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想問,為什麽我的糧行在京裏也要維持高糧價?”水憲坐在四方亭裏,揮袖在棋盤上隨便一拂,他麵前那一副“珍瓏”棋局便馬上散亂了。


    賈放注意到水憲用的棋子,與後世的圍棋子稍許有些不同。他每一枚棋子都是黑白兩色的,正麵是黑色,反麵是白色。這解釋了水憲為啥隻需要一簍棋子——他一個人,自己跟自己下棋,用這種雙色棋子,可能下起來比較方便。


    水憲抓了一把棋子,灑在棋盤上,見多數是黑色,便伸指將幾枚白色的挑翻過來,棋盤上一片黑色。


    “這就是京城。”水憲指著滿眼黑子的棋盤,“所有的糧價都固定在一百三十文。”


    賈放和林如海都屏息聽水憲解說。


    “這時,有個老實糧商進了京,一瞅,喲,大家都一百三十文。我有糧,我愛百姓,我降價——”


    “啪”的一聲,水憲將一枚白子打在棋盤上。“城裏出現一批一百二十文的糧。”


    “隔了一天,這個老實人手上的糧就被人買完了。”水憲伸手輕輕一挑,將白子挑成黑子,“糧還在京城內,但是都變成一百三十文。”


    賈放明白了:“原來這低價糧不止是百姓會搶,糧商也會搶。”一百二十文,糧商隻要收到手裏,就相當於淨賺每一鬥淨賺十文,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水憲抬頭,冷淡地瞥了賈放一眼,似乎在說:你終於明白了。


    賈放也終於明白為什麽水憲的糧行沒辦法在城裏降價售糧了——他賣得越多,別的糧行就賺得越多,而且無益於緩解現在的危機。有正義感的好人手中的糧隻會越來越少。


    “在城裏免費派糧,或者是官倉以官價收糧,都是一樣的道理。”水憲繼續說,“無法分辨買主是要自用還是囤積。隻要這些糧商肯出價錢雇人——平頭老百姓們就隻能買他們的高價糧。”


    賈放完全懂了,難怪早先水憲說他的糧行在京裏,降價這一條路完全走不通,索性將手裏大量的存糧交到四皇子和賈代善手裏,由他們出麵,賑濟百姓。


    “現下唯一真正是為百姓著想的,就是出城搭粥棚舍粥。隻有那樣能真正幫到最無助的人。”水憲繼續說。


    賈放不僅想起了他的哥哥賈赦,自家老哥平日看著紈絝且不靠譜,但所行之事都是挺實在的好事。賈放對賈赦的敬佩之情登時又多了幾分。


    “隻不過,一大鍋粥,能救多少人?五十人?一百人?……這京城內外數十萬饑民,又如何一一去舍粥?”水憲卻頗有些焦躁地歎了口氣。


    “可是,城內的糧行聯手維持高糧價,囤積居奇,難道官府就不能把他們怎麽樣嘛?”林如海很困惑地問。


    賈放心裏也有此一問,放眼各個時代,在非常時期擾亂市場與經濟秩序都是大罪,都是政府嚴厲打擊的對象,怎麽換到這裏就是另外一種狀況了呢?


    水憲大約是被眼前這兩張渴求知識的年輕麵孔給逗樂了,“嗤”的一聲輕笑,說:“他們所恃的,無非就是這四個字——法不責眾。”


    “全城的糧行,行動如出一轍,不與他們一道同流合汙的,即刻將你買空,讓你關門。官府怎麽管,查封京城所有的糧行嗎?全京城,從此沒有一家糧行開門?”


    顯然做不到,老百姓也不答應啊!


    “再說,這些糧行敢於如此,不過仗著‘背後有人’四個字,想著即便出事,也有人能把他們從牢獄之災裏撈出來,就算是流個三千裏,也賺夠了養活妻兒老小一輩子的錢。”


    “官府就算真的能抓到一兩家糧行的把柄,也不能就隨意查封。畢竟國家律令法度在那裏擺著,監國太子那裏,都察院與禦史台,都有人把眼擦得亮亮的在盯著呢。”


    “今年救災與賑濟之事,皇上一直在京郊離宮裏住著,自始至終沒有過問。但誰敢說他老人家不是一直盯著京裏的情形?”


    “四殿下在德安,所行之事頗為冒險,但多少做出了一點成績。而太子在京裏卻越發不敢輕舉妄動——世人大多如此,越是節骨眼兒上,就越不敢有所動作,生怕一動就錯……事實也確實如此,他隻要一動,就相當於授人以柄,給了旁人攻訐他的借口。”


    林如海聽了顯然很失望,垂頭喪氣地說:“都說京裏水深,沒想到竟然會這麽深。”


    這個從江南富庶之地來京的年輕人顯然沒有想到京裏這麽多彎彎繞。林如海在同齡人中已經算夠敏銳的了,可還是沒想到京裏一件簡單的救災賑濟之事,竟也能演化出這麽多麻煩。


    賈放這時卻並沒有顯出沮喪,他出神地盯著水憲手下的黑子白子,緩緩地說:“我前幾日曾經出京,由西路北上,直到黃河邊,再折向東,由東路回京。兩位可以想見,我都見到了什麽——”


    水憲顯然有所觸動,也盯著賈放,緊抿著嘴不吱聲。而林如海也白了一張臉,眼巴巴地望著賈放。


    賈放繼續說:“剛才子衡曾說,死生之際,金銀財帛何足道哉。我亦做如此想——我雖無甚財帛可惜,但麵對天下生民,我亦不敢惜身。”


    身材單薄的小小青年,在這四方亭裏說的話,擲地有聲。


    賈放說著話的時候,心裏其實很歡悅——因為他知道自己心中所想必然能得到響應。


    人和人喜好、品味可以很相似,但是三觀卻未必總是那麽相合。如果在這世上能找到三觀一致的朋友,那定然是一輩子的朋友。


    賈放在意識到自己早先是完完全全錯怪了水憲之後,心裏別提有多舒暢了。


    “機緣巧合,我手上剛好有一些糧食。”賈放繼續說,“今日聽君一席話,我總算知道了一點,絕不能就這麽冒冒失失地把糧食都拿到市麵上,否則反而變成了相助奸佞小人。”


    賈放把話說到這個地步,水憲終於緩緩點頭,眼神平靜,早先因誤會而生的不快,早已煙消雲散了。


    “子放,你剛才說的糧,有多少?”水憲問。


    賈放老實回答:“十萬石。”


    “我我我,還有我……”林如海也舉起了手,“我已經給姑蘇家中去了急信,請他們幫忙,趕緊籌集一批糧食,至少能有五萬石上下,將沿水路盡快送入京中。”


    “子衡、子放,這批糧到底該怎麽用,你們說了算!”林如海直接向水憲賈放交了底。


    “我也已經命江南那邊的糧行大管事盡快收集民間的存糧,這批存糧也將在本月底之前運到京畿附近——總數大約有三十萬石左右。”水憲說得平靜,但是他是巨賈王公,一出手便與別人不同。


    “所以我們總共有四十五萬石糧食,底氣夠足的了。”水憲一麵說,一麵食指在棋盤上輕輕點著,仿佛在計算著什麽。“與京城那些不可一世的糧行老板,或許可以一戰。”


    所謂“一戰”,自然是開倉平價放糧,就算是對方來收,也讓對方盡管收,隻要將對方手中的頭寸擠爆,讓對方無法再繼續收,甚至不得不跟著降價的時候,這京城裏的糧價就可以平抑下來了。


    “隻是我一直在想,有什麽別的四兩撥千斤的辦法,能夠兵不血刃,逼對手把他們的糧乖乖地都吐出來。”


    水憲的指尖繼續在桌麵上輕輕敲擊,一直未停,顯然也還未想到什麽特別好的辦法。


    “這不,辦法還沒想出來,上門興師問罪的反倒先來了。”水憲望著賈放如是說,賈放隻能不好意思地笑笑。


    “不過這次南方送來的米糧,有一個問題,我還沒有想好該如何處理。這三十萬石存糧之中,應該有很大一部分是陳米。”水憲想起這一茬兒,忍不住皺起了眉頭,“陳米拿到市麵上,降價是理所當然的,但我怕其他幾個糧行,故意拿這事兒大做文章。”


    敢情跟賈放的處境是一樣的,手裏有糧,但是陳糧——不過話說回來,新米總是會變成陳糧的,現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誰手上還那麽多新米不成?


    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這梧竹幽居裏坐著的三個人都不喜歡陳米的那股黴味兒,自然也都不希望受災的百姓也被迫忍受。


    賈放則想起了他心裏那個模模糊糊的念頭——算起來,占城稻收獲的時間應該快到了,到時他將桃源村的糧食運出來,就既有陳糧,又有新糧。


    那些榮府的小廝當初是怎麽說的來著?將陳米和新米摻在一起煮飯,末了還拌上一勺豬油?


    正想著,賈放雙眼一亮——


    他想起來了!


    *


    桃源村。


    賈放背上背著個包袱,從賢良祠裏出來,朝桃源村中大喊:“大夥兒還好嗎?我賈三郊遊回來啦!”


    可不是郊遊回來麽?他不僅春風滿麵,而且背上還背著老大的一個包袱,方方正正,滿載而歸。


    桃源村裏的人都迎了出來。陶村長最為熱情:“喲,賈三爺,您這是去哪兒,得了這樣好東西回來?”


    賈放含糊其詞,把他這一次“郊遊”的經曆簡要向老村長交代了一回,然後交待:“陶老丈,等大夥兒忙完田地裏的事,請來幫我一個忙:運二十石村裏的存糧到賢良祠去:我……我要祭神。”


    直接用糧食祭神,賈放這一出操作還挺直接而粗暴的。


    陶村長對賈放的吩咐卻沒有絲毫的含糊:“好嘞!等大夥兒從田裏下來就讓他們辦。”


    他沒忘了絮絮叨叨地向賈放解說在他“郊遊”期間發生的新鮮事,比如賣鹽的販子進了村,見到村裏的木軌上能走車,直接就傻了眼;又比如村裏正式醃了一百壇的稻花魚,專供外銷,將來好給大姑娘小媳婦們扯花布……


    賈放笑嘻嘻地聽陶村長說完:“陶老丈,這次我來,給你們帶了一樣好東西。”


    他將背上的包袱解下來,拎在手裏,說:“走,陶老丈,村裏哪位大嫂廚藝最好,家裏又有石磨的?”


    陶老丈一尋思:“論廚藝,那必須得是我家老太婆啊!”


    他立即引著賈放去了自家吊腳樓。吊腳樓的居住形式與別處不同——每家每戶都有一口火塘,但這火塘大多建在二樓。火塘附近是每家每戶最重要的活動空間,每個家庭的烹飪、就餐等活動都在這裏完成。


    說話間兩人到了吊腳樓上,陶老丈喚出自己的老伴,又聽賈放的指揮,拿出了家裏的石磨。


    “這是蒸屜。”賈放解開自己的包袱,將裏麵的東西取出來。隻見那是一個四四方方,木頭做的器具,大小合適,正好可以架在一口鍋上。


    這個蒸屜由一個木製箱籠和好幾個非常扁平的抽屜組成,將每一層來開,都是用木板做成的平整抽屜。


    “大娘,煩請您去取一碗新米,再去取一碗陳米,然後用水泡一會兒,再用這石磨磨成米漿。”


    村長夫人照著賈放說的去做,可賈放又有些坐不住,幹脆跑去,親眼看著村長夫人磨磨,自己也免不了試了兩手,見石磨的縫隙裏磨出潔白的米漿,賈放那成就感也是滿滿的——待會兒,桃源村就能知道怎樣利用陳米,去除陳米的黴味,同時又能烹製極其精彩的美食了。


    等到米漿磨成,賈放就教村長夫人將這米漿澆在扁平的抽屜裏,鋪滿整個抽屜內的表麵,形成薄薄的一層,然後將整個蒸屜放在火上蒸,很快裏麵的米漿就蒸熟了。


    賈放就指揮村長夫人將蒸屜取出來,將抽屜底部凝結成白玉一樣半透明一層“粉”刮下來,盛在碗裏,淋上村裏人日常食用的一種雜醬,滴一滴香油,再灑上一把小蔥。


    賈放將這一碗“美食”遞給了老村長:“陶老丈,您來嚐一嚐,這裏粉裏還有半點陳米的味道不成?”


    陶村長原本還想推辭,可是看見碗裏熱氣騰騰的粉皮晶瑩透亮得可愛,一時沒忍住,接過碗嚐了一口,驚訝道:“怎麽這麽滑?”


    賈放得意得很:“這種粉的特點就是如此,入口細膩滑爽,還有一點點韌勁。您說說,口味怎麽樣,還能嚐出這裏頭的陳米味道了嗎?”


    陶村長閉著眼睛品味,嚐了半天,將碗裏的粉全都盛完了,最後腆著臉向老伴兒伸手,要她再給做一份。


    “真……真沒嚐出陳米味道——話說這米香,這滑爽,我老陶,這輩子都沒吃過這麽好的粉……”


    賈放攔住了一旁正要給老村長做第二碗的陶夫人,請她去做一份完全由新米做成的米漿,然後上屜蒸熟,再遞給陶村長。


    陶村長急吼吼地,自己討來,自己調了平日裏愛吃的口味,一樣地滴了香油、灑了小蔥,品嚐了,砸吧砸吧嘴,露出大惑不解的表情。


    “賈三爺,為什麽……為什麽這全部用新米做的,吃起來沒有陳米和新米混摻起來做的這種粉味道來得好?”


    賈放則笑著說:“這樣還不好?以後村裏就算是陳米吃不完,也可以用來做這種小吃,而不用擔心煮出來的飯有黴味兒了。”


    陶村長一想,確實是如此,登時大喜,又問賈放:“三爺,這道……粉,到底叫什麽名兒?”


    賈放回答道:“腸粉,用抽屜做的這種,就叫抽屜腸粉。”


    早先賈放在北靜王府的時候,聽對方提到關於陳米的困擾,他突然靈光一現,想起了在我國烹飪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種米製品——腸粉。確切地說,是各種用米漿製成的粉類食物:廣府的河粉、潮汕的粿條、客家的粄條……還有各種腸粉,布拉腸、抽屜腸、豬腸粉……


    這些米製品都有一個特點:需要加入一定量的陳米。如果僅僅用新米,做出來的成品就沒有用陳新兩種米按比例做出的粉爽滑q彈。


    賈放以前讀過一篇報道,解釋過其中的科學原理,大約就是稻米中的支鏈澱粉經過陳化之後會發生一定改變,減少一定的黏性之類。但是時間久遠,賈放早已不記得具體的理論是什麽了——但是他記住了結論,一定要混合使用陳米和新米。


    “除了拌雜醬的這種最簡單的腸粉,這種粉還能有很多做法。”賈放指導陶夫人開展廚藝實踐活動,“比如說,您用來佐粥的醃蘿卜,可以切成丁,灑在米漿上,跟著米漿一道蒸熟蒸軟;又比如說,等米漿稍許成型,您就可以在這抽屜裏打個雞蛋,灑一把蔥花……”


    賈放一邊說,陶村長一麵雙眼發亮,可見也是個十足十的吃貨。


    陶夫人卻瞪著丈夫:“你咋知道咱家養的雞今早剛下了兩個雞蛋?”


    陶村長伸手一比劃:“仨!我剛才過去雞窩,又撿著一個。”


    此前賈放大力慫恿村裏人發展副業,自己養些個雞鴨什麽的,由此一看,陶村長帶頭執行得還不錯。


    陶夫人這才將板著的臉放鬆了一點兒,說:“三爺是貴客,自然要嚐一嚐咱家現製的這個……腸粉。至於你麽……還不快去把咱小孫孫從村外頭叫回來,讓他嚐嚐奶奶的手藝。”


    老村長將頭一縮,一溜煙就下了吊腳樓,那腿腳,比年輕人還要利落。


    而賈放也算是順利將抽屜腸粉的技法傳授了出去。後來他總算品嚐到了陶夫人親手做的抽屜腸粉,裏麵打了雞蛋小蔥,還灑上了切成細丁的醃蘿卜,別提多香了。


    可是說實話,賈放還是有點兒懷念後世的芝麻醬、豉油汁,還有……辣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基建高手在紅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靜的九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靜的九喬並收藏基建高手在紅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