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即使從家長會上發現孩子學習退步,不守紀律,和同學打架,甚至曠課等嚴重問題,回家後也不應該打罵孩子。要先和老師好好分析溝通一下,盡可能尋找出問題的緣由來。孩子不會憑空出現問題。出現問題,一定是有一些長期積澱的症結沒得到解決,或是有某個外在因素使一些小問題惡化。比如一個孩子突然不想去上學了,就要考慮他和班裏同學的關係是否出現了問題,是否受到某個老師的批評而感到委屈,是否遇到了他人的威脅等,孩子的成績一路下滑,就要考慮自己對孩子的學習管理是否得當,觀察他最近情緒如何,對什麽感興趣,主要和哪些人交往,他遇到了什麽打擊或誘惑等。最重要的,是要好好和孩子溝通交流,首先讓他信任你,能對你講出他的困惑或困難,然後獲得你的鼓勵和幫助。


    孩子表現不好,把他罵一頓,揍一頓——這是多麽容易的事啊,做起來也很痛快,每個家長都做得到——所以它為許多家長所鍾愛。隻是,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所以,它也會讓那些習慣於“痛快”、“容易”地解決問題的家長在以後的日子裏,慢慢品味教子無方所帶來的更多的不痛快和不容易。


    而聽到孩子的問題後,能冷靜行事,能自我反思,和孩子真誠對話,努力去理解孩子,想盡辦法激勵孩子,巧妙地幫孩子解決問題——這些做起來有些難度,需要家長付出許多理性和思考——能為孩子一生成長著想的家長,難道不可以為孩子付出這些嗎——教育就在這點點滴滴的細節中。你此時付出一點理性、思考和智慧,在遇到種種問題時處理得藝術一些,孩子會用十倍的優秀來回報你。


    7 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打罵孩子可能會解決眼前的一個小問題,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大隱患,創痕會伴隨孩子一生。


    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能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能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暫時的、表麵的效果,但它是以兒童整體的墮落和消沉為代價的。


    電視上看到一個討論要不要打孩子的節目。當“主打派”和“反打派”進行辯論時,我覺得,這個話題放到這裏討論,本身就是個應該感到羞恥的事情——如同一百年前討論要不要一夫一妻製、女人要不要纏小腳一樣——既然能成為一個觀點相左的辯論話題,說明當下社會仍泛濫著對“打孩子”惡俗的麻木和容忍。


    人類文明傳承到今天,農業不會退回到刀耕火種,軍事不會退回到弓箭斧頭,醫學不會退回到巫神法事,隻有家庭教育動輒退回到野蠻粗暴。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不同家庭的孩子,由於他們父母教育觀的不同,他們的教育生態環境就有著從原始到文明的巨大差異。


    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麽豐厚,地位多麽顯赫,學問多麽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麽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淩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麵前心理全部失守,隻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人們都說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以為孩子們整天被蜜糖醃製著,實際上我國兒童教育中家庭暴力現象非常嚴重。2007年中國政法大學兩位教授對“家庭體罰子女現象”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近三分之二的兒童曾經遭受過家庭暴力。在接受調查的四百九十八名大學生中,54%的人承認自己在中小學階段遭受過家長的體罰,而體罰形式中父母動手打人的占到88%。


    在弱者麵前,最能流露一個人的真性情。許多人,他們在單位、在朋友麵前表現得謙和並富於教養,唯獨在他們最親愛的孩子麵前,不自覺地流露出粗野。


    有一對夫妻,都是我的老鄉,兩人都在北京知名企業工作,是真正的“白領”。我們兩家的孩子差不多大小。他們一直不能接受的是,他們的兒子為什麽那麽不成器。我們在一起時,他們總是歎息自己孩子成績差,自律性差,脾氣暴躁,羨慕我有個好女兒,說他們命不好。我知道他們經常很輕率地打罵孩子,總是勸他們不要那樣對待孩子,並告訴他們孩子稱不稱心,不是抓彩票碰運氣得來的,孩子是教育出來的。他們卻總是很不以為然,認為我站著說話不腰疼。


    有一次和女老鄉聊起孩子們小時候的事,她說她的兒子從小不聽話,很小的時候,到商場亂要東西,不給買就躺地上哭,不起來。她憤憤不平地說:“光因為這事,不知打過他多少次!”既然是“不知打過多少次”,說明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孩子雖然因為這一個問題吃了很多苦頭,可一直沒得到一個正確的觀念,沒形成理性,在屈服和反抗間始終沒找到出路,孩子被搞糊塗了。


    兒童身上屢屢不能夠解決的問題,背後一定有家長教育方式的問題。打罵是家長們最常用且運用得最得心應手的一種方式,可它也是最沒效、最具破壞性的一種。


    每個孩子都有“不聽話”的時候。我相信每個孩子的“不聽話”,都不需要用打罵來解決。


    孩子進商店亂要東西的事我也遇到過。記得圓圓在三四歲時,有一次和我去超市,她要買一種加了很多色素的飲料。可能是她看到別的小朋友喝這個,而這是我堅決反對的。我很肯定地告訴她這個不能買,不衛生,無論什麽時候都不可以喝這個。她當時很生氣,不肯離開那個地方,最後幹脆躺地下哭鬧。


    我不生氣,就像平時看她玩沙子一樣,若無其事地等著她。在等的過程中我還看看別的商品,和營業員說句話。她發現我不生氣,不在意她的脾氣,哭鬧得更厲害。


    地麵很涼,也髒,她的衣服全弄髒了,路過的人都在看她。我沉住氣就是不著急,待她哭不動了,我蹲下身,用商量的口氣問她,咱們走吧?她見我來關照她了,就又開始哭鬧,我就又沒事人似的站起來,在她跟前溜達等待。


    這樣幾個回合後,她沒勁了,我又蹲下微笑著問她,好了嗎,可以走了嗎?她意識到再鬧也就這樣了,乖乖地站起來。我拉著她的小手,就像事情發生前一樣,高高興興地走了。


    我連一句批評的話都沒說,也沒再給她講道理,因為道理剛才已經講過了。圓圓此後再沒提過要喝那種飲料。而且,凡是我態度肯定地說不買的東西,她就不再堅持,非常聽話。


    對付小孩子其實很簡單,孩子哪裏用得著去打罵呢?每次小衝突都是他的一個學習機會,家長耐心而真誠地去解決一個小衝突,也就解決了此後一係列的問題。


    打罵是教育中最壞的辦法,我從不相信那些聲稱“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人真的有這樣一種信念上的誠實。這種野蠻的教育方式其實完全沒有任何“教育”要素,它隻是讓父母出口惡氣。


    後來又有一次,這家的男老鄉無意中說起最近把讀初中的兒子打了一頓,因為兒子把剛買的一千多元的進口山地車丟了,車子才騎了一個月。


    唉,這也是打孩子的理由嗎?這時我想到,我剛花七千元買的攝像機,鏡頭被圓圓不小心摔壞,換一個就花去兩千元,而我一句都沒說她。甚至都沒說一句“以後注意點”這類提醒的話。摔壞的一瞬間,孩子看出來我有多難過,她自己也很難過,這就夠了。難道因為我沒給她一個告誡和提醒,她以後就不知道要小心嗎?家長少說廢話,孩子才會認真對待你有用的話。


    孩子闖禍都是無意的,為什麽我們不能原諒孩子無心或無奈下所犯的錯誤呢?況且,孩子闖了禍他自己心裏就很痛苦,有內疚感。家長的打罵隻是讓他沒有自尊,覺得大人更愛的是那損失的錢和物,他感受到大人不體諒他,心裏生發出逆反情緒,同時也失去內疚感——經常這樣來“教育”孩子,他怎麽可能不變得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對什麽都滿不在乎呢?


    我開玩笑地問這位老鄉,你上次丟了手機,那手機好像挺貴的吧,回家後老婆打你沒?他知道我是針對他打兒子的事說的,笑了,說:“怎麽能把我和兒子放到一起說事,他是孩子,我是大人啊。打他是讓他記事,是為他好。”——家庭教育中這種強盜邏輯很多,打孩子說成是“為孩子好”,撒惡氣說成是“教育孩子”。打了人還要把這說成是“愛”,讓被打的人來領情——天下有這麽不講理的嗎?


    麵對一個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你必須要把他當作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作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家長當然都不是聖人,會經常因孩子的問題有情緒起伏。但我們一定不能任性,要學會在孩子麵前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能高興時把孩子寵上天,不高興就打罵孩子。家長要確立一個信念:不管孩子多大,在任何時候,因為任何原因,都不打罵孩子。要記住,凡通過打罵能解決的問題,通過態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解決。


    打罵孩子也會形成一種習慣,一旦形成了,也不好改。


    一位小學生的家長來找我谘詢。她經常打孩子。她對我說,每次打完孩子都非常後悔,但自己脾氣不好,一遇到孩子惹她生氣,就控製不了。我在做了一些相關疏導後,說了幾句比較刺激她的話:“你可以非常誠實地在內心想一下:單位領導惹你生氣時,你會去罵他嗎?你的兄弟姐妹或同事讓你不高興時,你會動手去打嗎?”其實,人在做出一個行為時,往往瞬間就能把結果判斷出來。家長如果說在孩子麵前忍不住脾氣,是因為你心裏早已清楚,你打孩子一頓,既能解氣,他又不會把你怎樣。你在孩子麵前是權威,是主人,你不用擔心打人的後果,所以你就總是“忍不住”。


    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種人際關係,在這樣一種關係中所體會到的東西,或好或壞,都會給兒童留下終生印象和一生影響。我猜測上麵這位家長在童年時代多半也遭受了不少家庭暴力。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挨打受罵,雖然他本人就是家庭暴力教育的受害者,可他長大後多半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同樣顧及不到孩子的感受。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孩子,是不會愛,缺少愛的能力。常聽人們說:我脾氣不好,遺傳了父母的脾氣。仿佛這“脾氣”是娘胎裏帶來的。事實上“脾氣”不是來自血脈的生物遺傳,是來自生活體驗的心理傳遞。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大聲叱責,這是人們相互關係中修養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現大聲叱責的地方,就有粗魯行為和情感冷漠的現象。用大聲叱責(家庭中還有拳頭)教育出來的孩子,失去了感覺別人最細膩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周圍的美,他非常冷漠無情,毫無憐憫心,在他的行為中有時會出現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現——殘忍。”[8]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尹建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尹建莉並收藏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