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3)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 作者:尹建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3 可不可以批評老師
我們一直特別鼓勵孩子有獨立見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雲亦雲,這與我們一直培養她實事求是的做人態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要真誠地、盡量有高度地看待一個問題,而不是僅僅順從於他人的思想或某種習俗。這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她的批判意識。
圓圓小學五年級時,思想品德課講到為什麽要尊重老年人,老師隻給出一個答案:因為老年人在年輕時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圓圓回家對我提到這件事情,有些不認同地說:“有的老年人年輕時還是小偷呢!”
我能理解圓圓的想法,她想到的是除了那些給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應該得到尊重,有的老年人雖然年輕時行為不端,但到他們老了,作為一個普通人和一個弱勢者,我們也應該給他應有的尊重。但以圓圓當時的年齡,她分析不了太多,隻是從直覺上認為老師講得有些偏頗了。
我非常欣賞孩子的看法,她小小的心,已超越了多年來人們常有的功利性的思維方式,開始從人類關懷精神和悲憫情懷出發來思考問題,這確實是值得讚賞。
於是我和圓圓聊了一會兒這個問題。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幫她理了一下思路,讓她更清楚地認識到尊重他人是一種最基本的做人的態度,而不是一個交換行為;並且尊重也是有不同層次的——對那些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的人,要給予崇敬和愛戴式的尊重;對一個囚犯,也應給予他作為人的最基本的尊重,甚至對動物也要尊重。
我們一直特別鼓勵孩子有獨立見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雲亦雲,這與我們一直培養她實事求是的做人態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要真誠地、盡量有高度地看待一個問題,而不是僅僅順從於他人的思想或某種習俗。這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她的批判意識。
有人說,批判精神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他們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宏大的批判過程。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中可以看到,生物的發展正是源於不斷地對自身批判。西方教育界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學習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與“解決問題”並列為思維的兩大基本技能。[3]
培養兒童的批判意識應該是教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於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批判意識的培養並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麽新觀點來,而是首先讓他敢於講出自己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讓孩子敢於對教師的一些言行提出質疑。
因為教師是兒童遇到的第一個“權威”,孩子對老師的崇拜和懼怕是天然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通過對一些事情的態度來告訴孩子,在和老師相處中既要尊重老師,又要有平等意識,不要懼怕或盲目崇拜,當老師有錯誤的時候,要有勇氣說老師錯了。
我的一個老同學對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的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時,新換了一位語文老師。一年級時的語文老師是個男的,這次換來的是個女的。女老師給孩子們上第一節課時,說要“啟發學生的觀察力”,就讓孩子們說出自己和前任男老師的不同。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找出了好多不同:新老師是長頭發,以前老師是短頭發;新老師是雙眼皮,以前的老師是單眼皮;新老師戴著眼鏡,以前的男老師不戴眼鏡;甚至有的孩子注意到新老師嘴角有一顆痣,以前的老師沒有等等。我這位朋友的兒子從一開始就舉手,他本來發現了兩位老師間的很多不同,手一直舉得高高的,但老師一直沒叫他。眼看著自己發現的東西都讓別的同學說完了,這孩子急得要命。到最後同學們都已沒什麽可說的時,這個小男孩突然又想起一樣不同來,於是又高高舉起手。老師叫他起來說,男孩子說:“您是女的,沒長小雞雞,以前的老師長了小雞雞。”
全班哄堂大笑,老師非常不高興。下課後老師把孩子叫到辦公室嚴厲地批評,說他意識不好,思想不健康。
孩子覺得非常委屈,回家問媽媽什麽叫“意識不好”。媽媽一聽,心裏倒沒覺得孩子有什麽錯,嘴上卻說:“你這個臭小子,腦袋裏怎麽盡是這些歪歪念頭,你這樣說,老師能不生氣嗎,活該老師批評你,以後不能對老師這麽沒禮貌!”
我這位同學隻是把這當一件趣事講給我,我也被小男孩的話逗笑了,但心裏很遺憾老師和母親的做法,覺得她們錯失了一個發展孩子創造性思維和敢於表達的機會,把孩子拉得離平庸思維和虛假思維又近了一步。
我們的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在培養“乖孩子”。
在家裏,家長代表“正確”,要求孩子“聽話”;到了學校,教師代表“權威”,不容許學生有任何“與眾不同”。很多孩子長大後被指責為沒有思想、缺少創造力,可在他們的思想成長中,不是一直被當作鸚鵡調教著嗎,不是一直被當作木偶操縱著嗎?他思想上的獨立性從哪裏去樹立呢?
在這個例子中,老師不應該生氣,即使孩子的話讓她略有尷尬,也應該愉快地予以肯定。小孩子的思想非常單純,他想的肯定沒老師想的多。既然現在是老師做得不妥當,孩子來向家長求助,家長至少應該表示理解,告訴孩子他的想法沒錯,他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東西這很值得表揚;同時告訴孩子,老師不應該不高興,不過既然老師不習慣別人這樣說,那麽以後我們在課堂上就不說這樣的話。
可惜的是當媽媽的隨口貶損孩子兩句,她自己沒在意那些話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但這個影響肯定是有的,並且是消極的。
另一位母親對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正在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有一天忘記把老師發的一張數學卷子帶回家,做卷子是當天的家庭作業。為了能按時完成作業,孩子去他家樓下一個同班同學那裏借來卷子,把題目都按卷子上的格式抄下來,然後把它們做完。孩子這樣做實際上就增加了自己的作業量,因為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抄一張卷子也不是件輕鬆的事。作業寫完後,孩子很高興,他認為自己沒因為忘了帶回卷子而耽誤寫作業,他甚至感覺老師會因此表揚他。
第二天放學時,孩子一見媽媽的麵就哭了。原來,老師說他自己抄的卷子不算,要孩子在原卷子上重做一遍。孩子不想做,老師就把他叫到辦公室,要求他必須重做,否則不讓他放學回家。孩子隻好邊哭邊寫,情緒很不好。老師看孩子這樣,就說看來你對老師很不服氣,放學時讓你媽媽來見我。
媽媽帶著孩子到辦公室找數學老師。數學老師對這位媽媽說:“忘了帶卷子不對,罰他是為了讓他以後不要丟三落四的,再說卷子多寫一遍學得更紮實,這不是為他好嗎?!”
盡管這位母親覺得老師的話很牽強,可她不敢和老師辯論,就一再地謝過老師後,領著孩子回家了。回家後孩子情緒還不好,她就開導孩子說:“老師說得有道理,罰你一次以後你就不會把卷子丟教室了,再說多寫一次還能多學一次呢,你應該聽老師的話,老師這是為你好。”
這位家長雖然用這樣和老師統一口徑的話來教育孩子,但說完後,她看孩子很不愉快,自己心裏也不舒服,就有些懷疑自己這樣說對不對。事後她很迷惑地問我:“遇到這種情況,你說我該怎麽辦?”
這位家長的困惑很有代表性,在她內心實際上有兩套價值觀,一套是與世俗觀念相吻合的,即老師懂教育,老師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不可以被懷疑和批評;另一套是她心底向往的,即孩子應該受到尊重,不可以用這樣一種作業方式懲罰孩子。當這兩套價值觀發生衝突時,她選擇了前者,這可能和個人平時缺少批判精神有關,在關鍵時刻判斷力不足,下意識地以觀念中固有的套路來行事。
但一個人的口是心非哄不了自己的心也哄不了別人的心,所以她和孩子都難過。
我對這位家長說,她在老師麵前約束自己是對的。如果我們沒有把握能改變老師的某個想法,就沒必要急於和老師探討誰是誰非,絕不要得罪孩子的老師。但回家後那樣和孩子說就沒必要。應該說她的真實想法,站在一個很客觀的立場上和孩子談這件事。想想看,孩子在這個時候,多麽希望得到家長的理解啊。
這位家長的眼睛裏流露出一絲詫異,似乎想從我這裏得到證實,她問:“你也認為老師這樣做不對嗎?”
我說,這件事上顯然老師的處理方式不當。孩子忘了拿卷子是不對,但孩子卻積極地想辦法,向同學借來卷子,把卷子重抄了一次,按時完成了作業。老師如果能在這件事中看到孩子積極的一麵,以賞識的心態看待孩子,他就應該像孩子期待的那樣給予表揚。至少什麽也不說。可他隻盯著孩子的過失,並且非常愚蠢地以寫作業作為懲罰,還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說是為了孩子好,這讓孩子覺得老師既苛刻,又強詞奪理。
這位家長可能覺得我說得有道理,點點頭,但她還是表現出很沒底氣的樣子,問我:“難道我就對兒子說老師做錯了?能這樣對孩子說嗎?”
我理解她的不安,對她說,告訴孩子老師某件事情做得不對,這和背後說老師壞話完全不是一回事,在這方麵應該有坦然的心態。教師也是普通人,是普通人都會犯一些錯誤。所以她當然可以坦率地告訴孩子,老師這樣做不對。
我看這位家長麵有難色,就又對她說,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不去批評老師,仿佛老師對孩子說什麽、做什麽都是對的。事實上我國中小學教師這個職業的進入門檻並不高,成為教師的人並非經過了高於其他職業的道德篩選和素質考證,他們甚至在學曆上和其他一些行業人員相比,也無明顯優勢。如果認為老師是沒有錯誤的,這很不客觀,而且這樣一種認識實際上也是一種虛幻的期待,給了老師壓力,卻對他們的職業成長沒有好處。未來的教師隊伍素質應該是較高的,他們的應有素質和已有素質可能會比較吻合,但我們仍然不能說一個人因為他當了教師,就變成了一個沒有缺點的人。
我的話可能讓家長有些吃驚,但她看起來也釋然了許多,她想了想還是有些顧慮地說:“我一直教育孩子要尊重老師,這樣做會不會降低老師的威信,以後老師就不好管他了?”
我說,這其實也是你不敢對孩子說老師錯了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我們應該尊重老師,但不應該把老師當權威供奉起來。現在全社會一個普遍的錯誤就是把教師樹立成了學生麵前的權威,這個現象在小學尤其嚴重。師生間的關係處處流露著強勢與弱勢、君主與臣民、有知與無知、正確與錯誤這樣一種極端對立的意識。這是不對的,這才會造成孩子不尊重老師,有誰會發自內心地尊重一個讓自己不太舒服的權威呢?告訴孩子老師做得不對,這不是教他不尊重老師,而是教給他敢於質疑權威。不要小看孩子,隻要管得對,沒有一個孩子是不好管的,沒有一個孩子是不懂得尊重別人的。其實孩子都很有善意,他們天然地對老師就有崇拜和尊重,我們隻要不把他往歧路上引,憑感覺他就會找到那條正道。麵對一個值得尊重的老師,他的崇拜想擋都擋不住。
看來我的話對這位母親產生了影響,她問我:“具體地說,我到底該怎麽做,怎麽和孩子說這件事?”
我說,這件事如果讓我來做,我可能會這樣處理:首先,如果感覺能和老師溝通,溝通一下最好,讓老師認識到這樣的“好心”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件好事。多做一次作業就可以讓孩子學得更紮實的邏輯不是處處成立,當孩子心裏有反感情緒時,多做就比少做要壞得多。不少心地善良的老師其實是很願意接受家長的意見的,他們作為教師,自身也有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如果你感覺不能和老師溝通,那就什麽也不說,千萬不要和老師搞得不愉快。但回家後,無論如何要和孩子正麵談一下。
接下來的話可能是家長當下最想知道的,她的眼神充滿期待。
我說:“當你引導孩子去認識一件事或理清一個思路時,最好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把想法講出來,把思路理清楚,這比單方麵由家長講道理效果要好。”
比如這件事,你可以先問孩子是不是覺得不愉快,覺得委屈;首先要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安撫,表示你的理解。然後問孩子是不是覺得老師做得不對,哪裏做得不對,寫作業的意義是什麽,老師的行為是否實現了這個目的,老師把一張無關緊要的卷子看得那麽重反映了他怎樣的一種認識,這種認識和孩子的認識主要區別是什麽,誰的認識對學習更好,老師怎樣做是對的,如果你是老師你將會怎樣處理……問答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個人思想的客觀公正,不要帶著情緒說話,目標要指向問題本身,而不要指向老師。通過一連串問答,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情的根本錯誤在於老師觀念上的錯誤,所以自己可以拒絕重寫一遍卷子,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也要有勇氣說不。”
這位家長不住地點頭,看來她的思路漸漸清楚了,但她還是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她說:“現在學校管理得比較嚴,老師雖不打罵孩子,可萬一這樣做惹得老師生氣,給孩子小鞋穿怎麽辦?”
我說,一般情況下,老師當時可能生氣,事情過去後應該不會和孩子計較。如果不幸遇到一個心胸狹窄的人,給孩子冷暴力,家長應該趕快協調孩子和老師的關係。這樣的人雖然可惡,但也很簡單,家長可以在事後想各種方法去和老師溝通,和老師搞好關係,並注意這種關係的保持,直到他不再教孩子。千萬不要讓孩子獨自去承受這種冷暴力。
我想了一下,又補充說,不嚴重的情況下,我不讚成向校領導反映。弄不好,老師會認為你打他的小報告,他會在情緒上很抵觸。畢竟他也是普通人,不願意被人背後說什麽,尤其不願意有人到領導那裏告他的狀。
家長不住地點頭。我內心也很希望這些話對她有用。
我們一直特別鼓勵孩子有獨立見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雲亦雲,這與我們一直培養她實事求是的做人態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要真誠地、盡量有高度地看待一個問題,而不是僅僅順從於他人的思想或某種習俗。這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她的批判意識。
圓圓小學五年級時,思想品德課講到為什麽要尊重老年人,老師隻給出一個答案:因為老年人在年輕時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圓圓回家對我提到這件事情,有些不認同地說:“有的老年人年輕時還是小偷呢!”
我能理解圓圓的想法,她想到的是除了那些給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應該得到尊重,有的老年人雖然年輕時行為不端,但到他們老了,作為一個普通人和一個弱勢者,我們也應該給他應有的尊重。但以圓圓當時的年齡,她分析不了太多,隻是從直覺上認為老師講得有些偏頗了。
我非常欣賞孩子的看法,她小小的心,已超越了多年來人們常有的功利性的思維方式,開始從人類關懷精神和悲憫情懷出發來思考問題,這確實是值得讚賞。
於是我和圓圓聊了一會兒這個問題。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幫她理了一下思路,讓她更清楚地認識到尊重他人是一種最基本的做人的態度,而不是一個交換行為;並且尊重也是有不同層次的——對那些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的人,要給予崇敬和愛戴式的尊重;對一個囚犯,也應給予他作為人的最基本的尊重,甚至對動物也要尊重。
我們一直特別鼓勵孩子有獨立見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雲亦雲,這與我們一直培養她實事求是的做人態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要真誠地、盡量有高度地看待一個問題,而不是僅僅順從於他人的思想或某種習俗。這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她的批判意識。
有人說,批判精神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他們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宏大的批判過程。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中可以看到,生物的發展正是源於不斷地對自身批判。西方教育界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學習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與“解決問題”並列為思維的兩大基本技能。[3]
培養兒童的批判意識應該是教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於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批判意識的培養並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麽新觀點來,而是首先讓他敢於講出自己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讓孩子敢於對教師的一些言行提出質疑。
因為教師是兒童遇到的第一個“權威”,孩子對老師的崇拜和懼怕是天然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通過對一些事情的態度來告訴孩子,在和老師相處中既要尊重老師,又要有平等意識,不要懼怕或盲目崇拜,當老師有錯誤的時候,要有勇氣說老師錯了。
我的一個老同學對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的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時,新換了一位語文老師。一年級時的語文老師是個男的,這次換來的是個女的。女老師給孩子們上第一節課時,說要“啟發學生的觀察力”,就讓孩子們說出自己和前任男老師的不同。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找出了好多不同:新老師是長頭發,以前老師是短頭發;新老師是雙眼皮,以前的老師是單眼皮;新老師戴著眼鏡,以前的男老師不戴眼鏡;甚至有的孩子注意到新老師嘴角有一顆痣,以前的老師沒有等等。我這位朋友的兒子從一開始就舉手,他本來發現了兩位老師間的很多不同,手一直舉得高高的,但老師一直沒叫他。眼看著自己發現的東西都讓別的同學說完了,這孩子急得要命。到最後同學們都已沒什麽可說的時,這個小男孩突然又想起一樣不同來,於是又高高舉起手。老師叫他起來說,男孩子說:“您是女的,沒長小雞雞,以前的老師長了小雞雞。”
全班哄堂大笑,老師非常不高興。下課後老師把孩子叫到辦公室嚴厲地批評,說他意識不好,思想不健康。
孩子覺得非常委屈,回家問媽媽什麽叫“意識不好”。媽媽一聽,心裏倒沒覺得孩子有什麽錯,嘴上卻說:“你這個臭小子,腦袋裏怎麽盡是這些歪歪念頭,你這樣說,老師能不生氣嗎,活該老師批評你,以後不能對老師這麽沒禮貌!”
我這位同學隻是把這當一件趣事講給我,我也被小男孩的話逗笑了,但心裏很遺憾老師和母親的做法,覺得她們錯失了一個發展孩子創造性思維和敢於表達的機會,把孩子拉得離平庸思維和虛假思維又近了一步。
我們的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在培養“乖孩子”。
在家裏,家長代表“正確”,要求孩子“聽話”;到了學校,教師代表“權威”,不容許學生有任何“與眾不同”。很多孩子長大後被指責為沒有思想、缺少創造力,可在他們的思想成長中,不是一直被當作鸚鵡調教著嗎,不是一直被當作木偶操縱著嗎?他思想上的獨立性從哪裏去樹立呢?
在這個例子中,老師不應該生氣,即使孩子的話讓她略有尷尬,也應該愉快地予以肯定。小孩子的思想非常單純,他想的肯定沒老師想的多。既然現在是老師做得不妥當,孩子來向家長求助,家長至少應該表示理解,告訴孩子他的想法沒錯,他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東西這很值得表揚;同時告訴孩子,老師不應該不高興,不過既然老師不習慣別人這樣說,那麽以後我們在課堂上就不說這樣的話。
可惜的是當媽媽的隨口貶損孩子兩句,她自己沒在意那些話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但這個影響肯定是有的,並且是消極的。
另一位母親對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正在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有一天忘記把老師發的一張數學卷子帶回家,做卷子是當天的家庭作業。為了能按時完成作業,孩子去他家樓下一個同班同學那裏借來卷子,把題目都按卷子上的格式抄下來,然後把它們做完。孩子這樣做實際上就增加了自己的作業量,因為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抄一張卷子也不是件輕鬆的事。作業寫完後,孩子很高興,他認為自己沒因為忘了帶回卷子而耽誤寫作業,他甚至感覺老師會因此表揚他。
第二天放學時,孩子一見媽媽的麵就哭了。原來,老師說他自己抄的卷子不算,要孩子在原卷子上重做一遍。孩子不想做,老師就把他叫到辦公室,要求他必須重做,否則不讓他放學回家。孩子隻好邊哭邊寫,情緒很不好。老師看孩子這樣,就說看來你對老師很不服氣,放學時讓你媽媽來見我。
媽媽帶著孩子到辦公室找數學老師。數學老師對這位媽媽說:“忘了帶卷子不對,罰他是為了讓他以後不要丟三落四的,再說卷子多寫一遍學得更紮實,這不是為他好嗎?!”
盡管這位母親覺得老師的話很牽強,可她不敢和老師辯論,就一再地謝過老師後,領著孩子回家了。回家後孩子情緒還不好,她就開導孩子說:“老師說得有道理,罰你一次以後你就不會把卷子丟教室了,再說多寫一次還能多學一次呢,你應該聽老師的話,老師這是為你好。”
這位家長雖然用這樣和老師統一口徑的話來教育孩子,但說完後,她看孩子很不愉快,自己心裏也不舒服,就有些懷疑自己這樣說對不對。事後她很迷惑地問我:“遇到這種情況,你說我該怎麽辦?”
這位家長的困惑很有代表性,在她內心實際上有兩套價值觀,一套是與世俗觀念相吻合的,即老師懂教育,老師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不可以被懷疑和批評;另一套是她心底向往的,即孩子應該受到尊重,不可以用這樣一種作業方式懲罰孩子。當這兩套價值觀發生衝突時,她選擇了前者,這可能和個人平時缺少批判精神有關,在關鍵時刻判斷力不足,下意識地以觀念中固有的套路來行事。
但一個人的口是心非哄不了自己的心也哄不了別人的心,所以她和孩子都難過。
我對這位家長說,她在老師麵前約束自己是對的。如果我們沒有把握能改變老師的某個想法,就沒必要急於和老師探討誰是誰非,絕不要得罪孩子的老師。但回家後那樣和孩子說就沒必要。應該說她的真實想法,站在一個很客觀的立場上和孩子談這件事。想想看,孩子在這個時候,多麽希望得到家長的理解啊。
這位家長的眼睛裏流露出一絲詫異,似乎想從我這裏得到證實,她問:“你也認為老師這樣做不對嗎?”
我說,這件事上顯然老師的處理方式不當。孩子忘了拿卷子是不對,但孩子卻積極地想辦法,向同學借來卷子,把卷子重抄了一次,按時完成了作業。老師如果能在這件事中看到孩子積極的一麵,以賞識的心態看待孩子,他就應該像孩子期待的那樣給予表揚。至少什麽也不說。可他隻盯著孩子的過失,並且非常愚蠢地以寫作業作為懲罰,還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說是為了孩子好,這讓孩子覺得老師既苛刻,又強詞奪理。
這位家長可能覺得我說得有道理,點點頭,但她還是表現出很沒底氣的樣子,問我:“難道我就對兒子說老師做錯了?能這樣對孩子說嗎?”
我理解她的不安,對她說,告訴孩子老師某件事情做得不對,這和背後說老師壞話完全不是一回事,在這方麵應該有坦然的心態。教師也是普通人,是普通人都會犯一些錯誤。所以她當然可以坦率地告訴孩子,老師這樣做不對。
我看這位家長麵有難色,就又對她說,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不去批評老師,仿佛老師對孩子說什麽、做什麽都是對的。事實上我國中小學教師這個職業的進入門檻並不高,成為教師的人並非經過了高於其他職業的道德篩選和素質考證,他們甚至在學曆上和其他一些行業人員相比,也無明顯優勢。如果認為老師是沒有錯誤的,這很不客觀,而且這樣一種認識實際上也是一種虛幻的期待,給了老師壓力,卻對他們的職業成長沒有好處。未來的教師隊伍素質應該是較高的,他們的應有素質和已有素質可能會比較吻合,但我們仍然不能說一個人因為他當了教師,就變成了一個沒有缺點的人。
我的話可能讓家長有些吃驚,但她看起來也釋然了許多,她想了想還是有些顧慮地說:“我一直教育孩子要尊重老師,這樣做會不會降低老師的威信,以後老師就不好管他了?”
我說,這其實也是你不敢對孩子說老師錯了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我們應該尊重老師,但不應該把老師當權威供奉起來。現在全社會一個普遍的錯誤就是把教師樹立成了學生麵前的權威,這個現象在小學尤其嚴重。師生間的關係處處流露著強勢與弱勢、君主與臣民、有知與無知、正確與錯誤這樣一種極端對立的意識。這是不對的,這才會造成孩子不尊重老師,有誰會發自內心地尊重一個讓自己不太舒服的權威呢?告訴孩子老師做得不對,這不是教他不尊重老師,而是教給他敢於質疑權威。不要小看孩子,隻要管得對,沒有一個孩子是不好管的,沒有一個孩子是不懂得尊重別人的。其實孩子都很有善意,他們天然地對老師就有崇拜和尊重,我們隻要不把他往歧路上引,憑感覺他就會找到那條正道。麵對一個值得尊重的老師,他的崇拜想擋都擋不住。
看來我的話對這位母親產生了影響,她問我:“具體地說,我到底該怎麽做,怎麽和孩子說這件事?”
我說,這件事如果讓我來做,我可能會這樣處理:首先,如果感覺能和老師溝通,溝通一下最好,讓老師認識到這樣的“好心”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件好事。多做一次作業就可以讓孩子學得更紮實的邏輯不是處處成立,當孩子心裏有反感情緒時,多做就比少做要壞得多。不少心地善良的老師其實是很願意接受家長的意見的,他們作為教師,自身也有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如果你感覺不能和老師溝通,那就什麽也不說,千萬不要和老師搞得不愉快。但回家後,無論如何要和孩子正麵談一下。
接下來的話可能是家長當下最想知道的,她的眼神充滿期待。
我說:“當你引導孩子去認識一件事或理清一個思路時,最好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把想法講出來,把思路理清楚,這比單方麵由家長講道理效果要好。”
比如這件事,你可以先問孩子是不是覺得不愉快,覺得委屈;首先要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安撫,表示你的理解。然後問孩子是不是覺得老師做得不對,哪裏做得不對,寫作業的意義是什麽,老師的行為是否實現了這個目的,老師把一張無關緊要的卷子看得那麽重反映了他怎樣的一種認識,這種認識和孩子的認識主要區別是什麽,誰的認識對學習更好,老師怎樣做是對的,如果你是老師你將會怎樣處理……問答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個人思想的客觀公正,不要帶著情緒說話,目標要指向問題本身,而不要指向老師。通過一連串問答,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情的根本錯誤在於老師觀念上的錯誤,所以自己可以拒絕重寫一遍卷子,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也要有勇氣說不。”
這位家長不住地點頭,看來她的思路漸漸清楚了,但她還是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她說:“現在學校管理得比較嚴,老師雖不打罵孩子,可萬一這樣做惹得老師生氣,給孩子小鞋穿怎麽辦?”
我說,一般情況下,老師當時可能生氣,事情過去後應該不會和孩子計較。如果不幸遇到一個心胸狹窄的人,給孩子冷暴力,家長應該趕快協調孩子和老師的關係。這樣的人雖然可惡,但也很簡單,家長可以在事後想各種方法去和老師溝通,和老師搞好關係,並注意這種關係的保持,直到他不再教孩子。千萬不要讓孩子獨自去承受這種冷暴力。
我想了一下,又補充說,不嚴重的情況下,我不讚成向校領導反映。弄不好,老師會認為你打他的小報告,他會在情緒上很抵觸。畢竟他也是普通人,不願意被人背後說什麽,尤其不願意有人到領導那裏告他的狀。
家長不住地點頭。我內心也很希望這些話對她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