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秀州,吳淞江口。


    “轟轟轟……”


    一艘“真理”級的風帆戰列艦在吳淞江中下了錨,正用左舷的9門2500斤長管青銅炮在轟擊岸上的一處沙袋壘成的土牆。


    炮彈從炮膛中噴吐而出,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猛地往下砸落在了那道土牆附近,然後又彈了起來,往前撞過去。其中一枚不偏不倚,正好撞在了土牆上,當場就打爆了幾個沙袋,好端端的土牆立即向下塌陷了一段。僅僅第一輪炮擊,就已經命中了目標!


    遠處一座五層八角的磚木高塔上,穿著一身白色儒服,頭戴東坡巾的紀憶放下手中的望遠筒,滿臉都是凝重的表情。


    “憶之兄,”紀憶身邊抱著胳膊欣賞吳淞江風光的米友仁笑著道:“您看借糧的事兒……”


    “借糧?”紀憶看著米友仁,搖搖頭,正色道:“元暉兄怎恁般見外?本官也是天津創始之元老啊!幽州和本官,其實是一體的。如今幽州缺糧,本官自當全力相助,說什麽借啊?太見外了。”


    米友仁連忙拱拱手,“這是下官的不是,此事的確不當言借。那麽……憶之兄能勻出多少糧食?”


    紀憶眉頭還是緊皺著,他的海路市舶製置司的確想辦法籌集了一些糧食。可那都是要運往開封府的,如果被武好古要去,開封府那邊怎麽交代?


    至於在江南再籌集一批糧食的事兒,也不大好辦。


    因為這幾年紀憶為了擴大絲綢出口,在江南推行改稻為桑——他當然不用去扒河堤淹田了。


    他本就是江南官僚地主階級的頭麵人物,整個平江紀家擁有的土地就不下30萬畝!幾個江南豪門一合計,聯手在改稻為桑,在上海商市開絲廠織造廠的事情就成了。


    可是這事兒一搞成,紀憶能夠控製的糧食就少了。現在急切之間,要籌集二百萬石,也真是不大容易。


    “怎麽?勻不出來?”


    “勻當然勻得出來……”紀憶想了想,“不過江南的糧食外運有個定數,一是北運中原,二是南運福建。今年海路市舶製置司已經額外籌集到200萬石,準備運往海州。再要籌集糧食,恐怕得費些力氣。”


    “那就把運往開封府的200萬石挪用一下吧。”米友仁道,“這200萬石如果走海州入運河,那得堵到什麽時候?能不能運入開封府也難說,還是先勻給咱們幽州吧。”


    “那朝廷那邊……”紀憶眉頭緊皺,“也不是沒有辦法,其實還有個籌集糧食的去處。不過元暉兄得幫我,要不然我把200萬石給了幽州,餓著開封府,朝廷就要罷我的官了。”


    “還有籌糧的去處?哪兒啊?”


    “去問交趾郡王李陽煥要,”紀憶說,“交趾雖然路遠,但是海上隻要風向對頭,幾千裏地很快就能到達的。”


    “交趾有糧食?”


    “有啊!”紀憶道,“交趾有一塊大平原,都是水田,氣候又暖,一年至少可以兩熟。而且交趾人口很多,大概比廣南路還多,開發得也早。早在漢朝時,交趾郡就頗有局麵了。”


    交趾郡,也就是越南北部那旮旯,在古代原來也是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


    紅河平原的農業相當發達!可以生產的糧食數量極多,根據漢朝的記載,交趾郡的戶口比相當於廣東、廣西的四個郡的總和還要多!多達九萬二千四百多戶,口七十四萬多。


    發展到宋朝,交趾國怎麽都有幾百萬人口!


    “李陽煥肯給?”


    “當然肯了,”紀憶笑道,“他是大宋的安南都護,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隻要元暉兄肯把6艘炮船派去交趾沿海,他一定肯給糧食的。”


    那是啊,真理都來了,還敢不給?


    而且紀憶這廝是臭名昭著的殖民者,肯定還要借力打力,把沿海市舶製置司的艦隊一起派去交趾沿海,少不得再撈個租界,刮點賠款啥的……


    ……


    談妥了糧食問題,紀憶和米友仁一塊兒下了高塔,塔下麵有個亭子,墨娘子和李綱已經在裏麵坐著了。幾個紀家的仆人、女使正在亭子內外伺候,準備茶水酒菜,隨時供應。


    紀憶和米友仁有說有笑著就入了涼亭,亭中的李綱瞧見他們,笑著就問:“怎地?借糧的事情談妥了?”


    紀憶笑著:“妥了,妥了。幽州軍情要緊,總該先供給軍前。至於給開封府籌集的200萬石,回頭去找李陽煥要。”


    李綱笑著:“聽說李陽煥是朝廷的忠臣,一定會給的。”


    “那是自然的。”紀憶笑著在一張矮腳桌旁盤腿坐下。


    米友仁也不客氣,直接在墨娘子身邊坐了。然後問:“伯紀,墨娘子,可願意去遼東一趟?”


    米友仁不僅帶來了6艘真理級戰列艦,還帶來了武好古的請帖,邀請紀憶、李綱、墨娘子一起北上,共商國是。


    不過紀憶看來去不了了,他得去找李陽煥要糧食和租界。


    現在就看李綱、墨娘子的意思了。


    李綱聞言眉頭微皺,隻是反問:“元暉兄,我隻問一點,天下間的士大夫是不是共和國的公民?”


    “這個……”米友仁搖搖頭,“什麽是士大夫?《周禮.考工記》雲: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若以《周禮》為準,幽州公民皆乃作而行之者,或為軍將,或為官員,或為大工、大商、大農。”


    “怎可將大工、大商、大農列為士大夫?此不合乎《周禮》。”李綱馬上指出了米友仁的錯謬。


    米友仁笑道:“共和一國,起於天津,天津一市,起於工商。飲水當思源,立國同樣不可忘本。


    因此共和一國,大工、大商、大農可與軍將官員並列。”


    武好古將要建立的共和國,講究權利和義務對等——不可能完全對等,但一定要追求對等。


    要不然隻有權利,不講義務,公民之國一樣要仆街。


    而立國之本,在武好古看來就是國富和兵強。


    這不是完全等同的一回事兒,國富等於兵強,或者國富自然兵強的說法,至少在中世紀是扯淡。要不然就沒有蒙古、女真、西遼這樣的窮鬼國家崛起的可能了,


    所以武好古的想法就是將國富當成大工、大商的義務,將強兵當成騎士、府兵的義務。


    大工、大商交稅達到一定數目即可獲得公民權。騎士、府兵則要按照規定服兵役才能得到公民權。


    “讀書人呢?”李綱幹脆點破問題了,“讀聖賢書者,是不是公民?”


    “光是讀聖賢書可不行,”米友仁搖搖頭,“必須從共和國教育監認定的大學級學院學成,取得文憑,才能得到公民身份。”


    李綱眉頭深鎖,一旁的紀憶也臉色微變。


    還在醞釀中的共和國要排除士大夫的權利,連公民權都不給……


    “這不妥吧?”李綱道,“這是要和天下讀書人為敵?”


    紀憶也道:“大宋可是和士大夫共天下的……如果共和國排除士大夫,那麽天下的讀書人就會站在大宋一邊了!”


    紀憶和李綱在武好古那邊都夠得上元老級的人物!


    如果武好古的共和國能一統天下,他們當然要去分杯羹了。


    所以聽說共和國要把讀聖賢書的士大夫都排除在公民之外,兩人都覺得不妥了。


    紀憶道:“讀書人看起來百無一用,但是到底支撐著大宋江山……如果共和國想要取而代之,也得善待讀書人啊!要不然,天下讀書人群起而戰之,共和軍能一一平定嗎?”


    “不僅是能不能平定,”李綱道,“打天下也許用不著他們,但是治天下卻離不開他們。難不成共和之國,就隻靠幾十萬拿刀劍的,拿錢袋子的公民?人心怎麽辦?教化怎麽辦?天下億兆生民怎麽辦?”


    米友仁搖搖頭,“伯紀、憶之,這事兒你們自己去和家師說吧。現在共和尚在草創,各種規矩都還沒定下來呢!”


    李綱點了點頭,“好,我自當在秋風起後揚帆北上,去和武聖人論道共和!”


    ……


    遼陽府城外,接官亭。


    武好古此時正在和北來的潘巧蓮、西門青、白飛飛和杜文玉四人,在亭中相會。


    他這次要在遼陽呆上不少時間了,估摸著得到明年春暖之後,才能返回天津。到了那時,就要召開共和國政治協商會議,製訂憲法,明確國號和國體,選舉第一任共和國元老院和政府了。


    在這之前,他要在遼陽府和各方學究大儒,坐而論道,先把共和國的各種體製好好論一論。


    這個政治體製的問題,可不僅僅是開個議會就能解決的。要不然還要社會科學幹什麽用?


    因為要討論的事情很多,費時很久,所以武好古幹脆把四個女人都接來作伴了。


    武好古和她們已經有好些日子沒有見麵了,現在是小別勝新婚,自是有說不完的話了。不僅有家裏的事兒,孩子們的事兒,還提及了天津市內那些一等一的豪門望族的小算盤——天下為公什麽的,大家當然不好反對,可是也不能都為公啊!為私為己也得好好論一下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下豪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羅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羅羅並收藏天下豪商最新章節