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考試卷,隻要修改,成績肯定會高於原來的。這樣,孩子就發現了過程與結果的關聯性。圓圓認識到,隻要去解決一個錯題,就能得到更好的成績;如果把錯題一直追究下去,每次考試的最終成績都會是100分。這不但讓孩子知道學習要一點一滴地認真對待,最重要的是她會因此覺得,得不得100分主動權在自己手裏,而不是像前麵那個哭泣的小男孩一樣,以押寶的心態求100分。


    不在教育上虔誠思考,不去用心理解孩子,隻在分數上步步緊逼的家長,最後多半會淪為節節敗退的家長。


    有一位家長,他的生意做得很好,賺了不少錢,但他的兒子一直令他頭疼。這個孩子現在已經初三了,特別不愛學習。他現在擔心兒子連高中都考不上,更不用說上什麽重點學校了。他在一個場合聽我提到“分數越要求越少”的觀點時,有些不以為然地說:“我看你說得不對,孩子學習好不好還是在於他自己,我對兒子多用心,對他的要求也不高,從來沒要求他考100分,他也沒學好。”


    這個家長的情況我比較了解,他做生意很精明,但在教育孩子方麵總是怎麽笨怎麽來。他孩子剛上小學一、二年級時,每逢期中、期末考試,他就給兒子請來各科家庭教師,從考試前一個月給孩子補課。他對兒子說:“爸爸不怕花錢,隻要你能考出好成績就行。”


    他的孩子在小學低年級時,成績還能保持中等偏上,他為了鼓勵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就總是說:“班裏誰的家長舍得花這麽多錢請家教,你應該進前十名啊。”可他的孩子不但沒有進前十名,反而開始往後退。假如兒子考了第二十二名,他就會拿著孩子的考試成績,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爸爸為你的學習花了那麽多錢,你怎麽也該考進前二十名啊。”幾年下來,他現在對兒子說的話已變成:“你哪怕考個及格也行啊!”他為了兒子的學習,除了請家教,還經常在考試前給學校老師送禮,回來對兒子說:“你爸賺的錢,都給了老師了,你不好好學習能對得起誰?”


    這位精明的生意人,以為他的商業法則可以處處靈驗,花錢就可取得“鬼推磨”的效果。實際上他和前麵幾位“要100分”的家長比起來,對學習的認識更淺薄,在惡化孩子學習心理方麵有過之無不及。他不斷地把學習目標定位在“考試”上,使孩子目光短淺,不斷地關注“名次”來擾亂孩子的學習動機,不斷地製造孩子的內疚感,使孩子在心態上變得虛浮,不斷地用錢來輕薄知識,讓孩子學會庸俗思維。一個在學習上目光短淺、沒有良好動機、心態虛浮、思維庸俗的孩子,他的成績怎麽可能不一路下滑?


    哪個家長不希望孩子考100分呢?包括我自己,也很在意孩子的成績。正因為我特別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績,我才絕不向她要分數。任何單純要分數的行為都是淺薄的,都是破壞性的。我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智慧性,就是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鑽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興趣,有效的學習方法,平和的學習心態,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績,才是在各種考試中勝出的決定性條件。最重要的一場考試——高考中的好成績,也隻能從這裏出現。


    兒童天生就懂得自尊自愛,“爭強好勝”其實是一種天性。孩子入學後,即使家長不說什麽,他們都會產生對分數的追求,對名次的渴望。麵對卷子,他們每個人都會盡全力表現出最好的自己,絕沒有一個孩子明明會做,卻故意做錯,故意讓自己拿不好的成績。


    家長要建立這樣一種信心:不提分數或名次要求,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從家長的態度中知道,學習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和別人比,而是為了自己學會。他不對分數斤斤計較,才會最終獲得好成績。


    這是個奇怪的定律——想要“100分”,就別要求孩子考100分——聽起來像個悖論,但它真正成立。


    7 考好了不獎勵


    把獎勵當作學習的誘餌提出來,是一種成人要求兒童以成績回報自己的行賄手段。它讓孩子對學習不再有虔誠之心,卻把心思用在如何換取獎品、如何討家長歡心上。這讓孩子的心總是懸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虛榮浮躁,學習上很難有心無旁騖、腳踏實地的狀態。


    我們一直很注意在各方麵鼓勵圓圓,但隻給她精神鼓勵,幾乎沒動用過物質獎勵。在學習上更是執行“不獎勵”政策。


    我在另一篇文章《隻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裏講到,我們給圓圓的獎勵就是經常在一個小本子上記下她值得表揚的事情,畫朵小紅花。即使這樣的“畫餅充饑”,也沒拿它用作學習方麵的激勵,小本中沒有一朵小紅花是因為考試成績好得到的。


    采取“考好了不獎勵”的政策,當然也有“考壞了不批評”的政策配套。就是說,在我們家,她考好考壞都是正常的,不會因為她考好了我們就興高采烈,考不好就生氣失望,相關的獎懲當然更沒有。


    並非我們內心真的不在意她的學習成績,作為父母,我們也強烈地希望她有好的學習成績,但這種願望一直是鎖在心裏,把其轉化到日常細節的處理和思考上,而不是經常表露在言語和表情上。


    家長們也許擔心不在學習方麵提醒或刺激,孩子就會不好好學習,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就當下的社會生活來說,考試的重要性已被渲染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孩子周圍根本不缺少“分數場”。從一上學開始,孩子就天然地知道好成績非常重要。家長什麽都不用說,孩子也會盡力去拿一個好成績。縱使家長沒有獎勵,好成績本身也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快樂,已足以形成激勵作用。


    家長在成績上的淡然,恰是對社會、學校過度渲染成績現象的平衡,把孩子拉回到踏實的學習心態中,防止他在學習中壓力過大或變得虛浮起來。


    我們認為,家長不渲染考試,不強化分數,會讓孩子在考試方麵心理一直比較坦然,使他的學習注意力不被分散,學習中沒有壓力,不但不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從長遠的時間裏來看更能促進他的學習進步。


    圓圓的學習成績基本上一直令我們滿意,每到學期末我們翻看她的成績冊時,總是感到非常愉快。放假了,我們可能會帶她去買一件非常好的衣服,但隻是因為這衣服好看,並且此時應該給她買一件了,我們絕不把她的考試成績和這件衣服聯係起來。


    考試成績本身就是獎勵,父母合上成績冊時一句淡淡的“很好”和眼中的愉悅,就已經足夠激勵孩子再接再厲了。


    一位媽媽告訴我,她用了很多辦法來激勵孩子。孩子考好了帶他去遊樂場,買名牌運動鞋,吃西餐,甚至許諾說要考到某個程度就帶他出國旅遊。可每種辦法隻能用一兩次,然後就沒效了,所以孩子的學習一直沒什麽起色。


    這位母親似乎用了很多辦法,但分析她的方法,其實隻有一種,那就是物質刺激,區別隻是獎品不同。


    人對獎品的熱愛程度取決於他在這方麵的欠缺和需求程度。從物質貧困年代走來的家長們常有的思路就是物質刺激,這是供應短缺時代遺留的觀念。


    就現在的孩子們來說,在物質方麵並沒有太大的欠缺,所以物質獎勵並不能真正刺激他們的熱情。即使物質獎勵能帶來一些動力,也是階段性的,持續不了多長時間,而學習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態度。


    物質獎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卻會產生不少的副作用。


    首先,它轉移了孩子的學習目的。


    一個孩子如果為了一雙旱冰鞋而去學習,他在學習上就開始變得功利了。在短時間內可能會取得好成績,可一旦得到了這雙鞋,對學習就會懈怠。庸俗獎勵隻能帶來庸俗動機,它使孩子不能夠專注於學習本身,把獎品當作目的,卻把學習當作一個手段,真正的目標丟失了。


    其次,它破壞了孩子實事求是的學習精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尹建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尹建莉並收藏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