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當“城市化”遭遇“逆城市化”(上)(1)
危機中的憂與思(財經郎眼07) 作者:郎鹹平 王牧笛 王今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2010年8月1日起,西部重鎮重慶將開啟一個當下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市化運動。按照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統籌城鄉戶籍製度改革的意見》,到2020年,重慶將形成在主城區聚集1000萬城鎮居民,非農戶籍人口比重升至60%,城鄉一體的戶籍製度體係。農民可以充分享受城鎮的住房、教育、醫療等優惠政策。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部沿海的浙江出現了不願意進城落戶,或把戶口從城市中反遷回農村的“逆城市化”現象,部分城鎮甚至出現公務員把戶口遷入農村,願意回村裏“當農民”的怪事。一時間“進城”、“出城”成為了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熱點話題。
土地的誘惑
根據2010年8月15日新華網的報道,浙江全省“農轉非”數量從2004年的57.7萬人降到2009年的18.9萬人,降幅高達67%。更有意思的是,杭州、義烏、桐鄉等地有200多名公務員把戶口回遷到了農村。這些詭異現象的背後其實就是土地的利益。
(嘉賓介紹:李銀,資深媒體人)
王牧笛:咱們今天的話題跟城市相關,叫“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網友調侃說,城市讓我們的生活更煩惱,而不是更美好,從美好到煩惱。我們看看現在中國的兩個地方,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重慶,可能是當下中國最浩浩蕩蕩的“城市化”潮流,農民成為市民。而在東部沿海,尤其是浙江,現在也是浩浩蕩蕩、暗潮湧動,叫“逆城市化”潮流。咱們先看看這兩個故事:從2010年8月1日起,西部重鎮重慶將開啟一個當下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市化運動。按照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統籌城鄉戶籍製度改革的意見》,到2020年,重慶將形成在主城區聚集1000萬城鎮居民,非農戶籍人口比重升至60%,城鄉一體的戶籍製度體係。農民可以充分享受城鎮的住房、教育、醫療等優惠政策。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部沿海的浙江出現了不願意進城落戶,或把戶口從城市中反遷回農村的“逆城市化”現象,部分城鎮甚至出現公務員把戶口遷入農村,願意回村裏“當農民”的怪事。一時間“進城”、“出城”成為了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熱點話題。
王牧笛:這是現代版的《圍城》,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其實“逆城市化”這個概念是美國地理學家波恩在1976年提出來的。它指的是西方國家的“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人口增多、交通擁擠、環境汙染等“城市病”越來越嚴重之後,大量城市人口開始往郊區或者農村流動。
李銀:你還忘了一個條件,就是富裕程度,足夠支撐他們向外遷移。但就現在的中國來說,我個人覺得還不是“逆城市化”。你們注意到沒有,其實浙江、江蘇那一帶的富裕程度非常高的。如果不是因為那裏農村的土地具有增值潛能的話,人們會願意回去嗎?
王牧笛:所以這是土地的誘惑。
郎鹹平:我們跟美國是完全不一樣的。什麽叫“逆城市化”?就是社會富裕了,老百姓更有錢了。美國“逆城市化”的時候,第一步,富人先搬出去,因為他們很有能力,有錢,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他們搬出去之後,附近的一些基礎設施就建起來了。第二步,中產階級搬出去,因為富人搬出去之後,相關配套設施也慢慢出來了。
李銀:它能帶動,有輻射的。
郎鹹平:對,更多配套設施出來了後,一些工廠也搬出去了,到最後形成一個具有多項功能的小城鎮。這小城鎮交通不擁擠,環境優雅,治安良好,工廠、公司又都在附近,慢慢就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依附於大城市的小城鎮,這就是一個富裕社會發展到最後的必然結果。
王牧笛:西方發達國家的“逆城市化”是因為中產階級這幫富裕的人群搬到了郊區。他們是怎麽想的呢?他們覺得在節奏繁忙的城市裏麵,沒有野營燒烤、沒有休閑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李銀:他們需要家庭生活。
郎鹹平:所以中國的烤肉架在美國賣得特別好。
王牧笛:是中國製造吧?
郎鹹平:中國製造。他們後院裏都放一個中國製造的烤肉架,下了班在家烤烤肉,再一起遊遊泳,一家人和和睦睦的,生活過得非常愉快。跟我們是完全不一樣的。我舉個例子,根據2010年8月15日新華網的報道,浙江全省“農轉非”數量從2004年的57.7萬人降到2009年的18.9萬人,降幅高達67%。這種現象太有意思了,難道這代表說我們的“逆城市化”是我們富裕的開始嗎?
王牧笛:我們平常說的是“農轉非”,現在這個詞叫“非轉農”。為什麽會出現“非轉農”?其實就是土地的利益。
郎鹹平:我這還有一個數據,杭州、義烏、桐鄉等地有200多名公務員把戶口遷到農村了,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爭奪補償分紅。你看在我們“城市化”快的地區,農民即使什麽都不幹,靠租土地一年坐收幾十萬。
李銀:我們的“逆城市化”其實就是基於嚴重的分配失衡,但這個並不是真正的“逆城市化”。我跟您舉個例子,廣州新塘那邊的很多村民就不願意把戶口遷到城市來,為什麽?就是因為他們也等著分紅。
王牧笛:因為這個戶口不單單是一張紙,戶口的背後有好多配套的福利,所以這次這個“逆城市化”被媒體解讀為一個“偽命題”。就是說它是一個由利益或者是土地誘惑所催生出的“逆城市化”。就像我們剛剛講的,土地現在越來越值錢了,透過土地可以拿到很多高額的回報。
李銀:對,尤其是郊區的土地。
王牧笛:這也是中國城市化的另一個注腳,就是由於城市的不斷擴張,需要不斷地征用土地,所以你有農村戶口,就能夠享受土地增值的紅利。
李銀:日本有一個學者叫大江守之,他把都市圈的成長曆程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是“城市化”,“郊區化”是第二階段,第三個就是“逆城市化”,最後才是“再城市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都市圈,像日本的東京、美國的紐約,還有英國的倫敦,都是輻射影響。對目前的中國來說,我們剛剛到“郊區化”這個階段。
王牧笛:其實美國也經曆過“郊區化”。剛才我們講的是美國的中產階級、有錢階層跑到郊區買房子,形成一種舒適的生活。但是我們的“郊區化”可能更多看中的是郊區的土地。
李銀:對,我們現在還在建設郊區。
郎鹹平:我們現在能“郊區化”嗎?萬科不是在北京的順義開發一項地產嘛,還自備到城區的巴士,為什麽?因為當時沒有配套。請你想想,如果你住到那個鬼地方去,早上8點鍾出門,再碰上塞車,中午才能到市區。有錢人敢搬到郊區去嗎?不敢,隻敢待在市區裏麵,最好住在三環以內。
王牧笛:但是二套房的概念在郊區就很明顯,最近幾年,很多北京有錢人願意到郊區買二套房,我這裏有個數據,54.5%的人有意到郊區投資,70%的人想在郊區買二套房。北京“逆城市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李銀:我們首先要解決郊區的交通問題,如果不堵塞,也用不了那麽長時間,還有就是郊區的房子便宜。
郎鹹平:一樣的土地問題,就是等它升值。
李銀:對,等它升值。
郎鹹平:這和義烏公務員遷農村去的結果是一樣的。
李銀:和“非轉農”的目的是一樣的,隻不過他們搶先了一步。
郎鹹平:所以現在是怎麽樣?是公務員去搶,有錢有權的人去搶。這個所謂的“逆城市化”太有意思了。
中國土地製度需要二次改革?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直是農村在反哺城市。走到今天,“城市化”不斷擴張,不斷地征用土地,已經擴張到了農村這個地方。那麽是否能夠通過一種有效的製度運作,讓城市來反哺農村?
李銀:其實像江蘇張家港市的寒山村、浙江紹興縣的新未莊村,還有上海閔行區馬橋鎮的旗忠村,它們都是因為在城市的邊緣,基礎設施建設得較好,然後整個土地被征用,被大規模開發,就出現了所謂的新農村現象。那個地方的人們生活非常好,他們開著高級轎車去城市裏麵上班,回農村住,可能來回不到一個小時的路程。
王牧笛:順著李銀的話,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切入,這些城裏人跑到農村去是不是能夠帶動農村的發展?比如說德國,德國就有很多這種中小的城鎮。還有當年韓國的“新村運動”。當然還有日本,美國前總統卡特去日本訪問的時候,說你們日本為什麽沒有農村呢?陪同的人告訴他,沿途許多景觀都是農村啊。後來他才明白,原來日本的農村跟城市沒有什麽區別。
李銀:這個我體驗過,坐新幹線,一路過去,你以為就是一個大城市,坐了很久了還是一個大城市。其實不是的,因為日本農村的建築跟城市的建築外觀是沒有區別的。
郎鹹平:穿的衣服也差不多,長得也差不多,你看不出來。
李銀:日本的農民很富裕,他們的收入是城市人的幾倍。如果你在農村住的話,你就是一個有錢人,你可以蓋那種很好的小別墅,然後自己種花養草。但是我們不一樣,我們的公務員拿的是農村的戶口,不是為農村帶來就業機會。他不在農村務農,也不在那兒搞開發,他還是在城市裏麵上班。
王牧笛:所以我們今天是在整個大的城鄉二元結構之下思考這個問題的,其實現在有兩個製度是亟待突破的,一個是我們之前說的戶籍製度,其實戶籍製度要解決的不是戶籍本身,而是戶籍背後龐大的利益集群。另一個就是剛才說的土地製度,因為土地能生錢,而且越來越值錢,土地就是財富,在這個情況之下,拆遷、征地過程中就出現越來越多的跟土地相關的案件。
郎鹹平:沒錯。最近有一些可恨的學者提出要搞土地私有化,一旦搞土地私有化,你曉得是什麽結果嗎?土地迅速增值,它的漲幅不是百分之幾,而是百分之幾千。
李銀:中國的“城市化”自古以來就是征地的開始,比如說早期北宋的開封,人口近百萬,是當時最大的一個城市,它就是征地來的。還有清朝的京城北京,人口過百萬,也是征地來的。問題是現在中國的“城市化”是在土地公有製基礎上的,它怎麽私有化呀?
王牧笛:所以我們剛才聊的東部沿海地區,包括浙江,它們的“逆城市化”是因為土地的誘惑。現在重慶的城市化模式被媒體解讀為土地換戶籍,也是跟土地相關。這是否意味著在這個背後,中國農村土地製度需要一場二次改革啊?
李銀:其實“城市化”就是在做土地改革。很多人在說“城市化”帶來的影響,那你想想看,農民工這個詞怎麽來的?就是因為“城市化”把農民趕到城裏麵去,成為工人,成為農民工。這就是改革的一個切麵。但是如果說“重慶模式”是很成功的話,那它也不可能複製到其他地方。
郎鹹平:重慶模式跟廣東模式各有一點,我覺得可以提出來做個簡單討論。重慶推出一個地票製度,就是說為了避免侵占耕地,因此開發商也好,政府也好,你隻要建房子,就必須先買地票。那地票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說不管你是在城郊,還是在更偏遠的農村,都無所謂,如果你想拿重慶戶口,就必須放棄宅基地,你要把它複耕為農地,複耕一畝農地給你一畝地票。開發商想開發地產,就必須先買地票,而這個地票一律公開競價。2010年4月份,一畝地票賣到14.4萬塊,全部歸農民。因此偏遠地區的農民也有動力了。就是說這個“城市化”的好處不是隻讓城郊區的農民享有,而是透過地票製度可以讓更偏遠農村的農民也能夠享受到。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化解社會矛盾。廣東呢,也有一個叫深圳模式,它是2009年12月份推出的一個新辦法,就是城中村就地改造,村民選出自己的代表,選出自己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搞股份有限公司,直接跟開發商談判。
李銀:企業化運作。
郎鹹平:對,集體化運作。
王牧笛:他們的村長一般都是董事長。
郎鹹平:對,村民當股東。除了跟開發商談判,村裏還可以自己蓋,蓋了以後,透過一種比較好的方式分給村民,這樣農民也能夠享受到“城市化”的好處。但是我覺得我們未來應該推動的既不是重慶模式,也不是深圳模式,因為我們很清楚,我們大部分城市既不像重慶那樣是個大農村,也不像深圳那樣缺乏土地。我覺得應該是一種綜合,就是說考慮透過某種形式,把深圳這樣的股份有限公司和像重慶這樣的地票製度綜合起來,結合當地的情況,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總之,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了。
李銀:單打獨鬥不如組合起來。
土地的誘惑
根據2010年8月15日新華網的報道,浙江全省“農轉非”數量從2004年的57.7萬人降到2009年的18.9萬人,降幅高達67%。更有意思的是,杭州、義烏、桐鄉等地有200多名公務員把戶口回遷到了農村。這些詭異現象的背後其實就是土地的利益。
(嘉賓介紹:李銀,資深媒體人)
王牧笛:咱們今天的話題跟城市相關,叫“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網友調侃說,城市讓我們的生活更煩惱,而不是更美好,從美好到煩惱。我們看看現在中國的兩個地方,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重慶,可能是當下中國最浩浩蕩蕩的“城市化”潮流,農民成為市民。而在東部沿海,尤其是浙江,現在也是浩浩蕩蕩、暗潮湧動,叫“逆城市化”潮流。咱們先看看這兩個故事:從2010年8月1日起,西部重鎮重慶將開啟一個當下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市化運動。按照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統籌城鄉戶籍製度改革的意見》,到2020年,重慶將形成在主城區聚集1000萬城鎮居民,非農戶籍人口比重升至60%,城鄉一體的戶籍製度體係。農民可以充分享受城鎮的住房、教育、醫療等優惠政策。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部沿海的浙江出現了不願意進城落戶,或把戶口從城市中反遷回農村的“逆城市化”現象,部分城鎮甚至出現公務員把戶口遷入農村,願意回村裏“當農民”的怪事。一時間“進城”、“出城”成為了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熱點話題。
王牧笛:這是現代版的《圍城》,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其實“逆城市化”這個概念是美國地理學家波恩在1976年提出來的。它指的是西方國家的“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人口增多、交通擁擠、環境汙染等“城市病”越來越嚴重之後,大量城市人口開始往郊區或者農村流動。
李銀:你還忘了一個條件,就是富裕程度,足夠支撐他們向外遷移。但就現在的中國來說,我個人覺得還不是“逆城市化”。你們注意到沒有,其實浙江、江蘇那一帶的富裕程度非常高的。如果不是因為那裏農村的土地具有增值潛能的話,人們會願意回去嗎?
王牧笛:所以這是土地的誘惑。
郎鹹平:我們跟美國是完全不一樣的。什麽叫“逆城市化”?就是社會富裕了,老百姓更有錢了。美國“逆城市化”的時候,第一步,富人先搬出去,因為他們很有能力,有錢,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他們搬出去之後,附近的一些基礎設施就建起來了。第二步,中產階級搬出去,因為富人搬出去之後,相關配套設施也慢慢出來了。
李銀:它能帶動,有輻射的。
郎鹹平:對,更多配套設施出來了後,一些工廠也搬出去了,到最後形成一個具有多項功能的小城鎮。這小城鎮交通不擁擠,環境優雅,治安良好,工廠、公司又都在附近,慢慢就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依附於大城市的小城鎮,這就是一個富裕社會發展到最後的必然結果。
王牧笛:西方發達國家的“逆城市化”是因為中產階級這幫富裕的人群搬到了郊區。他們是怎麽想的呢?他們覺得在節奏繁忙的城市裏麵,沒有野營燒烤、沒有休閑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李銀:他們需要家庭生活。
郎鹹平:所以中國的烤肉架在美國賣得特別好。
王牧笛:是中國製造吧?
郎鹹平:中國製造。他們後院裏都放一個中國製造的烤肉架,下了班在家烤烤肉,再一起遊遊泳,一家人和和睦睦的,生活過得非常愉快。跟我們是完全不一樣的。我舉個例子,根據2010年8月15日新華網的報道,浙江全省“農轉非”數量從2004年的57.7萬人降到2009年的18.9萬人,降幅高達67%。這種現象太有意思了,難道這代表說我們的“逆城市化”是我們富裕的開始嗎?
王牧笛:我們平常說的是“農轉非”,現在這個詞叫“非轉農”。為什麽會出現“非轉農”?其實就是土地的利益。
郎鹹平:我這還有一個數據,杭州、義烏、桐鄉等地有200多名公務員把戶口遷到農村了,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爭奪補償分紅。你看在我們“城市化”快的地區,農民即使什麽都不幹,靠租土地一年坐收幾十萬。
李銀:我們的“逆城市化”其實就是基於嚴重的分配失衡,但這個並不是真正的“逆城市化”。我跟您舉個例子,廣州新塘那邊的很多村民就不願意把戶口遷到城市來,為什麽?就是因為他們也等著分紅。
王牧笛:因為這個戶口不單單是一張紙,戶口的背後有好多配套的福利,所以這次這個“逆城市化”被媒體解讀為一個“偽命題”。就是說它是一個由利益或者是土地誘惑所催生出的“逆城市化”。就像我們剛剛講的,土地現在越來越值錢了,透過土地可以拿到很多高額的回報。
李銀:對,尤其是郊區的土地。
王牧笛:這也是中國城市化的另一個注腳,就是由於城市的不斷擴張,需要不斷地征用土地,所以你有農村戶口,就能夠享受土地增值的紅利。
李銀:日本有一個學者叫大江守之,他把都市圈的成長曆程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是“城市化”,“郊區化”是第二階段,第三個就是“逆城市化”,最後才是“再城市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都市圈,像日本的東京、美國的紐約,還有英國的倫敦,都是輻射影響。對目前的中國來說,我們剛剛到“郊區化”這個階段。
王牧笛:其實美國也經曆過“郊區化”。剛才我們講的是美國的中產階級、有錢階層跑到郊區買房子,形成一種舒適的生活。但是我們的“郊區化”可能更多看中的是郊區的土地。
李銀:對,我們現在還在建設郊區。
郎鹹平:我們現在能“郊區化”嗎?萬科不是在北京的順義開發一項地產嘛,還自備到城區的巴士,為什麽?因為當時沒有配套。請你想想,如果你住到那個鬼地方去,早上8點鍾出門,再碰上塞車,中午才能到市區。有錢人敢搬到郊區去嗎?不敢,隻敢待在市區裏麵,最好住在三環以內。
王牧笛:但是二套房的概念在郊區就很明顯,最近幾年,很多北京有錢人願意到郊區買二套房,我這裏有個數據,54.5%的人有意到郊區投資,70%的人想在郊區買二套房。北京“逆城市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李銀:我們首先要解決郊區的交通問題,如果不堵塞,也用不了那麽長時間,還有就是郊區的房子便宜。
郎鹹平:一樣的土地問題,就是等它升值。
李銀:對,等它升值。
郎鹹平:這和義烏公務員遷農村去的結果是一樣的。
李銀:和“非轉農”的目的是一樣的,隻不過他們搶先了一步。
郎鹹平:所以現在是怎麽樣?是公務員去搶,有錢有權的人去搶。這個所謂的“逆城市化”太有意思了。
中國土地製度需要二次改革?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直是農村在反哺城市。走到今天,“城市化”不斷擴張,不斷地征用土地,已經擴張到了農村這個地方。那麽是否能夠通過一種有效的製度運作,讓城市來反哺農村?
李銀:其實像江蘇張家港市的寒山村、浙江紹興縣的新未莊村,還有上海閔行區馬橋鎮的旗忠村,它們都是因為在城市的邊緣,基礎設施建設得較好,然後整個土地被征用,被大規模開發,就出現了所謂的新農村現象。那個地方的人們生活非常好,他們開著高級轎車去城市裏麵上班,回農村住,可能來回不到一個小時的路程。
王牧笛:順著李銀的話,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切入,這些城裏人跑到農村去是不是能夠帶動農村的發展?比如說德國,德國就有很多這種中小的城鎮。還有當年韓國的“新村運動”。當然還有日本,美國前總統卡特去日本訪問的時候,說你們日本為什麽沒有農村呢?陪同的人告訴他,沿途許多景觀都是農村啊。後來他才明白,原來日本的農村跟城市沒有什麽區別。
李銀:這個我體驗過,坐新幹線,一路過去,你以為就是一個大城市,坐了很久了還是一個大城市。其實不是的,因為日本農村的建築跟城市的建築外觀是沒有區別的。
郎鹹平:穿的衣服也差不多,長得也差不多,你看不出來。
李銀:日本的農民很富裕,他們的收入是城市人的幾倍。如果你在農村住的話,你就是一個有錢人,你可以蓋那種很好的小別墅,然後自己種花養草。但是我們不一樣,我們的公務員拿的是農村的戶口,不是為農村帶來就業機會。他不在農村務農,也不在那兒搞開發,他還是在城市裏麵上班。
王牧笛:所以我們今天是在整個大的城鄉二元結構之下思考這個問題的,其實現在有兩個製度是亟待突破的,一個是我們之前說的戶籍製度,其實戶籍製度要解決的不是戶籍本身,而是戶籍背後龐大的利益集群。另一個就是剛才說的土地製度,因為土地能生錢,而且越來越值錢,土地就是財富,在這個情況之下,拆遷、征地過程中就出現越來越多的跟土地相關的案件。
郎鹹平:沒錯。最近有一些可恨的學者提出要搞土地私有化,一旦搞土地私有化,你曉得是什麽結果嗎?土地迅速增值,它的漲幅不是百分之幾,而是百分之幾千。
李銀:中國的“城市化”自古以來就是征地的開始,比如說早期北宋的開封,人口近百萬,是當時最大的一個城市,它就是征地來的。還有清朝的京城北京,人口過百萬,也是征地來的。問題是現在中國的“城市化”是在土地公有製基礎上的,它怎麽私有化呀?
王牧笛:所以我們剛才聊的東部沿海地區,包括浙江,它們的“逆城市化”是因為土地的誘惑。現在重慶的城市化模式被媒體解讀為土地換戶籍,也是跟土地相關。這是否意味著在這個背後,中國農村土地製度需要一場二次改革啊?
李銀:其實“城市化”就是在做土地改革。很多人在說“城市化”帶來的影響,那你想想看,農民工這個詞怎麽來的?就是因為“城市化”把農民趕到城裏麵去,成為工人,成為農民工。這就是改革的一個切麵。但是如果說“重慶模式”是很成功的話,那它也不可能複製到其他地方。
郎鹹平:重慶模式跟廣東模式各有一點,我覺得可以提出來做個簡單討論。重慶推出一個地票製度,就是說為了避免侵占耕地,因此開發商也好,政府也好,你隻要建房子,就必須先買地票。那地票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說不管你是在城郊,還是在更偏遠的農村,都無所謂,如果你想拿重慶戶口,就必須放棄宅基地,你要把它複耕為農地,複耕一畝農地給你一畝地票。開發商想開發地產,就必須先買地票,而這個地票一律公開競價。2010年4月份,一畝地票賣到14.4萬塊,全部歸農民。因此偏遠地區的農民也有動力了。就是說這個“城市化”的好處不是隻讓城郊區的農民享有,而是透過地票製度可以讓更偏遠農村的農民也能夠享受到。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化解社會矛盾。廣東呢,也有一個叫深圳模式,它是2009年12月份推出的一個新辦法,就是城中村就地改造,村民選出自己的代表,選出自己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搞股份有限公司,直接跟開發商談判。
李銀:企業化運作。
郎鹹平:對,集體化運作。
王牧笛:他們的村長一般都是董事長。
郎鹹平:對,村民當股東。除了跟開發商談判,村裏還可以自己蓋,蓋了以後,透過一種比較好的方式分給村民,這樣農民也能夠享受到“城市化”的好處。但是我覺得我們未來應該推動的既不是重慶模式,也不是深圳模式,因為我們很清楚,我們大部分城市既不像重慶那樣是個大農村,也不像深圳那樣缺乏土地。我覺得應該是一種綜合,就是說考慮透過某種形式,把深圳這樣的股份有限公司和像重慶這樣的地票製度綜合起來,結合當地的情況,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總之,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了。
李銀:單打獨鬥不如組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