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美物價比較(1)
危機中的憂與思(財經郎眼07) 作者:郎鹹平 王牧笛 王今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近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北京物價真比紐約高嗎》。文章從牛仔褲、公交車,甚至豬肉價格等方麵入手,將北京與紐約的物價進行對比,得出結論:紐約的“奢侈品”比北京便宜,但紐約公交以及涉及人工、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服務比北京貴很多。文章一經發表,立即引起輿論對中美物價對比的再次關注。中國和美國這兩大經濟體越來越多地被放在一起進行各種比較,到底該如何將中美物價進行對比?物價差異的背後又體現了什麽?成為媒體普遍爭論的焦點。
誰在購買天價商品
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做了一個調查報告,說由於通貨膨脹等因素,86%的消費者指出要降低消費,14%的消費者指出要提高消費。透過這個數據,我們發現為什麽高端產品在我們國家比在美國賣得貴,就是這14%的人群推動的。
(嘉賓介紹:王福重,知名學者)
王牧笛:我們之前聊過中美的樓市比較、中美的股市比較、中美的醫療比較、中美的教育比較,也部分地談過中美的物價比較。不過最近《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關於中美物價比較的文章,叫《北京物價真比紐約高嗎》,掀起了新一輪的全民大討論。咱們也借勢再聊一聊,用我們“郎眼”獨特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個短片:近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北京物價真比紐約高嗎》。文章從牛仔褲、公交車,甚至豬肉價格等方麵入手,將北京與紐約的物價進行對比,得出結論:紐約的“奢侈品”比北京便宜,但紐約公交以及涉及人工、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服務比北京貴很多。文章一經發表,立即引起輿論對中美物價對比的再次關注。中國和美國這兩大經濟體越來越多地被放在一起進行各種比較,到底該如何將中美物價進行對比?物價差異的背後又體現了什麽?成為媒體普遍爭論的焦點。
王牧笛:教授,我這個人比較土,沒怎麽出過國。少壯不努力,至今在內地。
郎鹹平:有時候也得說說實話,你說這個話是好的,鼓勵你這麽說。
王牧笛:那教授是走過南闖過北,喝過美利堅的水。我想先請教授現身說法一下,在美國那麽多年,您直觀的感受是什麽?《人民日報》給出的這個表格,它用這樣一種方式比較科學嗎?靠譜嗎?
郎鹹平:今天我們談的是《人民日報》,不是談一般媒體。就《人民日報》而言,它能夠這麽報道,而且部分數據還是真實的,這一點讓我感到意外。當然對它的結論本身,我還是有不同看法的。
王牧笛:您這個表達很含蓄。
王福重:首先,《人民日報》我們是要學習的。但我覺得,比較兩個國家的價格,意義不是特別大。為什麽?好比說,我們中國的人口是13億,美國的人口才3億,但是美國創造的財富,比如說每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就比中國大。這樣算下來的話,美國的人均收入是中國的十幾倍,中國大概也就是它的十三四分之一。美國人的收入多,但每個人占有的商品數量也多,你把總的收入除以總的商品數量,就是美國的總價格水平。中國的人均收入比美國低,人均占有的商品數量也低,這一除就是中國的平均價格水平。這樣看來,兩個平均價格水平應該是一致的,但是結構肯定是不一樣的。
王牧笛:您描述的是教科書裏的一個世界,但是現實世界中跟它有很大的區別。《人民日報》這次是分門別類地給出了不同領域的商品,比如說奢侈品,奢侈品在中國的價格就比美國高得多。
郎鹹平:多得多,真的是這樣子。
王牧笛:而那些跟服務、知識產權相關的產品,美國又比中國高得多,這個道理在哪裏?
郎鹹平:你不要說我們有的比美國好,有的沒有美國好,不是這樣的。而是從這裏麵,我們忽略了一個現象。我們看看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做的一個調查報告,很有意思,報告說由於通貨膨脹等因素,86%的消費者指出要降低消費,14%的消費者指出要提高消費。你知道這是什麽意思嗎?也就是說,透過這個數據,我們發現為什麽高端產品在我們國家比在美國賣得貴,就是這14%的人群推動的。而且,在這14%的人裏麵很多都是企業家,最近由於我們的企業比較困難,所以他們都不做企業了,幹嘛呢?從事高端消費。我們這個高端消費的需求本來就很大,加上稅又重,因此我們的高端消費品比美國高很多倍。比如說汽車,在美國買輛寶馬汽車根本不算什麽,三四萬美金就能買一個很好的,但在我們這裏,三四萬美金大概就隻能買一個馬自達這種水平的車。
王牧笛:都是馬3,寶馬3和馬自達3。
郎鹹平:而且最近的一些現象讓我們感到憂心忡忡,一種特殊的消費形態讓中國整個奢侈品的消費膨脹到不可想象的地步。我們還拿汽車來說吧,現在在中國,20萬元以下的汽車都要降價才賣得出去,就2011年上半年,比亞迪跟東南汽車的銷售都下降了20%左右,利潤下降了80%,整個中低端汽車的銷量同比下降了6.92%,這是什麽意思呢?這是說有很多打算買車的老百姓現在不買了,還有一些老百姓想買貴的車。
王牧笛:就是電影《大腕》裏麵的那種消費觀,叫我們隻選貴的,不選對的。
郎鹹平:對,所以你看,同樣是在上半年,豪華品牌,比如奔馳、寶馬的銷售增長率都是60%左右,而超豪華品牌的車增長率也很迅猛,法拉利的銷量2010年同比增長了50%,瑪薩拉蒂為128%,勞斯萊斯171%,簡直是瘋了,這個數據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
王福重:剛才您說的普通車銷量下降的問題,其實是因為這幾年轎車的普及率比較高了,一些人本來想換車,可是他的收入並沒有增加,想換換不了。而有錢人是越來越有錢,因此他們可以不斷地花。
郎鹹平:所以透過這個現象就可以看出,我們整個社會的貧富懸殊現象在加劇。這讓我們感到擔憂。
王福重:對。
王牧笛:而且教授,您剛才用了一個數字是14%,還有一個數字跟這個構成暗合,就是中國品牌戰略協會最新的統計,說中國奢侈品消費人群達到總人口的13%。
郎鹹平:差不多嘛。
王牧笛:大概這樣一個比例的人群在購買天價的東西。
奢侈品是如何練成的
讓我們感到擔憂的是,如果這些富人隻是為了自己消費,而不是想著如何替社會創造財富的話,中國的明天怎麽辦?
王福重:其實《人民日報》給的這個數據是對的,比如說紐約的一些東西比我們貴,而北京的一些東西比紐約貴,但是它沒有說背後的原因。這背後的原因首先就是我們中國的稅製結構問題很大,比如說美國大部分商品的價格裏麵含的稅是很少的,基本上沒有。而中國商品價格裏麵卻含有很多稅。稅本來是跟商品的生產無關的,是我們硬加進去的東西。國外的奢侈品在我們進口的環節要交關稅,比如說化妝品香奈兒是40%關稅,然後還要交30%的消費稅,還有百分之十幾的增值稅,然後你賣的時候還要交增值稅和消費稅,這樣加起來,我們這邊的奢侈品就比美國、法國的要貴,甚至翻一番都不止。
郎鹹平:翻幾番呢。
王牧笛:還有其他費,比如高昂的物流成本。
王福重:對,還有這種費。
郎鹹平:也就是我們之前算過的,從北京到上海的物流成本要高過從北京到紐約。
王福重:假定沒有這些費——我們叫間接稅,那奢侈品肯定沒有這麽貴。而歐美那些國家都沒有這種稅,因此價格肯定比我們便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奢侈品到中國後,隻在一些大城市開店,就像達芬奇一樣,所以它的租金很貴,還有代理費,也很貴,這就使得我們的奢侈品比美國貴得多得多。我們不是已經加入wto了嘛,wto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規則就是取消關稅,是一個零關稅的世界,所以它應該是一樣的價格才對。
郎鹹平:還不止這樣子,我們不談進口的,就談我們本地的奢侈品吧。比如說茅台酒,這幾年的價格猛漲,從2006年的350塊錢漲到現在的1950塊,但是市場份額並沒有擴大。為什麽?就因為是這14%的人在喝茅台酒,不管你多貴他都會買。茅台酒廠的整個現金流從2006年的44個億漲到今天的160個億,怎麽漲的?全部來自於漲價,這是非常可怕的。這個問題就跟你剛剛講的進口奢侈品有個很大的區別,因為沒有關稅,它是本地生產的,但是本地生產的奢侈品在四五年之內可以翻這麽多番,而且銷量一直是穩定的。
王牧笛:五糧液前不久也漲價,幾輪漲價潮。
郎鹹平:越漲越好。
王牧笛:廠家給的理由很雷人,說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身份需求。
郎鹹平:對,這個有點好笑。
王牧笛:透過這個你會看出,背後支撐奢侈品的這批人是永遠都不缺錢的。
郎鹹平:這是炫富。
王牧笛:其實是節日送禮、公款吃喝的這批人構成了高端白酒最重要的消費群。但是普通老百姓喝的酒,比如說五星杏花村,過春節的時候從58塊跌到22塊9毛,跌了6成,不好賣。為什麽?因為86%的人喝不起,那就隻能少喝點酒。
王福重:五糧液漲價就是跟隨茅台,名酒都跟隨茅台,茅台本來隻是酒,酒的主要成分就是水,我相信茅台酒跟別的酒相比其實是一樣的。
郎鹹平:成本差不多,是這個意思吧?
王福重:它本來隻是一個普通的消費品,但是在當下,茅台酒已經不是消費品,它現在變成了投資品。為什麽?首先是因為茅台酒的產量有限,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茅台是我們的國宴用酒,很多外國領導人都喝過。再加上對於中國的有錢人來講,投資渠道很缺乏。因此他們就囤這個酒,反正酒又放不壞,所以這個酒就成了投資品。
郎鹹平:我還要再補充你一下,2011年1月份杭州拍賣一瓶1958年的茅台酒,竟然賣到145萬元。
王牧笛:對,都瘋了。
王福重:有可能是假的,我說是有可能。最近有一幅畫,說是徐悲鴻的真跡,而且還有徐悲鴻的兒子的背書,現在不也說是假的嗎?
王牧笛:拍了7280萬元。
王福重:其實那個不是徐悲鴻畫的,而是他一個學生的習作。那個畫畫的也不是徐悲鴻過去的夫人,而是一個來自河北廊坊的模特。但是這個不要緊,重要的是得有人背書。
王牧笛:但是王老師,您不覺得現在這幫奢侈品的買主們不在乎真假嗎?是“達芬奇”又怎麽樣呢?他們買的是一個麵子,是一個品牌。而且現在還有種趨勢,就是奢侈品的購買人群在低齡化。我這裏有一個最新公布的數據,是世界奢侈品協會2010年到2011年度的官方報告,報告講73%的中國奢侈品消費者不滿45歲。這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歐美國家的奢侈品大部分都是那些中老年的富人在買,但在中國,這些奢侈品消費人群都是這些拚爹的、坑爹的富二代。
誰在購買天價商品
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做了一個調查報告,說由於通貨膨脹等因素,86%的消費者指出要降低消費,14%的消費者指出要提高消費。透過這個數據,我們發現為什麽高端產品在我們國家比在美國賣得貴,就是這14%的人群推動的。
(嘉賓介紹:王福重,知名學者)
王牧笛:我們之前聊過中美的樓市比較、中美的股市比較、中美的醫療比較、中美的教育比較,也部分地談過中美的物價比較。不過最近《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關於中美物價比較的文章,叫《北京物價真比紐約高嗎》,掀起了新一輪的全民大討論。咱們也借勢再聊一聊,用我們“郎眼”獨特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個短片:近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北京物價真比紐約高嗎》。文章從牛仔褲、公交車,甚至豬肉價格等方麵入手,將北京與紐約的物價進行對比,得出結論:紐約的“奢侈品”比北京便宜,但紐約公交以及涉及人工、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服務比北京貴很多。文章一經發表,立即引起輿論對中美物價對比的再次關注。中國和美國這兩大經濟體越來越多地被放在一起進行各種比較,到底該如何將中美物價進行對比?物價差異的背後又體現了什麽?成為媒體普遍爭論的焦點。
王牧笛:教授,我這個人比較土,沒怎麽出過國。少壯不努力,至今在內地。
郎鹹平:有時候也得說說實話,你說這個話是好的,鼓勵你這麽說。
王牧笛:那教授是走過南闖過北,喝過美利堅的水。我想先請教授現身說法一下,在美國那麽多年,您直觀的感受是什麽?《人民日報》給出的這個表格,它用這樣一種方式比較科學嗎?靠譜嗎?
郎鹹平:今天我們談的是《人民日報》,不是談一般媒體。就《人民日報》而言,它能夠這麽報道,而且部分數據還是真實的,這一點讓我感到意外。當然對它的結論本身,我還是有不同看法的。
王牧笛:您這個表達很含蓄。
王福重:首先,《人民日報》我們是要學習的。但我覺得,比較兩個國家的價格,意義不是特別大。為什麽?好比說,我們中國的人口是13億,美國的人口才3億,但是美國創造的財富,比如說每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就比中國大。這樣算下來的話,美國的人均收入是中國的十幾倍,中國大概也就是它的十三四分之一。美國人的收入多,但每個人占有的商品數量也多,你把總的收入除以總的商品數量,就是美國的總價格水平。中國的人均收入比美國低,人均占有的商品數量也低,這一除就是中國的平均價格水平。這樣看來,兩個平均價格水平應該是一致的,但是結構肯定是不一樣的。
王牧笛:您描述的是教科書裏的一個世界,但是現實世界中跟它有很大的區別。《人民日報》這次是分門別類地給出了不同領域的商品,比如說奢侈品,奢侈品在中國的價格就比美國高得多。
郎鹹平:多得多,真的是這樣子。
王牧笛:而那些跟服務、知識產權相關的產品,美國又比中國高得多,這個道理在哪裏?
郎鹹平:你不要說我們有的比美國好,有的沒有美國好,不是這樣的。而是從這裏麵,我們忽略了一個現象。我們看看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做的一個調查報告,很有意思,報告說由於通貨膨脹等因素,86%的消費者指出要降低消費,14%的消費者指出要提高消費。你知道這是什麽意思嗎?也就是說,透過這個數據,我們發現為什麽高端產品在我們國家比在美國賣得貴,就是這14%的人群推動的。而且,在這14%的人裏麵很多都是企業家,最近由於我們的企業比較困難,所以他們都不做企業了,幹嘛呢?從事高端消費。我們這個高端消費的需求本來就很大,加上稅又重,因此我們的高端消費品比美國高很多倍。比如說汽車,在美國買輛寶馬汽車根本不算什麽,三四萬美金就能買一個很好的,但在我們這裏,三四萬美金大概就隻能買一個馬自達這種水平的車。
王牧笛:都是馬3,寶馬3和馬自達3。
郎鹹平:而且最近的一些現象讓我們感到憂心忡忡,一種特殊的消費形態讓中國整個奢侈品的消費膨脹到不可想象的地步。我們還拿汽車來說吧,現在在中國,20萬元以下的汽車都要降價才賣得出去,就2011年上半年,比亞迪跟東南汽車的銷售都下降了20%左右,利潤下降了80%,整個中低端汽車的銷量同比下降了6.92%,這是什麽意思呢?這是說有很多打算買車的老百姓現在不買了,還有一些老百姓想買貴的車。
王牧笛:就是電影《大腕》裏麵的那種消費觀,叫我們隻選貴的,不選對的。
郎鹹平:對,所以你看,同樣是在上半年,豪華品牌,比如奔馳、寶馬的銷售增長率都是60%左右,而超豪華品牌的車增長率也很迅猛,法拉利的銷量2010年同比增長了50%,瑪薩拉蒂為128%,勞斯萊斯171%,簡直是瘋了,這個數據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
王福重:剛才您說的普通車銷量下降的問題,其實是因為這幾年轎車的普及率比較高了,一些人本來想換車,可是他的收入並沒有增加,想換換不了。而有錢人是越來越有錢,因此他們可以不斷地花。
郎鹹平:所以透過這個現象就可以看出,我們整個社會的貧富懸殊現象在加劇。這讓我們感到擔憂。
王福重:對。
王牧笛:而且教授,您剛才用了一個數字是14%,還有一個數字跟這個構成暗合,就是中國品牌戰略協會最新的統計,說中國奢侈品消費人群達到總人口的13%。
郎鹹平:差不多嘛。
王牧笛:大概這樣一個比例的人群在購買天價的東西。
奢侈品是如何練成的
讓我們感到擔憂的是,如果這些富人隻是為了自己消費,而不是想著如何替社會創造財富的話,中國的明天怎麽辦?
王福重:其實《人民日報》給的這個數據是對的,比如說紐約的一些東西比我們貴,而北京的一些東西比紐約貴,但是它沒有說背後的原因。這背後的原因首先就是我們中國的稅製結構問題很大,比如說美國大部分商品的價格裏麵含的稅是很少的,基本上沒有。而中國商品價格裏麵卻含有很多稅。稅本來是跟商品的生產無關的,是我們硬加進去的東西。國外的奢侈品在我們進口的環節要交關稅,比如說化妝品香奈兒是40%關稅,然後還要交30%的消費稅,還有百分之十幾的增值稅,然後你賣的時候還要交增值稅和消費稅,這樣加起來,我們這邊的奢侈品就比美國、法國的要貴,甚至翻一番都不止。
郎鹹平:翻幾番呢。
王牧笛:還有其他費,比如高昂的物流成本。
王福重:對,還有這種費。
郎鹹平:也就是我們之前算過的,從北京到上海的物流成本要高過從北京到紐約。
王福重:假定沒有這些費——我們叫間接稅,那奢侈品肯定沒有這麽貴。而歐美那些國家都沒有這種稅,因此價格肯定比我們便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奢侈品到中國後,隻在一些大城市開店,就像達芬奇一樣,所以它的租金很貴,還有代理費,也很貴,這就使得我們的奢侈品比美國貴得多得多。我們不是已經加入wto了嘛,wto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規則就是取消關稅,是一個零關稅的世界,所以它應該是一樣的價格才對。
郎鹹平:還不止這樣子,我們不談進口的,就談我們本地的奢侈品吧。比如說茅台酒,這幾年的價格猛漲,從2006年的350塊錢漲到現在的1950塊,但是市場份額並沒有擴大。為什麽?就因為是這14%的人在喝茅台酒,不管你多貴他都會買。茅台酒廠的整個現金流從2006年的44個億漲到今天的160個億,怎麽漲的?全部來自於漲價,這是非常可怕的。這個問題就跟你剛剛講的進口奢侈品有個很大的區別,因為沒有關稅,它是本地生產的,但是本地生產的奢侈品在四五年之內可以翻這麽多番,而且銷量一直是穩定的。
王牧笛:五糧液前不久也漲價,幾輪漲價潮。
郎鹹平:越漲越好。
王牧笛:廠家給的理由很雷人,說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身份需求。
郎鹹平:對,這個有點好笑。
王牧笛:透過這個你會看出,背後支撐奢侈品的這批人是永遠都不缺錢的。
郎鹹平:這是炫富。
王牧笛:其實是節日送禮、公款吃喝的這批人構成了高端白酒最重要的消費群。但是普通老百姓喝的酒,比如說五星杏花村,過春節的時候從58塊跌到22塊9毛,跌了6成,不好賣。為什麽?因為86%的人喝不起,那就隻能少喝點酒。
王福重:五糧液漲價就是跟隨茅台,名酒都跟隨茅台,茅台本來隻是酒,酒的主要成分就是水,我相信茅台酒跟別的酒相比其實是一樣的。
郎鹹平:成本差不多,是這個意思吧?
王福重:它本來隻是一個普通的消費品,但是在當下,茅台酒已經不是消費品,它現在變成了投資品。為什麽?首先是因為茅台酒的產量有限,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茅台是我們的國宴用酒,很多外國領導人都喝過。再加上對於中國的有錢人來講,投資渠道很缺乏。因此他們就囤這個酒,反正酒又放不壞,所以這個酒就成了投資品。
郎鹹平:我還要再補充你一下,2011年1月份杭州拍賣一瓶1958年的茅台酒,竟然賣到145萬元。
王牧笛:對,都瘋了。
王福重:有可能是假的,我說是有可能。最近有一幅畫,說是徐悲鴻的真跡,而且還有徐悲鴻的兒子的背書,現在不也說是假的嗎?
王牧笛:拍了7280萬元。
王福重:其實那個不是徐悲鴻畫的,而是他一個學生的習作。那個畫畫的也不是徐悲鴻過去的夫人,而是一個來自河北廊坊的模特。但是這個不要緊,重要的是得有人背書。
王牧笛:但是王老師,您不覺得現在這幫奢侈品的買主們不在乎真假嗎?是“達芬奇”又怎麽樣呢?他們買的是一個麵子,是一個品牌。而且現在還有種趨勢,就是奢侈品的購買人群在低齡化。我這裏有一個最新公布的數據,是世界奢侈品協會2010年到2011年度的官方報告,報告講73%的中國奢侈品消費者不滿45歲。這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歐美國家的奢侈品大部分都是那些中老年的富人在買,但在中國,這些奢侈品消費人群都是這些拚爹的、坑爹的富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