賈放望著鄉民們遠去的身影發愣的時候,陶村長來了,衝著賈放就喊:“三爺,喜事,大喜事!”
“鄰鎮來了個郎中,說他能防治鼓脹病。”
“真的?”賈放一聽大喜。古代人民的智慧也絕對不容小覷,這不就來了個有料的?
他馬上動身,匆匆跟著陶村長去見那位“郎中”。
來人是個二十歲出頭的青年,穿著布衣短衫,背後背著鬥笠,手裏提著個藥箱,腳上則是一雙快要走散了的草鞋。
“你是郎中?能治這鼓脹病?”賈放問對方。
“誰說不是呢?”青年一開口,便是濃重的北方口音,倒和賈放的京城口音相得益彰。他說著便慢慢拜下:“學生張友士,見過賈三爺。”看情形,是陶村長帶他來見賈放的時候,就已經預先透露了賈放的名姓與身份。
而他口稱“學生”,應是身上有個童生之類的功名。
賈放登時睜大了眼:“你就是張友士?”
《紅樓》原著裏庸醫不少,唯獨這張友士算是個神醫。其人最出名的事跡就是診斷了後來賈珍的兒媳婦秦可卿的病,斷言她並沒有喜,並預言了她的死期。書中對他的評價是“學問最淵博的,更兼醫理極深,且能斷人的生死”。
張友士也睜大了眼睛:“賈三爺聽說過小人?”
賈放一下子來了興致,拉著張友士坐下:“來來來,咱們好好議一議這鼓脹病。”
他拉張友士談話的地方就在老村長家的吊腳樓上。現在天氣太暖,這火塘邊是坐不住了,兩人就在吊腳樓的欄杆側畔坐著,吹著涼風,一邊談論治病的事。陶村長在旁邊聽著。
“小人路過附近的鎮上,就聽說了尊駕在四處尋找郎中大夫。小人一問,方知是賈三爺在四處尋訪醫者,想要治療從餘江縣鼓脹病多見之地遷來此地百姓。小人登時心生感動,知道三爺是個愛民如子的好官……咳,好人。因此小人才起意要投效賈三爺。”
張友士的開場白和這個時代的士子們都差不多,先是將對方猛誇一通,然後說起大家三觀怎麽怎麽合適,最後再引到自己身上。
“學生不才,自幼讀書,卻於功名利祿無意,惟願懸壺濟世,除人病痛。前陣子餘江鼓脹病症頻發,學生便去了餘江,嚐試以一己之力救助百姓……”
賈放越聽越興奮,搓著手問:“怎麽樣?可有什麽特效藥沒有?”
張友士便道:“這倒沒有,但學生發現了一樣,這鼓脹病,恐怕不止是病,而是蟲。不僅是蟲,而且能傳人,且與當地一種體型長而尖細的水生螺類有關。”
聽見張友士說起這個,坐在賈放身後的老村長不免“哦”了一聲,長長歎了一口氣,聽起來像是有點兒鬱悶,畢竟張友士知道的,賈放剛說過一遍,現在張友士知道的,全村人都知道了。
張友士卻全然不知,繼續興興頭地往下講,講述他是如何在餘江住了好幾個月,追蹤鼓脹病病人,一個個地詢問他們去過哪裏,做過什麽樣的農活……他又是如何在餘江各處分布著鼓脹病人的田野裏一處處地比對,查找異同,最終發現了但凡出現鼓脹病人的地方,水田河道裏,都存在釘螺這種水生生物。
張友士滔滔不絕,陶村長卻越聽越尷尬。老村長幾次三番想向張友士暗示,說他說的這些,都是麵前這位賈三爺說過的,說的還比他清楚。但是張友士滿懷自信,愣是沒給老人家開口的機會。
“學生以為,隻要在本地根除釘螺,這鼓脹病就不會過人。”最終張友士拋出了他的結論,“學生一路來時有查看本地的河塘水渠,曾經見到此物的蹤跡。因此學生懇請三爺,由學生發動本地的村民百姓,根除釘螺。至於已經搬遷到此處的病症患者,則可以繼續集思廣益,徐徐圖之。”
“小郎中,”陶村長哈哈笑著拍著他的肩膀,“多謝你的提點。但是你說的這些,賈三爺剛剛已經向我們全村都說過一遍啦,大家正照著他的話做呢!”
張友士登時將眼睜得溜圓:“這真的嗎?”
半晌他才反應過來,恐怕對賈放有些不敬,趕緊一拱手,低頭道:“學生……學生還以為就隻有學生留意到了……學生實在是班門弄斧。”
他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臉上的興奮盡數去了,流露出幾許悵惘,開口道:“學生的父親時常教導學生,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學生當時還曾不以為然。如今觀之確實是如此。”
賈放卻溫言道:“你憑一己之力,能發現釘螺與鼓脹病的關係,已經非常了不得了。”
他的確是佩服張友士,一個讀書人,卻拒絕死摳書本,而是有這等毅力,不斷往來於田間地頭,實地調查,並且真的發現了釘螺與鼓脹病人之間的聯係,這是什麽樣的精神?——這就是“致知格物”的精神啊。
“那麽,張先生,敢問你對鼓脹病患者的病症緩解以及對症下藥,可有什麽看法嗎?”
賈放一問,張友士繼續露出慚愧的神色,說:“學生並未能找到特別好的,治療患者的方法。”
“學生見過上千名患有此疾的病人,急症與慢症都見過。多數人的病症是肝脾腫大,一般醫館都是給開補脾和肝湯。但是這補脾和肝湯,就算是好人也能吃得,藥效又慢。學生極少見到有因為服用這湯而痊愈的病患,多數是不好不壞,就這麽熬著。”
“學生就順著自己的思路想,既然覺得是蟲,就得找驅蟲藥才行啊!光補脾和肝肯定不行。但若是能毒得了人體裏的蟲,又不能把人也給一起毒了。這,這……學生一時還著實沒有想到。”
賈放點點頭,望著張友士:“你的思路很對,但就是……驅蟲藥難找啊!”
這回張友士更吃驚了,他見賈放不過是個十五歲上下的少年,不僅能全盤理解他的思路,而且似乎早已通曉這一切。張友士不由得從心中生出一些知己的感覺,趕緊拱手道:“三爺高見。學生到此刻,已經是對三爺佩服得五體投地。”
賈放卻趕緊搖頭:“千萬別佩服我。”
“而我不過是憑借醫書藥典中的記載,才了解的這些。而你卻是冒著染病的危險,親身走訪,積累了第一手資料才得出這樣的結論。現在我才應該對你無比的佩服。”
賈放的話把張友士嚇到了:“醫書藥典中的記載?賈三爺,您這說的是什麽醫書藥典?《本草》還是《千金翼方》?我怎麽從來沒看到過?”
賈放隨手拿出一本,直接遞到對方手上,道:“就這本,借給你了。”
張友士冷不丁手中多了一本《血防手冊》,一驚之下,飛快地翻了起來。
賈放提醒他:“這裏麵好些言語可能會有些‘晦澀’,若是你有不明白的,可以之後來問我。”
張友士卻搖著頭說:“不,不晦澀,學生大致能明白。”他看著看著看出了神,賈放便在一旁與陶村長商量了幾句。
這頭張友士已經一股腦將整本書翻了個大概,將這書抱在胸前,激動地問:“賈三爺,您這書為什麽不早拿出來?”這本書上所講的原理,比他自己摸索的可是詳細得多了。
賈放:……?
他隻能推脫:“家中整修舊屋,這才從古籍堆裏找出來。”
張友士還在感慨,“若是您早點找出來,許是餘江的百姓便不用多受這些苦楚。”
賈放:誰說不是呢?
但他沒忘了提醒對方:“張兄,別忘了我們還未找到對症驅蟲的藥物。”
“我不是你,對醫書藥典研究沒有那麽深,尋常藥物我即便見了也不認得。比如說這書上寫著的‘吡喹酮’是什麽我也不知道……”他打算搶先把張友士要問的問題堵住。
“‘吡喹酮’啊!”張友士每個字都讀了半邊,總算把這三個字都讀出來了。他也對天發怔:“這到底是什麽神仙草藥?”
賈放給陶村長一個眼神,兩人同時站起身,賈放帶頭,向張友士拜了拜,直接將對方唬得跳了起來,連連搖手:“這……這如何敢當?”
賈放老實地道:“我是想請先生幫一個忙,請先生在桃源村多住幾日。看看有沒有辦法找出對症的藥物。”
陶村長也在一旁樂嗬嗬地說:“先生若是住在我們這兒,就算是賈三爺偶爾出去郊遊我們也不擔心了。”
賈放:……
陶村長繼續:“您看,您住在桃源村,一切食宿都由桃源村負責。你需要人手,也可以盡管與老漢說,村裏知道您是為了治著鼓脹病,一定會鼎力支持的。”這待遇就和老邵、薑夫子是完全一樣的。
“另外,我也亟需先生這樣的人才,輔助我做些接納餘江鄉民的工作。”
在賈放口中,張友士成了“人才”,話音還未落,這張友士渾身的骨頭都輕了二兩,“賈三爺但請吩咐,學生無有不從的。”
然而賈放講述了一番,張友士才明白了賈放的用意:這是要統計人口。
賈放要張友士牽頭,統計從餘江遷來的人口信息,而不隻是清點一下人數而已。這件事與治療血疫息息相關,所以賈放才想要交給張友士完成。
他想要統計並且登記每一個新移民的姓名、年紀、疾病史,也統計他們的勞動能力、識字情況,甚至受教育的意願等。這些事,他不方便親自去做,也沒功夫去做,但是張友士卻完全可以借著治病問診的機會,把這些信息一一收集起來。
還有一個計劃賈放沒有明說,但是勢在必行。他想要把桃源村的人口情況也摸一遍底,並且建立一個比黃冊/魚鱗冊更加詳細的檔案。這項工作之前沒做,但是現在接著“防血疫”的機會,讓張友士牽頭把這事兒給做了,桃源村土著肯定不會拒絕。
詳細的戶籍登記有多重要,隻要看秦漢之交時候,蕭何從鹹陽拖出來天下郡縣的戶口版籍、土地圖冊,最後幫劉邦奠定了大漢朝的基礎就能知道。
而賈放做這份工作,卻多半是為了好奇——他想看看他治下的桃源村(現在不止是村,更是桃源寨了)究竟是什麽樣的人口構成,大家都是做什麽的。這樣他才能考慮以後為桃源寨安排什麽樣的發展方向。
“村裏薑夫子和老邵都是識字的,他們最近都能騰出空來幫你。”賈放繼續說,“對了,這本冊子在你手裏,你不妨寫個條陳,將這預防血疫之術一條條列出來,寫成建言。我替你找個途徑,呈上去,拉一把天下受血疫之苦的百姓,也替你揚名。”
賈放剛開口要張友士幫他寫條陳的時候,張友士以為賈放想把自己當做幕僚一類的人物,起草文章,功勞算賈放的。
但一聽賈放說了“替你揚名”四個字,張友士才曉得自己誤會了賈放,他眼中閃著無比熱切的眼光,起身鄭重拜謝:“多謝賈三爺……不,多謝賈大人提攜!”
雖然張友士這時的表現頗為功利,但賈放現在是用人之際,當下沒顧慮這人會動什麽心思,隻管把任務一件又一件地布置下去。他也要看看張友士此人的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