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隻想把別人踩在腳底下,就看不到自己麵臨的危險。當一個人的目光總是在遙遠的天邊時,他隻能看到遠處的變化,卻無法了解周圍的改變,因此,他能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天邊的獵物,卻可能被腳下的石頭絆倒而失去成功的機會。


    投射與轉移:對許多人來說,從來都是用“嚴以待人,寬以律己”的標準來處世,因為要善待自己,所以,錯的都是別人。一般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但是如果將自己的缺點轉移到他人身上,卻又能睿智地找出更多缺點,並指出改進之道。因為一般人習慣用顯微鏡看他人的缺點,對自己則用望遠鏡來觀察,甚至是隔著千層紗來看,所以,將自身的缺點轉移或投射到他人身上時,便能了解本身的缺點,並力求改進。


    未雨綢繆:預測所有可能發生的“壞事”,例如:失業、一無所有、死亡、世界末日。當我們預測所有不利於自己的壞事即將發生時,我們就會想辦法去解決,而非坐著等死。


    傑克·倫敦說過:“你隻有想到怎樣死,你才能知道該如何生!”


    雖然每個人都有安於現狀的惰性,但是,試著想想:要是我們身後有一隻凶猛的野獸在追著自己跑時,我們還不拔腿狂奔嗎?人都是要在死到臨頭時,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如果能把每一天都當生命的最後一天過,就不會再得過且過了。apple的喬布斯就是將每天都當最後一天活,就算身染重病,他仍不放棄努力,堅持在工作崗位上力求創新,所以,他能寫下不朽的傳奇。他曾說過:“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


    如果連“死”都不怕了,那麽,我們還能害怕“生”嗎?還有什麽困難比死亡更難以逾越呢?一點小小的壓力和改變,難道就能打垮我們嗎?不要再自尋苦惱了,請大家記住聖嚴法師那句話:“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反複思索其中的涵義,我們就能找到答案。


    24.重視你身邊的東西


    如果我們沒有喬布斯“活著是為了改變世界”的野心,我們隻能釋懷自己可能苟且偷生,為了生存,不得不委曲求全,隻為了當那個比強壯和聰明的人都還厲害的狠角色——最適應改變的人。


    當改變已成既定事實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接受它、適應它。如果你發現主管對你接手的業務朝令夕改,讓你無所遵循時,胸中肯定會油然而生一股熊熊火焰,你會想要找人吐苦水,或者找個沙包來發泄心中的無名火。


    但我們千萬別把發泄時說的話當成自己真實的想法,比如:你對著沙包拳打腳踢的時候可能會說:“早晚有一天,我要宰了這個狗主管!”那麽,拳打腳踢完畢後,你可不要真的拿刀去捅主管,否則你將會把自己送進監獄。


    你可以選擇暫時拋開煩惱,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並趁機轉換心境,諸如此類的方式,都能為自己稍稍舒緩不預期的變化所帶來的負麵情緒。壓抑內心的不快是愚蠢的方式,如果無法說服自己接受,我們可以爭取外力的幫助,而這裏所指的“外力”,除了有生命的人之外,尚包含沒有生命的事物。


    當我們必須適應麵臨的改變時,會需要向外尋求一些有用的信息,像是建議和解決之道,如此才能讓我們在這個變得有些陌生的環境或製度裏,依然能如魚得水。而能提供這些幫助的,約略分為:人、事、物三大類。


    第一類:人


    如果我們實在想不出辦法來適應改變時,可以求助他人,或許可以找家人、親近的朋友,或是找專業人士,又或者是心理醫生。


    向他人求助,並非證明自己無計可施,而是希望有更客觀的處理方式和建議,因此,不要因為那些可憐的虛榮而向他人關閉心扉。培根曾經說過:“曆史是由人類書寫的,而不是由某個英雄書寫的,我們要敬仰英雄,但我們同樣還要敬仰那些站在英雄背後的人們。”


    家人:當我們對於外在環境的一切變化手足無措時,家人永遠都會站在支持的立場上,他們會義無反顧地提供我們精神及物質上所需的任何支持,所以,不要吝惜將自己的無助表達出來,有了家人的鼓勵和支持,才會令我們渾身是勁。


    家庭是我們永遠安全的港灣,任何時候,這裏都滿載著溫情和關懷。嘲笑、幸災樂禍、暗算這些讓人恐懼的事情,在家庭裏我們能找到庇護。


    朋友: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或許朋友不見得見識比我們高深,學曆也不一定比我們優秀,但是,當我們遇到麻煩或身處困境時,他們卻可以成為我們的心情垃圾桶,必要時還能充當我們的“湯姆老師”,為我們指點迷津。


    朋友是給予我們幫助卻不需要回報的人,所以,經常和朋友聊聊天,請他們給予建議,我們就不會被自己煩亂的思緒困惑住。或許並不是每個朋友都有能力將我們從困頓的深淵裏救出來,但是,他們至少能轉換我們的心境,使我們不再孤單地任由負麵情緒驅使,當心境轉換了,就能更清楚、理性地看待原本那件困擾我們的事情了。


    競爭對手:雖然商場如戰場,但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當我們遇到猝不及防的變化時,除了向家人、朋友求助外,還能向我們的競爭對手請求援助。競爭對手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朝夕相處的同事也不一定是我們的朋友,有時候,同病相憐的心理共鳴,反而使競爭對手向我們伸出援手成為可能。


    隻是,對於這個頭號敵人,我們要能卸下心防、放下身段,才能獲得貼切的建議。


    昔日恩師:居裏夫人曾經說過:“老師不但是我們知識的導師,同時,也是我們人生的導師!”


    因此,當我們麵臨無法可解的問題時,可以請求昔日的恩師為我們開導,雖然他們不是法力無邊的魔法師,無法幫我們解決所有的疑難雜症,但他們卻能為我們理出頭緒,讓我們看清事情的根源。


    專業人士:如果遇到的難題非得專家才能解決,我們隻能恭敬有禮地虛心求教了,就算對方看起來衣著邋遢,或者老態龍鍾,我們都不能嗤之以鼻,畢竟有求於人家。


    第二類:事


    閱讀:透過閱讀能改變一個人的視野及內涵。


    高爾基曾經說過:“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泉源!隻有知識才是有用的,隻有它才能夠使我們在精神上成為堅強、忠誠和有理智的人,成為能夠真正愛人類、尊重人類勞動,衷心地欣賞人類那不間斷的偉大勞動所產生的美好果實的人。”


    可惜的是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裏,我們總是將眼睛盯在了薄薄的鈔票上,而常常忽略了厚厚的書籍。隻有在遇到問題時,才驚覺自己見識的短淺,恨不得將百科全書裏的知識全灌輸到腦袋裏,可是,真的將百科全書全擠進小小的腦袋瓜裏,就真的有用嗎?


    如果隻是死讀書,不去了解其中的涵義,那也是毫無用處可言。真正的閱讀,是要將書中的精髓找出,然後反芻、內化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如此在遇到相關問題時,我們才能將知識拿出來活用。


    如果你的事業遇到瓶頸,或是麵臨公司改組、調職時,倘若被調派到非自己的專業領域裏,那可真是比死還難熬了,可是,死真的能解決所有問題嗎?當然是不行!此時,要是所學的知識無法為我們排憂解難,隻好透過學習來尋找答案。


    學習:不應局限於向“人”學習,還可引申為向“事”、“物”學習。成功人士身上有許多可以學習的地方,像是他們的理財觀、價值觀、處事態度,但他們也不是沒有失敗的時候,因此,可以向他們請教,問他們在失敗時,是如何重新振作?學習他人成功的特點,也要將他們失敗的經曆當借鑒,提醒自己不要重蹈他人的覆轍,更要學習他們在失敗中領悟的道理。


    宇宙萬物皆有可供學習的優點及警惕的缺點,像是:不畏狂風豪雨,依然挺立不倒的小草;愈是飽滿的稻穗,稻稈愈是低垂。雖然在人類眼中,小草是那麽的不起眼,但它卻能在日曬雨淋下,愈來愈茁壯,因為它有強韌的生命力,為了生存,就算必須在細小的夾縫中成長,它都能咬緊牙關忍受下來。也許小草看來微不足道,但它堅持活下來的毅力,卻令人類不得不學習它的精神。


    而候鳥會在秋冬之際往南方遷徙,以避開北方寒冷的氣候,等到來年春天再飛回北方。為了生存,他們不遠千裏地遷徙,因為適應不了北方的天氣,如果他們堅持留下,隻會被凍死,所以,改變不了環境,他們隻好改變自己,短暫地離開,再等待適合的時機回來。其實,也可以說候鳥適應了大自然的生態習慣,並遵行不悖,反觀人類,若大環境都改變了,還依然故我、不知變通,如此豈不是連小草和候鳥都不如嗎?


    第三類:物


    書籍:“書”是個啞巴老師,它能教我們許多有用的知識,但是,書也是人寫出來的,是他人智慧的結晶,所以,當我們從書上無法得到更多的解決方法時,可以主動向作者提出進一步的學習,或者因為有共同的話題,而讓彼此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如此一來,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多交了一位誌同道合的朋友,豈不是件兩全其美的事嗎?各類的書籍,都提供相當多的信息,如:專業知識、實用技巧、睿智小語……隻要選擇的方向對了,就能獲得有用的信息,解決困擾我們的問題。


    網絡:這是現代科技最好用的信息來源,無論我們在哪方麵遇到棘手的問題,隻要透過網絡,利用搜索引擎,就能找到一堆相關的解答,這個方法是最快捷的方式,免去翻閱一本本厚重的書籍所需的時間,還能快速地獲得答案。


    傳播媒介:廣播、電視、電影、報紙、雜誌,這些傳媒也蘊含著許多有用的信息,但是需要自己花時間逐一挑選。


    以上這三類,不論是人、事、物,都是在適應改變時,可以助我們一臂之力的小幫手,不要小看他們的能力,因為少了他們,我們就像在大海中航行,卻缺少指南針一樣,心裏總是不踏實。


    25.不要把自卑和憂鬱當寶貝,那是藝術家的最愛


    由卡耐基開創並倡導的個人成功學,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有誌青年邁向成功的階梯,通過他的傳播和教導,無數人明白了積極生活的意義,並由此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卡耐基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幾本書和一所學校,其真正價值是他把個人成功的技巧,傳授給了每一個向往成功的年輕人。——約翰·肯尼迪。


    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是一位名聞遐邇的成功學及溝通大師,被世人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更是美國現代教育之父。卡耐基的著作中,充斥著高eq的人生哲學與至理名言,激勵著許多有誌青年不懈奮鬥。


    然而,若以卡耐基的成功對照他的成長經曆,卻相當諷刺,原因是:卡耐基本人原本是一個極度自卑又有憂鬱症的人。這樣的人,他自己都缺乏自信了,如何教其他人抬頭挺胸做人呢?他又是如何克服內心的怯懦,走上講台教大家溝通之術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卡耐基是怎樣克服人性弱點,戰勝自己,走出陰暗角落,成為聲名顯赫的“溝通大師”的吧!


    唯有痛過的人,才知道“痛”是什麽。


    雨果曾經說過:“隻有當過窮人的人,才知道沒有蛋糕吃是一種什麽樣的痛苦滋味。”


    隻有曾經在陰暗中生活過的人,才懂得活在那個陰濕的角落裏,是何等的痛苦,因此,唯有明白卡耐基成長經曆的人才會知道,他也曾經那樣被傷害過,也曾經那麽想離開讓他受到傷害的世界,但是,他卻沒有離開,為什麽呢?


    卡耐基的成長與蛻變,始終不缺少來自他人與自己的嘲弄,在內外的壓力擠壓下,他差點就熬不下去了,幸好他的母親時常鼓勵他改變心境和行為,使他得以重生。


    所以,卡耐基能成為溝通大師,與他不堪的經曆有密不可分的聯係。正是因為他以過來人的身份,用自身遭遇所悟出的道理,來鼓勵與他同樣受到挫折和壓力的人,希望他們也能像他一樣改變思維,讓自己抽離悲觀的負麵情緒,所以,他才能讓那些與他有相同經曆的人們產生強大的心理共振。


    童年的卡耐基,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而導致身形瘦小,糟糕的是他還長了一對寬大的耳朵,這對瘦小的他而言,顯得相當不對稱及滑稽,因此,同學都喜歡嘲笑、捉弄他,讓小小年紀的卡耐基覺得自己就是天生有缺陷,才會淪為眾人的笑柄,為此,他常鬱鬱寡歡,而且顯得相當自卑。


    卡耐基自卑也就算了,他還滿腦子的憂慮,像是看到植物的種子,他都能聯想到自己是否也會遭到活埋的命運;雷雨交加時,他甚至還怕被雷打死;他還擔心死後會下地獄;也怕自己長相怪異,沒有女生要嫁給他……隻不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誰又能奈何?時常擔心這、害怕那的,能有什麽作為呢?然而,卡耐基就是在諸多的憂慮下長大。


    卡耐基的憂鬱總是如鬼魅般的形影相隨,讓他非常煩惱,因為,不隻在現實生活中或是虛幻的夢境裏,他都拋不開那些困擾自己的念頭,他總是悲觀地將事情往壞處想,愈想他就愈鬱悶。


    不過,讓我們慶幸的是,那些讓卡耐基煩惱得無法入睡的壞事,一件都沒有發生過,所以他算是庸人自擾了。但年幼的卡耐基無法讓自己不去擔心,他隻能任由憂鬱伴隨著他成長。


    為什麽卡耐基會如此多愁善感呢?原來是他的父親生性悲觀,每當遭遇災難時,他父親總是認為是老天爺在找麻煩,緊接著便是沒完沒了的抱怨。幸虧卡耐基的母親生性樂觀,她總是對生命充滿希望,在卡耐基因為被同學捉弄而感到挫折、難受時,她沒有責備卡耐基的怯懦,也沒批評卡耐基同學的行為,反而鼓勵卡耐基,對他寄予厚望。


    卡耐基的父母,一個悲觀,一個樂觀,使得卡耐基在遺傳基因裏產生這兩者的組合,所幸卡耐基的母親總是給予他正麵的能量,讓他在一次次的悲觀裏,改變思路,並調整自己,終至尋獲了一條適合自己走的道路。


    卡耐基在師範學院就讀時,他的家裏仍然窮困,他必須四處打工賺取學費及努力讀書以獲得獎學金,才能將學費補足,在先天不足又碰上後天失調的情況下,他唯有更加努力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卡耐基雖然生性怯懦,但在他的母親鼓勵下,他試圖用各種方法改變,當他知道學校舉辦的辯論會及演說比賽能出名時,他便積極參賽,縱使他根本不具備這樣的天賦,他仍不放棄機會,就在他失敗十二次之後,第十三次,他總算成功了。


    如果卡耐基明知道參與辯論及演說,能讓自己擺脫自卑及怯懦的個性,卻不敢嚐試改變自己的想法,也不敢有所作為,那麽,他便永遠是一個畏畏縮縮、終日遭人嘲笑的大耳怪罷了,但他成功地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勇敢地站到演講台上,麵對著廣大的人群,說出自己的理念。


    也許是貧窮的家庭環境及自卑感作祟的原因吧,成年後的卡耐基一心想成功,希望借由名利及地位改變自己的一生,因此,在出社會後,因為看一位同學當推銷員賺了很多錢,卡耐基便決定放棄原本的理想,他也學人家當起了推銷員,後來他也曾經去當演員,可是兜了一圈之後,他又做回了推銷員。但是重做推銷員後,他又發現推銷員的生活並不符合他追求的理想,於是,他將自己人生最後的定位放在了演說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活著,就不能被自己打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法)維克·漢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法)維克·漢森並收藏活著,就不能被自己打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