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辯論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繼承千年的儒學,它的發展脈絡到底是怎麽樣的?


    首先,春秋時期,孔子創立了儒家思想。


    這個思想的核心隻有一個字——【仁】。


    他主張以愛人之心調節和諧人際關係,用以維護周朝的【禮】。


    主張貴賤有序,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他還要求統治階級,自己要愛惜民力,取信於民,正身律己。


    到了戰國,孟子的思想發展了起來。


    他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虐民,暴民。


    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從這裏可以看出,儒家的老祖宗還是比較厚道的,基本立場都是站在老百姓那一邊。


    對統治階級呢,不能說不好,隻能說要求不少。


    所以,焚書坑儒發生了。


    始皇帝看不上這些儒生,天天要求天子,這不行那不行的,幹脆全給殺了。


    不僅老秦看不上儒家,就孔孟約束統治階級的那一套,擱哪個皇帝身上都不好受。


    雞賊的人這時候出現了。


    到了西漢,董仲舒的新儒學成為統治思想。


    他用儒學為基礎,加上陰陽五行,天人感應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又雜糅了諸子百家,建立了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


    這一套思想,【仁】字,老董表麵還是講一講的,但根卻在【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上麵。


    果然,這一套東西,立馬讓統治階級掌握了自身合法性的學術基礎。


    之後的事,就無需多講了,延續千年,儒學都是圍繞著給統治階級政權的合法性背書來的。


    到了宋代,因為佛道兩教的影響。


    儒學這個大染缸又添加了新顏色。


    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觀點。


    他認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氣是第二性的,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


    至於什麽是理氣,這個後麵再說。


    反正,這裏麵揉合進來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


    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的。


    孔夫子說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一個要求就是君主要有君主的樣子,之後才能要求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


    朱熹直接把他們絕對化了。


    千錯萬錯,錯在臣工。皇帝是沒錯的。


    這當然受到上麵的賞識,自元以來,理學一下子就成為了顯學。


    好,到了這裏,回顧結束。


    這時,也開始發難,唐煉問出了今天的第一個問題。


    “人之初,究竟是不是性本善?”


    儒家自誕生以來,就一直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


    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既然要提倡就得知道這人性之初是什麽,然後才能對症求解。


    對於徐鶴這個現代人看來很無聊的問題,在儒家的眼裏確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邱騰目光掃向自己挑的三人。


    三人齊聲回道:“回祭酒大人,人性本善!”


    邱騰看向唐煉,心說,這問題,我看你究竟想說出什麽花來。


    唐煉似未覺察來自邱騰的目光。


    轉而笑道:“好,我也是這麽認為的……”


    那三個舉人相視一笑,就這?


    但唐煉繼續道:“既然人之初,性本善,那麽我們要如何保持這種善?”


    “額……”


    “這……”


    幾人一下子都傻了眼。


    邱騰看得著急上火,但又不能親自下場,隻能對唐煉道:“他們不知道,那你挑的這些人裏有沒有人知道?”


    徐鶴這邊三人,其中兩個趕緊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


    唐煉似乎並不在意,笑著對徐鶴溫言道:“你知道嗎?”


    徐鶴很想問他一句:“我裝逼,你確定沒事?沒事我就正式開始了?”


    看著老唐和熙的笑容,徐鶴想了想,反正眼下這個問題說了也不怕。


    因為我騎牆……,不是,是兩個程聖人意見也不統一。


    “回邱學士、唐祭酒的問題!”徐鶴躬身一禮道,“程頤回答說人性本善,惡由外入,隻要我們守住自己,不要被外界的惡所誘惑,就可以保持自身的本善。”


    “可程顥卻不同意他的觀點,他說:惡非在外界,而是人心所生,隻要我們修好己心,便能保持自身的本善。”


    為什麽徐鶴會把二程對於這個問題的討論記得那麽清楚?


    因為就是他倆的這次辯論,引發了儒學的一次革命,直接導致了儒學兩個新學派的誕生……


    理學和心學。


    程頤的思想被朱熹繼承,史稱程朱理學。認為萬物皆有理,並且理在外,故提倡格物求知,格盡一切萬物之理,於是可成就聖人之心。


    為了更好地闡述理學的思想,朱熹甚至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然後去人欲。


    那麽什麽是天理,什麽是人欲呢?


    打個比方,人要喝水要吃飯,這是天理,而在有水有粥的情況下,一定要喝茅子,一定要吃山珍鮑魚,那就是人欲了。


    但看這幾個字,你會覺得朱熹沒毛病,講得很好。但它除了這個意思,還有另一個,就是順序。先存天理,然後去人欲。朱熹認為,人的自我修行是需要遵循天理的,天理是第一性的,人心是第二性,人心必須向天理看齊。


    而程顥的思想被陸九淵繼承。陸九淵的驚天之句——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開創了心學流派。他認為天理不在心外,人心即是天理,朱熹是手裏揣著天理卻滿世界地去找天理,豈不荒謬?


    陸九淵的思想最終被王陽明繼承下來,提出了著名的“心即是理”。王陽明認為:理不在外,而在我心,天道即是心道,存天理就是去人欲,去人欲即是存天理。格盡萬物之理,不如修心。


    儒學自孔子到王陽明,終於實現了天人合一,王陽明也被後世譽為:最後一位聖人。


    所以,唐煉發難的點終於出現了。


    《大學》裏告訴人們,人不快樂,是物質和心靈引起的。


    那麽心靈問題怎麽解決呢?


    這【人欲】是不是要搞清楚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後,格物格出來呢?


    還是人心中的欲望就是從本心滋生而出,我們隻要堅守本心就行了呢?


    世紀大難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寒門帝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是泡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是泡泡並收藏寒門帝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