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相,唉。燕趙歌搖了搖頭,也不知道左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還是故意如此。此等大事,怎麽能當朝出言舉薦人選?還舉薦了蜀國公……,等等,不對,他舉薦了蜀國公?他知道絕對不會被采納,所以舉薦了蜀國公?還是說蜀國公托人請到了左相府,左相不得不應承下來?
無論是哪一個,左相此舉都很黑啊。向宮裏舉薦人選應該悄悄地舉薦,左相要是真心舉薦,就應該在今日朝會下朝之後再入宮去拜見長公主。當朝舉薦不被采納已經是不成文的慣例了,要知道當朝舉薦,極易被朝臣以為是同黨,爭鬥的時候也會把你一齊□□了,皇帝也會覺得你這個人有很深的關係。也因此,在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情況下,如此舉薦反而相當於告訴別人,我和這家夥不是一夥兒的。
十之九八,蜀國公暗地裏聯係了左相,想要自薦這個位置。
蜀國公除了年歲大一些,有可能死在路上之外,的確是十分好的人選,宗室裏屬他身份貴重,又領過兵,無論威懾還是安撫都遊刃有餘。隻是,若是讓他去了,串聯上鮮卑人,反而於局勢不妙,長公主的人選也肯定不是他。
和燕趙歌猜測的沒錯,蜀國公昨日派人去了左相府裏,請左相舉薦自己。左相不知蜀國公有心謀反,便應承下來。出使蠻夷這種事一般人都不願意去做的,路途遙遠不說,還有可能死在路上,還容易被卷入對方的鬥爭裏,君不見曆史上張騫出塞、蘇武牧羊。尤其是對於士大夫來說,出使蠻夷就相當於流放,一個個嘴上說著以聖人教學安撫蠻夷令其歸心,可沒幾個願意去做的。哪怕被逼無奈被皇帝點了出使,也會掛印而去,幹出這事兒的士大夫數不勝數。
蜀國公願意自薦,是極好的,不然皇帝還要從勳貴子弟和宦官中選人,還要過問對方意願,不然再逼出一個中行說來,可就萬萬不妙了。
左相以為蜀國公是從宮裏得到的消息,畢竟他是宗室,又是皇帝長輩,可等上了朝,看周圍臣僚的反應,都不知曉此時,他就知道不好。這事怕是長公主和皇帝秘議過的,還沒有透露出來,不然不可能隻有蜀國公知曉,旁人不知曉。要知道如果真的商議,也應該先和他這個丞相商議。他抉擇了一下,決定當堂舉薦蜀國公,果不其然,長公主的反應非同尋常,讓他知曉這事大有問題,不然長公主不會用那種暗含殺機的眼神看他。
蜀國公的消息來源有問題,甚至於蜀國公有問題。
那麽,是被當作了蜀國公同黨?還是被認為在宮裏有秘密的耳朵?無論哪一個都不是什麽好事,於是他迅速否覺了舉薦蜀國公,可能會被旁人當成想要劃清和蜀國公的界限,但對於長公主來說這不足夠,一個不被宮裏知曉的耳朵,足以成為令他暴病而亡的理由。等下了朝,他要去宮裏拜見長公主,脫帽謝罪,他可以死,但不能因罪而死,不然妻女全都保不住。
“左相所言甚是。昨夜,本宮聞奏報,與皇帝商議後,已定下出使人選,乃是蜀康王第五子、一等伯司裕談,諸卿以為如何?”
一種朝臣頓時就露出了很微妙的神情。
當年蜀王薨了之後,除了蜀王長子繼承蜀國公之外,先帝給蜀王諸子都賜了爵位,蜀王第五子得了常樂君,結果蜀國公以蜀王第五子生母乃是風塵女子,出身有疑為理由,要求廢其爵位,除宗室。先帝隻撤了爵位,改為一等伯,卻沒有除宗室,之後蜀國公和蜀王第五子成了大仇。
這事其實很好理解,蜀國公生母乃是蜀王侍妾,蜀國公出生後人便沒了,一直養在蜀王王妃膝下,王妃有嫡子之前也的確是拿蜀國公當親生兒子養的,蜀國公對王妃有很深的感情,直到蜀王一頂小轎把司裕談生母抬進了府。勳貴人家流連花柳沒什麽,納清倌人當妾也沒什麽,但是直接把接過客的風塵女子接進府裏當妾,卻是太過了,哪怕弄個小宅子養著都沒什麽,蜀王這個舉動是將王妃的臉麵往地上踩。王妃和蜀王吵了許多天,最後氣得昏死了過去,不久後就病逝了。蜀國公不敢怨恨自己的父親,便恨上了讓自己的母親病故的女人,連帶著這個庶出的弟弟也恨上了,才有了後來的行為。
實際上蜀王又不是傻的,孩子要是有問題早就被他摔死了,哪還會養到這麽大。先帝也是因為這個隻廢了爵位,沒有除宗室,蜀王諸子不睦對皇家是有好處的,蜀王有六個兒子,隻有次子是嫡出,若是以第五子攪動了蜀地的水,皇家就好插手了。
而且蜀王第五子年歲也不大,才剛過不惑之年,代宗皇帝征蜀地時,也是領過兵的。
“臣以為蜀王第五子、一等伯出使甚佳。”左相說話的時候差點咬到舌頭,稱呼別人要麽稱呼表字要麽是官職爵位,蜀王第五子的表字還輪不到他來叫,又沒有官職,若隻稱呼一等伯,大晉的一等伯一抓一把,最後便成了這種不倫不類的稱呼。
大宗正道:“臣附議。”
許多因病賦閑在家的列侯也跳了出來:“臣等附議!”
要知道蜀王第五子可是領兵的,手底下有一個校尉部,,蜀地到北地一來一回小半年,若不是帶著,這兵馬說不準就被別人吃下去了,若是帶著,到了北地怎麽安排?擔任什麽職位?
而且為什麽一定要選蜀王子?世祖皇帝兄弟三人,除了蜀王之外還有秦王,秦王子孫裏打過仗的也不少,不是都死絕了,能征善戰的大有人在,隻是當年秦王交了兵權,導致他們手裏沒兵而已。
那麽就是說,皇帝對北地有大動作,這可都是軍功啊。他們雖然因病上不得戰場,但子孫上得,自然跳出來紛紛響應。想要世代富貴,不惹事是不夠的,還要有功,不然哪天出了一個不肖子孫犯了罪,連以功贖罪都不能,爵位可是萬萬不能丟的。
“既然諸卿皆讚同,那便依皇帝旨意,蜀王第五子、一等伯司裕談。”
“臣恭聽聖命!”藏在大宗正身後的蜀王第五子立刻出列。
蜀王第五子和蜀國公不是同時入京的,他是之後接了詔令,帶著兵悄悄到了長安,借著京營八校的調動掩蓋住了動靜。許多朝臣都不知道其入京的事,甚至不知曉其在殿上,突見其人,嚇了一跳,更是覺得宮裏有大動作。
“皇帝旨意:爾僅有一等伯之位,恐為鮮卑所輕,特賜爾郡王爵,名號常樂,以卿為常樂王領護鮮卑校尉,建節使,持節往鮮卑,查清鮮卑通匈奴之事!若遇事,許卿便宜行事,鮮卑諸部,公侯以下,皆可先斬後奏!” 長公主道:“爾身份無疑,乃是蜀王第五子,封君是慣例,郡王爵位卻是特赦,此去鮮卑,莫要縮手縮腳,汙了我大晉堂堂宗室之名。”
鮮卑有公侯嗎?有,鮮卑當年下跪稱臣時,被世祖皇帝封了一個侯爵出去,卻也就這麽一個,也就是說,常樂王過去可以隨便折騰,為所欲為。
常樂王激動得都要哭了,多少年了,這個一等伯的爵位讓他在宗室裏就是個笑話,還有人侮辱他,說他不是蜀王的兒子,說他生母給蜀王戴了帽子,這簡直是奇恥大辱,可他又能如何?兄弟們瞧不起他,他自己又沒什麽反擊的能力,一個一等伯哪裏夠看。現在有了郡王爵位,長公主親口承認了他的身份無疑,看誰還敢侮辱他?!
更何況,他的兄弟們可都隻有一個封君,大兄不過是國公而已,哪裏比得上郡王?
此生必為長公主效忠!必為皇帝效忠!
“至於副使及使團人選,依慣例,由卿自覺。”長公主道:“為恐不測,本宮會下詔給虎賁校尉,虎賁校尉部受卿節製。”
“臣謹奉詔!必不辱使命!”常樂王下定決心,無論長公主要他去北地做什麽,哪怕是要謀殺鎮北將軍,他都會照做。長公主給他的榮耀與尊重,這輩子都難以忘記。
領著虎賁校尉在鮮卑,殺人放火都不在話下。至於自己的舊部?他在蜀地時,俸祿被蜀國公扣了不知多少,自己都快要餓死了,哪裏管得及那些兵丁,這一個校尉部的人隻剩下了三成,還是因為有官身有爵位,為了那屯田留下的,長公主想要就拿去,左右他養不起。
“卿此去鮮卑,若匈奴有動,便留在匈奴,聽鎮北將軍號令,待得勝再歸朝。”
“臣謹奉詔!”常樂王歡天喜地地跪下行了大禮。
成了擺設的一眾朝臣恍然大悟,原來是要把常樂王封到北地去啊,不過常樂王入京怎麽沒聽到風聲?皇帝是不是還有別的想法?
左相背後的汗津津而下,幾乎濕透了整個背部。常樂王和蜀國公有大仇,用常樂王在北地,卻不用蜀國公,那便是要提防蜀國公,蜀國公有異心?
他怎麽就卷進去了?
等下了朝,他才敢抹了抹額頭上的冷汗,和值守的內侍告罪一聲,在前殿等著長公主召見。
“左相。”來傳命令的卻不是內侍,而是新任侍中,也不是從小徑走的,而是從龍椅後的小殿內走出來的。“長公主召見。”
薊侯世子已經得君心到如此地步了嗎?竟然可以在龍椅後觀政。
無論是哪一個,左相此舉都很黑啊。向宮裏舉薦人選應該悄悄地舉薦,左相要是真心舉薦,就應該在今日朝會下朝之後再入宮去拜見長公主。當朝舉薦不被采納已經是不成文的慣例了,要知道當朝舉薦,極易被朝臣以為是同黨,爭鬥的時候也會把你一齊□□了,皇帝也會覺得你這個人有很深的關係。也因此,在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情況下,如此舉薦反而相當於告訴別人,我和這家夥不是一夥兒的。
十之九八,蜀國公暗地裏聯係了左相,想要自薦這個位置。
蜀國公除了年歲大一些,有可能死在路上之外,的確是十分好的人選,宗室裏屬他身份貴重,又領過兵,無論威懾還是安撫都遊刃有餘。隻是,若是讓他去了,串聯上鮮卑人,反而於局勢不妙,長公主的人選也肯定不是他。
和燕趙歌猜測的沒錯,蜀國公昨日派人去了左相府裏,請左相舉薦自己。左相不知蜀國公有心謀反,便應承下來。出使蠻夷這種事一般人都不願意去做的,路途遙遠不說,還有可能死在路上,還容易被卷入對方的鬥爭裏,君不見曆史上張騫出塞、蘇武牧羊。尤其是對於士大夫來說,出使蠻夷就相當於流放,一個個嘴上說著以聖人教學安撫蠻夷令其歸心,可沒幾個願意去做的。哪怕被逼無奈被皇帝點了出使,也會掛印而去,幹出這事兒的士大夫數不勝數。
蜀國公願意自薦,是極好的,不然皇帝還要從勳貴子弟和宦官中選人,還要過問對方意願,不然再逼出一個中行說來,可就萬萬不妙了。
左相以為蜀國公是從宮裏得到的消息,畢竟他是宗室,又是皇帝長輩,可等上了朝,看周圍臣僚的反應,都不知曉此時,他就知道不好。這事怕是長公主和皇帝秘議過的,還沒有透露出來,不然不可能隻有蜀國公知曉,旁人不知曉。要知道如果真的商議,也應該先和他這個丞相商議。他抉擇了一下,決定當堂舉薦蜀國公,果不其然,長公主的反應非同尋常,讓他知曉這事大有問題,不然長公主不會用那種暗含殺機的眼神看他。
蜀國公的消息來源有問題,甚至於蜀國公有問題。
那麽,是被當作了蜀國公同黨?還是被認為在宮裏有秘密的耳朵?無論哪一個都不是什麽好事,於是他迅速否覺了舉薦蜀國公,可能會被旁人當成想要劃清和蜀國公的界限,但對於長公主來說這不足夠,一個不被宮裏知曉的耳朵,足以成為令他暴病而亡的理由。等下了朝,他要去宮裏拜見長公主,脫帽謝罪,他可以死,但不能因罪而死,不然妻女全都保不住。
“左相所言甚是。昨夜,本宮聞奏報,與皇帝商議後,已定下出使人選,乃是蜀康王第五子、一等伯司裕談,諸卿以為如何?”
一種朝臣頓時就露出了很微妙的神情。
當年蜀王薨了之後,除了蜀王長子繼承蜀國公之外,先帝給蜀王諸子都賜了爵位,蜀王第五子得了常樂君,結果蜀國公以蜀王第五子生母乃是風塵女子,出身有疑為理由,要求廢其爵位,除宗室。先帝隻撤了爵位,改為一等伯,卻沒有除宗室,之後蜀國公和蜀王第五子成了大仇。
這事其實很好理解,蜀國公生母乃是蜀王侍妾,蜀國公出生後人便沒了,一直養在蜀王王妃膝下,王妃有嫡子之前也的確是拿蜀國公當親生兒子養的,蜀國公對王妃有很深的感情,直到蜀王一頂小轎把司裕談生母抬進了府。勳貴人家流連花柳沒什麽,納清倌人當妾也沒什麽,但是直接把接過客的風塵女子接進府裏當妾,卻是太過了,哪怕弄個小宅子養著都沒什麽,蜀王這個舉動是將王妃的臉麵往地上踩。王妃和蜀王吵了許多天,最後氣得昏死了過去,不久後就病逝了。蜀國公不敢怨恨自己的父親,便恨上了讓自己的母親病故的女人,連帶著這個庶出的弟弟也恨上了,才有了後來的行為。
實際上蜀王又不是傻的,孩子要是有問題早就被他摔死了,哪還會養到這麽大。先帝也是因為這個隻廢了爵位,沒有除宗室,蜀王諸子不睦對皇家是有好處的,蜀王有六個兒子,隻有次子是嫡出,若是以第五子攪動了蜀地的水,皇家就好插手了。
而且蜀王第五子年歲也不大,才剛過不惑之年,代宗皇帝征蜀地時,也是領過兵的。
“臣以為蜀王第五子、一等伯出使甚佳。”左相說話的時候差點咬到舌頭,稱呼別人要麽稱呼表字要麽是官職爵位,蜀王第五子的表字還輪不到他來叫,又沒有官職,若隻稱呼一等伯,大晉的一等伯一抓一把,最後便成了這種不倫不類的稱呼。
大宗正道:“臣附議。”
許多因病賦閑在家的列侯也跳了出來:“臣等附議!”
要知道蜀王第五子可是領兵的,手底下有一個校尉部,,蜀地到北地一來一回小半年,若不是帶著,這兵馬說不準就被別人吃下去了,若是帶著,到了北地怎麽安排?擔任什麽職位?
而且為什麽一定要選蜀王子?世祖皇帝兄弟三人,除了蜀王之外還有秦王,秦王子孫裏打過仗的也不少,不是都死絕了,能征善戰的大有人在,隻是當年秦王交了兵權,導致他們手裏沒兵而已。
那麽就是說,皇帝對北地有大動作,這可都是軍功啊。他們雖然因病上不得戰場,但子孫上得,自然跳出來紛紛響應。想要世代富貴,不惹事是不夠的,還要有功,不然哪天出了一個不肖子孫犯了罪,連以功贖罪都不能,爵位可是萬萬不能丟的。
“既然諸卿皆讚同,那便依皇帝旨意,蜀王第五子、一等伯司裕談。”
“臣恭聽聖命!”藏在大宗正身後的蜀王第五子立刻出列。
蜀王第五子和蜀國公不是同時入京的,他是之後接了詔令,帶著兵悄悄到了長安,借著京營八校的調動掩蓋住了動靜。許多朝臣都不知道其入京的事,甚至不知曉其在殿上,突見其人,嚇了一跳,更是覺得宮裏有大動作。
“皇帝旨意:爾僅有一等伯之位,恐為鮮卑所輕,特賜爾郡王爵,名號常樂,以卿為常樂王領護鮮卑校尉,建節使,持節往鮮卑,查清鮮卑通匈奴之事!若遇事,許卿便宜行事,鮮卑諸部,公侯以下,皆可先斬後奏!” 長公主道:“爾身份無疑,乃是蜀王第五子,封君是慣例,郡王爵位卻是特赦,此去鮮卑,莫要縮手縮腳,汙了我大晉堂堂宗室之名。”
鮮卑有公侯嗎?有,鮮卑當年下跪稱臣時,被世祖皇帝封了一個侯爵出去,卻也就這麽一個,也就是說,常樂王過去可以隨便折騰,為所欲為。
常樂王激動得都要哭了,多少年了,這個一等伯的爵位讓他在宗室裏就是個笑話,還有人侮辱他,說他不是蜀王的兒子,說他生母給蜀王戴了帽子,這簡直是奇恥大辱,可他又能如何?兄弟們瞧不起他,他自己又沒什麽反擊的能力,一個一等伯哪裏夠看。現在有了郡王爵位,長公主親口承認了他的身份無疑,看誰還敢侮辱他?!
更何況,他的兄弟們可都隻有一個封君,大兄不過是國公而已,哪裏比得上郡王?
此生必為長公主效忠!必為皇帝效忠!
“至於副使及使團人選,依慣例,由卿自覺。”長公主道:“為恐不測,本宮會下詔給虎賁校尉,虎賁校尉部受卿節製。”
“臣謹奉詔!必不辱使命!”常樂王下定決心,無論長公主要他去北地做什麽,哪怕是要謀殺鎮北將軍,他都會照做。長公主給他的榮耀與尊重,這輩子都難以忘記。
領著虎賁校尉在鮮卑,殺人放火都不在話下。至於自己的舊部?他在蜀地時,俸祿被蜀國公扣了不知多少,自己都快要餓死了,哪裏管得及那些兵丁,這一個校尉部的人隻剩下了三成,還是因為有官身有爵位,為了那屯田留下的,長公主想要就拿去,左右他養不起。
“卿此去鮮卑,若匈奴有動,便留在匈奴,聽鎮北將軍號令,待得勝再歸朝。”
“臣謹奉詔!”常樂王歡天喜地地跪下行了大禮。
成了擺設的一眾朝臣恍然大悟,原來是要把常樂王封到北地去啊,不過常樂王入京怎麽沒聽到風聲?皇帝是不是還有別的想法?
左相背後的汗津津而下,幾乎濕透了整個背部。常樂王和蜀國公有大仇,用常樂王在北地,卻不用蜀國公,那便是要提防蜀國公,蜀國公有異心?
他怎麽就卷進去了?
等下了朝,他才敢抹了抹額頭上的冷汗,和值守的內侍告罪一聲,在前殿等著長公主召見。
“左相。”來傳命令的卻不是內侍,而是新任侍中,也不是從小徑走的,而是從龍椅後的小殿內走出來的。“長公主召見。”
薊侯世子已經得君心到如此地步了嗎?竟然可以在龍椅後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