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騎著一色的高頭大馬,披著青灰相間的大氅和織繡罩袍,背銃跨刀頂盔摜甲,頭纏彩滌而豎以白羽,自此分作許多長條方陣,魚邐而出城門的隊伍。


    “這就是迎親的行伍麽。。”


    江寧城的牆頭上,一個輕軟細柔的聲音在專門鋪設的簾幕背後道


    走在最前頭的是騎馬執旗舉幡的各色旗鼓儀仗,中間還在彩綢裝飾的朱色大車上,站滿了自安東或是新羅的各部鼓吹手和唱伶,吹奏彈唱的十分熱鬧。


    粉色爪印旗和紫電赤焰交匯的風雷旗,還有寫著各色官職、爵級和名銜的朱漆木牌,林立茨比的交相輝映在空中,


    最後才是長長滿載聘物和貢禮的車馬隊伍,在周旁披甲背牌執矛的淺灰戰袍步卒伴隨之下,緩緩的成排走過長街。


    而無論步騎行列,他們都是熊腰虎背、氣宇軒昂的北地健兒,騎在同樣高大健碩的馬背上顧盼之間,或又是整齊劃一的行列行進之中,自有一種渺然於生死之間,視屍山血海如坦途而隻待號令征程,的鐵血烈烈與肅殺無畏之風。


    他們筆直挺拔的身形拔如鋼澆鐵鑄一般,在烈日炎炎之下幾乎絲毫不為所動,隻有沉默中行進的蹄踏和腳步聲沙沙,同步齊整的震動如同隆隆的戰鼓聲,一拍接著一拍的敲打在沿街觀望的各色人等心坎上。


    相比之下,那些正在街邊維持秩序而被曬得東倒西歪的防軍,或又是在城頭上三五成群躲在陰涼處觀望的陪讀守軍,就是在有些相形見絀了。


    居中領頭騎著一匹佩掛著彩帷的胭脂色寶馬,全身黑光鎧雁翅兜深紅大氅,頭垂瓔珞而腰係紫授,披掛齊全護頰遮麵的大將,頓時吸引了左近人等的注意力,以及城牆下街道旁的一片嘩然喧天。。


    “難道就是這位夫君麽。。”


    有些期待的輕柔女聲再次問道。


    “隻可惜這鏡子裏,還是未能再看得清楚一些了。。”


    “貴君,這兒委實暑熱。。”


    一個年長一些的女聲到。


    “你的尊體嬌貴,還請多加保重啊。。”


    “果然頗有北府軍之資啊。。”


    而在城頭的另一方地方,亦有人一邊品評著發出感歎聲道,


    “颯颯雄烈,赳赳武夫,不愧是北地第一等的強鎮啊。。”


    “卻不知道其中,還尚有多少是。。從征北域的國朝子弟了。”


    一個意味不明的聲音插口道。


    “你這話就大為詫異了。。”


    “依照國朝之製,勿論嶺內嶺外,江南江北,”


    “還是關內還是兩河,都將是我國朝治下的臣民子弟。。”


    “又安有什麽南北之分呢。。”


    “卻是我冒昧和孟浪了。。”


    說這話的人當即馬上道歉和補救道。


    “不過,話說回來。。”


    也有人趕緊轉移話題道。


    “就算是北府軍在世,也要看是握持在誰人的手中啊。”


    。。。。。。。。


    又一次入駐在半梅苑,卻感覺又有更多的變化了,這裏已經變成專門為接待外藩使者,和國朝重臣臨時下榻的國賓館的一部分了。


    因此,原本裏麵隨處可見的梅樹和假山、湖石、亭台和徑流,被大片來自嶺外的時令花卉和蘭草所取代了不少,又在濃重江南風韻的樓閣水榭之間,增加了許多廣式的空架回廊和角亭、塔樓。


    其中甚至還新建了一座黃陶釉麵八麵卷角響鈴的七重寶塔,


    到處是重新粉刷過的白牆黑瓦和漆彩鬥拱飛簷,散發出一種新鮮木材混雜著生灰與大漆的氣息。


    雖然隔了大半個城的距離,但從這裏遠遠的望過去,還可以看見內城的石頭城頭邊沿上,隱約所透露出來肬殿的綠脊黑瓦和琉璃頂子。


    眾多的車馬上箱籠被裝卸下來之後,就露出了被壓在下麵的另一些特殊的貨物,各種成捆裝袋的武器和彈藥,而車輛本身也是經過特殊設計的結構和夾層,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連接起來當作掩體使用呢


    此外,雖然處以朝廷的例製,被允許進入江寧城的親隨扈從員額有限,但是另外負責幫運行裝和牽挽車馬的夫役、雜佐人員顯然就不在此限了,這也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地方。


    故而,相比擺在明麵上強調外觀形象的衛士之屬,這些同行雜役其實大多數都是由軍中專門挑選出來,在外形上貌不起眼或是長相普通的老兵充任的;隻要在用這些額外帶進來的彈藥器械武裝起來,就馬上可以拉出一隻現成的有生戰力來。


    以某種被迫害妄想症的立場和最壞打算的動機,防範於未然的確保我在城中的護衛力量對比,不至於過於差距懸殊而落入下風了。


    因此,這麽多送聘的車馬和裝載的行裝就得以派上用場了,而成為名麵上最好的掩護手段了;


    一旦安頓下來之後在最終佳期來臨之前,就是各種迎來送往的應酬勾當,比如那些一貫親善往來的關係戶和故舊淵源,都派人上門來投貼至賀或是問候一聲,然後一一的按照各自身份地位和親疏遠近進行回禮和交通;


    甚至就連本地地位最高的武官之首,已經官拜樞密而多少需要有所避嫌的寧總管,也派來了他的家將副頭領兼城左街使寧武義,以詢問儀仗安排和街麵事宜的公事理由,表示了某種重視和交換口風的態度。


    當夜就下了一場瓢潑大雨,而讓贗本蒸騰日上的暑熱頓時被澆滅了不少,也讓整個江寧城郭籠罩在了蒙蒙一片的水幕當中,但這絲毫不能影響那些風雨無阻的派出家人和差遣親隨,前來投貼送禮道喜,順便混個臉熟和名頭的各色頭麵人物和滯留在江寧當地的文武官屬。


    其中還有相當部分是名義上以刺史、太守、主簿、知事、簽知等等,掛職在淮鎮名下而隻享受職級俸祿和待遇的寄祿官;還有一部分則是因為畏懼北地環境艱苦凶險,而盤桓在當地不敢或是不肯赴任的雜佐官員,其中好些職位還是花錢買來的所謂“輸栗官”;但無論如何從名分上的都算是我的“下屬”,因此這次多少也湊了分子隨禮過來,隻求能在門房留下一個xx的名諱而已。


    而他們如此做派和營鑽的目的則是更多是有求於人,或是寄希望於大婚之後所帶來的新變局,給自己帶來的利益和機會而已;這樣也多少讓人可以稍稍有些安心下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大都是對朝堂局勢和動態最是敏感不過,而擅長看風向而趨利避害的朝野政治生物,也是一定程度上整體環境的風向標。


    最後是地方上的名門望族、豪商大賈乃至城中的行會首腦,都以各種名目集體過來送賀,乃至對我部屬進行溝通(畢竟其中亦有江寧-潤州的舊籍人士),以求獲得一個可以攀交的名目和理由,顯然是早早就看上了淮鎮在北地所代表的各種資源和渠道,而苦無疏通和結交的門路了。


    不過,他們前來拜揭和求見的時候,多少也流露出了某種口風和傳言:說事朝中有人籍此提案,將淮北道節度留後,就此升格為淮北道都督,以照國朝舊例分置一道軍民諸事。


    原本駐留在當地的奏進使謝徽言隨朝廷去了廣府之後,代表淮鎮在這裏公文投送轉接和交際往來的負責人,就換成級別更低一些的奏書丞朱勝非;這位也是當年講談社找回來的老人兼學弟,家裏是破落小商人的出身,乃是個外表靦腆和善的小胖青年。


    他這次也帶來和引見了幕府派遣的禮儀使和禮儀官,來自宮內省的中使魏遼和來自宗正寺的主簿梁誌賢;負責和我身邊的屬僚人等通報和交涉,幾日後迎娶諸事的具體路線、流程,場所和儀衛安排,等等步驟和細節上的問題。


    於是,我反而落得清閑下來,因為這是一個逐節逐條往複談判和計較的過程,主要是在各個環節的主導權和各自人員所占的比例上;


    而國朝方麵格外要求的重頭戲,主要還是安排在街道上巡遊過程,以彰顯國朝的體麵和尊榮,以及相應的威風和氣派;反而是在抵達石頭城行在之後的具體成禮和祭告儀式,就可以相對簡略一些,以體諒具體人等的辛苦和勞累。


    整個流程的大多數環節自有人奔走操持期間,而不用我格外勞心費神,而隻需要騎在馬上扮演,在最後環節我也隻要臨陣磨槍的,演練幾個參拜的儀式和動作就行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貓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貓疲並收藏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