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歡一拍孫舜若的肩頭,指了指遠去的宋太平、花襲人、石茗煙他們,孫舜若一摸上衣口袋裏的紅包,方想起來那張白金代金卡還在自己這裏,這位深藏不露的牟孝柏能一語點破商業圈經營的奧秘,其學識和商界閱曆絕不是他外表的這般年輕,常歡娛樂集團急需這樣的人才,連忙一個小衝刺追了上去,攔在宋太平前麵,拿出紅包,小心翼翼的取出白金代金卡,雙手向宋太平遞了過去,恭敬的說道:“牟孝柏小哥,這是我們常總讓我送上的一份賠償小禮物。”
花襲人隨手接了過來,有些不屑的說道:“這麽大的常歡娛樂集團就這麽小家子氣,才送上一張代金卡啊。”
石茗煙嘴角一抽搐,提醒道:“花襲人姐姐,這是常歡娛樂集團的白金代金卡,是一百萬麵值的,在常歡娛樂集團旗下任何娛樂場所都可以使用的。在天海市一共不超過五張的。”
花襲人手上一顫,那張白金代金卡險些從花襲人的手指間滑落,再看那孫舜若生怕花襲人退回這份厚禮,訕訕一笑,扭頭就跑了。
石茗煙看著孫舜若的背影,輕微的冷哼了一聲,沉穩的說道:
還好我眼界高,沒有應允他的追求,人和人還真的沒法比的,不過這位常歡大老板倒是很敞亮,既然是送牟孝柏弟弟的,我們就先收下吧,今晚我帶你們去看看常歡娛樂集團的商務會所,我遇到過喜歡哭窮的人,其實這跟愛炫富的一樣,讓人難受且想遠離。
我覺得,跟朋友傾訴也是人之常情,但老是要埋單才來哭窮,就有點不地道了。畢竟,人人都有壓力,你窮我也窮。
同事小雪和我小敘,說她昨天拉黑了一個曾經很要好的高中同學。我問她為什麽?
她說:我受夠了她哭窮。
“也不至於拉黑她啊。”我漫不經心的說:“這類人多得去了,權當沒看見就是,拉黑這得罪人的事,能少做就少做。”
她不屑的瞄了我一眼:“你是不在汙水裏,哪知道臭氣會令人作嘔。她明明知道我這種人,平時就喜歡瞎湊熱鬧。每次哭窮以後,就約一起吃飯,而她明明就是一個蹭飯的主。”
之前好幾年不聯係,不知道她從哪裏得知我也在這個城市。剛開始就聊聊這個月還有多少信用卡要還,多少網上貸款要還,什麽時候發工資,什麽時候交房租。互相傾訴想買,買不起;想吃,吃不起。大家都是月光族。和一樣處境的同僚談論這些,心裏特別感同身受。經濟苦難,才是人生真苦難。熬得過最好,熬不過繼續熬。
一起吃飯,自己果斷買單,覺得大家都不容易,而且她已經那麽可憐了。也不知道是出於同情,還是理解,反正朋友一場。
但一相處久了,就發現,我才是最窮的那個。她早在繁華地段買房,還是一百多平米的大房。在一個連買單身公寓都付不起首付的人麵前來說自己有多窮,想想挺氣憤的。真窮我還能好受點,關鍵是她嘴裏的窮和真窮不是一個檔次。有房還天天叫窮,那我這種沒房的人,算乞丐了嗎?感覺自己的善良被利用了。
談錢還真是一件傷感情的事。見人就說自己窮的人,實際上並不是真窮,但也不排除真窮的。
最近網上傳著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女子相親點近五千元的菜,嚇跑了海歸男。大概內容,就是長腿美女第一次和相親對象相約去吃飯。男主角說了一句:隨便選,什麽都行,不用給我省錢。
月入六七千的美女就很豪情地選了一家最貴的餐廳,點了10隻蝦刺身(每隻298元),以及燕窩、象拔蚌等,共計4897元。這個舉動嚇跑了海歸男,男子一口沒吃,錢也沒付就直接走了,還把女子拉黑了。
長腿美刷完信用卡,找不到男的,就開始在介紹人麵前哭窮了,讓介紹人去找那男的要飯錢。當知道海歸男不願意付錢的時候,美女開始要介紹人負責任。
其實若這美女豪氣的自己買單,自己流淚也要把自己挖的坑埋上,心裏倒會佩服她幾分豪氣。
後麵海歸男轉了2000給她以後,她卻繼續去煩介紹人。哭了一中午要求介紹人把飯錢給她要回來,她要付房租,要吃飯,這些錢她承擔不起。最奇葩的是當知道介紹人不願為她要錢的時候,她居然想把剩菜以2000的價格賣給介紹人。誰腦子進水,會花這麽高的價錢買剩飯剩菜啊?!
剛開始看到海歸男直接走人,我覺得這男人真不地道,更不紳士。自己同意去相親,也誇下海口隨便點,結果別人作一下,你就現了原形。但事後願付2000,個人覺得這男的可能見了世麵。明知道長腿美女在試探自己,不願那個冤大頭,更不願縱容她的任性,來惡心自己。
或許對於年薪十幾萬艾瑪元的他來說:花錢可能是小菜一碟,被侮辱了智商才是奇恥大辱。
可能女人有一個通病:沒錢,但又超愛買買買。
但遇到全身上下都是大牌,開口名牌,閉口出國旅遊,朋友圈曬的都是高級會所;還在你麵前哭窮,吃飯,又是你買單的人。能斷絕來往就斷絕來往,不然這冤大頭會一直做到底。
有一類人,蹭吃蹭喝蹭玩她是第一個,一提到讓她花錢的事,就萎靡。
“哎呀!房租都交不起了,最近好窮。”是她的口頭禪。
真窮嗎?那倒未必。至少你在她身上看不到窮的樣子。事實或許表明:她隻是在裝窮。
裝窮的人無非兩個自身原因:一個是自卑,一個是自私。
自卑的人怎麽會裝窮呢?
自卑的人,可能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別人都有,那我也買一個吧。攀比心在作怪,一心期待過更好的生活。但又無奈改不了現狀,隻好拆東牆補西牆。
在陌生人麵前裝闊,無非是想贏得成就感和期待別人的認可。但是一到熟人麵前就捉襟見肘,開始抱怨、哭訴自己日子過得多麽的不如意。內心自卑的人在一起,常常讓你會覺得生活真的過不下去了。
他們傳達的每一個價值觀,都有點扭曲,不樂觀、不積極。所有感受全都不對,但又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喜歡惡意的猜測。
有一位哲學家說過:由於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所以,自卑不是一件小事,有可能是精神上的殘疾。
人與人的相處,是彼此帶動的。智慧帶動智慧,愚昧帶動愚昧。成長帶動成長,墮落帶動墮落。如果你不夠強大,和一個自卑的人相處久了,你的自信、樂觀終究會被消磨。
還有一類人,哭窮源於自私。萊斯頓說:自私是人類的萬惡之源。
自私的人,打心裏覺得從自己身上割肉,再小也覺得很大。
就像小雪的朋友,自己有一套大房子,還在小雪麵前說自己窮得吃不起飯。理所當然的享受小雪給予的經濟接濟,一點都不覺得內疚。自私的人,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身邊要是有一個自私但你和他又特別走心的朋友,是一件想想都覺得可怕的事情。因為無法估量他究竟會給你造成多大的傷害,或許給你傷害以後他還會裝無辜,裝可憐。
自私的人,沒有慈悲之心。所以遠離“哭窮”的人,也是變相的保護了自己的安全。朋友是五倫之外的一種人際關係,它的好處,在於可以自由選擇。走心的朋友才可深交,裝窮的朋友,能遠離就遠離吧,因為自己的人生隻有自己買單。
網上有一段子,讀起來還挺哲理的:別哭窮,沒人會白給你錢和憐憫;別喊累,沒人能一直幫你分擔;別流淚,大多數人不在乎你的悲哀。
或許剛開始哭窮,願意親近你的人會給你錢和憐憫,但一般到最後都是絕望的離開。哭窮的人始終有窮的理由,把壓力掛在嘴上,無非是自己不想努力就能換來舒坦。
三個女人一台戲,宋太平知道以石茗煙的閱曆,再講上幾個小時都沒有絲毫難度,但現在已經臨近上班時間了,隻得再次拿出一節手機夢工場的培訓課程,來結束這漫長的聊天:
在過去的幾年中,新藥研發臨床醫生注意到一個趨勢:越來越少新的止痛藥物能通過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這是測試藥物有效性的黃金準則。在這些試驗中,不論是醫生還是病人都不知道誰服用的是真正的藥物,誰服用的是安慰劑藥物。在試驗結束時,研究人員則會將兩組試驗結果進行比對。如果實際服用藥物的人比服用安慰劑的人表現出顯著改善,則表示這是值得開的處方藥。
當研究人員開始仔細研究止痛藥物的臨床試驗時,他們發現在11年前,平均有27%的患者(隻針對艾瑪國患者)報告說相比於輔助劑,新的藥物能減輕疼痛。而到了4年前,這個數字隻有9%。
麥吉爾大學的疼痛學研究學者 jeffrey mogil 解釋道,這個數字並不意味著藥物的效果越來越差,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輔助劑的作用越來越大。而且這種輔助劑效應的增長趨勢不僅出現在止痛藥物上,在抗抑鬱藥和抗精神病藥物研究方麵也顯示同樣在增長。
輔助劑,源自於拉丁語“我會好起來”的意思。在 mogil 看來,輔助劑效應是所有科學中最有趣的現象,因為它剛好處於生物學和心理學的分界麵上,並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我們所看到的藥物廣告、與醫療服務人員間的互動、再有臨床試驗的長度等等都可以產生影響安慰劑效應。
在過去的15年裏,科學家們一直在非常詳盡地研究這個複雜的問題,例如他們發現糖丸的作用比我們想象中還要更奇怪、也更有用。對輔助劑的研究也讓我們對一些如針灸和靈氣一類的另類療法產生新的理解。並且之後也可能因為安慰劑效應而減少處方止痛藥的劑量,來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如目前肆虐艾瑪國的阿片類藥物危機[1]。
更有意思的是,科學家認為,既然發現我們不能將藥物從輔助劑效應中分離開,為何不將其用於幫助我們呢?
輔助劑效應是一係列的複合心理現象。信念是人類已知的最古老的安慰劑。
上千年來,醫生、護理人員和治療師就早已知道安慰性治療法。艾瑪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就曾經對輔助劑的作用感到驚奇,他在1807年寫道:“我曾經認識的一位最成功的醫生對我說,他給病人使用過的用麵包、帶顏色的水、山核桃粉粉末做成的‘藥’比其他所有藥物加在一起都要多……這是一個多麽善意的欺騙啊。”
現如今的輔助劑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善意的欺騙了。
作為世界領先的輔助劑專家之一,哈佛大學的 ted kaptchuk 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介紹,輔助劑效應的研究是關於“尋找醫學中通常不被注意的是什麽:當我們依靠好的藥物和程序時,我們經常忘記的那些無形的東西。而安慰劑效應就是圍繞在醫藥周圍的一切,其中包括細微如儀式和醫患關係這樣的因素。”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麵來了解安慰劑。
當人們剛去看醫生或剛開始進行臨床試驗時,他們的症狀大多特別糟糕。但在疾病的自然進程中,病情的症狀有可能自動好轉。例如,在抑鬱症臨床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能在沒有藥物或安慰劑的情況下自動逐漸變好。換句話說,時間本身就是一種治療的輔助劑。糖丸和輔助劑都可以改變病人報告症狀的方式。
患者可能希望在治療過程中好轉,所以他們會改變焦點。他們會加重注意變好的跡象,而忽略變差的跡象。(相關地有霍桑效應:當知道自己成為了觀察對象時,我們會改變自身的行為。)但輔助劑效應也不僅僅是一種認知偏差。
輔助劑效應是我們通過因果關係學習的東西。當我們服用藥物時,它讓我們的症狀變好,這種變好會成為我們在服用安慰劑時可以重新回顧和重建的記憶。
馬裏蘭大學的醫師和研究員luana colloca 就這一現象進行了一係列研究。比如她將研究參與者連接到一台電擊機,當每次輸出的是強點擊時,她會在參與者正能看到的屏幕上閃紅光;如果電機是輕微的,她會閃綠光。到試驗接近尾聲時,隻要參與者看到的是綠光,他們也隻會感到輕微的痛苦,即使設置的電機強度是最高級別。因此說,我們可以從環境中獲得關於如何應對疼痛和藥物的線索。
研究還表明,對於一些不需要做手術的病症,醫生做一些隻切切口,但實際上沒有改變任何東西的“假手術”時,起到的效應比服藥更強。一項有關手術輔助劑的係統評估發現,假手術一次能給病情帶來75%的改善,並發現特別是對那些治療目的是為了減輕疼痛的手術,真手術和假手術的結果基本上沒有什麽差異。
除了有輔助劑效應,還有反輔助劑效應,它是一種讓人感到病情惡化的負麵期望。比如說,一些研究人員就將現在市場對於無麩質(穀蛋白)食品的流行歸結於反安慰劑效應。因為很多人對麩質食品產生了負麵印象,認為吃麩質會使他們感到不適,即使它們在生理上對麩質食物根本不存在任何過敏性。
colloca 已經進行過許多安慰劑研究,比如在幾天之內,患者需要用藥物來應對疼痛或治療帕金森症狀,然後某一天,她會偷偷把病人的藥換成輔助劑,再然後你會發現,患者仍能感覺到治療效果。
在藥物被換成輔助劑的那天,安慰劑會像真正的藥物一樣觸發大腦中類似的反應。colloca 說:“你可以看到在大腦中與慢性疼痛和慢性精神疾病有關的位置,會像係統中有藥物一樣反應。”例如,colloca發現,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腦中的單個神經元能對輔助劑真實的作出反應,就像它們服用的就是真正的抗帕金森藥物一樣。
大腦可以學會將藥物服用與緩解疼痛相結合,並在大腦中服用藥物時產生相同化學物質。
這是什麽情況?實際上,這就如同巴甫洛夫的狗的例子,對狗來說,鈴聲與食物被聯係在一起,聽到鈴聲就會產生唾液分泌。我們的大腦學會了將服藥與緩解症狀聯係在一起,並開始通過大腦化學物質來啟動這種緩解。
不過,這種藥理學層麵的安慰劑調理隻在大腦自身可以自然發生這種藥物對大腦的作用才有效。miller 說:“我們能緩解疼痛,是因為有內源性疼痛緩解機製。”止痛藥能激活大腦中的阿片樣物質係統,服用一種我們認為是止痛藥的藥劑也能激活這一係統,隻是程度較小。
還有一些研究表明輔助劑效應的力量可能會超出大腦。
研究人員使用調味飲料來調節對安慰劑的免疫反應。
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持續幾天服用了一種帶甜味的飲料和含有免疫抑製的藥物。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藥物會在其中一個試用日內被替換成安慰劑。但他們的身體仍會顯示免疫反應的降低,因為身體已經學會了將甜味飲料與白細胞介素,一種免疫係統中關鍵的蛋白質的減少產生關聯,而白細胞介素可以在大腦以外的許多細胞中產生。
colloca 說這些結果表明“我們在討論的輔助劑實際上是一種神經生物學現象。”
當研究的參與者看到其他患者在安慰劑治療過程中得到緩解時(如在上述的電擊實驗中),他們在連接到電機器時所具有的安慰劑效應會更大。
哈佛大學的 ted kaptchuk 和同事進行了一項實驗,來觀察通常比如溫暖與同情心這樣的無形的特質,是否有助於讓患者感覺更好。
在這項實驗中,260名患有腸道易激綜合征的參與者被分為三組。一組接受了一名醫生的“輔助劑針灸”,但醫生會花額外的時間詢問患者的生活和困境。他們會參與者難過說類似“我明白腸道易激綜合征對你能造成多大的痛苦”的話。第二組參與者從一個將交談保持在最低限度的醫生那裏得到“安慰性針灸”。第三組則僅被列入接受治療的候補名單中。
腸道易激綜合症是一種非常難以被治療的問題,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會伴隨使人衰竭的胃部痙攣,而且幾乎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醫生也不確定誘發這種疾病的潛在的生物學原因。
結果顯示,溫暖友善的針灸師能夠讓患者症狀得到更多地緩解。諸如溫暖、同情、相互交流的持續時間以及正麵期望的溝通等因素可能顯著影響臨床效果。
這可能是輔助劑裏被了解得最少的一部分:它靠的不僅僅是關於藥物,還關於服用藥物時所在的環境。它與給你藥物的人是誰、你們間的儀式和相處關係有關。
科學家似乎已經找到確鑿證據證明安慰劑能在大腦中釋放阿片類物質。從臨床醫學的結果看來,醫生也發現患者通過服用安慰劑病情得到確實好轉的案例有很多。但安慰劑也並非真的萬能,它們似乎更對那些處於生理和心理間模糊邊界的症狀發揮強效的作用。
因此,醫學界也開始越來越多的討論,是否應該將安慰劑與主流醫學結合。colloca 認為安慰劑在針對一些慢性疼痛疾病上所能發揮的有力效果,能大大減輕患者的痛苦,並且降低他們受到阿片類藥物所帶來強烈副作用。但也有類似 miller 這樣的研究者認為,將輔助劑納入正式處方藥還為時過早,畢竟目前的研究大多都是短期、並且研究對象多為健康的參與者,輔助劑在真實患者身上能發揮的作用還需要用更長的時間去觀察。並且,研究者還發現,輔助劑不僅能模仿藥物的治療作用,還能模仿藥物的副作用,因此關於安慰劑我們仍存有許多未知疑問。
輔助劑的研究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們的情緒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狀況,在樂觀的情緒下,即便生了一場大病也會很快痊愈;反之,長時間處在焦慮、憤怒、壓抑、消極的情緒之下,再健康的身體,也會憑空出現癌變細胞。心理情緒和人體控製機製如何聯係反映的,對我們依舊是未知的神秘領域,但我們至少知道了這個結果,就不能再犯這種傷害自己身體的事情。
花襲人隨手接了過來,有些不屑的說道:“這麽大的常歡娛樂集團就這麽小家子氣,才送上一張代金卡啊。”
石茗煙嘴角一抽搐,提醒道:“花襲人姐姐,這是常歡娛樂集團的白金代金卡,是一百萬麵值的,在常歡娛樂集團旗下任何娛樂場所都可以使用的。在天海市一共不超過五張的。”
花襲人手上一顫,那張白金代金卡險些從花襲人的手指間滑落,再看那孫舜若生怕花襲人退回這份厚禮,訕訕一笑,扭頭就跑了。
石茗煙看著孫舜若的背影,輕微的冷哼了一聲,沉穩的說道:
還好我眼界高,沒有應允他的追求,人和人還真的沒法比的,不過這位常歡大老板倒是很敞亮,既然是送牟孝柏弟弟的,我們就先收下吧,今晚我帶你們去看看常歡娛樂集團的商務會所,我遇到過喜歡哭窮的人,其實這跟愛炫富的一樣,讓人難受且想遠離。
我覺得,跟朋友傾訴也是人之常情,但老是要埋單才來哭窮,就有點不地道了。畢竟,人人都有壓力,你窮我也窮。
同事小雪和我小敘,說她昨天拉黑了一個曾經很要好的高中同學。我問她為什麽?
她說:我受夠了她哭窮。
“也不至於拉黑她啊。”我漫不經心的說:“這類人多得去了,權當沒看見就是,拉黑這得罪人的事,能少做就少做。”
她不屑的瞄了我一眼:“你是不在汙水裏,哪知道臭氣會令人作嘔。她明明知道我這種人,平時就喜歡瞎湊熱鬧。每次哭窮以後,就約一起吃飯,而她明明就是一個蹭飯的主。”
之前好幾年不聯係,不知道她從哪裏得知我也在這個城市。剛開始就聊聊這個月還有多少信用卡要還,多少網上貸款要還,什麽時候發工資,什麽時候交房租。互相傾訴想買,買不起;想吃,吃不起。大家都是月光族。和一樣處境的同僚談論這些,心裏特別感同身受。經濟苦難,才是人生真苦難。熬得過最好,熬不過繼續熬。
一起吃飯,自己果斷買單,覺得大家都不容易,而且她已經那麽可憐了。也不知道是出於同情,還是理解,反正朋友一場。
但一相處久了,就發現,我才是最窮的那個。她早在繁華地段買房,還是一百多平米的大房。在一個連買單身公寓都付不起首付的人麵前來說自己有多窮,想想挺氣憤的。真窮我還能好受點,關鍵是她嘴裏的窮和真窮不是一個檔次。有房還天天叫窮,那我這種沒房的人,算乞丐了嗎?感覺自己的善良被利用了。
談錢還真是一件傷感情的事。見人就說自己窮的人,實際上並不是真窮,但也不排除真窮的。
最近網上傳著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女子相親點近五千元的菜,嚇跑了海歸男。大概內容,就是長腿美女第一次和相親對象相約去吃飯。男主角說了一句:隨便選,什麽都行,不用給我省錢。
月入六七千的美女就很豪情地選了一家最貴的餐廳,點了10隻蝦刺身(每隻298元),以及燕窩、象拔蚌等,共計4897元。這個舉動嚇跑了海歸男,男子一口沒吃,錢也沒付就直接走了,還把女子拉黑了。
長腿美刷完信用卡,找不到男的,就開始在介紹人麵前哭窮了,讓介紹人去找那男的要飯錢。當知道海歸男不願意付錢的時候,美女開始要介紹人負責任。
其實若這美女豪氣的自己買單,自己流淚也要把自己挖的坑埋上,心裏倒會佩服她幾分豪氣。
後麵海歸男轉了2000給她以後,她卻繼續去煩介紹人。哭了一中午要求介紹人把飯錢給她要回來,她要付房租,要吃飯,這些錢她承擔不起。最奇葩的是當知道介紹人不願為她要錢的時候,她居然想把剩菜以2000的價格賣給介紹人。誰腦子進水,會花這麽高的價錢買剩飯剩菜啊?!
剛開始看到海歸男直接走人,我覺得這男人真不地道,更不紳士。自己同意去相親,也誇下海口隨便點,結果別人作一下,你就現了原形。但事後願付2000,個人覺得這男的可能見了世麵。明知道長腿美女在試探自己,不願那個冤大頭,更不願縱容她的任性,來惡心自己。
或許對於年薪十幾萬艾瑪元的他來說:花錢可能是小菜一碟,被侮辱了智商才是奇恥大辱。
可能女人有一個通病:沒錢,但又超愛買買買。
但遇到全身上下都是大牌,開口名牌,閉口出國旅遊,朋友圈曬的都是高級會所;還在你麵前哭窮,吃飯,又是你買單的人。能斷絕來往就斷絕來往,不然這冤大頭會一直做到底。
有一類人,蹭吃蹭喝蹭玩她是第一個,一提到讓她花錢的事,就萎靡。
“哎呀!房租都交不起了,最近好窮。”是她的口頭禪。
真窮嗎?那倒未必。至少你在她身上看不到窮的樣子。事實或許表明:她隻是在裝窮。
裝窮的人無非兩個自身原因:一個是自卑,一個是自私。
自卑的人怎麽會裝窮呢?
自卑的人,可能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別人都有,那我也買一個吧。攀比心在作怪,一心期待過更好的生活。但又無奈改不了現狀,隻好拆東牆補西牆。
在陌生人麵前裝闊,無非是想贏得成就感和期待別人的認可。但是一到熟人麵前就捉襟見肘,開始抱怨、哭訴自己日子過得多麽的不如意。內心自卑的人在一起,常常讓你會覺得生活真的過不下去了。
他們傳達的每一個價值觀,都有點扭曲,不樂觀、不積極。所有感受全都不對,但又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喜歡惡意的猜測。
有一位哲學家說過:由於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所以,自卑不是一件小事,有可能是精神上的殘疾。
人與人的相處,是彼此帶動的。智慧帶動智慧,愚昧帶動愚昧。成長帶動成長,墮落帶動墮落。如果你不夠強大,和一個自卑的人相處久了,你的自信、樂觀終究會被消磨。
還有一類人,哭窮源於自私。萊斯頓說:自私是人類的萬惡之源。
自私的人,打心裏覺得從自己身上割肉,再小也覺得很大。
就像小雪的朋友,自己有一套大房子,還在小雪麵前說自己窮得吃不起飯。理所當然的享受小雪給予的經濟接濟,一點都不覺得內疚。自私的人,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身邊要是有一個自私但你和他又特別走心的朋友,是一件想想都覺得可怕的事情。因為無法估量他究竟會給你造成多大的傷害,或許給你傷害以後他還會裝無辜,裝可憐。
自私的人,沒有慈悲之心。所以遠離“哭窮”的人,也是變相的保護了自己的安全。朋友是五倫之外的一種人際關係,它的好處,在於可以自由選擇。走心的朋友才可深交,裝窮的朋友,能遠離就遠離吧,因為自己的人生隻有自己買單。
網上有一段子,讀起來還挺哲理的:別哭窮,沒人會白給你錢和憐憫;別喊累,沒人能一直幫你分擔;別流淚,大多數人不在乎你的悲哀。
或許剛開始哭窮,願意親近你的人會給你錢和憐憫,但一般到最後都是絕望的離開。哭窮的人始終有窮的理由,把壓力掛在嘴上,無非是自己不想努力就能換來舒坦。
三個女人一台戲,宋太平知道以石茗煙的閱曆,再講上幾個小時都沒有絲毫難度,但現在已經臨近上班時間了,隻得再次拿出一節手機夢工場的培訓課程,來結束這漫長的聊天:
在過去的幾年中,新藥研發臨床醫生注意到一個趨勢:越來越少新的止痛藥物能通過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這是測試藥物有效性的黃金準則。在這些試驗中,不論是醫生還是病人都不知道誰服用的是真正的藥物,誰服用的是安慰劑藥物。在試驗結束時,研究人員則會將兩組試驗結果進行比對。如果實際服用藥物的人比服用安慰劑的人表現出顯著改善,則表示這是值得開的處方藥。
當研究人員開始仔細研究止痛藥物的臨床試驗時,他們發現在11年前,平均有27%的患者(隻針對艾瑪國患者)報告說相比於輔助劑,新的藥物能減輕疼痛。而到了4年前,這個數字隻有9%。
麥吉爾大學的疼痛學研究學者 jeffrey mogil 解釋道,這個數字並不意味著藥物的效果越來越差,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輔助劑的作用越來越大。而且這種輔助劑效應的增長趨勢不僅出現在止痛藥物上,在抗抑鬱藥和抗精神病藥物研究方麵也顯示同樣在增長。
輔助劑,源自於拉丁語“我會好起來”的意思。在 mogil 看來,輔助劑效應是所有科學中最有趣的現象,因為它剛好處於生物學和心理學的分界麵上,並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我們所看到的藥物廣告、與醫療服務人員間的互動、再有臨床試驗的長度等等都可以產生影響安慰劑效應。
在過去的15年裏,科學家們一直在非常詳盡地研究這個複雜的問題,例如他們發現糖丸的作用比我們想象中還要更奇怪、也更有用。對輔助劑的研究也讓我們對一些如針灸和靈氣一類的另類療法產生新的理解。並且之後也可能因為安慰劑效應而減少處方止痛藥的劑量,來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如目前肆虐艾瑪國的阿片類藥物危機[1]。
更有意思的是,科學家認為,既然發現我們不能將藥物從輔助劑效應中分離開,為何不將其用於幫助我們呢?
輔助劑效應是一係列的複合心理現象。信念是人類已知的最古老的安慰劑。
上千年來,醫生、護理人員和治療師就早已知道安慰性治療法。艾瑪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就曾經對輔助劑的作用感到驚奇,他在1807年寫道:“我曾經認識的一位最成功的醫生對我說,他給病人使用過的用麵包、帶顏色的水、山核桃粉粉末做成的‘藥’比其他所有藥物加在一起都要多……這是一個多麽善意的欺騙啊。”
現如今的輔助劑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善意的欺騙了。
作為世界領先的輔助劑專家之一,哈佛大學的 ted kaptchuk 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介紹,輔助劑效應的研究是關於“尋找醫學中通常不被注意的是什麽:當我們依靠好的藥物和程序時,我們經常忘記的那些無形的東西。而安慰劑效應就是圍繞在醫藥周圍的一切,其中包括細微如儀式和醫患關係這樣的因素。”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麵來了解安慰劑。
當人們剛去看醫生或剛開始進行臨床試驗時,他們的症狀大多特別糟糕。但在疾病的自然進程中,病情的症狀有可能自動好轉。例如,在抑鬱症臨床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能在沒有藥物或安慰劑的情況下自動逐漸變好。換句話說,時間本身就是一種治療的輔助劑。糖丸和輔助劑都可以改變病人報告症狀的方式。
患者可能希望在治療過程中好轉,所以他們會改變焦點。他們會加重注意變好的跡象,而忽略變差的跡象。(相關地有霍桑效應:當知道自己成為了觀察對象時,我們會改變自身的行為。)但輔助劑效應也不僅僅是一種認知偏差。
輔助劑效應是我們通過因果關係學習的東西。當我們服用藥物時,它讓我們的症狀變好,這種變好會成為我們在服用安慰劑時可以重新回顧和重建的記憶。
馬裏蘭大學的醫師和研究員luana colloca 就這一現象進行了一係列研究。比如她將研究參與者連接到一台電擊機,當每次輸出的是強點擊時,她會在參與者正能看到的屏幕上閃紅光;如果電機是輕微的,她會閃綠光。到試驗接近尾聲時,隻要參與者看到的是綠光,他們也隻會感到輕微的痛苦,即使設置的電機強度是最高級別。因此說,我們可以從環境中獲得關於如何應對疼痛和藥物的線索。
研究還表明,對於一些不需要做手術的病症,醫生做一些隻切切口,但實際上沒有改變任何東西的“假手術”時,起到的效應比服藥更強。一項有關手術輔助劑的係統評估發現,假手術一次能給病情帶來75%的改善,並發現特別是對那些治療目的是為了減輕疼痛的手術,真手術和假手術的結果基本上沒有什麽差異。
除了有輔助劑效應,還有反輔助劑效應,它是一種讓人感到病情惡化的負麵期望。比如說,一些研究人員就將現在市場對於無麩質(穀蛋白)食品的流行歸結於反安慰劑效應。因為很多人對麩質食品產生了負麵印象,認為吃麩質會使他們感到不適,即使它們在生理上對麩質食物根本不存在任何過敏性。
colloca 已經進行過許多安慰劑研究,比如在幾天之內,患者需要用藥物來應對疼痛或治療帕金森症狀,然後某一天,她會偷偷把病人的藥換成輔助劑,再然後你會發現,患者仍能感覺到治療效果。
在藥物被換成輔助劑的那天,安慰劑會像真正的藥物一樣觸發大腦中類似的反應。colloca 說:“你可以看到在大腦中與慢性疼痛和慢性精神疾病有關的位置,會像係統中有藥物一樣反應。”例如,colloca發現,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腦中的單個神經元能對輔助劑真實的作出反應,就像它們服用的就是真正的抗帕金森藥物一樣。
大腦可以學會將藥物服用與緩解疼痛相結合,並在大腦中服用藥物時產生相同化學物質。
這是什麽情況?實際上,這就如同巴甫洛夫的狗的例子,對狗來說,鈴聲與食物被聯係在一起,聽到鈴聲就會產生唾液分泌。我們的大腦學會了將服藥與緩解症狀聯係在一起,並開始通過大腦化學物質來啟動這種緩解。
不過,這種藥理學層麵的安慰劑調理隻在大腦自身可以自然發生這種藥物對大腦的作用才有效。miller 說:“我們能緩解疼痛,是因為有內源性疼痛緩解機製。”止痛藥能激活大腦中的阿片樣物質係統,服用一種我們認為是止痛藥的藥劑也能激活這一係統,隻是程度較小。
還有一些研究表明輔助劑效應的力量可能會超出大腦。
研究人員使用調味飲料來調節對安慰劑的免疫反應。
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持續幾天服用了一種帶甜味的飲料和含有免疫抑製的藥物。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藥物會在其中一個試用日內被替換成安慰劑。但他們的身體仍會顯示免疫反應的降低,因為身體已經學會了將甜味飲料與白細胞介素,一種免疫係統中關鍵的蛋白質的減少產生關聯,而白細胞介素可以在大腦以外的許多細胞中產生。
colloca 說這些結果表明“我們在討論的輔助劑實際上是一種神經生物學現象。”
當研究的參與者看到其他患者在安慰劑治療過程中得到緩解時(如在上述的電擊實驗中),他們在連接到電機器時所具有的安慰劑效應會更大。
哈佛大學的 ted kaptchuk 和同事進行了一項實驗,來觀察通常比如溫暖與同情心這樣的無形的特質,是否有助於讓患者感覺更好。
在這項實驗中,260名患有腸道易激綜合征的參與者被分為三組。一組接受了一名醫生的“輔助劑針灸”,但醫生會花額外的時間詢問患者的生活和困境。他們會參與者難過說類似“我明白腸道易激綜合征對你能造成多大的痛苦”的話。第二組參與者從一個將交談保持在最低限度的醫生那裏得到“安慰性針灸”。第三組則僅被列入接受治療的候補名單中。
腸道易激綜合症是一種非常難以被治療的問題,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會伴隨使人衰竭的胃部痙攣,而且幾乎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醫生也不確定誘發這種疾病的潛在的生物學原因。
結果顯示,溫暖友善的針灸師能夠讓患者症狀得到更多地緩解。諸如溫暖、同情、相互交流的持續時間以及正麵期望的溝通等因素可能顯著影響臨床效果。
這可能是輔助劑裏被了解得最少的一部分:它靠的不僅僅是關於藥物,還關於服用藥物時所在的環境。它與給你藥物的人是誰、你們間的儀式和相處關係有關。
科學家似乎已經找到確鑿證據證明安慰劑能在大腦中釋放阿片類物質。從臨床醫學的結果看來,醫生也發現患者通過服用安慰劑病情得到確實好轉的案例有很多。但安慰劑也並非真的萬能,它們似乎更對那些處於生理和心理間模糊邊界的症狀發揮強效的作用。
因此,醫學界也開始越來越多的討論,是否應該將安慰劑與主流醫學結合。colloca 認為安慰劑在針對一些慢性疼痛疾病上所能發揮的有力效果,能大大減輕患者的痛苦,並且降低他們受到阿片類藥物所帶來強烈副作用。但也有類似 miller 這樣的研究者認為,將輔助劑納入正式處方藥還為時過早,畢竟目前的研究大多都是短期、並且研究對象多為健康的參與者,輔助劑在真實患者身上能發揮的作用還需要用更長的時間去觀察。並且,研究者還發現,輔助劑不僅能模仿藥物的治療作用,還能模仿藥物的副作用,因此關於安慰劑我們仍存有許多未知疑問。
輔助劑的研究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們的情緒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狀況,在樂觀的情緒下,即便生了一場大病也會很快痊愈;反之,長時間處在焦慮、憤怒、壓抑、消極的情緒之下,再健康的身體,也會憑空出現癌變細胞。心理情緒和人體控製機製如何聯係反映的,對我們依舊是未知的神秘領域,但我們至少知道了這個結果,就不能再犯這種傷害自己身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