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醫生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推銷藥物最好的辦法就是擴大疾病的影響。”這其實是製藥業的一個秘密。由於每年隻有少量含有新成分的新藥進入市場,為了陳藥或銷售較差的藥也能賣出去,製藥業必須創造疾病。[11]


    一個大有“錢途”的病,不流行也難。


    六、治療多動症藥物可怕的副作用


    這些藥真的像廣告中說的沒有副作用嗎?


    關於利他林及其他兒童服用的中樞興奮藥的副作用,常見的有這些:食欲減退、失眠、頭暈、體重減輕,此外還可能出現過敏、精神運動性興奮、恐懼和被跟蹤的妄想,偶見腹痛。這些副作用一般是寫在藥品說明書上的,尚不是最嚴重的,嚴重的是下麵這些不寫在說明書上的:


    中樞興奮藥抑製體重及身高的增長,連續服用中樞神經類藥物兩年的小孩,比對照組兒童平均身高低1.5厘米[12],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身材矮小。


    美國心理健康國家研究所發布的一項神經學研究顯示,不服用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藥品的兒童右腦大腦皮層在七歲半的時候達到最大厚度,而用藥兒童達到右腦大腦皮層最大厚度的時間比非用藥兒童晚三年。也就是說,服用利他林類藥品,會影響兒童的智力發育。


    兒童體重較輕,正處於發育期,身體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他們對合成化學物毒性的抵抗力非常弱,長期使用此類藥物會對各器官的發育形成不良影響,甚至留下隱患。


    2007年2月22日,搜狐新聞網轉引《法製晚報》消息稱,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發布通告,在1999—2003年間使用治療adhd藥品的病人中發現二十五人死亡,其中包括十九名兒童;同時,一份fda報告顯示,治療adhd藥品還使用藥者出現精神病症狀的危險幾率上升了1‰,比如用藥患者會出現聽覺幻覺、無端懷疑、狂躁不安等精神病問題。fda建議,利他林應該在藥品說明書中加入黑框警告,提醒人們這類藥品可能會增加用藥者死亡以及身體和精神傷害的風險。


    除了以上觸目驚心的副作用,我認為,該藥對兒童最大的傷害還在心理上。天天一片藥,就是天天一句提示:你是有病的,你需要吃藥。


    童年不會重複,吃過的藥會在體內留下痕跡;被貼上“多動症”標簽,也會在心靈留下痕跡。我見過一些兒童,他們吃過一階段藥後,自己就不願停藥,擔心停了藥自己變得更不如意。藥物不僅損害了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摧殘了他的自信——這個副作用難道不是最可怕的嗎?


    七、家長和教師成為推波助瀾者


    “兒童多動症”的信息越來越多,它使很多人相信,確實有這樣一種病在威脅著兒童的健康,而且有蔓延上升趨勢,連幼兒園的孩子“不守紀律不睡午覺”也被說成是多動症的前兆。我見過不少家長,談到他的孩子不聽話,就會憂心忡忡地認為自己的孩子可能有多動症。因為多動症的“症狀”是很容易讓家長把孩子和疾病對號入座的。


    絕大多數對“多動症”確信無疑的家長,他們對這一病症其實了解得並不多,甚至沒有查過資料,他們的信息主要來源於醫生、媒體或道聽途說。許多家長是在教師的暗示或建議下帶孩子去看多動症的。因為孩子在學校或幼兒園的行為不符合要求,給老師帶來了麻煩。老師不願被一些孩子過多地打擾,不願或沒有能力到教育上尋找問題的症結,於是尋找最簡單的解決辦法,讓家長帶孩子去看醫生。隻要帶著孩子去醫生那裏檢查,很多兒童就成為了“病人”,他們需要天天吃藥,這樣老師就從被某些兒童打擾中輕鬆地解脫出來了。


    不少家長也願意把孩子的一些“問題”歸結到客觀原因上,這樣思考就不需要家長自責,做起來也最省力氣。我甚至見過一位高中生的家長,她的孩子不肯用功學習,總是不想坐到書桌前,隻想出去打球或看電視,她就認為孩子有多動症,居然帶著孩子去看精神科醫生,每天要求孩子吃藥。而她自己作為家長,根本懶得去反思自己多年來在教育上的失誤,更不願意去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對於“多動症”兒童,家長和教師如果能多去關心和理解孩子,用心去傾聽孩子的“行為語言”,孩子的一切都會變得正常。他上課不注意聽講,是因為不喜歡老師的講課方式或對內容沒有興趣;考試成績低,是因為他壓根就沒去學習考試內容;攻擊同學,是因為他想保護自己或感到這裏麵的樂趣;做危險動作,是因為他們想表現自己或不知道危險是什麽——千差萬別的兒童有著千差萬別的自我意識,他們的行為表現各不相同。他們還不具有成人的道德觀、價值觀、忍耐力,以及對後果的預見,所以他們很難用這些東西來約束自己。


    成人在多大程度上接納一個孩子,取決於他在多大程度上聽懂了孩子的“傾訴”。


    家長和教師都是愛孩子的,但僅有愛還不夠。愛的質量因為教育理念的不同、細節處理的不同而有巨大差異。隻有懂孩子,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才能有質量地愛孩子。


    八、“多動症”孩子到底得了什麽病?


    如果說兒童確實表現出一些行為或品格方麵的問題,這些問題基本上都可以用教育學來解釋。


    一部分原因是,家長或教師把孩子正常的活潑好動看成是問題,無風三尺浪,沒事找事。大多數原因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在反抗壓力中,發生和發展了許多畸形行為。這些畸形行為當然讓人不舒服,追究它的成因,必須要回歸到家庭成長環境中。


    “多動症患兒”越來越多,隻說明我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多。


    現代社會對標準化的追求,使社會生活方方麵麵都產生著趨同心理。家長總是希望孩子向著“楷模”發展,而不是向孩子自己願意的那個樣子發展。成人為孩子設立了太多的標準,認為在標準模式下培養的孩子將來才能成功。比如“愛學習”“有禮貌”“守紀律”“多才多藝”等。兒童在這些方麵“聽話”,按家長要求去做,就是好的;如果他們不聽話,在哪一方麵達不到成人的要求,就要遭到訓斥,嚴重的會遭到打罵。還有的家長自身境遇不理想,或有人格缺陷,常常把自己的不如意遷怒於孩子,把自己的“理想”交給孩子完成。


    這些成人對兒童的態度,反映的是成人自身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它勢必會引發成人和兒童間或明或暗、連續不斷的衝突。“多動症患兒”的家長往往有偏執人格,他們一方麵以自己的思維模式對兒童自然特性進行長期而不良的幹擾,憑借強權以“愛”的名義不停地打亂兒童固有的成長節奏,使他們陷入愁苦和恐懼中;另一方麵自我保護意識很強,成人意願一受到挑戰,就要做出應激反應,經常態度嚴厲地對待孩子。這種家庭教養方式有利於成人宣泄情緒,但不利於兒童成長,給兒童帶來的是持續不斷的心理傷害。


    分析診斷量表中所有“症狀”,反映的都是兒童對自身與世界關係的調整。他們用各不相同的“症狀”傾訴他們不斷地遭受心理創傷後的自卑、不安、厭惡、失望、淡漠、憎恨、懷疑等種種情緒體驗。連續不斷的心理創傷,會讓孩子精神上產生很大的壓力,行為發生變態:要麽成為桀驁不馴的小混混;要麽成為完全喪失自我的小傀儡;要麽成為無法和他人相處的孤僻者或偏執狂——這一切的背後都是兒童安全感、自信心的缺失。


    人是何等細膩的生物,兒童從很小就對愛與尊重有了強烈的感知。生活中任何一種境遇都可能引起他體內各項生化指標的改變,即使所謂“多動症兒童”大腦中真的缺少讓他安靜的“多巴胺”,誰能說清楚這是因還是果?“多動症”的真正“致病原因”是成人犯了兩個錯誤:錯誤的兒童觀,錯誤的教育方法。


    這樣說令很多家長和教師感到不快,甚至反感。他們習慣把問題歸結到一個客觀原因,並去尋找客觀的解決方案。醫生的診斷,減輕了家長和教師對自己教育失敗的負罪感,給了他們麵子。同時,較之耐心細致的體察、痛下決心的自我改變和嘔心瀝血的體力與精神雙重付出,吃藥是最簡單、最不需要家長和教師花費心思的方法——它恰好契合了那些缺少對兒童體諒的、自以為是的家長的一貫行為,所以它也最容易被這些家長接受。自以為是的家長和教師寧可相信藥片,也不相信教育。大人自己犯了錯誤,卻全部推給孩子來扛著。孩子被診斷為“有病”,開脫了父母和老師,卻永遠地傷害了孩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尹建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尹建莉並收藏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