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升平樓內,笙蕭陣陣,隱隱傳來,似縹緲之音,聽得並不真切。
元喬低眸看著醉鬼,已然穩定好自己的情緒,她騰出一隻手摸著元莞的額頭,重重道:“陛下怎地不說了?”
手被元莞握著,雖有不適,好在元莞並沒有亂動,隻握著,並沒有太多的動作。
元莞怔怔望了幾許,吞了吞口中的唾沫,抬首看著元喬,不知是酒醉後的迷離還是被元喬的溫柔所迷惑,眼裏的癡惘深重。
她站起身,元喬下意識就去扶住她,兩人貼在了一起,元莞張了張嘴,呼吸噴灑在耳郭,元喬頓時就僵持了。
元莞道:“豫王與姑母感情可好?”
再次從小皇帝口中聽到豫王二字,元喬心裏的疑惑漸深,睨她酒醉之色,不似作假,有了前次的經驗,小皇帝不會說假話的。
元喬道:“臣與藩王之間無甚感情,陛下想多了。”
縱是解釋,元莞還是品出了心虛的味道,她靠近元喬,唇角擦著她的臉頰而過。
元喬震驚,羞惱之際,本欲推開小皇帝,卻聽她道:“你二人是何關係?”
小皇帝疑問百出,令她暫時壓下羞澀,隻覺得臉頰微燙,扶著皇帝坐好,故作鎮定道:“都是元氏子孫。”
“朕不信。”小皇帝主動推開她,眼裏充斥著疑惑,還有近日來的冷漠,抿唇道:“你騙朕。”
說惱就惱,翻臉不認人,元喬被她情緒所影響,可又是醉鬼,哪裏能多計較。且思及陛下近日來的疏離,莫不是知曉些什麽。
豫王之事,是秘密,以陛下的年歲,是不會知曉的。
她輕聲道:“豫王是藩王,無詔不得回京,臣與他幾麵之緣。”
小皇帝依舊不信,也不被她的溫柔所惑,直言道:“你與他親厚。”
“不及與陛下親厚。”元喬道。
“哦。”小皇帝應了一聲,臉色紅撲撲的,眼裏的光彩也亮了起來。元喬鬆了口氣,卻未曾將擔憂放下,是誰在陛下耳畔胡言亂語的。
小皇帝醉了,元喬恐她又多想,伸手拍了拍她的脊背以作安慰。小皇帝當真聽話,倚靠著寬榻就睡了過去。元喬望著她青澀的眉眼,尚存幾分稚氣的容顏,長長一歎,豫王之事陛下若知曉,不會善了的。
今夜信了,醒來就忘了,將她當作敵人。
雖說她不指望陛下待她親厚,也不願勢成水火,如此與阿兄所托,背道相馳。
元喬覺得可惜,好不容易得來的緩和,被經年往事又衝垮了,如此一來,她當真不知何日才能使陛下親政。
她吩咐人取來毯子,扶著皇帝躺下,指尖滑過她擰起的眉眼,想起那日阿兄所言:元莞心思純良,你若待她好,她必回報於你。
尚不及父母恩,哪裏來的回報,元喬從不苛求,唯願她與阿兄一般做一明君罷了。
指腹在元莞眉眼處停留一陣,輕輕撫摸,使得她眉眼展開。
元喬又使人去通知蘇聞,陛下醉了,各自散席,至於詞稿,留在陛下案頭,是去是留,但憑君上聖意。
風起得大了些,元喬也出宮回府了,頭重腳輕,小皇帝的今日酒醉之言,令她太過震驚。
數日來的表現可看,皇帝苦悶多日,去公主府那日便神思不寧,一番聯想,不難想出是太後與皇帝所言。
太後年長她,先帝又寵信多年,知曉她身世並不是難事。太後窮途末路,竟與陛下說及此事,引得陛下整日不寧。
接下來又會做什麽?
她不信太後將此事閑話家常般與陛下提及,既然提及,必會言明她與豫王關係密切,甚至超過與先帝的親厚,更不提與陛下了。
那日公主府內陛下無端問起先帝,今日酒醉後被她哄得說出豫王,可見,陛下起疑了。
等上馬車後,她靠著車廂,身心都高高懸掛著,吩咐車夫回府,外間傳來蘇聞的聲音。
蘇聞疾步而來,元喬挑簾而望,蘇聞俯身行禮:“殿下。”
“蘇相有何事?”元喬語氣恢複如常,瞧不出一絲端倪來。
夜間寒風吹來,蘇聞凍得身子發僵,欲登上馬車與大長公主細說,可觀她言辭,並沒有暢談之意,他隻好繼續站在車外,將聲音壓低:“陛下處可有結果?”
“哪裏有結果,我去時早就醉得不省人事,待明日陛下醒來再議。”元喬道,她知蘇聞心中牽掛著,也曾迫使陛下答應,逾越為人臣的本分了,便又道:“陛下是天子,我等不過行輔助之事,蘇相急躁,也不可令陛下難堪。”
蘇聞乍然一驚,忙道:“下官無此意。”
“時辰不早,蘇相且先回府,明日再議。”元喬不耐多言,放下車簾,吩咐車夫回府。
車外的蘇聞冷汗淋漓,望著遠去的車馬後,細想近日舉止,嚇得不敢再留,登車離開回府。
****
翌日朝後,蘇聞欲留下,詢問昨日之事,元喬本當離去,見他舉止躊躇,主動道:“蘇相留下,可問一問。”
昨夜蘇聞半宿睡不著,使得今日深思不寧,本是不安,聽大長公主言語後,就答應下來,一道去見皇帝。
酒醉後的人精神不大好,小皇帝見兩人都留下,不免不大高興,就道:“二位卿家有事?”
蘇聞不敢越先,轉身望著元喬。元喬會意,拱手道:“陛下可喜歡昨日的詩詞?”
“什麽詩詞?”小皇帝露出不解。
一醉就忘了所有的事,元喬心疼幾許,同她解釋幾句。小皇帝恍然大悟,在案上找尋起來,她垂首,蘇聞不敢直視,唯有元喬凝神望她,耳畔響起昨夜的話:你與他親厚。
實則,她與豫王並不親厚。
該說,除去先帝外,她與任何人都不親厚。先帝待她如父如兄,這樣的感情,豫王怎可比。
她默然歎氣,小皇帝將詩稿找到了,十幾份握在手裏,頗有些分量,她細細去比較,不忘吩咐人給二人賜座備茶。
小皇帝看得仔細,兩人也不好催促。
不知何時,孤鶩入內,走近皇帝身旁,悄悄遞了份東西。皇帝的動作就快了起來,快速地將幾份詩稿單獨取了出來,道:“這些尚可。”
元喬掃了孤鶩一眼,起身接過陛下遞來的詩稿,看過一眼,蘇聞接了過去,眉眼一滯,並無蘇家兒郎在。
他泄氣,卻聽皇帝開口:“召他們來見見。”
小皇帝迫不及待,元喬多看她一眼,不知她要做什麽,隻得陪她繼續演下去。
皇帝召見是幸事,孤鶩匆匆去安排了。蘇聞無望,起身就要走,元莞將他攔下來,言笑晏晏,問及府內兒孫之事。
皇帝垂詢,蘇聞不好遮掩,隻得細細回答了。本以為隨意幾句就可,哪裏曉得皇帝對他的家事十分在意,問過兒郎,又問子孫,甚至娶了哪家婦都要問過一通。
君臣二人一問一答,小皇帝顯得極有興趣,蘇聞不知何故,唯有在側的元喬在二人問答之際,彎了彎唇角。
小皇帝並非泥巴捏的性子,被蘇聞逼迫一回,自然要討回來什麽。
聊了許久後,孤鶩回來了,麵色苦楚,稟告:“昨夜風寒,數位郎君回府後都染了風寒,不能見駕。”
元喬笑了笑,笑意隨即斂住,再觀小皇帝,她露出驚訝之色,惋惜道:“身子如此不好,不見也罷了。”
蘇聞聞言,複又來了精神,故作言辭道:“怕是昨夜穿得單薄了些,不知愛惜。”
“想來也是。”元莞附和一句,令人將詩稿都各自送了回去,麵露無奈。
小皇帝裝得很好,絲毫沒有露出破綻,元喬覺得她有趣,不免多看幾眼。元莞察覺後,不但不露出笑意,反瞪她一眼,旋即轉首不看她。
元喬不笑了,陛下還是在意豫王的事,但她不能解釋,此事繁雜,三言兩語也說不清,反使得陛下對她嫌隙更深。
嫌隙欲深,想要解開,隻會更難。
不知為何,元喬腦海裏浮現陛下昨夜握著她手,那副模樣呆呆地,又摻雜著虔誠,似是做做一件認真的事。
少年心思,總是奇奇怪怪,她淡然一笑,那副模樣在最後,就隻落得兩字:傻氣。
傻氣的小皇帝著人給染了風寒的小郎君送些補品,其中亦有劉氏的兒郎。太後處聞言,氣得不行,也不是氣小皇帝,而是氣劉家的人不爭氣,赴宴也能染風寒,錯此良機,浪費她一番籌謀的心血。
擇婿一事也不再有人提起,開年後,小皇帝就十六歲了。
春日裏不少人愛踏青,得了侯爵的周暨,悄悄請元莞出宮去玩。自擇婿後,元莞並未私下見過元喬,兩人愈發顯得生疏起來。
反是太後,日日令人來請安,母慈子孝,愈發溫馨起來。
周暨對元喬依舊很是畏懼,就算請元莞出去玩,也是瞞著元喬,又知曉她的人脈多,隱瞞起來格外費勁。
她苦惱的同時,將信送給元莞,不想送信之中出了波折,信輾轉落入元喬的手中。
周暨辦事不牢靠,也怨不得元喬。元喬見信上字跡,就知是周暨所寫,讓人照舊給皇帝送去,皇帝若出宮,她令人隨侍。
元莞得信後的同時,元喬多日來首次請求見她。
小皇帝不大愛玩,或者說心中藏著事,對於玩樂一事就沒有太多的興趣,縱周暨說得神乎其神,她還是沒有動心,隨手擱置在一旁,抬首就見元喬走了出來。
年後,她長了一歲,元喬也有二十三了。她就看了一眼,如早朝般一眼略過,而後冷漠道:“大長公主有事?”
元喬記不清小皇帝多久沒有喊她姑母了,好似自從知曉豫王之事後,就不再喚了。舊日裏哪怕二人鬧得再是僵持,她也會時而喚聲姑母。
她將奏疏遞於陛下,言明來意,而後抬眸去看陛下。元莞似清瘦了些,又或是少女初成,臉頰顯得瘦小了些,
元莞驚訝於元喬的到來,所說之事也甚是普通,按理不需問她的,她若反對,元喬不見得會答應。
看過後,她照舊如木頭人頷首:“大長公主已有決斷,朕無異議。”
奏疏又還給元喬,她似無事般提道:“去歲臣的菊花酒,陛下可還要?”當日隨口一提,就將此事拋之腦後,昨日婢女才將酒起出,她才想起此事。
元喬主動,極是罕見。元莞一時間呆了呆,本想拒絕,元喬又道:“酒是在昨日才從樹下起出的,陛下若還喜歡,臣回府令人送來。”
元莞舍不得拒絕了,糾結一番,點頭應下。
元喬又道:“陛下若想出宮,多帶些侍衛,春日裏景色確實不錯。”
元莞下意識看向周暨遞來的信,這個笨蛋怎地又露餡了,她這裏才知曉,元喬就來勸諫了。她轉而一想,哪裏不對,問元喬:“大長公主為此事而來?”
這般一問,元喬神色不大自然,她若點頭,則又成了惡人,隻好搖首:“臣是勸陛下出去散心罷了。”
元莞也沒在意,周暨辦事不牢靠是常有的事,元喬知曉也不是難事,“大長公主放心,朕不會同周暨出城。”
這句話聽來似有賭氣的意思,元喬感知陛下又誤解了,忙道:“臣無此意。”
元莞擺擺手,她本來就不打算赴約的,見元喬麵難色,就不想再說,“大長公主無事,退下吧。”
每回趕人都是這句,元喬聽得皺眉,起身揖禮,退出殿去。
小皇帝心裏將她佞臣無疑了,不過這樣也好,將那份不好的心思收一收,也是好的。元喬心思變動,想著可要讓周老換一換,教皇帝些旁的東西。
她未曾轉身,沒有發現小皇帝也跟著走了出來,神色鬆弛,目光緊緊跟著她,直到她的身影消失。
“孤鶩,可曾查出豫王與大長公主是否有來往?”元莞轉身看向孤鶩。去歲就已令人去查當年的事,可時間太過久遠,且當年的人都已經死了,查不出來。
她索性就放棄了,不如去太後處多問問,則令孤鶩去查查豫王與元喬可有來往。
事情查了許久,皇城司總是會查出些許名堂的。孤鶩回道:“每年豫王都會送禮給大長公主,可不見大長公主有所回應。”
藩王送禮,都很普見,最多就是受賄,且元喬沒有回應,談不上結黨營私。
元莞細細琢磨,豫王怕是知曉元喬的身份,元喬一直沒有回應,豫王也並未死心,難怪太後勝券在握,令豫王回臨安,甕中捉鱉?
孤鶩不知內情,主動詢問道:“陛下為何會查豫王?”
“查查心安,豫王送禮的事,可還有旁人知曉?”元莞問道。
“不僅豫王送禮,其他藩王也送禮,也並非是秘密。”
元莞詫異,元喬也不是很幹淨的,她詫異道:“大長公主豈不是很富有?”
小皇帝坐井觀天,不知錢之一物有多少,陡然聽孤鶩這麽說,心裏泛起酸澀,元喬不僅壓著她,還收了那麽多禮,十足一個貪官汙吏。
孤鶩知曉陛下生氣,不敢再言語。
元喬府邸去過一次,雅致非凡,卻不見奢靡,隻當她正直,不想也與人一般。
大長公主高潔之色,在小皇帝心裏跌下來了,她不屑,走回殿內,沉悶不語,想到元喬的美貌,又是一歎。
雖說心思不正了些,可還是很美的,她想想就不氣了。
元喬辦事很快,午後就將菊花酒送了過來,元莞不大愛喝酒,令人去珍藏了起來,又恐宮人疏忽損壞了,自己親自去垂拱殿外的樹下,挖了個坑,好生埋了進去。
沒過幾日,朝臣提及皇帝十六歲生辰,理該召藩王回京恭賀。
本該去歲就召的,元喬不肯,道陛下及笄禮是大事,藩王回京易生事端,不如明年再召回恭賀。
此事一提,小皇帝眼皮子一跳,看向元喬,她神色如常,並未因此事而引起波瀾,胸有成竹,又似不知太後陰謀。
她觀過一陣後,就不好再看了,免得被人察覺。
朝臣爭議,向來與她無關的,靜靜聽著就成,她更好奇大長公主如何推翻自己去歲說的話。將傀儡皇帝當作三歲孩子來哄,旁人是不知道,滿朝文武可都不是傻子,就看她如何自圓其說。
豫王回城,恰合太後之意,她坐著不管就成。
爭論之際,元喬始終沒有表態,蘇聞之意也是不讚同,尤其是陛下未曾親政,藩王來恭賀,鬧出些什麽事,還得他們來善後。
吵過一番後,元喬出列,詢問陛下:“陛下之意,以為如何?”
元莞心裏厭惡,厭惡她自己難以解決的事,就丟來給她。
小皇帝裝作為難之色,半晌不語,群臣就這麽幹等著片刻,在等不及的時候,她才道:“大長公主是何意?”
眾人等了半天就等到這麽一句話,氣得心口疼,小皇帝太不會辦事了。
元喬恭謹道:“臣以為陛下去歲及笄,藩王都已令親近之人來恭賀,今歲不比去年,不必再興師動眾。陛下覺得呢?”
自毀諾言的事,說出來竟這麽冠冕堂皇,臉皮真厚。小皇帝盯著元喬的臉看了許久,她曾摸過元喬的臉,光滑柔軟,並不覺得厚。
元喬臉皮厚,朝臣也不敢提及,大概指望她這個皇帝點明了,但她不會這麽做,道:“朕覺得大長公主所言不實。”
語畢,元喬不可置信地抬首,周遭立即有人提及去歲說過今年令藩王入京,若更改,豈非失信於人。
小皇帝倚靠著禦座,久久不語,凝視元喬神色,旁人言辭過於激烈,也未曾見她神色有變,泰山崩於前麵不改色,令人心生敬意。
元莞不禁在想,元喬若為帝,定比她強得多。
這個想法閃過就被拋棄了,元喬為帝,她就是廢帝,屆時她與死無異了。別說喜歡元喬,看她一眼,隻怕人人都會踩她一腳的。前朝有過廢帝,都是直接賜死的。
她陡然一驚,下麵依舊在吵,已近午時了,想來今日是沒有結果的。
鬧至午時之際,散朝了。元喬臨走之際,意味深長地看了皇帝一眼,那抹眼神似是有些失望,似有憐憫,摻雜著極為複雜的感情。
元莞被她看得心虛,不敢對上她的眼睛,裝作不在意地看向旁的地方。
散朝後,元莞打不起精神,這件事走到這一步,是在她的預料之內,可元喬的眼神令她心生悔意。
悔意漸漸萌生,她將消息透露給元喬,元喬應該有所防備才是,今日之舉,元喬難道事先不知曉嗎?
那為何還用那樣奇怪的眼神看她?
元莞多日來的心情有些崩不住了,極為煩躁,難不成那夜她的提醒還不夠嗎?
小皇帝這廂想不明白,太後處卻是心花怒放,著劉氏的人在朝堂上再努力些,豫王回京,元喬必會露出馬腳。大宋最忌諱的便是血脈一事,元喬是私生,必會被人詬病的。
到時元喬身敗名裂,自會還政於帝。
翌日,依舊提及此事,爭議一番後,蘇聞先出來反對,道:“各地藩王入京是大事,且封地之內亦不太平,臣這裏有幾封密報,言明封地之內有人豢養私兵。”
一語畢,殿內嘩然。
元莞笑了,原來昨日示弱,是有後路,密報無論真假,藩王入京都會停下來。幾張紙就令群臣安分下來,元喬之心,深不可測。
蘇聞說完以後,那些叫囂的朝臣不敢再言了,貿然將人召回來,路上行謀逆之事,誰承擔後果。
且此事還需徹查,若有鐵證,自然要將藩王調回京定罪。
殿內安靜下來後,小皇帝臉色不好看,元喬望她一眼,未曾言語,反是蘇聞繼續開口:“因此,臣以為陛下誕辰不該召藩王回京,待查清後,再行定論。”
無人再反駁了,今日退朝甚早。
元喬留了下來,小皇帝極為心虛,請她去偏殿說話,又令人奉上早春新茶。
元喬品茶,元莞則換了一身輕便的衣裳,坐定後,元喬直接開口:“陛下覺得臣與豫王勾結?”
元莞睜大了眼睛,搖首不承認,
元喬不氣反笑,從袖袋裏取出一份禮單,淡然道:“豫王每年都給臣送禮,年年不落,陛下可要過目?”
殿內僅二人,她也不再端著,看著不聽話的小皇帝,冷笑不止,禮單直接置於案上。
元莞怔住,元喬這是示好?她伸了伸手,將禮單拿了過來,上麵確有許多珍品,光聽名字就覺得價值不菲。她看過後,元喬也不給她思考的時間,又道:“陛下若想要,直接令人去公主府取。”
這麽大方?小皇帝被她的氣勢所攝,咽了咽唾沫,挺直脊背,不願氣弱,道:“大長公主收禮,為何也這般理直氣壯?”
“臣哪裏理直氣壯?”元喬皺眉,她是本不想收,拒絕過數次,豫王一再相送,周而複始,恐旁人發現,她才收下不予回應,到時等豫王回京,一並還給他。
不想豫王未曾來,小皇帝通過皇城司,就已經開始查此事了。
小皇帝心思敏捷,是好事,她很欣慰,但就此誤會她,她自然不可坐以待斃,闡明此事緣由。
元莞氣弱,堅持道:“大長公主收下是事實。”
元喬皺眉:“臣方才言明,可盡數交還陛下。”
小皇帝沉默下來了,似有意動,元喬見有轉機,就道:“藩王送禮是忌諱,陛下覺得臣會如此愚蠢?”
小皇帝回過神來,怒道:“人若有貪心,理智可失。”
“陛下覺得見錢眼開,理智皆無?”元喬不惱,反回身端坐著,今日過來,必然要與陛下說清楚的,若再趕人,她也不會走。
元喬低眸看著醉鬼,已然穩定好自己的情緒,她騰出一隻手摸著元莞的額頭,重重道:“陛下怎地不說了?”
手被元莞握著,雖有不適,好在元莞並沒有亂動,隻握著,並沒有太多的動作。
元莞怔怔望了幾許,吞了吞口中的唾沫,抬首看著元喬,不知是酒醉後的迷離還是被元喬的溫柔所迷惑,眼裏的癡惘深重。
她站起身,元喬下意識就去扶住她,兩人貼在了一起,元莞張了張嘴,呼吸噴灑在耳郭,元喬頓時就僵持了。
元莞道:“豫王與姑母感情可好?”
再次從小皇帝口中聽到豫王二字,元喬心裏的疑惑漸深,睨她酒醉之色,不似作假,有了前次的經驗,小皇帝不會說假話的。
元喬道:“臣與藩王之間無甚感情,陛下想多了。”
縱是解釋,元莞還是品出了心虛的味道,她靠近元喬,唇角擦著她的臉頰而過。
元喬震驚,羞惱之際,本欲推開小皇帝,卻聽她道:“你二人是何關係?”
小皇帝疑問百出,令她暫時壓下羞澀,隻覺得臉頰微燙,扶著皇帝坐好,故作鎮定道:“都是元氏子孫。”
“朕不信。”小皇帝主動推開她,眼裏充斥著疑惑,還有近日來的冷漠,抿唇道:“你騙朕。”
說惱就惱,翻臉不認人,元喬被她情緒所影響,可又是醉鬼,哪裏能多計較。且思及陛下近日來的疏離,莫不是知曉些什麽。
豫王之事,是秘密,以陛下的年歲,是不會知曉的。
她輕聲道:“豫王是藩王,無詔不得回京,臣與他幾麵之緣。”
小皇帝依舊不信,也不被她的溫柔所惑,直言道:“你與他親厚。”
“不及與陛下親厚。”元喬道。
“哦。”小皇帝應了一聲,臉色紅撲撲的,眼裏的光彩也亮了起來。元喬鬆了口氣,卻未曾將擔憂放下,是誰在陛下耳畔胡言亂語的。
小皇帝醉了,元喬恐她又多想,伸手拍了拍她的脊背以作安慰。小皇帝當真聽話,倚靠著寬榻就睡了過去。元喬望著她青澀的眉眼,尚存幾分稚氣的容顏,長長一歎,豫王之事陛下若知曉,不會善了的。
今夜信了,醒來就忘了,將她當作敵人。
雖說她不指望陛下待她親厚,也不願勢成水火,如此與阿兄所托,背道相馳。
元喬覺得可惜,好不容易得來的緩和,被經年往事又衝垮了,如此一來,她當真不知何日才能使陛下親政。
她吩咐人取來毯子,扶著皇帝躺下,指尖滑過她擰起的眉眼,想起那日阿兄所言:元莞心思純良,你若待她好,她必回報於你。
尚不及父母恩,哪裏來的回報,元喬從不苛求,唯願她與阿兄一般做一明君罷了。
指腹在元莞眉眼處停留一陣,輕輕撫摸,使得她眉眼展開。
元喬又使人去通知蘇聞,陛下醉了,各自散席,至於詞稿,留在陛下案頭,是去是留,但憑君上聖意。
風起得大了些,元喬也出宮回府了,頭重腳輕,小皇帝的今日酒醉之言,令她太過震驚。
數日來的表現可看,皇帝苦悶多日,去公主府那日便神思不寧,一番聯想,不難想出是太後與皇帝所言。
太後年長她,先帝又寵信多年,知曉她身世並不是難事。太後窮途末路,竟與陛下說及此事,引得陛下整日不寧。
接下來又會做什麽?
她不信太後將此事閑話家常般與陛下提及,既然提及,必會言明她與豫王關係密切,甚至超過與先帝的親厚,更不提與陛下了。
那日公主府內陛下無端問起先帝,今日酒醉後被她哄得說出豫王,可見,陛下起疑了。
等上馬車後,她靠著車廂,身心都高高懸掛著,吩咐車夫回府,外間傳來蘇聞的聲音。
蘇聞疾步而來,元喬挑簾而望,蘇聞俯身行禮:“殿下。”
“蘇相有何事?”元喬語氣恢複如常,瞧不出一絲端倪來。
夜間寒風吹來,蘇聞凍得身子發僵,欲登上馬車與大長公主細說,可觀她言辭,並沒有暢談之意,他隻好繼續站在車外,將聲音壓低:“陛下處可有結果?”
“哪裏有結果,我去時早就醉得不省人事,待明日陛下醒來再議。”元喬道,她知蘇聞心中牽掛著,也曾迫使陛下答應,逾越為人臣的本分了,便又道:“陛下是天子,我等不過行輔助之事,蘇相急躁,也不可令陛下難堪。”
蘇聞乍然一驚,忙道:“下官無此意。”
“時辰不早,蘇相且先回府,明日再議。”元喬不耐多言,放下車簾,吩咐車夫回府。
車外的蘇聞冷汗淋漓,望著遠去的車馬後,細想近日舉止,嚇得不敢再留,登車離開回府。
****
翌日朝後,蘇聞欲留下,詢問昨日之事,元喬本當離去,見他舉止躊躇,主動道:“蘇相留下,可問一問。”
昨夜蘇聞半宿睡不著,使得今日深思不寧,本是不安,聽大長公主言語後,就答應下來,一道去見皇帝。
酒醉後的人精神不大好,小皇帝見兩人都留下,不免不大高興,就道:“二位卿家有事?”
蘇聞不敢越先,轉身望著元喬。元喬會意,拱手道:“陛下可喜歡昨日的詩詞?”
“什麽詩詞?”小皇帝露出不解。
一醉就忘了所有的事,元喬心疼幾許,同她解釋幾句。小皇帝恍然大悟,在案上找尋起來,她垂首,蘇聞不敢直視,唯有元喬凝神望她,耳畔響起昨夜的話:你與他親厚。
實則,她與豫王並不親厚。
該說,除去先帝外,她與任何人都不親厚。先帝待她如父如兄,這樣的感情,豫王怎可比。
她默然歎氣,小皇帝將詩稿找到了,十幾份握在手裏,頗有些分量,她細細去比較,不忘吩咐人給二人賜座備茶。
小皇帝看得仔細,兩人也不好催促。
不知何時,孤鶩入內,走近皇帝身旁,悄悄遞了份東西。皇帝的動作就快了起來,快速地將幾份詩稿單獨取了出來,道:“這些尚可。”
元喬掃了孤鶩一眼,起身接過陛下遞來的詩稿,看過一眼,蘇聞接了過去,眉眼一滯,並無蘇家兒郎在。
他泄氣,卻聽皇帝開口:“召他們來見見。”
小皇帝迫不及待,元喬多看她一眼,不知她要做什麽,隻得陪她繼續演下去。
皇帝召見是幸事,孤鶩匆匆去安排了。蘇聞無望,起身就要走,元莞將他攔下來,言笑晏晏,問及府內兒孫之事。
皇帝垂詢,蘇聞不好遮掩,隻得細細回答了。本以為隨意幾句就可,哪裏曉得皇帝對他的家事十分在意,問過兒郎,又問子孫,甚至娶了哪家婦都要問過一通。
君臣二人一問一答,小皇帝顯得極有興趣,蘇聞不知何故,唯有在側的元喬在二人問答之際,彎了彎唇角。
小皇帝並非泥巴捏的性子,被蘇聞逼迫一回,自然要討回來什麽。
聊了許久後,孤鶩回來了,麵色苦楚,稟告:“昨夜風寒,數位郎君回府後都染了風寒,不能見駕。”
元喬笑了笑,笑意隨即斂住,再觀小皇帝,她露出驚訝之色,惋惜道:“身子如此不好,不見也罷了。”
蘇聞聞言,複又來了精神,故作言辭道:“怕是昨夜穿得單薄了些,不知愛惜。”
“想來也是。”元莞附和一句,令人將詩稿都各自送了回去,麵露無奈。
小皇帝裝得很好,絲毫沒有露出破綻,元喬覺得她有趣,不免多看幾眼。元莞察覺後,不但不露出笑意,反瞪她一眼,旋即轉首不看她。
元喬不笑了,陛下還是在意豫王的事,但她不能解釋,此事繁雜,三言兩語也說不清,反使得陛下對她嫌隙更深。
嫌隙欲深,想要解開,隻會更難。
不知為何,元喬腦海裏浮現陛下昨夜握著她手,那副模樣呆呆地,又摻雜著虔誠,似是做做一件認真的事。
少年心思,總是奇奇怪怪,她淡然一笑,那副模樣在最後,就隻落得兩字:傻氣。
傻氣的小皇帝著人給染了風寒的小郎君送些補品,其中亦有劉氏的兒郎。太後處聞言,氣得不行,也不是氣小皇帝,而是氣劉家的人不爭氣,赴宴也能染風寒,錯此良機,浪費她一番籌謀的心血。
擇婿一事也不再有人提起,開年後,小皇帝就十六歲了。
春日裏不少人愛踏青,得了侯爵的周暨,悄悄請元莞出宮去玩。自擇婿後,元莞並未私下見過元喬,兩人愈發顯得生疏起來。
反是太後,日日令人來請安,母慈子孝,愈發溫馨起來。
周暨對元喬依舊很是畏懼,就算請元莞出去玩,也是瞞著元喬,又知曉她的人脈多,隱瞞起來格外費勁。
她苦惱的同時,將信送給元莞,不想送信之中出了波折,信輾轉落入元喬的手中。
周暨辦事不牢靠,也怨不得元喬。元喬見信上字跡,就知是周暨所寫,讓人照舊給皇帝送去,皇帝若出宮,她令人隨侍。
元莞得信後的同時,元喬多日來首次請求見她。
小皇帝不大愛玩,或者說心中藏著事,對於玩樂一事就沒有太多的興趣,縱周暨說得神乎其神,她還是沒有動心,隨手擱置在一旁,抬首就見元喬走了出來。
年後,她長了一歲,元喬也有二十三了。她就看了一眼,如早朝般一眼略過,而後冷漠道:“大長公主有事?”
元喬記不清小皇帝多久沒有喊她姑母了,好似自從知曉豫王之事後,就不再喚了。舊日裏哪怕二人鬧得再是僵持,她也會時而喚聲姑母。
她將奏疏遞於陛下,言明來意,而後抬眸去看陛下。元莞似清瘦了些,又或是少女初成,臉頰顯得瘦小了些,
元莞驚訝於元喬的到來,所說之事也甚是普通,按理不需問她的,她若反對,元喬不見得會答應。
看過後,她照舊如木頭人頷首:“大長公主已有決斷,朕無異議。”
奏疏又還給元喬,她似無事般提道:“去歲臣的菊花酒,陛下可還要?”當日隨口一提,就將此事拋之腦後,昨日婢女才將酒起出,她才想起此事。
元喬主動,極是罕見。元莞一時間呆了呆,本想拒絕,元喬又道:“酒是在昨日才從樹下起出的,陛下若還喜歡,臣回府令人送來。”
元莞舍不得拒絕了,糾結一番,點頭應下。
元喬又道:“陛下若想出宮,多帶些侍衛,春日裏景色確實不錯。”
元莞下意識看向周暨遞來的信,這個笨蛋怎地又露餡了,她這裏才知曉,元喬就來勸諫了。她轉而一想,哪裏不對,問元喬:“大長公主為此事而來?”
這般一問,元喬神色不大自然,她若點頭,則又成了惡人,隻好搖首:“臣是勸陛下出去散心罷了。”
元莞也沒在意,周暨辦事不牢靠是常有的事,元喬知曉也不是難事,“大長公主放心,朕不會同周暨出城。”
這句話聽來似有賭氣的意思,元喬感知陛下又誤解了,忙道:“臣無此意。”
元莞擺擺手,她本來就不打算赴約的,見元喬麵難色,就不想再說,“大長公主無事,退下吧。”
每回趕人都是這句,元喬聽得皺眉,起身揖禮,退出殿去。
小皇帝心裏將她佞臣無疑了,不過這樣也好,將那份不好的心思收一收,也是好的。元喬心思變動,想著可要讓周老換一換,教皇帝些旁的東西。
她未曾轉身,沒有發現小皇帝也跟著走了出來,神色鬆弛,目光緊緊跟著她,直到她的身影消失。
“孤鶩,可曾查出豫王與大長公主是否有來往?”元莞轉身看向孤鶩。去歲就已令人去查當年的事,可時間太過久遠,且當年的人都已經死了,查不出來。
她索性就放棄了,不如去太後處多問問,則令孤鶩去查查豫王與元喬可有來往。
事情查了許久,皇城司總是會查出些許名堂的。孤鶩回道:“每年豫王都會送禮給大長公主,可不見大長公主有所回應。”
藩王送禮,都很普見,最多就是受賄,且元喬沒有回應,談不上結黨營私。
元莞細細琢磨,豫王怕是知曉元喬的身份,元喬一直沒有回應,豫王也並未死心,難怪太後勝券在握,令豫王回臨安,甕中捉鱉?
孤鶩不知內情,主動詢問道:“陛下為何會查豫王?”
“查查心安,豫王送禮的事,可還有旁人知曉?”元莞問道。
“不僅豫王送禮,其他藩王也送禮,也並非是秘密。”
元莞詫異,元喬也不是很幹淨的,她詫異道:“大長公主豈不是很富有?”
小皇帝坐井觀天,不知錢之一物有多少,陡然聽孤鶩這麽說,心裏泛起酸澀,元喬不僅壓著她,還收了那麽多禮,十足一個貪官汙吏。
孤鶩知曉陛下生氣,不敢再言語。
元喬府邸去過一次,雅致非凡,卻不見奢靡,隻當她正直,不想也與人一般。
大長公主高潔之色,在小皇帝心裏跌下來了,她不屑,走回殿內,沉悶不語,想到元喬的美貌,又是一歎。
雖說心思不正了些,可還是很美的,她想想就不氣了。
元喬辦事很快,午後就將菊花酒送了過來,元莞不大愛喝酒,令人去珍藏了起來,又恐宮人疏忽損壞了,自己親自去垂拱殿外的樹下,挖了個坑,好生埋了進去。
沒過幾日,朝臣提及皇帝十六歲生辰,理該召藩王回京恭賀。
本該去歲就召的,元喬不肯,道陛下及笄禮是大事,藩王回京易生事端,不如明年再召回恭賀。
此事一提,小皇帝眼皮子一跳,看向元喬,她神色如常,並未因此事而引起波瀾,胸有成竹,又似不知太後陰謀。
她觀過一陣後,就不好再看了,免得被人察覺。
朝臣爭議,向來與她無關的,靜靜聽著就成,她更好奇大長公主如何推翻自己去歲說的話。將傀儡皇帝當作三歲孩子來哄,旁人是不知道,滿朝文武可都不是傻子,就看她如何自圓其說。
豫王回城,恰合太後之意,她坐著不管就成。
爭論之際,元喬始終沒有表態,蘇聞之意也是不讚同,尤其是陛下未曾親政,藩王來恭賀,鬧出些什麽事,還得他們來善後。
吵過一番後,元喬出列,詢問陛下:“陛下之意,以為如何?”
元莞心裏厭惡,厭惡她自己難以解決的事,就丟來給她。
小皇帝裝作為難之色,半晌不語,群臣就這麽幹等著片刻,在等不及的時候,她才道:“大長公主是何意?”
眾人等了半天就等到這麽一句話,氣得心口疼,小皇帝太不會辦事了。
元喬恭謹道:“臣以為陛下去歲及笄,藩王都已令親近之人來恭賀,今歲不比去年,不必再興師動眾。陛下覺得呢?”
自毀諾言的事,說出來竟這麽冠冕堂皇,臉皮真厚。小皇帝盯著元喬的臉看了許久,她曾摸過元喬的臉,光滑柔軟,並不覺得厚。
元喬臉皮厚,朝臣也不敢提及,大概指望她這個皇帝點明了,但她不會這麽做,道:“朕覺得大長公主所言不實。”
語畢,元喬不可置信地抬首,周遭立即有人提及去歲說過今年令藩王入京,若更改,豈非失信於人。
小皇帝倚靠著禦座,久久不語,凝視元喬神色,旁人言辭過於激烈,也未曾見她神色有變,泰山崩於前麵不改色,令人心生敬意。
元莞不禁在想,元喬若為帝,定比她強得多。
這個想法閃過就被拋棄了,元喬為帝,她就是廢帝,屆時她與死無異了。別說喜歡元喬,看她一眼,隻怕人人都會踩她一腳的。前朝有過廢帝,都是直接賜死的。
她陡然一驚,下麵依舊在吵,已近午時了,想來今日是沒有結果的。
鬧至午時之際,散朝了。元喬臨走之際,意味深長地看了皇帝一眼,那抹眼神似是有些失望,似有憐憫,摻雜著極為複雜的感情。
元莞被她看得心虛,不敢對上她的眼睛,裝作不在意地看向旁的地方。
散朝後,元莞打不起精神,這件事走到這一步,是在她的預料之內,可元喬的眼神令她心生悔意。
悔意漸漸萌生,她將消息透露給元喬,元喬應該有所防備才是,今日之舉,元喬難道事先不知曉嗎?
那為何還用那樣奇怪的眼神看她?
元莞多日來的心情有些崩不住了,極為煩躁,難不成那夜她的提醒還不夠嗎?
小皇帝這廂想不明白,太後處卻是心花怒放,著劉氏的人在朝堂上再努力些,豫王回京,元喬必會露出馬腳。大宋最忌諱的便是血脈一事,元喬是私生,必會被人詬病的。
到時元喬身敗名裂,自會還政於帝。
翌日,依舊提及此事,爭議一番後,蘇聞先出來反對,道:“各地藩王入京是大事,且封地之內亦不太平,臣這裏有幾封密報,言明封地之內有人豢養私兵。”
一語畢,殿內嘩然。
元莞笑了,原來昨日示弱,是有後路,密報無論真假,藩王入京都會停下來。幾張紙就令群臣安分下來,元喬之心,深不可測。
蘇聞說完以後,那些叫囂的朝臣不敢再言了,貿然將人召回來,路上行謀逆之事,誰承擔後果。
且此事還需徹查,若有鐵證,自然要將藩王調回京定罪。
殿內安靜下來後,小皇帝臉色不好看,元喬望她一眼,未曾言語,反是蘇聞繼續開口:“因此,臣以為陛下誕辰不該召藩王回京,待查清後,再行定論。”
無人再反駁了,今日退朝甚早。
元喬留了下來,小皇帝極為心虛,請她去偏殿說話,又令人奉上早春新茶。
元喬品茶,元莞則換了一身輕便的衣裳,坐定後,元喬直接開口:“陛下覺得臣與豫王勾結?”
元莞睜大了眼睛,搖首不承認,
元喬不氣反笑,從袖袋裏取出一份禮單,淡然道:“豫王每年都給臣送禮,年年不落,陛下可要過目?”
殿內僅二人,她也不再端著,看著不聽話的小皇帝,冷笑不止,禮單直接置於案上。
元莞怔住,元喬這是示好?她伸了伸手,將禮單拿了過來,上麵確有許多珍品,光聽名字就覺得價值不菲。她看過後,元喬也不給她思考的時間,又道:“陛下若想要,直接令人去公主府取。”
這麽大方?小皇帝被她的氣勢所攝,咽了咽唾沫,挺直脊背,不願氣弱,道:“大長公主收禮,為何也這般理直氣壯?”
“臣哪裏理直氣壯?”元喬皺眉,她是本不想收,拒絕過數次,豫王一再相送,周而複始,恐旁人發現,她才收下不予回應,到時等豫王回京,一並還給他。
不想豫王未曾來,小皇帝通過皇城司,就已經開始查此事了。
小皇帝心思敏捷,是好事,她很欣慰,但就此誤會她,她自然不可坐以待斃,闡明此事緣由。
元莞氣弱,堅持道:“大長公主收下是事實。”
元喬皺眉:“臣方才言明,可盡數交還陛下。”
小皇帝沉默下來了,似有意動,元喬見有轉機,就道:“藩王送禮是忌諱,陛下覺得臣會如此愚蠢?”
小皇帝回過神來,怒道:“人若有貪心,理智可失。”
“陛下覺得見錢眼開,理智皆無?”元喬不惱,反回身端坐著,今日過來,必然要與陛下說清楚的,若再趕人,她也不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