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如何擴大你的選擇範圍(5)
活著,就不能被自己打垮 作者:(法)維克·漢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由於學校的訓練及累積的推銷員經驗,卡耐基成功地擺脫了自卑感及怯懦的個性,改變了他在人前畏縮、不善言語的缺點,刻意的演說訓練,給他增添了許多自信與勇氣,也圓融了他的處世態度。
卡耐基曾說:“批評不但不會改變現實,反而會招致憤恨。”
大多數人在麵臨人、製度、環境的改變時,都會用狹隘的眼光睥睨著周遭的人、事、物,卻鮮少反省或力求改變,以適應現存的環境或現行製度,一味地批評與抵抗,不懂得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最終受害的反而是自己,因為在這個物競天擇的世界裏,隻有適應力強的人才有機會生存下去。
26.重新檢驗你的優先級
一個麗日高照的中午,我正愜意地喝著午茶,一個學生皮特前來拜訪,看到皮特,我大吃了一驚,在大學時,皮特可是意氣風發,可現在卻來了個天翻地覆的大變樣。
他滿臉愁容,眉頭上還擠滿了皺紋,本來隻有二十四歲的他,看起來卻像四十二歲的人,究竟發生了什麽事,讓這個風華正茂的少年才俊,變成了一個枯槁憔悴的小老頭?
皮特告訴我,他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報社當了一名記者,最初,他還想著憑借自己的才華,為社會公平正義做一些事情,可是後來,他發現自己完全想錯了。
那家報社是私立的,什麽文章吸引讀者,它就發什麽文章,為了抓住讀者的眼球,報社經常讓記者寫假報道、假消息,比如:某明星得了艾滋、某個政客搞婚外戀等等,但皮特寫的文章常被主編要求重寫。
皮特選擇了辭職,可是他又找了幾份工作,都遇上了相同的問題,皮特苦悶極了,他決定來找我。
皮特的煩惱是許多年輕人當下狀態的真實寫照,年輕人剛工作,總幻想著“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可現實環境卻往往讓我們失望。這時,就需要我們用人生智慧來解決。
我們為什麽老是抱怨環境呢?我們為什麽不能改變一下思維,嚐試著去適應環境呢?
既然要改變糟糕而讓人煩亂的環境比登上火星還難,那我們不妨去適應環境,與環境“友好”相處。
環境像晦明變化的天氣一樣,翻雲覆雨,而麵對這多變的環境,抱怨和牢騷除了讓我們多幾條皺紋外,其他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我們應該不斷地調整,畢竟,這是一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
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和殘酷的社會,很多人喜歡把大腦“封存”起來,他們隻喜歡幹活,卻不願“調動”一下腦細胞,結果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木偶”,而這個急速前進的社會最先淘汰的,往往就是這些四平八穩、沒有優勢的人。
這裏所說的“優勢”,就是一個人的優先級。
有一項任務,如果你有比別人更強的能力去完成,那麽,你就有了優先級。
也就是說,我們不要成為那些“千樹萬樹梨花開”中的平凡一朵,而是要做“萬裏東風第一枝”。
我們在忙碌做事的同時,一定不能忽略了重新檢驗自己的優先級。我們隻有不斷完善、充電,積蓄更強的適應力,才能適應這個環境,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該如何檢驗出自己的優先級?又該如何強化自己的優先級呢?
我們的適應力強弱,往往可以根據自己被別人需要的程度來判斷。
如果在一份工作中,你經常被別人拉過去請教,大家遇到什麽問題和困難,總是第一時間想到你,而你也總是能夠在眨巴眨巴眼睛之間,讓這些問題和困難灰飛煙滅,那麽,你就成為了大多數人心中的no.1,這就是你的優先級。
很多年齡稍長的人,總是會把自己落伍的原因歸結“是時間惹的禍”,這種推搪貌似合理,其實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說法,是一種逃避的無能行為。
的確,年輕人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強一些,但是“優先級”和“年齡”之間,就像“公雞”和“鴨蛋”一樣,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人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中待的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相對而言比較固定的思維,這時候,如果我們不及時讓腦袋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那我們就會像溫水裏的青蛙一樣,慢慢失去了活力。
因此,為了提升自己的適應力,我們就必須經常重新檢驗自己的優先級(優勢)。
不要總是用固定的思維去解決問題,我們應該經常換一種思維和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才不會讓自己對環境變得麻木。
當你發現身邊的主管、朋友、同事,在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已經不再總是依賴你,而是求助於其他的同事,並且那個同事做的效果並不遜色於你,這時候,你就應該警惕了。
要有危機感,不要讓後來居上者取代了你自己的位置。正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的大腦如一個池塘,隻有不斷注入新的水源,才能常換常新,保持最先進的狀態。
人要不斷地去改變,向著更高、更強的方向發展,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適應力,優化自己的等級。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我們要想不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就要想辦法提高自己的適應力。
環境改變了,適應力的標準也會隨之改變,所以,在衡量自己的適應能力的時候,我們不要把過去的標準誤當成了新標準。
舉個例子,幾十年前,那時沒有計算機,而你的速記能力很強,這時,你就具有了優先級(優勢)。可在計算機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今天,你卻還想當然的趴在自己曾經的優先級上呼呼大睡,那麽,你離“out”就不遠了。
你的優先級(優勢)就是你的適應力的最好體現,所以我們應該時常重新檢驗自己的優先級(優勢),確保自己能夠適應身邊的環境。
27.預想人生的下一章
有人在生活中習慣於騎驢看唱本——走著瞧,走一步算一步,這種寄希望於老天爺賞賜好運氣的樂觀態度,仔細想來,和坐著等死沒有多大差別。
一個人如果隻盯住了今天,那他就沒有了明天。
短視的人,永遠不會去思考下一秒鍾將會發生什麽,如果你不能夠做生活的主人,那麽結果就是生活做了你的主人。
很顯然,被生活牽著鼻子走的人,根本不知道環境將會發生什麽變化,一旦環境變了,他就會被生活的遊戲規則無情地淘汰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後知後覺的人,永遠不能變成自己命運的主宰者,因為他們意識不到曆史變遷中“物是人非”,不願意屈就於環境,總是比社會慢半拍,一天慢半拍,那麽一年過去,你會慢多少呢?
雖然生活中充滿了變量,人不可能預知未來的事,上帝也沒有安排我們穿越到未來,去看一看未來要發生什麽。可是,我們仍然有辦法去預想人生的下一章。
曆史的車輪不斷地向前滾動,雖然未來的每一秒都是個未知數,但是,排除地震、海嘯等不可預期的災難以外,我們仍然可以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去推測事物未來發展的趨勢,由此預想人生的下一章。
如果我們對未來有了一個“預覽”,那麽,在我們迎接未來的時候,就不至於束手無策、毫無準備了。人如果想適應環境,就應該學會去推理環境的變化趨勢,一個能掌控環境變化趨勢的人,必定會走在時代的前沿,不會被淘汰。
人生需要規劃,生命需要彩排。
根據自己合理的推測,大膽假設未來。我們如果足夠自信,並且擁有豐富的經驗積累,那麽我們就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大致地推測出自己的人生軌跡。
命運是公平的,我們都不會是命運的寵兒。當環境發生變化以後,如果我們還是以現狀去應對,可能就無法接招,最終被打敗,成為生活的敗者。
不要向命運低頭,不要被時間的不可預知性蒙蔽,我們的命運應該由我們自己操控,隻要我們提高適應力,善於觀察環境,善於做出改變,我們就可以應對不可預期的難關。
預想人生的下一章,就在於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及時給自己打預防針,不讓突如其來的情況把你嚇倒,在“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中,從容解決人生中的各種疑難雜症。
人生的每一步都充滿了未知和改變,我們也應該以一種不斷改變自己的心態去為未來做準備,這樣,當我們與未來不期而遇的時候,當我們與困難狹路相逢的時候,我們就事先有了準備,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28.你需要誰在身邊
環境在無情地快速變化,我們像一個皮球,被轉得越來越快,我們得到的越來越多,但是我們失去的也越來越多,純真、悠閑、感情……
當有一天,你轉累了,想停下來歇歇,這時你忽然發現,你身邊一個人都沒有,你隻是一個人在路上孤獨地行走,此時,你會不會覺得寂寞?那麽,我們到底需要誰在我們身邊呢?
我們活在一個渾濁而晦暗的世界裏,在這個世界裏,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與別人明爭暗鬥,“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尊為至理名言。
我們缺乏安全感,就連晚上做夢時,我們都在提防被自己的朋友在背後捅一刀。我們已不再信任任何人了,“防人之心不可無”已經成為我們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最好借口。
可是我們是人,是人就需要愛、需要溫暖。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裏,我們的內心仍然希望有人陪在我們的身邊,給我們取暖。
有人說:人和人之間就好像刺蝟,距離太遠了會冷,距離太近了又會刺傷。為了安全感,我們總是跟他人保持著安全距離,生怕一不小心被“刺傷”。
可是當我們把自己封閉起來時,我們卻發現:有了安全感,快樂卻沒有了!這是怎麽回事呢?
因為我們是人,人的根本屬性就是“社會性”,如果我們將自己完全與“世”隔絕,那麽,我們就與“狼孩”所差無幾。
“狼孩”尚有情感,何況人乎?
我們需要的情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正是親情、友情、愛情,一個都不能少。
親人:親情是最牢固的,它不像愛情若即若離、可有可無,與其他的感情不同,它是與生俱來的,它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之中,不需要我們努力地去仰望之。
親情雖然恒遠、雋永,但卻總被人們忽略。我們嘴上總是說:我們辛辛苦苦工作,還不都是為了這個家?可是仔細想一想,事實真如我們所說嗎?
我們辛苦工作是為了什麽?難道就是為了冷淡家人?當我們的財富在增加,當我們的職位在升遷時,我們不要忘記:隻有家人對我們是無私的。
所以,我們需要家人在我們身邊。家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最溫暖的港灣,無論社會如何變化,親情永遠不變。
益友:盡管現在社會利益關係的朋友越來越多,“管鮑之交”那種高山流水的純友誼已是可遇不可求,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朋友。
也許你周圍的每個人都曾經利用過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你也曾經利用過你周圍的人。不要計較得太多,我們隻需記住:在我們困難的時候,朋友曾經向我們伸出過溫暖的雙手,這就足夠了。
朋友給我們支持,在我們失敗時一起哭,開心時一起笑,與我們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與我們一起進步,所以,我們不能沒有朋友的陪伴。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的身邊總有比我們厲害的人物,我們不能因為他們比我們厲害就想方設法除掉他們,這並不是提高我們適應力的辦法。隻有我們向他們學習,努力把自己變強,才能不斷地去適應這個社會。
我們不是溫室的花朵,隻有沒能力的人才想在真空中生活。我們的身邊需要有家人還有良師益友的相伴,這樣我們才不會感到孤單。
29.“動動腦,看別人”擴大選項的案例二
人都是平凡的,但是有的人能夠在平凡中發現自己的潛能,在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努力地去改變自己,使自己適應環境。
加拿大著名的風景園藝家瓊尼·馬汶,上高二的時候,老師告訴他:“孩子,你不是學習的料子,你的各科成績都平平,留在學校裏繼續學習,對你的父母和你自己來說,隻是在浪費時間。”
瓊尼·馬汶傷心地哭了,他記得父母對他最大的期望就是讓他上大學,可是他卻被迫退學了。當時瓊尼·馬汶才十六歲,加拿大城裏的活又很難找,於是他隻能給人修剪花草。雖然他並不覺得這是一份多麽能給他帶來榮譽的工作,但他仍然每天都用心地修剪花草和園圃,還經常想一些好辦法來使花園看上去更漂亮。
一段時間後,人們發現瓊尼·馬汶修剪的花草都非常繁茂、美麗,十分精致,很多雇主也注意到了他非凡的手藝,對他讚賞有加,人們還給他起了一個雅號——“綠拇指”。
二十五年後,瓊尼·馬汶成為了全國知名的風景園藝家,他的父母為他感到驕傲。
瓊尼·馬汶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改變了,隻要我們試著去適應環境,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的適應力,我們同樣可以做出非凡的事跡。因為,改變自己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人應該懂得擴展自己的選項,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能力局限在一個範圍內,就會對自己其他方麵的能力作出否定。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就像瓊尼·馬汶的例子一樣,最初,他也不知道自己具備園藝的能力,但當他拿起剪刀時,他卻取得了成功。
試想:假如瓊尼·馬汶沒有努力適應新工作,而是每天在花園裏無所事事,任由花草隨意亂長,那他就不會成為一個園藝家,而很可能被當做一個反麵教材。所以,怕是沒有用的,隻有我們打起精神,努力地去適應環境,才能在新環境中有所作為。
當環境改變的時候,我們應該重新檢驗自己的優先級,每個領域都有成功的可能,成功是不會限製於某一領域的。我們不要抱著自己舊有的觀點不放,也不要認為自己哪方麵能力弱,哪方麵能力強。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優先級。
讀書好的人不一定園藝水平高,這就是瓊尼·馬汶帶給我們的啟示。
30.好好看路,別老盯著坑洞瞧
我們的目光往往容易被一小部分吸引。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位法師指著地上的樹蔭問小和尚:“你看到了什麽?”
小和尚回答說:“樹蔭。”
法師搖搖頭:“難道你看不見大片大片的陽光嗎?”
聽到這個故事,我們經常會笑話小和尚的狹隘,但我們可曾想過,我們也經常變成“小和尚”。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被陰暗的一點樹蔭吸引,卻忽視了生命中大片大片的陽光。就像人生的路,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坑洞,但是我們的目光卻總是被坑洞所吸引。即使是在走平坦的大道,我們也總是不停地盯著腳下,生怕有坑洞。
可是,當我們在緊繃著神經走路時,我們卻錯過了享受平坦大道給我們帶來的喜悅。
環境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如果把我們人生的道路比喻為環境的話,那麽坑洞就是這些改變。有的人比較隨性,並不會因為路上有幾個坑洞就小心翼翼,總是盯著坑洞瞧,他們還是邊走邊欣賞沿途的風景,一路下來,也許會有幾次受傷,但是他們卻飽覽了人生美景。
還有的人,就怕一不小心掉進坑洞,每一步都非常謹慎,以至於到達終點的時候,他們不但沒有為自己白走了一遭路而遺憾,反而還在為自己沒有掉進坑洞而竊喜。
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去掌控大局,以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不是死盯著變化的一小塊地方不放。其實,變化的那一小塊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它對全域的影響。
卡耐基曾說:“批評不但不會改變現實,反而會招致憤恨。”
大多數人在麵臨人、製度、環境的改變時,都會用狹隘的眼光睥睨著周遭的人、事、物,卻鮮少反省或力求改變,以適應現存的環境或現行製度,一味地批評與抵抗,不懂得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最終受害的反而是自己,因為在這個物競天擇的世界裏,隻有適應力強的人才有機會生存下去。
26.重新檢驗你的優先級
一個麗日高照的中午,我正愜意地喝著午茶,一個學生皮特前來拜訪,看到皮特,我大吃了一驚,在大學時,皮特可是意氣風發,可現在卻來了個天翻地覆的大變樣。
他滿臉愁容,眉頭上還擠滿了皺紋,本來隻有二十四歲的他,看起來卻像四十二歲的人,究竟發生了什麽事,讓這個風華正茂的少年才俊,變成了一個枯槁憔悴的小老頭?
皮特告訴我,他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報社當了一名記者,最初,他還想著憑借自己的才華,為社會公平正義做一些事情,可是後來,他發現自己完全想錯了。
那家報社是私立的,什麽文章吸引讀者,它就發什麽文章,為了抓住讀者的眼球,報社經常讓記者寫假報道、假消息,比如:某明星得了艾滋、某個政客搞婚外戀等等,但皮特寫的文章常被主編要求重寫。
皮特選擇了辭職,可是他又找了幾份工作,都遇上了相同的問題,皮特苦悶極了,他決定來找我。
皮特的煩惱是許多年輕人當下狀態的真實寫照,年輕人剛工作,總幻想著“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可現實環境卻往往讓我們失望。這時,就需要我們用人生智慧來解決。
我們為什麽老是抱怨環境呢?我們為什麽不能改變一下思維,嚐試著去適應環境呢?
既然要改變糟糕而讓人煩亂的環境比登上火星還難,那我們不妨去適應環境,與環境“友好”相處。
環境像晦明變化的天氣一樣,翻雲覆雨,而麵對這多變的環境,抱怨和牢騷除了讓我們多幾條皺紋外,其他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我們應該不斷地調整,畢竟,這是一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
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和殘酷的社會,很多人喜歡把大腦“封存”起來,他們隻喜歡幹活,卻不願“調動”一下腦細胞,結果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木偶”,而這個急速前進的社會最先淘汰的,往往就是這些四平八穩、沒有優勢的人。
這裏所說的“優勢”,就是一個人的優先級。
有一項任務,如果你有比別人更強的能力去完成,那麽,你就有了優先級。
也就是說,我們不要成為那些“千樹萬樹梨花開”中的平凡一朵,而是要做“萬裏東風第一枝”。
我們在忙碌做事的同時,一定不能忽略了重新檢驗自己的優先級。我們隻有不斷完善、充電,積蓄更強的適應力,才能適應這個環境,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該如何檢驗出自己的優先級?又該如何強化自己的優先級呢?
我們的適應力強弱,往往可以根據自己被別人需要的程度來判斷。
如果在一份工作中,你經常被別人拉過去請教,大家遇到什麽問題和困難,總是第一時間想到你,而你也總是能夠在眨巴眨巴眼睛之間,讓這些問題和困難灰飛煙滅,那麽,你就成為了大多數人心中的no.1,這就是你的優先級。
很多年齡稍長的人,總是會把自己落伍的原因歸結“是時間惹的禍”,這種推搪貌似合理,其實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說法,是一種逃避的無能行為。
的確,年輕人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強一些,但是“優先級”和“年齡”之間,就像“公雞”和“鴨蛋”一樣,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人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中待的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相對而言比較固定的思維,這時候,如果我們不及時讓腦袋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那我們就會像溫水裏的青蛙一樣,慢慢失去了活力。
因此,為了提升自己的適應力,我們就必須經常重新檢驗自己的優先級(優勢)。
不要總是用固定的思維去解決問題,我們應該經常換一種思維和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才不會讓自己對環境變得麻木。
當你發現身邊的主管、朋友、同事,在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已經不再總是依賴你,而是求助於其他的同事,並且那個同事做的效果並不遜色於你,這時候,你就應該警惕了。
要有危機感,不要讓後來居上者取代了你自己的位置。正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的大腦如一個池塘,隻有不斷注入新的水源,才能常換常新,保持最先進的狀態。
人要不斷地去改變,向著更高、更強的方向發展,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適應力,優化自己的等級。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我們要想不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就要想辦法提高自己的適應力。
環境改變了,適應力的標準也會隨之改變,所以,在衡量自己的適應能力的時候,我們不要把過去的標準誤當成了新標準。
舉個例子,幾十年前,那時沒有計算機,而你的速記能力很強,這時,你就具有了優先級(優勢)。可在計算機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今天,你卻還想當然的趴在自己曾經的優先級上呼呼大睡,那麽,你離“out”就不遠了。
你的優先級(優勢)就是你的適應力的最好體現,所以我們應該時常重新檢驗自己的優先級(優勢),確保自己能夠適應身邊的環境。
27.預想人生的下一章
有人在生活中習慣於騎驢看唱本——走著瞧,走一步算一步,這種寄希望於老天爺賞賜好運氣的樂觀態度,仔細想來,和坐著等死沒有多大差別。
一個人如果隻盯住了今天,那他就沒有了明天。
短視的人,永遠不會去思考下一秒鍾將會發生什麽,如果你不能夠做生活的主人,那麽結果就是生活做了你的主人。
很顯然,被生活牽著鼻子走的人,根本不知道環境將會發生什麽變化,一旦環境變了,他就會被生活的遊戲規則無情地淘汰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後知後覺的人,永遠不能變成自己命運的主宰者,因為他們意識不到曆史變遷中“物是人非”,不願意屈就於環境,總是比社會慢半拍,一天慢半拍,那麽一年過去,你會慢多少呢?
雖然生活中充滿了變量,人不可能預知未來的事,上帝也沒有安排我們穿越到未來,去看一看未來要發生什麽。可是,我們仍然有辦法去預想人生的下一章。
曆史的車輪不斷地向前滾動,雖然未來的每一秒都是個未知數,但是,排除地震、海嘯等不可預期的災難以外,我們仍然可以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去推測事物未來發展的趨勢,由此預想人生的下一章。
如果我們對未來有了一個“預覽”,那麽,在我們迎接未來的時候,就不至於束手無策、毫無準備了。人如果想適應環境,就應該學會去推理環境的變化趨勢,一個能掌控環境變化趨勢的人,必定會走在時代的前沿,不會被淘汰。
人生需要規劃,生命需要彩排。
根據自己合理的推測,大膽假設未來。我們如果足夠自信,並且擁有豐富的經驗積累,那麽我們就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大致地推測出自己的人生軌跡。
命運是公平的,我們都不會是命運的寵兒。當環境發生變化以後,如果我們還是以現狀去應對,可能就無法接招,最終被打敗,成為生活的敗者。
不要向命運低頭,不要被時間的不可預知性蒙蔽,我們的命運應該由我們自己操控,隻要我們提高適應力,善於觀察環境,善於做出改變,我們就可以應對不可預期的難關。
預想人生的下一章,就在於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及時給自己打預防針,不讓突如其來的情況把你嚇倒,在“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中,從容解決人生中的各種疑難雜症。
人生的每一步都充滿了未知和改變,我們也應該以一種不斷改變自己的心態去為未來做準備,這樣,當我們與未來不期而遇的時候,當我們與困難狹路相逢的時候,我們就事先有了準備,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28.你需要誰在身邊
環境在無情地快速變化,我們像一個皮球,被轉得越來越快,我們得到的越來越多,但是我們失去的也越來越多,純真、悠閑、感情……
當有一天,你轉累了,想停下來歇歇,這時你忽然發現,你身邊一個人都沒有,你隻是一個人在路上孤獨地行走,此時,你會不會覺得寂寞?那麽,我們到底需要誰在我們身邊呢?
我們活在一個渾濁而晦暗的世界裏,在這個世界裏,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與別人明爭暗鬥,“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尊為至理名言。
我們缺乏安全感,就連晚上做夢時,我們都在提防被自己的朋友在背後捅一刀。我們已不再信任任何人了,“防人之心不可無”已經成為我們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最好借口。
可是我們是人,是人就需要愛、需要溫暖。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裏,我們的內心仍然希望有人陪在我們的身邊,給我們取暖。
有人說:人和人之間就好像刺蝟,距離太遠了會冷,距離太近了又會刺傷。為了安全感,我們總是跟他人保持著安全距離,生怕一不小心被“刺傷”。
可是當我們把自己封閉起來時,我們卻發現:有了安全感,快樂卻沒有了!這是怎麽回事呢?
因為我們是人,人的根本屬性就是“社會性”,如果我們將自己完全與“世”隔絕,那麽,我們就與“狼孩”所差無幾。
“狼孩”尚有情感,何況人乎?
我們需要的情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正是親情、友情、愛情,一個都不能少。
親人:親情是最牢固的,它不像愛情若即若離、可有可無,與其他的感情不同,它是與生俱來的,它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之中,不需要我們努力地去仰望之。
親情雖然恒遠、雋永,但卻總被人們忽略。我們嘴上總是說:我們辛辛苦苦工作,還不都是為了這個家?可是仔細想一想,事實真如我們所說嗎?
我們辛苦工作是為了什麽?難道就是為了冷淡家人?當我們的財富在增加,當我們的職位在升遷時,我們不要忘記:隻有家人對我們是無私的。
所以,我們需要家人在我們身邊。家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最溫暖的港灣,無論社會如何變化,親情永遠不變。
益友:盡管現在社會利益關係的朋友越來越多,“管鮑之交”那種高山流水的純友誼已是可遇不可求,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朋友。
也許你周圍的每個人都曾經利用過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你也曾經利用過你周圍的人。不要計較得太多,我們隻需記住:在我們困難的時候,朋友曾經向我們伸出過溫暖的雙手,這就足夠了。
朋友給我們支持,在我們失敗時一起哭,開心時一起笑,與我們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與我們一起進步,所以,我們不能沒有朋友的陪伴。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的身邊總有比我們厲害的人物,我們不能因為他們比我們厲害就想方設法除掉他們,這並不是提高我們適應力的辦法。隻有我們向他們學習,努力把自己變強,才能不斷地去適應這個社會。
我們不是溫室的花朵,隻有沒能力的人才想在真空中生活。我們的身邊需要有家人還有良師益友的相伴,這樣我們才不會感到孤單。
29.“動動腦,看別人”擴大選項的案例二
人都是平凡的,但是有的人能夠在平凡中發現自己的潛能,在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努力地去改變自己,使自己適應環境。
加拿大著名的風景園藝家瓊尼·馬汶,上高二的時候,老師告訴他:“孩子,你不是學習的料子,你的各科成績都平平,留在學校裏繼續學習,對你的父母和你自己來說,隻是在浪費時間。”
瓊尼·馬汶傷心地哭了,他記得父母對他最大的期望就是讓他上大學,可是他卻被迫退學了。當時瓊尼·馬汶才十六歲,加拿大城裏的活又很難找,於是他隻能給人修剪花草。雖然他並不覺得這是一份多麽能給他帶來榮譽的工作,但他仍然每天都用心地修剪花草和園圃,還經常想一些好辦法來使花園看上去更漂亮。
一段時間後,人們發現瓊尼·馬汶修剪的花草都非常繁茂、美麗,十分精致,很多雇主也注意到了他非凡的手藝,對他讚賞有加,人們還給他起了一個雅號——“綠拇指”。
二十五年後,瓊尼·馬汶成為了全國知名的風景園藝家,他的父母為他感到驕傲。
瓊尼·馬汶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改變了,隻要我們試著去適應環境,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的適應力,我們同樣可以做出非凡的事跡。因為,改變自己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人應該懂得擴展自己的選項,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能力局限在一個範圍內,就會對自己其他方麵的能力作出否定。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就像瓊尼·馬汶的例子一樣,最初,他也不知道自己具備園藝的能力,但當他拿起剪刀時,他卻取得了成功。
試想:假如瓊尼·馬汶沒有努力適應新工作,而是每天在花園裏無所事事,任由花草隨意亂長,那他就不會成為一個園藝家,而很可能被當做一個反麵教材。所以,怕是沒有用的,隻有我們打起精神,努力地去適應環境,才能在新環境中有所作為。
當環境改變的時候,我們應該重新檢驗自己的優先級,每個領域都有成功的可能,成功是不會限製於某一領域的。我們不要抱著自己舊有的觀點不放,也不要認為自己哪方麵能力弱,哪方麵能力強。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優先級。
讀書好的人不一定園藝水平高,這就是瓊尼·馬汶帶給我們的啟示。
30.好好看路,別老盯著坑洞瞧
我們的目光往往容易被一小部分吸引。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位法師指著地上的樹蔭問小和尚:“你看到了什麽?”
小和尚回答說:“樹蔭。”
法師搖搖頭:“難道你看不見大片大片的陽光嗎?”
聽到這個故事,我們經常會笑話小和尚的狹隘,但我們可曾想過,我們也經常變成“小和尚”。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被陰暗的一點樹蔭吸引,卻忽視了生命中大片大片的陽光。就像人生的路,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坑洞,但是我們的目光卻總是被坑洞所吸引。即使是在走平坦的大道,我們也總是不停地盯著腳下,生怕有坑洞。
可是,當我們在緊繃著神經走路時,我們卻錯過了享受平坦大道給我們帶來的喜悅。
環境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如果把我們人生的道路比喻為環境的話,那麽坑洞就是這些改變。有的人比較隨性,並不會因為路上有幾個坑洞就小心翼翼,總是盯著坑洞瞧,他們還是邊走邊欣賞沿途的風景,一路下來,也許會有幾次受傷,但是他們卻飽覽了人生美景。
還有的人,就怕一不小心掉進坑洞,每一步都非常謹慎,以至於到達終點的時候,他們不但沒有為自己白走了一遭路而遺憾,反而還在為自己沒有掉進坑洞而竊喜。
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去掌控大局,以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不是死盯著變化的一小塊地方不放。其實,變化的那一小塊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它對全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